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华文化孝道的传承

中华文化孝道的传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华文化孝道的传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华文化孝道的传承

中华文化孝道的传承范文第1篇

摘 要 在当今时代,各国除了在经济贸易领域展开争夺外,文化领域的实力与地位也成为竞争的重要内容,世界大国纷纷试图占据文化制高点,从而增强自身综合国力,获得更大话语权,由此,对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作出了要求。我国在发展文化、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对各类优秀传统文化都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其中中华武术便是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分析中华武术的理念、精神价值等方面展现了中华武术作为文化价值符号的重要意义,并就传承中华武术精神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中华武术 核心理念 精神价值 传承

中华文化绵延千年、底蕴深厚,为炎黄子女留下无数瑰丽繁华的文化珍宝,武术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中华武术经历一代代先辈的继承与传扬,形式、内容不断丰富与发展,其自成一派的风格与体系赋予了传统武术独特的吸引力和充分的文化张力,由此使其在传统文化中具有较高地位,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当前文化领域竞争激烈的现状,要求我们深入了解中华武术核心理念,认识中华武术的精神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传承与弘扬,从而推进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

一、中华武术的核心理念

(一)自强不息、奋发进取

自强不息这一论述最早出自于《周易》这部著作,而后渐渐演变成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对中华儿女砥砺前行、奋勇向前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华武术在发展过程中也凝聚了这一精神内核。由古至今,习武之人数不胜数,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派别与技艺,但其中的杰出者必定有共通之处,这种共通体现为他们自强不息、勇于进取、勤学苦练的精神[1]。学习武术的过程中,身体、精神上的疲惫时常出现,只有战胜困难、克服畏惧畏难心理,才能使自身强大,获得技艺、功夫上的进步。对于习武者这一精神的展现,民间俗语中有一些形象丰富的例子,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要练武、不怕苦,要练功、莫放松”。

(二)以仁为本、以和为贵

儒家作为传统主流文化,在思想价值领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其思想主张在文化的各个分支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2]。中华武术在发展过程中便将儒家的精神融合到自身的理念中,由此得出了以仁为本、以和为贵的武德理念。在传统武学中,习武者在相互切磋前常以双手抱拳,以此表示对交手之人的尊重。此外,中华武术一直提倡“以武会友”的观念,由此将比武定义成武学交流,而非有武术功夫在身之人相互间的逞凶斗狠,显示了武术文化对和谐、仁爱的重视[3]。许多传统武术的功夫要领更是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如太极注重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少林短打讲究谦让、宽厚,凡此种种,均体现了中华武术文化中的仁德、尚中的元素。

(三)尊师重道、内外兼修

由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之论对传统宗法等级秩序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中华文化具有深远影响,这一影响投射在武术领域便鲜明体现为尊师重道这一观念。在早期武学传授过程中,往往是由师傅将自己毕生所学、心得体会一一授予弟子,弟子则虚心求教、耐心侍奉师傅左右,从而使“孝道”得以凝聚在武术文化中。同时,师长在择人授艺过程中,也十分重视弟子的德行,讲究内外兼修,强调守礼、信义、忠诚的重要性,由此真正将温良恭谨、和善宽厚的武学内涵传承下去。

二、中华武术核心理念的精神价值

(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武术核心理念中对仁义、宽厚、中和、不争的重视凸显了其对武德的崇尚,由此不但对习武者的技艺做出要求,更对其德行有所规范,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得到更好的继承,使社会上形成良好风尚,由此推动了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从而有利于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中华武术的核心理念强调责任与担当,强调习武者应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从而使其具有强大的精神意志,在困难中仍奋勇向前,由此成为一股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做出贡献[4]。同时,传统武术核心理念中所特有的民族性使其在传播过程中能够充分彰显中华文化的神韵与风采,从而对世界范围理解与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起到促进作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早日实现。

三、传承与弘扬中华武术

在当代,传承与弘扬中华武术仍是重要议题,在继承发展过程中,应注意辩证看待中华武术的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部分加以弘扬,对封建守旧、盲从愚昧的思想价值观进行剔除[5]。同时,也应注意吸收借鉴其他文化中的有益部分,由此实现创新发展。此外,应科学认识武术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积极改变当前武术课程在各层次院校地位尴尬的局面,深度挖掘其文化价值,从而更好地凝聚民族精神、更充分地传扬中华武术的核心理念。

四、结

中华武术核心理念对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传承民族精神均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们应充分认识其重要地位,积极传播中华武术核心理念,从而使中华武术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文武,金龙,朱娜娜.“武术文化”的剖析与评价[J].体育科学.2015,06:83-89.

[2] 李亚云.文化自觉视角下武术文化发展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5.

[3] 汤立许.中华武术软实力的表现形式、失范及选择路径之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06:124-127.

中华文化孝道的传承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自信;传承人;传统节日;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族性格、审美观念,是人类文化传承和保存有效载体,以自己特有的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传播给普通民众。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我们要积极挖掘整理和弘扬有中华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深入地宣传自己的优秀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十报告中指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及文化传统的肯定与认可,以及对未来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念,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肯定自己文化的同时,也要与外来文化交流交融,大胆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部分,为丰富和发展本国文化夯实基础。

二、文化自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深厚的文化根基、开放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劳动生活方式、历史时期、地域、民风民俗、方言差异,孕育滋生出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音乐为例,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和民间器乐,有绚烂多姿的戏曲和曲艺,有千姿百态的歌舞与舞蹈音乐、还有独具特色的文人音乐和宫廷音乐等。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一定是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优秀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各民族人们建立文化自信,以个l生鲜明的“文化身份”参与世界文化交流。

(一)全面认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文化自信

我们要全面认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渊源、发展历史、各种流派不同流派等,在传承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传承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基本精神,从而建立文化自信。

(二)大力推进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等修身之道和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使学生吸收蕴含其中的民族精神和艺术神韵,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精神境界,从而实现文化自信这一目标。

三、提高传承人的文化自信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提高传承人的文化自信水平,是巩固“非遗”保护成果、提高传承水平的关键。伴随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文化之间、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文化自卑、文化自信、文化自负现象都在不同族群中显露出来,非遗大多数是小众文化、农耕文化、非主流族群文化,所传承人群很容易视“非遗”为落后无用的“草根文化”。我们可以通过完善传承人保护制度,从社会地位、财力支持、教育培训等方面提高传承人对“非遗”发展的自信心,防止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倾向。我们要指导传承人在文化互动中理l生鉴别“非遗”的文化价值,在坚持对外开放中以“拿来主义”精神传扬“非遗”的文化价值,引导传承人群正确认识“非遗”与现代化、大众化消费的关系,既不能以怀旧主义拒绝现代化,也不能按照外来文化标准重塑“非遗”。如今人们开始意识到,本土l生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是与现代社会无关的遗留物,而是一种再造当今文化的稀缺资源,不再是落后的象征。如果通过文化价值自信教育,让传承人群认识到这一点,文化自信自然底气十足。

四、弘扬传统节日,树立“文化自信”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有效方式,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的重要表现形态,是民旗陛格、民族精神的鲜明集中展示,是民族集体的文化创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于潜移默化中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彰显

传统节日文化是农耕文明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培育出的思维方式和礼俗制度,一方面凝聚、彰显着中华文化,另一方面又通过数千年来人们年复一年地重复过“节”,客观上加固着、传承着、弘扬着中华文化。如万象更新的春节、踏青扫墓的清明、驱邪避毒的端午、鹊桥观星的七夕、祭祀鬼魂的中元、仰望明月的中秋、登高赏菊的重阳、家人团聚的除夕等,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认识和对待自然的朴素感情和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孝道至上的伦理观念。

(二)用传统节日树立文化自信的策略

我们应通过传承创新传统节日文化,增进国人的文化认同,增强国家民族的自信心凝聚力。一是激活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只有重视并还原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人们才能准确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培养国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才能增强国人的民族身份感和民族归属感,才能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二是与时俱进,扩展传统节日文化内核。复兴传统节日文化,还需要创新“民俗既迁,风气易随”。要使传统节日文化永葆青春与活力,不仅要还原其内涵,更要注入新质,注入当代生活元素,赋予其现实国人的正常心理期待,使传统节日文化接现实地气。

(三)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形式

我们不仅要激活节日文化内涵,还要在文化形式上下功夫,使传统节日文化形式与现代国人的生活方式相适应,与人们的审美情趣、心理特点相契合,增强传统节日文化对民众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恢复传统性。恢复节日的传统表现形式,使节日多一些传统味道、乡土味道,少一点商业气息、市场气息。注重多样性。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必须了解广大受众的不同节庆文化期待,为传统节日文化注入城市化、现代化甚至国际化的新元素,使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丰富多样,使每个人群都能被自己喜爱的活动形式所吸引,增强节庆活动的亲和力、感染力,增强传统节日的影响力。强调参与性。人的社会意识通过有效的渠道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人的行为习惯通过反复演练能够逐渐形成,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需要共同I建才能形成并得到维护,让传统节日成为人们人生记忆中的一个个闪烁的“亮点”,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观念和生活,增进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

(四)加强政府节日文化引导

国务院2006年将7个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要真正重铸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辉煌,还需政府给予更多的组织引导。重建传统节日文化符号体系。传统节日文化的符号系统包括节名、时间、空间、仪式、活动、饮食、服饰、语言等,每个“节”都有一定的符号,每个符号都有特定的意义和指向,可以使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感受到特定节日的文化内涵。比如春节的中国结、红灯笼、窗花、春联、年画、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灯会,清明节的祭祖仪式,端午节的粽子、龙舟等。相关部门应重视顶层设计,重拾和规范各个节日的理念、标识、礼仪活动等,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符号重新引入各类节日活动,并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引导并促进民族精神凝聚。传统节日文化进入国民教育。相关部门应将传统节日文化内容引进学校、引进课堂、引进教材,增进祖国的未来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和感知,培养他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有关部门一方面要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系列的群众性民俗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如春节的传统庙会、元宵节的大型灯会、清明节的公祭、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中秋节的赏月活动等,增加节日的传统气息和味道,营建浓郁的节日气氛;另一方面,要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提供必要的经费、场所,增加硬件设施,搭建社区性的节日文化活动平台,引导人们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温馨,唤醒国民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自觉的保护意识,使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成为国人的内在自觉行动和生活习惯。

中华文化孝道的传承范文第3篇

高中语文教育是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对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负有重要的责任。高中语文教材选编的诗词曲赋和古代散文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新颁布的高考大纲已将优秀传统文化做为考查内容,其目的就在于促使青少年从小树立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将之不断发扬光大。然而如今的高中生却很难对此挖掘得更加深入,甚至缺乏最基本的文化常识。

一、立足教材,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教材是最好的范本,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不断挖掘和整合,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新教材的编排很好地贯彻了“三维目标”,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加大了传统文化名著名篇的份量,特别是“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准确领会编者的意图,不断挖掘和整合资源,实现让学生准确“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目标。

教师可以将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古代散文部分作为实践的重点,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思维模式,从中挖掘和整合古代优秀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朴素的家国情选⒄确的道德观念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传统文化中的积极进取让学生领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不轻言放弃、不断勇攀高峰的真谛;以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来培养他们的历史使命感,让他们体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为人情怀;以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处世思想让学生懂得“己所不予,勿施于人”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当代人与人交往的黄金法则……通过这些资源的不断整合、渗透,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遨游其中,不能自已。

二、营造氛围,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是不断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学生每日长于斯,学于斯,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是渗透传统文化的绝佳场所。因此,我们可以在校园里张贴古代先贤的经典语录、反映传统孝道的二十四孝图,播放一些古典乐器演奏的经典曲目,以社团的形式进行古典诗词的吟诵、赏析和写作训练,邀请专家进行古典文化专题讲座。

课堂上教师可以进行课前三分钟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推荐,充分利用读和写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挖掘。

如学习苏轼的《定风波》,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读、齐读、自读等方式,抓住画龙点睛之笔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此句是本词上片的结束句,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胸怀和抱负,也是全词不同凡响的精彩之笔,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到作者在种种打击和困难面前不气馁、不退缩、不丧气,泰然处之、乐观豁达的心境。再如学习荀子的《劝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排比论证的语言气势;也可以通过仿写将本篇作为“借助外物、实现理想”、“成功在于持之以恒”的论据等。

三、利用课外,扩展教学新境界

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既要注重课堂内,也要拓展到课堂外,丰富教学形式,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一是举办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竞赛,比如“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词朗诵大会。书法大赛、讲成语故事比赛等。借助此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运用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当局者。

二是利用端午、中秋、重阳、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让学生积极参与传统节日实践,充分挖掘节日内涵,体验传统节日氛围,不断激发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自豪感。

三是利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遗址、名胜古迹等资源,开拓学生视野,近距离感受祖国的灿烂文明,促进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激发其探究热情,不断陶冶爱国情操。

四是开展以“爱我家乡”为主题的文化之旅,挖掘家乡的民风民俗、风土人情,撰写乡土调查报告,采访身边人身边事,把学生对家乡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化与热爱家乡的情感有机融合起来,增强他们的家乡自豪感。

中华文化孝道的传承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扬弃;“中国梦”

五千年的璀璨文化,一直以来都是炎黄子孙的骄傲。然而,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今天,在西方文化愈加深刻地走进日常生活的今天,我们的价值观是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传统文化在当今的中国又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如何合理鉴别与扬弃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梦”有什么重大意义?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之间寻找答案。

一、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

对于韩国成功申请“江陵端午祭”为世界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事,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羞愧。对于80后、90后以及00后疯狂追星、追捧哈韩文化、欧美嬉皮士文化、黑帮文化却恰恰忽视了中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不禁黯然神伤。近年来,我们不难发现譬如腊八节、寒食节、清明节、中元节等等的中国传统节日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甚至连春节和中秋节这对于中华儿女来说有重大意义的节日也再没有曾经那份浓厚的期盼,更没有了往日的节日气氛。相反,每当圣诞节到来前夕,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处处是狂欢的男男女女,每当2月14的情人节,玫瑰花的销量尽管是平常价钱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却总是能榜上有名。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我们不禁要问是传统文化过时了吗?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打磨殆尽了吗?是西方文化、哈韩文化就比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更有内涵、更有韵味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过时,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蕴依然犹存,只是国人出现了严重的文化认同危机。在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出现多元文化并不稀奇。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了世贸组织,国门向世界敞开的同时,也将我国充分地卷入了世界市场之中。随之而来的就是信息化的颠覆性革命,网络和通讯设备的普及改变了我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同样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那就是文化的迷失。互联网的使用让我们的教育更加丰富多彩,然而也恰是因为网络的高度使用,家庭、学校和小范围的社会生活已经无法满足新生代获取知识的需求,因此在形形的网络文化中,新一代被看似时尚、潮流、个性的别国文化所吸引,渐渐地就在文化中迷失了。这也是市场经济给我们价值观带来的冲击的结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使人们唯利是图,不讲“仁义礼智信”,不讲谦恭,不讲孝道,传统的价值体系遭到了严重破坏,文化的认同危机就是这样顺理成章地诞生了。

二、传统文化的扬与弃

当然,传统文化在今天虽然遭到西方文化和其他亚洲文化的冲击,但并不是荡然无存。在我们今天的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存留方式也有不同的形式,总体上是优秀文化与糟粕文化并存。在对待传统文化上,我们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摒弃糟粕文化。在弘扬优秀文化的方式方法上也要注意发展和创新。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抛弃糟粕文化

传统文化之所以被区分出优劣,并不是其本身的好坏,只是现代人用现代人的标准来加以考量的结果。那么究竟这个考量的标准是什么呢?那就是被考察的传统文化是否能够顺应时展大潮、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这个意义上划分,我们得到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忠义孝道、仁者爱人、信守承诺、乐于助人、路不拾遗等等优良的品质。然而,在时代不断发展变迁的道路上,有些消极的传统文化也依然遗留在现代的中国社会生活之中,例如封建迷信的盛行、男女地位不平等、重农抑商、官本位问题严重等社会现象。良好的社会风气要有一定的社会文化作为基垫,优秀的文化引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糟粕的文化则使社会倒退最终走向崩溃的边缘。因此,我们要想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要大力弘扬先进的优秀的积极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汉语热与孔子学院的广泛建立让世界听到了来自中国的声音,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在闪烁着璀璨的光辉。同时,我们也要坚定地摒弃社会上不健康、不积极、不阳光、不传播正能量的传统文化残余。近期,食品安全问题再一次拉紧了国民的神经、电信诈骗屡禁不止、传销组织打着连锁经营的幌子在各大城市坑害民众、儿女们住着洋房老人却无处安身,这些现象反映出部分国人道德的缺失、诚信的匮乏、孝道的背离,而孝道忠厚、诚信有礼正是中华民族近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优良文化。正如《三字经》上说:“首孝悌,次谨信”①。可见,古人是多么重视孝道和诚信。孔子对于孝道和诚信也有自己的见解,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②孔子教导我们要谨遵孝道、讲诚信,亲近仁德之士。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万万不可不细细钻研。

(二)在方式与方法上要推陈出新

在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的发展与创新,使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接轨,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尤其要让年轻人容易接受。新生代们出生在信息化、市场化与全球化的时代,传统文化的根基没有那么深厚,特别容易在文化认同上迷失方向。而今天的青少年就是明天祖国的希望和栋梁,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在未来的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千年以后依然熠熠生辉,关键就要看一代代的薪火相传。因此,为了紧跟时代,我们要在宣传优秀文化时紧贴现实、推陈出新。可以在网络上加大宣传力度,用传统道德文化约束网络失德行为;可以在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份,以娱乐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快乐中潜移默化地被感染和熏陶;可以加大对身边好人好事的表彰力度,培养社会良好的道德风气;可以在媒体上多创办优秀文化栏目,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从某种角度上说,我们已经将这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方法融入了社会生活之中,《三字经》《弟子规》走进了课堂,传统文化的知识竞赛与文艺汇演争先上演,感动中国的年度评选人物让我们钦佩不已,《百家讲坛》《快乐汉语桥》等优秀电视节目使优秀传统文化再次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传统道德文化观念深入人心。然而,在我们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有些不合时宜的做法也值得深刻反思。在某些教育讲坛中,听众都是一些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青少年,而在宣传传统文化时竟然与佛教紧密相连,从小就让他们有浓烈的,进而在长身体的阶段禁食肉蛋奶,只吃素食。我们尊重佛教的信仰,但这种做法是否是我们想要的宣传传统文化的效果,这种方式是否科学值得我们深思,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青年一代能否在身体与心智上承担起祖国托付的重任,我们不得而知。还有一些人以宣传传统文化为名,出售盗版光碟和书籍,成立会所,从而谋取暴利,在他们出售的光碟视频中要求女人要谨遵《女儿经》的盛典,女人要把男人当成天,否则德不配位是要遭到报应的。这是很明显地在宣传传统的“三纲”,中国近代以来刚刚把妇女从封建的桎梏中解救出来,却要在21世纪还要将妇女置于男人之下,非要分出个三六九等,这难道不是历史的倒退吗?因此,强调在宣传传统文化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是十分必要的,要将不符合时展潮流的消极文化改良或摒弃。

三、提升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国梦”

传统文化是历史给予我们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这对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国梦”的实现都有重要意义。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考量综合国力的标准从来都不只是GDP的增长,还要衡量人口、政治、军事、环境、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因素。国家的发展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驾齐驱。文化软实力的增加对于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作为有着五千年光辉历史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印度文化、西欧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并列为四大文化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文明进程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也在世界各大文化中闪耀着中华文化的光芒,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已经建立了200多所,汉语、中国民俗、中国画等等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这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因而对于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因此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对外和对内两方面都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储备力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就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过程。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圆梦“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中华文化孝道的传承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生;孝道;孝道教育

传统的孝文化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在促进国家发展、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始终流传着很多孝行事迹,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随着时代的变迁,“孝”的内容、实现形式及作用会有所变化,不变的是它作为道德准则存在的价值。“孝”始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尤其是现在家庭“4+2+1”的家庭模式中,中学生被赋予太多希望与宠爱,因此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中,要重视中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更应该注重传统文化中孝道文明的继承与弘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一、加强中学生孝道教育的意义

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对促进家庭和谐、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当今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孝道教育在中学生的身上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因素。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传统道德的传承者和实践者,加强中学生孝道教育意义深刻:

(一)有利于和谐家庭的形成

家庭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中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对于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有积极作用。家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家是人的依靠,是心灵的港湾,是可以让人栖息停靠的地方。对中学生进行孝道教育,使他们在父母因为养家而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自觉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与父母有矛盾的时候,可以和父母进行民主平等的沟通交流。在“4+2+1”的家庭模式中充分发挥核心纽带作用,促进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形成。

(二)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

儒家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对于一般人来说,修身、齐家显得尤为重要。而修身则要从孝道的培养开始。孔子说:“孝,德之本也。”也就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一切道德都是从孝开始的。一个在家庭中有孝心的人,才能在学校、社会生活中成为一个团结友爱、乐于助人、关心集体的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做事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由此可以看出孝道教育的重要性,要加强中学生的孝道教育,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

(三)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在社会生活中离不开与他人的联系。如果做到了与人和谐相处,就会得到支持和帮助,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中学生也是十分重要的。加强中学生的孝道教育,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在与同学相处中多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尊师重道,关心集体,团结同学,乐于助人,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有助于解决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子说:“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的人是很少的。不触犯上级而喜欢造反的人是从来没有的。”这句话反映了孝道教育对于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家庭关系的和谐会促进社会更加稳定。对中学生加强孝道教育有利于和谐家庭的建立,有利于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为社会的稳定繁荣打下基础。

二、当前中学生孝道的缺失表现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包括初中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是:要使中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孝道是人的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道德的学生应该是有孝道的学生。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的孝道状况不尽人意,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点:

1.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

孝敬父母是孝道最基本的要求。“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孝道的本义就是指子女能善事父母,说文解字称:“孝道,善事父母者也。”但在当代中学生当中孝道缺失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父母的不养、不尊、不顺。

赡养父母,这是做子女的基本义务。对于中学生来说目前还没有能力赡养父母,现在必须由父母来照顾。父母帮孩子包办一切,孩子几乎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养成了孩子娇生惯养的生活习惯。好逸恶劳,不懂得勤俭节约,不会帮父母分担家务。更有甚者以不学习、离家出走、殴打父母来威胁。

尊亲就是从精神上对父母孝敬。曾子说:“孝道子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意思是说,子女要尊敬父母,必须做到侍奉父母,要和颜悦色,让父母身心愉悦,使父母心情快乐,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当今社会,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百般照顾,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要求。却很少看到子女给父母长辈请安,嘘寒问暖。

孝道的另一重要表现就是无违,也就是顺亲,即按照父母的合理的意见办事,不违背父母的意愿,更不能忤逆父母。初中生正处于“危险期”或者“心理断乳期”,意味着这一时期,他们将从心理上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不少学生认为自己进入中学就是大人了,可以不听父母的话,不受父母的约束。对父母的教诲置若罔闻,和父母意见不同时蛮横的坚持己见,不与父母沟通交流。这都是不顺亲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