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学科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体育游戏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协作性,去追逐、躲闪、改变方向、超越障碍、身体接触和对抗等来完成的,是在已掌握的各项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寓技能于游戏之中。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游戏对增强学生体质,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体育游戏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以及特有的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和一定的观赏性,调动学生积极地从事体育锻炼。吸引众多学生参与,通过游戏使人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活动中锻炼了身体,愉悦了精神。达到健身、健心的效果。“锻炼性是体育游戏最本质的特征,如果一个游戏缺乏锻炼价值,那么它就不成为体育游戏了,因而锻炼价值是评定体育游戏质量的一条重要标准。”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起到提高兴奋性和体温,伸展关节韧带等作用,又可以达到使身体放松,消除疲劳的目的;既可以起到诱导练习的作用,又能作为发展身体素质的手段。因此可以说,体育游戏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体育手段,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运用体育游戏有意识地采用各种不同手段与形式,赋予游戏以某些特定的锻炼价值,可以促进参加者的新陈代谢,调整大脑神经系统,提高运动器官及内脏器官的功能,从而起到增强体质,提高活动能力,焕发精神。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能发展学生的生理机能,发展体能,增强适应力促进躯体健康。
二、体育游戏教学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
1.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
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在与对手抗争中斗智斗勇,在与同伴的默契配合中互帮互助,在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同时,体验到愉快和欢乐。这种良好的情绪气氛给学生一种蓬勃向上的激励,进而调节其不良情绪,改善其不健康心理。另外,适宜的运动负荷量能调节中学生的情绪状态,如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等,这是因为体育游戏活动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它可以使弱者有成功获胜的机会,给强者提出新的挑战,在活动中学生只要全力以赴,都有夺标的希望,从而增强了学生获胜的信心,修正消极的自我评价,建立合理的心理防御机制。相反,大强度的锻炼却可能增加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
2.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体育游戏教学法以其竞争性增强学生自信心、集体荣誉感,降低焦虑水平参与竞争、接受挑战是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他们很多积极情绪也是在竞争与挑战中得到发展和完善的。学校体育的诸多方面,蕴含着竞争因素,体育游戏的教学比赛和对抗练习,课余时间班级和校际之间各种形式的对抗赛、邀请赛、达标赛、选拔赛,全校性的运动会,都为学生投入竞争提供了参与机会。一方面,体育游戏比赛反映了青少年学生乐于参与竞争的心理需求,是他们参加体育游戏活动最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体育游戏比赛的效应,在于以运动竞争为媒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游戏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推动群众性体育游戏活动的广泛开展,而且必将在学生(包括参赛学生和观赛学生)中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他们对所代表群体(班级和学校)的集体感,从而起到体育比赛部分学生直接参加,多数或全体学生间接参与,共同受教育,激发集体情感的作用。
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摘要:我国体育游戏源远流长,在古代就有了运用游戏来进行锻炼的教育,体育游戏具有一定的竞赛性和娱乐性,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竞赛和娱乐中得到锻炼。体育游戏集锻炼,娱乐,健身,教育于一体,富有浓厚的娱乐气息和鲜明的教育意义。本文从其特点、作用入手阐述其重要性,并分析体育游戏在中小学开展的不利因素及其对策。
关键词:体育游戏;特点;作用;
1.体育游戏的特点
1.1具有锻炼身体的价值
这是体育游戏不同于智力游戏的地方,体育游戏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这种进行方式跟体力劳动一样,本身就具有锻炼价值,在实施中又被组织者有意识的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式,赋予游戏某些特定锻炼价值,以便通过游戏达到预定的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
1.2具有趣味性的特点
体育游戏在体育练习中使学生得到精神的愉悦,增加其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并且在娱乐中锻炼了身体素质,因此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如果没有趣味性则不能称为体育游戏,而只能称为体育练习或者身体练习。
1.3具有一定的规则
体育游戏是游戏的一种,也有一定的规则。由于规则能够约束犯规行为,维护游戏的安全,保证双方的游戏的公平竞争,确保游戏的技术和战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而组织游戏的规则在游戏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4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体育游戏的综合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任何体育项目练习都可以作为体育游戏的素材;任何体育项目都可以将体育游戏作为教学与训练的手段;体育游戏既能锻炼身体素质,又可以运用它来学习和提高运动技能。
1.5具有教育的特点
体育游戏促进儿童成长的教育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在游戏中,参与者必须遵守游戏规则,控制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有利于参与者形成社会行为的定势,内化社会行为规范。体育游戏中的群体活动,角色扮演和转化,互动,满足了少年儿童社会归属和团体归属的欲望,对他们掌握人际交往技能,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团结互助的集体精神。
2.体育游戏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2.1对身体进行锻炼的作用
体育游戏是一门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很多方面来对学生的身体进行专门性以及全面的锻炼。例如“贴膏药”,这个游戏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奔跑速度,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反应速度和灵活性。体育游戏可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灵敏,柔韧,速度,力量,耐力等,同时改善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2.2提高体育技能的作用
在体育游戏中,是通过游戏的方法来对所学的各种运动技能进行练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练习了运动技能,对运动技能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例如“蛇形运球上蓝”,这个游戏既锻炼了学生的运球技术,又锻炼了学生上篮的技术。游戏能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从而更好的掌握所要练习的运动技能。
2.3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作用
在游戏中要注意培养学生遵守游戏规则,遵守奖罚规则,同学之间要团结互助等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荣誉感。例如在“运球接力上篮”中,要求学生在游戏中相互合作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并且在游戏中制定一定的奖惩,这就要求学生要相互团结,而不可以把功过都归结于一个人的身上。
2.4消除运动疲劳,娱乐身心的作用
在体育课结束部分来进行放松性游戏,以此来转移学生兴奋点,消除学生上课的疲劳,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同时娱乐身心,使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之余,有了更好的娱乐效果,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3.体育游戏在中小学开展现状的不利因素分析及对策
3.1传统观念的影响
现今体育教师队伍中,中、老年教师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体育课的框架结构和体育课的内容安排及组织上很少重视体育游戏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体育游戏的作用。在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快乐体育的教学模式下,以前的框架式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利用体育游戏,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的激情,转变传统观念,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同学们都自觉的动起来。
3.2体育游戏的灵活性不足,内容过于单一
现在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游戏的组织过于死板,内容过于单一,经常是一个游戏玩一个学期,几个游戏就玩整个义务教育。这样的游戏融入体育课中,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锻炼激情,必须开发新颖的体育游戏,最大限度发挥体育游戏的作用。
3.3体育课中,注意对参与体育游戏度的掌握
在一节课中过于频繁的进行体育游戏教学,往往会造成教学活动的混乱,由于时间过长,消耗过多的精力和体力,不利于教学内容的开展,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里,降低了体育游戏的娱乐性。在教学内容的前面、课的结束、甚至在掌握、巩固技术动作的阶段,融入游戏都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把握一个度,让体育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服务于教育内容。
3.4教学器材、场地的利用
有些体育游戏组织开展需要一定的场地和大量的器材。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当然学校也应该投入一定体育器材,不仅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开展,也有利于体育游戏的运用,让体育课程活跃起来。
4.结语
体育游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加体育课堂兴趣,对少年儿童的社会行为规范有所要求,并且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教学内容。教师应该认真开发体育游戏,利用体育游戏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体育课中真正地快乐起来。(绵阳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体育游戏;重要性
目前,我国学生的体质在不断下滑,其中包括:超重与肥胖数量继续增加,视力不良率不断上升,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等,尤其是在小学生这个群体当中,似乎对体育课已经丧失了兴趣,从而达不到增强学生体质的效果,应抓住小学生的特点,在体育课中运用好体育游戏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育游戏定义
体育游戏是游戏的一个分支,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开发智力为目的的一种体育教学手段,具有增强智力,有益身心等特点的一种特殊锻炼方法,也是锻炼身体、改善心态、发展非智力因素、开拓思维、适应社会环境的一项有价值的活动。
二、体育游戏的特点
1、体育游戏的目的明确
有的体育游戏在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有的重在发展体力和智力;有的是为了提高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有的则侧重调节情绪和休闲娱乐,在这种有意识的活动中,人们可不断创新、发展游戏的内容和游戏规则。
2、体育游戏内容有较强的教育性
体育游戏是一项有组织有纪律的集体活动,不少游戏还有一定的情节和主题,按一定的规则进行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机智、勇敢、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的精神。
3、体育游戏也具有竞争性
体育游戏的这种竞争性,可以使弱者有成功获胜的可能,给强者提出新的挑战,只要全力以赴,参加者都有夺标的希望,在游戏中可以更好地挖掘人的潜力。
4、娱乐性是体育游戏的显著特征
由于体育游戏是一种参加者自由选择的活动,没有任何外来的压制,所以参加者能轻松、自由、平等地参加活动,使其将活跃起来的心理功能得到发挥,获得自由表现的机会,把注意力集中于活动过程的乐趣上。
三、体育游戏的作用
1、 体育游戏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注重技术教学为主的单一教学体制
体育教学以游戏的方式存在,重视对象、体验、快乐,强调了自由、开放、不断创新,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交往的社会性,重视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精神和品格,这一切突破了机械封闭沉闷的体育教学现状,摆脱了传统的以竞技项目和注重技术教学的教学模式。体育游戏式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性的,而是丰富的、对话的、开放的、快乐的,是以快乐体育为主的,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为目的的教学。
2、 体育教学以游戏的精神品格为本质,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竞争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
竞争意识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拼搏精神是竞争激烈的商品社会特别需要的一种品质,因此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是现代人重要的心理品质。竞争性体育游戏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的有效途径,竞争性游戏的最大特点就是竞技比赛,比赛是表现竞争性最为直观、最为激烈、最为清晰明显的社会现象。游戏精神就是鼓励学生全力以赴,尽全力克服困难,达到胜利目标。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体育游戏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的有利手段。
3、体育游戏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与指导思想。 “体育游戏”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既要处理好自己和同伴之间的配合与合作,又要考虑游戏规则对游戏本身的制约因素,还要争取夺标等等,这些积极性的思维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游戏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源地,是其成长的基地。
四、如何将体育游戏运用到体育教学中
1、要及时更新教师教学观念
要想更好地发挥体育游戏的作用,更好地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首先必须对体育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和拓展,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改变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依葫芦画瓢”的模式,确立新的、更具科学、合理性的教学观念,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敢于淘汰已经过时、陈旧的理论知识,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及时学习新的知识和观念。
2、转变教师角色
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入,将会越来越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指挥权威变为良师益友,在教学以及游戏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积极的观察,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想法,及时掌握课堂的各种情况,做好下一步的指导准备,教学组织方式力求合理,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鼓舞,从而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学习热情更加高涨,促进他们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快乐。
3、课堂教学丰富化、多样化
传统体育课堂一般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化”,更强调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这种结构模式单一、乏味,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导致学习课堂上没有活力,死气沉沉。新课标既然指出让学生在快乐当中学习体育技能知识,那么教师在教学课堂设计当中就要考虑到这一点,开动脑筋,营造充满欢乐、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不再感受到单一、没有乐趣的气氛,对体育游戏课堂和体育游戏充满喜爱和期待。
4、 全面的考虑到每一位学生
在体育课堂上,学生由于身体的不适或者其他原因不能进行体育活动和游戏,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和游戏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尽量不要让请假的学生在一旁自行安排而错过了锻炼身体的大好时光,可以针对这些学生专门制定一些运动量较小,活动范围不大的游戏,例如智力游戏,反应游戏等等。总之,要开动脑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体育课堂和游戏中有所收获和体验快乐。
将体育游戏融入体育教学当中的目的是使体育教学改变以往注重动作技术教学的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在快乐、健康的情景下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学到技术技能,因为体育游戏以其丰富的趣味性和情节性以及符合小学生爱玩的天性等优点,是很适合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
【参考文献】
一、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1.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现代教学理论主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也就是教师、学生共同来表演,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不能让学生简单地从属于教师。课堂提问正符合这一教学理论,它能不断地引起学生的注意。课堂提问给学生以外部刺激,防止注意力的分散,并使学生经常保持有意注意,对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归纳整理并做出回答,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实践证明,通过提问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所学知识比由教师对学生单向传递信息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得多。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提问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支配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动机,其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外界的刺激,它对于接受外界刺激、同化外界刺激进行信息处理的学习过程来说是非 常重要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回答问题是面向全班学生的,对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体现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能力大小,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是希望得到称赞和自尊心的满足。这种竞争意识促使学生对问题积极思考,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平时多进行阅读以拓宽知识面,这样,提问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通过对学生答案的肯定或否定,使学生知道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在多大程度上取得了进步,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目标,这些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课堂提问的技巧
1.问题的设计
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问题设计巧妙合理,能引起学生兴趣,启发思考,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问题的设计要力求精当,“精”指的是精炼扼要、言简意赅,“当”指的是得当,所提的问题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还要富有思考,即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理解词句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及它在课文中的作用;问题还要紧扣文脉,紧扣文章的思路,可以是由整体到部分,先提出一两个大问题,再按重点词、句、段设计若干小问题来说明大问题,也可以由部分到整体,根据重点词、句、段先设计若干小问题,再提出总结性的大问题,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做出概括,也可以将两种方法有机结合,构成“整体―部分―整体”。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应服从总的教学任务,教师在备课时应进行充分地准备,做到适时适度,灵活多样。
2.提问的方法及提问后的处理
提问时要先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做短暂的停顿,再指定学生回答。这样做可以使全班学生注意提出的问题;可以使全班学生都在心中拟定一个答案,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被提问而不得不进行思考;可以使全班学生对于某一学生的答案进行评定,因为每个学生都可以将自己心中的答案与被指定的学生的答案进行比较。提问时教师态度要自然,要相信学生能够回答,否则学生有一种恐惧感,不能安静地进行思考,也就不能畅所欲言。提问时,教师的语言要清楚明确,提问后不要再重复问题,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提问的习惯。当然,若学生不明白问题的含义,教师可以用更明白的词句把问题再说一遍。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否则学生会敷衍塞责。若学生回答时没有进行思考只是脱口而出,教师要指导他们分析问题,并鼓励他们详细回答。学生的答案若很正确,应给予一定的赞许。教师不必重复学生的答案,要鼓励学生向全班学生说话,让全班学生注意听该学生的回答。回答完毕,让全班学生先来评定,进行纠正补充,然后教师再做必要的补充。若回答错了,教师要做出分析,指出错在什么地方,这种耐心启发学生寻找答案的方法,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
首先分析一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
一、课堂提问缺少科学性
1.问题笼统单调,不能揭示教材或学习活动中的实质矛盾。提问的设计要有启发性、创新性,为学生铺设思维通道,加速思维的进展。要了解学生的认识过程,注意防止负面影响。
2.问题不能照顾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高中生虽然较比初中时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对于抽象的概念性问题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健全,提问的设计要选准问题的突破口,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
3.问题反映的信息量不合理。“合理”的问题经过学生的思考是可以回答的。原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认为提问方法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远没有解决的教育学上的问题。他要求采用“教育上合理的提问方法”。如果提问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并且学生又不可能照搬课本上的答案,就可以认为,进行了“教育上合理”提问。
4.所提问题的指向不明确,模棱两可。例如,“观察这两列数列,你发现了什么特征?”这个问题显得含糊不清:究竟是问其中的每个数列各自的特征呢,还是这两个数列共同的特征?是问每个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指两个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是研究每个数列趋向无穷时的特征,还是考虑两个数列对应项之比当项数趋向无穷时的极限呢?令人无所适从。还比如,“看到此题,你能想到什么?”这样的提问,学生也不好回答。
二、课堂提问缺少艺术性
1.提问内容呆板,缺少趣味性。提问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而受到时间、经验等的限制,我们教师很少能设计出精彩的提问,平时教学中也通常拿教材的引例,并不是教材的引例不好,只是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一定每一个引例都适合你的学生,况且很多学生在课前都做预习,这些对他们就失去了趣味性.
2.问题过于呆板、机械,缺少艺术性。实验证明,“应声虫”异口同声“是”或“不是”,收不到好的效果。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着眼,像包装精美的商品能激发顾客的购买欲一样,在维持提问原意的前提下,对习题的形式和内容作适当的修正。在提问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情境,有意识的把学生引入一种解题的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提问情境与学生心理情境的共鸣和最佳融合。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发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智力潜能的超长发挥,使智力能力发挥最大效度,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原则。
三、忽视学生的课堂置疑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提问被认为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只能被动地回答问题,并接受教师的评价,然而这种模式已经不符合新课改对数学课堂提出的要求,生本教育的课堂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置疑,并提倡由学生自主解决,这样才是将学生的思维调动到极致,使他们获得更广泛的思考空间,这也是我们数学课堂应该追求的更高境界。 转贴于
那么,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效果呢?
一、教给学生提问方法,提高问题质量
1、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著名教育家陈龙安教授极为重视“提问”的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提问的技巧,可用10个词提问:假如、列举、比较、替代、除了、可能、想象、组合、类推,灵活运用这几种提问的方式,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就会能较好地提出问题。
2、教给学生质疑的途径。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怀疑权威,提出不同的见解。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是在预习中质疑。即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对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把它或作为自己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或在讨论中提出,作为集体研究的内容。
二是在教师讲课中质疑。不认同的问题,通过师生双向交流解决问题。在练习中对问题设置、解题思路、作答过程,甚至答案进行质疑。
三是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教师可“抛砖引玉,设疑置问”。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有可能是学生对学习内容不够理解,不知从哪方面提问或从未有过机会,不敢提问,那么,教师就应巧妙地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深入,激发学生进行有效参与。
二、创设情境,激发问题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刺激和思维碰撞条件,可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发问题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尽力创设问题情境,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利用教材,借助于多媒体,开展活动,联系生活,通过在课堂上再现生活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发现问题。
三、经历问题情境,深挖学生的问题能力
一切创造都来源于问题的发现,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领域,在知识的组合创新中,会提高他们的思维质量。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深挖学生的问题能力。
1、在学生提问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梳理提出的问题,提炼教学的核心问题,并以此作为探究的主线。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以独立自主或合作探索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形式,抓住教材和学生理解中的不确定因素,鼓励学生创造,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保护学生的创造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