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 发展趋势 措施
一、建筑工业化的根本内容
建筑工业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来建造房屋,即将现代工业生产的成熟经验应用于建筑业,象生产其他工业产品一样,用机械化手段生产建筑定型产品。其基本特征为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组织管理科学化。其根本内容是:采用适用、先进的装备、工艺以及技术,合理科学地进行施工组织,发展提高施工专业化与机械化水平,减少复杂、繁重的湿作业与手工劳动;制定重要的基础标准(公差与配合、连接、合理建筑参数、模数协调等)与统一的建筑模数,将多样化与标准化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解决,建立和完善工法、企业管理标准、工艺标准、产品标准等,不断将设计标准化水平提高;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采用现代管理的手段与方法,优化资源配置,科学的进行组织与管理,培养并发展信息管理系统和技术市场,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范畴
建筑工业化通过对现代的制造、安装、运输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进而来取代传统建筑业中水平低下的、效率不高的、分散的手工业等方式。是建筑业的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具体范畴如下:
第一,建筑工业化是手工业趋于现代化的一个生产方式的过渡,是对传统建筑业中以手工为主的生产方式的一个替代表现,也是建筑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筑工业化以先进的设备、高科技以及技术为其先驱,同时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向外拓展到制品、设备以及配件的生产与运用,使得建筑业无论在生产方面还是在经营方面都逐渐趋于社会化、科学化、专业化。
第二,相对于传统的建筑业,其机械化水平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减少了其步骤的繁琐以及重复,摒弃了传统手工业程序的复杂;此外,建筑工业化还扩展其建筑的应用范畴,逐渐构建成为一种以配件、设备等生产运用的市场经营模式,从而使得系列化的建筑市场成规模的设立起来,并且对其建筑设备做出相对准确的描述,凸显出建筑工业化的多样化,标准化,科学化等方面的特点,遵循企业管理制度,工商相关制度,提高并且完善建筑产品的标准,其管理模式采取现代管理手段以及方法,确保其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施科学的管理,进而培养和发展建筑市场,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社会的迅猛发展,决定了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多年来,在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和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下,我国的物质技术基础表现为显著增强,建筑业发展比较快,但是从整体角度看,质量问题还很多,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也不大,整体的技术进步表现为缓慢。为保证各类建筑其最终产品尤其是住宅建筑的功能与质量,改善劳动条件,加快建设速度,优化产业结构,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高质量高效益的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所以,要综合考虑我国建筑业地区间的差距、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尽快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和适应建筑市场发展的要求,汲取我国几十年来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有益的做法和经验;重点针对房屋建筑,特别是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量大面广的住宅建筑实施建筑工业化。
四、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第一步从结构设计入手,构建建筑新型结构规模体系,改变传统的砖混结构模式,取而代之实施预制框架模式,包括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钢结构体系,要让多数建筑构件包括半成品、成品实行工厂化,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并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高层、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第二方面是要加强用新技术施工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支撑、模板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湿作业,在悬挑脚手架、新型模板支撑与清水混凝土施工方面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方面,大力应用并发展新型墙体材料。
其次,新型结构体系方面,对钢结构体系也因更尽快加大推广的步伐,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现如今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相对已经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在世界钢产量上荣获第一,相应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设计标准已出台,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与此同时,钢结构以其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在建筑业中应用的优势与日俱增;钢结构工期大大缩短,其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
再次,应积极提倡预制装配式结构。目前,大量的混凝土结构都是现场浇筑的,不仅制造噪声、造成环境污染,还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并且工程质量很难保证。通过钢筋混凝土后浇筑部分将梁、板、柱及节点连接成为整体的框架结构体系,具有减轻结构自重、减少构件截面、施工速度快、便于工厂化作业等优点,是替代砖混结构的一种新型多层装配式结构体系。
结语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科学技术领域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新建筑方法和新型材料将应用到建筑施工中,而我国建筑的工业化也将得到极大的发展,越来越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建荣,翁季.建筑构造[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袁中金,王勇.小城镇发展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砌块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常用砌块的类型及砌块墙体构造。
3)大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内外墙板﹑楼板及屋面板类型(材料﹑受力﹑复合);节点构造,外墙板缝防水构造(材料防水﹑构造防水)。
4)装配式框架板材建筑:骨架结构系统,框架结构特点;按材料分类,按施工方法分类;结构布置及传力系统;柱网形式及常用尺寸;框架节点连接;框架结构外墙构造,外墙的类型及材料(砖﹑砌块﹑板材及幕墙),外墙的搁置位置与建筑立面造型,外墙与外墙﹑外墙与框架的连接;板柱结构系统及其外墙,板柱结构组成形式和力的传递,板柱的节点连接,墙体材料及构造。
5)大模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类型﹑墙体材料及节点构造;
6)滑模建筑:特点﹑设计施工要求及类型。
7)升板建筑:特点﹑施工要求;楼板类型及构造节点。
8)盒子建筑:特点及类型;组装方式与构造。
建筑工业化
(一)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1。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2。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三)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在新型结构体系中,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 住宅产业化;建筑工业化;设计标准化;工厂化制造;专业化施工
近年来,我国住宅建筑飞速发展,其建造和使用对资源占用和消耗都非常巨大。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住宅建造周期长、施工质量差、能源及原材料消耗大、产业化程度尤其工业化程度低等问题,迫切需要采取工业化手段来提高住宅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开发符合产业化发展要求,工厂化、标准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节能省地、经济性好的新型工业化住宅体系,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 工业化住宅建造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背景
1、立项必要性
我国“十五”以来,对住宅产业化问题进行过研究和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建筑的关键技术没有进行过系统、深入的研究,至今没有形成配套的工业化技术政策和标准规范体系,已建成的示范小区工程多是现浇混凝土结构,不具有高效环保的工业化节能减排特征。研究实施装配整体式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符合目前我国正在推行实施的住宅产业化政策要求,不但可以提高住宅工程质量和装修品质;而且可以最大限度满足我国倡导地 “四节一环保”的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要求。
2、目前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发建设的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存在许多问题,照搬过去的经验已经不适应现时期我国住宅建设的实际需求。目前开始进行的新型工业化住宅建筑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和工程试点,主要从性能和功能两方面完善提高工业化住宅的技术经济性。由于多年来我国缺乏工业化住宅的研究积累和工程实践,结构构件和部品的工业化率仍然很低。
3、主要研究内容:1)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的结构性能、抗震性能等关键技术研究。2)建筑配套部品的系统研究、产品开发、设计配套技术研究。3)构配件生产、施工安装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4)技术标准的研究与编制。5)较大规模的示范工程。
二 住宅工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1、基础理论与试验研究: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体系研究:包括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等;主要研究装配式叠合楼盖结构性能;装配式框架节点受力性能、抗震性能;装配式剪力墙节点受力性能、抗震性能;构件承载与变形性能,装配节点大直径钢筋浆锚连接构造的承载及连接整体性能等。2)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住宅的建筑性能研究:包括墙体保温隔热性能、接缝防水性能、建筑防火性能、外墙装饰性能、墙体耐久性能及隔声性能等。3)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住宅经济性能研究:包括设计与施工总体策划管理,标准化设计与施工技术,项目实施的时效性与规模效应对比等。
2、工业化建筑设计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三点技术:1)结构体系选择与模数化、标准化设计:我国的住宅建筑工业化结构体系还没有完全确立,通用结构体系和专用结构体系的协调配合还没有解决,标准化概念和设计技术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导致目前工业化住宅设计方案实施成本高、周期长,最大的原因是缺乏有经验的设计咨询人员。2)构件及装配节点的深化设计:工业化住宅的关键是要解决构配件的标准化定型和装配节点的构造详图设计。3)工业化专用三维设计软件开发:由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构造的自身特点,要求设计方案必须在施工前检查复核,确保各专业的交叉重复在设计阶段解决,提高工业化设计的准确性。
3、构配件优质高效加工制作技术应制定采用机械化水平较高、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预制工厂取代目前无质量保证的分散的小厂认证管理办法,鼓励预制工厂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流水线、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完善运输安装过程服务。实现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主要研究开发三点关键技术:1)构配件高效生产技术:采用机械化生产线可以减少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2)构配件清洁生产技术:采用工厂化定点批量生产,最大限度减少建筑垃圾及废弃物排放,满足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对建筑业推广绿色施工要求。3)构配件节能生产技术:采用自动控温的节能养护窑可有效降低能耗,加速模板周转,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4、专业化施工安装技术:1)工业化施工安装软件管理系统开发:应针对工业化住宅结构体系开发施工安装管理软件,规范指导预制构件的施工装配。2)安装设备及配套机具开发:结合具体工程示范开发标准化定型化住宅配套设备安装机具。3)工业化定型模板配件及支撑系统开发:配套模板及支撑固定用脚手架的开发与完善。4)装配节点专业化施工及配套材料开发:连接套筒及高强无收缩灌浆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三 住宅工业化实施方案
1、政策引导与行业管理
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研究、建立或完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针对装配式工业化建筑的特点,建立推广装配式建筑体系的构配件工业化生产、专业化施工安装的管理体系;建立设计研究、构配件生产、安装施工队伍的培训体系;走专业化、集成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2、预制工程标准规范体系建立与完善
建立以科研院所、高校、设计单位、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构配件生产企业、施工企业组成的“产学研”团队;建立符合受力性能和抗震性能要求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结构体系,并建立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建立适用于装配式住宅建筑体系的节能配套技术,保证装配式建筑的能耗低于现浇混凝土结构。
根据联合国提出的标准,“住宅产业化”要达到6项要求: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物的标准化,生产过程的集成化,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化,生产的机械化,技术生产科研的一体化。住宅产业化是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来建造住宅,是机械化程度不高和粗放式生产的生产方式升级换代的必然要求,以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降低成本,降低物耗、能耗。实现住宅产业化的基本条件是:采用工业化的建造方式,住宅用构件和部品大多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
《全国城镇住房发展规划(2011—2015年)》阐明“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住房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明确城镇住房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我国“十二五”时期完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强化住房保障工作、加强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住房发展方式转型、引导相关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依据。《规划》在具体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实现住宅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住宅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住宅质量投诉率下降,住宅工程质量总体水平稳中有升。进一步提高新建住宅全装修比率,扩大产业化住宅施工面积。在主要任务中明确提出:提高住宅产业化发展水平。以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住宅产业化成套技术的研究开发,完善住宅产业标准化体系和产业技术政策。积极推行住宅性能认定和住宅部品认定制度。通过税费减免、信贷优惠及政府补贴等措施,鼓励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在住宅建设中的推广应用。鼓励和推广新建商品住房全装修。继续组织实施国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住宅产业化重点工程包括推进国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培育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通过示范工程率先推广应用装配式工业化住宅建造技术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先进、适用的成套技术,推广全装修住宅,引导和促进住宅建设技术创新,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建设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试点城市,推进住宅建筑工业化,促进技术集成创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技术与产品处处长叶明今年年初曾撰文指出,就新阶段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新特征可以概括为八个字:机遇、热潮、困惑、期待。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特征,为住宅产业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战略发展要求为住宅产业化突破发展提供了契机。实现住宅产业现代化,就是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符合建设领域落实科学发展的具体要求。二是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为住宅产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保障性住房主要以政府投资建设为主,具有套型面积小、建筑设计相对简单等特点,非常易于标准化和工业化生产。“十二五”期间保障房建设总量将达3600万套,如此大规模的建设,无疑为住宅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三是人口红利的淡出为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提供了内驱动力。而依靠农民工廉价劳动力的生产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改变这一状况的根本出路在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产业升级。由此,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已经成为大小企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成为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
叶明在文中指出,无论是宏观的政策环境、市场条件还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均已构成了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有利因素,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均在,这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来说,可谓千载难逢。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 城镇化
自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以来,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特别是近十来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提升最为迅速。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为54. 77%,按城市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城镇化水平仍旧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我国的房地产行业也经历了飞跃式的发展。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开展、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2014年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富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新一轮城镇化进程已经正式起步。过去的城镇化大多是土地的城镇化,不太注重城市建设质量,而新型城镇化与过去的城镇化则有所不同。因此,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不仅会给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会给其良性健康发展带来挑战。房地产行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引导和保持其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健康持续发展乃重中之重。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十报告当中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对什么是新型城镇化作出了鲜明的定义,即“新型城镇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一)新旧城镇化对比分析
(1)过去的城镇化大多是土地的城镇化。过去的城镇化大多是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在衡量城镇化水平时着重关注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而不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大量移动人口在向城市聚集的同时并没有身份上的认同感以及对所处城市的归属感。除此之外,城市建设布局不尽合理,城市扩建改建中大拆大建现象严重,房地产业大量投资住宅商品房的同时,保障房市场存在明显缺口。而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旨在吸引农村转移人口向城镇的长期流动,不仅促使农民走入城市还要他们在城市安家落户。推进新型的城镇化进程,把落户城镇的农民工完全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实行有层次的差别落户制度,鼓励农民在城市定居,这些势必会带给房地产业新一轮的发展。
(2)过去的城镇化忽略了城市建设的质量。在过去特别是2000到2013年间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伪城市化问题严重,城市建设布局不尽科学合理,粗放式利用土地资源,忽视城市建设的质量。房地产开发商开发建造房屋不考虑当地人文特点和建筑风格,千城一面。新型的城镇化要走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道路。新型的城镇化进程中对城市建设,不再是单纯的“现代化”,它要求对城市的规划开发等都要按照城市人文地理脉络,保护生态环境,让城市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以此传承城市文化。
(3)过去的城镇化缺少统筹规划。大量的农村转移人口向经济发达的城市聚集,致使一二线城市城市病问题严重。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中引导农村转移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这样不仅可以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又可以进一步吸引人口聚集,缓解中心城市压力。
(二)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1)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其最突出的特征。2014年3月16日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我国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包括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环境。较以往的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而言,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较以往单一的城镇化衡量指标不同,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同时纳入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提出要在2020年低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改革户籍制度,将进城落户的农民纳入住房保障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不仅要进一步引导农民进城,还要他们在城市安居下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目的就是要推进农村人口向市民化的转变,让有愿望生活在城里的人能够落户城镇并且能够真正融入城市,同等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
(2)强调城市建设质量。《规划》指出新型的城镇化的指导思想是,要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这一关键,坚持走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走生态文明的道路,表现在: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全程之中,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式的发展,在城市开发改建上做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要推进建筑工业化、标准化、提高住宅工业化比例,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保障性住房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和认证。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走文化传承的道,城市的改造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民族风格和传统风貌、保存城市记忆。
(3)重视统筹规划,以“3+X”作为发展路径。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路径是“3+X”。其中的“3”是指3个一亿人:“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X”是指居住证制度,即不能落户的常住人口实行居住证制度”。首先,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行差别落户,有层次开放不同城市落户条件。任务中指出的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开中等城市并合理确定大城市的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型城市的人口规模。
其次,鼓励农村转移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就地城镇化。我国东部沿海的一线城市拥有较发达的经济基础水平和较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吸引大量人口聚集,无形中加大了这些城市的环境压力,城市病问题日益严重。
二、结语
总的来说,新型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它的重心与关键就在于推进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以转移农村人口为长远目标,统筹发展,建设质量的城市,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觉得和谐宜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过程是复杂而缓慢的,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到城市的承载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