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年级班级文化设计方案

一年级班级文化设计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年级班级文化设计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年级班级文化设计方案

一年级班级文化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班训:我健康我向上

班级口号:我们都是最棒的!

班风:勤奋、团结、诚实、自信

班级格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班徽:光芒四射的小太阳。

火红的太阳代表着一(4)班是个温暖的大家庭,充满着阳光般的爱。

书本中生长出来的幼苗象征着我们一(4)班每位同学在知识的海洋

中茁壮成长。一艘在海洋中航行的大船预示着我们这个班集体勇往

直前!

班级公约:

一、升国旗,要立正,唱国歌,要响亮。

二、上课时,要专心,爱动脑,勤发言。

三、做作业,要认真,不潦草,不马虎。

四、下课了,休息好,不乱跑,不乱叫。

五、吃饭时,守秩序,不挑食,不浪费。

六、要诚实,不说谎,知道错,就改正。

七、对师长,要尊敬,对同伴,要友好。

八、爱劳动,讲卫生,不怕脏,不怕累。

班级文化设计方案

(一).班级文化理念:班级就是我的家

(二).室内文化建设

1.继续加强学生常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继续深入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结合校少先队工作安排,对学生各方面的常规进行检查、监督。使学生基本能做到班级公约。

2.加强班级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实施“值日班长”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并逐渐完善值日生职责,彻底杜绝“脏、乱、差”的现象发生,让学生真正意识到“班级就是我的家”。

3、班级室内布置:

(1)教室前黑板左侧是布告栏,张贴本学期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及值日生轮流表。

(2)教室前门左侧是中队角,张贴少先队张贴着少先队各项活动的提示和具体安排及班干部名单.中队角是少先队中队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形式丰富多样,深受队员喜爱。搞好队角建设不仅可以启发队员的兴趣,陶冶队员的情操,而且对培养队员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有重要作用。

(3)教室后前是黑板报。配合学校德育工作,每月换一主题,让学生受到各种教育。黑板报左侧为英语角,张贴英语单词、句子和孩子喜爱的英语图片;另一侧为雏鹰争章台,在孩子可爱的照片下贴着他们经过努力争到的各种“章”。

(4)设立图书角,将每月学校下发的漂流图书进行有效利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年级班级文化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广告设计;工作室;团队协作;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广告业发展迅猛,对于具有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广告设计人才需求增大,广告设计教育在新的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市场的全球化,未来的广告设计师不仅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需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迎接新挑战的能力。

在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方面具有不足之处,所以改革现有的广告教学模式等问题已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而建立专业教学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便是教学改革可实行的方法之一。

一、当前我国广告设计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广告设计的专业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

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广告设计行业与市场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现在我国很多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所学习的知识与社会脱节,很多高校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适应公司的工作,还要花费时间再次学习专业知识,其原因是在广告设计教学中虽然开设了大量的设计课程,但是教学模式还是固定在以班级为单位,按部就班的完成每门课程的作业,没有考虑设计的市场需求,以至于完成的作业没有在社会上得到认可。

2.教学中安排课程的单一化

在广告设计教学中,学校开设的课程过于单一老套,随着设计行业的进步发展,在课程安排上中应逐渐专业化、细分化。比如在企业形象VI设计的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课程内容讲解,欣赏了一些大企业的优秀VI作品,学生完成作业的方法是按照大公司设计样式加以模仿,在应用系统中常常套用现有的模板,而忽略了企业的行业性质,就如在导视设计的环节,学生还是在套用老套导视模板,已经不适应新的设计要求,所以建议单独设置导视设计课程,结合展示、材料和人机工程学等知识,完成导视设计方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依靠现有的专业教学体制已难以得到解决,只有通过探求新的工作室式的专业教学体制,按照相关设计内容的需要,灵活的完成设计任务。

3.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在广告设计教学中,学生厌学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教学管理上,尽管教师布置了大量的作业,严格要求课堂纪律,以点名的形式阻止学生旷课,但是真正的收效是有限的,探讨其原因,未必是学生的纪律问题,也有许多好学生也在逃课,他们逃课不是因为贪玩,而是觉得在课堂上无所事事,想争取时间去琢磨自己的东西。教学内容老化,教学方法僵化等问题已形成课程上学习气氛不好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导致了学生厌学,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挫伤。

二、广告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施要点

1.广告设计工作室的组织形式

学校的院系设置下应取消教研室,分成若干个设计工作室,学生在大学一年级为设计基础课学习,不分专业,统一在完成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图案、国画、书法等基础课程,在二年级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工作室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进入不同的工作室学习,可以把工作室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就模拟为广告公司中的小的团队。在人数的选择上以4人为佳,分别为一个组长,一个文案兼策划,两人设计,不同任务时也可以互换,这样在不同的任务中适应不同的职务,能在工作中为自己找到一个最适合的位置,也能对伙伴的工作有更全面的体会。在一些任务量重的课题上,教师可以协调各个小组构成更大的设计组,共同完成项目。这样,组长由学生竞聘产生,每个设计项目结束后可以轮换。在小组中组长具有广告公司中“创意总监”的作用,在与客户沟通,协调组员的工作上发挥重要的作用,也是对优秀学生的肯定。

2.工作室的课堂作业任务的确定

在工作室的小组中有不同的年级学生组成,在完成作业任务时也不同,低年级的学生完成任务量不大的项目,如广告市场调查、字体设计、标志设计草图等,高年级的同学完成广告设计方案的确定,VI设计扩展项目的完善等。作业选题最好采取本地品牌的实际命题,也可以是广告、标志征集网站上的命题。在当地品牌的实际命题上,由教师下达任务,每个小组都共同参加教师的任务,分别做出各自的提案,在课程结束的提案大会上,可以请社会上的企业或知名广告公司的总监参加,每个小组分别阐述各自的设计内容。这样学生从实际广告战略的确定,到完稿等一系列程序的制作都有参加,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理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都能从整套的设计任务中得到锻炼。

3.关于学生成绩的评定

成绩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在工作室的教学体制中,教师不是给予成绩的唯一评定人,对于市场上的实际课题,要充分考虑客户的意见和市场的反映,由客户给出不同设计方案的大致分数,在由教师和小组组长给予小组成员成绩,对于网上征集的课题,可以根据小组成员的任务完成情况,结合平时的表现和讨论发言情况上报给教师,由教师给予最后的成绩。这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地与客户沟通、与组长协商、与教师交流,真正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的作用。

结语

通过构建广告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走出一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在作业中积累经验,在失败中找到自己的不足,真正理解广告设计的精髓,从而使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广告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贺克.《当代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室运行机制研究》湖南包装2005

[2]张锐,庞大庆.《广告设计课程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重庆工学院学院(社会科学版)2007.8

[3]肖勇.《设计:教与学――设计学院第七工作室的教学》美术研究2004.2

作者简介:

一年级班级文化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班会是班主任常用的一种活动形式,但对于班会诸多问题的理解,仍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本文结合一些实际案例,反思当前班会存在的问题,追问有效班会的本质,澄清开好班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问题一:班会的意义是什么

班主任开展班会的状态可以用“熟悉的陌生”一词来比喻。之所以说“熟悉”,是因为召开班会是班主任的一项日常工作,理应成为班主任的基本功。之所以说“陌生”,是因为班主任对班会的理解不一,标准不一,为数不少的班会是模仿跟风。有专家评论班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无主题、无计划、无教育、欠科学、“大杂烩”、“歌舞会”、“群英会”、单一、包办、放羊等。观摩诸多的班会后,笔者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教师确定的主题大而空,看似给予学生说话的权利,但实际全在教师的掌握之中。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没有认清班会的意义。

班会的历史由来已久,从文献上查阅,建国初期课表中就设有“班会”。建国初期学者对班会的意义也进行了大讨论。1956年张家鼎、孙析在《谈谈班会》中就发表了这样的观点:“班会是全班的学生大会,在这个大会上通常是讨论、研究和决定全班的重大问题。通过班会,让学生学会独立地举行集会,让学生有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对讨论的话题展开争论;或者表扬好人好事,批评存在的缺点,形成班级的集体舆论,提出班集体今后继续前进的目标和行动,保证集体意志的贯彻。所以,班会能够对全班学生进行教育或通过集体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使集体不断前进。”可以看出,班会的意义在于根据学生的现状确定教育主题,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就拿“生命教育”这个主题来说,如何分解这个主题是非常关键的。正因为班会的价值在于解决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在确定班会主题时要研究学生、分析学生、明确学生需要什么。教师们经过研究为不同年级选择的切入点如下:一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初步认识生命,感受生命的美好,因此主题确定为“蚕宝宝诞生记”;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养小宠物,应当让他们学会尊重动物,认识到动物也是有生命的,因此主题确定为“我和动物交朋友”;三年级的学生面临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会懊丧、退缩,为了激励学生成长,主题确定为“探险生命之旅”;四年级的学生不能正确区分真实生命和虚拟生命,总是把“气死了”“累死了”“死了”挂在嘴边,为了让孩子感受到生命的唯一,主题确定为“生命=1”;五年级针对学生经常在路边摊吃不卫生的食品,不能珍惜自己的身体的现象,因此,主题确定为“由路边摊引发的思考”;六年级的学生面临毕业,心理浮躁,缺乏奋斗的动力,因此,主题确定为“夯实脚下的路,扬起青春的帆”。

笔者认为,主题一旦确定,就已成功了一半。对于班主任来说,主题的确定也是最费时间和精力的。从以上主题的确定也可以看出,班会一定是针对本班学生发展所需而召开的。

问题二:班会何以触动学生心灵

有意义的班会必定触动学生心灵,让学生有所反思、有所收获,而不只图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好的班会应目标明确,既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的自我形成和自主发展。要想触动学生心灵,首先在于班会目标的定位。

在观摩班会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容易把目标定得特别宏伟、齐全,这就会导致班会过程走马观花,师生都忙于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讨论和思考。

以“感恩”的班会为例。

第一种设计方案,教师设计的教育目标过于齐全,40分钟内包含了感恩父母、感谢教师、感谢学校三大部分。通过展示艺术体操、品尝拿手菜和向父母说说心里话等形式,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通过爱心接力日记、回顾班级内开展的活动、才艺表演,感谢教师的教导之恩;通过诗朗诵、展示绘画作品等形式,感谢学校的培育之情。

笔者认为,这样设计的班会注重形式,忽视了学生的内心世界。经过修改,班会把问题聚焦在感恩父母上。在盘点当前孩子存在的问题时,教师一致认为,孩子存在不知父母难的情况,如“对父母大吼大叫”“丢三落四,让父母送物品”“攀比、乱花钱”等,这些虽然是小事,但却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为此,教师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修改后的班会设计分为3个板块:第一板块,通过故事让学生感受父母的爱;第二板块,通过“爱发脾气的雯雯”“丢三落四的小刚”“受了委屈的晶晶”等情景分析,让学生理解父母的难;第三板块:让孩子总结得出:“孝顺其实很简单”。“孝顺”就是要关心父母、了解父母; “孝顺”就是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孝顺”就是在精神上多给父母一点安慰。

第二种方案的设计,学生有话可说,在深入讨论的过程中达到了相互教育的目的。对于教育目标来说,虽然教师有预设,但是讨论中学生生成的观点、思想的碰撞对于学生心灵的启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问题三:班会如何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一节成功的班会必然是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班会,学生对班会主题充满兴趣、愿意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班会氛围轻松。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班会必须按照“近、小、亲、实”的原则设置情境,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活动方式新颖,设计独具匠心,使师生在情景中参与活动,真实互动,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和感悟。

做到“近、小、亲、实”,需要教师对学生有深刻的理解。因此,班主任设计班会方案时,一定要通过问卷、观察、访谈等方式对学生调研。比如:“幸福教育”是非常大的主题,也是非常不好开展的一个主题。学生理解的幸福是多元的,教师不可能把自己理解的“标准化”的幸福观灌输给学生,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幸福”呢?

苗老师发现自己班级学生理解的幸福建立在金钱上,认为“有钱才能获得幸福”。此问题恰恰成为了教师召开班会的导火线。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呢?苗老师引用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通过环环相扣的设计引导孩子认识到“金钱带来的幸福”只能满足人最底层的需求,最高层的需要是自我完善的需求,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宋老师在学生中进行调查,总结出学生的观点如下:幸福是自由、没有父母老师的管束;作业少;可以尽情地玩电脑;有朋友在一起,等等。不幸福是父母管束得太紧,没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作业太多,被迫在各种课外班学习等。针对这样的调查结果,宋老师通过种种事例引导学生要学会寻找身边的幸福,包括生活中的幸福、学习中的幸福和道德生活带来的幸福。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理解了身边的幸福。小强同学说:“我远离父母很少见到父母,‘五一’的时候父母来到我身边,我却发现父母因为工作上的事情经常生气吵架。我为他们做了简单而又精心设计的早餐,赢得了父母的喜爱,也同时化解了父母之间的不愉快,我感到很幸福。”

小华同学说:“在超市体验生活的日子里,我体会到,有时候吃苦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我主要的工作是从接货处运货到仓库,又从仓库搬到商场。做了一天,流了不少汗,手臂上勒出了不少伤痕。它让我知道了金钱的来之不易,幸福要靠奋斗才能得到。”

“近、小、亲、实”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使班会真正成为了班级盛会。

问题四:班主任的作用是什么

现实中,班主任的角色经常是班会结束时的“评论员”,班会过程完全是学生主持和表演。这种形式对于能够驾驭课堂的学生来讲是可行的,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就有可能变成“走程序”,失去了班会的功能。

为了有效发挥班会的育人功能,必须体现班主任的引导作用。在班会过程中,班主任应当作为班级一员全程参与,及时发现教育契机,并妥善处理,积极参与学生活动,以真情实感感染和引导学生。就像1956年张家鼎、孙析在《谈谈班会》中指出的那样:“班主任在班会工作中是起主导作用的,他对召开班会应有一定的要求。在准备过程中,要依靠团队,动员积极分子,帮助他们找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班会过程中,班主任倾听,及时给予指导。班会后还要督促学生积极贯彻班会决议,并观察学生执行决议的行动,以便给予个别帮助和不断地向学生提出远景教育。”

一年级班级文化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制药工程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R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11(a)-0128-04

我国制药工程专业经过近18年建设,逐渐走向成熟。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设立制药工程本科专业,显示出盎然生机[1]。由于制药工程专业是将药学与工程学连接的桥梁,不仅要求学生有深厚的药学知识,还要具备工程化应用能力[2]。因此在课程体系中要兼顾药学和工程学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各种高校的背景不同,学科强弱不同,侧重点不同,导致制药工程专业强弱优势差异显著[3-5]。如理工类高校化工学科强,在工程实战能力培养上具有优势,但药学较弱;相反,药学类和生物类高校,在基础学科和药学方面较强,但工程能力较弱[6-8]。为了形成一致的专业培养目标,国家教育部委托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起草了《制药工程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配备等方面做出了规定[9]。这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然而为了适合社会的发展和个性化人才需求增强的趋势,制药工程专业人才需要不同的特色,才能够在社会竞争上立于不败之地[10]。为此,我们在满足国家标准的基本框架要求的前提下,建立了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特色课程培养体系,并进行了多年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为其他高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1 课程体系

制药工程本科专业课程涵盖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各课程可按功能区块划分,基础课可以分为三个功能区块:化学基础、药学基础和工程学基础;专业课可分为两个功能区块:药学和工程学专业课;实践课则可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块:基础实验、专业实验、设计实验和生产实践。以上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般课程体系[11-12],与国外的制药工程课程设置基本一致[13]。但是为了彰显特色,我们在功能区块中增加了特色课程模块。见图1。基础课的特色区块包括世界性课程和讨论性课程;专业课的特色区块包括前沿性和研究性课程;实践课的特色区块包括创新实践课程和创业教育课程。使我校的制药工程课程体系有别于其他高校,更有利于突出学生培养的优势。

2 特色课程目标和内容

2.1 世界性课程

制药工程专业国外已有多年的历史,开展世界性课程,目的是将我校本专业课与国际接轨,更好地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14-15]。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16]。我们同时开设了双语教学、全英教学和世界名企讲座。所谓双语教学,即采用英文版的教材和讲义,但课堂讲学时仍采用中文讲解,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世界文化,而利用母语能较快地领会知识的重点,便于快速地学习,实现速度与知识双赢。我们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有流体力学与传热、传质与分离工程、生物化学和药物化学等专业基础性课程。双语教学因其知识难点较多,比较适合于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但是双语教学难免受到母语的影响,对于外语听说能力没有帮助,而全英教学,即采用英文版的教材和讲义,课堂讲学时也用英文讲解,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听、说能力。我们开设了有机化学全英教学和计算机类课程的全英教学,适合于基础课程的教学。世界名企讲座则采用全英授课方式,邀请世界著名的制药企业或化工企业给学生开展专题讲座,不仅要求学生用英语听、读、写作专业知识,还要与国外制药企业进行交流,增强互动性和学习的主动性。目前我们专门开设了“道达尔”世界名企讲座课程,邀请了世界500强企业如道达尔公司、巴斯夫公司、宝洁公司、陶氏化学等,围绕化学化工和制药的安全性开展讲座,取得了良好效果。

2.2 讨论性课程

该课程包括新生研讨课和专题研讨课。新生研讨课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结合目前国际上和社会的热点问题如生命健康、能源危机、经济问题等展开讨论,目的是让学生关注社会,认识到本专业的地位及其重要性,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关注和兴趣。专题研讨课则针对中、高年级学生,结合专业领域探讨本专业不同方面的热点和研究进展,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一些学科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2.3 研究性课程

随着各学科的快速发展,制药工程学科也在随之发展,所以课程设置要迎合学科发展[17]。研究性课程就是将各先进的科研方向和成果传播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紧跟W科发展的步伐。我们为此设置了学科前沿讲座,邀请各领域的尖端科学家主讲,效果显著。该课程包括10个左右的讲座,围绕药物开发趋势、天然药物的分离技术、新型药物的制备技术、催化剂的研究应用、绿色化学品的生产工艺、碳的循环利用、清洁生产技术等展示学科前沿。

2.4 创新实践课程

由于制药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实践课程显得尤其重要[18]。但是传统实践需要学生现场操作,具有时空局限性,而我们采用了创新实践课程,即利用先进技术仿真模拟和工程设计。采用仿真技术[19],学生如入实景,可随时操控,突破了时空限制,其实践技能得到大幅度拓展。

2.5 创业教育课程

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的就业领域如药品生产、质量检验等岗位饱和度增大,出现了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20]。这就迫使学校教育要迎合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做必要的调整。目前新兴市场如电子商务、软件开发、药品服务等对人才的需求增长显著,同时自主创业成为突破传统就业领域的新的潮流[21]。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新兴市场的变化,并能够自主创业,我们开设了 “产业模式与创业”课程。该创业教育课程通过产业结构、市场营销、事业规划等方面的教学,及时把握行业和市场变化,引导学生突破单纯的就业途径,更好地通过创业实现自我价值。

3 特色课程教学方法

上述特色课程因属于不同的功能区块,需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不同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在教学上采用相匹配的方法,将会事半功倍。为此,我们采用了层次化教学、小班化教学和精英化教学,取得了显著效果。

3.1 层次化教学

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学生由思想尚未成熟的新生逐渐升级到具有独立见解、知识丰富的毕业生,其间经历了多个层次的飞跃[22]。在尚未接触到专业课时,即在大学一年级,设置世界性课程、新生研讨课,学生不局限于专业知识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拓宽思维,利用学科交叉实现创新。在大学二、三年级,学生逐渐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则可穿插设置学科前沿讲座、专题研讨课以及创新实践课程,丰富和深化专业知识。大学四年级时,学生比较关注就业和创新,此时设置创业教育课程更为合适。

3.2 小班化教学

随着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加强,同年级学生逐渐分化为不同目标群。可分为计划就业群、计划出国深造群、计划读研群[23]。因此自大学二年级开始,可根据学生的目标分小班教学。对于毕业即就业的分为一个班级,强化创业教育,即将该课程时数增加;而对于继续深造的分为另一班级,强化专题研究课程的教学。

3.3 精英化教学

为了让学生步入社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我们开展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并与国外认证机构联合,学生通过培训,取得相应资质,可获得国际认可,实现跨国互认。另外,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教学,通过学分互认,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能力。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立了“创新班”,其目标就是继续深造。通过以上三种精英化教学,为社会培养高级制药工程专业人才。

3.4 个性化教学

对于大多数课堂教学一般采用统一的集体教学模式,但研究性课程和创新实践性课程,需要学生提出研究性、设计性方案,并能够实施获得创新性成果,因此采用集体的教学方法则不能实现学生独立创新能力的提高[24]。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所以研究设计的内容、策略和方法要因人而异,适合学生自身兴趣和能力。我们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个性化教学方法,即实行导师指导制,由指导教师对其所指导的学生进行兴趣和能力的评估,然后提出可选择性的研究设计方案,由学生独立完成,并由指导教师评价。这种个性化教学,可使每位学生在研究性和创新实践课程学习中能得到良好的锻炼,提高其创新能力。

3.5 动态教学

大多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均有设定的教学时数、固定的场所及相应的考试题目,但是对于创业教育课程则不同,不可能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就可以学会创业,也没有一种即时评价的方法和固定的考试题目[25]。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中获得启迪,再通过探索逐渐形成创业的思路,并最终获得实施才能够达到目的。因此需要一种无时间、场所固定的动态指导方式。我们采用了这种动态教学方式进行创业课程教学,由学生提出创业思路和实施方案,指导教师对其整个过程进行跟踪。不以创业成功与否,而以创业过程作为评价依据。这样教会学生的是创业方法,而不一定是结果。

4 特色课程教学评价

由于特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因此不能单纯采用一种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情况。为了客观评价特色课程教学效果,我们针对不同特色课程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方法,每一门课程包含了3种评测方式和三方面内容。测评方式包括卷面测试、平时表现和问卷调查,测评内容包括基本知识掌握和综合运用程度、课程方案的合理性和创新性评价。其测试内容见表1。

经过近3年特色课程的教学评价,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综合运用程度和创新能力有大幅提升,“创新班”98%的学生均取得各门“良好”以上成绩。计划就业班和计划深造班分别在相应的特色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90%取得了“良好”以上成绩。表明特色课程的教学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5 Y论

在符合国家制药工程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的前提下,我们通过特色课程的设立,并分层次、分班级和精英化培育,并采用个体化和动态教学,成就了本专业特色。具体表现在学生的国际化水平、研究设计水平、创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高。这符合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利于本专业学生的竞争力,因此有很强的推广价值,对工程专业特色化教学有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华,胡国勤,梁政勇,等.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1,28(4):24-26.

[2] 颜雪明,肖新明,谭倪.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3,30(1):45-48.

[3] 颜雪明,肖新荣,谭倪.制药工程专业建设实践与发展[J].药学教育,2011,27(4):26-28.

[4] 张兰,尹艳丽,胡元森.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制药工程专业建设的思索[J].知识窗:教师版,2016(1):70-71.

[5] 金坚,许正宏,邱丽颖.改革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J].2009,6(34):102-104.

[6] 高志刚,王世盛,宋其玲,等.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药学教育,2016,32(1):18-21.

[7] 骆健美,罗学刚,郭艳,等.制药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总结[J].药学教育,2012,28(5):17-20.

[8] 张振凌,蔡宝昌.中药制药工程专业建设特色与发展思路[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8):1672-1673.

[9] 教育部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S].2015.12.

[10] 韩永萍,葛喜珍,刘红梅,等.产业导向下的制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J].药学教育,2014,30(2):10-12.

[11] 姚日生,张洪斌,徐红梅,等.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2(3):39-41.

[12] 江汉美,叶代望,张锐,等.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2):117-118.

[13] Harry H,Helen B. Learning outcomes and program-level evaluation in a four-year undergraduate pharmacy curriculum [J]. Am J Pharm Educ,2007,71(5):90.

[14] 王宪龄,田圣志,曹明卓,等.高等医药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应强化学生工程素质培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9):222.

[15] Wang N,Li M,Xue-Gang Luo XG,et al.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J]. Creative Education,2012,3(S):80-82.

[16] Firoz A,Rashid S,Roger LB,et 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21st century [C]. AIP Conference Proceeding 1754, 020002(2016),18-20 December 2015,Dhaka,Bangladesh.

[17] 余剑辉,刘昭文,吴龙火.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4(11):67-68.

[18] 赵宏,张宇,刘凤华,等.制药工程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药学教育,2011,27(6):37-38,62.

[19] 崔英贤,陈新梅,林桂涛,等. GMP模拟车间在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药学研究,2016,35(9):553-555.

[20] 吕征,王志鹏,苏娜娜,等.大学生校园创业教育的实践研究[J].亚太教育,2016(19):229-230.

[21] 刘颖.大学生自主创业需求下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研究[J].太教育,2016(7):253-254.

[22] 阎国华.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2.

[23] 白娟,王京芳.大学生毕业去向选择的调查[J].大学教育,2014(6):107-109.

[24] Sehoole C,Rizvi F.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global challenges, regional impacts and national responses [J].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2012,3(1):1-15.

一年级班级文化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走园”;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12-0036-04

三年制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幼儿园师资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全面提升幼儿园教师培养质量,我们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走园”实践教学模式。这一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专业学习全过程,解决了以往专业教学中的学用脱节、院园分离等问题,有效提高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实践和反思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大致可分为见习和实习两种形式。这种实践教学模式虽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有一定作用,但是还有诸多问题。

第一,实践教学模式的跨度太大。从见习直接跨到实习,对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帮助不大。见习只要求学生观摩幼儿园的保教工作,了解工作岗位的任务,获得对幼儿园教师工作的感性认识。而实习则要求学生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直接从事幼儿园保教工作。实习阶段尽管有专业指导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双重指导,但因为学生的实践体验过于薄弱,〔1〕只有见习期获得的一些感性认识,所以大多数学生会在实习中出现很多问题,给接受学生实习的幼儿园带来诸多不便。久而久之,许多幼儿园不太愿意接受学生来园实习了。

第二,实践教学项目间缺乏系统设计和有效衔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与实践教学项目间缺乏系统设计和有效衔接有关。目前实践教学项目设计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缺乏针对完成幼儿园教师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系统培养,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所参与的实践教学项目比较零散,不成体系,有些项目甚至流于形式;二是实践教学项目间缺少梯度设计,即项目和项目间缺少层次和难易梯度,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

第三,学用脱节,难以实现学以致用。学用脱节是目前幼儿园教师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学用脱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课程角度看,现有的课程设置,尤其是教师教育类课程,存在理论空洞、抽象等问题,有的甚至脱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往往导致所学非所用;从时间角度看,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难以很快在幼儿园得到运用,理论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很难内化为个人的实践性知识,更谈不上转化为教育能力了;从环境角度看,除了见习、实习是在幼儿园中进行的,学生其他时候最多只能在模拟情境中进行一些模拟训练,缺乏真实的情境体验。

二、“走园”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走园”实践教学模式是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养成需要,将学生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和在幼儿园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走园”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包括四个维度。一是时间维度,即构建一个贯穿于三年始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一年级的教育见习和三年级的教育实习之间,增加二年级每周一天去幼儿园参与幼儿园保教活动的实训环节,从而将开展保教活动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落实到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之中,形成以见习——课程实训——跟班实训——顶岗实习为主线的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时间轴。各阶段的学习方式有所区别,如见习以观摩学习为主,课程实训是让学生在幼儿园的真实情境中通过行动而学习,跟班实训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团队合作形式完成保教任务,顶岗实习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保教任务。二是教学内容维度,即设置一批具有“走园”特征的项目化课程。“走园”实践教学模式要求加强“走园”课程教学模块建设,建设一批基于幼儿园教师真实工作任务、融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项目化课程,从而将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养成融入项目化课程的学习之中。三是教学条件维度,即要为“走园”实践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例如,建设一批可供“走园”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实践平台,建设一支融合学、教、研为一体的教师指导团队,制定与“走园”实践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营造与“走园”实践教学模式相匹配的校园文化等。四是教学环境维度,即创设真实、民主、开放的环境。“走园”实践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完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通过真实的幼儿、真实的教学内容、真实的教学过程,与富有实践经验的幼儿园指导教师开展民主、开放的教学探讨和反思共享,促使学生逐渐实现从学生到幼儿园教师的角色转变。

“走园”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课程“走园”教学,通过将基本理论的“学”和在实践基地的“训”相结合,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知识,促进各实践环节的有效衔接,消弥实习与见习间的鸿沟。课程“走园”教学促使教学形式从纸上谈兵变为全程实践,教学方法从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单向填充变为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研究性学习,教学内容紧跟幼儿园教改的步伐,同时将更多新的幼儿教育理念带到幼儿园,最终实现三方共赢。

三、“走园”实践教学模式的支持条件

1.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实现“走园”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可以选择一批教育理念先进、教学设施齐备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省一级幼儿园,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学前教育专业与实践教学基地互派教师,围绕“走园”的需要和幼儿园作为实践教学基地面临的问题,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形成学、教、研共同体。学前教育专业选派骨干教师到幼儿园担任副园长或园长助理,承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任务,开展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负责“走园”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幼儿园则选派教师作为“走园”教学指导团队的兼职教师,参与学前教育专业“走园”课程建设,担任学生的现场指导教师,也可以参与课程教学工作。通常每个实践教学基地每学期要承担1~2个“走园”实践教学项目的教学示范活动,提供一个班级的见习和一个班级每周一天的实训平台。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共同解决项目实施面临的问题,共同致力于提高项目实施的效果。幼儿园和学前教育专业之间通过现场或影像录播等方式开展园、院之间的教学互动,共享教学资源。学前教育专业每年组织一次大型学术研讨活动,邀请国内外幼儿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以促进学、教、研共同体更高质量地开展幼儿教育领域热点和前沿问题研究。

2.开发课程教学模块

实践教学需要有明确的任务与路径。任务的完成与否,需要有及时、客观的评价。学前教育专业基于“为行动而学”和“在行动中学”的课程设计理念,通过系统分析幼儿园教师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其需要的职业能力,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基于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开发项目化的“走园”课程教学模块,设计保教项目任务书,并使其系统化。同时,配套设计系统性强、精细化的“走园”课程实训指导手册,以指导学生开展结构性较强的课程实训。教师按照行动导向原则,遵循保教活动基本规律、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的基本步骤和相关要素等来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以促使学生在真实的保教环境中完成课程学习。教师团队进行的是现场指导,即依据实训指导手册、保教项目任务书等组织学生进行现场研讨。课程考核则强调在行动中考核,着重考核学生所组织的保教活动的质量及反思情况等。

课程教学模块的设计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照教师提供方案——教师提供目标与素材——学生独立设计方案的顺序进行。第一阶段由教师提供完整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学生根据幼儿实际进行适宜性调整,随后实施活动并及时反思。第二阶段由教师提供目标与素材,学生根据教学对象进行过程设计,随后实施活动并及时反思。第三阶段由学生根据幼儿的需要独立设计并实施活动。教师运用示范、组织反思、支架式教学、多元导师制等方式,通过循序渐进的学训交替、全程实战教学过程,促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常规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3.建设教学指导团队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结合,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共同努力。〔2〕“走园”实践教学指导团队的建设是开展“走园”实践教学的关键。我们以基地幼儿园为单位组建“走园”教学指导团队,团队成员包括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学或心理学教师和技能教师等。学前教育专业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职业经历、发展阶段和课程教学任务的不同,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团队组合,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与教学能力的同步提升。除了指导学生外,学前教育专业还要求教师每周到幼儿园开展观摩或教学研讨活动,并与幼儿园教师合作开展专题研究,使“走园”教学成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常态工作,以此不断丰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反思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3〕“走园”教学促使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主动开展行动研究,从而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团队的专业化发展。

4.加强过程管理

加强过程管理是提高“走园”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一方面,建设与“走园”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教师课务安排、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实践教学督查以及教师到幼儿园挂职制度等。另一方面,营造开放、互动的研讨氛围,通过“走园”教学,促使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和学生在民主、开放的氛围中对教育教学实例进行深入探讨,注重研讨过程中的交流、反思、共享和提升,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与此同时,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实施多元化考核,既注重对学生项目完成情况的考核和期末的终结性考核,也注重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学生项目完成情况的评价,通过学业评价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实践性知识的发展和对专业价值的认同。

“走园”实践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育见习和实习的基础上,增加了课程实训和跟班实训环节,开发了 “走园”课程教学模块,在真实的幼儿园情境中开展专业课程实训,丰富和发展了已有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在真实的幼儿园情境中的观摩、实践、体验和反思,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迅速提高,教学反思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不断强化,实现了渐进式的角色转变。这一实践教学模式受到了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学生及幼儿园的充分肯定。

此外,“走园”实践教学模式虽然给幼儿园的日常保教工作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但是幼儿园在与高校的互动过程中,最终实现了共赢。学、教、研共同体的建立既对幼儿园的发展有利,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有利。幼儿园为学前教育专业提供了学生的实践场所、教师的教科研基地,促进了学生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则为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的教学、科研以及发展规划等提供了专业指导,促进了幼儿园办学品质和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走园”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有利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学生及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过,“走园”实践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实践教学模式,笔者认为还需要在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实训项目的统筹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艳玲.教师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

〔2〕陈建华.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共生共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2):5.

〔3〕刘安英.反思型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2003,(4):40.

“Garden” Practice Teaching Model:Construction of A New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Cheng Jun, Fan Fengfu

(College of Normal, Jinhua Polytechnic, Jinhua, 32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