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的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资源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的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职业能力 课程资源内涵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以课程为教学单元资源建设、自主学习平台建设和社会服务水平建设为重点的职业教育改革。“十二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重点,将从以规模发展转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职业教育“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 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课程资源库建设能进一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高职教育始终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可概括为具有崇高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和信息素质的新型人才。然而,传统的教学资源结构并不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当前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教学资源库便显露出它强大的优势。

第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能进一步提升职教信息化水平。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国家的立项建设项目,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建设投资也是空前的。其建设必将推动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第三,课程资源库建设能进一步扩大使用者的受益面。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强势发展,特别在专业教学方面。从多媒体资源到精品课、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到建设规范,这些都是几十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信息共享与交流是信息增值的必要途径。这些信息只有通过建设、管理、共享和交流才会使我国几百万的高职教师和近千万的高职学生和社会使用者受益。

第四,课程资源库建设能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由于区域经济和均衡发展的差异,全国各地的高职教育发展并不均衡。部分院校虽然经过示范性建设,但建设成果在传统的资源平台上很难实现快速共享。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以教育理论为支撑,它的“示范性”和促进作用会更加突出,必将促进我国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第五,课程资源库建设能进一步提高专业服务社会能力。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必须依托专业服务社会的主线,包括联合行企、开展专业领域调研、行业职业标准、人才需求分析和校企合作等全方位地诠释了专业服务社会的内涵。故此教学资源库服务于社会就成为必然。

2 课程资源库建设内涵的体现

2.1 课程资源库建设要体现目标的针对性

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要以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遵照国家和省级建设标准,进行教育性、系统性和可应用性的建设。在建设目标设计上,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以满足行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建设内容设计上,注重与工作的一致性;在课程实施方面,注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将行业、企业和专业技术标准与通用权威的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形成职业能力导向体系。促进资源库建设的有效性。 (下转第196页)(上接第170页)

2.2 课程资源库建设要体现主体的多元性

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方式的多元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可解决资金短缺、技术力量不足、资源共享难等问题。深度融合企业资源,定期深入企业,既能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社会、行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又能了解学生是否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资源库建设人员结构的多元化。资源库的建设不仅包括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也应关注资源应用环境的建设,为此资源库的建设需要的是一个共同体建设团队。建设团队应吸纳职业教育专家、教学骨干、企业技术能手、程序开发和美编设计等多方面的人才。注重校校合作、校企联合、政学合作。这也是以企业人才需求作为平台建设的必然要求。

2.3 课程资源库建设要体现技术的先进性

教学资源库本身就是一个网络运行的共享资源库。若反映工作过程的要求和实现资源库平台运转优良的网络环境必须引入先进技术作为支撑。在这些技术中可借鉴现实技术与虚拟技术间的有效对接,以实现其教育与培训的功能。

2.4 课程资源库建设要体现内容的开放性

资源建设内容的开放性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在内容的开发方面,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引入专业标准使课程内容能充分反映企业的需求,必须紧跟行业产业实际。二是内容设计方面,应具有广泛的包容性,既能反映国内共同的建设要求,也要将具有独创特色的教学信息纳入资源库,把专业独创特色的教学成果和实践反映出来。三是在内容开放的程度方面,要注重共享国内先进院校的建设资源,更需关注并吸纳、整合国外的优秀教学资源。四是资源库的素材方面,要把握资源库的素材针对性和适用性,从论证、立项、建设、验收和维护全过程对资源库素材进行合理规划,坚持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分步骤地进行科学建设。保证教学资源库资源的充实有效。

2.5 课程资源库建设要体现管理的长效性

教学资源库并不能通过一次性建设就完全解决的,教学资源的长期更新和交流是它本身的属性。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更新。教育工作者需要有目的地对“流动”的教学资源进行交流与共享。

2.6 课程资源库建设要体现应用的推广性

要提高资源库的利用率,就要加快素材的开发和提升质量,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对专业建设的支持。资源库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在专业教学、企业培训加大推广应用力度。要以人为本,以教师、学生、企业人员和社会学习者为本,设计合理的网络运行界面。要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社会学习者自学等方面落实项目建设方案。突出资源丰富、专业对口,方便易用的网页、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管理支持和学习支持。

总之,课程资源库建设对专业教学改革和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各行业技术不断发展,涉及领域宽泛,充分利用网络化资源的多媒体、文本和扩展再生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形式、多渠道、多载体的资源。建设具有友好交互、虚拟仿真和共享特点的网络化资源库,突出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实现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形式,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要求,才能更好地利用专业教学资源库,促进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马树超,范唯,郭扬.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11-12-02.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30

[3] 黄敏.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

[4] 许琦.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机制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2(9).

[5] 李利平.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改革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6).

课程资源的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内涵建设;本科专业

作者简介:陈静媛(1967-),女,满族,辽宁大连人,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婧(1982-),女,辽宁锦西人,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60-02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质量提升谋求内涵发展。作为地方高等学校要想立足和发展,就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工业设计是多边的交叉性学科,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讲,工业设计的内涵在不同时代所包含的含义是不同的。如1954年布鲁塞尔年会、1980年巴黎年会、2001年首尔年会、2006年ICSID和2008年CUMULUS都给出了新的定义,勾画了新的目标和新的追求。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设计的内涵也不断丰富。概括地说,工业设计的内涵就是创造更宜人的生活方式。

一、专业内涵建设的影响因素

专业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内涵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要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增强专业人才的竞争力,就必须重视专业内涵建设,要以特色求生存,以内涵求发展。而影响专业内涵建设的因素是多方位的、复杂的。

1.专业目标是专业内涵建设的总方针

专业要发展就必须确定科学、合理、可行的专业发展定位,而专业定位必须与学校的办学定位相符合。黑龙江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级应用型人才,确定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清晰、有特色,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级创新的应用型人才。

2.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

创新是工业设计的灵魂,是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工业设计人才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出色人才的源泉。

3.教学资源是专业内涵建设的基础

一是教学基本条件:教学资源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与利用情况;现代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利用;促进专业发展经费投入与应用效果和成效。二是实验、实习条件:专业实验室、实践实习基地必须满足使用要求,对新型人才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教学资源共享。四是人脉是教学资源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

4.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内涵建设的基准

人才培养模式是始于人们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么样培养”问题的认识。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首先应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才能有的放矢地研究人才培养模式。

5.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设置是专业内涵建设的灵魂

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的设置应合理,应能够充分体现学生核心设计能力的培养,包括教材的选择与使用、教学改革等。

6.实践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专业内涵建设的目标

实验在学生学习或职业生涯中的指导作用,体现出学生创新项目的完成效果及学生专业能力与就业面的宽窄。

二、加强工业设计专业内涵建设的措施

1.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当前我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思路开阔、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勇于创新,既懂得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具有艺术修养,既掌握现代工业设计理论和创造技能,又通晓市场开发等经济规律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优化师资队伍,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意识

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素质与创造能力。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不仅要考虑团队成员的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还要关注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科技研发能力。拥有多种类型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思维敏捷、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因此,应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意识,改变与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要关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队伍的学缘结构,工业设计是多边的交叉性学科,是技术、艺术与文化的相互交融,因此师资队伍要由艺术学、机械工程、人文等学科专业出身的教师组成。另外,又由于工业设计实践性的特点,为了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可以广泛聘请设计公司的设计师来承担教学工作,聘请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和充实兼职教师人才库,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为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可以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竞争上岗,使专业教师产生紧迫感,进而主动提升自身素质。

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多段化人才培养

鉴于我校的学苗情况,工业设计专业采取了多段化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多段化,就是根据学生、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设置等分时期、分课程、分学生层次与类型等进行多样化的培养。

(1)工业设计专业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的是“3+1”教学模式,即前三年在学校完成理论教学和实验室实践教学,最后一年在企业挂职锻炼完成专业课学习、实践技能训练、结合企业实际完成毕业设计。因此,从纵向来讲,实行“3+1”教学模式。

(2)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在教学中采取课内外培养相结合,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由以前的传授转为指导,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学习形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导师要重点引导)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课程,优化知识层次与结构,达到“学有所用”,以“用”导“学”,以“用”促“学”之目的。[1]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参加大学生科技立项等,展开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3)对专业实践性强的课程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能使课堂富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能够使学生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2]

(4)专业课程采用了“CDIO”教学模式。CDIO体现了现代工程师所应具备的服务于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设计、实现到运行的全过程所必须拥有的基本能力。[3]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以来的工程教育理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5)入学初期实践性强、艺术性强的课程采用“工作室制”。“工作室制”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最早于1919年德国魏玛包豪斯学院就已经实施,它是以强化“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中注重与现实的实践项目结合的工作室制式的教学方式。[4]理论与实践同步,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教学中不能实现的,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同步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4.深化课程体系设置,突出人才培养质量意识

在原课程体系构建中,增加了素质拓展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其建设满足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学习内容和专业技术能力要求的融合。而改革具体课程的重点是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中体现我校的“三大”理念,特别是“大矿业”理念,以确保我校的工业设计做到“人无我有”。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做中学”,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我校的课程体系从三个模块进行设置,即专业知识模块、能力提升模块和校外实践模块。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分别或组合采用案例法、发现法、设疑法、导学式法、协作式法、情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另外,课程考核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探索适合课程特点的考核方式及管理制度。教学手段应多样化,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可以说是未来教学发展的趋势。

5.构建跨学科、专业乃至院校的资源共享平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良好的实训基地,要提升专业建设内涵,无异于纸上谈兵。只有具备良好的实训基地,才能为专业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撑。一是加大校内基础条件建设。校内的教学资源应公布资源明细与内容,达到真正的有效利用资源。二是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可通过人脉或官方来争取资源共享,高效利用资源。三是加强对口校企合作基地建立。一方面可实现校企合作,另一方面解决了学校“双师型”教师的不足。

6.提高学生学习成效,与企业、国际化接轨

(1)根据“3+1”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完成理论教学和基础实践教学,这一阶段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果。要求教师必须有现场工作经验,不能照本宣科,应根据时代的发展、企业的状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在企业顶岗时能够“学以致用”。

(2)生产实习落到实处。一是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工业设计现状与发展前景,开阔眼界;二是学生可直接参与企业的设计,掌握设计流程,与设计师接触能够提高设计水平和经验。

(3)实现应届毕业生就业零试用期,注重就业质量。要从提高素质教育的思想上认识实践教学,随着就业形式的变化,绝大多数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是“个人素质好”、“要求有工作经验”,因此,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学校专业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相符的矛盾,能够有效地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保证毕业生就业零试用期。

另外,工业设计专业应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工业设计竞赛,使学生获得相关的设计奖励,以增加就业筹码。

三、结语

专业的内涵建设是一项需要积极探索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是各院校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为确保专业内涵建设的有效实施,应建立健全专业内涵建设机制,优化教学环境,同时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内涵建设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陈静媛.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0):47-49.

[2]陈静媛.“工业设计史”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应用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5):113-114.

课程资源的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内涵式发展;专业群;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occupation education, promote higher education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is a new task for high leve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cording to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monstration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transition period, to content type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direction, put forward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eaching qualit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nnot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some ways and method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 education connotation type development,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proved that the connotation of strengthening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ecome the key of promoting the employment problem in our country, is a rich growth of logistics industry based on the book.

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notation type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group; industry cluster

1 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大力发展始于1998年,当年招生43万人,到1999年招生达到107万人,经过十几年的大力发展和规模扩张,到2012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达到1 276所,招生325万人。但是由于适龄人口的下降,生源出现下降的趋势,这既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高职教育必须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目前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导致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据我国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物流行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来自于两种途径,一种是社会培养,另一种是院校培养。尽管近年来高职院校和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培养大批量的物流人才,而这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况且其中还有一部分毕业生所掌握的技能和专业能力与企业所要求的差距很大,形成就业的供求矛盾,加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已经刻不容缓。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核心是内涵

2.1 在与时俱进中传承

内涵式发展是高职专业在长期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办学实践中的不断传承与积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长期的积累与传承,即所谓的“历史积淀”。物流管理专业最早起源于军事,是从应用科学分支出来的,日本、美国等国家的物流起步较早,我国物流学科始于21世纪初,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大多开设于2000年初,很多的知识传承了西方物流学科知识体系,短短的十几年理论教学却面临电子商务、物资配送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当今的物流行业显现出时代的特色,比如京东、天猫淘宝的发展促进了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时代性。

2.2 科学中形成系统性

内涵式发展是一种相对的历史发展过程,发展更多的是内在要求,必须抓住本质和规律性,按规律办,其发展道路主要是通过内部改革、激发活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中引起质变。即所谓的“本质属性”。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内涵丰富,内容多元化,涉及到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包装及信息处理六大功能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且系统发展还要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即所谓“系统发展”。

3 高职物流专业内涵式发展的路径

内涵式发展是建设高水平、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就是通过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引领”的办学职能。在当前,物流管理内涵式发展的路径应特别关注以下问题:

3.1 定位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核心

专业设置定位是高职发展的灵魂和精髓,是核心要素。所谓定位是物流管理专业办学思想与过程的概括,是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价值判断和理性思考,是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的理性认识,它决定和规范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对教师、学生培养目标追求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形成自己的定位理念和风格。物流管理专业更是如此,要培养快递员还是叉车司机,是一线的实操人才,还是中层的管理者。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较短,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建校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影响发展。因此,总结和凝炼符合经济社会要求、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理念,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的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3.2 课程建设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的龙头

课程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龙头,是最能体现专业发展特色的重要因素,加强课程建设是内涵式发展最直接、最现实的选择。

(1)实现无缝对接产业集群。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是以物流行业实操能力核心为导向,专业建设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高职物流专业建设,物流课程建设对接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专业课程建设水平,提升物流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优化物流专业结构,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定位,物流课程教学标准要与本行业标准相适应。

(2)集成物流专业群。高职物流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只有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才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依据物流产业集群或产业链而设置,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若干相关专业(方向)的集合。物流专业群以地域性发展为基础,能否适应市场的需求,也是区域经济发展联动性、资源性的集聚。

3.3 物流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物流专业内涵式发展的根本

(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符合就业企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掌握现代物流经营管理理论,熟悉现代物流技术、法规、政策,具有较全面的物流实务知识和操作能力,培养在工商企业物流中心和第三方物流公司从事物流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与企业人才需要的人才不脱钩,势必要真正了解企业的需求,目前德国的高职教育中的双元制,正是凸显企业需求,将所学与所用紧密联系的示范。

(2)强化物流实训育人环节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物流管理专业是高职专业建设中实操性很强的专业,仅仅停留书本理论传授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物流行业用人的需求,强化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建构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要结合物流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制定物流实践教学标准,制定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办法,建立实践育人机制,确定物流实训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力度,保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支持高职物流专业走出校门,在教师指导下参加物流企业实习、工艺创新和发明专利等活动,及时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物流技能大赛,以赛促学,提高高职物流学生的技能水平;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3)突出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做为物流行业主要输送人才的来源,带动物流行业的发展水平,更是决定着相当数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分、学时),通过课程、活动和实践,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完善物流行业相关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高职学生职业发展、求职方法和技巧、简历撰写、面试准备、模拟面试等就业咨询与辅导。开发物流专业创业课程,将创业教育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学分、学时),依托物流工业园区、物流产业园区,积极开展高职学生创业实践训练,搞好模拟创业、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精神,锻炼创业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物流专业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实现学生自主成长,成功就业创业。

(4)开发物流管理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开发是一项艰巨任务,也是提高质量、推动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优质的物流专业教学资源是提高质量的基础, 物流行业教学资源包括职业标准、物流行业标准、海商法、合同法、规模企业岗位(群)任职标准与要求、物流行业发展国际趋势等;专业教学资源包括物流人才需求调查、物流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物流人才培养方案等;物流管理课程教学资源核心课程包括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货运、国际贸易、报关实务、物流成本管理、港口物流的课程标准、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手段与方法、学习指导、教学参考等;拓展教学资源(职业资格认证、职业技能大赛、创业设计大赛等资源)。

课程资源的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 实践能力 教学内涵 课程观

中职计算机教学以信息符号抽象枯燥“闻名”,不但有很多学生感到学习难,还有不少教师认为教学难。怎样让教学内容更直观,且更生动有趣,让更多学生体验到计算机学习乐趣,通过专业学习提升中职生的专业素养,并且学有所用,是很多中职教育者关注的问题。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当前,“教学难”是必然的,教师可结合课程特点深入解读教学内涵,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明确教学目标,并在目标的指引下实施有效教学。对此,本文基于教师视角,对如何理解中职计算机教学内涵及课程观进行探讨。

一、对中职计算机教学内涵的解读

1.面向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目前,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各行各业招聘人才时将计算机知识作为一项基本内容列为对人才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核心内涵应以面向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主,教师应立足计算机课程,将教学重点从如何学习知识转向如何运用知识,以此实现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学习仅是一个短暂的过程,经历这一过程的初衷是掌握一技之长,应对以后的工作,实现人生价值。因此,教师应摒弃传统学科观,将实施教学的着力点置于学生的未来,不以学历教育为目的,注重能力技能培养,使教学贴合现代企业实际,打造真正的实用型人才。

2.让教学成为学生应用知识的媒介

以“职业本位”为核心,应让教学成为学生应用知识的媒介。实践中,教师要分清教学主次,对于中职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如《办公自动化》中的“汉字输入法”、“设置标题文本”等,因很多学生已通过上机练习掌握相关内容,所以实际教学中这部分内容可以一笔带过。教学内容应简而精,以实用为度,着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的内容为主,对理论知识在现实岗位中的应用范围等知识进行重点介绍,对学生将来就业形成参考。例如,与“OSI参考模型”相比较,应将重点内容放在“IP地址计算”上;适当更新或者增加一些实用价值更明显的内容,如“VLAN的应用”、“家庭上网拓扑结构”等;而在讲网站服务时,内容则要更细,从域名申请到网站管理等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详细讲解,便于学生就业后立刻上手。

二、中职计算机教师课程观的树立

1.优化课程设计

目前,有些职业学校“计算机及应用”教材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就业导向功能,缺乏职业能力培养环节。针对这种状况,中职计算机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观,优化课程设计,构建以“应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中,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划分成数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指向一种特定的职业能力,学生学习了一个模块,即掌握了一种技能。模块划分可参照表1和表2。

划分不同模块的同时,教师还需要为每个模块设置能力目标、评价标准和就业指导,使学生在正确的引导下接受科学的学习评价,在具有支持性因素的环境下,看到某个学习任务的价值,并且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从而呈现出激励性的学习动机,提升就业能力。

2.整合课程资源

严格来说,每一门课程都是多种学科的集合体,带着这样的课程观,中职计算机教师需要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将多种资源整合在一起,然后以多媒体为载体将这些资源的价值得以最大延伸,为学生展现一个与传统有别的全新学习天地。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早就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而应该合理调动、科学组织多种资源,以多媒体为媒介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通过教学成本的降低,学生的时间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实践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一切媒体设备关注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如手机、电视、报刊、杂志等。教师可为学生布置与此相关的课外作业,将作业设计成为探究任务,将多媒体技术设计成任务中必须利用的媒介,让学生单独或与同学联合完成任务。如此则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使学生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传递学习信息,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综合性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目前,就业能力培养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标签”。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师对教学内涵应有清醒认识,同时树立正确的课程观,立足当下,着眼学生的未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发挥特长,为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课程资源的内涵范文第5篇

摘 要:工艺美术已经融入当下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工艺美术门类广泛、历史永久,本文旨在探讨我国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在当今社会环境中的价值与内涵,以及其教学方式的创新。

关键词:工艺美术; 当代内涵;教学创新

在我国,工艺美术从其专业内涵上讲,完全可以概括成一个大的专业门类,从其承载的实际内容上看,定位为一个专业也并不是十分的贴切,由此可见,工艺美术的知识涵盖面和专业属性是非常丰富和繁杂的,工艺美术门类的发展有着其特殊的历史轨迹,它强调材料与形式的紧密结合,体现造型特点的同时还要有与对象有一定的距离,形成独特的艺术趣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同时期的文化影响、地域特色、时代演进和技术更新,散落于民间的各项传统技艺不断的发展传承着,形成了各自相对完善的工艺流程,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审美意识的变化,已经流传久远的各项传统手工艺在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中渐渐开始褪去往日的光彩,有些手工技艺甚至开始逐步走向衰亡。在当下文化状态里,传统文化遗产被“快餐文化、实用主义”包围其中,随着现代化科技手段的演进与通用,逐渐替代和弱化了对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视,工艺美术领域面临着传统工艺的断代、失传的严峻现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本着挽救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宗旨,整合工艺美术门类的专业内涵,于2013年在高等学校教育体系中成立工艺美术专业。旨在通过高校教育的创新继承与发展处于濒危境况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技艺,一方面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则在于通过系统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达到工艺美术专业的基本技术要求。基于工艺美术专业的属性,为了避免空洞的、陈旧的、缺乏指向性的教学计划,高校在开设工艺美术专业时,专业对位性的思考和课程设置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点也变成了各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发展兴衰的重中之重。

为了更好地体现工艺美术专业的内涵能力培养和创新发展,对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就变得尤为重要,工艺美术专业教学的新更加势在必行。

首先,国内多数新近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院校中,其开设的课程与工艺美术专业应具备的内涵与定位相去甚远,亦或可说现有的教学资源与课程体系不具有承载工艺美术专业教学要求的条件积累,如果要真正意义上实现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条件,完成教学,则需对现行工艺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教学与实践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造。首先应该依据原有的办学条件,最大限度的调研、开发利用民间、地域的资源特点,深化有价值的工艺品种类资源及民间艺人、传统技艺、工艺材料资源等,将其引入到教学中,充实教学内容,逐步完成真正意义的工艺美术教学。

其次,工艺美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定位调整,需要综合地域文化特点、原材料特点等,以及现有的优势条件和专业历史积累,改革内容的制定要与学校现有资源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和现有资源。优化工艺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形式,明确对位性的分类教学课程体系,强调在夯实工艺美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造型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对课程的模块化建设和能力架构体系进行重点建设。具体应该将工艺美术专业课程划分为基础能力模块、材料技法模块和创意制作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其明确的方向和开展思路,模块内的课程设置紧贴对应能力培养要求。基础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造型基础能力和工艺美术相关理论知识,通过本阶段的课程教学,使学生形成基本的专业能力,为材料技法、创意制作环节提供了根基;材料技法课程模块强化学生的材料应用能力和形式表现的有机结合,强调“因材施艺”的教学宗旨。

再次,有了较为完备、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环节的推进方式同样十分重要。为了更好地开展对位性的分类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进民间的工艺美术专家和学者进入课堂,为专业学生进行直观的、对位的、专业的知识传授,可以让学生掌握第一手的专业感受,带来“原滋原味”的地道专业印象;与此同时,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在可以利用的地域资源条件里,积极拓展专业外延和技术支持,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可以走出去,到第一线去实践和感受专业的内涵,在校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耳濡目染和切身感受,学生们将获得第一手的认知经验,为日后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自选与集中、引进与外放相结合的多元教学形式,教学改革制定的整体思路和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之中。

总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有效的教学形式,合理有效地利用地域优势服务于工艺美术专业教学,是解决当前工艺美术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与专业内涵不对位问题的两大重点内容。我们的创新尝试只有紧密依托地域资源的优势存在,专业分类妥当,合理利用我校现有办学条件,高效、环保地开展和实施改革计划,将创新过程做扎实,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艺美术教学方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