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温室效应的知识

生物温室效应的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温室效应的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温室效应的知识

生物温室效应的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低碳生活意识;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195-01

随着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全球面临着严峻的气候危机。尤其,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工业大国、人口大国,气候危机更为严重。近几年,屡屡发生的灾难性气候问题已经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环境与健康安全。从粗放型经济模式向集约型经济模式转变,推行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战略国策。利用生物学向人们渗透低碳生活意识,进行低碳教育是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义不容辞的职责。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生力军和主要力量,有必要通过生物学不断地向其渗透低碳生活意识,有利于未来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本文初步探讨了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低碳生活意识。

1.在教学中渗透宣传低碳相关概念

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

低碳生活: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大气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低碳经济: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2.高中生物教学中低碳生活意识的渗透策略

2.1 在生物教学课堂中渗透低碳生活意识。为了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现行的高中生物课本内容已经多处体现出生物教学和低碳意识的契合点。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止要教授学生一些生物知识,更应该利用课本中相关知识向学生渗透低碳意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以科学和长久的眼光看待生态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培养学生低碳意识为教学目标之一,利用教材内相关内容有目的、针对性地去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使其自觉养成低碳生活意识,自觉使用一些节能减排的生活用品。例如,减少使用冰箱的次数,能够不用的情况下就尽量不要使用。

在讲授“温室效应”一课时,教师应该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与温室效应相关的一些信息和资料。包括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温室效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如何改善和解决温室效应带来环境问题的方法等。通过学生预先收集而来的资料,教师可以通过必要的提问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与温室效应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温室效应引起的巨大危害。曾有人预测,如果全球温室效应持续增高,全球气温逐渐增高,马尔代夫这个旅游胜地极有可能在百年后消失。只有通过必要的控制措施,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等温室气体,才能逐渐改善温室效应。例如,利用植树造林增加地球植被含量,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积极研发绿色生态能源,减少使用耗能量大的生活用品。

生物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发生问题——了解危害——寻找缘由——解决措施”,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全方面地向学生渗透低碳意识,使其从日常的身边小事做起,养生低碳生活意识。

2.2 在课外活动中渗透低碳生活意识。丰富而精彩的课外活动是向学生渗透低碳意识的最佳途径之一。生物教师可以借助相关节日,结合学生的特点,适当地开展与低碳相关的主题活动,使学生对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有个深层次的认识。例如,在每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与“环境问题和保护”相关的主题活动,演讲、座谈等等。让学生在相互沟通和与交流间提高对低碳的了解,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低碳意识,养生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还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在广场、花园等人群聚集较为密集的场合进行低碳生活意识宣传。既有利于向更多的人宣传低碳意识,也进一步深化了学生自身的低碳生活意识。

2.3 积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渗透低碳生活意识。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将低碳生活意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要积极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教师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应做到以身作则,切实地培养自身的低碳生活意识,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大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展现各种生物模型。可是并不是所有的生物模型都需要利用高科技技术,也可以通过手工制作来完成。例如,在讲解细胞增殖课程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废弃的物品制作一些真核细胞模型。既做到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也向学生渗透了低碳意识,起到了双重效果。教师需要依靠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与手段,才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正是由于手工制作模型的新奇性,更便于学生利用实物模型掌握生物知识。

3.总结

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需要教师在生物教学中不断地向学生渗透低碳生活意识。这样既有利于促使学生养成低碳生活习惯,也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注意课上、课外低碳生活意识的渗透,以及教师的表率作用,尽量做到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和低碳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生物温室效应的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高中生物 课堂导入

导入不仅仅是宣告一节课的内容,更是调整学生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起点。一节课导入的效果将直接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一些生物课堂导入方法。

一、利用图片内容直观地导入教学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图画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对于不熟悉的图片,马上就会产生疑问:“这是什么东西呀?”“今天又要学习什么内容了?”由此,就可以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一)通过课本相关图片导入

例如,在学习与免疫有关的疾病这节课时,教师可先给学生展示艾滋病感染者的图片。通过图片,学生会感受到艾滋病患者的痛苦、病毒对身体的摧残。学生就会产生是什么原因使人的身体受到这样严重的摧残如何预防等等一些疑问。这样,学生一上课就关注患这种疾病的病因,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热点、焦点新闻图片导入

例如,在“人与生物圈”的教学中,要关注大气污染所产生的“温室效应”的环境问题,直接告诉学生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过多造成的,学生印象不深。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我就展示了普通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图片,让学生选择自己将来买什么样的汽车,并问询学生选择汽车的标准是什么。我根据学生的选择做出评价,引导学生根据节能环保的标准购车,同时根据为什么要选择节能环保的车,引出我们关注环境问题,即“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和解决的办法。这样,学生通过图片的引导,发现自己对“温室效应”的认识还不全面,激发学生要认真地去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二、利用影音资料导入,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生活中有了越来越多的影像资料。在生物教学中利用这些影像资料开展教学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学“人与生物圈”时,我就利用了一些影像资料作为教学的导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通过为学生展示 “藏羚羊的迁徙”片段,让学生感受人类活动对藏羚羊迁徙的影响,利用人与藏羚羊的关系导入“人与生物圈”的教学。通过影片的介绍,学生感受到了藏羚羊迁徙的壮观还感受到人类对藏羚羊的影响。看完后,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人与生物的关系上,这时我顺势开展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以及学习热情。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利用学生实验观察导入教学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起思考,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探索规律。这样,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到了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形成一条学习“链条”:实验惊奇兴趣产生学习积极性(学习需要)探索(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能力。

例如,在讲述“渗透吸水”这一知识点时,自己提前一天让一个学习小组准备一个小实验,实验过程是:准备两个大小相似的马铃薯,并在马铃薯上挖两个大小相同的洞,分别注入等量的清水和30%的蔗糖溶液,标记初始液面高度。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由参与实验的学生先介绍操作过程,并展示实验结果。(放清水的液面下降,放蔗糖的则液面上升;放清水的马铃薯硬,放蔗糖的马铃薯软。)再联系日常生活,给蔬菜喷洒清水能保持新鲜,而腌制咸菜时会出现大量的水渗出的现象,使学生建立一个植物细胞在高浓度溶液中失水,在低浓度溶液中吸水的基本印象,然后再进一步通过半透膜的实验来揭示渗透吸水的实质。

四、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入

教师应通过生产、生活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新技术或者新产品等,启发学生关注生活,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知识源于生活――生活实际问题导入法

在讲授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我提前一个月让三到四名学生在自己的教室养一盆观赏叶类的花,要求他们注意给花及时浇水,不要改变花盆的方向和位置,注意观察茎的生长方向。到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让学生直接观察这盆花的茎生长方向,会看到茎是朝向窗户的方向生长的。然后,我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种植的花卉总是朝着窗户的方向弯曲生长呢?”在学生初步讨论之后,我进一步设问:“什么物质与这种现象有关呢?”通过设问,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对新知识强烈渴求,这样就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知识能创造财富――生产技术应用导入

在讲授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这节课时,我利用投影展示在一次农业成果展中展出的“番茄树”图片资料,让学生观察这棵“番茄树”与我们平常见到的番茄在长势、产量方面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出“长得高大,产量高”。然后,我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棵‘番茄树’能够在无土的条件下很好生长,下面的培养液为它提供了哪些营养?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可以讨论,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有针对性地讲解和分析。最终得到结论,植物生长需要的是矿质元素和水。学生还结合矿质元素的吸收原理,认识到在生产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通入一定量的空气。

五、形象、幽默的语言导入

形象幽默的语言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并且还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抽象的知识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我们可以利用各种与生物教学相关的谚语作为课堂导入。例如,在介绍食物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污泥”导入;在讲解遗传学时可以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等谚语导入。又如,讲到保护生物资源,阐述每一种生物都有其价值时,我推荐了《屎壳郎出国记》和《苍蝇的免疫力》这两篇课外读物。学生极感兴趣,同时明白了不起眼的生物或暂时有害的生物,将来也许就是宝贝。

生物温室效应的知识范文第3篇

1、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规律的自然学科,最终目的是创造新物质,改造自然环境,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它同其他许多学科都有密切联系,特别是物理、生物、医学医药卫生、环境地理,可以说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化学。一些药物的禁用(如,含PPA的感冒药)、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皮革胶囊事件等无不充分说明这一点。

2、中学化学教材中潜在环境教育的因素很多化学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环境污染主要是由化学污染造成的,很多环境问题的解决都要依靠化学的方法,化学课堂是一个很好的、很直接的环保教育基地。当讲到涉及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时,可结合课程内容适当补充一些环境污染的实例来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防治的措施。例如,讲到“空气”时,让学生收集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初步了解空气污染;学习“二氧化碳”时,向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及消除措施……这样将环境保护的知识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既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通过课堂教育可把环保作为自觉行动我国公民环保意识普遍较差,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就要从学生抓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做CO、SO2、H2S等气体实验时,应强调气密性检查、药品用量(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以及尾气处理的装置等。每次实验完成后,应将废液集中处理,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4、通过实验开展环境化学知识教育中学化学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在教学中涉及环保问题的知识时,应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设计改进措施,将危害降到最低。在讲“氧气、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石油”等内容时,就应适度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结合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回收处理,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在生产和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硫化氢,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废气,为了不使它们扩散到大气中去,你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分别除去?又怎样利用这些废气制得有用的化工产品?最后归纳为:对于酸性物质,一般可用碱溶液吸收或制成相应的化工产品(如SO2、NO2等可用NaOH溶液吸收)。某些有毒物可使它转化为沉淀或可溶物(如H2S可通入CuSO4溶液中,转化为CuS沉淀)等等。这样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之外,还可以结合平时作业、单元练习、单元测验,在不偏离教材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穿插安排除杂质气体,提纯溶液和消除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思考题、习题,以便巩固保护环境的知识。

二、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学习环保知识

1、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环境问题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学生了解到由于大气层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2、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植树节、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设计生态环境教育的主题活动。如,结合“限塑令”讨论:为什么要禁止使用塑料袋?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在使用?当你看到你的家人还在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时进行劝解了吗?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关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倡低碳生活。针对这些话题,取得当地环保部门的支持,让学生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对自己的生活习惯进行反思,想想自己和家人低碳的生活习惯,还有哪些需要改进。

3、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课外科技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投身生态环保实践的自觉性,维护和提升生态环境教育的信度。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实地考察,使他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现场对比,结合已学的知识,开展环保护知识问答。例如,酸雨是怎样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有哪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环保基础,结合有关时事生态信息,升华环保意识。比如,日本福岛核污染事件及我国出现的“碘盐荒”,帮助学生分析事件的原因、机理及危害,填补知识空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不盲从。

三、通过学生向社会宣传环保知识,促进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生物温室效应的知识范文第4篇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是必修三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体内容标准为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立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推进学生从宏观层面理解“稳态”的涵义。针对高二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学习素养差异多元的实际,采用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引导探究学习方式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设疑为主线,以问题驱动式引导学生为主体形式,以多媒体手段为载体,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梯次以问题冲突循环冲击学生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推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拓宽自身的思维维度,将培养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融入教材知识内容体系中去。

[教学目标]

1 以概念辨析、模型建构为师生课堂交流载体,推动学生围绕物质循环的概念经历了解――理解――简单应用――较熟练应用过程,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增进学习生物的情感。

2 围绕“碳循环”多维设置信息呈现形式,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小组互助交流,教师收敛测评方式,引领不同层次学生融入“展示自己”“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交流”氛围中,一方面渐次提升理解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不同维度的认知,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协同、对比、感受“知识生成”所需的各个层面的能力素养。

3 以社会热点信息为载体,以“物质循环”概念要素为思维收敛点,以师生交流为依托,引领学生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4 以概念要素对比分析为主要载体,通过师生协作,生生协作,围绕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引领不同层次学生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5 以“实验信息读取”“实验步骤设置”“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为重点,引领学生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 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3 教学方法:主题探讨法、问题归纳法、典型案例法、多维思辨法

[教学过程]

1 复习回顾:围绕“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设置框架式问题信息――依托教师设置的信息,领会“流程”“要素”――引导学生为后续学习阅读分析新知做好思维发展铺垫

2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设疑――所需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消耗完?你自己所呼出的二氧化碳都去了哪里?原因是什么?然后围绕教师设疑,融入新课。

3 问题导学,师生协作,丰富概念知识细节支点:(1)出示“物质循环概念”问题界面。构建“模型”,关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相应关联。(2)概念要点设疑:概念中的“物质”具体是指什么?概念中的“循环具体是指在那些主体中往返出现?其范围具体是指什么?“物质循环”具备哪些特点?(3)在教师引导下,逐渐关注“物质循环概念”生成的各个细节点,交叉矛盾点,冲击自我“浅阅读”缺失细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把抽象的知识以细节问题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4 问题导学,主题探讨,小组协作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1)出示教材图5-11碳循环示意图。(2)教师出示三种学习方式:文字纲领式、对应教材简单图文代换式、变换幅度较大的示意图式资源信息,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5分钟,教师巡堂辅导和确定收敛时间。(3)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互相点评对方的疑惑点和出错点。(4)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发放答案。(5)教师出示变式测评问题,总体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5 问题导学,师生协作,感悟知识与社会实践的关联:(1)出示问题:“在我们生活中,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平衡吗?如果不平衡的话,导致了什么结果?怎么造成的?有没有解决方法呢?”(2)在发散学生思维的同时,依据“CO2增多的原因”“温室效应的危害”“如何解决温室效应”等主题逐渐收敛学生思维。在教师的引领下,体会分类、归纳、演绎、对比等思维转换方式。

生物温室效应的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环境保护 理论知识

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的数量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因而打破了生态平衡,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恶化,那么面对目前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作为当今的中学生、明日国家的建设者,正确认识中学化学理论和环境污染,对祖国未来的建设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那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与环境污染有什么关系呢?

一、温室效应与CO2

由于地球人口激增,现代工业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加,致使二氧化碳吸收及反射回地面的长波辐射能增多引起地面气温上升,因此产生“温室效应”。同时由于森林的大面积被毁,致使森林吸收CO2的量及送入大气中的O2的量均显著下降,导致“温室效应”加剧。“温室效应”加剧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因而地球两极冰山和冰川开始融化,会使海上升,最终可能会使沿海城市和农田被淹没。气候变暖也会引起海洋温度升高,将促使强烈的热带风暴形成。全球气候的变化,必将破坏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更为严重的灾难。例如:2008年的雪灾和今年我国西南部分地区的旱灾全球气候剧变会影响和破坏生物链、食物链。我们如何缓减温室效应呢?

控制“温室效应”加剧采取的主要措施是:①控制矿物燃料的燃烧,合理开发、合理利用燃料,寻找新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能、地热等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②保护森林、保护植被,禁止乱砍滥伐,植树造林,利用森林涵养水源,调节气温。③控制人口激增。提倡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减缓全球变暖、拯救家园的重要方式。

二、酸雨与氮的氧化物(NO2),硫的氧化物(SO2)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0的雨水、冻雨、雪、雹、露等大气降水。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它们在空气中氧化剂的作用下形成溶解于雨水的硫酸,硝酸等。大量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据统计,全球每年排放进大气的二氧化硫约1亿吨,二氧化氮的5000万吨。所以,酸雨主要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造成的,酸雨有哪些危害呢?

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酸雨使土壤酸化,降低土壤肥力,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酸雨使河流、湖泊的水体酸化,抑制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水生生态系统紊乱;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欧洲每年排出2200吨硫,毁灭了大片森林。我国四川、广西等省区已有10多万公顷森林濒临死亡。酸雨对金属、石料、木料、水泥等建筑材料有很强的腐蚀作用,世界已有许多古建筑和石雕艺术品遭酸雨腐蚀破坏,如加拿大的议会大厦、我国的乐山大佛,等等。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1.原煤脱硫技术,可以除去燃煤中大约40%―60%的无机硫。

2.优先使用低硫燃料,如含硫较低的低硫煤和天然气等。

3.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例如,液态化燃煤技术是受到各国欢迎的新技术之一。

4.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目前主要用石灰法,可以除去烟气中85%―90%的二氧化硫气体。

5.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可燃冰等。

光化学烟雾是一种混合物的总称。它是排入大气中的NO和碳氢化合物受太阳紫外线作用,发生光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一种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的混合烟雾。这种光化学烟雾可随气流飘移数百公里,使远离城市的农村庄稼也受到损害,人暴露在光化学烟雾中,会导致发病率,死亡率急速上升。1971年,日本东京发生了较严重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使一些学生中毒昏倒,同时也会影响植物生长,降低对病虫害的抵抗率。197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农作物损失达2500多万美元。光化学烟雾还会促成酸雨的形成,影响材料质量的损失,加速聚合物、橡胶等的老化。

光化学烟雾可以说是工业发达、汽车拥挤的大城市的一个隐患。50年代以来,世界上很多城市都发生过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十分复杂,其主要污染物来自汽车尾气。因此,目前人们主要在改善城市交通结构、改进汽车燃料、安装汽车排气系统催化装置等方面做着积极的努力,以防患于未然。

四、臭氧层空洞与氟利昂

臭氧层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最大处,是地球的一个保护层,太阳紫外线辐射大部被其吸收。臭氧层空洞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大量减少的空域。氟利昂的大量释放和太阳风射来的粒子流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向地磁两极集中,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臭氧层的损耗是当前世界上又一个普遍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同样直接关系到生物圈的安危和人类的生存。由于臭氧层中臭氧的减少,照射到地面的太阳光紫外线增强,对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和各种生物,包括臭氧层人类,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如导致皮肤癌、白内障患者数量增加,减少渔业产量、破坏森林,等等。

我国政府和科学家们非常关心保护大气臭氧层这一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我国早于1989年就加入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先后积极派团参与了历次的《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会议,并于1991年加入了修正后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我国还成立了保护臭氧层领导小组,开始编制并完成了《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根据这一方案,我国已于1999年7月1日冻结了氟利昂的生产,并将于2010年前全部停止生产和使用所有消耗臭氧层物质。

五、重金属污染与汞、镉、铬、铅及砷等

重金属污染主要指汞、镉、铬、铅及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由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制品等人为因素所致。重金属在人体内能和蛋白质及各种酶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它们失去活性,也可能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富集,造成人体中毒,对人体会造成很大的危害。例如,日本发生的水俣病(汞污染)和骨痛病(镉污染)等公害病,都是由重金属污染引起的。2011年4月初,我国首个“十二五”专项规划――《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防治规划力求控制汞、镉、铬、铅和砷5种重金属。控制与消除土壤污染源,是防止重金属污染污染的根本措施。

1.控制与消除工业“三废”排放

2.加强土壤污灌区的监测与管理

3.合理施用化肥与农药

4.增加土壤容量与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5.建立监测系统网络,对策

6.工程治理

以上几种污染都涉及我们在中学化学中所学的知识,首先我们要从思想上重视了解这些对人类及环境造成的危害,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只有保护好生存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从行为上,要从个人做起,配合国家法律、法规的环境保护的规定,企业要加强管理,并且做好监督管理机制,使措施落到实处,不能只以人为本,还要考虑动植物及环境所能承受的压力,这样人类才有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12.

[2]高级中学.化学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2.

[3]化学教学,19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