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能力点教学案例

微能力点教学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能力点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能力点教学案例

微能力点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一)民法教学的现状。1.民法的课程设置。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单元,是高校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课程的性质及其组合方式不但影响高校教学活动与教学过程,而且直接影响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1]297因此,法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对于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民法学作为教育部确定的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且民法学内容繁杂,难以在一个学期完成讲授,故民法学内容也涉及到系列子课程的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搭配等问题。据笔者调研,综合性大学法学院或法学专业的民法学必修课,多分为民法学(一)与民法学(二)两门课,共6-8学分;另设合同法、侵权责任法、担保法等选修课。而政法院校则将民法学课程拆分为:民法学(一)、民法学(二)、民法学(三)、民法学(四),必修课约为12-16学分,另设民事案例或民法总论案例研习、物权法案例研习等案例分析课程。民法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为民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念、现行民事立法的基本制度,所用教材多为国家统编教材或由民法权威学者主编或独著的教材,教材多以理论教授为主,少有案例分析和难点研讨。2.民法的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方法,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所采取的教育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总称,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2]335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大致分为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而课堂教学法又包括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法、案例分析法等。所谓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重要方法。[3]306因此,讲授法是教学成本最低、受众最广的教学方法当前,民法学课程多为课堂教学,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讲授法。这一方面是因为讲授法是教师传授体系性知识、学生接受间接知识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为传统成文法国家,民法虽为舶来品,但其仍采用法典化、成文化的方式制定。在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尚不明朗的前提下,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讲授法成为民法课程教学的主流方法。此外,民法教师也有意识地通过引导案例、教学案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近年来,以诊所教育为标志的实践教学、教育部主导的卓越法律人才计划,对民法教学方法的丰富,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民法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有关法学教学究竟是通识教育还是职业教育的争论不断,但逐步达成法学教育为职业教育的共识。[4]因此,民法学课程也肩负着培养法律职业人才的重任。当前民法教学以民法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目标,使得学生们掌握了大量的“惰性知识”,而不能有效地解决考试案例,更无法有效应对现实的民事纠纷案件。此外,民法教学中存在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忽视民法方法论的讲授和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民法方法论,主要包括对现行民法条文的解释适用、法律条文规范性质的识别、法律漏洞的填补等,这是法律人最为基本的方法。而民法思维是旨在培养学生基于现行民法的内在价值理念,运用请求权基础的分析方法,去寻找适合案情的大前提,寻找请求权规范、辅规范及抗辩权规范,解析、补充请求权规范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进而认定案件的要件实事,得出案件结论。因此,民法方法论和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甚为重要。(三)民法教学的出路。1.民法教学应契合职业法律人才培养。基于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民法作为专业基础课,更应践行对学生民法知识、民法思维以及民法争议解决能力的培养。[5]1具体而言,民法知识能力的培养需要着力做到掌握民法概念体系和民法规范体系,并熟悉民事指导性案例以及其他典型案例;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则需要借助实例分析、案例研究、司考真题等方式,使得学生掌握和运用民法解释技术和“目光在规范与事实之间流转”的民法适用方法;而民法争议解决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切实领悟民法之意思自治的精髓,依据民法规范,训练合同书撰写、民事争议风险防范以及民事诉讼等技能。2.提高法学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理论讲授教学法尽管弊病重重,饱受争议,但未见有人力主将其弃用。在“微时代”之下,传统的教育载体和方法被打破,其自身的评价、转发等功能使大量未经筛选的信息迅速传播,使教育工作者丧失了信息优势地位和信息源控制能力。而用户群体趋于普通化,人际交往更趋于平等化,学生更愿意接受真实的表达,教育方式追求互动式、探讨式。在民法课程中引入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其法律思维。此外,案例教学法已为教师广泛使用,但存在“为案例而案例”的应景或生搬硬套,若与探究教学相结合,以问题引导案例的设计和分析,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探究式民法教学概要

(一)探究式民法教学的界定。探究式教学,缘起于教育界对灌输式教学的反思,是指学生以各学科,或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任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以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积极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6]2探究式教学的研究肇始于美国,在法学教育领域体现为案例教学和苏格拉底教学法。本文将探究式民法教学定位为对知识讲授型民法教学的矫正和补足。所谓探究式民法教学,指的是以民法条文、学理及案例中的问题为基点,由教师引领学生运用民法教义学和请求权基础的方法,寻找解决争议问题所需信息、自主分析和解决争议问题的教学方法。(二)探究式民法教学的目标。民法传统教学的知识灌输,无法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民法思维和争议解决能力。民法教学的关键已不是知识占有的多寡,而是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民法教学中,以民法理论争议和实践疑难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行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学习,整合现实与网络多种师生、生生互动资源,成为民法乃至整个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三)探究式民法教学的模式设计。要实现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综合利用学理、立法和案例三个教学资源,并将学生从单纯的民法知识学习上“解放”出来。通过实例分析和案例讨论等形式,带着问题去运用民法解决实际问题,从中培养民法思维能力。而在民法课程体系上,应当各有侧重、分工协作。具体而言,《民法一》和《民法二》的必修课,着力培养学生的民法知识能力,适当运用教学案例和司考真题去理解民法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熟悉民法立法体系;而在《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民法系列选修课程中,应进行民法专题教学,围绕民法理论尤其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从立法、学理和判例等角度去探究;而《民法案例研究》和民法实训课程则需要培养学生案例分析能力,围绕2-4个贯穿民法各编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并组织讨论课,综合锤炼学生的民法思维和争议解决能力,进而倒逼民法知识能力的提高。本文秉持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模式和程序设计,并结合民法教学之实际,将从民法课程体系出发,按照必修课、选修课、实训课、素质拓展课、小学分课程以及微课程等课型性质和课时安排,系统划分各课型的功能定位和教学目标,确定探究式教学在不同课型中的比重和程序安排,并整合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课程论坛、省级精品课程网站、教研博客、课程微信公众平台、鼎麓书院学术训练平台等探究式师生、生生互动资源。为克服探究式教学的无序性和低效率,项目组将设计课程教学管理体系、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以及探究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探究式民法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探究式民法教学的整体思路。探究式民法教学应以问题为导向,在MOOC和SPOC等互联网教学环境下,合理框定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以改变原来的单纯课堂互动模式,消解课上与课下互动的传统机制,形成体系化、高效率、个性化的多介质民法探究式教学模式,并实现理论教授、案例教学与实践实训等教学环节有机整合,形成真实课堂与网络课堂、课内与课外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职业共同体互动。(二)探究式民法教学的路径设计。首先,探究式民法教学,需要厘清民法教学重点、难点与疑点,合理配置不同的教学方法。基于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民法课程体系涵盖了必修课、选修课、实训课、微课程等众多课型,因此依据民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不同的教学内容配置到不同的课型中,按照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配置民法课程梯次,合理安排探究式教学在不同课型中的比重。项目组在拟定民法探究式教学方案后,将在民法教研室主导下,在民法必修课、选修课、实训课、小学分课程、微课程以及素质拓展课程等课型中进行教学实验,并及时采集实验数据和各方信息反馈,在经项目组和外聘专家研判的基础上,拿出切实可行的调整方案。在3-4年的教学实验基础上,形成最终的民法探究式教学实施方案,并制定各网络互动平台的技术标准和运作规程。其次,在网络互联网时代,教师逐渐丧失对民法知识的垄断,学生通过互联网媒介可以迅捷地获取民法学术前沿和司法最新实践。项目组将基于探究式教学理论、调研数据、民法课程体系(必修课、选修课、实训课、自主课等)定位,将探究式教学法与理论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有机整合,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民法探究式教学在不同课型中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法律知识、法律思维及争议解决能力。(三)探究式民法教学应借助互联网突破班额限制。随着高校扩招,法学教学多以百余人的大班化教学为常态。如何解除大班化教学与课时局限,有效地开展探究式教学、个性化指导,需要有机整合现实课堂、网络平台课程论坛、课程教研博客、学生自治学术组织等教学形式,切实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互动“一对多”状态下难以实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建议将常规的教学内容拍摄成SPOC,供选课学生提前预习,并完成课程指定的作业,然后以单双周的方式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具体而言,学生单周进行民法SPOC学习,完成其中的视频听讲和习题演练,老师在线上答疑;在双周则民法老师针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解答,并通过教学案例,由学生运用民法解释学和请求权基础的分析方法去分析案例争议问题,并寻找请求权规范和抗辩性规范,在案例事实和法律规范的相互阐释之中,分步骤完成案例分析。

四、结论

探究式民法教学并不是对讲授式民法教学的否定,而是在微时代,将讲授式民法教学通过SPOC完成,在现实课堂进行民法学理与案例中的重点、难点的问题探究。这就将通过互联网完成讲授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分工与协作,形成混合式民法教学。此外,探究式民法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法律规范识别、民法解释适用为核心的法释义学以及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的训练,使得学生通过探究式民法教学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优良的法律解释和争议解决能力。

作者:纪红心 单位:山东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别敦荣,王根顺.高等学校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杨德广,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微能力点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改革;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146-02

1 引言

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是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从事汽车保养、销售、维修等工作的基础。通过对这些工作所需的岗位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出该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让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1],可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2 课程设置

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须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汽车发动机维修的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以“汽车发动机中每个系统、机构或总成维修的工作项目”为导向,以工学结合的方式来设计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首先,将发动机的零部件的更换、发动机零部件的检修、整机安装、日常维护、故障诊断排除作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行动导向任务学习,将发动机各系统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等知识有机融合在故障任务中,通过完成任务获取知识,同时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等社会能力的培养。

其次,对能力培养目标进行分解,确定出8项典型的工作任务,分别是发动机的整机识别、曲柄连杆机构的拆装与检修、配气机构的拆装与检修、燃料供给系统的拆装与检修、冷却系统的拆装与检修、发动机总装与调试、发动机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以配气机构为例,进一步分解出气门间隙的检查与调整、正时齿形带的更换、凸轮轴的拆卸与检修、气门组的拆装与检修等4个工作过程。分别对8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共确定29个典型的工作过程。

3 教学设计过程

课程实施过程中主要是针对29个典型的工作过程进行教学设计。由教师指导学生主体参与具体的实施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课前准备

授课地点:针对不同的任务,选择最佳授课地点。可选用发动机拆装实训室、虚拟仿真实训室、模拟驾驶实训室、汽车养护中心等地点进行授课。

任务书:让学生了解和接收学习任务,明确本次任务要干什么。

任务工单:体现任务完成的过程,需要小组人员讨论协作完成。

教学案例及PPT:学生要通过案例视频总结别人的经验,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

评价标准:检验任务完成情况,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量化打分。

实施过程

任务描述:教师利用多媒体对本次任务的内容进行描述,对所要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提出要求,激发学生对本次任务学习的兴趣。

学生分组:借鉴企业分工合作的班组制,将学生按5~6人为一小组,并设置小组长,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分组时要兼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制订方案: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对工作任务认真分析并讨论交流,利用发动机维修手册、教学网络平台、微课视频等教学资源获取信息。查找相应的拆装和检测规范流程,并找到所需的维修工具,制订出完成任务的详细计划以及人员分配。

方案实施:小组实践操作,完成各工序,对方案进行验证。在这一阶段,小组成员要互换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务,全面掌握本次任务所需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最终完成任务。教师在这一环节要提高警觉性,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出现安全隐患立刻制止。对于遇到的问题,由学生自行想办法解决,无法解决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先示范,再让学生操作。整个操作过程,教师要记录每个小组出现的问题,以便在后续环节中进行讲解。

考核评价:任务完成后,首先由各小组汇报任务成果,教师做总结评估,集中提出大家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以及学生提出的好的解决方案,使学生吸取经验;最后就是评分环节,每次任务实施前,教师都制定有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中体现学生对知识点、技能点和情感点三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成绩由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三部分综合评分。学生在完成一段时间的课堂任务之后,由系部抽取典型任务,再次对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考核。综合课堂任务考核和系部考核得出最终的课程成绩。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有限、处理问题的经验不足,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索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教学成效

学生能力培养 在项目教学中,课堂的主体由教师变成学生。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组织、引导、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2]。学生成为整个教学的参与者,要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完成每个工作任务,自己的想法得以实施,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成就感,充分培养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连续三年的省技能大赛中,学生分别获得两次三等奖、一次一等奖的好成绩。

教师能力提升 项目教学其实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让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采取项目教学法时,所有的任务都是经过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确定的,也就要求教师必须与企业紧密联系,能够深入企业,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工作过程,进而才能在实施过程中指导和引导学生的学习。目前系部教师都在向“双师型”教师靠拢。

5 反思建议

不可否认项目教学在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与企业的对接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以下几方面也要引起大家的注意。

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完成的过程以及对能力点的考核,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部分学生出现会按照维修手册的技术规范进行操作,但就其原理知识点却答不上来的情况。这样也只是培养了操作工人,对于学生的再教育、再发展都是不利的。

为此,在项目教学过程中要吸取传统教学法的长处,将每个课程任务的关键技术知识点进行分解,合理渗透到课程实施过程中,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进而提高操作能力,形成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知识体系。

分组要得当 小组合作是项目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组织形式,划分时不宜人员过多,而且要把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组合,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以及先进生对后进生的帮助。同时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否则对于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就会出现依赖心理,产生合而不做、做而不合的现象。

配套资源的保证 近几年随着汽车的热销,学习汽车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实训室可利用的设备需增加开放力度,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进实训室操作练习。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需引进先进的设备供学生学习。

出版的教材内容往往与专业的前沿动态有差距,滞后于行业企业新技术,导致选定的教材只能作为参照,用来引导学生了解专业知识的相关性。教师需编写便于项目教学的教材,编写过程中要坚持教学内容实用性原则。

6 结束语

实践证明,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在引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之后,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意识、团队协作、与人交流等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为学生走向社会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微能力点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一、逐步完善方案,整章建制,加大工作管理力度,使岗位练兵稳步推进

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制定了岗位大练兵的长远规划和近期实施方案,每个学期都要对方案进行修订,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组织,建立健全各种培训制度及学时学分考核细则,将岗位练兵切实渗透到教学中去,落实到业务考核中来。

二、采取多种形式抓好岗位练兵活动,使活动更具实效性

1、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教师基本功训练包括三笔字、简笔画、朗读、教具制作、口头说与书面表达等。这些基本功训练主要采取自学自练的形式反复练习,养成习惯。为切实提高教师基本功,使其具有过硬的基本技能,我们每学期都安排教师开展了粉笔字、钢笔字、简笔画、课件制作等专项训练活动,在这些基本训练的同时,我们注重加强教师岗位练兵手册中必练模块和选练模块的训练。每学期要写出两篇阅读性学习笔记和两篇反思性随感,要认真研读手册,根据所教学科的内容来进行填写,学校领导要定期进行检查和指导。通过两年来的练兵,教师的业务技能有了显著的提高。

2、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积极主动地提高教学技能。

课堂教学是教师岗位练兵活动主阵地,学校始终以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为着力点,结合观摩课、示范课、引领课、优质课、科研课等有效形式,组织全体教师人人要上一节公开课,由学校教研组从备课、上课、说课、课后反思及评课等方面给予公正、公平、客观的评价。而每次的公开教学都要围绕每学期的学习专题开展活动,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突出岗位练兵为教学服务这一宗旨,全面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率。

3、开展课题研究,努力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学校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牢固树立“以课题推动课改”的科研理念,结合学校教师学生在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确定练兵主题和科研课题,深入开展各学科多层次教育科研课题实验活动,重点落实科研为教学服务,教学提升科研能力这一理念。对课题组成员加大理论培训力度和管理的力度,要求教师们要把岗位练兵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让岗位练兵在科研领域突出实效。我们学校的科研课题主要有《小学中高年级的作文教学法的研究》,《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还有英语的口语教学的研究,我校在科研练兵上主要采取了学习科研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探究课题研究方法,撰写论文等活动。

4、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搭建教师展示的平台

在教师岗位大练兵培训的这段时间里,我校的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经常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活动,均取得了很优秀的成绩:每个学期都有十余人参加县里的教研活动,于天宇教师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县里的美术教学活动,经过锻炼日渐成熟起来,曾被派出去代表县里参加哈市的美术教学活动,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张利敏不仅多次参加教研活动,他组织的学校合唱队在教学展示中总能荣获一等奖,还被进修校聘请去给新教师进行教材培训,受到教师们的好评,张立敏、姜丽娜两位教师参加了全县教师基本功竞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王沙沙、李辉、徐微老师的英语教学基本功过硬,教学能力很强,所教的班级的英语成绩在几次的全县统考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程丽娟、李迎秋、胡英、王文光四人组建的综合实践学习型团队,多次承担市里的教研活动,受到了教研员的赏识。丛艳春老师代表骨干教师为大家上的问题研讨课,得到了师训部领导的认可。

5、以网络教研为突破口,让岗位练兵步入快车道

我们学校是县里唯一所有校园网的学校,班班都配有电脑,基于这一点,我校专门组织教师进行了计算机知识和课件的制作的学习培训活动,使教师们人人都会制作课件,人人都能熟练操作电脑,在课堂教学中,丰富了学生们的视野,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我们也利用校园网络这个平台来参加市里组织的uc教研活动,使教师们足不出户就学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学到了外地同行们的教学方法,与名优教师零距离沟通,从而提高了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我们也因此开展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课题教学中的应用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现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有的青年教师还建立了自己的教学博客,把自己在教学中总结出的好的教学案例和感悟都写到个人的教学博客中,达到资源共享。让岗位练兵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相结合,让教师在高效快捷的信息状态下吸纳丰富的教学资源而更好的为教育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6、组建学习型团队。

微能力点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青少年 广告素养;认知;批判;行动

在电视、网络等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浸润于消费主义的文化中,加之青少年没有很好的理性认知的年龄特征,在心理和行为上会很容易受到广告的负面影响。广告泛滥的年代,单纯靠广告监管或者“堵”的方法保护青少年很难奏效。因此需要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角度入手,培养青少年对广告的认知能力、反思能力和批判精神,促进青少年更好的参与社会事务。

由美国公共广播公司(CPB)和美国公共广播事务局(PBS)两个非营利机构资助出品的“don’t buy it”网站是一家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网站,注重青少年使用者的互动参与,同时对老师和家长也有使用指导。

一、青少年广告素养入门——广告认知

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使得各媒介内容相互融合的同时,也给广告的跨界带来了机遇。同一产品以平面广告、电视广告、广播广告、网络视频、网站广告甚至是微博等SNS社交网站的软广告的形式向人们进行着宣传。尤其是由于网络广告的市场尚未成熟,网络广告监管又相对困难,所以“强迫性广告”“诱导性广告”充斥于各个网站。而据《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2010年12月的数据显示,国内19岁以下的网民占总体网民的28.4%。 广告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模仿和行为模仿,容易受到消费主义的侵蚀和养成一些不良习惯。所以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首要着力点就在于提高对广告的认知。

“don’t buy it”网站以代表理性抑制消费的蓝色为网站的版头,文字采取花式英文,迎合孩子活泼的性格。网站页面中有类似一般网站中的常见的垃圾广告和窗口广告形式的图片和窗口。在普通网站中此类图片是诱导用户去点击达到广告链接的目的,但是“don’t buy it ”网中,却不是真正的网络链接,而是弹出窗口告诉用户这是一个广告技巧。这种实战式的识别网络广告链接的形式,能够很好的锻炼青少年的广告识别能力。

二、青少年广告素养核心——批判思维

媒介素养教育从英国发端,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于媒介素养教育从实践到理念的不断尝试和探讨,已经脱离了早期的“保护主义”倾向,向着“参与式”教学和“赋权”的方向发展。而“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批判思维”则已达成共识,卜卫在《对媒介素养教育及其研究的反思》中也提到,“赋权”其实是需要媒介素养教育的最重要的理由,同时也是现代媒介素养教育的最根本的特征……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应该包含个人的层面,即发展对媒体批判性自。在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加强媒介教育是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重要途径,因为“在大众传媒时代,媒介教育被赋予更好的实现言论自由和维系民主的重任”1。因此青少年的广告素养教育就要通过培养对广告的认知来达成批判思维的训练和养成。

“don’t buy it”网站虽然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初级网站,但是网站内容的设计与批判思维的训练达到了很好的融合。网站中关于“广告伎俩”的内容在鼓励孩子们主动认知广告的同时也在培养孩子们在广告包围的世界中的批判思维方式。 “购物袋里是什么”以问答方式教会孩子们思考包装和产品的差异,在购买时考虑自己购物袋中的是否是自己真正想要购买的商品。“热卖还是惹人嫌”则可以引发孩子们对于商品营销成功与失败的预测,使孩子们注意到商品热卖背后的广告投放和营销方案的秘密。“扮酷的花费”引导青少年在自身追求时尚衣物进行思考,“价钱正确吗”引入了游戏,并且以切奶酪的方式向青少年展示一件商品的价格的构成。

三、青少年广告素养重心——行动参与

媒介素养是关于行动的知识,必须在行动中学习。媒介素养教育不是要让大家学会多少“专家”认为应该学习的媒介知识,而是一个促进所有参与者主动学习和使用媒介的过程。2行动参与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在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要将受教育者作为学习的主体,令他们参与性、探索性发掘知识。正如大教育家杜威提出的知识源于社会交往,批判教育法也提出要给予所有参与者表达意见的权利。另一方面,行动参与指的是媒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以理性和批判的思维去进行社会活动,而不仅仅停留为在脑海中的观念和头脑中的知识。因此,青少年的广告素养培养在方法的选择需要注重青少年的行动参与,同时鼓励他们成为合格的具有批判精神的小公民。

“Don’t buy”网站中在各个页面设计参与性的小游戏,比如“创作自己的广告”“设计燕麦片盒子”使青少年自己动手来达到对广告的制作流程的认知。在“参与进来”的板块中,编辑提出如果你不喜欢在媒体上看到或听到的东西,那么通过写信发邮件或者打电话发出你的回馈,并且让家人、朋友甚至整个学校都参与进来;“学到更多”板块中列举了更多网站链接,这些链接都是有关培养青少年的主体意识和媒介素养的网络资源,鼓励青少年自主性的探索学习。在“认识榜样少年”的板块中编辑展示了用实际行动来对抗不良媒介信息和商业广告的少年的事迹。

四、对我国青少年广告素养教育的启发

“don’t buy it”网站作为培育青少年广告素养的初级网站,将“认知、批判、行动”的媒介教育理念融合在充满童趣的网站内容中,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资源网站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首先网站定位于青少年广告素养的培养,这在是国内没有前例的。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文化下广告已经弥漫于我们身边的各个角落,中国青少年的广告素养的培养也需要提上日程。

其次,青少年广告素养的培养最后的落脚点在于行动,这符合媒介素养教育“赋权”的理念,即如台湾学者吴翠珍所言“使个人有能力去分辨、选择、评估媒体及其内容,进而通过理性的思考与对话,去影响监督媒体改善内容,乃至培养公民产制创意的、良性的、教育的讯息,共同构建社区品味,从而提高社会的文化品质”3。国内媒介素养教育尤其是广告素养教育中,也应注重“行动”这一培养目标,而不仅仅停留在对广告形式和技巧的认知和批评上。

最后,美国公共广播公司资助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公共媒体参与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中国复杂的传媒体制,完全意义上的公共媒体是不存在的。而媒介素养教育尤其是广告素养教育是批判的教育,是公共性质的教育,这就阻碍了国内的媒体参与。但是媒体在提供“媒体环境”和“实习机会”“发声渠道”“公众影响”等方面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打造公共媒体是促进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

尽管中国大陆也不乏媒介素养教育的探讨,也有本土化的尝试性实践,但是针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概念的细分还不够明确,导致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体系。现代媒介形态众多,内容丰富,需要针对不同媒介形态和内容提出相应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例如报纸素养、数字素养、新闻素养、广告素养、游戏素养等。同时在各种素养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上,政府、学校、社区和家庭、专门组织和大众媒介共同参与和推进的格局并未全面建成。美国媒介素养教育无论在实践还是在理念方面较我国大陆而言都是比较成熟的,因此借鉴美国经验并使之本土化是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长期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君超.媒介批判课程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清华大学的教学案例.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0).

相关期刊更多

功能高分子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教育部

微纳电子技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