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与设计的实践与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和合流变;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潜意识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作为一种建筑类型满足人在日常居住空间的需求,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传统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它的营造体现了时代的体制和文化素养。
1 传统园林与民族潜意识文化
传统园林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潜意识人格有着密切关系。我们潜意识里建立的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与天人和合在传统园林里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1.1 壶中天地
比起西方园林的盛大、开阔,中国传统园林更多的是小型园林,如残粒园、芥子园、勺园,所谓芥子纳须弥实质上是一种时空的压缩和重构。造景特点主要是在小型空间中以人的一种生活期望将潜意识中的那种天地塑造于自己的生活中。
1.2 天人和合
“和”乃和谐、和平,“合”是结合、合作。《园治》一书所指出的造园技艺体现着这种天人“和合”,其精要则包括:“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因境而成”。
1.3 体制中的人格分裂
“天人和合”哲学下的“壶中时空”的符号化压缩背后是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兼济天下而独善其身”的人格分裂。建筑园林中轴线在明清时期北方城市的规划及其四合院中具有决定性地位和作用,中轴线在潜意识里标示着皇权的地位与主宰不能动摇,侧面显示了皇权的庄重与至高无上。
1.4当代园林潜意识文化
当下的城市公园描摹古典园林成风,其实是照猫画虎,没有理清中国传统园林创作的原型。一种文化的形成是由多重元素造就的,时代的演变也是根据现实客观原因而蹴就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成是处在那个时代里的产物,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2当下潜意识的漂泊与场所精神的缺失
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用来封建主义和反对宗教神学的,他引导人们逐渐抛弃了无知、愚昧和迷信。它倡导科学、理性、民主,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人类生活越来越多的依赖技术,从而被合理的却是被强制的执行者一些事情。“被强制”是由于科技的理性使这个社会在取得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同时却产生了对个体而存在于“人”的自由和逻辑思维之外的人性的威胁和。科技理性对人性的压抑导致了现代人的异化,表现之一是人日趋成为机器的一部分,成为整个大社会大机器的一个微小零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成为纯经济、纯物质的关系。人与建筑也仅仅表现为一种住需关系,并没有从深刻意义人性化上实现人与建筑的关系。拿当下最流行的大肆拆迁作为例证,这种经济利益驱动下对建筑与城市环境的毁坏所导致的后果国人没有一个充分、清醒的意识,就如同对于富有和贫乏的认知在其潜意识里还停留在一个很初级而愚昧的阶段,人们不能更好的预知要发生的事情并且更可怕的是破坏者以及政府没有一个正确的引导意识从而使这种破坏存在一种无止境中,从侧门印证了人作为时代中的主导者已经成为科技支配的一份子,因为在当下中国“拆迁铸就未来”文化是按一种固有的当下思维目标为前提而不是运用民族潜意识文化思维与当下文化的流变思维来引导自己的行为的。
3潜意识与建筑环境认知
心理学家荣格把人的精神分为:意识、个人意识与集体潜意识。同潜意识相比,荣格认为以往对意识强调的太多,他以为精神的意识方面犹如一个岛的可见部分,而潜意识则是那神秘的隐藏于水面之下的巨大底层。潜意识可以分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个人潜意识是在个体生命中形成的,它的形成也会或多或少的收到集体潜意识的影响,就相当于共性与个性它存在于集体潜意识但是又与集体潜意识具有不同之处,它是由一切冲动和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无数的其他经验组成的,这些 知觉和经验不是被压抑就是被完全忘记,偶然的事件可能使其露出水面而被唤回到觉醒的意识中。
3.1集体潜意识与建筑环境
3.1.1 集体潜意识与个人潜意识区别
首先,虽然个体潜意识从片段上看与社会和群体具有种种联系,但若从根源上考虑,我们发现它不是最终植根在社会情境与结构之中的,个人潜意识缺乏组织不能更好的体现一个事物的全过程,仅仅是一种短暂的表现形式。
集体潜意识有两大要素:一是本能,二是“原始印象”。本能有性本能和营养本能。“原始印象”是人类原始时代积累到现在所积累的印象,其中最重要的是神话以及宗教。原始印象还表现为直觉“先验知识”的能力,如对“整体大于部分”,不凭经验可以领悟。
3.1.2集体潜意识与建筑环境的场所精神
集体潜意识是不自觉的,它包含着连远古在内的过去所有各个时代积累起来的那些经验的影响。集体潜意识并不是先天生成的,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后天的人群或种族所生活的共同环境而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以及审美观,随着时间的积累它造就并延续着存在于人的精神层面最深处的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文化的再现,在某个时代中能完好展现它那个时代文化背景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观察它的建筑形态,一个城市就如一位述说的老人,它能朴实的将过去的一切美好保留下来供人们去挖掘去品位,从而形成一个时期的集体潜意识文化。
3.2现代设计中的历史意识与历史潜意识
3.2.1概念的矛盾性与时代性
我们已经论述过城市的更新必须以集体潜意识及其民族文化作为前提,那么就建筑与城市设计的方法而言,提倡设计创作中作者的历史意识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很多事物概念的提出总是要经历排斥和适度作用的,一旦设计师抱着诸如历史意识、民族意识进行创作,接下来我们看到的可能就是历史的一种再现,民族符号的泛滥以及肤浅的文化呈现。我们需要的是“历史潜意识”而不是“历史意识”,文化的再现根本不能实现它本身的价值反而糟蹋了它原先存在的意义,了解历史并能根据现实生活加以演变才是我们所提倡的形式。
3.2.2从意识形态解读历史的当代性
历史的真实性其实有时候也是根据潜意识行为而变化着的,这种行为常常出现在个人潜意识中。历史的真实性不是绝对的,因为真实本身就不是绝对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4结语
我们前面讨论了个人潜意识在集体潜意识中的角色,历史的连续性问题就如个人潜意识性质它是各种社会事件的源泉,从整个人类历史形态来说它都无时无刻的表达着一种历史的连续性以及延续性。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3-10
[2]魏晗.浅谈现代景观设计的形式表现[J].小城镇建设,2003(8):52-53
[3]王秀华.现代景观环境基本属性思考[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5,13(2) :27-29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作室;项目式教学;环境艺术设计
作者简介:杨珺(1979-),女,湖北武汉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湖北 武汉 43007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20-02
以环境艺术设计项目式教学课程改革为例进行研究,阐述了项目式教学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及其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针对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设计教学中教学目标不清晰,课程与课程脱节等问题,对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项目教学法,工作室教学制等都进行了深入剖析。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设计创意、设计表达、装饰施工与管理能力,能从事室内空间创意设计、项目及施工管理的高技能人才。
一、项目式教学模式构建的背景
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各国对城市规划与设计越来越重视。环境艺术设计是人类打造自身所希望的环境空间的设计分支,环境艺术设计目前包含的学科种类有很多,包括室内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学科体系。目前全国环艺设计、景观设计已成为企业或所有设计工程领域中都具有的一种决策活动,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文化竞争力强弱的标志之一。这种发展态势也表明我国设计艺术意识的普遍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近几年人才就业一般在装饰设计公司、设计院、工程建筑有限公司、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等,一般是从设计员做起,最后到胜任工程综合管理的项目经理人或自己开设计公司创业,只要在发展中的城市都会有该专业的发展空间。市场上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物业管理、房地产规划等领域的中高端人才供不应求,而在这些行业的紧缺人才中,室内设计师和景观设计师显得尤为紧缺,占各类紧缺人才总量的37%,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广范的专业拓展性。由环艺设计展开的设计艺术,涉及诸多领域的内容,形成多样艺术形式、多种产业、多项职业的就业群体,见表1。从生源和就业两个方面看,继续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式教学培养模式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采取的工作室体系下的项目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艺术类高职学生必须首先解决设计技能的操作熟练性问题,即学生出去找工作的基本生存条件,在此基础上再谋求发展,成为整体的、完全的、合格的高技能人才。“三位”是专业基本生存能力、专业空间拓展能力、社会综合拓展能力。专业基本生存能力是最基本的、必须掌握的能力;专业空间拓展能力是指能够触类旁通、打破专业界限的专业学习能力;社会综合拓展能力指具备沟通协作等其他综合素质。
三、保障体系建设
课程质量的核心是教学质量,课程质量是课程在整个设置、实施和评价等活动过程中体现出的一种符合设计者预期目标、满足社会期望、反映学校教与学内容的一种状态。艺术设计学院在此前提下,设计出符合专业发展的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1.组织保障
成立由二级学院负责人、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组成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专业建设规划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以及教学过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成立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审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进行阶段性与总结性评价。
2.制度保障
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企业调研常规化制度,持续改进项目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等,保障专业教学与建设稳步有序地进行。
3.资金保障
向学校申请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学生竞赛等建设经费,合理使用项目建设资金,并充分利用创收和社会资源确保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
4.监督保障
逐步形成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及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监督作用,对照培养目标开展定期检查和科学调整,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注重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建立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对考核结果实行严格的问责。
四、“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
工作室项目式教学平台作为一个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教学体系,就要求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项目中锻炼、在项目中教学。
1.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培养
根据专业教师所长明确教师发展方向,通过暑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锻炼或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2.“双师”素质的培养
通过工作室项目教学,能够很好地带动教师积极主动地加强实践的训练,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并要求教师获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3.兼职教师队伍
与企业之间深度融合,共同完成项目,在这期间有大批的企业教师成为本院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主要承担校内常规教学任务、指导校外实习和提供就业机会。
4.鼓励教师结合专业教学改革承担科研项目
承担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特别是开发与企业结合的横向技术应用项目。这样,在促进教师学术水平提高的同时,了解和掌握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接触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管理实际,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促进“双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项目课程标准开发
让学生在工作室项目的要求下,明白自己必须具备哪些能力和知识,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去学习,以适应不同教学层次。将企业的设计生产标准作为开发项目课程标准依据,企业的岗位任务目标就是项目课程目标,企业任务目标完成的各个环节就是教学实施的环节。项目课程标准的内容由项目总体目标、分解的阶段工作任务、各阶段工作任务里涵盖的知识与技能,以及项目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和最终完成的项目成果形式、对学生的项目评审的综合评判来组成,是组织、实施、考核项目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六、项目式教学模式培养的职业技能特征
职业院校有必要在职业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此能力包括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职业心态、职业道德,总结起来就归为设计的普遍性、可迁移性与持久性。随着技术革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持久性必须得到加强。在经过项目式教学的系统培养后,学生获得了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拥有持久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往往能持久存在,会伴随其整个个体职业生涯使之终生受益。
1.通识知识与通用能力
在该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具有运用正确的思想、观点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及信息采集、分析和利用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竞争意识。
2.专业知识与专业拓展能力
熟悉环境艺术行业发展规律,掌握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理论、原则,具备空间设计与创新能力;掌握设计徒手表现技法,具有设计手绘综合表现能力;掌握相关建筑与室内设计法规、政策与制图规范;掌握环艺设计(居住空间、办公空间、餐饮空间、商业空间、展示空间等)的基本设计理论,具有一定的设计表达与施工图制图能力;掌握CAD、3DMAX等应用软件技能,具有较强软件绘图的运用能力;掌握室内工程基本施工工艺和预算及施工组织能力,具有较强相关艺术设计专业的自学能力和创意能力。
七、建立一套健全的工作室项目教学的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
工作室项目式教学考核的形式是多层次的,见图2。衡量学生的阶段任务表现分为两个主要方式:阶段任务完成效果和职业能力。两个方式的评价结果成为学生的项目得分,并记入项目总评。在项目评价方式中,主要以平时上课的考勤和表现出的职业精神、设计状态来衡量学生阶段任务的职业能力,综合总评给出项目考核结果。参考文献:
[1]曲正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困境及其制度解答[J].教育发展研究,2006,(1).
[2]周祥瑜,吕红.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培训包体系及其优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关键词】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实践教学;改革
Discussion on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Vocational Colleges
CAI Qing
(Mining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hongq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Chongqing 400037, China)
【Abstract】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vocational colleges charged with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skilled personnel in environmental field. Common problems were discussed for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specialty. Some suggestions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urse design, practice and graduation project design were given to enhance the content and improve the methods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Key words】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Reform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深入,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高职高专类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重任。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建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特别是面向未来发展的教育与教学体系,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所面临的迫切问题[1] 。
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知识体系驳杂,涉及自然、技术、社会和管理科学等诸多领域和学科[2]。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过程中,实训环节显得尤为重要,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提高学生竞争力的关键。
1 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归纳出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实训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
1)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结构有待改善,实训环节安排的时间和教学内容偏少,实训形式呆板,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2)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认识实习时间过短(2周左右),通常走马观花似的参观各类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工程,认识实习所起作用有限。
3)顶岗实习安排不够合理。由于环境专业涉及面广,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五花八门,有些甚至与自身所学专业不相关,不能达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目的。
4)毕业设计环节需要进一步科学的设置和安排。目前毕业设计环节要求偏低,学生得到的锻炼有限。
2 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环节的探讨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普遍存在着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环节薄弱的现象,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应适当增加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的内容,加强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锻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环境监测实验教学的内容。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重要技能,可适当增加实验的数量;
2)强化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教学实验和工程设计,适当增加教学实验和工程设计内容。
3)在增加教学内容的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如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内容与实验方法,独立撰写实验报告。
3 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的探讨
认识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其将要从事的行业有直观的认识,因此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在设置与安排认识实习时应摒弃以往乱看一气的传统,兼顾全面的同时突出重点。对环境专业的学生而言,实习的单位主要有:设计院(环境影响评价和工程类设计)、水务集团、环保公司等。
顶岗实习与认识实习有所不同,认识实习是“感知”实习,而顶岗实习则是“实践”实习。学校在认识实习的安排与设置上应该起主导作用,积极寻求校企合作伙伴,争取发展3~ 4个公司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学生则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的岗位进行生产实习。
毕业设计环节是毕业生走出校门踏上社会前的最后一步,学校必须严格把关,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毕业设计的选题应尽量保证一人一题,提高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毕业论文应鼓励工程、工艺设计,少实验论文;毕业论文格式应严格要求,锻炼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
4 结语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实施教学改革,调整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的方法,是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基于设计工作过程的方法研究
环境设计的专业教学一般由基础课和专项设计课程构成,到了高年级,课程设置更倾向于“真题真作”和“假题真作”的模式,以此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战性。这一模式本身并无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由于该专业学生大都来自美术类考试,他们的文化素质、逻辑思维,理性的综合分析能力相对低较。同时,在教学上的师资储备、教学条件和实习基地相对缺乏,在专业理论建树和工程项目研究方面相对薄弱,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设计水平难以突破。这些弱点在就业方面已经逐步呈现出诸多问题。其次,传统的环境设计教学多注重表现技法的传授和形式语汇的表达,当学生面对实际项目设计时往往不知所措,缺乏实际指导设计实施的方法与步骤,感觉基础课程的学习与项目设计脱节,形式语汇难以建构。事实上,包括视觉传达设计在内的艺术设计各专业几乎都未开设专门的设计方法研究等类似的课程,所谓方法大多依靠教师个人的经验与认识水平。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对整个设计专业已经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1科学的工作方法
现代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高的交叉学科。首先,环境设计的成果是以工程项目的建造为结果和过程的。因此,凡是涉及工程项目设计和建造的所有环节都将成为环境设计关注和遵循的必须原则。它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没有一个科学、系统、整体的方法来支撑,这一过程很难得以推进。其次,在每一个具体的环节,又会有很多错综复杂的问题相互叠加和展现。这更需要设计者具有冷静和睿智的头脑,运用一定的方法予以化解和实施。学校教育的问题是,这一复杂的动态系统由于不能及时得以评价或是由于片面的评价和引导,往往失去了真实的意义。方法成为设计过程中的注解,而非设计必须遵从的原则。在面对实际的项目设计时,盲从和慌乱成为普遍现象。
方法学,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简单地说,艺术设计方法学研究主要解决设计师面对设计项目时“怎么办”“如何开始”等问题。
对于任何一个环境设计项目,其复杂的设计过程概括起来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设计规划(明确设计任务)、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明确各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和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立整体设计的进程模式。这一模式的建立首先依靠科学的方法的介入和指导。例如,在初期需要有设计调查这一环节,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事实是,它往往被忽视或流于形式,甚至仅仅被作为设计表达的表面注解和方案阐述时的理由。原因是,设计者缺乏正确的调查方法和途径,结果自然是片面和“想当然”的,因此也就失去了指导设计的实际意义。例如,对于综合市场的改造这一设计命题,微观上从管理者、从业者和消费者不同的诉求和需要出发,和宏观上从社区文化、市场竞争力与整体环境形象出发。对于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介入方式与方法不同,得到的指向和结果就会相差甚远。其次,整体设计的进程模式还要依靠科学的分析和解读。问题都摆出来了,接下来要做的是分析和梳理出重要的数据和信息,逐渐整理出设计的理念和基本思路。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处理和分析数据,但不能为我们提供解决的方法,设计的进程再次回到了方法研究的范畴。科学的方法“可以将设计师从工匠的迷茫中解脱出来,从而投入工业的语境之中”。[1]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的地位已经产生了变化,它不再将个性化和艺术表达作为首要条件,设计也不再是设计师一厢情愿的艺术表达,而是成为与委托方、其他工程师平等协作,参与并完成设计艺术生产的合作。这源于设计、科学、技术与生产相结合的结果。因此,没有一个科学优化的工作方法,这一过程将会变得复杂。
1.2系统与整体的工作方法
系统与整体的设计方法不仅是现代工业设计的重要原则,也可以成为其他设计领域关注和采用的基本方式。它是指运用系统论的有关原理和方法,对设计过程进行整体、全面的把握,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和各要素的关系,使系统获得优化。从系统的角度分析设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条理、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设计全过程。
环境设计是复杂的、动态的设计过程,委托方意志的变化、投资额度的变化、市场反应的变化、原材料价格的变化,以及人力成本的增加,甚至施工环境的变化等,其间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设计的进程。这中间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思考、太多的环节需要关注、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太多的关系需要协调。因此,更需要设计师树立系统与整体的理念。整体性就是把设计过程中的任一对象看成各个要素,并按一定方式来构成的有机整体。作为整体的部分,要素与整体、环境以及其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系统整体呈现出各组成要素处于孤立状态时所不具有的功能和性质。因此,在环境设计的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强调这种关系的存在,清醒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用科学性的具体方法指导学生的设计实践。学生也好,设计师也好主动地运用系统与整体的方法,从与人沟通的能力、谈判的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决断能力、合作能力的提高等细节入手,以分析、综合、评价、执行的手段贯彻于设计各阶段,使设计的问题得以凸显、集中、深入和拓展,最终以优化与适合的方式完成。
2基于设计思维方法的研究
设计方法学的研究与艺术设计的关系有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样,前者以观念与方法论影响后者,而后者的进一步发展又推动了前者的发展,它们在相互促进中得以共同发展。[2]包豪斯注重艺术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把艺术设计看成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强调艺术设计和艺术的密切联系。艺术家与工艺技师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相互统一和相互转换的可能性。现代设计已经不是能由某个具体单一的工种或艺术家来独立承担的工作。乌尔姆设计学院强调全面发展的创造个性旨在擺脱“纯艺术家”的主观性,和“纯制作者”的狭隘性,从而实现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然而,乌尔姆设计学院试图把设计活动更多地建立在科学的推导和逻辑过程的做法,这又会导致对于设计师个体的艺术感受和认知的忽视。由于所处的时代语境和面临的问题不同,对于现代设计教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包豪斯和乌尔姆学院都在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方面就艺术如何参与现代设计中给出了解释,进行了实践探索,但又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即忽视了作为设计师个体的思维方式的不断发展和进化。类似于将设计的过程定位于前提条件限定下的被动执行和流水线生产,忽略了艺术的创造性和艺术设计除功能之外的活力因素。
2.1设计思维方法的分类
在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它们都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发展的趋向却不同。
艺术设计思维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艺术设计思维的本质、现象、特征和类型进行比较分析。尤其是对艺术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二是对艺术设计思维方法进行系统的整合研究。现代设计的科学本质及其目的性规定了设计思维的逻辑定向,即通过对各类相关因素进行充分的理性分析和理解,从而在设计中体现这种需要、目的或价值。其特点是把直观或经验所得的东西通过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定理、原理等,使人的认识由感性个别到理性一般再到理性个别。逻辑思维在创新中对发现问题、直接创新、筛选设想、评价成果、推广应用、总结提高等环节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形象的创造要求艺术思维发挥独特的作用,只有综合的思维方式才能解决设计中的具体问题。这种综合性体现了设计思维的辩证逻辑,即处理好抽象与具象、理性与感性、分析与综合、历史的与逻辑的、人与物等关系。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统一的产物。在思维的层次上,设计思维必然包含了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这两种思维特点,或者说是这两种思维方式整合的结果。
2.2设计思维方法的研究
研究设计理论,必须研究方法上的处理方式、创造性的观念和艺术的表现手法。如果说目的性、实践性和规律性是一般方法的共性特征,那么情感性则是艺术设计方法最显著的个性特征。设计方法学涉及众多领域,是对设计方法的再研究,所以要尽可能多地产生让人耳目一新的想法,从更加宽泛的视角对问题加以定性,以新的视点审视设计问题,避免过早定论,脱离以往的做法,实施转化思路等。在各种复杂的设计过程中,科学的抽象思维得到的结果必须用形象的方式展现和反映出来,它最终仍是一个形象的建构问题。因此,艺术思维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自始至终地存在着,而且起着主要的或决定性的作用。发散思维针对所给信息而产生的问题,要尽量从各式各样的角度去解读。它是一种跳跃式思维、非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或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围绕一个问题,从已有的信息出发,从不同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探索,从而获得众多的解题设想、方案和办法的思维过程。设计师可以对设计要求给出自己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设计目标,提出设计创意。从范畴化的角度来看,在谋求设计创新的过程中如何创造出新的环境设计范畴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思考过程中,着眼于设计要求中心要素的思考容易受到既成概念的影响而落入惯性思维,运用周边要素开展的思考则表现出一种扩张的态势,并能从中找到更合适的设计方案。
3环境设计方法的嬗变
以科学理性为基础的传统认识论通过彰显“智慧之爱”并未将认识论引向解放。在克服科学认识论弊端的前提下,认识论研究领域中各种学说不断涌现。其中,生活认识论和社会认识论在批判科学认识论的基础上建构其理论体系。生活认识论是“生活世界观照下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关注的焦点转向人们生存的现实感性的生活世界”。社会认识论是“关于人们怎样认识社会的哲学学说,它以人们认识社会的认识活动为对象,考察人们认识社会的特殊活动结构、进化过程和特殊规律”。社会认识论关注的是知识的产生及其社会性。从关注理性哲学的科学认识转向关注人的生活和社会的认识,是认识论研究的层次深化和思路转换,开启了更广阔的认识论研究视域。这一转换为理解知识和知识的产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有效地指导了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开发,从而促进知识创造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知识创造学习环境的设计是在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以及学习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在以新认识论为基础的知识建构论、学习扩展论和知识创造模型论、科学知识社会学等的支撑下发展起来的。
社会的发展使工作任务越来越强调知识性、跨学科性和复杂性。“如果不与他人合作,单个人几乎不可能独自完成一项复杂的任务。”同样的,“学习也是一个高度互动和动态的过程”。在教育与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应考虑到这些特点。学生应在学校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协同工作从而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简单地将学生分组并告诉他们在一起工作,不意味着能够自然地发生协同合作。当前的学习环境设计没有过多地考虑如何有效地调节学生之间的关系,以使每个人都能为获得成功作出充分的贡献。人类的特质之一是能够集合共同的智力资源,一起解决问题,从而将创造知识的过程建立在群体协作的基础上。但现有的学习环境设计“缺乏分工合作与整合工具”。
人类始终跋涉于认识世界的旅途中,从对外物的认识到对自身的认识,体现出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深化。认识的结果是形成各种知识,因此认识论与知识论在某种意义上是统一的。知识是学习的核心内容,对知识的不同看法形成了不同的学习环境理论,因而不同的学习环境理论必定以某一认识论作为支撑。在当下,基于不同认识论基础上的学习环境设计正表现为从“以知识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再到“以协同创造知识为中心”的发展轨迹,即从知识共享走向知识创造。因有理论的支撑和现实的需要,知识创造基础上的环境设计必将成为环境设计的主流形态。
4结语
设计方法学是一门动态发展的综合学科,对其研究与实践应紧跟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地有所发展和创新。正确处理好教学改革中科学与艺术、经验与分析、定性与定量、创造与适合等的关系则为关键。把空间形态、构成与人的行为状态的研究作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出发点与研究对象,将现代设计方法论的研究体系与方式引入教育模式的探讨,改变原有的以院校学科优势、地域特征、教师经验、感性认识为依据展开的传统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以动态的、发展的、系统的理论支持来研究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并逐步形成基于系统理论指导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敏.设计Or艺术——乌尔姆设计方法初探[J].创意与设计,2010(02).
[2] 郑建启.艺术设计方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凌继尧.世界艺术设计的若干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
[4] 李立新.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关键词:工程素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改革
工程素质是指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在进行工程实践活动时所具有的潜能和适应性,它实质上是一种以正确的思维为导向的实际操作,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工程素质包括广博的工程知识素质、良好的思维素质、工程实践操作能力、灵活运用人文知识的素质、扎实的方法论素质和工程创新素质,它具有如下特征:敏捷的思维、正确的判断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融会贯通,把构思变为现实的技术能力,综合运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工程建设活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使其达到预期目的的能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发现推动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科学原理,工程科技则把科学原理变成改造世界的能动力量。要想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就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工程素质的形成并非知识的简单综合,而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素质要素融合在工程实践活动中,使素质要素在工程实践活动中综合化、整体化和目标化。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不同的工程专业对工程素质有不同的要求,需要不同的工程环境,因而高校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培养,这也给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环境工程专业的工程素质要求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环境工程专业包括原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农业环境保护、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等专业。新的环境工程专业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城市和城镇水、气、声、渣等污染防治以及给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不断重视和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环境建设与管理,钢铁、冶金、石化、机械等污染严重的传统企业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量明显增多。这就需要高校尽快培养出大批熟悉工程技术和污染治理工艺、设备,懂得法规政策,会管理,关注环保生态、民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要从以下四点做起。
1.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要使学生掌握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环境规划与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
2.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
学生要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和运营管理的能力,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的能力,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的能力。
3.使学生具备工程师意识和职业迁移能力
工程师意识就是学生在承担具体的工程任务时,具有良好的责任意识、成本意识和市场意识。职业迁移能力则主要是指在职业变化越来越快的时代,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工程师应该具有自我获得知识、迅速转换职业的能力。
4.使学生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接受过工程教育的学生要具有技术决断的能力、处理多学科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动员人力资源能力和与他人协同工作的能力等。
二、对环境工程专业进行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1.课程体系框架的构建
课程改革要着眼于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以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三类基础课构筑平台。培养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工程实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把专业理论与解决工程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教学中可将课程体系分为三大模块: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独立设置。
通识教育平台课程是传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通用性和长效性作用的课程,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主要包括《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及程序设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大学物理》《工程化学》《文献检索》《体育军事理论》等,选修课主要包括艺术类、人文科学类、科学技术类、经济管理类、身心健康类等。
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培养学生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它与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一起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奠定宽厚的基础,也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电工电子学》《机械设计基础》《生物化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等,选修课主要包括《微机原理及应用》《环境科学基础》《化工工艺》《环境生物技术》《环境化学》《环境生态毒理学》《环境地质学》等,其中《生物化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生物技术》《环境化学》《环境生态毒理学》《环境地质学》等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特有的专业基础课程,而《环境工程原理》课程则替代了原来的《化工原理》课程。
2.环境工程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
专业方向课程是建立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的、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工作环境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同样也设必修课和选修课。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应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特点的学生制定多样化的培养规格,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要。依据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在培养“通才”的基础上,建设污染防治技术课程群、环境管理课程群和专业特色课程群等专业方向课程。污染防治技术课程群由《水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组成,环境管理课程群由《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法规》《环境经济与资源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组成,专业特色课程群由《环保设备》《绿色氧化技术》《农业环境保护》《排水工程》《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与应急处置》组成。这些课程之间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并将近年来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有效减少了课程间的重复,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课程群的构建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中对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等方面的要求。
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高校还应根据自身特色加强课程内涵建设。例如:河南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着重于矿产采、选、加工过程及纺织印染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地面塌陷、地面挖损的治理和开发利用,在《水污染控制工程》《绿色氧化技术》等课程中融入纺织印染废水的水质特性、染料成分分析及降解机理等内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与应急处置》课程则结合煤矿安全工程专业的重大危险源管理理论,介绍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与应急处置技术,使得新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提升内涵、强化特色”的战略指导思想。
3.实践环节教学改革
大多数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都会走向生产企业污染治理第一线,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这种从业特征决定了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必须紧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实验教学内容太少,教学方法呆板,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认识实习的收效甚小。环境工程专业主要涉及与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工程等相关的公司或企业,认识实习时间一般为1至2周,只能安排学生一天参观一个企业,这种认识实习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
生产实习安排不够合理,通常是将学生重复安排在认识实习单位,并且很少安排学生进行具体操作,只是让学生随意参观。
毕业设计环节需要进行科学的设置和安排。目前的毕业设计环节以实验为主,注重毕业论文的撰写,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
因此,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强化课程独立实验教学内容和工程设计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科学素质,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精神。例如:适当减少实验的约束条件,教师只给出大体的方向,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独立撰写实验报告,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2)科学安排实习环节
实习环节包括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二者的目的不同。认识实习是“感知”实习,生产实习则是“实践”实习。环境工程专业实习单位主要有设计院(环境影响评价和工程类设计)、水务集团、环保公司和垃圾处理公司等。学校在认识实习的安排和设置上应该起主导作用,积极寻求校企合作伙伴,在兼顾全面的同时突出重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的岗位进行生产实习。此外,生产实习的时间也应适当延长,以便于让学生对企业的管理、运行和实际操作有较为详细深入的了解。
(3)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环节是学生走出校门、踏上社会前的最后一步,因此学校必须严格把关,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量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课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在用人单位的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尽快适应将来的工作。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设计类课题不得少于75%。此外,教师还要进一步规范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使毕业设计的质量得到可靠保证。
环境工程专业肩负着为国家环境保护事业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使命,环境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决定着未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进步速度。为此,在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工程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从而培养更多环境保护事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高峰.面向21世纪的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