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中的化学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生物 化学知识 渗透 有机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79-02
自从50年代以后,学科之间发生了本质的改变,综合型学科的相关知识和运用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应的教育课程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必然要在高中课程安排方面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的作用,例如,生物和化学知识的有机整合被称为生命化学,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认识综合性问题、解决综合型问题的能力。
一、化学中以C元素为基本元素合成的有机物
我们都知道,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中,C元素是最基本的组成元素,通过引导学生了解C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由其组成的有机化合物来研究:C元素的结构、电子层、共价键,正是由于这些共价键的存在才能组成有机物,进而研究结合H、O、N等元素组成的有机物糖类、脂类、核酸和蛋白质等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在生物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二、化学中的极性键,非极性键,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等知识点
水是生物体其中的一个化合物,这是因为水作为极性分子的关系,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给学生展示水分子的结构示意图,让学生明白水分子的极性,它可以和多种极性分子和极性表面结合,在活细胞中,水可以和纤维素、淀粉和蛋白质等多种分子结合。
具体到原生质,由于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蛋白质分子形成空间结构时,疏水基包在分子内部,而许多亲水基(如-NH2,-COOH等)暴露在分子的表面,则原子层具有显著的亲水性,其表面吸引着很多水分子,这些水分子不能自由流动,成为结合水,成为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份。另外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也与水分子的极性有关。生命系统中很多分子都是电解质或是极性分子。如:糖类分子,它们都能溶于水。而没有极性的分子,如:脂类分子不溶于水,是生物膜的主要成份,由于它们的疏水性,膜才能存在而不被水溶解。
三、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有很多,其本质是通过电子的转移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渗透到生物教学中的例子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公式为:6CO2+12H2O+能量(条件:酶和叶绿素)C6H12O6 + 6O2 + 6H2O;呼吸作用的公式为:有氧呼吸:C6H12O6(一般为葡萄糖) +6H2O +6O2 (条件:酶)6CO2 +12H2O + 能量;无氧呼吸:1.植物: C6H12O6(一般为葡萄糖) 2C2H5OH(酒精)+ 2CO2+能量;2.动物:C6H12O6(一般为葡萄糖) 2C3H6O3(乳酸)+ 能量。上述两个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反应过程中电子的转移情况,是否发生还原,有没有氧化剂等问题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教学内容。加深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实际是氧化还原反应过程。
四、细胞膜的功能
学习细胞膜的功能时,知道脂溶性的物质可以通过自由扩散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类物质的溶剂溶解。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分离的实验中,提取色素为什么用丙酮等有机溶剂,分离的色素在滤纸条上的位置为什么由上而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分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其表面是磷脂分子的亲水端,内部是磷脂分子疏水的脂肪酸链。使膜两侧的水溶性物质不能自由通过,脂溶性物质易通过。而叶绿体中四类色素都是脂溶性化合物,在叶绿体中与类囊体膜类脂相结合不溶于水,可通过范德华力与有机溶剂相互吸引,故必须用有机溶剂提取。而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扩散速度不同。胡萝卜素分子最小,且是单纯的碳氢化合物,溶解度最大,扩散速度最快。叶黄素中有两个-OH、极性增加,其分子量稍大于胡萝卜素,低于叶绿素,所以扩散速度仅次于胡萝卜素。叶绿素a、叶绿素b都有一个亲水的“头部”,扩散速度慢,但叶绿素a扩散速度快于叶绿素b,所以叶绿素b扩散的最慢。
五、环境污染
另外,环境污染的危害,可渗透的化学知识点有:化石燃料、臭氧的化学性质、臭氧的生态意义、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卤代烃中氟氯烃的化学性质,以及它破坏臭氧层的原理,尾气的吸收、污水处理、废渣利用可迁移到生态环境保护内容上。高三教材在阐述生物膜的意义时,提到科学家研制的透析型人工肾(一种人工合成的膜材料)替代人体的病变器官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其透析原理同化学上讲的胶体的渗析类似。发酵工程中产品的分离提纯,酶工程中酶的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吸附到离子交换树脂上),可渗透化学知识,离子交换法、蒸馏、萃取。让学生联系化学上硬水软化的方法——离子交换法等。
还有许多化学教材内容与生物教材内容部分重叠,有的较为深入。教学中可将二者综合,引导学生讨论。使获得的知识更加丰满。如:化学中酸雨的危害、空气中二氧化硫的主要来源、污染源的治理,以及环境保护水污染物的种类、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问题、碘化物的用途(在人体中的生理作用)。
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具备综合型的素质和能力,这点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受教过程中,都需要我们具备综合型的能力,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自己,提供学生综合型的教育理念,而学生需要接受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带给他们的好处。随着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逐渐增加,在21世纪将得到进一步加强。而学科知识的划分,虽然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但过分强调学科知识反而使人们局限于分割的条块知识,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产生了片面性。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高中理科是采用分科教学,我国高中和大部分初中,虽然未开设综合理科课程,但高考开始了理科综合考试。面对改革作为中学教师,在生物单科教学中,既要加强生物学科基础,也应有意识地进行综合渗透教学,把其它学科知识内容融入到生物教学中,要突破学科的封闭性,进行开放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同样也要注意与生物知识的联系,从而使两门学科的教学相互促进,打破学科界限,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一)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教育即是生活”对全球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来讲,实用教育理论包含以下三点:首先,教育作为生活的需求之一,要具有生活意义。其次,教育要伴随人的一生。教育不应当因为个人脱离学校而终止,而应贯穿人类一生。再次,教育要实现现实与未来的沟通。教育是应对未来的有效手段,它要充当人类联通未来的工具,满足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望。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学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建立在一定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是一个能动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过程。学生走进课堂接受教育时,头脑中已经形成了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看法,他们会将这些已掌握的经验传导到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说,生活经验是教学的重要支撑,教育是新知识与原有经验的交流与碰撞。
二、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一)课堂教学引入的生活化策略
优质、恰当的课堂引入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推动教学过程的开展。课堂引入的生活化是指教师以生活为背景,在符合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创设教学引入情境,进而展开教学内容的思维模式。具体来讲,初中物理教学引入的生活化方式有以下几种:首先,教师要以学生常见的某个现象为背景,提出问题,引入教学内容。如在进行“汽化”现象解释时,教师就可以用“从游泳池出来时大家有什么感受”为背景提问,当学生答“感觉冷”时,教师就可以讲授“汽化带走热量”的知识点了。其次,教师要通过视频或图片引入课堂教学。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无法通过现有教学条件进行模仿,这就需要教师引入现代科学技术,采用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引入知识。如在讲授“光直线传播”时,教师就可出示给学生日食、月食的视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月亮只有半边脸”“为什么光没有布满整个月球”。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想象会回答“照不到”“挡住了”。这时教师即可引入“直线传播”这一概念。再次,教师可通过新闻或故事引入教学内容。初中生的涉猎范围逐渐开阔,对于新闻、故事等外界信息的处理能力也有了较大提升,此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关注的新闻事件或生活故事作为课堂引入。如讲述二战时飞行员伸手抓昆虫的故事来引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教学内容。
(二)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活化策略
初中物理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过程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感受与领悟,以引导为主,灌输为辅,在个体日常知识体系上开展物理教学,指导生活实践。具体来讲,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活化要着重关注以下几方面:首先,要注重活动情景的创设。创设合理的活动情景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的热情,这有益于学生的动作模拟和记忆。其次,要注重生活问题的解决。在教师创设的课堂情景中,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找到解决方案。教师一定要注意,得出的方案必须是科学合理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越过认知障碍,但不要帮助他们得出解决方案。再次,课堂活动的开展要以合作、探究为原则。在开展活动前,教师可将学生进行分组,使学生明确活动中的分工,进而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实现对问题对策的探究。
(三)物理作业生活化
作业是课堂内容的巩固和延伸,它对于知识的实际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可通过布置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作业内容拓展作业的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具体来讲,教师可按照以下思路开展生活化物理作业的布置。
1.生活化的调查类作业。
新课程标准建议将开展调查、收集信息和观察记录作为课后作业的一部分。调查收集信息和观察记录是物理教学联系社会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方式。学生首先要设法收集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规律,进而再对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最终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结论。生活化的调查类作业有利于发展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生活化的操作类作业。
我国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普遍低于外国一些同阶段的学生,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往往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给学生布置动手操作的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生活化的阅读类作业。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研究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选择
在当下的文化困境中,如何保持各自民族国家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无疑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命题。在此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形式和重要内容,对其保护和利用研究尤为显得尤为紧迫和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的总和,是其最根本的基础文化,是民族群体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素质的集中体现。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反映关中地区的群众意愿,以文化形式表现出来的有关关中民间口头文学、生产技能、表演艺术、礼仪节庆、社会风俗、崇拜信仰等,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决定着中华文化的内在结构和价值取向。换言之,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民众精神意愿立场观念的展演,是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重要标识,是中华民族精神构建的内在凝聚力。
二、反思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世界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蕴涵民族精神家园的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的冲击。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五大严峻问题:一是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资源流失状况严重,后继乏人,有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二是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仍不完善,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有充分得到依法保护;三是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保护意识有待提高;四是多种保护机制急需完善;五是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式需创新。反观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概括起来总体呈现如下几对矛盾或困境:遗产的真实性与舞台化、遗产的整体性与碎片化、遗产的活态性与静止化、遗产的民俗性与官本化、遗产的多样性与同一化、遗产的娱乐性与功利化、遗产的主体性与去主体化、遗产的农耕性与资本化等。
三、研究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和目的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自身困境的前提下,开展对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时代战略意义。它不仅是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保存民族个性和特色,维护民族文化的时代选择,更是彰显地域文化,提升地域形象,传承传统文化的现实应对。具体来讲,开展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有利于:
第一,推进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在充分利用现存的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的同时,着力挖掘和恢复原有的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
第二,拓展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和社会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建设各类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表演形式,创新文化产品,进一步发挥宣传展示和服务功能,更好地展示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文化遗产。
第三,提升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价值。通过挖掘内涵和外部“包装”,开展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将沉睡的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展现在游客面前,这是提升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价值的有效手段。
总之,开展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这就必须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善待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最终推进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伟大进程。
四、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㈠ 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地理生态环境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同时保护好遗产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其生态背景。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居建筑、民族性格、思维特征、审美情趣等等,都与地理生态环境有密切联系。因此,在开展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应抓住国家西部开发机遇,狠抓生态建设,重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挖掘关中地区民间生态文化智慧,通过生态重建来保持关中地区传统文化的延续。
2,社会经济环境的保护
目前,关中地区民间艺人的老化现象十分严重,各级政府命名艺术大师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年青一代都不愿学习民间文艺,除枯燥难学的因素外,关键是民间艺术、民间艺人地位还不高,他们没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此,提高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给他们适当的津贴非常必要。如果全社会形成了尊重民间艺人的氛围,就会有很多人学习民间文艺。
3,社会制度环境的保护
要大力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对增强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教育后人、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使广大干部和群众形成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意识。因为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民族价值观、审美观最本质的反映。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追求高度物质文明只是一种力量,而不是民族精神。文化要解决的是民族的形象、自尊、自爱和生命的延续。要改变过去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落后的代名词观念,重新审视其对人类永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关键词 生物化学教学;职业能力;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4-0136-03
Discuss on Cultivation of Occupational Ability during Teaching of Biochemistry//FENG Junrong, TANG Yongzheng
Abstract Many measures have been appli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biochemistry teach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ccupational ability of students. In this paper, necessity of occupational ability cultivation during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 was discussed and many examples were summed up.
Key words teaching of biochemistry; occupational ability; cultivation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现象及本质的科学,是生物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它不仅为本专业后续课程打下基础,而且对学生整合相关知识、构建完整的专业思维体系、从事相关工作或在生物学相关领域继续深造都是至关重要的。另外,作为自然科学,生物化学这门学科也蕴含着很多普遍规律和人生哲理,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渗透职业能力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进行职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专业划分过细的专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往往只重视知识技能,而忽视理想、信仰、伦理、道德等人文精神和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享受知识资源上,人们的机会越来越趋于均等。因此,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关键不在于所拥有的资料信息的多少,更重要的在于在信息大爆炸、多种信息扑面而来时,是否拥有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综合能力[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如果本科教育依旧沿袭精英教育的传统,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就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目前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知识不等同于素质,素质的外在体现就是能力。对于即将走上社会、踏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素质教育应主要体现在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德国职业教育把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发展”。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科学教育必须与人文教育融合。
传统的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体系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内容繁杂,再加上学时的限制,教师主要以教材来安排教学内容,往往与专业、与社会实践脱节。考试过后,学过的知识在很多学生的头脑中留下的可能只是“记忆的碎片”。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现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能力的增长。
2 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注重教师自身的修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知识,引人入胜的教学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直刚毅的精神状态或性格力量,主动地意识到自己是学生最直接的直观对象和生动榜样,学生缺什么,他就从你这里汲取什么。”教师不仅要有学高为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还必须重视自身的思想修养、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精神风貌、治学态度、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素质。教师要做到为人正直善良、刚正不阿、严于律己、不计较个人得失、热爱教育事业[2]。作为教师,首先要自己在教学中找到乐趣,才能感染带动学生;更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重视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科学史教育,追寻伟人的足迹 纵观生物科学的发展史,每一项发现无不经历了科学家周密的设计、精心的试验、细致的观察、严密的推理和论证。有些成果是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才取得的。在课堂上适当地向学生再现知识的产生过程,可以让学生从中学习科学家严谨的思维和科学的工作方法以及锲而不舍、严谨求实、勇于献身的科学精神。
探寻生命的秘密,获得心灵的成长 生物化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素质教育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素质教育融入每个知识层面,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学会学习。生物化学内容庞杂,生物分子各有特点,物质代谢途径纷繁复杂,如果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很容易迷失在知识的海洋中。正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能从天空俯瞰,“庐山的真面目”当然就可以尽收眼底了。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提炼知识的主线,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要让学生学会跳出课本,在一定高度总结、概括所学知识,真正把这些知识变为自己的思维方式。
例如,三大物质的代谢过程内容复杂而且抽象,学生往往有畏难情绪。但是,如果能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抽出一条主线,难度就大大降低了。例如,吃生鸡蛋――生物素缺乏――羧化酶活性降低――丙酮酸羧化酶活性降低――丙酮酸变为草酰乙酸的过程不能顺利完成――乙酰CoA和草酰乙酸不能有效合成柠檬酸――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合成脂肪酸和胆固醇的过程均不能顺利进行――乙酰CoA生成大量酮体――酮血症、酮尿症甚至机体酸中毒――影响血红蛋白的氧亲和力,这条主线就可以把维生素、蛋白质结构、糖代谢、脂代谢、血红蛋白氧亲和能力等大量知识有机结合起来[3]。
2)学会做事。生物化学这门课程揭示了生物本身能够精确运转的各种奥秘。生物体本身是一部精妙无比的完美机器,有着极高的工作效率。
做事首先要有精密的规划: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是一项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这个过程涉及多个场所(细胞核、核糖体),合成多种大分子(DNA、RNA、蛋白质),需要动用成千上万种酶、蛋白质、各种离子等物质才能完成。生物体之所以能够准确高效地合成各种蛋白质用于生长、发育、修补、协调、保护等,其秘密就在于它的规划蓝图已经经过千万年的制订、修正,因而使各种生物都以完美的形象出现。
在三大物质代谢过程中,甘油磷酸穿梭、苹果酸穿梭、柠檬酸-丙酮酸循环和丙氨酸-葡萄糖循环是分别用来转运NADH由细胞质进入线粒体、转运乙酰CoA由线粒体进入细胞质和转运氨由肌肉进入肝脏的转运过程。这些过程都需要动用很多中间物和酶等才能完成,但是不管动用了哪种物质,最后都会把它们恢复如初。在学习过程中适时向学生指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这种善始善终的严谨态度,对自己负责,就会为自己、为他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输血时若血型不合会使输入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引起血管阻塞和血管内大量溶血,造成严重后果。A、B、O等三种血型抗原化学结构的差异仅在于糖链末端的一个单糖。 A抗原糖链末端为N-乙酰半乳糖,B抗原糖链末端为半乳糖,O抗原和A、B抗原相比,糖链末端少一个N-乙酰半乳糖或半乳糖。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基因遗传病,患病者的血液红细胞表现为镰刀状,其携带氧的功能只有正常红细胞的一半。异常血红蛋白β链的第六位谷氨酸被缬氨酸所代替,这一替换是由编码β链的基因中的单个核苷酸即DNA链中的CAT取代CTT引起的。这两个例子都说明“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做事情一定要仔细认真,发现错误应立即改正,否则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而且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从生物化学中也可以学到管理艺术。例如,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有严密的防错系统。首先,密码的编排具有防错功能:mRNA上的密码子前两位碱基的特异性强,是标准配对碱基,但第三位配对就不那么严格,而是有一定的自由度,除了标准碱基配对外,还有一些非标准的碱基配对,这样就使几种密码子只代表一种氨基酸,即使mRNA上的密码子的第三位发生改变,仍能翻译成正确的氨基酸,使合成的蛋白质结构保持不变,这有利于维持生物遗传的稳定性。其次,蛋白质合成需要大量能量,肽键合成标准自由能变化为101 kJ/mol,大量的能量消耗可以用来保证蛋白质合成反应实际上是不可逆的,因而保证了mRNA的遗传信息翻译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的准确性。另外,从蛋白质降解的过程也可以看出生物体这部“机器”管理的高效性。
工作、生活中很难找到绝对的事情,更是很少存在最佳的唯一答案,要善于适应矛盾,避免绝对化看问题,针对问题多寻求解决方案。糖的多种代谢途径共同存在正是一种适应矛盾的范例。
3)学会做人。甘油是构成脂肪酸的基本组分,而后者作为磷脂的成分,对于维持细胞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的正常性以致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小小的甘油分子,除了具有三个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反应的羟基外,再无其他长处,但是它充分发挥自身有限的优势,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认同自己,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就能活得精彩。
脂酸合成酶系、丙酮酸脱氢酶系和酮戊二酸脱氢酶系是脂代谢和糖代谢过程中的多酶复合体,各个复合体中多种酶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最终使一个代谢过程快速、高效地完成,要学习其中的严密配合的团队精神。从激素、第二信使、酶对血糖的调节过程也可以证实相互协作的重要性。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细细体味,就会发现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是那么完美。
3 结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专业教师在育人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物化学这门学科中职业能力教育的素材比比皆是,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就可以把素质教育融入生物化学相关内容中,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得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献君.知识经济呼唤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J].高等教育研究,1999(2):12-16.
[2]蔡民.论生物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J].数理化生实验,2005(3).
[3]谢兆辉.农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935-9936.
[4]严明岩.论教师的人格力[J].中国成人教育,2008(2):93-94.
[5]何亮云.浅析寓做人教育于测量课堂教学中[J].教育与职业,2010(11):64-65.
[6]郑集,陈钧辉.普通生物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李凤玲,何金环,潘春梅.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生物化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7):212-214.
关键词:植物生态学;环境因素;植物作用;城市与植物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城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环境管理者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对城市环境进行维护,同时也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绿地的建造工作。为了更好的美化城市环境就要更好了解城市绿化植物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1 植物生态学相关概念
所谓的植物生态学就是以植物为其研究对象,描述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掌握自然规律,这样更方便于人类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各种资源,在利用和开发的过程中对环境加以治理与保护,从而使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最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植物生态学主要讲述的是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不仅讲述的是个体植物对各种不同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环境对植物的塑造作用,还讲述了群体植物在各种不同的环境的形成过程以及植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2 生态环境对植物的影响
所谓植物的生长的环境就是植物周围的空间的一切,比如气候、土壤、生物等,这些从环境角度来讲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称之为环境因素,对生物起到一定作用的因素叫做生态因子。植物生活在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环境中,如果缺乏任何一因子(如光、水、温度、土壤等),植物都没有办法正常的生长下去。我们从不同因子来分析生态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2.1 光对植物的作用
根据太阳辐射的适应程度,我们知道植物可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及中性植物。在完全光照或强烈的光照下能生长的非常好,在庇阴或微弱光照下生长不好的植物为阳性植物。而阴性植物与阳性植物正好相反,阴性植物是在较弱的光照下生长良好的植物,由此可知阴性植物有良好的耐阴性,可以生存在自然群落的中、下层或潮湿背阴的地方。中型植物是可以在充足的阳光下生长的良好也具有一定的耐阴能力。
在城市绿地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各种建筑物的相对密集,导致了植物生长的地方光照不足,于是在光照不足甚至楼房背阴面就要选择种植耐阴的植物来种植,为了美好环境增强生态效益,在城市建设中多以耐阴力较强的灌木、被植物及树种来种植。
2.2 水对植物的作用
水在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人离不开水,植物也离不开水,根据水对植物起到的主导作用,可以把植物分为旱生植物、中生植物、湿生植物、水生植物。由于人们对水的需求性,在城市绿地中面积相对较大的地方就会增添水体景观,这时水体景观就要掌握住湿生植物及水生植物的种类以及它们的所具有的特性尤为重要。在植物种植时要考虑植物的分配性,虽然大多数的植物是中生植物,但是也有不少耐旱、耐涝及怕涝等习性不同的植物,所以在进行食物落群搭配时,要把对水分需求相近的植物配植在一起。
2.3 土壤对植物的作用
在城市绿地建设的过程中对土壤的保护是相当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的原生态环境会被在城市建设中的弃土、回填土或整土所破坏,所以在城市规划时要注意对土壤的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同时还要按照土壤酸碱度的不同来栽培与之相适应的植物,并且在土质较差的地方,可以选择种植生长粗放、耐瘠薄、易成活的树种。
2.4 生物因素对植物的作用
生物因素对植物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2.4.1植物间的相互关系
这主要是相生相克的关系,例如有很多是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毒的物质,这些有毒的物质会抑制周围其他的植物生长;相反,有些植物的在生长的过程中产生的分泌物会对其相近的植物产生积极的作用。
2.4.2植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相互的关系
动物可以根据对植物的果实或是花粉的敏感度进入到城市环境中。动物的进入不仅可以帮助植物很好的开花结果,还可以在它们活动的过程中对植物进行保护,防止害虫的侵扰,这样就可以减少化学成分的农药对环境的危害和污染。
3 植物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3.1 植物对气温的影响
在改善城市所面临的热岛效应中植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一方面树木在夏季枝繁叶茂,可以有效的遮挡光线,这样以来就可以达到降温的效果,另一方面城市绿地环境中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呼吸作用可以很大程度上消耗热量。
想要达到城市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体化,绿色环境是可以考虑的,炎炎夏日如果在建筑物的墙面上多出来一些植物不仅看上去很有画面感还可以降低墙面的温度。冬季,由于有植物在墙面上做保护,墙面上也不会出现相对大的热量损失,这样就可以降低墙面因温度高低变化太大而产生损坏。。
3.2 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降低城市污染,有效的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植物起到了中枢神经的作用,植物不仅可以释放大量氧气,还可以不同程度的吸收大气中的硫化物、碳氧化物、氟化物等有害气体。有些树木本身具有一定的香气,那是因为它的体质里含有芳香类,醛、酸类,具有一定香气的物质,在我们传统的烹饪中就有用某些具有香味的树叶、树根作为香料来进行烹饪,这些芳香物质可以清新空气,还可以为空气增添香气,人闻到后就会感觉到身心舒爽,某些植物挥发出来的物质还具有一定的药物作用,可以调节人体血液循环,改善人的精神状态,使人身心愉悦。
4 结语
为了城市绿地环境,适当的栽植结果期较长的植物,可以为冬季的植物景观增添一抹亮色;还可以多种植一些花期较长、四季飘香的植物,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空气质量;或种植一些具有药用的植物,在人们休闲的同时可以对身体有益,还可以享受城市绿地给人们带来的身心愉悦与美丽的生态景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