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竞赛的精神

体育竞赛的精神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竞赛的精神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竞赛的精神

体育竞赛的精神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苏州世乒赛;体育精神;跨协会组合;回归

一、前言

第53届世乒赛于2015年4月26日至5月3日在中国苏州举办。有134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参加,共有169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电视转播。在比赛项目上,各个国家和地区共有546名运动员参加。此次比赛有多处亮点,体现了体育精神的回归,本文将从其中一点,即跨协会组合38年后再夺冠入手,分析体育精神的回归。

二、体育精神是什么

(一)体育精神的概念

哲学认为,所谓精神,是指“同物质相对立、和意识相一致的哲学范畴,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的总称”[1]。《辞海》解释,“精神”是“哲学名词。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者和唯心主义者所讲的精神,是对意识的神化。唯物主义者常把精神当作和意识同一意义的概念来使用,认为它是物质的最高产物”[2]。张岱年先生指出:“何谓精神!精神本是对形体而言,文化的基本精神应该是对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就字源来讲,“精”是细微之义,“神”是能动的作用之义”[3]。“精神”就是指文化的精粹和精髓,属文化的核心层。

(二)体育精神的具体内容

体育精神是人类优秀品格和崇高理想的生动映现。体育精神主要由人本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团队精神4大要素构成。体育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完整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人的价值;追求真善美和自由的统一;尊重和张扬生命力的乐观态度。体育精神的主要价值标准:健康快乐、挑战征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体育精神的核心是超越。

黑格尔把客观的真理性与主观的确定性对立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就是理性的真理性,就是具体的理性,就是客观的精神世界,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精神、文化精神、时代精神,也就是这里说的这种精神。人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定需要精神做支撑,精神与思想并存,思想有时支配精神,精神一般体现思想,而人的精神又离不开客观条件的制约。

借助于哲学和当代文化哲学对人的生存方式和文化本质的认识,可以看到体育不仅仅是改造人的身体的技术行为,它还体现为社会生活中潜在规则对人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的全面影响。体育倡导的道德和制定的规则是对社会生活的比较直接的反映,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作为一种是非标准,它通过舆论和教育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思想和心理,形成人们的善恶观念、情感和意向,以致集中形成人们内心的信念;另一方面,又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规章制度的形式,在社会生活中扩大影响,形成共识,成为约束人们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的原则或规范。所以,体育不仅在物质身体方面完成着对人的塑造,更为重要的是,体育文化精神在人的内心深处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体育文化精神体现着时代的声音,并与人的内心情感和价值诉求形成共鸣。

根据以上理论依据,可以总结出体育精神的基本概念,那就是体育精神是通过体育运动形成并为人类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主要体现着智慧与进取意识,是体育运动的最高产物,属于体育文化的深层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也是体育文化现象所特有的不同于其他文化现象的精神品质。从宏观角度看,体育精神是人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体育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产物,并随体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某种超越时间、地域、种族、政治和个人生命的特征,属于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三、怎样体现体育精神的回归

两年前在巴黎,中国队只带回三座世乒赛冠军奖杯,两年后的苏州,中国队“几乎”把所有奖杯都留在了中国。说“几乎”,是因为混双冠军许昕和梁夏银是跨协会组合,这个冠军有韩国人的一半。

跨协会组合解禁,是国际乒联在本届苏州世乒赛上的最大变革。中国队积极响应,派出马龙、许昕、陈梦和李晓丹分别组成跨协会组合。最终,许昕和梁夏银不负众望拿下混双冠军,继1977年以后,跨协会组合首次登顶世乒赛。

体育精神包括团队协作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具体是指:

1、共为一体:共存共荣、强烈的归属感与一体感、目标高度一致。

2、协作互助:协调配合、相互帮助。

3、尽心尽力:彼此信任宽容、尽职尽责、甘愿牺牲个人利益。[4]

对个体而言,“活力、优美、健康、快乐”的人本精神表现了“人的优美”,而“坚强、勇敢、高超、高尚”的英雄主义精神表现了“人的崇高”,个体既美好又崇高,这样的人就处于“理想”状态,是值得追求的人。对群体而言,团队精神可用“合作”概括,公平竞争精神可用“公正”、“竞争”概括。群体与群体之间既能公平竞争,又能合作互惠,这种良性的竞争模式无疑是“理想”的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图景。公平竞争精神和团队精神联袂传达了人类对美好社会的理想追求。所以说,体育精神全面描绘了对人类自身、对美好社会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此次世乒赛打破了国家种族的界限,成立了跨协会组合,具有跨时代的意义。首先,这是38年来第一次打破同国家组合的限制;其次,许昕和梁夏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还能获得混双冠军,实属不易。也正是体育精神的回归。

四、体育精神的意义

现在大学校园里的学生都是90后,这些独生子女自打出生后就很少替别人着想,也很少想到过为别人服务,更别说经受挫折和考验了。但在本届苏州世乒赛运动会上通过记者的笔下却看到一万多名志愿者兢兢业业、恪尽职守,顶着酷暑奔波在各个赛场,付出了他们的真情和真心。这种奉献精神和竞技场上表现出的顽强拼搏犹如琴瑟和谐、相得益彰,为办好苏州世乒赛书写了美好的一笔。生活中,我们既需要具有运动健儿不怕失败、愈挫愈勇的精神,也需要学习志愿者的无私奉献、重在参与的精神,如果能够将发生在竞技场内外的这些精神,发扬光大到大学生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行为,还有什么事是大学生们做不到的呢?这就是体育精神的回归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淮春.哲学全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体育竞赛的精神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园体育竞赛;功能;多元化;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G812.45;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2-0022-02

大学体育竞赛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教育方式,大学体育竞赛的功能体现为多元化,具有教育性、健身性、文化性、大众性和娱乐性。大学体育竞赛为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体育参与,培养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活跃了大学生思维,提高了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大学校园体育竞赛是大学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群众体育的重要基础,是大学师生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习体育知识、提高运动技战术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而在学校校园范围内举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文章对大学校园体育竞赛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校园体育竞赛的功能,完善大学体育教学体系,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

一、大学校园体育竞赛的教育性

对奥林匹克的诠释不仅仅是增强体质、坚强意志和升华精神,还有更为深刻的内涵。《奥林匹克》强调了两点:一是“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还有是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顾拜旦体育思想中首先突出了体育的教育功能和人的均衡发展。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校园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的一种表现方式,以运动竞赛为手段,激励和教育广大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努力学习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其核心理念是“育人”,并突出教育特色,体现为“团结、奋进、文明、育人”的精神。

校园体育竞赛能激发大学生参与运动的激情、营造和谐竞争的氛围,同时,在规则的约束下能教育学生遵循规则、遵守法规。例如,在班级足球比赛中,运动员必须遵守《足球竞赛规则》,服从裁判员的判罚。在学校倡导校园体育竞赛不仅可以实现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提高运动技能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健康第一”的教育目标。

二、大学校园体育竞赛的健身性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众所周知,增强体质需要有效的体育锻炼,而这个有效性包括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和频率。从时间上看,学校体育教学不论如何改革,体育课传授锻炼身体基本知识、技术这些最基本的功能是不会改变的。体育课之所以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主要是因为课堂教学达不到体质增强所需要的时间、强度和频次。现阶段,我国大学的公共体育课基本上是每周1次,上课时间为90分钟或者80分钟,大学的公共体育课只在大学的第一、二年级开设,大学的第三、四年级已经没有体育课。因此,大学的公共体育课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增强体质所需要体育锻炼的频次。校园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体育教学的补充和实现增强体质的重要措施。近十年来,高校一线的体育工作者在研究和探讨学校体育教学的课内课外一体化。其中,校园体育竞赛是重要的手段和杠杆之一。胡小明认为,“没有这种竞争和比赛,所谓运动、所谓体育,都成了丧失活力的躯壳”。校园体育竞赛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校园体育竞赛也是提高学生技战术水平和普及体育竞赛知识的重要手段。运动竞赛通过主体间激烈的竞争,给参与者以强烈的身体运动体验和参与竞争、获取胜利的心理体验,使参与运动竞赛的主体享受着运动带来的身心满足。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运动技术和技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掌握的,它需要一定练习时间、频率和练习强度。校园体育竞赛能反馈大学生运动技术技能的不足,使他们更加努力地进行练习,从而使大学生在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和运动强度上多投入,以促进他们的体质健康。校园体育竞赛还能掀起大学生在竞赛前期、竞赛期间、竞赛后期的运动。2014年中国青奥会在南京的成功举办,掀起了南京市民和南京高校大学生的运动狂潮,南京高校大学生的运动人数比往年增加了34.4%。调查发现,每年南京大学田径运动会期间,各班级、各学院的运动人数都会大大增加,甚至是平时运动人数的5倍以上。可见校园体育竞赛能刺激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为大学生增强体质做出基本的保障。

三、大学校园体育竞赛的文化性

《奥林匹克》强调的第一点是“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伴随着人类文明史的产生和绵延,对世界产生了全方位的重大影响,具有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的实际效用,这就是体育的价值。体育竞赛是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是一场竞技比赛,还是一次文化盛会。NFL的超级杯(Super Bowl)就是一场全球的橄榄球文化盛会。NBA全明星比赛,已经不单是一场篮球比赛,而是全世界篮球迷的文化盛会。同样还有CBA全明星周末、欧洲俱乐部冠军杯联赛、中超足球联赛、CUBA篮球联赛等等,甚至小到学校班级之间的足球友谊赛都是体育的文化盛会。

校园体育竞赛文化主要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校园体育竞赛的举办可以促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譬如,校园的运动雕像、标志性体育场馆等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展示着人类的思想、知识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情感和价值观等。例如,南京大学的体育馆、河海大学的运动场、浙江大学的篮球馆等等,都是学校标志性建筑物,是体育竞赛文化的重要部分。

校园体育竞赛精神是竞赛文化的核心。校园体育竞赛的开展不仅能够弘扬“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竞赛精神,而且它的最大感染力和最大魅力更是体现在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体育竞赛中成功时的欢呼祝贺、失败时的惋惜安慰,大学生对支持者和班集体的“敲锣打鼓”“击掌加油”的震撼呐喊,CUBA联赛的广东工业大学、华侨大学、厦门大学等赛场同学们为主队的呐喊加油声,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在主场比赛时,同学们发出齐刷刷的加油声“北理工加油……加油……”“北理工必胜!”,都感人至深。2016年欧洲杯男子足球锦标赛冰岛淘汰英格兰和1/4决赛中被法国淘汰后,冰岛队员和球迷在体育场发出“有节奏的击掌――沉静――随后就是那令对手胆寒的吼阵声。这声音最夺魄、最鼓舞士气、最震撼人心,成为震慑对手的欧洲杯最强音,这些举动与行为体现出他们极大的国家和民族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校园体育竞赛能激励学生的竞争、拼搏以及开拓精神,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学生尊重对手、尊重观众、尊重队友、尊重裁判、尊重比赛的道德意识。体育竞赛精神文化由体育竞赛实践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思维方式等因素构成,是体育竞赛文化的核心部分。体育竞赛最真实地展示了人类之间的竞争、团结、爱国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体育竞赛必须有规则和制度,在体育竞赛规则和制度的制定和修改过程中,其始终遵循着“公平公正”“保护运动员”“有利于项目的发展”和“提高观赏性”这四大原则。校园体育竞赛能够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提高遵纪守法、公平公正的行为意识。约束着学生的出格行为和不健康的思想,使大学生在校园体育竞赛中体会社会化的公平、规矩、守法、和谐的竞争意识。在体育竞赛中,对手将被看成是与自己共同追求卓越的合作伙伴。胜利与失败这一结果将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参与竞争,不断战胜自己,向自己的怯懦、软弱宣战,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不断向自己的能力发出挑战,在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上取得成功。体育竞赛提供了一种更为便捷的自我表现途径,无论在何种领域,竞争是保持或提高水平、追求卓越的必然手段。

四、大学校园体育竞赛的大众性

奥林匹克精神追求的是“高水平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高度的结合”。校园体育竞赛是以育人为宗旨,具有大众性和普及性,突出大学生的教育特色和综合效益,体现出体育竞赛“团结、协作、奋斗、进取、文明、育人”的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竞赛具有强烈的竞争性、高度的紧张性、环境的适应性、潜能的开发性、良好的观赏性等因素,很容易调动起广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竞赛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强烈的兴趣,因而成为促使其参加体育锻炼的最强有力的内在动力之一。南京大学羽毛球俱乐部每年举办一次全校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调查发现,在举办羽毛球比赛的第一学期中,校园的羽毛球运动出现热潮,学生参加羽毛球锻炼的人数大大增加,羽毛球运动的人数是第二学期的4倍,许多普通学生的羽毛球练习更是多达每周5次。因此,每一次校园体育竞赛的开展,都能掀起大学生锻炼的热潮,大大提高它的大众。

五、校园体育竞赛的娱乐性

作为生命意志的体现形式――运动和竞赛导致了主体对生命的集体享受。首先,即使是竞争中的失败,也会给参与运动竞赛的人在品尝酸苦的征途上,带来各种启迪和激发,振奋起永不言败的精神。其次,运动竞赛以参与者高超的技艺、扣人心弦的对抗、充满人体动感的力与美的展示和特有的文化内涵,给欣赏者以精神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美好体验。在校园举办一场势均力敌、扣人心弦的班级或者系别的篮球比赛,无论是运动员还是啦啦队员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心灵的享受和娱乐。校园体育竞赛不仅仅能够调节广大师生在紧张学习和工作之余的体力和脑力,还能够进一步愉悦、熏陶广大师生的身心。快乐是人类独有的精神层面的追求,体育中的快乐包括知识获取的满足感,技能技术提高后的喜悦、兴奋,集体荣誉感及成就感等愉觉。校园体育竞赛能给大学生带来乐趣和快乐,这种乐趣与快乐是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最本真动力。

参考文献:

[1]编写组.运动竞赛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2]毕进杰.学校体育倡导运动竞赛的依据[J].体育学刊,2013(09).

[3]胡小明.体育人类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4]颜天民,何荣.论运动竞赛的教育价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9).

[5]马景芹.论体育的价值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6.

[6]陈安平,韩风歌.对体育竞赛文化的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2012(04).

[7]许宁.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看体育竞赛的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6(02).

[8]钱华伟.试论体育竞赛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促进作用[J].三峡大学学报,2009(06).

体育竞赛的精神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和谐的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会给人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发人们对体育运动的欲望。本文通过实践研究,旨在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和谐社会。

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概念

教育部(教高【1998】12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校园文化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校园的教育目的、培养方向、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相联系的,它不仅包含着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个范畴,而且区分为显性的文化和隐性的文化两个不同的方面。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校园特定环境下的亚文化,校园的人文环境与文化氛围的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

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1.对学校全年的课余体育竞赛进行了整体规划,完成各项目具体实施方案,使体育竞赛逐步形成了全年常态格局,丰富了我校体育竞赛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互动形式。

2.逐步建立体育竞赛的各级管理机构,实现各项体育竞赛活动的科学管理和组织,突出体育竞赛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互动的主旋律,让校园体育文化在体育竞赛的过程中进行渗透和传播。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点是学校是否重视了对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我校原有的体育活动仅注重制定各竞赛活动规程,对体育文化在竞赛活动中的渗透作用缺乏思考和实践,竞赛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主要由体育部的教师进行,由于人力资源不足,很难有精力考虑在体育活动中传播校园体育文化精神,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使参与活动的学生覆盖面不广泛,体育竞赛只是成为个别学生展示的舞台,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在价值很难在活动中体现。通过我校全体体育教师的共同研究和反思,现在的各项体育活动由学工处、团委、后勤处、学生会、各系部、体育部共同组织和管理,体育部提出了我校一年的体育竞赛的整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比赛前借助各系部教师和学生的帮助,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和管理力度,如:系部教师和学生帮助设计和制作体育节会徽及宣传海报;学生在各比赛项目中充当裁判角色;各系部在预赛阶段负责本系部的选拔赛,这些措施使校园体育文化真正渗透到了竞赛活动中,起到了全校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效应。

3.扩大体育竞赛内容的内涵,塑造我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新模式。体育教师们提出只有敢于创新,赋予体育竞赛内容新的内涵,塑造我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新模式,让不断创新的体育竞赛活动逐步成为代表学校对外宣传,树立学校形象的重要窗口时,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能,体育竞赛才能真正充满活力和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体育部不仅开展受学生关注、贴近学生的热点项目和活动,如: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比赛项目,还不断创新,开展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体现体育精神文化的各项活动,如:校园吉尼斯活动;小型比赛裁判、舞龙舞狮、瑜伽选修课;跆拳道、体育舞蹈社团;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增强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还让更广泛的学生成为了体育活动的参与主体,活动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各体育竞赛项目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基础。除此之外,为保障部分身体素质、技能储备一般的学生能参与到体育竞赛活动中,让体育竞赛和校园体育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互动,体育部扩大了体育竞赛内容的内涵,如:学生体育摄影、体育征文和体育健康知识讲座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引起了更多学生的关注,吸引了大量学生的参与欲望。

三、结语

目前,我校的体育竞赛丰富多彩,以体育竞赛为载体进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设想已初具雏形,体育部正不断完善体育竞赛的相关管理制度,采用多种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的体育热情,在体育竞赛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互动中坚持以校园精神为核心,努力探索和建设符合学校特色的与时俱进的校园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潘丽萍.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J].体育文化导刊,2002(3).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4.

[3]陶华滨等.体育文化研究[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08.

[4]关于构建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思考[J].职业与教育,2008(10).

[5]刘纯献.浅谈校园体育精神[J].中国学校体育,2000(4).

体育竞赛的精神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运动队;可持续发展;品牌创建

[中图分类号]G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8-0181-03

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它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 品牌知名度是指品牌被公众知晓的程度,是评价品牌形象的量化指标。本文从品牌知名度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大学体育品牌是指各个学校在发展中逐步形成的适合于自己学校的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带动各校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的持续发展。这些运动项目的建设不同程度地促进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促进着运动队品牌化的建设。

1 运动队成绩及品牌的创建

随着湖北省大学生运动竞赛及全国高职运动竞赛的开展,武职运动队成立了如男女子篮球队、男子足球队、男女子排球队、女子拉拉操队、男女子体育舞蹈队、男女子羽毛球队、田径队、创编项目运动队、长跑队等诸多的运动队。这些运动队为武职赢得了众多的荣誉,其主要成绩见表1。

表1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运动队近四年主要成绩表

武职运动队先后取得了高职院校拉拉操队冠军与亚军、排球男子高职组四连冠、首届高职篮球联赛冠军、五人制足球比赛高职组冠军等诸多荣誉,受到了社会以及同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先后有多所学校及领导观摩和学习。提高了武职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创建了有武职特色的运动队品牌。

2 运动队取得优异成绩及品牌创建的成功因素分析

2.1 经费得到支持

见图1,开展运动竞赛需要经费作为支持,学院体育节竞赛以及体育俱乐部大赛的经费投入,单项经费投入2500元左右,包括组织教师劳务费、学生获得名次奖励费、奖杯证书费用等。8个大项目投入5万多元,校外体育竞赛全国每个单项比赛经费5万元投入,其他湖北省大学生体育协会单项比赛共16个项目投入5万多元,仅这两大项竞赛就10多万元的投入。学校经费的投入极大解决了体育竞赛开展的经费开展不足的问题,在学校拨款的同时运动队竞赛曾经吸纳过CHINAGO网站的赞助、学院后勤集团赞助。但今后随着学生的增多,体育竞赛项目的增加,仍需要多方位吸纳资金保证师生体育竞赛的全面开展,与企业及社会的资金融合问题是后期需要解决的问题。

2.2 运动人才得到培养

高职运动队品牌化的重要条件是运动队需要有良好的运动成绩,而运动成绩的保证需要高水平的运动员与教练员。在教练员方面武职拥有国家级裁判1名,国家一级裁判7名,健将级运动员1名,国家级运动员1名,国家一级运动员3名。丰富的技术及比赛经验为武职运动队取得成绩提供有力支持。以校内体育竞赛为载体,体育课程、体育俱乐部竞赛为辅助,全方位对武职运动竞赛以及运动队竞赛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如表2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竞赛活动每年包括上半年的校内体育文化节各项竞赛,从表2的体育竞赛可以反映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文化的丰富程度,人数的参与也达到可观的数量。

武职下半年的体育俱乐部大赛涵盖了目前学生的体育选修课内容,下半年的新生田径运动会、全校田径运动会、全年的校外及全国的大学生体育竞赛与教师体育竞赛。据2009年、2010年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校外体育竞赛数据统计,2010年全年计划参加校外17项体育竞赛,师生最终参加了16个项目的比赛并获得名次。武职能做到天天有活动,周周有项目,月月有比赛。体育竞赛活动做到了课内外一体化,将学生的课内体育与课外体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互相进步、发展与提高,并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得到提升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领导特别重视体育竞赛,校内外比赛必亲临比赛现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工作部口号是让每位武职人享受到体育的快乐!本着体育只有增加思想、教育、科学、人文等文化的含量,才能不断取得佳绩的思想,学院领导参加了湖北省每届“校长杯”乒乓球赛,并取得不错成绩。学院每年举办教工的羽毛球、排球、乒乓球、趣味运动会、舞蹈等体育竞赛,先后成立了教工足球协会、羽毛球协会、汽车协会、篮球协会等,加强了与兄弟院校之间的体育竞赛的交流,众多协会的成立极大丰富了教师的体育文化生活,繁荣了学院的业余体育竞赛氛围,响应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

在学院体育文化的传播方式上,学院报纸对体育竞赛等活动的描写,体育工作部网站的突出跟踪报道,学院行政大楼对校内外体育竞赛获奖情况的滚动播报,以及体育馆体育宣传栏与学院各个体育宣传栏的传播,学院广播台平时对体育竞赛的广播构成了立体多方位的宣传播报,让体育竞赛与体育文化深入人心,成为师生生活中离不开的一部分。已经进行十届的武职体育文化节、省高校“校长杯”乒乓球比赛等体育竞赛以及各个单项体育竞赛已经成为品牌,植入到该职院人的心中。

3 创建高职运动队品牌的措施

3.1 资金及体育硬件设施的投入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拥有体育馆、标准400米塑胶田径场、天然草皮足球场,学院对体育的投入是十分重视的,投资约3000万元的体育场馆不仅满足了日常教学的需求也提高了学院承担一些对外的赛事的需要,同时提升了自身的品牌形象。见图2,绝大多数的场地、场馆都是开放的这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以及体育赛事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持,而且对于某些健身、室内羽毛球等收费项目师生都享有较大优惠或免费,极大鼓舞了他们参与运动的热情。

3.2 课程改革与教师素养的提高

武职重视“职业特色”高职学院体育教学课程内容的构建,让体育教材内容具备多样性、针对性、灵活性、健身性和实用性。武职选择了一些难度适中,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又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运动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跆拳道、散打、武术、体育舞蹈、形体训练、瑜伽、游泳、定向越野等,使学生掌握运动健身的方法和达到增强体质的体育目的,并培养了学生的各项运动技能。武职体育部通过学习发展“双师型”教师15名,学习型团队的构建为教学与训练提供发展和提高的空间。

3.3 完善的体育规章制度与社团建设

完善的体育竞赛管理体制,健全的体育规章制度是保证师生体育竞赛活动顺利开展与进行的保证,学院体育工作部网站对于各项比赛的竞赛规程、比赛办法、奖励与惩罚办法都有一一细则,对于场地则有田径场管理公约、体育馆管理公约、体能中心管理公约、羽毛球馆管理公约等;对于俱乐部教学则有武职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办法、对于学生的各个协会则制定武汉职院学生体育单项协会社团管理办法;对于运动队的竞赛则制定有2005年就制定的《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运动竞赛奖励办法》,做到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体育规章制度建设在规范学生行为的同时,对他们的情感、智力、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另外,完善的校园体育制度,可以使学校体育工作更有预见性、计划性,从而避免因过分盲目而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学生在开展体育竞赛的同时成立了多达11个体育协会,有影响的协会如舞蹈协会、足球协会、双节棍协会、轮滑协会、自由行单车协会、羽毛球协会等。如DN舞蹈协会每周四、周五学校的业余舞会的开展,为学生提供练习、交流与提高的机会,单车协会的詹润森、杨凡、曾杰等8名同学骑车历时1个多月历经3600多公里长途跋涉从武汉到,要想骑自行车到拉萨没有强健的体魄是不可能办到的,为此他们每天坚持锻炼,从学校骑车到磨山往返练习,正是艰苦的锻炼才能给他们身体的保障,“川藏之行能成功,一是坚持到底不放弃,二是团队意识”队长詹润森这样解释他的成功。川藏之行回来的展示给高职学子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激励他们珍惜生命,重视锻炼,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这些协会提供了更多的与外校体育竞赛交流的机会,增加了与社会更多接触的机会,使他们得到历练与提高。

3.4 注重运动队建设

(1)武职采取教练员自荐与聘任相结合的制度。运动队基本上采用的是赛前集训机制,赛前2个月左右进行集训。每周7天,周一至周五下午5点至7点半日常训练,周末比赛。多年来各运动队教练组或教练员认真制订了科学的年度训练计划、阶段训练及周和课时训练计划等;训练中做到严格要求,严格考勤,并认真完成每节课的训练任务;在比赛中和比赛后各队认真做好比赛记录和赛后总结、赛后技术分析报告、年度工作总结和年度技术分析报告。

(2)对武职运动员的专项训练和比赛是采用课程式的学分制管理。运动员的训练与比赛设置相应的学分进行管理。《武职院2004[81]号教学管理条例》规定专业竞赛可视作教学活动的延伸,那么参照武职教学管理条例学生“因请假缺训累计超过全年训练总学时三分之一者,不给予该学年的学分”。

《武职院2004[81]号教学管理条例》规定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竞赛,学校给每位参赛学生记2学分,给每位获奖学生记5学分。学生参加竞赛所获得的学分,等同于相应课程的学分或任选课的学分。《武职院2004[81]号教学管理条例》规定本科院校组团体前4名,主力队员分别是100元每人,替补队员分别是50元每人,5~8名50元每人;高职高专组团体前3名主力80元每人,替补30元每人,4~8名主力50元每人,替补每人20元每人。该奖励主要针对省级或市级教育部门或单项协会组织的全省性或全市性比赛。全国性的比赛如:全国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全国竞标赛等,奖励增加两倍。全国大学生各个单项协会组织的全国大学生比赛,奖励加倍。临时性的比赛奖励,可单独报请学校,一次性奖励。获团体名次的队员同时获得个人名次,各项奖励不累加,就高不就低。主力与非主力队员的界定,由教练员负责,报体育部审核。

(3)武职运动队员的招生联系、选材确认、录取入学是在学校招办统一领导下进行的。体育工作部负责确定当年招收高校运动员的等级、人数,上报计划,教练员具体物色联系、考察确认,经学校招生领导小组审定,由学生处招生办具体落实招生录取。具有一定运动基础及身体素质的同学进校后经过培养成为武职各运动队主力队员,学院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俱乐部大赛、体育节各项运动竞赛以及田径运动会、新生田径运动会发掘和培养一部分同学充实到学院的各项运动队中。为学院梯队补充新鲜血液。

4 运动队品牌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4.1 高校还应制定各种筹融资策略,拓宽筹融资渠道

从校企合作部门获得经费支持;从各种体育非营利组织中获得帮助;企业的冠名权和赞助;社会募捐等这些均能为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募集资金。

4.2 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定期举行体育文化交流等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为学校增加宣传力与相互进一步了解的机会,通过体育文化媒介增加学生实习与实训的兴趣,多方位了解企业的文化。企业可以通过与学院的体育文化交流发现体育特长的学生,为企业挖掘有体育特长的员工,丰富企业体育活动的开展,提高企业的体育文化氛围。同时企业可以利用高职学院体育场馆与教师的资源,定期为企业开展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开展体育竞赛,同时企业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宣传企业的产品、技术、科研等让学生对企业有相关了解,为企业储备人才。实现双赢的目的。

4.3 发展传承体育精神

发展如排球、拉拉操、羽毛球等运动项目与运动队作为载体展示和宣传传播校园文化的平台与窗口,将这些运动项目及运动队打造成品牌,形成有自身文化的特色的竞赛坚持并发展下去,将以此带来的体育文化精神进行传承与沉淀。用体育竞赛的氛围去感染、熏陶师生,并内化成信念、觉悟、习惯从而带上校园文化的烙印。将“让每位某某职院人享受到体育的快乐!”等类似口号贯彻到每个高职学院师生的心中,通过体育竞赛对学生的竞争精神、意志精神、团结协作精神、遵纪守法精神与创新进取精神进行培养,深化校园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

5 结 论

本文期望通过高职运动队品牌的具体分析和研究给相关高职院校提出建议与对策,但目前高职院校由于其特殊的工学结合以及实训教学模式给高职品牌运动队建设以及运动员培养提出了新的培养难题,如何将现有优秀运动员以及品牌运动队的培养模式合理继承,发展形成有高职特色的运动人才与品牌运动队培养模式。因此建构更加完整、有效的培养模式来适应未来高职学院运动队品牌发展的需要是笔者试图进一步探索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品牌.百度百科 [EB/OL].[2011-5-11].baike.省略/view/9013.htm.

[2]孙麒麟,张建新,毛丽娟.“校企体三结合”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4)65-68.

[3]卢洋.高职运动队参加体育运动的思考――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42):107-109.

体育竞赛的精神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民族传统体育;体育竞赛;礼仪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4-0120-0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历数千年的凝聚与洗礼,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展现出交融汇通的独特生命活力。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根源于传统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体育赛事中,维系着每个程序的衔接,支撑着体育赛事的整体秩序,被代代相传继承和延续下来,载负着许多独特的文化理念,是民族特有的文化标志。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加之缺乏本土化的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与宏扬,使中国的传统体育竞赛礼仪出现断裂。通过对其内涵、特征、作用等进行系统研究,将为建构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竞赛礼仪及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的内涵

礼仪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受风俗习惯、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规范性且被人们广泛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在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代代相传,不断整合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其神韵和风采让世界人民喜闻乐见并广为推崇。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人类在最初的繁衍生息过程中就已植入礼仪文化的基因,形成古老的传统文明。“礼”者即尊重,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仪”者是表现形式,礼仪就是一个人内在道德水平的外在表现。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礼仪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受风俗习惯、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规范性且被人们广泛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综上所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主要指人们在民族传统体育竞赛交流中,所表现出来的相互尊重、亲善友好的文化形态,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应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站在最外层的是物质文化层面,如参赛运动员所穿的民族服装、竞赛所使用的器材等;制度文化层面处于中间,是以参赛选手的行为规范为表现形式,如武术比赛的竞赛规则,限定着运动员比赛时的各种行为;精神文化层面是最内一层,是以参赛运动员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解、对参与比赛的价值观为主要体现,如武术套路比赛所倡导的“天人合一”、“刚柔并济”。物质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是其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连接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对精神文化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2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的特征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集对抗性、技巧性、竞技性、表演性于一体,在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明珠,广受人民的喜爱。人们常常在观赏激烈竞赛中,会感受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矫健、优雅、剽悍、婉柔、神秘、惊险及交融等美的享受,同时会深刻感悟到竞赛中折射出中华民族“和合”的礼仪魅力。

2.1 竞赛礼仪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总体而言,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它建立在民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节庆习俗等文化基础上,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生存环境的改变、文化背景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会有所变化,在历史不同阶段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从武术竞赛礼仪来说,在古代,徒弟拜师学艺时要向师父行跪拜礼,同门师兄弟之间以及与其他武林同道之间见面时大多都是拱手或作揖来表示问候,武林中人切磋技艺前或切磋技艺后要互相行礼,传达一种“以武会友”的武学精神。现代社会抱拳礼是武术规则中国内外一致采用的具有代表性的礼法。这一礼法是由中国传统“作揖礼”和少林拳的抱拳礼(四指礼),加以提炼、规范和统一得来的[1]。

2.2 竞赛礼仪与民族精神相融合

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情感等,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竞赛礼仪充分体现了民族的节操、气度、风范,彰显民族性格。如舞狮比赛,各参赛队应遵循竞赛礼仪,举首、提足、敬礼、叩拜等动作必须先左后右,参神、迎宾、巡游也要求按一定的程序,这些礼仪规范,使参赛队员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友好、相互礼让、相互尊重的氛围,共同传承礼仪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彰显了民族精神。

2.3 竞赛礼仪与“贵和谐”相一致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的核心是以仁释礼,表现出“中庸为本,温良恭险让”的民族体育精神及“以和为贵”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理念,反映出中华民族相互尊重、恪守信用、公平竞争的价值观。作为习武之人,特别强调“文以德彰,武以德显”。如在擂台比武中,每个人所处的民族、信仰、习俗、个性的不同,就可能出现各自的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各门各派都认定:“功夫有限,仁者无敌。”所以在比赛中,要做到“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习武者首先要以德服人,以德慑人,在比赛中才可以施展武功,制服对方,而不应单凭武艺,无视礼仪,使对方致残致死。所以在民族传统体育竞赛中,需要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宽容他人,不过分计较比赛得失,才能增进感情、融洽人际关系、多方面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的和谐发展。

2.4 竞赛礼仪因时展而变异

时代性是指民族精神在其历史演化中所体现出的时间性特征,亦指其与时俱进的根本性质。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是对传统习俗的不完整复制,由于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内部新旧因素在矛盾中不断分化整合,通过变异、淘汰、更新,由旧的平衡转化为新的平衡,或者通过对外来体育文化因素的吸纳、交汇,使原有的体育文化传统结构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如“女真射柳”承契丹之俗,是宗教与民俗结合的产物,女真人笃信萨满教,在巫祭的仪式上,把箭放在最显赫的位置,并对着神箭诵诗求福,以保平安,无论在官方或民间的祭天或其他祭祀仪式上都要进行骑射活动。其官方的规制为:凡重五日拜天礼毕,在毬场插柳两行,参射者以尊卑为序,各以帕系一柳枝上,于离地数寸,削去青皮为的;每射,擂鼓助兴[2]。射柳活动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由鲜卑、匈奴等北方民族传入内地,直至清中叶仍十分盛行。时至今日,射柳活动中的礼仪活动已发生重大变异,射最早是儒家的六艺之一,有丰富的礼仪内含,作为礼,它是庄重的,作为战争手段它又是残酷的。随着近代西方坚船利炮的侵入,弓箭作为一种武器,渐渐退出了军旅战事,作为一种礼仪的文化,射礼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

3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已逐渐脱离了远古时代“事神致福”的作用,而慢慢成为一种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及健全自身人格的道德修养。它在民族体育赛事的发展过程中维护着整个活动的秩序,美化运动员的形象,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发展。

3.1 竞赛礼仪是竞赛价值的准绳

从社会价值判断方面,确定人的体育竞赛礼仪行为是否符合“礼”的规范、“仁”的精神,在儒家礼学看来,言行举止一定要与“礼”——既成的社会等级名份、成文及不成文的传统观念相吻合[3]。在竞赛礼仪中的“仁、义、礼、信、勇”是参赛者实现自我的“价值”准绳,是让比赛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西夏时就有关于在相扑竞赛个别法律责任的立法保障,同时,也作为一种竞赛礼仪保存在比赛之中。《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载:诸人相扑而致死者,以相扑不死人之法而大意无理之,徒三年。若曰他人相扑,有故意指使者,使相扑者致死,则令相扑者徒年,相扑者以从犯法判断[4]。这条律令是目前发现仅有的有关相扑竞赛规则的文献。从记载中我们也能看出古代这些少数民族所进行的竞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良的现象,难能可贵的是政府对运动员参加比赛提供人身安全的法律保障,有“相扑不死人”的法律依据,同时也强化了比赛礼仪的教育。

在竞赛礼仪中,“公平公正”、“重信守义”是裁判员实现自我的价值准绳,是让比赛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如抢花炮比赛中,裁判员出示黄牌,是一种劝阻、劝告运动员不能再有非体育道德行为、严重犯规和暴力行为的出现,否则将受到更为严厉的处罚。裁判员的公正执裁,理礼兼备,对运动员、教练员和观众都是极好的礼仪示范。

3.2 竞赛礼仪是道德知行的途径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注重对人的教化和规范日常的行为道德。“知行”是道德修养的起点和基本途径,在传统体育竞赛礼仪规范学习和演示的同时,要引导社会成员知仁、循礼、行义。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赛事,其传播过程不仅能满足人们对体育的需求,而且也在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在进行健身教育、道德教育、娱乐教育的同时培养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我国历来祟礼敬德,习武之人也是如此。所谓武德,就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5]。《左传宣公十二年》提出“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众、丰财”。武德礼仪对于习武者的重要性在习武前就有体现,所谓“未学武前先学礼,未习武前先习德”。否则,“练功不修德,必定要着魔”,少林即严正宣告:“有技无德者,非少林之徒!”并谆谆告诫武僧:“功成之后莫轻使,持技欺人忘德行。”这充分表明习武之人从来不从纯武艺的角度去看待武术,而总是将武术技艺与礼仪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在比赛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3 竞赛礼仪是民族形象的体现

中国自古就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之称,衣冠、礼仪是中国的君子们所追求的个人形象。它包括表象与内在两个方面:表象形象是通过语言、行为、服饰等显现出来的视觉形象;内在形象则是修养、气质、人品、素质等组成的品格形象。其中表象形象即视觉形象是品格形象的外在体现,只有把二者紧密结合,融于一身才能树立良好个人形象。运动员在赛场上塑造的体育形象,不仅代表了个人的形象,往往也被等同于一个群体、一个民族的形象。通过运动员文明的语言、优雅的行为、得体的服饰,美化的不仅是运动员个人形象,同时也美化了其代表的群体、民族的形象。

3.4 竞赛礼仪是对外交流的窗口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市场化运作,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参与到国际性、职业性的体育赛事中,而礼仪在此时此刻尤为重要,运动员在竞赛过程中不仅仅是技能的比赛,而且是中国人的代表,他们的言谈举止,更多是体现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它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文化状况和社会风尚。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比赛,增进我国与世界的友谊和交流,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开放,有利于展现中国礼仪之邦的风貌。这种做法在汉朝时就已经得到充分运用,汉朝不但按期举行角抵比赛,而且还将角抵作为礼仪接待当时的匈奴、乌孙等客人。《汉书·张骞传》载:“是时上方数巡狩海上,乃悉从外国客,大都多人则过之,散财锦赏赐,厚具以饶给之,以览示汉富厚焉。大角氐(抵),出奇戏诸怪物,多聚观者,行赏赐、酒池肉林,令外国客遍观各仓库府藏之积,欲以见汉广大,倾骇之,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角氐奇戏岁增变,其益兴,自此始。”这里大概描述了汉武帝时为了在匈奴、乌孙等国面前夸耀,大陈角抵戏的情况。

4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的传承与推广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本土礼仪文化形态。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人民生活节奏加快,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更好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加快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推广的步伐,使其更生活化、普遍化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4.1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的传承

1)注重竞赛礼仪内涵的挖掘与整理。

自从西方体育文化进入中国以来,迅速在华夏大地传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使得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出现断层,但是西方体育竞赛礼仪却明显不能满足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要求。这也使得我们在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时,应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崇尚礼让、与人为善、以德服人、平和的精神内涵传承下来,不仅应用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还要拓展到现代体育比赛中,使其真正本土化,成为中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科学融合。

“礼尚时宜”很好诠释了礼仪文化的时代性,也为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的继承指明了方向,不是返璞归真原汁原味的“乡土”继承,而是以世界文化多元化为视角,以现代社会的思维方式为价值取向,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礼仪文化,融入到民族传统体育礼仪理念中,以开放的思维、创新的形式打破禁锢,重新建构符合国际惯例、具有民族特色、适合我国国情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使其既能体现民族文化内涵,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3)完善竞赛礼仪的规范性与可操作性。

如果把法律看成是一个国家的硬性规定的话,那礼仪则是一个国家的软性约束。因此在完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的时候要从规范化入手,切实考虑其可操作性,制定出易理解、易接纳、易推行、易操作的民族体育竞赛礼仪规范,充分体现出传统的仁爱、以人为本、中庸和谐的文化理念。

4.2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的推广策略

1)扩大媒体和网络的宣传。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的进步,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生存的大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此,在宣传方式上不能因循守旧,要充分利用媒体,如电视、网络及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采用容量大、费用低、时效快的多渠道宣传方式,加快对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的传播速度、扩大其影响、促进其交流。

2)增强竞赛礼仪文化的保护。

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要求,也是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借助国家政策的支持,积极主动实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全民路线,切实担负起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的职责,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合作,动员、鼓励、吸纳社会成员广泛参与,与各科研所、学校等相互合作,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的支持,进而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3)提升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的礼仪素养。

裁判员的公正执法,理礼兼备,是保证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教练员的道德品质、行为举止直接影响着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礼仪素养。因此,要求裁判员、教练员必须认识礼仪文化的重要性,时刻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使运动员真正体会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的精髓。运动员也要积极学习礼仪文化知识,深化对竞赛礼仪文化内涵的理解,提高自身礼仪文化的素养。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物质技术层面、组织制度层面以及思想价值层面,在比赛过程中呈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彰显“道德教化”、“齐之以礼”的文化精髓。体现出传承性与时代性、易变性与相对稳定性、多样性与差异性、操作性与规范性、独特性与人文性等特征。同时具有规范行为、相互尊重、美化形象、促进关系和谐等作用。在传承与保护竞赛礼仪文化的过程中,应采取多种途径,扩大对其宣传。同时,加大对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礼仪素养的培训力度,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华桦. 礼仪在现代武术中的运用[J]. 湖北体育科技,2011(5):14-17.

[2] 元脱脱. 金史[M]. 上海:中华书局,1975:82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