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和环境的关系

化学和环境的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和环境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学和环境的关系

化学和环境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连续性血液净化;血液灌流;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血清生化指标

[中图分类号] R59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2(b)-002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and curative effect of 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and blood perfusion on the serum biochemical indicator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severe organic phosphorus poison.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9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severe organic phosphorus poison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4 to August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blood perfusion,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and blood perfusion. Results The cur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cholinesterase activity recovery time, coma continuous time and ICU length of sta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4.25±0.64)d, (5.73±0.63)d and (7.21±0.47)d, which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Blood perfusion; Acute severe organic phosphorus poison; Serum biochemical indicators

有C磷农药具有较强毒性,可导致严重心肌损伤[1]。对于急性中毒有机磷中毒患者应及时给予急救措施尽快清除体内毒素,给予持效解毒药物治疗[2]。传统临床给予阿托品、氯磷定、抗感染等治疗,可促进改善有机磷中毒患者预后,但难以主动清除体内毒素,效果欠佳[3-4]。该研究中给予在2014年8月―2016年8月该院收治的48例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的96例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均符合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诊断标准,排除伴有严重脏器疾病、服用有机磷农药史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为21~68岁,平均年龄为(43.8±6.8)岁,其中12例甲胺磷中毒,9例敌百虫中毒,8例敌敌畏中毒,19例乐果中毒;对照组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为20~67岁,平均年龄为(42.9±7.1)岁,其中11例甲胺磷中毒,9例敌百虫中毒,9例敌敌畏中毒,19例乐果中毒。且两组在性别、年龄、中毒方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入院后均给予两组患者洗胃等常规对症治疗。首次静脉注射10~20 mg阿托品(名称:硫酸阿托品片,批号:B14200002459),之后再根据患者反应与耐受性,重复静脉给药;首次静脉注射1 500~2 500 mg氯磷定(名称:氯磷定注射液 ,批号:0206102),再根据患者情况,重复静脉给药。且两组经seldinger技术建立血管通路,留置双腔血液透析导管。

1.2.1 对照组 经血液灌流治疗。选择单泵血液灌流机,灌流器HA230,速度200 mL/min,时间120 min。给予25~30 mg肝素钠抗凝,治疗期间每30 min增加5 mg,结束前30 min停止增加。给予空气回血以防毒素再次回到体内,再根据患者情况确定治疗次数。

1.2.2 观察组 经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血液灌流治疗。选择旭化成ACH-10床旁机,FH1200滤器,灌流器HA230。在血滤器前安装灌流器,速度200 mL/min,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于2 h后将灌流器取掉,单次血液滤过治疗时间为6~8 h,根据生化、血气分析对置换液配方进行调整。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记录治愈、死亡人数;②记录并观察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时间、昏迷持续时间、ICU住院时间;③血清生化指标:WBC(白细胞计数)、CRP(C反应蛋白)、BUN(尿素氮)、Scr(肌酐)。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愈率对比

观察组治愈率为97.9%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 两组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时间、昏迷持续时间、ICU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时间为(4.25±0.64)d,昏迷持续时间为(5.73±0.63)d,ICU住院时间为(7.21±0.47)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2.3 两组血清生化指标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WBC为(8.29±1.1)×109L、CRP为(7.3±2.2)mg/L、BUN为(9.6±1.8)mmol/L、SCr为(132.6±35.4)μ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当今社会农业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经营中有机磷农药使用最为广泛,因此导致有机磷中毒事件发生率不断提高,得到医学界学者的广泛关注。传统临床治疗主要采用阿托品、胆碱酯酶复能剂等治疗,但疗效欠佳[5]。之后临床上逐渐推广采用血液灌流治疗药物中毒,该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清除血液中脂溶性较高、易于蛋白质结合物质,具有一定疗效。但针对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来说,难以控制病情病死率较高,其原因为血液灌流仅可对机体毒物进行清除,但不能控制毒物导致的机体病理性改变,未能纠正毒物所导致的水、电解质失衡,且不能有效控制急性肾衰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6-8]。

连续血液净化是通过连续、缓慢的等渗方式对水分与溶质进行净化的治疗方法,其具有较强清除分子溶质能力,血流动力学稳定且能够良好控制氮质血症[9]。此外通过连续血液净化还可有效清除机体中IL-6、IL-8及TNF-α等炎性介质,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稳定。给予有机磷中毒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期间,机体血流动力学稳定能够保障机体肾脏及其他脏器功能恢复,进而有效控制治疗中对脏器的不良影响。该研究中观察组治愈率较高,且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时间、昏迷持续时间、ICU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此外治疗后观察组WBC、CRP、BUN、SCr等血清生化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血液灌流治疗临床疗效较为显著。李双峰[10]研究也显示,给予42例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结果显示治愈38例,死亡4例,治愈率90.0%,表明该方式能够有效清除体内毒素,改善预后,与该研究结果一致。表明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可有效清除机体内毒素,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为临床营养治疗提供了良好条件。

综上所述,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可有效改善血清生化指标,预后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张如梅,王波,邵可可.HP合CVVH对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清AST、cTnI、AMS 水平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3,53(36):51-52.

[2] 周宇明.血液灌流与血浆置换联合抢救老年重度有机磷中毒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4879-4881.

[3] 高宝安,陈世雄,向光明,等.血液灌流对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胆碱酯酶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J].天津医药,2012,32(22):1247-1248.

[4] 朱晖. 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序贯性血液净化治疗效果观察[J]. 中国卫生产业, 2012(4):148.

[5] 石磊.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4):5568-5569.

[6] 刘卓,王倩梅,尹文,等.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临床观察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J].临床误诊误治,2015,28(10):93-97.

[7] 王大芳.血淀粉酶和 C 反应蛋白在有机磷中毒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5):823-824.

[8] 毛明伟.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抢救急性重症毒物中毒的临床效果研究[J]. 中国卫生产业, 2013(6):150.

[9] 周俊杰,章雄军,罗琼湘,等.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有机磷中毒的临床观察[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3,18(3):201-202.

化学和环境的关系范文第2篇

一、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1.从环境教育的必要性来看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当前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开设了环境教育课程,可能是多学科模式,可能是跨学科模式,其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环境保护理念方面的效能是不容忽视的。当环境保护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培养现代人才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环境保护理念就会渗透到人类实践中去,由此发挥其积极的效能。

2.从环境教育与化学教育之间关系来看

当前在很多环境污染问题治理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绿色化学技术,就是以化学手段去实现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由此取得对应的生态效益。从这种绿色化学技术发展来看,环境教育与化学教育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可以引导学生以化学的视角去审视环境保护问题,并且尝试将自己学习到的化学知识运用到环境污染问题解决上去。从这个角度来看,高度重视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也是很有意义的。

二、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出现的问题

倡导在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并非是偶然,也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理念。其实很多教师已经在此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并且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从当前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现状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教育渗入化学教学的意识比较淡薄

虽然有部分教师意识到环境教育渗入的必要性,但是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并没有去接触环境教育相关的知识,也就很难从化学的角度去审视环境保护工作。在环境教育渗入化学孩子的意识处于淡薄的状态下,无论是相关教育理论研究,还是实际的化学课程体系创新,都不会出现环境教育的内容,这是当前很多院校化学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2.化学教师难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部分教师意识到环境教育融入的必要性,也开始在此方面进行实际探索,但是在没能正确理解环境教育和化学教育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多数都是在寻找知识点之间的相同点,并没能从本质上找到这两者教育的区别,因此常常是为了一堂课程而消耗很多的时间去参阅资料,但是其实际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在缺乏健全化学和环境教育评价机制的背景下,教师在此方面的尝试和探索的有效性难以得到界定,久而久之也就会丧失对于此方面的关注,也就难以保证在此方面能够取得更好的成就。

3.教师缺乏健全有效的交流环境

环境教育严格来讲可以归属为社会问题,其在融合到化学课程的时候,一定要有着良好的交流和沟通氛围和环境,这是保证环境教育的关键所在。但是从现在来看,教师缺乏健全有效的交流环境,彼此之间并没有针对于环境教育展开深入的探讨,所谓的环境教育也仅仅是部分教师在尝试和探索,其获得的研究成果是相对有限的,严重影响到实际环境教育的推广。

三、环境教育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的策略

环境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要求化学教师能够明白自身的教育使命,知道自己在环境教育方面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并且由此实现教育素材、化学知识和环境教育之间的融合,用更加合适的方式和方法来实现渗透。

1.环境教育在化学理论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化学教育教学中涉及到很多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多数都是以单一的状态出现的,并且有着比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有时候会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和重点。对此,可以以环境教育背景知识融入的方式,使得概念理论教学变得更加真实,更加贴近生活,以增强实际的教学效果。我们援引化学不同元素与环境事件之间关系的案例来分析:在进行二氧化碳基本特点介绍的时候,可以联系到当前温室效应的问题,以二氧化碳特性为基础知识,阐释温室效应产生的机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的红外线辐射,这是保证地球温度的重要物质,但是如果人口不断增加,燃烧量不断增加,森林面积锐减的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会不断增加,由此使得整个气球的表面温度得到提升,显然这是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由此自然过渡到环境保护的话题上去,并且设置对应的开放性问题:请大家从二氧化碳性质的角度去分析全球变暖的机制,并且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很显然在上述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准确找到了化学教育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从化学理论上升到环境保护的高度,的确是实现环境教育和化学教育融合的典型做法,很值得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推广。除此之外,还可以援引当前比较著名的环境污染问题,比如以酸雨事件为背景,来引导学生去学氧化硫和水蒸气化学反应机制,从化学的角度去理解酸雨的形成机制,由此去开展实际的环境保护教育工作。

2.环境教育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在化学教育过程中有很多课程需要以实验教学的方式来开展教学,这也成为环境教育融入的良好契机。环境教育是如何融入到化学实验教学中去呢?其一,在实验选题确定方面,要树立绿色化学理念,尽可能选择污染少,成本低的实验,在选择对应化学材料的时候,可以选择对于人体或者环境没有污染的。比如使用三氯化铁代替硝酸,或者使用煤油去代替四氯化碳,由此保证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不会产生有毒的气体,避免其对于空气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好将这样的学科特点告诉学生,使得学生意识到化学实验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其二,在实验方案敲定的时候,还需要保证对于实验方法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善。比如在开展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时,在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二氧化氮或者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可能在试管中实现与氧气之间的反应,由此很难获得对应的实验效果。对此我们可以在针管中放置铜片,实现空气的排出,小烧杯的加热后,由此可以保证实际效果的达成,并且整个过程是没有任何污染的。其三,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实验仿真化的方式来开展,尤其对于部分危险系数比较大,污染比较严重的化学实验,完全可以使用电脑三维动画的方式来诠释,由此不仅仅起到深化了解化学实验过程的效果,还不会对于实际的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常伴随有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的生成,这些产物中许多是有毒或有害物质,散发到空气中、水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对实验中产生的毒气不管量的大小,都尽量备有吸收或处理装置。另外,在不影响实验结果、观察效果的前提下,改进实验内容及仪器装置或变化实验的形式,从而尽量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当前微型化学实验作为一种新型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正在国内外迅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已将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课题列入高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的科研规划。微型化学实验具有操作简捷、反应迅速、现象明显、节省药品、污染小且安全的优点。如果适当地将一些污染比较大的实验改成微型实验,不仅适应了化学实验改革形式的需要,也减少了化学实验对环境的污染。

3.环境教育在化学实践活动中的渗透策略

实现环境教育在化学实践活动中的融入,是增强学生对于环境教育和化学教育之间关系深刻理解的重要形式。化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是多样化的,其在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的效能发挥也是不一样的。对此,笔者认为可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设置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各种各样环境保护的活动,并且以化学的角度去解释实际的环境保护工作,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由此加深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使得其正确去看待环境保护和化学之间的关系;其二,组织开展各种各样化学工艺活动,比如回收旧电池,或者以实践调查的方式对于周边厂家的环境排污情况进行调查,在全面掌握这些信息的时候,鼓励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解释污染的严重性,并且写出对应的环境保护倡议书,将其寄送给对应的环保部门或者企业;其三,带领学生去了解当前绿色化学技术的发展,让学生看到绿色化学技术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效能,使得其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且尝试运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环境污染问题;其四,开展各种各样环境知识竞赛或者专题讲座,或者开展班级主题活动的方式,使得学生以切实体验的方式,了解环境保护和化学教育之间的关系。

化学和环境的关系范文第3篇

在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化学与社会、化学与人的关系的教学,化学教学与环保意识教学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是当今世界三大污染。防治污染问题,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这一环境问题。环境的污染、治理和保护已列入我国的基本国策。它关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关系到国计民生。环境问题,在我国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由于我国对环境的治理起步较晚,法制上还不十分健全,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观念也很淡簿。最近看到蚌埠市民买水吃的现实,这又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环保确实应该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了。所以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和环保法制的教育,已显得特别重要。为了教育学生,强化环保意识,在化学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工作。首先,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可能造成什么样的恶果,以及如何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首理,深入浅出地阐明环保工作的重要意义。为了做好环保教育工作,作为化学教师平时应等收集、积累环保信息和先进科技成果,把收集到的材料自然渗透到教学中,使化学教学要为生动活泼,紧密联系实际。通过实地环保教育,对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掌握一些实际的环保知识是有好处的。

二、利用多媒体优势提高化学实验的效果

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化学实验教学才产生积极影响,可以针对实验课程内容、实验教学重点,创设相对应的多媒体课件,辅助化学实验教学,使之能够顺利而且有效完成。初中化学课程应提倡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实验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现代多媒体教学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应该以提高素质教育和优化实验教学环境为基本要求,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为目得。实现教学资源整合有利于学生形象化地理解化学知识,通过多媒体辅助化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成为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趋向,尤其在新课改实施以来,为强化学生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更加重视教与学的互动。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把一些被同学们认为单调、乏味的化学实验,变得更加生动、活跃起来,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激发学生对化学新知识的探究信心。在化学实验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展开铺垫,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通过预设的一些相关教学情境视频,能够把学生引入学习这一节课的能动思维中。

首先能很快很方便地为学生展现一幅幅情境、画面,都是围绕一些很重要的化学知识,或者是我们身边的而又不容易被重视的现象,学生观看以后提出必须解答的问题,只有在完成此项化学实验以后才能得到很好的解释,这样对于学生探究新知识,认真做好每一个化学实验,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借助已经准备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网络等多媒体对相关化学问题进行有效的归纳以后,需要在实验过程中探究相关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化学实验中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构建研究探讨性化学实验课堂。能够有效应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数字化教学模式,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化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学生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化学实验教学是很大发展潜力的,值得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以高度的注意力和以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去分析化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三、结束语:

化学和环境的关系范文第4篇

一、 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中的环境教育

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高中化学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

(2)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2)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从高中化学课程三维目标的表述与内涵看,高中化学课程的环境教育要求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有些内容是环境教育的专题,有些内容具有明显的、直接的环境教育指向;有些内容尽管不是直接的环境教育内容,从绿色化学的教育角度来看,为环境教育奠定了基础。知识与技能目标为环境教育提供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为环境教育搭建平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环境教育提供直接要求。

化学课程标准在培养目标中要求化学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在掌握化学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从化学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环境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理智、科学的决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 高中化学课程内容中的环境教育

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在设置选修课程模块时充分反映现代化学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反应为主线,重视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标准》要求学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以及环境意识的形成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突出了课程内容的发展性、现实性和生活性。《标准》围绕“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理念,设计了寓环境教育于化学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标准》中的环境教育内容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呈现方式。集中方式:专门设置了《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两个模块;在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设计了相应的主题:《化学1》“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主题;环境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主要问题,例如能源、环境、材料、工农业生产、健康等“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问题。渗透方式:在选修和必修模块中都有可以综合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题。《课标》中这种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呈现方式可以使“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和目标真正得到落实,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总体目标的有效途径。

在一级主题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例如化学的可持续发展、化学与环境保护等。环境知识覆盖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中,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最理想的切入点。《标准》要求通过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 高中化学课程实施建议中的环境教育要求

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化学的视角分析环境问题,掌握原理,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其目的是了解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高中化学课程中的环境内容主要涉及资源、能源、大气、水、土壤等,这部分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内容中化学知识性比较强的内容,在对环境要素的特征、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时,似乎与环境教育难以直接挂钩,但这些却是化学课程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基础,是分析生活问题、社会问题的理论依据。因而,有必要以化学为视角,挖掘化学课程中环境教育的内容。例如,“化学与生活”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又如,“化学与技术”模块以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讨论、观看影像、听报告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

通过对《标准》中环境教育内容的解析,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化学教育教学中,不仅是化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境保护技能的需要,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需要。因此,《标准》的制定不仅为化学教育教学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会将环境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韩梅.初中地理新课程与环境教育相关性的分析.课程教材教法.2008,28(2).

化学和环境的关系范文第5篇

以构建生态教育类高中化学校本课程体系为目标,从课程设计理念、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组织结构和课程环境设计等方面探讨了生态教育理念下的校本课程设计思路,提出了生态教育类校本课程内容选择的策略,以期为生态教育类化学校本课程的设计和编制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

关键词

生态教育;化学校本课程;课程设计;内容设计;教学策略

十余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功的探索,但基于生态教育观点设计特色校本课程的研究还不多。面对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在校本课程设计中有效融合生态教育理念,构建生态教育类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将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索。基于生态教育理念的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课程设计研究是把生态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先进理念融入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努力使校本课程内容涵盖生活、环境、能源等生态领域,构建生态教育类系列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将有益于提升校本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1生态教育类校本课程理念设计

生态教育(Eco-Education)是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其内涵尤为广博。生态教育是一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为宗旨的教育理念,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促进师生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生态教育的课程观强调“多元开放”的课程理念、“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和谐”的价值追求等。把生态意识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生态观的重要途径[1]。基于此,生态教育类校本课程设计理念将以“提高学生生态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适应时展的要求,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地区特色,体现生态教育理念的、充满活力的高中化学校本课程体系,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需的环境、能源、生态类知识和技能,为培养具有良好生态素养的公民奠定基础。

2生态教育类校本课程目标设计

生态教育类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宗旨是让学生通过了解和掌握化学环境能源与生态类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激发学生欣赏化学,热爱化学的情感;选择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课程模式,使学生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1)知识与技能: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理解化学知识的基本原理;通过化学趣味实验项目,了解实验设计的过程和方法,掌握一定的实验设计技能;了解化学相关学科的科普知识,了解化学前沿科技动态。(2)过程与方法:经历生态教育实践调查过程,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团队合作精神;形成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解释、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化学现象和化学问题的意识,学会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探究化学对环境变化造成的影响,感受化学以及化学工业对环境的利弊,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操,正确看待化学与环境、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追求化学为人类服务的目标。

3生态教育类校本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是构成课程的要素之一,“选择怎样的课程内容”和“如何选择”是设计与实施生态教育类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核心问题。

3.1课程内容选择范围

为实现高中化学生态类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需遵循一定逻辑联系的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发展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学生与自我发展的关系。在生态教育理念指导下,“环境、生命、生活”3大主题领域的课程资源构成了生态教育类化学校本课程的内容范畴。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选择可以因地方、学校的差异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各具特色。

3.2课程内容结构设计

依据生态教育理念,将生态教育类化学校本课程内容划分为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和环境教育3个学习领域,每个主题领域再分为3个科目,9个科目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出生态教育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3]。在内容选择上,重视化学与生命成长、生活以及环境的联系。每个科目围绕某一学习领域,整合学生经验和课程资源,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生态教育类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9个科目。

3.3课程内容选择策略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发挥创造性而确定适合的内容。为便于内容选择和组织的操作性,整合校本课程内容选择的已有经验,提出以下3个内容选择策略:

3.3.1以学科知识为线索,保障内容科学性

校本课程的内容组织既要遵循广域性和适切性的特点,同时又必须有其内在的学科知识逻辑线索,贴近课程标准,正确把握学习要求,有利于学生顺利达到学习目标。校本课程根据内容素材的特点构建相对应的学科知识系统,充分发挥课程内容的科学导向性,为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学习提供科学的保障。经过调查了解,现行的很多学校校本课程内容广域性有余,而科学性尚有不足,这样的校本课程学习必然不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在知识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学校化学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要坚持以学科知识为主线,以保障课程内容的科学性。

3.3.2以个性发展为核心,提升内容发展性

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促进生态意识的形成,引导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是高中化学生态教育类校本课程的任务和目标之一。在化学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首先要考虑大多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进而因校、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内容设计,从而在源头上有效避免了校本课程教育功能的滞后性;其次,课程内容在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之外,还需充分整合课程资源,优化内容章节设计,进而突出课程内容循序渐进的逻辑性和发展性特点,由浅入深、由博而专,层层递进。由此可见,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是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内容设计的核心指向,同时也是有效提升课程内容可持续发展性的重要方面。

3.3.3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促进内容社会性

学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地方,学校课程的设计与设置理所当然的要同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选择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技术、化学学科造福社会发展等资源融入校本课程的内容设计,引发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通过讨论、调查、实验等学习方式进一步理解化学知识,充分认识化学(科学)在社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科学)、技术和社会3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校本课程内容选择上,不仅要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发展性,更应力争体现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营造一种“课程源于社会生活,课程用于社会生活”的校本课程学习氛围。

4生态教育类校本课程环境设计

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优美、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尤其是生态教育类化学校本课程的实施对校园环境的要求更加严格,可以从学习环境、教室格局和师生关系3个方面对课程环境设计进行探讨。

4.1营造安静优美的学习环境

(1)要保证教室的环境卫生。(2)确保教室环境安静,教室内外禁止喧闹,老师要培养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3)教室的环境应该具有个性化,教室的布置应该由老师和学生一起亲自布置。(4)教室中的色调要协调。教室的色彩应该符合教学内容,教室最好用冷色调,化学实验室则应该用暖色调。(5)教室的布置应该简洁大方,不能摆设过多的物品,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4.2设计和谐开放的教室格局

教室里的课桌和教具布置,尤其是学生的座位编排,影响着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影响课堂的教学气氛,进而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态度造成相应的影响。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特点灵活地调整学生的座位编排,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对学生座位进行编排时,应该根据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量进行安排,不管是传统的座位编排还是开放的座位编排,都应该注意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课堂上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教学中来。

4.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石。在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中,教师应该充分扮演好学生生活中的引导者、激励者和合作者角色。从教师角度看,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学生角度看,要尊重教师的正确指导,接受教师的教育行为,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积极配合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研究。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将会使课堂的活力得以最大程度地显现;师生之间在没有专制、压力以及怀疑阻抗的情绪中交流和沟通,一起探讨,共同探究,畅所欲言,使校本课程的课堂呈现一种生态和谐之美。

5结语

校本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极富生命力的研究领域,其研究与实践始终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化,并在学校层面上充分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4-8]。以生态教育理念为指导,对高中化学校本课程设计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和研究,提出设计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新视角。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探索之路永无止境,如何进一步提升校本课程内涵,强化校本课程特色,优化校本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助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将是教育工作者不懈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作者:蒋建伟 闫蒙钢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闫蒙钢.生态教育的探索之旅.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宁云,王伟群.化学教育,2009,30(6):19-21

[4]叶波,范蔚.课程与教学,2012(4):49

[5]胡君.化学教育,2015,36(1):6-9

[6]温利广.化学教育,2014,35(21):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