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互动

作者简介:彭诚,1982—,男,汉,四川绵阳人,博士,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科技管理

目前,技术创新被誉为能够影响企业生命的复杂经济行为。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存在众多能够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而企业在制度搭建方面的创新正是外部环境中影响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企业要保障其技术得到全新创新提升,不但需要一系列的经济和行政手段,更需要企业在制度创新方面做出努力。

一、企业制度与技术创新的相互关系

企业在当期发展环境下所具备的技术研发和变革技术直接反映出了企业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能力。企业的技术再发展也建立在已有的技术水平基础之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只有牢牢把握自身的技术和制度基础才能突破自身特殊性,持续重建新的技术与制度。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相互依赖、相互辅助、共同进步的。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制度建设具有稳中求变的特性,而技术创新则追求持续突破。文中强调的制度与技术的创新互动,并不是强调两者在发展节奏上追求同步,当然在现实中,也很难出现企业的制度与技术是同步创新同步变动执行的。针对我国的众多企业而言,生产规模的发展壮大往往会受到来自管理、研发、营销等各方面的制度约束,制度的创新不可避免。而当制度在不断健全完善时,技术创新的脚步不会停滞,仍然朝着既定目标推进。因此,两者之间互为因果,制度的完善排除了技术创新的阻碍,技术创新又拓宽了制度的涉及领域,补充了制度的创新空白。企业作为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实施主体,同时也是两方面创新的受益者。企业应该积极营造适合制度与技术创新的可控环境,确保创新工作的开展。

企业的制度与技术的互动创新一般经历几个阶段:第一,企业制定出制度,为技术改革提供人员组织、资源调配,提供必要的激励机制,同时为技术的研发提供信息保密机制、责任监督机制、资源整合机制等。第二,技术的进步带动企业快速成长,制度开始成为成长的羁绊,其不均衡性无法满足特定的市场需要。企业需要调整和创新制度来为企业的发展创新更大的平台。第三,企业的制度开始深层次的验证完善。制度在创新中的内容依据大多来自于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得到了有关经验教训、理论知识及人文信息等。第四,已有的制度和技术都会成为下一次创新后的新制度和技术的基础。只有前期的不断磨合适应才能创新出更加匹配的企业技术和制度。

二、组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体系特征

企业都朝着宏大的未来目标去发展,完善自身制度体系对于在特殊文化环境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来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技术创新的制度体系都具有一定的特性,主要包括层次性、复杂性、关联性、特殊性、演进性和趋同性等特征。

1.层次性。运用于同一类技术创新的制度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程度的区别,制度的约束性有层次差别。企业的制度往往涉及企业经济与行政活动的方方面面,根据制度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性来划分层次,主要分为根本制度、重要制度以及辅助制度。根本制度指的是能够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动方向及内容起到决定性判断的制度;重要制度是指能够指导技术创新在关键环节理清方向的制度;而辅助制度则表现为促进技术创新效果较不明显的制度。

2.复杂性。制度的建立往往经过长期实践活动的试验才能得出,对于不同的实践过程产生的效果描述不同,所形成的制度内容也容易产生复杂多变的性质。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构建中,制度形式既包括经济类,也包括社会类、人文类、思想文化类等,而且在这些分类中,也还有正式文本与非正式的区别。一些制度可以是人们为分配技术创新利益而制定的,也有些制度时为推进技术创新的科技含量而制定的。这些制度都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风险预控,但无疑是复杂多样的。

3.关联性。在技术创新的制度构建中,不同制度之间是存在一定关联的,彼此独立又可相互影响。如制度的三大分类中,根本制度有可能直接影响着重要制度与辅助制度的内容和形式,后者的运行效果也会随着前者的影响而千差万别。当然,由于制度建立的作用对象是大体相同的,许多重要制度与辅助制度也会在实施过程中影响根本制度的运行。

4.特殊性。特殊性主要是强调技术创新制度安排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表现特征。由于技术和制度的建立和创新都存在一定的历史积累过程,由于不同企业甚至国家的发展轨迹不同,历史人文背景和文化理念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技术手段和制度成果。当然,在当前信息时代下,知识共享程度加剧,许多国家和企业都能积极借鉴学习其他国和企业的技术创新点和制度创新点,但是不可否认,在搜集并整理后的制度创新已经具有了本国和本企业的自身特点,完成了互动的快速融合。

5.演进性。企业创新不是口号一出现就能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量的积累和时间。技术创新下的制度构建具有不断变化的性质,可以是循序渐进的,也可以是加剧突变的。企业的生产规模在扩大,技术发展也随之不断满足要求在提高,生产力和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制度创新的演进。可以预见,随着科技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剧,与技术研究和变革相呼应的制度建设也会日益加剧。其创新可以是突然摆脱原有制度框架,创新全新体系,也可以是在原有模板上细化分章,不断优化。

6.趋同性。虽然企业的发展理念有所不同,但是在技术创新的制度搭建方面往往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不同的国家和企业之间存在相互借鉴学习的过程,彼此的知识都能够相互吸收融合,摒弃不好的,学习先进的技术和制度,这样的局势使得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具有了趋同性。

三、激励技术的基本制度建设框架

激励技术创新能够确保技术获得更多的活力,达到更大的规模和高度。企业制度创新在激励技术创新方面既追求私有化,也追求公有式竞争。激励技术创新,可以从政府、企业、产权、市场几个方面进行制度框架建设。

1.企业。企业鼓励内部成员的创新热情,积极挖掘员工潜力。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提拔熟悉制度和技术创新的管理者,营造创新氛围。同时加重企业间的合作。

2.产权。积极放大产权对人们内化外部因素的激励效果,完成无形与有形资产产权的创新转化。

3.市场。引导市场积极抵消由于创新所带来的负面因素,同时可以借助市场竞争压力提高创新动力和效率,力争造就适合创新的外部环境与整体结构。

总之,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够保证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使技术创新充分展现其作为公共产品的性质。技术创新可以引导制度创新的升级,促进企业获利。两者是互相融合,相互促进的。只有认清制度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掌握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特征,积极建立激励技术创新的制度框架,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互动机制才能完美形成。

参考文献

[1]杨迎昕.试论技术创新中的制度激励[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5):34-36

[2]贾文昌.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理论前沿,2011(8)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学教育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调查分析

一、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一,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4年9月份的达沃斯论坛上,总理明确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随后国家出台了支持、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创业者自主创业创新的政策。大学生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后备军,是最具创新创业潜能的群体,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因而,挖掘和开发其创新创业潜能,培养和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二、创新创业能力的调查分析

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问题,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本校及其周边大学的一些学生,通过他们了解到一些关于这个问题的情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校都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并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也有50%的人想组建团队进行创业,然而有33.33%的人有这个创新创业的想法,但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有25%的人想法和能力都没有。这说明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这一方面有欠缺,还是坚持原来的教育模式,形式单一,没有与时俱进地进行教育方式改革,或者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大学生认为要想创新创业要具备以下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创新感知,领导决策,动手操作,自主学习,社会适应,收集和处理信息,机会识别,销售及管理。实际上这些能力并不是人人都具备的,因此调查者中有66.67%的人说自己不具备这种创新创业能力。因此,能力培养是高校及社会的重大任务。但通过调查发现有些高校在这一方面做得还是挺好的,举办一些相关活动,比如邀请社会成功人士进行讲座,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但是据我所知讲座已经被功利化了,或者说演讲者的演讲没有打动人心,这种教育方法并没有起多大作用。高校提供创新创业平台,用积极的政策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积极的政策包括资金扶持,评各类先进有优先权,加学分,等等。我认为这种方法就是一种实战,让有能力的学生组建团队真正创业,在创业中积累经验,积累知识,提高能力。如京东派校园店,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为高校创业项目提供支持,助力品牌孵化。还有一些课堂上的创新,如翻转课堂,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由学生讲课,老师听,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演讲能力,同时会举办一些智力挑战游戏、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想法,有助于学生的创新创业。

三、创新创业能力欠缺的原因分析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及能力培养后,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了,但也有欠缺。据调查,主要原因是环境氛围不够好,政策不完善,学生的这种意识不够强,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科体系不完善、单一,不体现专业特色,师资力量不够大。高校中大多数学生接受一般性的教育后,不再有其他创新创意点,没有这种想法就不会付诸实践,只有少数有想法有能力的人会通过团队合作创业,少数人没有带动大部分人进行创新创业,因此整体氛围不够浓厚。如果政策不够完善,没有给创业的人提供支持帮助利益,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即使有想法有能力也不会实践。学生创新创业需要有专业的导师进行教育培训指导,专业的师资力量不强大,学生会失去强大支柱,遇到困难手足无措,或者说组织协调不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会被打压,会失去信心。

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措施

1.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广大学生认可的可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际能力的一项措施,同样是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做到实处的保障。对于这部分内容,高校可以借鉴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经验,从而编写适用和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品质教材。具体来说,一是可以开展常规的创业课程,根据专业和学制的情况,设立选修课或者必修课,把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系统进行考核,普及和满足学生对基本创业知识的学习;二是转变教学模式,将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改单一接受式的教学为发现式和讨论式的教学,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可以开展创业培训,主要针对有创业项目的学生进行培训,着重于创业实操训练和能力培养,并从中筛选出可以跟踪孵化的项目;四是开展创业孵化指导和创业咨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五是开拓创业孵化园区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创业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素养。

2.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想要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一定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所以为了提升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水平,高校需要建立一支优良稳定的创业教育教师梯队,这些教师要具备较高的创业教育理论水平、丰富的创业教育经验,逐步实现创业教育教师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此外,要实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构成要素的多元化,吸收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经济管理专家、政府部门官员等作为兼职教师,以丰富创业教育的内容,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此外,高校还要鼓励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加强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加大对创业教育研究的支持力度,以解决有关创业教育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使创业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相适应。

3.为学生搭建实践训练平台

实践是理论和能力行为化的中介媒体。所以,没有创业平台,大学生就难以掌握创业过程中实质性的问题,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缺少了外部环境和条件。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必须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地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如邀请成功的创业人士或企业家开展创业讲座、创业论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激情;拓宽与企业、社会的沟通渠道,建立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经营、参与管理的机会,丰富社会阅历;通过实习岗位帮助学生体验创业;搭建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平台让企业走进高校,等等。实践证明:我国清华的清华创业园、北航的大学生创业园、上海交大的慧谷科技创业基地等都在大学生培养创业能力、增强创业实践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4.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

为了更好地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工作,还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进一步理解和大力支持,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部门要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简化各种相应审批手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扫清障碍。

(2)提供资金、技术的支持。政府牵头,联合银行、高校和企业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对大学生有发展潜力的项目给予资金上和技术上的支持。

(3)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培训,开展创业项目咨询、交流和指导服务。

(4)加快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政府、企业和高校应密切合作,加快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

五、结语

不管是为了缓解社会的就业问题,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抵挡的浪潮。我们需要从当前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意见,这样才能够使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76-79.

[2]唐百锋,鲁宽民.建设创新型国家视阈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探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74-77.

[3]邱文伟.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基于学科竞赛的功能效应[J].当代经济,2015,01:107-109.

[4]邢晓阳.新时期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与对策再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8:23-24.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建设

中图分类号:TU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3-0000-02

近几十年来,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人类社会中得到越发广泛的应用。当前,信息技术已逐渐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贯穿到企业管理决策的始终。一个企业如果缺乏信息化,就意味着被时代抛弃,对其深化发展极为不利。而电力企业高端技术密集,企业对信息的运用能力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经营运作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企业管理水平的标志。许多电力企业千方百计地提高信息化水平,以扩大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如何在当前信息化改革的严峻形势中脱颖而出,是摆在众多电力企业面前的一道共同的难题。笔者认为,要做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能单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而应该与企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一、企业信息化

对企业信息化的定义,通常是指企业运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对信息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的基础之上,使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效率得到提高,从而使企业的利益得到扩大、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企业信息化是新世纪企业改革的新宠,许多传统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信息化也成为了衡量一个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尺。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是呈“点-线-面”逐渐扩张的过程。在基础管理阶段,企业只是解决局部的关键问题,为企业信息化立下基础;在企业资源计划阶段,企业已形成集成的业务链,使企业效益增多;在电子商务协作阶段,企业将全面参加到整个行业竞争当中去,进行资源“争夺战”,扩大市场份额。

由于各个行业所处环境、条件不一,同行业的不同企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信息化有着不同的需求。电力企业由于自身对信息需求大,其信息改革也就显得更为迫切。要使电力企业的运营与管理水准得到不断提高,站在信息时代的前列,采取正确的措施是关键。

二、电力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的关系

(一)管理创新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许多电力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本质理解错误,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将加强计算机的软硬件条件作为重心,并在其中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物力,这种行为虽不为过,但是却本末倒置,忽视了本该重视的重心。企业管理体制的问题才是电力企业信息化最大的难点和重点。陈旧的管理体制往往给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带来无形的阻力,因为信息化工作开展时也就极为不顺。做好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良好的剂。

(二)信息化建设必须服务于企业管理

电力企业的管理与决策是分不开的,而做好决策,就需要利用信息系统对复杂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促进科学决策。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信息化的建设同样会反作用于企业管理。因此,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需要将企业管理作为方向标。很多企业信息化目标模糊,定位不明,盲目建设,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还在竞争中逐渐落后于其他企业。电力企业要让信息化卓有成效,就必须在明确管理症结的基础之上,提出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建设方案。

(三)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结合起来

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就一个硬币的正反面,相铺相成,决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将电力企业的信息化过程视为一个孤立的过程。有序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的有效整合与应用,而信息化也有利于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电力企业若想有效增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摒弃传统死板的竞争方式,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成为电力企业发展壮大的源动力。

三、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存问题与解决方法

在过去20年间,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著有成效,使企业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需引起改革者的注意。

(一)官僚作风的处理

近年来,电力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也带来了管理机构膨胀和管理流程复杂化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现在电力企业中存在着冗员现象,官僚作风也非常盛行。要彻底改变这种官僚风气,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对“信息重组”和“组织重构”进行两面抓,使电力企业的组织结构得到精简和高效运作。这样一来,不仅简化了管理流程,也使企业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了。

(二)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

电力企业往往有着庞大的运作系统,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一个信息纵横交叉的信息网络。一直以来,由于缺乏良好的机制制约,电力企业各部门之间相互扯皮、部门与子系统之间的权职不分明的问题,使得企业内耗严重,损失惨重。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改变企业的管理思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使部门之间的信息得到及时交流和利用,部门管理井然有序。

(三)更新管理者观念

电力企业具有长久的发展历史,有一些传统企业的管理者还秉承陈旧的管理模式,面对新时代的要求无动于衷。管理者的这种老观念,不仅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障碍,而且也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毒害。要除掉这个毒害,就需要管理者更新自身观念,意识到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四)构建整体规划

有些电力企业缺乏整体目标和整体规划,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较为随意。信息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关系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整体规划,就会出现信息孤岛、信息壁垒的情况,当前许多电力企业在信息建设过程中正是面临着这样一个棘手的状况。因此,要把整体规划作为电力企业信息建设的首要工作,指导信息化各个环节的工作。

(五)防止人才流失

由于许多电力企业没有做好管理工作和信息化建设工作,使得企业运营各个环节问题百出。而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让企业内部的人才感到有心无力,失去信心,最终选择了离开。要避免这种人才外流的现象,必须要做好队伍的稳定工作。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对员工进行定期慰问和交流,实行人性化管理,防止企业人才的流失。

(六)加大资金投入

许多电力企业缺乏长远目光,只重视企业是否能够盈利,却未能引起对信息化建设的足够重视,因此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即使是投入了一定资金,由于对信息化建设的本质认识出现偏颇,这些资金往往用于加强软硬件方面,在管理方面的投入非常少。基于这一点,如果能够加大在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无疑是为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送来一场及时雨。

四、促进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新发展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除了要解决现存问题,还需要新思维和新点子的不断输入,使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保持活力。

(一)加速业务整合

我国已有不少企业信息化建设比较成功,进入整合集成阶段。建议信息化建设已进行成熟期的电力企业加快数据集成、部门集成、企业集成的速度,应用并行策略,借业务整合赶超世界水平。

(二)全面推进企业数字化

全面数字化是信息化建设的高级阶段,建立数字化电力企业将使整个电力行业迈进历史性的一步。要全面推进企业数字化,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数据资产管理中心,统筹企业内部管理,加强各项数据管理能力。

(三)引进信息化建设高级人才

信息化建设需要有一个卓越的团队,团队内部结构合理,各团队成员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在开展工作时,信息化建设团队能够在极短的时候内收集和分析信息,解决新问题,促进企业高效化和专业性。

(四)利用先进思想再造企业流程

ERP和CIMS等先进思想有利于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的集成,也有利于电力企业进行各种资源的整合,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开展更为顺利和卓有成效。

五、结束语

在这个信息时代,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响应时代号召之举。由于电力企业对信息化需求大,使其成为了信息化建设的先锋。近二十年来,电力企业的信息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是需在诸多不足,仍需发展完善。电力企业只有成功构建高效的信息和管理平台,以信息化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才能在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时更有魄力、更为坦然。

参考文献:

[1]杨红举.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J].技术与市场,2011,8:379

[2]王建设.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初探[J].论坛,2009,2:18-19

[3]何家欢,高瑜.电力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J].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11,3:61-63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林业管理技术管理管理创新对策方式

1 当前林业技术管理创新现状

1.1 缺乏丰富的专业人才储备

虽然目前为止已经有许多高校开设了林业管理方面的专业和课程,表面上来看是为林业管理工作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储备,但实际上,由于林业管理工作内容单一、工作环境偏远、就业方向受限等原因,几乎没有学生选报此专业,主动从事相关工作的更是少之又少,这是林业技术管理创新工作缺乏储备人才的根本原因。

1.2 工作人员缺乏工作创新的意识

由于现阶段的大部分林业管理工作人员都是老员工,应用的管理手段也是延续传统的思想和模式,再加上有关部门对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忽视了创新对林业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创新管理的事业中去,也无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才投身于管理工作中,造成了林业管理工作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现状与缺少新鲜血液的注入的困境。

1.3 未建立起完善的创新激励体系

当前我国的林业管理工作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还未见成熟,激励政策依旧延续传统的奖励方式,不能满足员工的真实所需,不能促进员工对待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因此林业技术管理创新工作一直处于止步不前的状态。

2 现阶段推进林业技术管理创新的方式

2.1 实行电子监控管理

林业管理工作中难度较大的是监控管理,仅仅通过人为的监管,不仅会造成较大的工作量,还会降低安全指数,使工作效率无法达到期望值。有的地区具有比较丰富的林业资源,地广林茂,枝粗叶茂,树高木大,人为监管工作有很大的局限性,还有的地方根本无人监管。落在这些地方发生火灾或者引起其他灾害,就会由于无人监管或监管力度不够而错过最佳救灾时间,最终造成不可预计的资源损失和严重的财产损失,甚至会导致人员伤亡,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实行电子监控管理是管理创新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电子监控即可节省巡查所需的人力物力,又可扩大监管面积,增加监管时间。再监控到管理工作中发生的问题时,可第一时间消除隐患,这又能降低灾害发生的概率,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除此之外,电子监控开销小,效率高也是电子监控成为重要管理方式的原因之一。

2.2 创新林业管理制度

林业管理的工作体系复杂繁琐,从土地的选择到平整,从苗木的选择到培育,从树木的栽植到浇灌,从森林的植被到保护在内的诸多项工作内容,每一环节的工作中都要倍加小心,若有差池,小则影响树木发育生长,大则破坏生态坏境,造成环境和经济的双重损失。因此要在实践中创新制度,以“确保责任落实到个人或部门”的原则,将工作范围细致化,使各单位的工作人员都能够各司其职,各单其责,使相关部门也能创新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效率,确保林业管理的工作能够循序渐进、按部就班。除此之外,要对出现工作失误的个人或部门进行追责,并及时对工作内容中的纰漏采取精密、严谨的补救措施,从根本上揪出诱因,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通过以上方式加速创新管理制度的工作进程,加速实现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2.3 创新林业管理人才开发与引进机制

人才作为创新的动力,在管理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林业技术的管理创新更是需要大批专业性人才的加入与努力。为了能够更有效的招贤纳士,引进人才,加速林业管理工作的进程,必须对林业管理人才的开发和引进的机制进行创新。首要的任务就是提升管理单位与专业高校的亲密度,邀请高校教师定期到单位进行培训和讲座,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还要定期到高校举办校园宣讲会,向相关专业的同学们展示林业工作的魅力和深远的意义,提升同学们对林业工作的兴趣和热爱程度,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到林业管理事业中。除此之外,还应向在校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让同学们在熟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实践工作有初步的了解直至娴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林业管理工作的内容和意义,为今后引入的人才在参加相关工作的时能够奠定坚实的基础。

2.4 实行资源档案记录

资源档案记录是林业管理创新工作中的另一重要部分。当今社会已经逐渐步入网络信息化的时代,林业管理也正跟随时展的步伐,对林业资源进行网络化、信息化的管理。将林业资源档案整理收集到电子数据库中,在很大程度上都有助于林业管理的工作。由于树木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生长环境因种类而异,资源分配情况也纷繁复杂,传统的人工记录耗时久、任务重、易出错等特点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对林业资源管理的工作。而将资源档案化整为零,采用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不仅减轻了人工任务量,缩短记录时间,还为查找所需的资源档案提供了一份便捷,使管理工作更加顺畅,信息库中还可对植木的科目分类、生长情况、虫害灾情等情况进行详细统计,便于对树木的管理,也为管理工作提供了便于查找和使用的参考数据。

2.5 实行林业投资管理模式化

对林业实行投资管理模式化占据了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够科学的投资对管理的成效起着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实际上,资金管理是所有项目都无法避及的一个问题,也是受到关注最多的一个管理项目,为加大资金的利用率,使其达到最大值,管理者不得不因时因事不断调整修改管理方案。林业管理工作亦是如此。如果无法对资金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利用,就会事倍功半,投入的资金无法收获同等的回报,造成资金的浪费,因此要对资金管理进行创新,改善投资模式,加强投资管理模式化,使付出和回报相等,甚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技术管理创新工作在缺乏丰富的专业人才储备、工作人员缺乏工作创新的意识及未建立起完善的创新激励体系的现状下,急需通过实行电子监控管理、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林业管理人才开发与引进机制、实行资源档案记录、实行林业投资管理模式化等方式来实现对林业技术管理的创新工作。

参考文献: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发展;创新

一、在企业档案工作管理体制上创新

现阶段,在开展企业管理的时候,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有明确的权利责任,有清晰的产权结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也要满足市场的需要,不断改进创新档案管理制度。想要使机构更加完善,就需要对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改进,使其得到优化,形成一体化的档案情报信息中心,集成信息、情报、图书、档案为一体。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情报可以作为档案进行保存,也可以来源于档案,想要实现电子档案,最为核心的就是信息技术。目前,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充分利用起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这样就能够更加便捷的查阅信息资料,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二、在企业档案管理技术和手段上创新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在各大城市基本普及了数字化档案。数字化档案信息能够彻底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只需要电脑有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的查找自己想要的档案信息。而随着档案网络化的深入,不但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效率,也使档案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打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实现良性循环。

三、创新企业档案管理机制

档案管理人员要积极探索新的档案服务机制,对其不断进行创新实践,对服务手段要不断进行完善,使企业的档案需求尽可能得到满足,为领导提供更加准确的决策信息,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近些年,虽然档案机构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企业档案工作也面临更多的挑战。

四、在企业档案管理制度上创新

对于企业来说,档案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财富,通过笔者多年的实践工作发现,虽然档案硬件设备非常关键,但有序的工作流程和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标准化的管理规范也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对于档案管理制度一定要严格进行管理,建立的过程中要制定严密的程序,从收集、整理到最后的借阅使用,都必须要确保档案信息的准确性、系统性以及保密性。并且,要将电子档案与实物档案有效进行结合,将电子档案大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比如快捷,让用户能够便捷、高效的查阅档案信息。对于档案馆来说,制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充分分析制度是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能够做到统筹兼顾,是否能够有效契合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将各自的职责进行明确,将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下去,将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五、创新企业档案服务方式

档案工作人员需要正确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对出现的一些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对服务观念一定要进行转变,为社会及企业提供优质的档案服务。随着信息化的深入,从开发信息资源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档案人员已经成了信息的提供者和拥有者,档案馆也不再是单纯的收藏机构,更是档案信息的交流中心,对于用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想要顺利实现信息化,就必须要深化改革创新知识档案馆,为提供基础信息服务的同时,建立工作实体,主要涵盖了信息服务、检索、搜集等内容,对档案信息服务产业进行搭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树立正确的档案意识,促进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树立企业重大活动档案意识

重大活动档案指的是企业在出现突发事件或是重大事件的时候,形成的相关资料,主要涵盖了工程建设、文化、科技、经济以及政治等,可以形成实物、声像等文件,具有非常显著的特色,有非常重大的价值,所以重大活动档案需要收集归档。档案管理部门需要积极建立该活动仪式,尽可能积极主动地提前介入,做好重大档案活动的建档和存档工作,做好活动的监督指导和协调工作。

七、结语

面对快速变迁的现代企业形势,船舶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也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想要确保企业的档案工作顺利开展,就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优化,通过本文的探究可以发现,想要促进船舶档案管理发展,虽然有很大的难度,但是通过不断的创新实践,最终必然能够促进档案工作的快速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