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少儿武术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武术兴趣班教学活动中小学生武术兴趣的培养,教学内容和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武术教练员的培养及应注意的其他方面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旨在提高小学武术兴趣班的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的武术人才夯实基础,促进武术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武术;兴趣班;开展
0引言
当今,在全国各地有不少的小学开设了武术兴趣班,并且有了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了进来,选择武术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作为一名武术从业者,如何抓住小学生的特点,更好地开展武术兴趣班教学活动,改善和提高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促进其终身武术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观察法、文献资料法并结合本人多年来对小学课外武术教学与训练的关注和参与,试就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展开探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文以小学武术兴趣班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小学武术兴趣班的开展问题。
1.2 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在校图书馆、阅览室阅读和收集了多年来有关武术和与音乐相关的资料;并通过互联网浏览、整理与分析相关的信息。②专家访谈法:对部分武术专家、教授及音乐老师访问。③观察法。对小学武术兴趣课进行观察记录。
2结果与分析
2.1 小学生武术兴趣的培养、“教”与”玩”的结合
2.1.1 少儿的情趣特点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小学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少儿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2.1.2 少儿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少儿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其骨骼硬度小,韧性大,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负氧能力差,易疲劳。这些都表明少年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非但起不到通过上体育课来强身健体的作用,反而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把”教”与”玩”有机结合,使少年学生在上体育课过程中有张有弛,无疑是必要的。
2.1.3 少儿的接受能力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却似懂非懂的情况,这就说明体育教学只强调”教”是不够的,还必须同“玩”结合起来,通过做游戏等趣味活动来启发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做到潜移默化。
2.1.4 少儿的成才需求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育人,即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应体现出能够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的精心教导和学生的自我锻炼,“教”,可以使学生明确体育课的目的、原则、方法。“玩”,则可以促进学生消化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有目的的“玩”,还可以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增强其创造能力。“教”与“玩”的结合,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接触了更广阔的知识天地,促使学生在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等方面全面发展,促进了思维、判断、记忆等方面能力的增强,为学生智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2.2 教学内容的科学选取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应多样化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我们在武术教学中应注意: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应多样化,避免单调的重复和静止性的活动。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形式多样,如何选择适当的内容在小学生群体中进行教学是开展武术兴趣班活动的重中之重。
在武术教学中音乐同样起着妙笔生花的作用。由于武术动作多而复杂,教师单调平淡的讲解、示范对学生大脑皮质产生不了强而有效的刺激,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产生厌恶感和疲劳感,动作消忘的快。激发学生机体的潜能和学习运动技能的兴趣,有助于学生体会和感受各种动作的节奏、风格、速度和强度等特点及其变化,减少紧张情绪,使动作更加自然、舒展,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创造性和想象力,并在运动中产生丰富的表现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3 教学与训练方法的科学选取有了一定的武术开展内容,必须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否则就不会达到适当的教学效果。
2.3.1 训练周期的划分由于基层武术训练的特殊性,其训练周期跨度为学前班至小学五年级,到了小学毕业班和初中学习阶段,家长已不太同意孩子继续进行武术系统训练了。而训练时间应以寒暑假、周六周日为主,其它时间为每天早晨或傍晚,总的原则是以不影响正常的上课学习时间。少儿训练的各个训练周期不是截然分开的,也不能硬性规定在该周期的训练年龄及训练年限,而应根据少儿训练的实际情况自然过渡,进人下一训练期的训练,不能随意超越,急于求成。
2.3.2 狠抓双基训练,注重动作的规范性基层少儿武术训练,处于打基础阶段,应着重抓好基本功与基本技术训练,它既是初学人门的基础功夫,又是保证体能和技能不断提高的有效手段,必须经过千万次的反复练习,要保证训练时间和训练量,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训练周期适当安排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训练比重。由于武术竞赛定性化评定的特点造成了武术运动对其动作规格有着严格的要求,根据少儿生长发展规律及运动自身的规律。
2.3.3 根据少儿生理特点,重视柔韧和速度力量训练少儿时期的神经兴奋性高,灵活性高,练习单个动作和组合动作,能迅速提高动作速度,以速度来弥补力量的不足,重点促进速度力量的增长。根据少儿神经系统易兴奋也易疲劳的特点,训练应采用小数量,快速度和多间歇的方法,以有氧训练为主。少儿时期肌肉含水分较多,蛋白质和无机物多,富于弹性,肌肉竣呈纵向发展,伸展性好,活动范围大,韧带易于拉长。因此,在启蒙和基础阶段可多加强柔韧素质训练,着重腰腿肩臂等基本功训练,提高踢腿和抡臂等开合幅度较大的柔韧性技能,并在训练中逐步加强与提高肌肉的力量和弹性。
2.3.4 加强“注意力”培养,提高武术意识在武术教学训练中,首先要求运动员把注意力集中在动作的具体形象上,感知动作中身体各部位的位置、起点、止点,定型姿态;其次要求运动员把注意力集中在用力的方向、路线和顺序上,感知用力的轻重、快慢、刚柔等方面,第三,要求运动员把注意力集中在动作的攻防目的和效果上,感受自己与人相搏的攻防效果,运用实战教学法来提高运动员的武术意识。
2.4 培养高素质的武术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在于教师。由于武术技术教学以领做为主,注意示范、注重直观,而且强调动作规格,突出劲力充足和精神饱满,因此武术教师的示范动作是相当重要的。教师业务水平、组织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因而,这对教师的示范要求比较高,那么教师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必须过硬。此外,还应要求标准化、规范化的教案书写,这也是确保武术课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武术教师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中的一员,良好的“师德”观念是必须具备的。尤其是对于年青教师,要大力提倡“吃苦耐劳、踏实勤垦”的工作作风,端正其工作态度,培养他们强烈的敬业精神,树立高尚的“师德”观念。武术教师很容易给学生一种比较严厉、难以接近的感觉,有些学生在第一印象上就认为武术教师都是那种特别厉害的人,不敢与教师近一步的进行沟通,更谈不上对技术的探讨,这对教学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要注意方式方法,要生动有趣、形式多样,而且更应溶入浓厚的情感因素。因而,只有不断地涌现出更多更好的思想觉悟高、技术水平高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学校武术“发展一线”上的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才能有较大的进步与提高。这便要求我国体育高等院校将培养输送合格优秀的武术专业人才作为重点任务来抓,成为我国学校武术发展的坚强后盾。
2.5 小学武术兴趣班开展中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2.5.1 掌握好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少儿武术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要有长远规划,合理搭配,力争科学地控制教学与训练全过程。在早期教学与训练阶段,以全面身体素质练习为主,以发展各种运动能力和机能能力为主。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以武术基本功和基本技术为主,并结合简单的踢腿、冲拳、抡臂等,发展肌肉协调用力能力,提高掌握基本动作技术的能力,并注意专门发展柔韧、协调、灵活性等素质。
2.5.2 专项身体训练与基本技术训练有机结合在少儿武术的专项身体训练的早期,主要是通过专项训练手段如基本功训练,来发展他们的专门能力,在专项能力教学与训练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对基本技术的规格和完成动作的完美程度的要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身体训练与技术训练结合起来,相得益彰,使基本技术得到熟练、巩固与提高,把身体训练的成果通过专项技术训练转化到少儿武术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上去。
2.5.3 注意少儿的训练恢复,控制其无谓的活动不懂得恢复,就不懂得训练。教师或教练员在教学与训练结束后要采取适当的恢复措施。放松活动与有效的按摩对少儿消除疲劳有相当作用,应引起重视。另外,还要与家长保持联系,控制少儿训练后仍去玩耍,如打游戏机等等,晚上要按时睡觉,减少无形的训练。
2.5.4 武术教学对少儿情感智商的培养最新的研究显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归诸IQ(智商)的高低,而80%取决于EQ(情商)。姑且不论其结果的正确与否,但从中我们起码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其情感取向发挥着重要作用。武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商显然有其重要的意义。自我认识是正确地评价自己是建立自信心,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基础。
3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与讨论,认为小学武术兴趣班爱开展过程中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兴趣的调动与培养;②教学内容的科学选取;③教学与训练方法的科学选取;④培养高素质的武术教师;⑤小学武术兴趣班开展中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只有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加强和有意识的培养才能够在小学武术兴趣班的开展中去得优秀成果,推进武术在小学中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武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凤梅.解析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阴.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2]岳春林等.关于小学武术兴趣班教学的几点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05(12).
[3]林小美武术启蒙训练年龄与儿童心理生理发展关系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3):33-35.
[4]胡剑秋.少儿武术训练的理念和方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X),(3):94-96.
在素质教育全力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镇江市李家大山小学从2002年致力于武术特色品牌的建设,在短短的几年问开发了校本教材《武术》,开设了武术课,创编了学生武术操,成立了“斌斌武术社团”,武术训练面上普及,点上提高。学校武术队多次应邀参加大型文体演出活动,并代表镇江市参加省内外武术比赛,频获佳绩。
开拓武术特色:
众里寻她千百度
镇江市李家大山小学位于黄山支路李家大山住宅区西南,创建于1983年。然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发展受到制约。2001年暑假,学校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李家大山小学应该发展什么特色呢?学校领导想到的是武术,因为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魂宝,既可强身健体,又能培养学生机敏灵活、坚韧勇敢的意志品质,这些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名师出高徒,专业出人才。然而,此前的李家大山小学并无任何武术教学经验,市区其他学校也没有开展过武术课教学。我们一无教学经验可供借鉴,二无正规师资授课,怎么办?为更好地推进学校的武术教学,学校领导毅然决定借助社会力量,聘请出身于武术世家的张志毅担任学校的武术总教练,同时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武术专业素养的培训,为学校开展武术教育提供较好的师资保障。一时间,学习武术、健身在镇江市李家大山小学蔚然成风,打拳的、舞刀的……沉闷的校园顿时变得充满活力,学校武术特色也因此奠定了基础。
打造武术特色:
千岩万壑不辞劳
在综合学生的身心体能发展规律和武术运动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武术特色教学分年级逐步推进。我们学校对各年级武术训练制定了明确的目标:一、二年级着力于武术基本功的训练,三、四年级突出拳术教学,五、六年级着重刀术和套路的教学。在武术特色教育中,“人人会打拳,个个会舞棍”是特色教育的一个外显目标。只要在李小就渎的学生,小学毕业时,人人都会一手,个个都有一手,能文能武,文武双全。这也是对镇江市李家大山小学形象代言人“斌斌”寓意最好的诠释。
在全校普及的基础上,根据武术比赛的章程选拔不同年龄组有培养前途的武术苗子,成立“斌斌武术社团”,社团的学员们在教练的带领下坚持晨练、晚练,学习高难度的武术动作和套路,参加省内外组织的武术比赛,为把学校武术特色做精、做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校,每逢体育课或课外活动课,都能看到操场上孩子们身着传统的武术服,手持棍棒或刀枪,一丝不苟地做着整齐划一的动作,刀光剑影、龙腾虎跃,构成了校园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
为了实现我们既定的目标,学校还把武术教育纳入综合实践课程,向同学们讲授武术的起源与发展,让更多的同学们了解武术知识、掌握武术知识、学习武术精神。课间操、课外活动时让学生进行武术基本套路洲练等。
为了营造浓厚的武术氛围,学校将武术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学校在校园东墙绘制了一幅长约30米,宽约3米的巨型武术墙,围墙上画上长拳、南拳、太极拳、传统拳各种各样的造型让人感受到武术教育在学校无处不在,彰显了武术特色。
镇江市李家大山小学的武术教育特色也因此吸引了上级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更多关注。在教育局领导的关心下,镇江市李家大山小学成为了镇江市首家少儿武术训练基地,并在今年夏天正式挂牌。同年镇江市李家大山小学被确定为“镇江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08年8月,在教育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镇江市李家大山小学的武术训练馆正式启用,价值近10万元的18般武器也投入使用,极大地推动学校武术教育和武术训练朝着正规化、规范化的目标迈进。
收获武术特色:
小荷才露尖尖角
“武为德用,文武双修”,遵循学校这一武术教学思路,许多队员爱上这一运动后,从开始的被动训练到乐此不疲,每日必练,把武术作为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练武术强壮了身体,磨练了意志,提高了学习成绩,学校武术队的运动员大部分均是校“三好学生”,有的还是“校园全能校星”。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镇江市李家大山小学的武术教育一年上一个台阶,学校武术队多次应邀参加各类表演、竞赛,载誉而归。短短几年时间,镇江市李家大山小学武术队已经在社会上赢得了较高的声誉,有的家长还特意把孩子送到学校学习武术。
【摘 要】当今社会,在物质文明的大潮冲击下,部分小学生过早地沾染上了诸多不良习气。精神空虚,沉迷网络,厌学情绪严重;自私自利、自我意识严重;尊老爱幼、文明节俭等社会公德意识滑坡;在校学生的体质也在不断地下降。人的幼年是其身体素质、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将国学经典与养成教育相结合,创建校本课程,在体育课堂中渗透“国学文化”,让“国学文化”丰富体育课堂,使学生在愉快的体育活动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发展。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并结合武术教学的特点,将“国学”教育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知礼、明礼,学礼、用礼,从中感受国学的内涵,并内化成自身的行为准则,提高道德水平。
【关键词】国学经典;渗透;武术教学
1. 在传统武术中体味国学经典韵味 “武”字可以拆分成“止”和“戈”两个字;戈是古代的一种长兵器,动干戈是打斗,就是战争;止字就是停止的止,意思不要动武。《弟子规》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与“武术”有异曲同工之处。
融国学经典于系列活动,育人“无处不在”。在国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坚持课内渗透与课外拓展、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主题活动与专题研讨相结合,让经典融于活动之中,化枯燥为生动,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和育人功效。
小学生练习武术一般以武术操为主,为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可以吸取《弟子规》优秀文化精髓融入武术操,创编动作欢快、姿势舒展大方、动作刚劲有力的《弟子规》少儿武术操,如《弟子规》武术操口诀:
(1-8)身要直,胯要坐,颈要挺,头要顶
(2-8)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站如松
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身体素质在练习武术基本动作中得到锻炼,同时也能让学生得到国学文化的熏陶。
体育课上,学生练习武术动作(少年拳、五步拳)的同时配合传统的音乐,如《论语》、《三字经》等,学生合着音乐做各种动作,身心愉悦。在太极拳的教学中,学生一边诵读《千字文》、《百家姓》等,一边打太极,手、脑、口并用,化枯燥为快乐,人体各个部位都得到了运动,身心都得到陶冶,让学生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促使教学顺利进行。
为了培养小学生坚强的意志,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弘扬中华的优秀文化,我们还把武术的练习引入了校园。学生们利用课间、课外活动,伴着《弟子规》音乐进行武术训练。口诵之、心想之、行践之,受到润物无声的熏陶。强健体魄的同时,也使学生思维更敏捷,心态更平和,学习效率也有很大提高。
2. 在武术课堂中应用国学典故,育人“潜移默化” 以“趣味式”植入学科课堂,将经典诵读或默写活动引入课堂。让单纯的知识传授型的课堂变成了在知识传授中净化心灵、塑造品格的“双赢”式课堂。学生们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着高尚、品味着正直、产生着纯洁…
如《周易》中有“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名句,讲的是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由此来激励学生在学习和创编动作时,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出谋划策,以生为主,以师为辅,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知识潜能,增强合作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弟子规》中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好的德能(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不但自己要能扩充、学习,同时,如果感觉自己在这些方面有欠缺,应该要勉励自己,加强德学方面学习。在课堂上,可以用此来鼓励学生技艺更加精湛,形成一个“比、拼、赶、超”的学习氛围,使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以“滴水式”植入日常环节,在学生日常教育中融入国学经典,将习惯与礼仪教育覆盖到学生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如徒手礼(抱拳礼、鞠躬礼)、持械礼(抱刀礼、持剑礼、持枪、棍礼)。
3. 在体育游戏中渗透国学文化 国学经典与阳光体育运动相结合,如低年级同学进行游戏时,可以开展“经典诵读接力赛”,即第一棒同学在传给第二个同学接力棒时,要背诵一句《诗经》或《论语》,第二个同学要接对下联,才可以继续跑,依次循环。高年级同学在进行篮球游戏时,犯规的同学要默写一段《千字文》或《百家姓》。结合“国学”中的《诗经》、《三字经》、《弟子规》音乐来诵读,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进行古诗文韵律操训练,在开展跳皮筋、丢手绢等的游戏时,随着学生脚步跳动的节拍诵读古诗词,充分运用诗歌节奏明快这一点,节拍和动作合一,既达到了运动量,又愉悦了身心。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父母呼,应勿缓,那么老师教给大家的学习任务该怎么办呢?”,他们很认真地说:“我们要认真听讲,遵守游戏规则,注意安全”。学生们在乐中学、想一想、悟一悟,在兴趣盎然中体味经典的各种美,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老师的一句话有时胜过父母的千言万语。学校应重视学习《弟子规》,并以开展学习活动为契机,树立传承经典文化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唤起学生的仁爱之心,用爱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带着一颗感恩的心,自发的去学习。对国学的学习活动应该常抓不懈。如编写校本教材、开设武术国学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将唱经典、演经典、玩经典、写经典贯穿武术教学,并争取家长的配合,有效做好家庭教育。
总之,在小学武术教学中,教师不能以单纯完成动作教授为目的,还要在武术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国学经典的观念,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从内心中感受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提升对武术内涵的认识,把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所应具备的一种行为准则。同时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艺术,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华武术的魅力,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
参考文献
[1] 武勇成对中华武术“抱拳礼”的文化阐释
业余乒乓球培训班10岁左右儿童40人,均未受过任何形式的乒乓球训练。
2、研究方法
分组及训练时间:20名儿童按其报名的班次平均分为A、B两组,每组20人。训练周期为15天。
训练方法:
第一阶段:教师讲解示范正手攻球动作,学员做徒手模仿练习。
教师讲解示范结束后,带领学员做徒手练习。每两组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结束后,将学员集中,教师回放录像逐个讲解学员动作错误的地方,让学员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动作和正规动作的差别,然后再继续进行下一个单元的徒手模仿练习。对照组训练安排和试验组一致,但是没有对照录像讲解纠错这个环节。
第二阶段:上台进行多球练习,掌握正手攻球动作技术。
采用多球训练方法。试验组,将数码相机置于球台侧面的三角架上,采用俯视拍摄。当所有学员完成一组练习后,集中对照录像进行讲解、示范、纠错,该轮讲解结束后继续下一轮多球练习。对照组练习安排和试验组一致,但是无最后对照录像讲解的过程。
第三阶段:测验。
测验采用教练和学员进行正手对攻练习并记录学员击球板数的方式,以学员最终的击球板数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
3、结果与分析
3.1结果
经过15天训练,测得正手攻球板数。首先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为方差不齐(F=7.367,p=0.01),然后将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板数进行独立样本异方差假设t检验,发现t(29)=4.311,p
3.2分析
首先,从均值上分析,以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的整体效果,我们可以看到,试验组与对照组均值差为2.5板,约为3板球,均值差95%的置信区间为?眼1.34,3.76?演,考虑到实际中不可能出现半板球的情况,该置信区间约等于?眼2,4?演(板)。由于该置信区间并未包含0,这就说明,采用录像直观教学法比传统的直观教学方法的整体教学效果要好。
〔关键词〕班本;课程;积极;心理教育
江苏省吴江市黎里小学,自2003年开始,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经过八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学校“求我养正”的心理教育特色,先后出版反映学校心理教育实践成果的两本著作《心海探航》和《追求理想的自我》。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心理教育名校、江苏省心理教育优秀实验学校、上海心理辅导协会授予的“学校辅导示范校”、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和吴江市AA级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进入“十二五”,如何深入开展心理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打下扎实的身体心理基础,我们需要寻找方向和突破口。我校积极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心理教育实践,提出了“以班本课程为载体,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路,将心理教育的重心下移到班级层面,并作为“十二五”心理特色教育的工作重点。
一、 实施班本课程,有利于实现心理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型
班本课程是相对于校本课程而讲的一个新的班级文化生态概念,是由校本课程演化而来的。我们认为,班本课程是以班级为平台,充分利用班级资源,以满足班级学生发展需要为宗旨,由班级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
所以,班本课程是以班级学生为本位的课程,它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成长的心理需要,不但解决班级学生的实际问题,而且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我们认为,实施班本课程,可以实现学校心理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型:
1.由医学模式向发展模式转变。目前绝大多数学校以消极心理学观指导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把主要任务放在矫治学生的心理问题上,其主要职能机构就是学校心理辅导室。而班本课程就是要以班级为平台,将学生心理辅导、心理素质训练落实到班级,落实到学生素质的发展上,而非专业的心理矫治上,这是积极心理学所要倡导的理念。
2.由面向个体向面向全体转变。传统心理教育重个体轻全体,注重关注少数所谓心理问题生,而忽视全体健康的学生。班本课程就是以班级全体学生为本位,以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己任,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素养、身心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为宗旨的课程,这是积极心理学题中应有之意。目前我校31个班级1320多名学生,每个班级有至少两个课程项目,其中一个室内项目,一个室外项目,安排在校园活动时间,每周安排四次活动。这样以课程的形式,保证了全体学生素质训练落到实处。
3.由知识传授向教会技能转变。我们实施班本课程,不是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知识的传授,而是通过开设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在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中,让学生身心得到锻炼,意志得到培养,情感得到丰富。这些课程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爱好,直接或间接地教会学生心理调节的方式方法。
我们还在每个年级中选择一个实验班,通过“三件好事”、“感恩拜访”和“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三条措施,探索如何教会学生提高幸福感的方法和技能。“三件好事”具体要求实验班学生每天同伴之间口头交流三件美好的事情,每周在专用记载本上,选择有代表性的三件好事记录下来,并填写一周的心情等级和心理话(画),以此来反映学生心灵的轨迹,探索调节心态的科学方法。
二、实施班本课程,有利于将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落到实处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而且意味着积极的理想追求、较好的社会功能、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建设性的和谐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等。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从生理成熟过渡到心理成熟,智力水平不断提高,情感体验不断丰富,知识经验不断完善。在这样一个积极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激发和强化学生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并逐步转为良好的品行习惯和心理素养。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积极的认知品质、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感品质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我们实施班本课程,主要目的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强健的身体素质和坚实的心理品质基础。
1.课程的灵活性,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我们的班本课程包括学科类、艺术类、体育类、心育类和古镇文化类等五个大类。目前开设的课程项目有童话与心理健康、绘本与心理发展、古诗文与心理健康、茶文化与心理发展、武术与心理素质训练、跳绳与耐挫力训练、轮滑与感觉统合训练、游戏与心理发展、心理漫画与心理成长、纸艺与智力发展等涉及上述几个门类共30门课程,在丰富学生课外知识、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心智,促进体能的增强和心理品质的提升。
这些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贯穿一个理念:以心理辅导为主线,融合学科特点,切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特点,从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共性问题入手。课程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的活动专题,长短结合,灵活多样。如“古诗文与心理发展”课程,就是以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古诗文为载体进行心理辅导,同时丰富学生的古诗文底蕴;“绘本与心理健康”课程,就是以绘本为载体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引导低年级学生多阅读课外书;“古镇文化与心理发展”课程,就是以黎里古镇特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心理辅导,在研究家乡、了解家乡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丰富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漫画与心理健康”课程,就是通过心理漫画的形式,展现自己的心理,引导学生调整心态,同时提高其绘画的技巧与爱好。
2.课程的活动性,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我们开设班本课程,不是以传授学科知识为目的,即使与学科教学有关联的课程,我们也是以欣赏、陶冶情操和心智训练为主要目的,如童谣、古诗文、七巧板、珠心算等。活动性是我校班本课程的主要特点,特别是涉及室外的武术、韵律操、轮滑、跳绳、呼啦圈等,不需要空洞的说教,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起到提高感觉统合能力、调节身心、锻炼意志的作用。
3.课程的针对性,能对学生共性心理问题进行矫治。我们的班本课程,尽力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低中高年段课程有别,要求不同。如针对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我们在低年级进行游戏活动矫治、中年级开展轮滑运动、高年级进行跳绳、摇呼啦圈强化训练等方法进行矫治,尤其是双轮滑和活力滑板,深受学生的喜爱,是对学校进行感觉统合能力训练的有效手段。
三、实施班本课程,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提高积极心理教育的实效性
积极心理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幸福教育,如何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正视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化消极为积极,需要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多方力量形成合力。我们开展的班本课程,在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上,动了一些脑筋,想了一些办法。
1.教师资源的利用。教师是班本课程的主要开发者和实施者,我校90多名教师,人人参与班本课程的教学或组织工作,其中31位老师为课程的主要开发者,其余60多名教师为协助开发者。课程开发的教师有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能有效指导学生的活动。有的课程如“茶文化与心理健康”,对于一位年轻女教师来讲,有点难度,但我们的教师敢于挑战,通过查阅书刊、网络收集信息,教师豁然开朗,觉得这门课程有很多的话题要讲,有很多的心理教育元素可以融合,原先的畏难情绪顷刻消失了,一份方案很快制定出来了。因此课程开发的过程是教师学习、提高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2.学生资源的利用。学生是班本课程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积极心理学强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投入地学习,能够具有较好的人际协调能力,而要实现这些目标,没有学生对活动的参与,靠空洞的说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生也是课程的间接开发者,一方面学生可以协助老师收集相关的材料以充实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学生在课程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或解决学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3.社区资源的利用。引入社区优势资源,可以解决学校师资短腿的矛盾。本学期我校在汾湖武术协会的支持下,在三年级开设“武术与心理素质训练”课程,11位校外武术教练每周两次来校指导武术项目,每班一个项目,包括三段刀、中生拳、五步拳、九式太极拳、八段锦和少儿拳操,校园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使中华传统文化在我校得到很好的发扬,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有了可依靠的载体。
实施班本课程,推动学校积极心理教育,我们还处于尝试摸索阶段,其中牵涉面比较广,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还有一个过程,课程如何评价,学生心理品质如何评价,如何不断调整课程项目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期待着这一门前沿性的课程在我校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