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与历史的关系

文化与历史的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与历史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与历史的关系

文化与历史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规划设计历史文化名城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化是我国当前发展主要趋势所向,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土地资源稀缺性问题的突出,旧城改造及其规划设计开始成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焦点,而随之所出现的历史文化保护问题也成了旧城改造中备受争议的问题。

城市历史遗留下的建筑空间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们凝固与浓缩了当时的文化,并以物质的形态进行展示,是城市传统与特色的继承,从不同时期的建筑空间环境的变化可以找寻到城市历史演变的轨迹,从而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变化。历史文化名城既带融合了多个历史阶段的修正与积累,又有某一历史阶段的时代烙印,具有丰富、珍贵的科学文化价值和教育美学价值。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原则与要素

1、保护规划的要素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首要条件是要保存有相当数量具备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建筑群) 、构筑物或工程遗址,并被分别认定为一定等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管理部门按“抢险第一、保护为主”的方针和“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维修,这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一要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二要素是“原貌保护”,主要是指历史街区、历史村镇这一较大地域范围内原有建筑及其历史环境的外观保护。这个地段的多数建筑物应保持其建造之初的原貌,或大致按原貌来修复,但建筑物的内容可以更新,可以改变用途,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三要素是“风貌保护”,一般是指在特别重要的文物建筑周边地段或城市的“景观走廊”中,对新建工程实施高度控制和建筑风格协调。对于国家明令实施古城风貌全面保护的少数历史文化漫长的城市,风貌保护的范围则扩大到整个古城,包括街市、河网、城廓的基本布局以及街景和民宅原有特色的适度体现等等。这种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传统与现代的两类建筑形象之间寻求一种过渡,使本已寥寥无几的古建筑不致悄然埋没在现代建筑的夹缝中。

2、保护规划的原则

①协调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城市是一个活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让它活得更加和谐,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又不伤害原来的脉络和空间肌理构成。其重点就在于古城内部旅游产业的选择与协同发展模式,处理好名城保护与旧城改造、环境整治绿化与名城文脉复兴的关系。

②要落实名城保护的具体内容。如历史街区、自然风景区、重点文物、风貌控制区、文化景观敏感区等都要进行规划控制并落实实际保护措施。对于具有独特的城市景观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要提出全面系统的整修控制方案,同时还要注意古城天际线与新区的风貌相协调,强调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

③要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 要在整个城市范围内,明确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域范围、城市总体布局、古城整体保护方案、历史街区或历史保护区、文物古迹的分布以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及整治。

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方法

1、以全面合理的角度进行城市设计

旧城改造是为了使原来的城市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功能作用,使市民能够工作、生活在一个舒适、安全、美观的环境当中, 所以城市的设计以及城市的再建设是旧城改造的重中之重。但是这种新的城市设计和再建设也要根据所设定的城市文化、城市特色来进行。对于在已保护的古建筑周围进行的城市建设, 应在总体设计上与古建筑尽可能的保持一致,使城市有整体感、协调感,处理好现代化和历史性的关系,不至于出现一个城市,两种文化的现象,这会使城市出现分裂感。 如在进行古建筑周围建设时,新建的建筑物在外形结构、高度体量上应与古建筑相照应,甚至是相一致,不能出现一片古朴的古建筑群孤独的陷入大片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中。这种格格不入将会埋没了具有城市标志性的古建筑群,同样带给别人一种极度的不协调感。

2、以开辟新区、保护旧城为主

中国城市大多具有较高的密集度和紧凑度。 所有的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多功能过度重叠的城区,而这种多功能重叠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非常不利,必须对它进行硫导。从功能上看, 较有效的方法便是通过开辟新区来保护旧城,引导城市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形态。在中国每年大约有1500万的农民移居到城市,这相当于每年中国都要创造一个像纽约那么大的大都市来容纳新增的人口。所以每一个城市都要考虑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妥善保护老城。我国作为一个高紧凑度的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的国家,如果没有良好的思路、正确的定位、准确的时机把握来进行新城开发,就很难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风貌。对于保定来讲,应重点向北、向西发展,建设新市区,保护好老中心街区和古建筑,促进旅游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把保定建设成为具有古都魅力和地方特色的现代化风景旅游城市。

3、以科学的的角度进行规划

从科学的规划出发,在保护中寻求发展。规划是从全局出发,对整体的部署和安排,有利于从空间上和时间上对整体的协调,达到和谐发展。旧城改造由于其内容的复杂性、涉及对象的多样性、目的的综合性,一个全局性的综合性的规划显得更为必要。要想协调好城市改造与历史文化保护间的关系,合理解决拆与留的矛盾,一个具体详细的旧城改造规划必不可少。以城市规划为主要依据。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与具体安排,是对于一定时期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旧城改造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目标,以城市规划作为建设的主要依据,根据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结合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确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规划要留有余地。任何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历史的积累,智慧的结晶。但城市建设是一个连续相继的过程,有时可能是断断续续的,城市规划很难也不可能做到一步到位。 因此,在城市规划时要留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不要大拆大迁,要给后人留下余地。对于直隶总督署所在的裕华路,规划时要充分利用旧城的现有设施,考虑旧城原有建筑风格和传统。完全保护直隶总督署现状,改造周边环境,保护其所涵含的历史文化片断,使其成为街区的标志性建筑,突出传统街道的艺术魅力。

三 结束语

历史文化名城是城市的资源,它对于城市文化的发展和认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作为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合理的规划将保存和维护的历史名城扩大到历史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更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健,王勇.历史街区重建建筑设计策略[J]. 工业建筑;

[2] 丁晓鹏.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与发展初探[D]. 东南大学;

文化与历史的关系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在界定图书馆文化与组织文化的基础上,利用国际通用的组织文化模型与工具对图书馆组织文化类型进行一般性研究,并构建一个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组织文化模型,将图书馆管理文化和服务文化各划分为4种类型,指出现代图书馆应着力构建学习文化一创新文化和知识文化一智慧文化,以增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图书馆文化与图书馆组织文化

图书馆本身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文化载体、形态和现象,它是人类文明集结、保存和传承的基地。同时,图书馆又是一种具备特定组织目标、一定数量的固定成员、制度化的组织结构、普遍化的行为规范的开放的社会组织系统。因此,图书馆文化应涵盖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及其承载的人类思想精神和知识资产,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价值理念、思想认知、精神风貌、道德准则、服务与管理规范、组织结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图书馆建筑风格、管理与服务设施等等。其内容可大致分为积存于图书馆中的社会文明、图书馆管理运营与服务过程中形成的组织文化两个方面。前者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成果,后者是图书馆人自身努力创造、争取与奉献的结果。

图书馆组织文化是图书馆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包括价值理念、使命愿景、思想认知、行为模式、管理风格、人际关系、建筑、服饰等在内的文化现象。它是图书馆自身的文化,既有民族、区域、行业文化的共性,又有图书馆各自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个性。

根据美国著名组织文化专家Schein关于组织文化的定义,我们可将图书馆组织文化分为物理行为、显性价值和隐性认知三个层次。其中物理行为是可以观察到的表层文化,包括图书馆建筑、装饰、标志、设备、员工服饰、行为结构与流程等;显性价值是组织表述和崇尚的价值观念、愿景使命、战略目标、道德准则、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隐性认知是内化和潜藏在图书馆工作人员头脑中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真理真实、人类本性、人类活动以及人际关系本质的基本假设、认知、思想、信仰等,由于它们大部分处于一种无意识的或者隐秘的状态,所以很难被观察和描述。隐性认知是图书馆组织文化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它与图书馆显性价值一起引导、激励、约束着图书馆人的各种行为。

2图书馆组织文化的类型

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组织文化类型或特质的模型与工具,它们从多个角度对组织文化进行分析与分类。除了美国著名组织文化专家Schein关于组织文化层次的划分外,英国当代最知名的管理大师CharlesHandy提出了权力文化、角色文化、任务文化、个性文化四种不同类型的组织文化,并用希腊神话中的诸神,来对应他所描绘的四种基本的组织文化模式:宙斯(Zeus)代表权力,阿波罗(Apollo)代表角色,雅典娜(Athena)代表任务,狄俄尼索斯(Dionysus)代表个性。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约翰·科特教授和詹母斯·核斯克特教授在前人研究基础总结出强力型、策略合理型和灵活适应型三种企业文化类型。美国密西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Denison教授提出文化特质模型,从一致性、适应性、参与度、使命等方面考察组织文化。美国密西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Quinn教授提出了竞争性文化价值模型,从外部一内部、灵活一控制两个维度将组织文化划分为支持导向、创新导向、目标导向和规则导向四种,等等。这些文化类型或模型都可以用于对图书馆组织文化的考察。

另外,基于图书馆组织管理中的人性假设理论,可以将图书馆组织文化分为经济人文化、社会人文化、自我实现人(文化人)文化;根据图书馆所在国家、民族文化特征,可以将图书馆组织文化分为美国文化、日本文化、中国文化等;根据图书馆所在系统,可以将图书馆组织文化类型分为公共文化、学校文化、科研文化、专业文化;根据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内容方面,可以将其分为图书馆管理文化、图书馆服务文化、图书馆技术文化、图书馆建筑文化。

3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组织文化模型

上述图书馆组织文化类型的研究都是将一般性的组织文化理论应用于图书馆。为找到更能体现图书馆特色的组织文化工具,本文尝试构建一种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组织文化模型。

3-l图书馆组织文化与知识管理和服务知识管理是一个对人和信息资源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它的重点在于以人为中心,以知识为基础,目的是要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在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传播与共享,最终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实现组织的发展战略。知识服务是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要,以解决用户闯题方案为直接目标,通过对用户知识的需求和问题环境的分析,向用户提供经过智能化处理的符合用户需求的知识产品。由此定义可以看出,知识管理和服务与组织文化在内容和方式上有很多的相似与相关性,它们都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优化人的思想认知来促进组织和个人问题的解决,相互之间存在着映衬、衔接与通融的关系。

现代图书馆从来就是提供文献、信息与知识管理和服务的社会事业单位,肩负着保管和提供社会公共知识,传播人类文化与文明的社会服务职责。同时,图书馆作为知识型社会组织,在自身人员与机构管理中也面临着贯彻实施知识管理理念,以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组织能力的课题。这些功能的实现和问题的解决都可以而且必要通过对图书馆组织文化特别是图书馆显性价值、隐性认知文化的管理来引导和支撑;同样,图书馆知识管理和服务的实施也直接意味着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由于社会信息化、知识经济及图书馆自身都处在持续变革发展过程中,当我们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的视角来考察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模式时,很容易发现不同的图书馆在履行公共知识管理与服务的职能及贯彻实施知识管理的方式和程度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些都反映出图书馆组织文化类型与发展态势的不同。

3-2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组织文化模型为反映图书馆履行公共知识管理与服务职能及自身贯彻实施知识管理的水平和模式,本文试以馆员和客户(包括图书、信息、知识与咨询服务的用户)为横轴的两端,以图书文献和思想智慧为纵轴的两端,以知识和信息为同心圆的核心,构建一个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组织文化模型,如图1所示。

3.3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管理文化在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组织文化模型中,纵轴的左边为图书馆管理文化。依据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手段、条件和水平,即根据图书馆实行信息公开、知识共享、人本管理、学习促进和知识刨新的情况,而将图书馆管理文化由下往上分为科层文化、人本文化、学习文化、创新文化四种。

其中,科层文化强调等级秩序,通过正式的规章制度、职位描述和垂直沟通,形成上下级的命令与服从、指挥和控制关系。它是一种传统和基础的图书馆管理文化,适应图书馆业务运行及资产、人事、行政计划等稳定、有序管理的需要。图书馆馆员的行为趋向和相互关系既遵循严格的等级与规章制度,又受到非正式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图书馆管理信息主要是自上往下的流动,馆员对知识信息的占有和贡献与其职务和地位成正相关关系

人本文化视图书馆馆员为管理的第一要素素,重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自觉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把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认识人、理解人、感化人、发展人、培养人、教育人、激励人的管理方法与管理艺术贯通于图书馆管理实践,作用于图书馆管理过程。按需设岗,改“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按岗取酬,劳酬挂钩;对奖金的发放、荣誉的授予、职称的评定都以业务水平和岗位实绩为依据。实行管理信息公开,使每个馆员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聪明才智和潜能

学习文化通过鼓励图书馆馆员自我学习并提供岗位培训。建设学习型组织,不断提高馆员业务素质与工作技能。在图书馆内部建立知识积累与共享的机制、制度和平台,奖励和尊重那些专业技能突出、乐于分享知识和经验的专家型馆员。图书馆馆员广泛学习图书馆业务知识及其他各学科专业知识,成为具有渊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知识管理团队,从而为图书馆开展专业化知识服务提供良好人力资源和知识技能保障。

创新文化是在上述文化基础上的提升。图书馆依靠馆员的力量和各种社会资源,切实开展方法、技术、知识与思想体系的创新。根据时展推进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模式的变革。不断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水平与社会地位。图书馆的管理制度较为宽松,民主气氛浓厚,知识技能更为卓越,具备开展知识创新的管理运营能力和面向客户需求提供高端咨询服务的谋略智慧。

3·4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服务文化在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组织文化模型中,纵轴的右边为图书馆服务文化,依据图书馆提供知识服务的内容、方式、理念、条件,即根据图书馆集成性信息平台、集成知识平台建设以及开展文献、信息、知识、决策咨询服务的情况,而将图书馆服务文化由下往上分为图书文化、信息文化、知识文化、智慧文化四种。

其中,图书文化是图书馆基本的和传统的服务文化,图书馆主要提供图书、报刊等文献的收藏、整理、检索、阅览服务。客户(主要是读者)把图书馆当作查询、借阅图书文献进行自我学习和研究的不可替代的文化场所。

信息文化是在录音、录像、数字、网络媒体发展起来以后,图书馆服务文化的新发展。信息载体和媒介的多元化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媒体的发展不断挤占印刷型图书文献的生存空间,网络数据库越来越成为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重要甚至主要组成部分。图书馆通过网站、桌面工具等手段将自身的数字信息资源嵌入用户环境,满足用户宽泛或专业的信息需求。

知识文化是指图书馆主要提供面向知识内容的针对性集成性的知识服务,即“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这里的知识服务主要还是显性公共知识与机构知识及其平台的服务。

智慧文化是指图书馆通过深入挖掘利用自身及社会的知识智力资源,直接为客户提供面向解决方案的决策咨询服务特别注重利用自身的专业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优势,发掘图书馆及社会专家团队隐性知识与思想智慧,为集团和个人用户提供面向课题与决策的客观的评估报告和具有可行性的战略、策略解决方案;通过不断开发和产出高附加值的知识与文化产品,使图书馆成为文化整理、文明传播与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

文化与历史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问题分析 改善措施

一、传统财会信息管理中的问题

传统财务管理的症结就是在管理中缺乏信息沟通,各个部门的财务信息在逐级上报和管理中往往会出现一定的遗漏和错误,引起此类问题的主导因素如下:

1.企业的内部机构混乱。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都会设置内控机构,但是财务管理中的制度与内控机制、结构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此时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就容易导致审计工作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使得监控、考核等不能落实,最终导致了财会信息的失真。

2.人员管理措施薄弱。人员管理是信息化管理重要基础,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如果没有科学的制度进行人性化管理,很难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最终会导致人员缺乏凝聚力,导致团队内部的信息沟通不充分,也会影响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与完善。

3.资金管理漏洞多。资金管理是企业正常发展与运营的基础,在传统财会信息管理中企业的资金管理往往缺乏整体性,因为管理模式的落后,导致各个部门间的资金调度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信息,使得管理者也不能在第一时间对资金的流动情况加以掌握,从而影响了财务管理对资金的有效支配与调度。同时企业资金管理中利润化的趋势明显,而对于不良资产的管理则偏弱,导致资金问题随着企业发展而激化,最终影响整个财务管理的实施效果。

二、传统财务信息管理产生问题的根源

1.管理层面多:财务管理往往是逐级管理,不同层次的财务信息是存在差异的,各种不同的业务会产生信息差异,直接经营者希望增加经营业绩提高效益,往往会利用隐蔽的方式来编造虚假的信息以便获得相关利益。所以在企业中财务的多级管理模式是容易导致财务管理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

2.信息滞后性:会计信息系统在传统管理模式中不能实时化的完成数据采集与汇总,因此信息形成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性,因为信息需要整理与统计,这就导致信息不能及时的得到统计,从而使得财务管理层所获得信息往往存在滞后性,这直接影响了管理效率提高。

3.财务管理的过程性:财务管理是一个过程化管理模式,不是在某一个点就能完成所有的财务工作,虽然可以汇总一个阶段内的财务信息,但是所有的财务报告是在财务人员确认、计量、分类、汇总后才形成的,所以财务信息是在财务人员处理后形成的综合性信息,因此在其中会参杂人为的经验与判断,也就容易导致信息中存在问题。

4.信息整合的动机不同:在管理中因为信息利用的方式与目的不同,企业管理中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和利用也存在不同,所以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动机不同,更不用说企业对外的信息披露了。因此在管理中针对财务信息的利用存在动机差异,多数企业都有扬长避短的心理,往往会披露或者汇总对企业自身有利的信息,从而造成了财务信息管理中的失真。

三、财会信息管理的现代化管理策略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经济发展,迫切要求企业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引入要求企业必须改变财务管理的模式,使之进入到信息化模式,需要企业的财务管理将会计准则、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有机的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创新内容与方法。综合财务现代化管理的策略总结如下:

1.强化内部沟通。信息管理的核心在于共享,也就是要建立无障碍的沟通,主要是消除内部沟通的阻碍进而消除财务管理中的孤立信息,因为不同管理层次中的信息沟通往往存在差异,所以孤立的信息大量存在是影响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是现代会计管理的重要基础。在会计信息现代化管理中必须建立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各个部门对财务情况都应有所了解,这样才能促进信息化的构建和完善。在现代化信息管理实施中首先应促进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之间的有机沟通,进而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整合到一个系统中,保证各个部门获得的财务数据保持一致,并在宏观管理中实现针对性的资源调控,实现管理的效率提高。

2.强化内控机制。财会信息的透明度提高是整个信息管理效果提升的重要基础,因此在管理中应重视对内部控制的提升。现代化的企业财务管理应要求企业加强内控的机制,从而让各种财务信息可以在信息化共享中得以透明化,保证财务信息及时、透明、完整、准确,同时在内控的过程中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另外,在内部监控的实施中,也可进一步的提高公司各个部门的财务透明化,以此提高整个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的统筹效果,使得现代化信息管理在企业内部深入开展,也可从宏观角度提高集约化的管理力度。

3.强化软硬件基础。技术引入是信息化建立与强化的基础,企业管理中的财务信息化也必须建立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要实现现代化的财务信息管理必须对软件和硬件水平进行全面提高,针对自身的特征选择合适的软件进行财务管理的系统升级,建立适应自身管理模式的信息化系统。另外,重视对硬件系统的建设,网络硬件、控制中心等硬件设备的构建会直接提高管理系统的管理效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财务管理的效果,也从某些方面降低财务管理的成本,保证了信息的质量、价值、效率等。

四、结束语

现代财务管理与传统管理相比必须具备更加透明的信息沟通环境,也必须克服传统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明确存在问题的同时,对问题的关键进行改善,转变思想、强化内控、升级系统,以此实现财务信息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从而获得更好的财务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益龙.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09(08).

文化与历史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文化旅游关系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兴起,我国一个全新的旅游分支――文化旅游(culturaltourism)正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早在1985年,世界旅游组织提出文化旅游的定义为:“人们出于文化动机而进行的移动,诸如研究性旅行、表演艺术、文化旅行、参观历史遗迹、研究自然、民俗和艺术、宗教朝圣的旅行、节日和其他文化事件旅行。”一般而言,“文化旅游包括旅游的各个方面,旅游者从中可以学到他人的历史和遗产,以及他们的当代生活和思想”。…从国外的定义看,文化旅游强调的是文化性动机。有报道说,文化旅游是美国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项目。据统计,早在1996年,有5400万美国人进行了至少一次161公里的旅游活动,专门去参观一些历史景点和博物馆。有3300万人专门为参加文化节或者艺术节活动而旅游。27%的美国人每年要把数十亿美元花在文化旅游上。

在我国,文化旅游的概念出现较晚。在20世纪末,其内涵和外延都没有得到明确界定。但是,文化旅游也因其独具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文化氛围而越来越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从1992年中国友好观光年首批推出“长城之旅”、“丝绸之路游”等14条专项旅游路线以来.相继推出“中国文物古迹游”、“中国民族风情游”、“中国民间艺术游”及“中国烹调王国游”等文化旅游项目。体现了我国文化旅游的无穷魅力。进入21世纪以来,和美、意、法、西等旅游强国相比,我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无论是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从旅游服务的项目和内容来说,不少游客总是抱怨旅游景点雷同、项目单调、格调平庸;从旅游者的素质与品味来说,还存在着一哄而上的盲目性、走马观花的肤浅性及粗俗、丑陋、不文明行为等与文化旅游的不协调性等问题。如何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提高旅游服务的文化含金量.让旅游者能够真正地感受到我国文化旅游的无穷魅力:如何把我国从一个亚洲旅游大国发展为世界旅游强国.使得旅游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提高我国旅游者的文化素质,培养我国旅游者的文明旅游行为,使得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收获更多、满意更多,而不是走马观花,游而无获,就成了每一个旅游者、每一个希望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历史学教师,笔者认为,无论大学还是中学.历史教学都可以大有作为。

审视历史各科教学的基本内容,毫无疑问,在传承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在历史教学中.不可避免地要向学生介绍极其丰富的人类历史文化资源。如果和考察活动结合起来,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促进历史教学改革,提高历史课程教学的质量,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历史文化旅游动机,引发学生和其家长及亲戚朋友的历史文化旅游行为,还可以提高学生作为旅游者的历史文化素质和文明旅游素质。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历史文化知识转化成文化旅游资源,使之成为继承与传播传统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潜在力量。

一、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宣传教育作用。为发展文化旅游业服务。

文化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没有稳定数量的或者逐渐增加的旅游者不行,因而有效地激发和维持潜在的旅游者的历史文化旅游动机显得尤为重要。那些历史文化旅游服务部门固然可以通过公关广告宣传达到吸引旅游者前来消费自己的文化旅游服务产品,但是不容忽视另外一个广告宣传的途径和窗口,那就是历史教学。历史教师在历史文化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实际上扮演着整个历史文化旅游业的公关广告人员的角色,发挥着类似于公关广告的作用。在执行历史教学任务的同时,历史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把我国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教学活动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旅游动机。具体来说.历史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活动中突出教学内容的“可旅游性”,则可以促进历史文化旅游业发展。历史教学的目标不但应该让学生准确地了解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什么.发生的原因、结果和意义是什么,而且应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当中还有什么遗留物和影响物,可以身临其境地去凭吊、参观;不但让学生通过课本介绍理性地认识历史,而且引导学生尽可能地通过文化旅游,感性地认识历史。古人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住什么?走路乘什么吗?他们的风俗习惯是什么?历史教师可以明白无误地告诉学生:可以在什么资源地点身临其境地去了解和体验。比如,要了解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当年兴办私学,宣传其儒家学说的情况。以及其学说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历朝历代又是如何尊孔祭孔的,就可以去山东曲阜参加该地举办的“青少年修学旅游”:“听取有关儒家学说的讲座:观看仿旧理祭祀孔子的盛况;参观孔子生平事迹展览;游览世界上延时最久的家族墓地――孔林;参观孔府珍宝文物展览;学习古代骑射;乘坐仿古马车旅游;参加孔子名言背诵大赛等活动”。又如想了解和体验秦始皇南征北战、威震四海、统一六国的威武气概和宏伟场面,不妨去一趟陕西西安,看一看那里的秦始皇兵马俑。通过教学,不但可以拓展和延伸课堂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对各种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文化旅游的动机和愿望,还可以引发其家长或者亲戚朋友的历史文化旅游行为.从而有效地增加历史文化旅游业的客源。

历史教学还有助于提高学生作为旅游者的历史文化素质和文明旅游素质。一方面,通过历史教学的学习活动,有效地提高学生作为潜在旅游者的历史文化素质,明确旅游目的,避免走马观花,劳而无获。另一方面,历史教学通过介绍历史人物的旅游习惯.培养学生作为旅游者的文明旅游素质。众所周知,“某某某到此一游”的做法,破坏了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的美感和价值,使客源地游客感觉失望与痛心。历史课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古人“题壁、诗板,,Es](mm-zm)的风俗。题壁,也就是在墙壁上写诗、题词。这种风习由来已久,特别是在唐代非常盛行。但是,唐代的题壁不是径直题写在墙壁上。虽然也有直接题写在墙壁上的,但大多数都是先题写在“诗板”上,然后在墙壁上挂起来。再分析题壁产生的原因,一是传播技术的限制,古代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传播媒介;二是有感而发,一般题壁的内容多与旅途见闻或者心绪有关,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想和才华。而不是为了扬名或者炫耀。借此话题.可以批评当代胡写乱画的不良习俗,教育学生做一个文明的旅游者。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介绍各地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旅游的兴趣和志向。历史教师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挖掘和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探究当地的风物民情的来历,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与当地有联系的历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了解家乡、宣传家乡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 情和愿望.增强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和荣誉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有关当地的历史文化知识转化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如何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潜在力量。

二、引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介绍和考察活动,可以促进历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历史的教学质量。

众所周知,历史教育目前存在着许多的困惑:如何重新认定学科功能,定位学科目标,变革和创新学科体系、思维方式、教学方法等。人们普遍认为历史教学应该发挥更大的育人作用和更强的社会服务功能,但是历史教学怎么改革,怎么发挥这些作用和功能,各人的看法却不尽相同。比如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科学与无神论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等等。笔者认为历史教学不但可以服务于历史文化旅游,而且引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介绍和考察活动也可以促进历史教学的改革。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无论大学生还是中学生,都不喜欢抽象而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比较而言,他们喜欢具体、形象的东西。如果历史教师能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当地的博物馆、文物遗址或者风土人情,或者利用旅游文化部门提供的或者自己收集的有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图片、模型、电影录像等材料,通过参观、访问或者多媒体教学,让历史教学内容“活”起来,使历史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促使学生形成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样就会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刻理解,学习历史的兴趣,动机的激发和培养,以及有关历史的求知欲望的最大限度的满足。

历史教学可以利用历史文物古迹、历史博物馆、历史文化主题公园等静态物开展丰富的动态的历史文化活动,提升旅游业的文化价值,增强产品吸引力,提高经济效益,还可以大力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也可以改变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懂中国文化这一状况。可以为历史教学所利用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是那些异时型文化旅游资源。“异时型文化旅游资源的组合方式主要有原景留置和拟境再现两种”。历史文化遗迹大多属于原景留置――临场展示类型.比如圆明园遗址、楼兰古城遗址等。“特殊的历史变故仿佛使时间凝固在那一刻,旅游者置身其中,必然会有一种重返历史、时光倒流的感觉”。 往往各种专题性的历史考古博物馆、展览馆,通过文物集萃式的方式展示了异时文化的状况。假定学生学习“氏族社会时代的远古人类”,如果能够参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或者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或者本地的同一时期的氏族文化遗址,肯定可以增进其对那些抽象知识的理解。以展示民俗文化为特征的主题公园大多属于拟境再现――模拟展示类型。比如杭州的宋城,模拟展示了宋朝的城市生活和生活场景。有些考古发掘展览馆也有异时文化模拟展示的效果。比如置身于兵马俑博物馆那气势恢弘的兵马俑方阵前,旅游者会产生一种置身于两千多年前战场的感觉。旅游实践活动可以还原与再现久远的历史场景,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此外,有些影视作品或者小说也能够很好地艺术性地再现异时文化。如果学生不能亲自去那些地方参观、体验,则引导他们批判性地欣赏学习那些文艺作品,这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历史真实,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的教学内容。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国高校历史学专业都安排一段时间的实践考察活动,中学也有个别安排,恐怕其目的就在于此。

三、对历史教师的要求

文化与历史的关系范文第5篇

        我们学习应用外语,目的是为了交际,并且是跨文化的交际,故此必然涉及不同的习俗文化、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和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等。我们所指的文化,并不单纯是狭义上所指的文学、音乐、美术等,而更广义上所指的: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俗、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所以在跨文化的交往中,没有这些的深入认识,只局限地以自己母语文化中所形成的各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习俗观和世界观去和外国人进行交往,必然会形成不同文化观念在某个话题或论点方面的冲突和不快。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学工作者更多地强调了“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的培养及素质教育在教材的安排和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忽略了英语文化的进一步的学习、了解和渗透。同时,作为素质教育,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应尽量多地全方位体现该语言范畴的文化现象、文化特征。虽然对事物的理解受到年龄、职业、信仰、思维等影响,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应该可以理解在欧美国家最常用的成语、谚语、格言和典故。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安排得并不多,尽管有“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但我认为仍不足够,英语文化中,常用的谚语还很多,而适合初中学生年龄认知的谚语也很多,如:“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least said, sooner mended” “penny wise, pound foolish”。

        典故,在第一套人教版教材中,初中英语第五册曾有过的故事,简单涉及了所罗门这位智慧之王的故事,但这类的典故并不多见。根据年龄与接受力的因素,我认为可以适当增加多几个常见于西方文化中的典故文章作为了解和阅读材料的,如the garden of eden, noah’s ark, the tower of babel, achilles’ ,heel等。另外,在英语中,颜色的运用,特别在语言中作比喻和联想的运用是较为广泛的。我们在教材中见得也不多,如the green house, the white house, in black and 

        而受年龄和思维深度、心理因素的制约,委婉语、禁忌语和英语文体等在初中教材中极少出现是较正常的。在跨文化交往中,怎样才是有礼貌、怎样用适应的谦辞和敬辞同样很重要。虽然在教材中有出现,但仍要补充。尤其能结合现实中,中国人汉文化与欧美人英语文化在交往中出现的各种失误与冲突的材料,在教科书中应有充足的安排,这样的例子才有说服力和警示性。

      在文化交际中,我们接触得最多的还是人,我们要更全面地了解外国人,必须对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人生观、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等有深入的了解和熟悉。必须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和人民有大概的了解,在各种人物传记中,新旧版两套人教版教材所选的内容都非常好。人们都总想从下面的、有积极意义和成功的奋斗经历的人物身上吸取其人生精华,因而在所有教材中出现的人物形象,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如: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内森黑尔,(其名言为“我唯一抱憾的是:我有,且仅仅只有一次生命贡献给我的祖国”),反映普通人一面的;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中的动人故事;反映有骨气的歌唱家;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著名杰出的政治家、发明家富兰克林;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现代护理制度创始人佛洛?萨南丁格尔;在丛村中因飞机失事而幸存,并顽强求生的德国女孩的故事等等。所有这些反映了历史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在教材中应适当补充现代著名的体育运动员、艺术家、政治家或社会以至为全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的轶事。所有这些材料,给在成长时期的中学生的心灵教育起着极大的积极的作用。人们可以分析其文化背景下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中吸收其精华。另外,体现欧美人独立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乐观主义和与他人良好的合作精神、创新探索精神的人物传记与体裁,应考虑到教材的更新和补充中去。

        语言中,包含着文化领域中的民族性格部分。如欧美人所崇尚的幽默感。这类题材文章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并不多见。作为更深入地了解和处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我们应参照(第二册)等有关教材中的文章选取适当的扩充到初中的教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