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玉石雕刻技术教学

玉石雕刻技术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玉石雕刻技术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玉石雕刻技术教学

玉石雕刻技术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 有文化高素质 技术过硬 实践 “现代学徒制” “二元制”

玉石雕刻作为传统工艺,有着“世守勿替”的传承原则。这让手手相传的“学徒制”成了培养石雕传人的主要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求和产业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学徒制”显现出了许多不足。如何培养现代玉石行业适用人才,成了关系着这一古老行业兴衰的头等大事。

一、玉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当今工艺美术行情表现是受宏观经济因素制约,包括玉石在内的国内艺术品收藏市场整体景气度也持续下滑,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余卫平曾用“没米过年”来形容一部分中低端市场的恐慌情绪。玉石行情从2006年开始起步,至2012年基本是上涨,经营获利者居多。但2012年之后行情分化严重,尤其去年开始市场个别品种比如高浮雕类的藏品甚至无人问津,市场格局也发生重大转变,玉石由过去的礼品市场向收藏市场转型,企业家、收藏家的个人收藏成长迅速,市场整体面临整合、分化、淘汰的趋势。

由于企业家、收藏家个人收藏整体素质的提高,把玉石由过去的礼品转型艺术品,更加重视作品的内涵及文化含量。作为资深寿山石收藏爱好者,艺术评论家何光锐也从亲历者的角度对行业现状进行梳理:“目前业界面临两方面考验:一是礼品市场需求萎缩,尤其‘雅贿’造成的虚假繁荣一去不返;二是中国经济调整周期内,投资需求会一直受到制约。因此如何培养真需求,是市场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也要求我们这些寿山石雕刻行业的教育者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更加重视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及技艺的提高 。

二、突出教育的服展δ埽培养有文化高素质雕刻人才

高水准的艺术表现力是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是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为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在教学中,重视中外美术史、寿山石雕刻作品欣赏、雕刻设计、雕刻创意等课程。在实践创作中要求学生做到内容上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的完美统一,作品与环境的协调等。让学生深刻领会玉石雕刻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它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并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寿山石雕塑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色泽的制约。玉石作为中国传统体系艺术,是以取巧为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取巧以及材料、色泽等方面的艺术处理更加讲究。尤其近期玉石雕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当今世上雕塑创意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要求就更高了,要求教育者以新的姿态适应国家经济新常态。

三、依靠企业,强调实践,推进“现代学徒制”,培养技术过硬的雕刻人才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飞认为:“越是遇到不景气,从艺者越要打好基本功,高水准的艺术表现力才是行业的核心价值。”

众所周知,企业要求员工有过硬的技术,这样企业才能生存。而他们也都明白“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每个人都要不断充实自己”这样的道理。让学生重视学习,接轨企业,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足以获得工作中需要的一切。

学校聘请大师林飞、潘惊石、何马、邱瑞坤为教师等到学校讲课,把学校模拟成工厂企业,重点在于实践教学,把传统技艺传承给学生,让民间工艺师走进校园,意在使更多人了解精美的传统技艺,并将其传承甚至作为创业资本。

四、当前职业雕刻人才培养模式,在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基础上,进入“二元制”培养模式的新阶段

随着企业、行业对雕刻行业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汲取德国“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上实施“二元制”重要性,必要对传统“学徒制”进行改革和创新,促进学徒制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转变,把“二元制”融入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形成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将人的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1、学生到企业为徒,更好接受实践培训。 “二元制”培养模式的学生,由职业学校的“单独培养”转变为“校企联合培养”,而且所学专业技术都是企业当前急需的。接受“二元制”培养的学生,他们既是学校学生又是工厂学徒,既接受老师的理论教学又接受师傅的经验传授,并能目睹工人劳动状况及劳动强度,更好的向员工转化。试点“二元制”培养后,培养的学生,在企业实实在在学技术和企业员工共同劳动,共同吃苦,由学生向工人转化,以后能够直接上岗就业,更好的接轨社会。

2、企业员工到学校学习,提高文化素质及理论水平。福州寿山石鉴定中心主任李霖华认为:“多数雕刻师素质不够,靠传承,创作不出好作品、急需既有强硬技术又有知识素养人才接轨社会。”过去雕刻界的从业人员大多数都是师从师傅,很少受过正规中等教育,文化素质较低,适应不了当今社会高品质需求,尤其对历史题材及内涵作品无法领会真谛,急需提高素质教育。因而由企业根据需要提出订单,然后职业学校从企业员工中招录“学生”进行培养,企业和学校共同从事教学和管理,学生要接受学校教师和企业老师傅的考核,提高文化素质及专业理论水平。

玉石雕刻技术教学范文第2篇

从上海工艺美校玉雕专业(1973级)毕业后,唐蓓麟在上海玉石雕刻厂工作三十余年,多年的实践磨练,使得他对玉石文化的理解与雕刻技艺的掌控达到了成熟圆融的程度。玉材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就不同;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不同,玉器用途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更是不尽相同;玉石是自然界的精华,具有超自然性。每块玉石原料都不一样,所以每件作品都是不同的。作品题材无论动物、人物,都会与玉石的颜色、形状甚至瑕疵休戚相关,把一块玉料雕制得恰到好处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探索的过程。这种过程会带给玉雕人满足感,所以玉雕创作不是只看结果。谈及玉雕,唐蓓麟像是在和人讲起自己用心培养的孩子。

《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一件玉雕作品,它的缺点和优点都毫不保留地呈现,诚实如是;一件玉雕作品,华美的色彩和光泽相互映衬,又互不侵犯,宽容如是;轻叩玉器,声音清脆悠远而纯净,条理如是。天恩凝聚,这正是君子需要比照和学习的最高境界。三十年磨一剑,回到母校教学岗位上的唐蓓麟可谓厚积而至,他要把自己的所知所悟,倾囊相赠于他热爱的学生。他说,因为玉雕是他会为之奋斗一辈子的事业。

琢磨之间:玉雕设计的教与学

唐蓓麟

一、教学相长,琢玉成器

玉雕专业教学工作培养着未来的玉雕创意设计师,如何使学生们尽快掌握创意设计制作能力,积四十年来的玉雕创作经验,我在这里作个总结,与读者探讨。

玉雕专业的大部分学生一开始对玉雕艺术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一切都需从头学起,要达到行业要求并得到社会的认可还有很多路要走。在最初的课程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浏览图片、参观展览等方式,为学生介绍大量优秀的玉雕作品,从而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对玉雕艺术有较强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玉雕艺术的感情和提高学习玉雕的积极性。中华民族的玉雕艺术是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多年来我不断收集整理了很多有关玉雕的图片资料,这对我和学生来说有很大的欣赏参考价值,学生们经常会到我的电脑上复制玉雕图片资料,我都毫无保留毫不吝啬的提供给学生,因为玉雕艺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丰富的图片资料大家能分享才有意义。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继承我们的事业,而且能够取得比我们更大更多更好的成果。

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仅是会雕刻的学生,而且同时是会创意设计的学生。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先是在一大堆不同种类、不同形状、不同色彩的玉料中让学生去挑选一块自己中意的玉料,然后看看这块玉料有没有创意的空间、雕琢的价值,从而判断这块玉料是适合做摆件还是把玩件或者是挂件。还要看看这块玉料有多少暇疵,要切割去明显的裂缝或疏松僵化部分,保留纯然坚硬透明的部分。如果是块带皮的籽料,就要尽可能多地好生保护好那层皮。玉料在切割整形过程中既要去掉太凸出的部分,也不要留有太凹陷的部分。整形后的玉料应该是外形饱满,厚薄均匀,左右均衡,色彩协调,无明显瑕疵的玉料,这样的玉料就为作品的成功打下了基础,也使创作者有了创作的欲望。

玉料整形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创意设计,有些学生会依赖老师,这时候老师就要鼓励这些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根据以往的实践经历,学生们的设计初稿大部分还是不成熟的:有的主题不明确;有的设计稿没有利用好玉料的色彩;更有甚者大的裂缝还未去掉就画起设计稿了;还有的好好的玉料没用足,他把玉料当成画布了,画面只占了玉料的一部分,如果按着他画的去做,好多玉料就浪费了。

学生在拿到玉料后要自己开动脑筋,这应该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这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有一部分学生的创意设计还是比较好的,老师要给予肯定,老师要做的就是对这样的设计稿进行完善,对设计稿的局部进行调整。学生对自己的创意设计得到老师的肯定会非常的开心,有了一点成就感,或者说非常得意,蛋是自己生的,要开始孵化了,接下来他就会对自己的作品投入十二分的精力。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管是做摆件、把玩件还是挂件,玉料质地好的、色彩艳丽的、外形丰满的部位应该视为作品的正面,反之质地稍差的、色彩不那么美的、外形扁平的部位就作为作品的反面。在作品的正面设计上作者要多动点脑筋多下点功夫。

还有一点容易疏忽的是:一些比较薄的玉料如果考虑做成摆件,在磨平底板时,从玉料的侧面看,不要让它与桌面形成90度,不要太垂直;从玉料的正面看,竖立摆放的玉料上端应该稍许有点向后倾斜,也就是说底板磨平时后面一侧要多磨掉一些,稍许有点后仰的作品在展示时比较符合观赏者的视觉角度。

在最初的基础实训中,老师不要要求学生一口吃成个胖子,把作品做得如何如何,而是要求学生初步的感受玉石的硬度,雕刻的难度,熟悉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他们的雕琢技术能力。第一件作品可以传统一些、简单一点,甚至找件样品临摹一遍也可以,但只要把它认真做好就是成功,学生就会对自己学好玉雕建立起信心。以后的作品可以逐步的提高要求,增加难度。

二、以质取法,因材施教

工艺美术院校的玉雕专业因受教学成本的限制不可能购买许多中高档玉石,只能较多采购一些中低档玉石(如岫岩玉、黄龙玉、独山玉、青玉等)来满足专业教学的需求。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慎重的对待每一块中低档玉石,它们同样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用一块就少一块了。我们要珍惜每一块玉石,教师和学生都要经过认真的思考把它创意设计雕琢成最完美的造型,提升它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

玉雕不是泥塑,泥塑的过程可以做加法,玉雕只能做减法,如果哪一部分雕过了就再也没法弥补了,从某种角度来说,玉雕艺术是遗憾的艺术。但是,泥塑这一造型方法可为玉雕所用,为了减少遗憾,我们可以在开始雕刻前根据手中玉料的料形,泥塑一件自己创作的作品,造型越准确、纹饰越清晰越好。泥塑过程是一个作品完善,认识提高的过程,是作品平面设计向立体设计转化的过程,可以锻炼自己架构作品造型空间的能力,可以提前发现造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有了这件比较满意的泥塑作品,正式雕刻时就有了参考的模型,就能少走弯路,减少损失。

我在四十年的玉雕生涯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掌握了一些玉雕艺术的创作设计制作规律,尤其对玉雕器皿造型艺术借鉴我国的青铜器造型艺术有些研究和了解,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所创作设计的玉雕器皿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近似青铜器造型但不完全照搬青铜器造型的玉雕作品,作品既借鉴先人的艺术精华,又以当代人的艺术审美观弥补先人的创作缺陷;另一类是具有传统海派玉雕器皿造型的作品,但在作品中融入了青铜器的造型纹饰等元素。所创作设计的作品都以古朴典雅、庄重丰满、比例匀称、纹饰清晰、造型优美、精益求精见长。

不可否认,学生中有天赋强的,悟性高的,也有些学生是需要更多后天努力的。对聪明的学生老师对他们的要求要高一点,鼓励他们多出成绩出好成绩。对天资一般的学生,只要他们有认真学习的愿望,老师就要爱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对他们进行更多的辅导和交流,鼓励他们不懂就问,从而少走弯路。在实际教学中确实有那么一些学生经过刻苦努力成绩喜人,他们所花的时间精力确实比常人多,他们全身心的扑在了玉雕创作上面,一分耕耘才会有一分收获。在我们的学院中有学生作品的展示平台,在我们的学院外学生作品每年都有参与评奖的机会,这些展示和奖励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激励作用,学生有了学习成果就有了成就感,坚定了今后从事玉雕事业的决心。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说明老师的精力没有白费,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也使老师有了成就感。老师如不全身心的投入到玉雕教学工作中,成绩是出不来的。

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随着工作的需要,一个人面临的工作领域会变化扩大,这就需要你与时俱进,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取。如果你原来的知识面比较狭窄那就需要你去拓宽,否则你就无法胜任新的工作。玉雕品种不局限于器皿,人物、动物、植物等等都要涉及,作品中可以有人物与动物的组合,人物与植物的组合,动物与植物的组合,器皿与动物的组合,器皿与植物的组合。等到你各种造型的能力都具备了,你的作品内涵就会更加丰富。学无止境,查漏补缺,不断充电,一个人的能力才会逐渐提高,你才有知识储备传授给学生。在玉雕作品创作实践和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也是这样要求学生的。

用玉雕来表现人物、动物、植物等题材造型上不要太写实,太写实了就感觉像传统的雕塑,缺乏玉雕造型的艺术语言。用玉雕来表现任何对象都要强调装饰性,用流畅的曲线弧度棱角块面来雕塑造型。另外,玉雕作品的表面纹饰要有高低层次,一般上面的纹饰要高于下面的纹饰,因为作品展示时灯光一般是从上面打下来的,纹饰下产生的投影能丰富作品的层次,增强立体效果。

每件玉雕作品都是一件雕塑作品,园林中一座完美的雕塑造型是要经得起观赏者前后左右评头论足的,不能有明显的影响整体造型的缺陷。玉雕作品的造型要求甚至比雕塑作品的要求还高,它不但要经得起前后左右观赏,它在把玩者手中翻来覆去时还要经得起上下两个角度的观赏,全方位每个角度看过去都要有美感。以把玩件为例,整体造型就是要丰满圆润,不能这里凸一个角那里凹一大坑。这有点像理发,理发师在为你理发时他会多角度的观测你的发型轮廓线,他不会把你的头发理得凹凸不平。

近年来,有创意的玉雕作品、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作品层出不穷,这对我们的学生进行玉雕作品创作有很大的启发借鉴参考作用。玉雕作品创作不能局限于传统题材,要突破传统题材的束缚,内容上可以有新的组合,形式上可以有新的创造,就是在成语堆里研究研究,也能挖掘出一些好题材。学生们想象力丰富,完全有能力创作出耳目一新的玉雕作品。

玉雕在中华民族中传承了几千年,长期以来形成的装饰玉雕风格是国外的玉雕不能比拟的,这样的传统风格我们是不能丢弃的,而是要继承下去发扬光大。同时我们也要汲取国内外同类艺术的养料,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玉雕奇葩培育的更好。

玉石雕刻技术教学范文第3篇

摘要:雕塑的产生和材料是分不开的,虽然大多情况下材料只是一种媒介,但人们对材料探索和加工工艺掌握的过程,也是雕塑的制作、审美和形式发展的一个过程。现代雕塑的发展过程也是对固有雕塑材料探索、拓展的过程,随着雕塑概念的解构,雕塑材料的内涵和外延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一、雕塑材料与中国传统雕塑发展

《圣经》云:上帝用尘土按自己的模样创造出世上第一个男人亚当。中国神话也载有女娲“抟黄土为人”。似乎人类一开始便与万物结下不解之缘。雕塑的起源不是本论文的主题,但雕塑的产生与物质材料分不开,雕塑形象是借助物质材料呈现出来的。雕塑史的发展,撇开雕塑语言自身发展规律外,与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人类制造工具,后创造形象。从削制的石头工具和用黏土涂在编制或木制的容器上经火烤而成的陶器工具开始,似乎雕塑这个词的“雕刻和塑造”的内涵已经具备。后随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在雕塑材料里添加新的成员,再由铜制、铁制工具的使用,使大型的石雕、木雕成为可能。随科技的发展,不仅雕塑形体的尺寸不断扩大,制作工艺的精细也成为可能,当然这里涉及到材料来源和其他诸如运输、安装等基础科学技术。在传统雕塑中,材料只是作为一种媒介,从属于选择地位,雕塑几千年的发展,对材料的运用已非常成熟。

中国古代掌握雕塑材料的情况如下:

130~50万年前:原始人群时期。打制粗糙的石工具。

2万年前:母系氏族初期。打制兼能磨制石、骨工具,并在贝壳上钻孔穿连,用为装饰,形成雕刻艺术雏形。

6000年前:母系和由母系向父系过渡的氏族时期。磨制各种各样的石器工具,雕磨玉、牙等装饰品,烧制泥塑的各种陶器以及简单的人物、动物造型,成为中国最早的雕塑的起源。

4000年前:父系氏族时期。除各种石、玉、牙、陶等器具和装饰制品外,人像和人体雕塑都有进一步的发展。

殷商时期:已熟练地冶炼铜锡等金属,雕铸为各种青铜器用具、象形青铜器,雕琢玉石象牙等装饰品和人物动物雕刻制作。官府手工业,有土、金、木、石、兽(皮革)、草(苇席)等六工。

周代:更有珠(翠)、象牙、玉、石、木、金、革、羽等八材之分。

战国:雕塑艺术走向精致。在青铜器方面,镶嵌错金银技术有突出的发展。

秦汉:雕塑走向成熟,在制作大型雕塑方面已有丰富的经验。

唐代:在雕塑表现形式上,所有的石雕、铜铸、木雕、泥塑、陶瓷塑以及夹?、锤碟等,唐代已普遍盛行。在雕塑材料上,紫檀、黄杨、玉石、犀角、象牙以至竹根等,已是应有尽有。在雕刻技法上,雕、琢、镂、刻、剔、嵌等,亦无不刀凿兼施,五光十色。

宋、元、明、清时期:宋代有雕瓷出现。元代在工部以下,有出蜡局、铸泻局、银局、镔铁局、玛瑙玉局、石局、木局、竹局等。这个时期,除雕漆以外其他工艺美术,如石雕、玉雕、牙雕、木雕、竹雕等工艺无不得到发展。

二、雕塑材料与中国传统审美

雕塑是造型艺术中与材料最直接相关的一门艺术,虽然材料只是一种媒介,但在雕塑的审美中,材料占有重要的位置,没有它,美就没有形象性、具体性和直观性,就不能作用于人的感观而成为审美对象。由于雕塑形象的呈现是借助物质材料而呈现的,材料本身的表面肌理也构成了形象呈现的一个方面,使得与触觉相联系的质感具有了审美的意义。但另一方面,在传统雕塑中,材料本身质地与雕塑作品二者的审美结果不一定成正比的。一件大理石的作品或许是失败的,一件泥制的作品可能是杰出的。雕塑作品的审美就其本质而言,是有和物质材料不同的特征,它不能归结为物质的特征和属性。一件作品的泥稿、石膏、铸铜三个形式,其审美价值应该在浇铜之前已经存在。当然,媒介材料有时也直接对雕塑的人物性格起象征作用。同一作品用大理石或花岗岩雕成,前者温柔,后者刚硬,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

在所有传统雕塑材料中,对材质美感的认识方面,其他材料是很难与玉石相匹敌的。在古代中国,玉器的被注意是在新石器时代末期,青铜器渐次萌芽之时。玉质的天然美既深得奴隶主的爱好,而玉工的传统技巧又得到新工具(青铜器)补助大有提高,故大量玉器被制作。

因硬玉和软玉都有温润之光和不可描写之色,深为人所好。“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糜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礼记?聘义》第四十八篇)。这里不仅把玉看作坚贞温和、不屈不挠的高尚品格的象征,而且把玉作为人生行为至好标准的代称辞(如玉人、玉色、玉立等)。似乎玉石的材质审美已高于用玉石做媒介的雕塑本身。

象牙与黄金也是贵重雕塑材料,象牙不仅稀少,而且材质纯洁光润,所以很珍贵。黄金为贵金属,产量不多。材料本身的珍贵使得雕塑的审美效果大大提高。

在传统雕塑中,人们最爱用而且用得也最广泛的材料是青铜。以中国青铜器为例,根据历代著录及发掘所得,大约成品已超过万余件。虽然铜的合金有好几种,但由于长期受腐蚀,最终的质感差别不大,铜制雕塑数量虽多,其材质美感已成定式。木材与石材一样,材料资源丰富,石材坚固永久,木材的人工雕凿肌理丰富,两者加工工艺成熟,很受广大制作者青睐。

纵观中国古代雕塑,一方面与绘画相比,雕塑只是工匠们的“皂隶之事”,使得雕塑难以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思维形态,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雕塑实物资料,却没有留下系统的雕塑史论的专著。另则雕塑一直没有摆脱宗教与墓葬两大服务,由于题材和仪规的限制,极大地妨碍了雕塑工作者的艺术想象。对雕塑材料的探讨也仅局限于工艺品之类。再者对雕塑材料的探索还跟材料的加工工艺紧密相连,在工业文明之前,手工工艺从某种意义上也有其局限性,其耗费的精力远大于机械加工手段,机械加工所带来新的材质美感从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雕塑审美的发展。

三、材料探索与西方现代雕塑

赫伯特?里特写的《现代雕塑简史》是从罗丹开始的,罗丹本人对雕塑材料有很好的描述,他说大理石近似人的皮肤:“抚摩这座像的时候,几乎会觉得是温暖的。”在现代雕塑发展过程中,通过对雕塑材料的探索,产生了立体派、构成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诸多流派,而对材料自然属性的探索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布朗库希的雕塑形式是“在两个颇为使人折服的观念下发展进行的——普遍的和谐及材料的真实性。”1布朗库希本人也曾表示:“当你雕琢一块石头时,你将发现你手中的这块石头的精神及其他属性,你将跟着对这块材料的思考而展开你的艺术构思。”2布朗库希所使用的雕塑材料,从现有的作品看仍是铜、大理石、木材等,但他对材料的抛光、着色以及从对材料的观念出发下的形式等,在现代雕塑史的发展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布朗库希,现代雕塑的特征进一步被奠定——对自然材料的重视。让我们回顾一下西方现代雕塑史:

虽然毕加索在1909—1910年完成第一件立体派雕塑《女人头像》,但在随后两年间,立体派的“纯形式”理想渐渐被一大堆各种物体的“掺杂”所代替——浆糊纸、油毡、木片和细绳,其中脱颖而出的第一件用集合手法做成的雕塑《苦艾酒杯》,是用蜡模翻制的青铜作品,上面放置一把真正的汤匙来平衡整个雕塑。

构成主义的倡导者——塔特林,从毕加索那儿得到了启迪,开始“一种新型的雕塑,用原材料和现成物品构成艺术品,并将它安置在真实的环境空间中,严格摒除任何再现的意图。材料有着各自的造型品格,用木头、铁、玻璃等表面质感来组织一幅艺术品,‘真实空间中真实材料构成’。”3《第三国际纪念碑》这件作品不仅仅用合适的材料来象征这个新时代可能获得的成就;更进一步说,一种新的艺术也依赖着新的材料也被创造出来,并被赋予社会意义。

而后,康定斯基、嘉博、佩夫斯奈、罗德钦柯和李西斯基相信艺术的功能更为直接——对空间、量感和色彩基本因素的深入研究,如他们所讲,去发现“美学、物理和功能上的容量”,雕塑和构成的浮雕似乎是揭示这种物理和功能的容量的最好媒介,也提供了生产上最终的益处。

在包豪斯学校,构成主义的教学分为基础课和设计课,前者指材料和工具的训练,后者指观察、表现和构思的训练。而后的基础课指导老师莫霍利?纳吉创作出活动的雕塑,而且采用了一种新材料“树脂玻璃”,到1943年他完成了第一件树脂玻璃与铬管的雕塑。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从未同具像传统作出过决定性分裂,而波丘尼的未来主义则相反,他不仅仅是工业技术文明的第一批艺术家:他们的原则来自技术——动力和运动、机械的节奏和制造的材料。他还宣称人类的整个艺术体系的基础都将被改变,同新体系相符合的应是新的形象、新材料、新的社会功能。

对于雕塑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是在绘画、浮雕、圆雕和现成品之间消除任何形式上的区别。现成品艺术由此产生。这样的艺术品已经远远不是通常的雕塑、绘画所指的涵义了,而是一件不能具体规定的物体。

轻视思想上的母题,导致雕塑家迈向金属材料的选择,金属易拉长,拉长成丝;易锻打,可以锤击成形;还可以熔和铸。现代雕塑家充分利用金属的这些特点,开始制作金属焊接雕塑。

由以上的西方现代雕塑各流派的发展得出:材料的探索对雕塑的发展意义重大。

玉石雕刻技术教学范文第4篇

专业设置的“前世今生”

目前我省职校开设的数十个民族文化专业方向可以大致分为技艺类和戏曲类,大都在近10年内相继开设,这与近年来民族文化整体保护意识的提升有关联。2003年10月《世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旨在保护以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能、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于2004年8月加入该公约。2005年,江苏省有37项民族文化项目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省、地、市各级非遗项目都在陆续建设、评选中。这是我省民族文化专业开设的大背景和大环境。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产业需求型。一般是技艺技能类专业,有地方产业作为支撑,因出口畅顺所以招生、发展情况良好,有的还发展成为学校的特色、示范专业。比如江苏省宜兴丁蜀中专,1988年就在与当地紫砂二厂联办紫砂班的基础上建成工艺美术专业(紫砂陶艺方向),目前年招生300人左右。相类似的还有连云港东海中专的水晶专业等。

二、自发保护型。技艺类和戏曲类都有,往往是职业学校从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传统继承出发,利用某些有利资源开办。比如南京市莫愁中专秉承“传中华文脉,育特色人才”的办学理念,2001年开设了古籍修复专业,使古修技术由传统的师徒相传走上了正规教育之路,2004年升格为五年制大专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江苏省武进中专为了传承“常州大麻糕”的传统制作工艺,开设了“大麻糕制作”专业方向;盐城高师的淮剧专业源自1958年“盐城专区艺术学校”的戏曲专业,办学历史悠久。还有连云港艺术学校的淮海戏和连云港五大宫调专业方向等。这类专业的设置学校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师资力量比较强,容易出精品、出亮点。

三、行政干预型。地方政府牵头组织,行政力量直接介入,布置职校开设相关专业,对地方民族文化项目进行后续人才培养。比如江苏省东台中专2011年开办的发绣艺术专业,就是在东台市委、市政府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为了提升当地发绣行业的整体水平、产品档次而建设的。淮安文化艺术学校的淮海戏专业建设则是当地文化传承工作框架中的一个部分:由淮安市市政府主导,制订五年保护计划,包括建立较为完整的淮海戏资料库和资料陈列室,设立淮海戏博物馆,建立淮海戏专题网,申报国家级代表传承人,设置传承机构等。无锡文化艺术学校2007年在无锡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下,恢复开办锡剧表演专业,并获得政府拨款200万。政府的强力推动往往使得该类专业建设基础好、起点高。

另外,还有一类属于复合型,往往整合了政府、学校、行业其中二者或三者的合力。比如常州艺术高职校经过广泛深入的社会调研,在常州市政府和市文化新局的大力支持下,结合常州华夏工艺美术产业博览园的发展需求,与其合作办学,在表演艺术专业中设置锡剧表演方向和江南丝竹方向,增开民间工艺美术专业乱针绣和留青竹刻两个技能方向。再比如江苏省六合中专开办的雨花石雕刻专业,既有当地该产业市场发展迅速、人才紧缺的需求,也有学校看准雨花石艺术雕刻市场前景的眼光。

从现阶段发展情况来看,民族文化专业建设依靠行业或学校自发进行的潜力是十分有限的,有很多限制条件。有相当多的民族文化类型、非遗项目由于并不具备市场开发的因素,存活的空间有限,被职业教育“看中”的机会很小。行政干预型或者复合型应该成为民族文化专业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

专业建设的“异彩纷呈”

一、师资建设

由于民族文化传承的特殊性,专业建设中“人”的因素极其关键。这里的“人”有三种内涵:一是身负绝艺的传承者,大多是工艺美术大师、表演艺术家、行业知名人士等,在专业里起指导、领衔、支撑的作用。往往一个这样的人可以撑起一个专业,也往往一类技艺的传递就系于一人身上。二是专业教师,他们承上启下,一方面学师的技艺,另一方面承担大量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技艺和学生之间架起有效传递的桥梁。三是学生,有些技艺的传承对学习者有着特定的要求,而由于民族文化的衰落,招收不到合适的学生也成为专业发展的一大困难。比如江苏省戏剧学校就感到好的学戏苗子一年比一年难找。在这里我们主要观察前两类“人”――他们直接构成了专业师资――对专业建设的作用情况。

一般来说,各校的民族文化专业都延聘了行业、专业人士担任专业教师或承担教学任务,一些非遗项目也都有传承人担纲牵头,但是,由于这些专业人士的层次各异,教学能力不同,在专业教学中介入的程度和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因而直接影响了该专业民族文化传承功能的实现情况。一些学校充分利用了这种差异,采用各种形式挖掘专业人士的能量。比如宜兴丁蜀中专,学校组建了由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担任理事长,行业大师汪寅仙、徐安碧以及其他不同类型代表组成的专业理事会;在理事会的专业指导、支持下,学校选聘优秀行业专家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汪寅仙、徐安碧、邱玉林、李守才等大师、名家更在学校建立大师工作室。这些行业专家不仅参与课程开发、教学计划的审定、教学督导,还在学校的“陶都职教论坛”中开设“名家讲座”,为专业教师拜师学习紫砂陶制作技艺提供了平台。江苏省武进中专一方面传承并改良大麻糕制作工艺并使其先后成功申报成为常州市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成为“常州大麻糕制作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单位”;另一方面,学校还培养青年教师学习传统制作工艺,严玉华和陈平老师分别成为常州市、武进区级该项“非遗”传承人。江苏省戏剧学校成立了由骨干教师和省内外著名演员以及文艺团体领导组成的三结合专家指导小组,并长期聘请一批舞台实践经验丰富的表演艺术家来校任教,发挥专家的作用;每学期的剧目教学和基功教学统一管理,有机结合,因人设戏,因材施教。连云港艺术学校则采用“校团合一”的办学模式,该校的部分教师组建为江苏省女子民族乐团,演出时是演员,上课时就是教师。

理想的行业人士参与职业教育的状况应该是这样的:他们一边要将自己掌握的技能进行巩固深化并有所创新;同时,他们也要将这类技能的基础和精要与专业教师合作,开发出适合职校学生学习掌握的课程和教材;他们最好能够直接带学生,不行就带出老师来,同时对老师的教学过程进行指导和提点。现实情况中能够开发课程和教材的专业人士数量是很少的,更多的情况是带领教师学习技艺,这就使得专业教师的任务格外重要。他们要学习技艺,还要想着用什么方式让学生也学会技艺;他们不仅要传授技艺,做好大师与学生的中介,还要做好其他的开发、设计、制作等工作,用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手段培养出新型技能人才。许多学校感叹的师资问题其实主要是指这一部分的师资缺乏。而事实上民族文化专业的教师培养也缺少行之有效的路径。由于民族文化传承往往是一项“孤独”的事业,无环境,无氛围,无群体,专业教师只能靠“自我成就”才能有所作为,这是一项亟待破解的难题。在这里,我们不妨参考一下宜兴丁蜀中专的做法:学校在开展“青蓝工程”和“双师型工程”的基础上,对工艺美术(紫砂陶艺方向)专业的青年教师提出了“拜一个行业名师为师,学精一门全手工紫砂陶制作技艺,做好一件作品,带好一批学生”的“四个一”要求,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还制定了《名师工作室、创新工作室建设条件与管理办法》,将工作室建设和基地建设、课程建设、带培青年教师以及领衔人自身发展结合起来,促进了教师团队的共同成长。

二、课程与教学

许多职校的民族文化专业在这一方面都进行了探索,也积累了一定的成果。比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常州艺术高职校经过市场和专业分析,决定“江南丝竹”专业方向培养的人才需要掌握一至两项演奏技能,具备相应合奏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掌握江南丝竹文化,具有编排、演出和教学经验,能胜任各级民族乐团的演出要求;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则培养掌握本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民间工艺产业发展需求,具有从事“留青竹刻”与“乱针绣”等工作,在民间工艺领域中专业基础厚、技术能力强、职业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工艺方向的专门人才。在这个目标的引领下,学校以强化实践能力、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能力和技能为主线,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岗位课程体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同时建设了名家领衔、学校主导、系部支撑、教研室为主体的与剧团及产业园项目接轨的工作室,集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为一体,使之成为项目课程的研发地、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营、创意设计和创造实践的工作间、融通市场与学校的桥梁。

在内容设置上,各校也都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和师资状况,进行课程和教材建设。比如连云港东海中专始终牢牢把握专业课程改革这个主题,建立和完善了“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将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水晶方向)专业拓展为水晶工艺品设计、水晶工艺品雕刻、水晶工艺品营销三个专业化方向,从设计到雕刻,从雕刻到营销,纵向延伸专业链。先后开发了《玉石雕技法》《雕刻技艺实用教程》等7套专业实训教材。江苏省六合中专努力做到“教室工厂一体化”“教学生产一体化”,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充分体现“教学做合一”“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特色。

民族文化项目的一大特色是实用性很强,因此各校都在专业教学中加大这方面的渗透力度。比如无锡文化艺术学校教学融理论、实践为一体,将原来主要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的艺术实践,逐步拓展为创新型综合艺术实践和为社会服务型艺术实践三者并举的教学实践体系。常州武进中专则经常举办全市性的常州大麻糕制作技艺、工艺专题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常州大麻糕品尝会,使其更贴近现实、贴近市民,逐步形成产业化发展规模。还有一大难点是艺术创作的创新性如何培养的问题,这方面宜兴丁蜀中专的探索值得借鉴。学校在专业技能课程中逐步推进单元制的项目教学;改革评价方式,在项目课程结束后组织成果展出,向收藏作品颁发证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为了促进紫砂制品多元化的个性创作,专业教师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中获得“精神、自由、主观性、想象力”等非理性的个人超验,通过作品赏析,与大师对话,相互交流评价,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

课程与教学,是民族文化技艺传承由传统的师徒授受到现代的班级授课制职业教育最大的区别所在,这个环节处理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应该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块成了许多民族文化专业建设的短板,拿不出像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更谈不上实现项目课程建设、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等先进教育理念。当然,民族文化技艺的传承有其特殊性,一些传统教学方式更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但问题是,这些好的教学方式往往湮灭在时间长河中,并没能被很好地继承。当课程与教学处于一种相对“真空”中的时候,专业的薄弱与萎缩就会是一种自然的结果。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警惕的。

三、实训基地建设与产学(教)研合作

当古老的民族文化遇到现代职业教育的时候,实训基地建设和产学(教)研合作成为其有效传承的创新途径。在这一方面,我省诸多职业学校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实践案例。

首先,实训基地的建设有效促进了专业教学。比如六合中专建设了集教学、实训、生产、经营为一体的雨花石工艺美术实训基地,包括画室、泥塑室两个专业基本技能教学实训室,切割及打磨室两个可进行实际雕刻技能训练的雨花石雕刻实训室,两个可进行产品图样设计的平面设计及三维设计实训室,以及工艺美术师蔡春华、蔡康麟的雨花石雕刻工艺工作室。丁蜀中专的紫砂陶实训基地也由起初单一的制壶实训扩展到装饰实训、雕塑实训、烧成处理、模拟绘图等功用,实现了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具备了实践教学、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社会服务等功能,为项目课程的开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其次,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校企产学(教)研合作提供了平台和契机,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培养了市场,营造了难能可贵的社会氛围。比如东台中专与东台天艺发绣有限公司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和发绣产品研发中心,实行半工半读的学习模式,企业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学生作品按件计酬。在发绣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学校和合作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创新发绣产品的生产工艺和题材内容,如以“丝语心语,真情永恒”为主题,相继推出了“心香一瓣宗教绣、永结同心情侣夫妻绣、手足情深同窗毕业绣、福如东海长寿感恩绣”等发绣产品,获得了市场认可。常州艺术高职校与常州华夏工艺美术博览园、常州市锡剧团、常州市歌舞剧院等对口单位合作,参与项目开发,进行订单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另外学校还充分利用常州社区大学的资源,通过艺术进社区、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开展作品展览、演出和专题讲座,扩大非遗项目在地方的影响力。无锡文化艺术学校安排学生定期参加无锡市锡剧院、江阴市锡剧团、宜兴市锡剧团、大丰市锡剧团、锡山区锡剧团、张家港市锡剧团等剧院的排练、演出,以提高、丰富学生的舞台实践和表演机会。六合中专与南京杨记工贸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生产经营模式培养,进行雨花石来料加工的项目经营,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以生产项目带动师生实训;还成为南京冶山国家矿山公园玉石研发基地,校企互惠互利,互相支持,取得企业对学校设备设施及实习耗材的支持和帮助。丁蜀中专依托紫砂陶实训基地创办了宜兴市丁职陶瓷有限公司,积极推进实训基地的“七合一”功能,利用学校资源组织技术开发,由机电专业、工艺美术专业师生协作开发的新瓦斯窑、新电窑等一系列陶瓷行业专用设备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同时利用该基地还成立了江苏省中小学教师陶艺培训中心,为省市中小学培训陶艺教师。盐城高师淮剧专业常年组织师生带着精心排练的大戏、折子戏到军营、农村、煤矿、工厂进行实习演出,参与各项政治接待、重大纪念、庆祝性演出等社会服务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又为社会各界送去了精神食粮,受到普遍欢迎。

四、“进口”和“出口”

一个职教专业只有“进口旺”“出口畅”,才能形成办学的良性循环,民族文化专业也不例外。甚至由于此类专业的特殊性,“出口”决定了“进口”,“进口”决定了某个专业乃至某类民族文化技能的生死存亡。在调研中不乏很有传承价值的专业(方向)因为招不到学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甚至面临撤并的情况。因而各校都在培养生源方面花力气、下功夫。

第一招是经济刺激。那些行政支持型的民族文化专业在得到政策支持的同时一般会配套经济资助。比如淮安文化艺术学校的淮海戏专业最初生源非常匮乏,学校承诺免除学费与生活费后才招到足够的学生。东台中专给予报考发绣专业的学生学费和住宿费全免的优惠政策,同时还将获得每人每年政府助学金1500元。江苏省戏剧学校争取政府专项经费,2006年起免费向全国招生,开办“小京班”,用项目形式进行管理和培养,取得明显成效。这一办班模式被纳入江苏省文化人才建设工程,并在本校的丹剧、海门山歌剧班中得以延续。

第二招是广开门路,利用社团活动、社会培训、社区宣传等方式扩大潜在生源。比如常州艺术高职校组建与民族文化专业方向对应的四个学生社团,将外专业对非遗有一定兴趣和爱好的同学集聚起来,以培训的方式开展普及活动,有效地培养了一批有基础、有兴趣的非遗爱好学生。连云港东海中专的水晶专业每年都吸引一大批返乡农民工、退役士兵、下岗职工等来校培训,为其就业创业、脱贫致富拓展空间。

第三招是打通出口。一方面积极开拓升学进修的通道。比如丁蜀中专开辟四条路径:一是组织学生参加江苏省普通高校单独招生考试,让学生有机会进入高校进一步学习;二是学校与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联办成人大专教育,在中职课程完成之后接通成人大专课程,让学生在工作的同时学习提升;三是开设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雕塑艺术设计(紫砂陶艺方向)专业;四是自2012年起,与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进行“3+3”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另一方面,为学生的就业、创业不遗余力地创造条件。比如东台中专成立了校内学生创业基地――“丝语”发绣坊,主动与婚纱影楼、妇幼保健机构、民政单位等接洽合作,推广学生的发绣作品。东海中专鼓励水晶专业师生参加各类展评活动,先后在国家、省各类工艺品博览会上获78项金、银、铜奖;专业就业率达100%,毕业学生有的成为水晶企业管理人才,有的在营销岗位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同时涌现出一批创业典型。

五、文化建设

对于民族文化专业来说,文化建设有着别样的意义:从促进专业教学的角度来看,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地提升专业志趣,培养专业情感。就像六合中专设置了雨花石石料标本、作品图片的展示橱窗;常州艺术高职校在校园环境布置中随处可见非遗元素,定期开办留青竹刻、乱针绣作品展览,举办江南丝竹和锡剧的专场演出等。这种类型的文化建设虽还停留在本专业层面,但已经有了扩大民族文化影响的努力和实践。如果从总结民族文化历史经验和保存优秀成果结晶的角度看,也有一些学校的工作正在自觉不自觉地承担着这个历史使命,完成或接近这种超越:

宜兴丁蜀中专倡导“以陶载文,以技传人”,每年举办一次师生作品公开汇展,校内建立了“五朵金花”陈列馆,宜兴紫砂、均陶、美彩陶、精陶、青瓷等各类师生作品精彩纷呈,彰显着宜兴独特的陶瓷文化和鲜明的专业特色;建立了孙伯春老师作品陈列室和南京艺术学院吴开诚教授艺术馆,收藏了吴教授所捐赠的80余幅素描作品,以及历届师生的国画、油画、书法等作品;学校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舞蹈“陶工古韵”成为宜兴紫砂陶艺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文化载体。

江苏省武进中专将全面深入开展普查工作,摸清常州大麻糕制作工艺、技艺生成、发展历史及历史代表性传人情况;建立常州大麻糕制作技艺传承人、传承群体资料库,用DVD形式详细记录常州大麻糕制作的全过程;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探究常州大麻糕制作工艺、技艺发展轨迹和在国内名点名小吃文化圈内的影响及价值;继续组织、举办好常州大麻糕文化活动,将收集的有关常州大麻糕的传说故事、奇闻逸事等编辑成书。

专业发展的“前途漫漫”

在对我省职校开设的民族文化专业建设情况有了一个总体的观察梳理后,自然要关注到它们当下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出路。由于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文化多元,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愈加逼仄,这使得职业教育成为接续和传承文化传统的一个全新渠道。然而,种种迹象表明,这种渠道的作用充分发挥,必须要在“一盘棋”的全局统一部署和行政资源的有效调配下才能进行。民族文化专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这两个因素的不到位、不匹配、不协调有着密切的关系。

民族文化专业的发展问题一是在资源层面,二是在实践层面。资源层面集中在资金和师资两个焦点,而后者的问题尤为突出。几乎所有的民族文化专业都在喊“缺少师资”“专业教师缺行断档”“没有编制难以进人”“师资青黄不接”,既牵涉行业人士也关系普通专业教师,说明这是一个普遍的短板;除了部分有行政直接资助的职校,大多数民族文化专业感到经费困难,“先进设备需要投入”“办学投入捉襟见肘”。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还存在多头办班的现象,比如淮海戏、淮剧、锡剧等戏曲类专业都有不止一家职校在办,无疑加剧了师资、生源的紧张,且不易形成办学的比较优势和相对特色。这一切的背后其实揭示了两个问题:一、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还未进入政府顶层设计的视野,还处在一种相对无序、随意性较大、还未真正认知到其传承价值的生存格局中;二、利用职业教育来传承民族文化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民族文化类职业教育要和其他保护手段一起,整体规划,合理分工,同气连枝,互相呼应,才能真正实现其效用,而这是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全局部署和有机调控的。

民族文化专业实践层面的问题其实是前述现象在教学、办学上的终端反映:一是教学体系、课程结构、专业标准、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亟待提档升级,比如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等;二是对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不够,在传统经验的总结、现状的分析和未来的发展等方面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三是缺少相应的物质(经验)积累、生存环境、发展土壤。淮安文化艺术学校对淮海戏专业的发展列举了几条建议,很有针对性,也很有借鉴意义,兹列如下:

1.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协调社会各界和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起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协调机制或工作机制,使全社会都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之中。比如实施“淮海戏进校园”工程,把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淮海戏加入到学校音乐课、赏析课中,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丰富学生艺术知识结构、提升学生思想境界的同时拓宽淮海戏传承和发展的途径,维护淮海戏生存土壤,扩大淮海戏的受众面。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开辟淮海戏赏析专刊专栏;通过剧场演出、广场演出、电视广播、举办文化艺术节、旅游节、戏曲大赛、发行唱片等活动,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了解淮海戏、接受淮海戏、喜欢淮海戏。

2.政府要在人才培养上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保障。从不同渠道争取支持,无论是政府财政拨款还是民间资助,尽可能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保护淮海戏的行动中来。

3.抢救性搜集传统剧目、现当代剧目的乐谱以及音频、影像资料,加快建立淮海戏资料数据库,这些是研究淮海戏的基础,更是淮海戏的文化精华所在。

4.构建良好的研究氛围,由淮海戏名家、艺术研究者、淮海戏专业人员、淮海戏爱好者建立淮海戏研究团队,开展淮海戏专项课题研究,使其更有效地服务戏曲表演和教育实践。发挥艺术类学校的优势,专业的艺术背景和教育资源能够很好地帮助推进淮海戏的理论研究和创作水平。

5.要对淮海戏人才培养进行人才结构状况分析,淮海戏的主要人才是编剧、导演、演员、作曲四类,这就要求建设好戏曲人才在岗培训和深造制度。

玉石雕刻技术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7-0026-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7.011

进入21世纪,我们在憧憬美好未来的同时,也为人类不得不面临的诸多问题而担忧。环境问题就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并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为此,化学教学中环境保护教育是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化学教学中,我们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渗透环保教育。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立足课本,不断挖掘教材中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环保意识、环保的前景等内容,有目的地,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空气》教学中,我除了介绍空气成分的发现、研究外,还介绍沙尘暴。面对大气污染的蔓延,人们越来越无奈地感叹:生活很美,只是别呼吸这样的空气。通过一开始空气的学习,展现在我们中学生面前的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如何防治大气污染?如何保护我们赖以呼吸生存的气体空间?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环保基础。

《二氧化碳》教学中介绍完CO2性质以后,马上让学生讨论“温室效应”,联系户外花木用塑料薄膜覆盖,不会被冻坏的大棚蔬菜,使学生知道CO2能像温室的玻璃一样起保温作用,并联系课本上的CO2的循环图示,介绍了CO2循环。由于温室效应加剧,科学家们预测百年内海平面上升3米,21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升高5~6℃,学生感到环保十分重要

《酸、碱、盐》是重点,我详细介绍了酸的性质后,为了拓展学生对酸的认识,我从以下两点引入“酸雨”。一是:闻名世界、代表我国古代建筑精华的北京汉白玉石雕,近年来遭到了意想不到的损害。故宫太和殿台阶的栏杆上雕刻着各式精美的浮雕花纹,50多年前还清晰可辨,现在却大多已模糊不清,有的已腐蚀成光板。谁是破坏这些建筑的“杀手”呢?二是:长江以南不少地方频频出现这样的怪事:“雨天要用清水浇菜”,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与“雨天不浇菜”唱反调的现象呢?以此引起兴趣,并向他们提出问题,如:酸雨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危害,如何防治等?同时向学生们介绍:今天,酸雨已成为地球上很多区域的环境问题。20世纪90年代我国酸雨区的面积高达200多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

二、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作为化学教师,我们要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中来。

1.保护实验环境,培养良好实验习惯

在起始阶段,学生进入实验室,对实验仪器、化学药品充满好奇,这时除了强调实验安全外,教育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对化学药品的取用、气体的检验都有严格要求。例如,在检验氧气的性质演示实验中,碳、硫、磷等物质的燃烧产生的气体对实验室空气的污染,所以必须在通风的环境中进行,物质的用量尽量少量。对实验结束后的试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不随意倒入水池,而是分类回收等等,使学生养成环保的好习惯,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2.明确化学药品特性,预防环境污染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还必须适时的介绍常用试剂的有关性质、贮存和使用知识,以及预防环境污染的措施。例如磷必须贮存在水中,否则容易发生自燃产生的有毒烟雾污染环境。在介绍有关酸、碱、盐药品时,大部分必须密闭保存。如贮存硝酸时,要用棕色瓶存放在暗处,以免硝酸见光分解、挥发,污染空气。培养学生在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上的环保意识。

3.采用微型化学实验,获最佳的实验效果

微型化学实验是近20年来发展很快的一种化学实验的新方法、新技术,被誉为“化学实验的革命”。微型化学实验是着眼于环境保护污染预防的需要,用尽可能少的药品,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中进行的化学实验。

4.正确处理废弃物,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

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首先就要从学生抓起,从课堂做起,如高锰酸钾制氧的残留固体可用于氯酸钾分解制氧的催化剂,最终残余物可用做化肥等等。把产生的污染物做到有效地回收和处理,这样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简单原理。使他们明白,既要消除污染,又要使废物得到充分利用,变废为宝。

三、结合人文历史教育进行环保教育

结合盱眙的特色教材,如盱眙东阳城是经勘察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城遗址,土筑城垣,内外城东西相连,总面积达15平方公里。始建于秦,两汉延用。城内曾出土丰富的秦汉时期遗物,刻秦始皇廿六年诏书的铜权、半两钱、五铢钱、花纹方砖、卷云纹、兽面纹瓦当,板瓦以及大量的陶制器皿,反映出当时该城址的繁华程度。城址周围遍布同时期的墓地,非常密集。其中,7号墓出土的木版浮雕仅在江苏盱眙东阳及邗江胡场西汉墓中有少量发现;盱眙县铁山寺自然保护区经过近两年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日前,江苏省内旅游、生态专家经过考察后认为,该保护区生态保存之完好在苏北及全省均罕见,被专家誉之为“江苏的九寨沟”;盱眙县境内的洪泽湖是淮河流域中最大的湖泊,它承转淮河上中游约16万km2的来水,在12.5m水位时,水面面积2069km2、蓄水量3l亿立方米,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之一。现在是一个集调节淮河洪水,供给农田灌溉、航运、工业和生活用水于一体,并结合发电、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湖泊。设计洪水位16.0m,校核洪水位17.0m,校核洪水位时相应容量为135亿立方米。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加深学生对盱眙人文历史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历史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协调发展的迫切性。

四、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固然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一环,但课外活动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所以还应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第一,结合乡土实际,深化环保意识。

进行课外参观,使学生接触自然,认识自然,关心环保。百闻不如一见,在学生认识环境的问题,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把学生带到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去,亲身感受环境污染对他们造成的的危害,这样才能深化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深化。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小城镇在发展中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从而导致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这身边的环境问题,结合本地乡土实际,让学生到家乡的广阔天地中去观察、亲历,对家乡的环境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和考察,让学生既看到家乡日新月异,又看到家乡的存在问题,从而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二,利用图片展,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在活动中,我们可以展示臭氧层在南极形成的“空洞”图片,我国治理淮河、太湖的“零点”行动图片。通过这些图片展览,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教育,只有通力合作,从我做起,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环境科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