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检验专业职业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由于在医学诊断上所需的各种检验越来越多且又复杂,致使检验医学专业性越来越强。医学检验专业是医学院校为培养专业医学检验人才而开设的一个重要专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本文主要通过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12级检验医学班级学生在主要课程中学习情况,以及对于本专业相关信息的了解和重视程度的调查,分析低年级医学检验学生在专业学习初期存在的问题,并依此为参考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目的:通过针对12级(大一)医学检验班级的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在主要课程中学习情况,以及对于本专业相关信息的了解和重视程度的调查,同时结合低年级医学检验学生在专业学习初期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2 调查方法:收集并统计12级医学检验班级全体共47名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主要课程学习情况和专业相关信息了解和重视程度。本文利用描述统计学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百分比分析,并经过统计分析得出结果。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研究主要统计了12级医学检验班级全体学生对于主要课程的学习及难度认知情况,以及对于专业信息的了解和重视程度。学生们对初次接触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了解程度都不高,对学习方法的了解程度与对专业课程的难易程度的认知大致呈负相关。对于与目前情况联系不紧密的专业信息方面了解和重视程度较低,而对与自己切身相关的专业信息表现出较高积极性。
2.2 专业课程了解程度因素分析
调查显示,在课程学习方法方面,除了有机化学这一与高中课程关联度较大的课程外,学生们对初次接触的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了解程度都不高。见表一。学生对分析化学这门课的学习方法了解程度最低,反映难度最高,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老师讲授的重点不明确,课件与教材不完全匹配,导致在课后复习中也感到力不从心。见表二。
结合表一和表二可以看出,对学习方法的了解程度与对专业课程的难易程度的认知大致呈负相关,课程的抽象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难易度,如解剖学。
2.3 专业信息了解程度因素分析
调查显示,在科研以及考研等与目前情况联系不甚紧密的方面,被调查人表现出了较低的了解与重视程度,而在于目前密切相关的专业设置与专业学习方面表现出了更高的积极性。对毕业后的一系列问题,如就业率,薪资待遇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但知之甚少。
所以建议通过邀请一些高年级直系学长学姐或者相关方面的专业指导老师给学生们开设相关的拓展课程,如职业规划,游学项目介绍,研究生事宜,学长学姐经验交流等。
2.4 其他调查因素分析
调查显示,近半数学生对本专业是喜欢的。同时不可忽视的是,近1/3的学生对本专业喜欢程度一般,还存在个别不喜欢该专业的,这表明学生们对该专业的整体热情并不高。以下是一些可能原因的分析:
1.喜欢的原因大致分为3类:(1)相比其他医学专业轻松,就业率高,就业面广;(2)适合个人兴趣;(3)学医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愿望
2.感觉一般的原因大致分为2类:(1)对本专业缺乏兴趣、了解以及感情,不是第一志愿;(2)动手实践的机会少
3.对专业不喜欢(仅1人)的原因:专业枯燥、乏味,有文科偏向
基于此调查结果建议开设一些提高专业认同度的课程和讲座,让学生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一个全方面的、充分的认识。同时建议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充分考虑学生们的意见和倾向,对课程开设的形式做一些改变,使学生们更乐于接受,提升学习效率。
另外,调查显示,其余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1. 感情问题比较突出
2. 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如何安排课外活动以充分利用时间以及课外活动的形式
3. 大学课程的要求层次不甚明朗,无法抓住重点,以致无法准确合理的安排学习重点,偶有徒劳无功之感
4. 学习内容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得到运用
5. 如何有效的进行记忆
6. 毕业后能否进入三甲医院工作,三甲医院的人才需求是否已经饱和
7. 在“学院的活动是否应该参加”这一问题上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如果自身感觉能力不足是否真的有必要去参加此类活动
在以上六个方面的问题中,其中主要问题集中在如何安排学习和娱乐时间,如何将这二者做一个较好的平衡上。由此分析,还需要增加这方面相关的讲座,重点在于解决学习与生活的矛盾。另外,个人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假期的慢节奏与开学的紧张学习生活节奏无法及时磨合的缘故。
3 讨论
3.1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专业课程教学有待优化
检验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操作技术性强是其突出的特点,虽然多数医院检验工作已基本实现自动化或部分自动化,但实验室手工操作仍然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方法,并且某些手工检验也是参考、校正自动化检验仪器的方法。为适应新形势变化,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除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外,还应该注意课程的授课方式的高效性,使学生易于接受,并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在讲课中联系临床实际,选择恰当的案例教学,尽可能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系统性和逻辑性的知识网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验课程方面,要将实验内容清晰明朗地呈现给学生,并且在简单的重复实验的基础上允许学生们有所创新,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实践环节,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素质医学检验人才。此外,在教学中需充分引入最新理论与技术,将专题讲座穿插在教学之中,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其对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及趋势有充分认识,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2 医学检验学生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当中,老师授课固然重要,自己的学习能力更加重要,尤其是在大学里。每一次课结束后老师不可能再对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复习,而学生在一遍式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将知识全部掌握,因此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由于专业课程内容较多,光靠死记硬背是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的,而且也不利于培养自己对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需要一定的方法来辅助学习,让枯燥的记忆事半功倍。
3.3 医学检验专业思想教育需加强
长期以来,无论是在整个医学界,还是从社会角度,对检验医学均不够重视,部分毕业生专业思想不稳定,有自卑感,认为检验人员在医院被人瞧不起。如何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以及如何提高医学检验专业在医疗工作中的地位,一直是检验教育工作者探索的方向。学校应该把专业思想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努力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并带领学生进入学科前沿,提高其对本专业的认识和学习兴趣,不断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梯队建设,丰富人才培养路子,建立起高级检验人才培训基地,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
针对医学新生中的专业思想不稳定的因素,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对新生进行思想教育。包括以讲课的形式进行专业课程介绍, 聘请有名望的医学专业人士以讲座与讨论的形式介绍各自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 优秀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表演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
3.4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需进一步构建核心价值观
与临床医学相比,检验医学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新兴边缘学科。随着现代化仪器的广泛应用,检验医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临床医生的诊断与治疗越来越离不开实验室的检查结果,检验结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培养检验医学生是医学教育工作的重点,不仅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
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从新生入学开始。新生入学时,大多数对检验医学十分陌生,普遍带有新鲜感和好奇心、求知欲,迫切希望了解专业特点及未来发展前景。此时正是对其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佳时期,可以利用广播、板报和网络等宣传报道,大力营造校园医学文化氛围,弘扬医学道德精神,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同时把学习和辅导工作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而非简单的课上理论知识。 许多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是盲目的、被动的,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是模糊的,直到就业后才发现这个职业和自己的意向并不符合。为此,学校应提前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并想方设法为学生开设与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沟通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医学检验人才。
[参考文献]
[1]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1-2020年)[S]卫人发,[2011]15号.2011-02-12
[2]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J].药学教育,2012Vol28.(1):59-62
[3]医学检验专业学制“五改四”的实践与体会[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9.Vol8(5):567-568
[4]顾昕.中国医疗领域中的人力资源危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6;17-22
[5]马晓娣.我国医学检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10;
关键词:高职医学院校;思政教育;改革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医学院校教育工作的重点。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对医科专业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帮助高职医学专业的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明确将来的工作职责,适应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找到正确的职业方向是高职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高职医学院校思政教育的改革途径应做如下的尝试和探索。
一、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
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未来的前途缺乏信心,认为自己学历水平低,不被社会广泛认可,容易出现自卑心理和悲观消极情绪。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心理辅导老师要密切配合,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倾向和心理状况,发现学生有错误思想和不健康的心理时,要及时干预,耐心说服教育,用真情去感化学生;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对其精神层面的教育,努力帮助他们重拾信心,增强其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对其性格的培养,努力引导他们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从而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社会和人生。
二、找准与专业学习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医学专业院校培养优秀医务工作者的重要课程。为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突出高职教育注重专业性理论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促进学生成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课程实施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在思政教学中应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比例,让学生扮演“职业医护人员”的角色,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去各大医院或医疗机构进行社会实践调查,通过实践学习后,认真撰写社会活动实践报告,从真正的职业医护人员那里学习积累工作经验,从病人那里掌握第一手专业医学知识信息材料,通过体验式学习,以获得对医护职业的理性认识,从而领悟到医护人员对社会大众应尽的重要职责。
三、注重医德教育
一些对医学专业就业前景充满信心的学生认为医生薪水高,待遇好,受人尊重,有发展前途,认定只要学好了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今后就不愁生存和发展。事实上,一个合格的医护人员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还要有高尚的医德,因此高职医学院校应加强对学生医德的教育。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学生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意识。
四、帮助学生制定详细的职业规划
在思政教学中,应紧密结合医学职业岗位的就业发展趋势,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和相关知识讲座,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明确其就业目标,引导其尽早进行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高职医学院校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步骤应包括:1.准确的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前提条件。只有在准确的自我评估后,才能全面认清和了解自我,才能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完全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设计。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习课程多,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将来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后,责任重大。因而需要采取更加科学、完善、合理的手段和方法来进行自我评估。比如通过心理素质测试,自我性格测试,专业能力潜质测试等,全面认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综合这些分析结果,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2.全面的职业分析要对医学及相关职业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发展前景等作全面分析。医护职业有其特殊性,其行业内部不同的岗位也会对职业新人有不同的能力和经验要求。除此外,还需培养医学生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职业品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3.设定合理的职业目标高职医学院校学生职业目标的合理设定应分阶段进行。短期目标为:学好高职阶段的医学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必备的医疗护理技能,争取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中期目标应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去检验自己的能力。通过不断地积累经验和学习进步,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医护工作者;长期目标为:具备扎实的全科医学实用知识、实用理论和实用技能,具备独立的创新意识和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成为能完全适应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4.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使其树立报效祖国,为民服务的思想;要培养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从而提高其临床医学实践能力;要提高其心理素质,增强其身体素质,使其具备良好的体格和人格,全身心投入到医疗工作中;要使其掌握扎实的法律知识,从而清楚地认识到作为医生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自觉以法律法规为行为规范准则,并按照法律赋予的权利,妥善地处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依法行医,依法办事。
结束语:
新时代赋予了医学专业学生更高的职业要求,思政教育能帮助医学专业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优秀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虞晓东,李伟建.近10年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
关键词:地方医学院校青年教师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数量和比例不断增长,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高校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人数已超过86万,占全国高校专职教师总数的63.3%。[1]青年教师已成为地方医学院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了解青年教师发展的现状,寻求青年教师健康发展的对策,是医学院校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问卷编制与实施
以某地方院校252名教师青年教师(40周岁以下)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的《青年教师发展现状调查问卷》,对教师的“对专业发展现状”、“对职业规划现状”、“对职业心理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回收问卷17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74份,有效率为69.05%。
二、调查结果
1.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意向调查。调查发现,93.7%受调查的青年教师都有专业发展的意向,但不同学位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意愿程度存在显著差别。硕士、学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大多有意愿或较强意愿提高自身学历水平。博士层次的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的愿望呈现两个极端:或强烈渴望继续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学习,或完全无意继续学习以提高自身水平。
2.青年教师职业规划现状调查。该校大部分青年教师对未来3~5年都有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阶段目标,但高达71.3%的教师对自身未来发展仅有粗略规划,只有1/5左右的教师有明确详细的规划,还有6.9%的受调查青年教师对自身未来发展完全没有规划。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该校青年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依次是:职称晋升、科研能力提高、教学能力提高和学生成长。对评职称最苦恼的问题是科研能力不足,其次是没有时间科研。高校教师应当树立教学为要、科研为基的观念,但现实却是科研是教师与教师之间唯一具有价值的评比条件,是教师晋升职称的依据,而教学却摆在一个极其不显眼的位置,因而学生的成长逐渐被教师遗忘。
表1不同学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意向情况统计表(%)
3.青年教师职业心理调查。调查表明,该校青年教师并不认可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观点,仅有0.6%的受调查者是因为教师社会地位高而从教的。原因可能是:一是青年教师多处在家庭、事业的建立初期,人脉与社会关系仍欠缺,普遍压力较大,社会优越感并未真切体现;二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收入决定社会地位。教师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一员无形中接受了这一标准,目前教师收入相对较低,所以对于自身的社会定位就降低了。
表2不同教龄组青年教师幸福频率统计情况(%)
根据单因素方差检验,P=0.01(<0.05),各教龄组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总体存在显著差异。教龄低于3年的青年教师的主观幸福感相对较强。教龄在6~10年的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最低,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的主观幸福感越来越强。
三、讨论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看,地方医学院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自主性,没有明确的自身未来职业规划,不同教龄的青年教师主观幸福感存在差别,大部分青年教师背负着“科研压力大”、“购房还贷任务重”、“经济收入低”三座大山,学校的支持与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促进青年教师和谐发展。
1.加强青年教师师德教育。《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指出,要“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师德教育不仅是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开始的第一课,对于其职业认同感、心灵归属感和未来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而且直接决定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否开展好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从而发挥高校的功能,顺利实现学校发展目标。[2]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师德建设考核、评价、监督和保障等机制;广大青年教师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为人师表,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言传身教,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自身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设立教学发展中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在我国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推动高校普遍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地方高校应尽快在校内设立独立建制、层次分明的教学发展中心,一方面,建立健全机构。学校和院、系、教研室均相应地建立教学发展中心。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侧重宏观管理,为各学院教学发展中心提供经费保障,系、教研室教学发展中心重点以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另一方面,中心可以开展分类别和多样化的教学发展活动。如为教师提供关于教学研究的阅读材料,为教师提供个别咨询,为院系制定教学改进战略提供支持与帮助,开展新教师适应、教学发展研讨、良师传教、教师教学技术发展培训会等材料。[3]
3.建构教师专业学习社群。专业学习社群是以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为根本目标,紧紧围绕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学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使教师承诺共同的理念与目标,并承担责任、相互支持、共享经验、协同学习的组织。主动学习、自主实践、分享合作是其本质特征。在专业学习社群中,青年教师扮演了“学生”和“教师”双重角色,通过协作学习、教学反思等活动,与社群其他个体共同学习和分享实践,提高了自身发展水平;使自身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一个主动参与者,实际上就是自身专业自主的生长与发展。[4]
参考文献:
[1]韩柳洁.高校青年教师面临困境挣扎在科研和生存压力中[N].人民政协报,2012-12-24.
[2]王海文.新形势下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
关键词:职业资格;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法规
作者简介:郝冬梅(1967-),女,山东济南人,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吴水才(1964-),男,江西九江人,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北京 100124)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ER2011-B3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2-0025-02
一、研究背景
生物医学工程是利用工程技术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生命科学中实际问题的学科。医疗器械的设计、开发与维护是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分支,先进的医疗设备可以辅助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促进医疗改革。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但是国内企业大多生产或经营中低端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而发达国家企业几乎垄断了高端医疗器械的国内外市场。[1]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专业对口、创新型的人才不足是一个关键问题。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涉及面广,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而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特色不突出,还不能满足产业要求,整个专业的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大学本科教育片面追求研究型教育,缺乏结合医院医学工程岗位实际需要的综合训练,理论与实践还存在差距。[2]研究生由于从事过科研工作,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就业状况要远好于本科生,这提示本科教育要强化实践环节,改革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专业化、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3]
国外的办学经验值得借鉴。欧美等国家的大学完全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集中修满学分,其他时间则可以去公司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有了较清楚的感性认识,毕业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找到合适的职位。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建立了临床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日本根据医疗过程中的需要颁布了《临床工学技士法》、《临床工学技士学校养成所指定规则》,规定了培养临床工学技士学校的基本条件、学制年限和教学计划等内容。建立了临床工学技士的国家资格考试制度,从而大大减少了临床医疗事故的发生,促进了医疗事业的持续发展。[4,5]英国不断更新职业,在一个行业中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新岗位,要求人人都获得职业资格,通过学习、培训适应新的职业岗位。2000年后,爱尔兰和芬兰的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原因是这两国分别从美国引进新技术并且加快职业培训,通过提高全员技能素质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GDP增长,促进了国家医疗发展水平的稳步上升。
目前,我国很多即将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没有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这就使得大批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职位,另外一方面,很多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职业能力教育应成为连接在毕业生和企业间的桥梁,是提高职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6]当前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在职业培训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没有建立职业准入制度(我国至今尚未建立医学装备执业工程师制度);二是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还较为落后。国家劳动部门已经组织专家对医疗器械行业进行职业规划。[7]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校学生和社会求职者通过系统培训获得职业资格,定向求职上岗,以满足行业需求是一条有效的途径。[8-10]目前,国家这方面的工作正在开展和逐步完善,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用人单位和学生都将受益。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
目前在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较多接受专业知识的教育,对医疗器械整个行业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况。因而有必要扩大他们的认知空间,及早进行职业规划。
1.医疗器械行业相关法规的研究
为了使学生在就业前对医疗器械行业的政策和法规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首先对国内的政策和法规进行分类整理,对医疗器械产品认证、质量体系认证、质量体系考核、审核员的培训和认证实验室的建设等方面的具体条款进行分析研究。其次,对欧美国家医疗器械的产品标准和注册过程进行整理、分析。
2.在教学中引入职业培训模式的探讨
为了提升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能力,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探讨在教学计划中引入职业培训的内容、时间、师资和教学模式。探讨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方式和可行性。
3.获取行业职业资格的实践环节的研究
当代临床医学工程师的职责包括医疗设备引进的选型论证、标书撰写、招标采购、安装验收、使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管理、维修、维护直到最后的报废处理等。
医学仪器研发工程师需要了解市场调研、产品开发、产品检验、临床实验、产品注册、技术服务的各个环节的主要内容。力争在研发阶段就能按照产品注册标准进行设计,以减少重复性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安排学生到生产企业和医院进行生产实习、就业实习甚至毕业设计是较为有效的途径。需要学校、求职者和雇主共同转变观念,研究其实施和管理的细节。
三、研究的创新点
1.注重职前教育,打造实用型人才
将用人单位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部分内容提前到在高校期间完成,节约了资源,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2.获取职业证书,培养专业人才
(一)研究对象
通过电子邮箱和纸质问卷两种途径,对莆田学院临床医学院2008级毕业生发送66封电子邮件,回收57份,有效答卷回收率86.36%;对2009级学生发放55份纸质问卷,回收52份,有效答卷回收率94.55%。共计109份有效答卷。
(二)测量工具
采用杜天骄编制的《医学生就业压力问卷》测定压力均值,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按1(无压力)~5(压力很大)级评分,得分越高压力越大。其研究认为,量表压力源从大到小分别包括社会环境压力、家庭支持压力、岗位要求压力、个人素质压力、专业供求矛盾压力、就业指导压力以及学校影响压力7个分量表。本次调查的Cronbach’sAlpha系数(内部一致性检验)为0.945,信度良好。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测量自我效能感均值。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测量大学生的应对趋势,量表含有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按0(不采用)~3(经常采用)级评分。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类别的差异性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以上类别的差异性分析采用F检验,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般现状
总就业压力得分为(3.061±0.622)分,压力水平中等偏上,在正常范围之内,最高为4.19分,最低为1.57分。得分区间在1~2分的占3.67%,2~3分占44.04%,3~4分占43.12%,4~5分占9.17%。七项压力源中,社会环境压力[(3.401±0.800)分]和家庭环境压力[(3.208±0.934)分]是临床毕业生最主要的两项压力源,其余为个人素质压力[(3.046±0.688)分]、就业指导压力[(3.042±0.736)分]、岗位要求压力[(2.974±0.592)分]、学校影响压力[(2.963±0.694)分]、专业供求矛盾压力[(2.801±0.672)分]。
(二)就业相关影响因素对总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对不同年级、性别、家庭经济状况及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有无意向单位五个方面的总体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及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行差异性比较,结果见表1。不同年级、学生干部担任情况对学生的就业压力感知、积极应对、自我效能感三方面都有显著影响;女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更趋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但在自我效能感方面明显低于男生;所处家庭经济状况越差,相应的压力感知越大,诉诸积极应对的频率也越高;未确定就业单位比确定的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在应对方式上,积极应对的均值明显高于消极应对。可见,面对就业压力,毕业生采取积极主动的问题应付方式的频率次数上升。调查发现消极应对在各因素间差异均不显著。调查结果显示专业地域优势在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感三个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结合Schwarzer的表述,本调查中一般自我效能感均值为2.243分,总体水平中等偏下;低效能者(得分低于2分)占12.84%,表明被试偶尔会自信心不足,需要帮助其找出优势、悦纳自己;得分在2.1~3.0分的占80.73%,表明被试抱有一定自信心,感觉有能力胜任一般工作;高效能者(得分在3.1~4.0分)占6.42%,表明被试自信心过高,需要帮助被试进行客观评价,避免盲目自信。此次调查的男、女生自我效能感得分低于前人研究。
(三)总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研究
临床医学生就业压力、应付方式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见,总就业压力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积极应对呈极显著正相关。以总就业压力为因变量,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及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采用逐步进入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的有积极应对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可解释总方差的16.7%,结果见表3。其中,消极应对被排除(与其余因素间无显著相关性),一般自我效能感为反向预测源,得分越高,压力水平越低;而积极应对为正向预测源。
三、讨论
(一)莆田学院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环境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临床医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临床医学专业性强、人才培养周期长、成本高、毕业后就业面窄、薪资待遇底等限制因素成为临床医学生顺利就业的限制性因素。首先,莆田学院临床医学生的构成五成以上家庭经济条件中等偏下,学生自我认知和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相对偏低;其次,新办本科院校在近年的发展中存在诸多挑战,毕业生在求职市场上的总体竞争力还有待提升,近两年的就业质量也随着社会对医疗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呈稳中有降的发展趋势,就业难度略有提升;再次,福建医疗卫生单位,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系统,尚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特别是近年来由地方卫生部门与高校合作招收定向委培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的加剧;此外,通过五年的专业技能培养,结合必要的就业指导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开展师生座谈会、职场模拟面试大赛、专家讲座以及QQ群、微博、微信等多渠道积极调试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拓宽就业途径,提升就业能力,鼓励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毕业生总体压力水平中等偏上(得分3.061分)。
(二)莆田学院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源及自我效能感分析
通过压力归因调查发现,社会环境压力和家庭环境压力是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主要压力源,社会、家庭对不同性别学生的期望水平和大学院校的专业设置关系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而专业供求矛盾压力对毕业生的影响,相比杜天骄的研究明显下降,推断这与福建省内医疗卫生市场需求量较大存在一定联系。就自我效能感而言,总体得分中等偏下,低于其他高校的总得分。其中,女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男生,对压力的感知力也略高于男生,这与之前的研究相符。就应对方式而言,倾向于积极应对,并与就业压力水平和自我效能感显著相关。表现为:在高水平的就业压力和相对偏低的自我效能感的推动下,毕业生面临学校、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的交互影响,及时的介入与调试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应对所感知的就业压力,更多地咨询诉说、倾诉内心烦恼,征求他人意见,同时克制负面情绪、改变方式方法来进行自我调适已达到较佳的心理状态,为顺利就业做准备。数据显示,在高就业压力、低自我效能感的交互作用下,辅导员介入并参与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心理调适工作,引导其合理释压是必不可少的。经过五年的专业技能培训、就业能力开发及就业心理疏导,学生能够相对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及定位,大多数人都能及时调整就业心态,妥善处理就业压力,使之转化为就业动力。
(三)高校辅导员在临床医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