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作物绿色防控概念

农作物绿色防控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作物绿色防控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作物绿色防控概念

农作物绿色防控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S4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035

1 绿色防控技术种类及其应用现状

理化诱杀技术是指利用害虫所具有的趋光、趋化特性,在需要诱杀昆虫的位置安装灯光、色板、昆虫信息素或气味剂等相关理化因素吸引昆虫到来,再加入电网、毒药等物质集中杀灭。这种方式主要有低毒、高效的特点,常用于保护小麦、玉米、水稻、蔬菜等作物。

1.1 物理诱控技术

物理诱控技术是通过设置杀虫灯或杀虫色板以及诱虫网进行害虫捕杀,这种方式往往不需要加入化学药剂,只需要通过电流或高温就可以起到杀虫的效果,所以在农业杀虫中应用最为广泛。常见的杀虫灯有交流电式和太阳能式,主要用于治理稻田中的稻飞虱、卷叶螟等害虫。这种方式主要是利用了害虫的趋光性,设置灭虫灯后在夜晚开启,害虫就会受到光源的吸引而聚集过来,进而被消灭。

色板诱虫和灯光诱虫的原理类似,都是利用了昆虫的趋向性,但是色板诱虫利用了昆虫对颜色的趋向性。这种诱虫方式主要是通过在板上增加粘虫胶,害虫过来后就被粘连在上面,从而起到灭杀的目的。常见的有黄板和蓝板2种,而其中黄板效果最好,应用面积最为广泛。而蓝板主要是应用于树叶和茶叶的害虫防治。随着昆虫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信息素板也被应用到了害虫防治中,主要方式是通过在粘虫板上涂抹特定的昆虫信息素,有效吸引这类昆虫,起到防虫的目的,这类信息素板主要用于蔬菜和棉花的害虫防治。

1.2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是通过昆虫学的研究,找出害虫的天敌,将其播撒在农田中,通过天敌捕食或寄生,就可以起到保护农田,灭除虫害的作用。

寄生性天敌昆虫中常见的是姬蜂、茧蜂、捻翅虫等,这些寄生类昆虫通过在害虫体内寄生,吸取其生命物质,最终导致害虫大面积死亡,从而起到保护农田的目的。其中,一种叫做册沟茧蜂的内寄生蜂可以灭杀大量的鳞翅昆虫的诱虫,所以在防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控制当代害虫带来的危害,寄生蜂的后代也可以对预防病虫爆发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控制了当地的生态平衡,还具有持续的生态防治效应,无需人工喂养和繁殖,不需要化学毒素和物理装置就可以开展,且防治效果优良,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防治方式。

捕食性天敌也是生物防治措施中的1种常见的手段,通常的使用种类就是瓢虫、草蛉、蚂蚁等。通过加入捕食性天敌可以人工调节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变食物链构造,将农田作物和害虫以及益虫之间的食物链变得更加复杂,从而达到保益灭害,提高效益的目的,这种方式往往应用于蝗虫灾害和水稻病虫等病害中。

2 绿色防控推广的问题及建议

2.1 存在问题

就目前而言,我国虽然在绿色防控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发展较为缓慢,所以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般情况下,病虫害的种类往往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但就我国目前的绿色防控体系来说还较为单一,没有能够进行大面积使用,研究特种防治药物或天敌昆虫培育又需要较大的成本,所以能够投入使用的实用性除害方式较为有限,田间应用技术还发展得不够成熟,没有较高的集成度,投入成本往往与收益不成正比,没有建立起良好的防治系统,大多数情况下依旧是由农户凭借经验进行除虫灭害;大多数绿色灭虫示范展区往往面积较小,不适用于面积较大的农田,这就导致大多数农户对示范效果抱有质疑态度,导致其难以发展。就目前情况而言,现代绿色除虫技术虽然较多,但是都不够精密,往往是发现产品具有除虫的作用,就急忙上架出售,不过问农户使用效果,就继续投入下次的研究。这些产品虽然有除虫的效果,但是往往都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农田大面积除虫的要求,所以效果较差,久而久之,农户自然会对这些绿色产品失去信心。

2.2 发展建议

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属于公共植保工作的范畴,现代社会中对绿色发展和食品健康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值得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所以绿色防控工作应当由政府率先开展,通过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鼓励民间积极发展绿色防治工作的开展;强化绿色防控工作的集成综合管理。对优秀的化学、物理、生态防治技术进行鼓励,并扶持其建设发展,在使用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对其进行不断的优化,保证这些先进有效的方法能够将灭虫除害的效果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提高我国农业虫害防治工作效果,建立现代化的病虫害防治体系。

参考文献

[1]夏敬源.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创新与产业化推广[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10):5-9.

农作物绿色防控概念范文第2篇

1.1循环农业的概念

循环农业,循环农业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指在农作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通俗地讲,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循环农业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作方式,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只有不断输入技术、信息、资金,使之成为充满活力的系统工程,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和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1.2发展循环农业的意义

发展循环农业是实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循环型农业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的方法,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循环农业的模式

在我市生生态循环农业主要分一下几种:一是稻鸭共养模式。田间采用稻田养鸭、赤眼蜂生物防治,杀虫灯物理除虫,性诱剂防治二化螟及种植香根草诱虫植物等整套系列绿色防控技术措施,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大力推广稻鸭共育和生物、物理防治病虫害发展有机稻的模式。二是现代农业水肥一体化模式。建立完善清洁化生产机制,推广应用喷灌滴灌、肥水同灌和低耗高效的新型农机具,以及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等畜禽清洁化养殖技术和设施,减少农业资源消耗。三是农牧结合互利模式。将农作物秸秆、牧草作为畜禽饲料,畜禽粪便作为农作物有机肥,实现种植业和畜牧业废弃物相互利用。四是农业产业综合循环利用模式。通过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将上一产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下一产业的原材料。宁国市多处家庭农场均采用这种模式,平湖市“水稻秸秆-蘑菇-蔬菜”模式,利用稻草作草腐型食用菌培养料,再将蘑菇菌渣还田生产蔬菜、水稻等。五是废物沼气处理模式。以沼气为纽带,将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污水等作为沼气基料处理,产生的沼气作为燃料,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六是资源保护改善模式。宁国市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发地方特色的动植物品种,比如皖南黑猪、宁前胡、山核桃、笋子等。根据宁国的地方特色和动植物饲养、种植的模式,今天我们重点谈一下第三种模式农牧结合互利性模式,以及浅要的谈谈养殖业在生态循环农业中发挥的作用。

2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亦是畜牧业转型升级必经之路

传统畜牧业的畜禽养殖场污染环境是一直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也是广大干部群众排斥畜牧业的主要动因之一。宁国市也不例外,比如说畜禽排泄物、比如说病死畜禽的处理等等,特别是近几年在高利润率刺激下,一些农民受利益驱使,未经许可,建设不符合要求的畜禽养殖场,“脏、乱、差”现象有所抬头,“垃圾猪”饲养死灰复燃。生态循环农业的兴起充分解决畜牧业发展面临着污染问题,坚持绿色发展,全面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大力发展沼气产业,引进推广粪污无害化处理新技术,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等新模式,使我市畜牧业发展与生态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政府规划、政策引导、立法监督、规范管理,确保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规模化沼气池,扶持鼓励养殖企业推广应用高质量污水监测、处理先进技术和经验,使畜牧业发展的规模、速度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目标。

3农牧结合互利模式

3.1农牧结合互利模式解析

在宁国农牧结合互利模式中比较流行的是猪(渔)-沼-菜模式,以宁国市荆虹家庭农场发展模式为例,宁国市荆虹家庭农场投资1000余万元,流转土地23.33hm2,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和要求,建设一个含13.33余hm2的设施大棚蔬菜生产基地、8000m2的联栋温室大棚、6666.67m2水面的休闲垂钓鱼塘、3.33hm2的精品果园和1000m2的皖南黑猪养殖基地的综合性农业园区,并修建1个300m3的沼气池,同时完善园区内的办公设施、沟渠道路、净菜车间等基础设施,园区生产按照“猪-沼-菜、渔-沼-菜”的生产模式,并在生产上实行绿色防控和水肥一体化综合技术。

3.2养殖业对生态循环农业中发挥的作用

农作物绿色防控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畜牧业;生态健康养殖;可持续发展;关系;作用

中图分类号 S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291-01

近年来,畜牧业生产不断持续稳定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畜牧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5%,畜牧业收入约占农民收入的40%,畜牧业也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畜牧业生产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畜牧业发展也同步呈现良莠不齐、规模不一、标准化程度不高、产业体系不完善、疫病防控形势严峻、抵御风险能力差、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规模养殖与农村散养长期存在、畜禽养殖污染处理能力弱、生态环境影响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因此,逐步解决当前畜牧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促进畜禽健康养殖,保障生态环境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今后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1-4]。

1 畜禽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1.1 对生态环境影响

当前,我国畜禽养殖对粪污等废弃物污染处理投入普遍不足,设施设备水平低,更多中小企业与养殖户对粪污直接进行露天堆放或直接排放河流湖泊。依据测算,1头猪日排猪粪2.5 kg、尿4 kg、污水8~10 kg,1个1万头猪场日排粪污约150 t,规模养殖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较大,已成为广大农村地区主要污染来源之一。

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一是河流湖泊等地表水渗入地下后对地下水形成严重的污染,水质恶变,人畜不能饮用及利用;二是粪污堆积发酵后产生的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甲醛等有害气体对空气形成污染,异味难闻,危害健康;三是粪污处理不当,极易造成疫病流行,引发疫情;四是大量滋生蚊蝇,滋扰人畜,易造成人畜共患病的发生。

1.2 对畜禽产品自身的影响

由于我国大部分养殖场企业化程度不高,片面追求养殖数量及经济效益,缺乏生态健康养殖的理念以及科学的养殖技术,加上动物卫生监督部门缺乏有效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与条件,一部分养殖场,乱用兽用生物制剂、添加剂、兽药、防腐剂、抗生素等,甚至使用违禁品,如瘦肉精、激素等,造成畜禽产品有害物质超标,不仅严重危害群众健康,而且在国际市场上损害了自身形象,无法出口国外、赢取外汇。

1.3 社会公众印象的影响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不断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居民对食品需求早已更加注重品质,而近年来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曝光,其中就包括了曝光的畜牧业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等,引发了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高度担忧,加之畜禽养殖卫生状况不尽理想,社会公众对畜禽养殖业认同度较低。

2 生态健康养殖概述

2.1 概念

笔者认为,生态健康养殖应该在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畜牧生产、动物疫病防控、食品安全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应基于畜禽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影响,饲养与粪污处理同步,以先进的畜禽养殖与疫病防控技术进行指导,生产个体健康、无残留的畜禽及其产品,追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打造以生态、安全、优质、高效为主要内涵的健康养殖业,实现畜禽养殖与生态环境、人体健康、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综合目标。

2.2 内涵

生态健康养殖概念包涵2个方面重要内涵:一是畜禽养殖应不破坏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取得生产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二是畜禽养殖应该提供卫生、健康、安全的畜禽及其产品。符合这2个基本条件,才可以称之为生态健康养殖。

2.3 有关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研究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安徽省近年也推广了不少实用的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笔者接触过的主要有以下几项。

(1)发酵床养猪技术。利用微生物发酵原理,将土著微生物与秸秆、稻壳、锯末等按比例混合成发酵垫床养殖生猪。该技术不仅利用微生物充分分解和转化猪排泄的粪尿,较大程度地解决了粪污污染问题,而且也符合了生猪爱睡、爱拱的生物学特性,利于猪的活动和休息,节省了人力和粪污处理费用。

(2)林网化生态养殖技术。该技术在笔者所在的青阳县区域推广普及率较高,主要技术特点是利用丘陵地区良好的植被,放养当地土鸡品种。土鸡性活泼,善奔走,林间放养符合土鸡特性,土鸡以林间青草、昆虫、果实为食,辅以饲料,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土鸡原有的风味和优良品质。良好的植被为土鸡养殖提供了较好的疫病保护屏障,鸡粪又给林木提供有机肥料,不会污染环境。该技术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

(3)畜禽—沼—渔—农作物循环利用技术。该技术通过养殖畜禽,产生粪污,进行沼气发酵,产生沼液、沼渣,一部分用于渔业饲料,另一部分用于农作物肥料,农作物收获后可出售,可作畜禽饲料。整个循环过程充分利用了粪污,产生畜禽、沼气、水产、农作物多重经济效益,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4)种草养畜技术。该技术通过栽植优质牧草,饲喂草食畜禽,减少饲料与添加剂的投喂,不仅节省了饲料成本,而且减少了某些残留,保障了畜禽品质,也利用了部分粪污作有机肥,减少粪污污染。

(5)疫病防控技术。通过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和疫病防控方案,严格兽用生物制剂、兽药、添加剂使用,拒绝违禁药品,执行停药期,严格检疫与卫生监管等措施,保证出栏畜禽个体健康安全。

3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我国畜牧业要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继续地发挥作用,并寄希望于走向国际市场,实现自身发展的目标,必然要逐步摆脱当前“小、散、乱”和非健康的状态,走一条生态健康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是适时地调整畜牧产业结构,适应市场的变化需求;二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实行农林牧渔结合、循环利用的生态养殖模式;三是走绿色、无公害畜禽产品道路,创立知名品牌;四是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创建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程度高的龙头企业,走产业化体系发展道路;五是大力进行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大幅度提升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六是政府完善有关法律制度建设,进行宏观指导,适时制定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措施。

4 生态健康养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健康养殖满足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生产发展,保障畜禽产品安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重目标要求,使养殖业逐步摆脱投入大、产出低、风险高、污染重,发展后劲不足,效益下滑的恶性循环状态。实施生态健康养殖,促使畜牧业不断走向经济效益好、环境保护好、发展前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健康养殖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基石、是保障;反过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必将提高生态健康养殖水平,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5 生态健康养殖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是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有助于畜牧业走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改变自身“脏、乱、差”形象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有助于畜牧业既可发展农林牧渔结合、循环利用的适度规模经济,又可发展规模化、标准化、企业化、产业化的现代畜牧企业,从而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有助于畜牧业提供安全、放心、无公害的畜产品,有助于创立知名品牌,有助于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提升经济效益,促使畜牧业进入发展前景广阔、后劲充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四是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有助于畜牧业完善自身行业管理,改革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健全法规制度、政策保障体系,以完善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促进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五是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

6 参考文献

[1] 吴梅阶,余舒.规模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与控制措施[J].养殖与饲料,2010(10):99-100.

[2] 郑强,王维民,刘德敬,等.规模化猪场“猪—沼—渔—作物“处理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当代畜牧,2006(6):42-44.

农作物绿色防控概念范文第4篇

陈焕春/ 华中农业大学

一、生物农业的内涵

20 世纪30 年代瑞士人米勒,提出生物农业的概念,他认为农业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力图从生物学的角度提供一个促进农业生产的平衡环境,从而维持土壤肥力和控制病虫害,同时以适当的能量和资源输入来维持最适的生产力和保持良好的环境。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农业的定义应指按照生物学规律,采取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等,生产安全、优质、高效的农产品。

生物农业产业主要包括:生物种业、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生物兽药、食品加工、设备与自动化和设施农业等。

农业分为植物农业和动物农业,综观发达国家农业,动物农业占主导地位,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 ~ 80%,而发展中国家以植物农业为主,我国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40%,约是发达国家的一半,因此,我国要由农业大国变为农业强国,必须由植物农业向动物农业转变。

植物农业主要就是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等)、饲料及绿肥作物(苜蓿、紫云英等)、蔬菜品种(茄子、白菜等)、瓜果品种(苹果、香蕉等)、林木品种(松树、槐树等)、园艺花卉品种(、兰花等)。

动物农业产业主要是家畜(猪、牛、羊等)、家禽(鸡、鸭、鹅等)、宠物动物(猫、狗等)、水产动物(鱼、虾等)、特种兽畜(黄牛、驴等)、特种禽类(山鸡、野鸡等)、特种昆虫(蚂蚁、蚯蚓等)。

二、我国生物农业产业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应抓住生物科技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生物农业,缓解资源短缺,改善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社会又好又快健康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农业产业起步较晚,目前面临六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1. 品种良莠不齐。我国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等产业普遍存在优良品种短缺、品种创新不足,导致发展缓慢、效益不高。所以未来中国农业增产将主要依靠良种。品种改良方向与途径是:(1)外来品种本地化。(2)本地品种国际化。(3)杂交优势培育新品种。培育成生产性能高、风味好、抗病能力强、环境友好、繁育能力高的品种。

生物育种有几种关键技术,包括功能基因规模化克隆技术、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安全转基因育种技术、合成生物育种技术、胚胎工程育种技术和细胞工程技术。

2. 植物病虫草害危害严重。我国农作物病虫草害严重,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抗药性病虫害日益猖獗,破坏生态安全,危害人民生活。

病虫害防控方向与途径,(1)生物农药:绿色化学农药、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生物除草剂、生物调节剂。(2)生物兽药:绿色化学兽药、新型疫苗、新型诊断试剂、微生态制剂、治疗性生物制剂、中兽药。

生物药物产业关键技术包括,药物靶标发现、药物分子设计、先导化合物筛选、结构衍生、合成生物学、植物诱导抗病及抗虫、大规模发酵、悬浮培养、新型制剂、药物靶向。

3. 饲料、肥料资源短缺。我国饲料产业现状,资源短缺、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技术创新不够。

解决饲料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加强饲料作为品种的选育、培育,大力发展绿色饲料,综合利用秸秆等农业废弃资源,开发新的饲用植物,加快饲料营养成分标准的制度和配方的优化。

我国肥料产业现状,过度依赖化学肥料,土地退化严重,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不够,我国可供利用的有机肥资源仅能满足种植业30% ~ 40% 的需求,而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不仅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解决肥料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加大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力度,大力发展生物有机肥料,减少化学肥料使用,减少环境污染。

4. 自动化程度低。当前我国农业的生产模式是手工劳动、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相结合,整体效率较低,成本高,劳动强度较大。养殖业亟需全封闭自动化管理技术,种植业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需要设施农业的支撑。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效率,发展农业自动化势在必行。

农业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弥补农业人口大幅增减,降低劳动力消耗成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在一些劳动条件恶劣,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代替人工劳动,代替现有农业机械,克服农业机械功能单一,通用性差的缺点等。

5. 食品加工落后。当前我国食品加工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研发力量薄弱,创新能力不强,深加工不够。

食品加工业发展趋势,大力发展食品深加工技术:保鲜食品、冷藏食品、风味食品、功能性食品。

农作物绿色防控概念范文第5篇

2015年以来“霾”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成为了人们重点讨论的话题之一,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依靠空气生长的农作物的产品安全令人担忧,茶叶也不能幸免。如何促进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循环经济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模式不失为解决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和对策研究是2008年国际社会科学基金的议题,并有学者完成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机制与对策研究———基于农产品供应链集成机制的视角”的课题,系统阐述了未来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与对策。2009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给出了循环经济的权威概念: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这个概念遵循的是3R原则,适用于各个行业。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解释,季昆森的的内涵解释得到了广泛认同,即: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运用有更广阔的领域,其实质就是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思考”四个原则在发展生态农业上的运用,称之为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如何从这四个原则出发来发展茶叶产业成为各个省份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贵州茶产业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茶业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通过近几年的发展,2014年底,贵州省茶园面积已达662万亩,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茶叶种植第一大省。根据《贵州省茶产业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安排,到2016年,全省将建成茶园面积700万亩以上,其中投产茶园500万亩,茶叶年产量27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超过500亿元,农民人均茶叶收入达到1000元。兰馨茶业、栗香茶业、国品黔茶等三家企业入选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梵净山茶等区域公共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国品黔茶、兰馨茶业、栗香茶业负责人成功入选了2012、2013、2014年度中国茶行业年度经济人物。

(二)政府政策大力支持。贵州省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打造“五张名片”,其中一张就是黔茶名片。贵州省加大对茶叶生产的投入,包括政策支持和金融扶持。2014年,省农委印发了《关于印发<贵州省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贵州省茶园用农药规范化专营店(专柜)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中明确列出了我省茶园禁用的114种农药名单。从2016年起,贵州省农委还将从省财政安排的病虫害防治经费中,每年划拨500万元支持茶叶主产县推进绿色防控工作。

(三)贵州市场经济发展蓬勃兴起。首先是茶业行业市场逐渐成熟,突出表现在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的成立。2010年8月,在全省17家大型茶业企业自发倡议下,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正式成立,该促进会定位为“立足品牌、面向市场、服务企业、惠及茶农”的专业性协会组织。自从该协会成立以来为贵州省茶叶产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使茶叶行业向着更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是贵州高铁经济时代的来临,使贵州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随着贵阳高铁的开通,贵阳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枢纽站,到北京、上海、广州的高铁已经开通,贵阳与沿海城市的时间行程大大缩短。这对贵州茶叶走出贵州,迈向全国、走向世界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再次是大数据产业在贵阳落户,主席在今年6月份来贵阳考察时说“贵州发展大数据确实有道理”,贵州发展步入云时代。贵州茶叶产业要搭乘云时代的快车,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展示和推广贵州茶叶,打造黔茶品牌。

三、贵州茶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一)促进茶业发展方式从数量增长转变为质量增长。目前,贵州茶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662万亩,成为了全国种植面积最多的省份,而且仍然在新建茶园。建议贵州在茶叶产业发展上能更多的注重质量品质提升,在量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2007年提出的“稳定面积,提高产量,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产业政策,茶叶产业效益增长从依靠产量增加转变为主要依靠质量提高,提高茶园单产面积,大力发展名优茶,提高品牌知名度。

(二)继续加大茶叶生产清洁化、标准化、规模化。茶叶清洁化生产包括茶园管理、茶叶加工、储运等环节,清洁化生产是茶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在清洁化发展的基础上推进茶叶生产标准化建设,推广茶叶加工的机械化,实现茶叶加工过程不落地连续化生产。最后要实现规模化,到2016年底,着力培育10家黔茶产销联盟(企业集团)、重点扶持3000家初制加工企业、60家精制加工企业、50家精深加工企业,实现加工年产值250亿元以上。

(三)提高茶业加工精深化,延伸茶叶产业链。茶叶精深加工就是用化学工程的原理和技术,从医学、食品科学和轻工业的视野出发,从茶树鲜叶、成茶和茶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中提取、分离其中的茶叶次生代谢物和有效活性成分,比如儿茶素、茶氨酸、茶黄素、茶多素、茶皂粉、咖啡因等,应用于其他行业,由此获得高附加值的深度加工终端产品。它是茶叶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高端,未来发展前景广阔。贵州茶叶可以充分抓住机会,加大研究开发,延伸茶叶产业链。

(四)建立茶业和其他产业间的循环链。茶叶产业与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工业等领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互之间可以构成一个大循环。这个循环链是一个闭合的循环链,茶叶生产中没有废弃物,都是资源,对环境的破坏最低,重复利用资源。尤其是贵州的旅游业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呈现蓬勃发展的井喷趋势,贵州茶叶生态旅游要介入旅游业,共同构建一个闭合的循环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