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空间优化;汉中
汉中市辖十县和一区,人口348万。自然地理位置介于秦岭巴山之间,山明水秀,风光秀丽,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称”。人文地理位置上,地处东西南北过渡地带,有过“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千帆竞度,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政治军事地理位置上,易守难攻,西汉、三国、张鲁政权等在这里建功立业。在这里,大自然造化了众多的自然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灿烂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要素荟萃为旅游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一、汉中市旅游资源类型结构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分类体系,对汉中旅游资源类型进行调查(表1)。可以看出,汉中市人文类旅游资源所占比例为86.65%,自然类旅游资源只占14.35,人文类资源数量远远大于自然类资源。在人文类资源中,建筑设施类占到旅游资源总数的近45%,遗址遗迹类占到旅游资源总数的近20%,而现代人文活动和旅游商品资源比较少,这样的资源结构一方面得益于灿烂历史文化的遗存,另一方面则局限于现代偏僻的区位条件。历史文化悠久、区位条件闭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化生活相对薄弱,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利弊参半。自然资源中地文景观数量最多,占资源总数的8.45%,原因在于汉中地处秦巴山区,独特的地质演化史造就了这里的奇山异峰,龙鳞石、千书岩等自然美景竞相呈现。同时汉中地处亚热带,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在地文景观的基础上叠加水文、气候、生物影响,形成众多的水域、生物旅游资源,合计占到资源总量的近7%。条条蜿蜒流过的小河,散落山谷间的湖泊,怡然自得在田间耕作的农者,不时在蓝空飞翔的水鸟,偶尔展现一下身姿的“秦岭四宝”,它们共存于此,构成天人合一的秀美画卷。汉中所处秦巴山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区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突出地区之一,在生态旅游日益蓬勃发展的今天,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前途光明。
二、汉中市旅游资源各主类的质量结构
根据《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综合各种条件,将中国旅游区划分为一、二、三、四、五个等级。等级越高,意味着资源的价值越大,竞争力越强。按照各主要亚类统计汉中旅游资源等级,见表2。
可以看出,汉中地文景观质量最高,仅有的三个特品级旅游资源都是这一类型,且也都是自然保护区类资源,最适宜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以与周边区域旅游资源竞争互补分析为基础,将地文景观生态旅游客源市场主要锁定在关中、陕北、甘宁等比较近的北方省份和地区,同时通过主动融入大秦岭旅游、生态科考旅游来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是汉中旅游产业发展的首要思路。汉中四级旅游资源中,自然类也主要是地文景观,但吸引力不及特品级,其客源对象应主要定位在本地休闲旅游方面。四级旅游资源中人文类的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数量也比较多,研究两汉三国文化的学者是稳定的客源市场,在文化产业大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社会背景下,潜在的客源市场广阔,汉中文化旅游前景比较可观。以两汉三国文化旅游为主打品牌,着力打造高品位旅游景区,并带动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类旅游活动的发展是汉中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其他低等级资源数量众多,但吸引力较差,只适合发展当地客源市场或特殊客源市场,不适合大力开发,开拓外部市场。
通过对汉中旅游资源类型结构和质量结构的研究可以看出,汉中旅游资源数量中人文类远远多于自然类,但从质量上来说,特品级旅游资源均为自然类地文资源,高等级旅游资源中也以自然资源占优势。因此以高等级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为主,充分利用两汉三国特色高等级人文旅游资源,应是汉中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路。
三、汉中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及优化
1.汉中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
以Arcgis为制图工具,把等级在三级以上的景区(点)做空间展现(图1)[1]。可以看出,汉中市旅游资源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一方面,在秦巴山地、汉江谷地均有等级相对较高的资源分布,这为区域旅游活动组织带来不便,对于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在大分散的基础上形成几个资源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如以古汉台为中心的汉文化旅游区、以武侯祠墓为中心的三国文化旅游区、以长青华阳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珍稀动植物观赏与科考旅游区、以汉江源为中心的山水风光与探秘旅游区、以张良庙-紫柏山为中心的自然风光与道教文化旅游区、以午子山和茶叶基地为中心的生态文化旅游区等。在各区内可以形成以优质资源吸引力为主,其他辅资源为补充的组合体系,在全区范围内可以汉台区为服务组织中心,把各个分散的景区联系为整体,形成区域旅游系统[2]。
就各类旅游资源而言,人文旅游资源主要以串珠状沿交通线分布于汉江谷地和川陕栈道(图1),这是因为自古以来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的河流谷地,留下了灿烂的人文景观,这也为今天的旅游合作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秦岭南麓和巴山北麓,分布范围广,彼此交通联系不便,虽个别区域呈集群状分布,但由于地处山区,彼此联系并不容易,因此各景区(点)之间形成协作关系不太容易。高等级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秦岭南麓,接近主要客源市场,利于融入以西安为中心的一日游旅游活动范围。
就旅游资源与交通的关系而言,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线网。形成了以汉台区周边1小时圈的核心旅游区,以勉县、洋县、西乡、留坝县、佛坪、宁强、略阳节点的分流区[3],呈“十”字型分布的两条旅游精品线路:东西向沿108国道经勉县子到略阳,联系佛坪自然保护区、长青自然保护区、朱鹮保护区、张骞墓、汉台、武侯祠墓、定军山、五龙洞森林公园等景区;南北向沿316国道经汉中到南郑,联系张良庙、褒斜栈道、古汉台、南湖、黎坪国家森林公园[4]。
2.汉中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优化
综合市场、游客心理活动、旅游资源特点、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因素,旅游活动空间组织模式可以分为链条、环绕、茎瓣、中心辐射和网络五种类型[5]。对汉中来说,结合大分散小聚集的空间格局,区域旅游空间活动组织适宜采用中心辐射式来进行组织,在全区范围内以汉台区为旅游活动集散中心,在各区内形成以优质资源吸引力为主的组合体系,把各个分散的景区联系为整体,形成区域旅游活动空间系统。
(1)主题旅游活动空间组织
主题旅游需要从游客的不同身份、切身需求、独特体验、消费心理出发,进行旅游空间活动组织。
a.生态旅游活动空间组织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生态旅游潮流势不可挡,自然观光、生态体验、生态科考等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应运而生。自然风光旅游活动空间组织:感受“西北小江南”的山水风光是汉中旅游客源市场的主要心理诉求。线路设计:黎平国家森林公园—南湖风景区—红寺湖风景区,沿线山水相融,西北江南,风光无限。生态农业旅游活动空间组织:田园风光、恬静的农家生活是都市人繁忙之余寻求心灵平静的重要心理需求。线路设计:西乡樱桃沟(5月左右)、西乡茶叶节、城固桔园(10月)左右,感受田园风光,体验休闲汉中,放飞困顿心灵。生态科考旅游活动空间组织:生物多样性、“秦岭四宝”是大自然赠给人类的财富,随着环境生态意识的加强,生态科考旅游活动成为价值增值最高的一种旅游活动。路线设计:朱鹮保护区—长青自然保护区—佛坪大熊猫保护区,在自然的怀抱里与秦岭瑰宝近距离相视,体验清灵静美的天人合一。
b.两汉三国文化旅游活动空间组织
旅游目的是了解或深入研究两汉三国文化,旅游活动主要体现历史价值。汉文化旅游:古汉台—拜将坛—张骞墓—石门—紫柏山与张良庙景区。此线融于自然,感受人文,大汉雄风从此起航,“汉”的故事由此开启历史帷幕。三国文化旅游:阳平关—武侯祠—武侯墓—定军山,“为感殊遇驱弛,以三分始,以六出终”,点点运筹帷幄心,幕幕三国古战场,“收起潜龙,蜀丞相尽瘁鞠躬”。
(2)常规旅游活动空间组织
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了解汉中、认识汉中,因此路线组织的特点是自然与人文兼顾,以节省交通时间、游览费用为主要目的。北线:古汉台—拜将坛—石门栈道—张良庙—紫柏山;西线:古汉台—武侯墓—武侯祠—定军山—汉江源;东线:古汉台—洋县华阳长青自然保护区—佛坪大熊猫保护区;南线:古汉台—黎平自然保护区。
四、结论
(1)从资源类型结构来看,人文类资源远远多于自然类资源;由于历史悠久、现代经济基础薄弱,人文类资源中建筑设施、遗址遗迹类最多,旅游商品、人文活动最少;自然资源中地文景观数量最多,在此基础上形成水域、天象、气候旅游资源。
(2)从资源质量结构来看,地文景观质量最高,三个特品级旅游资源都是自然保护区型的地文景观;四级资源中人文类的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数量较丰,具有开展文化旅游的较好资源条件。其他低等级资源数量众多,但不宜大力开发。
(3)从资源空间结构来看,总体上汉中旅游资源大分散、小集中,在各区均有优质资源分布的基础上,形成几个资源的集聚区;对于不同类型的资源,由于自古以来人类活动更多集中于河谷地带,人文类旅游资源主要以串珠状沿交通线分布于汉江谷底和川陕栈道,自然旅游资源则分布范围广泛,彼此交通联系不便;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交通线网。
(4)区域旅游空间活动组织适宜采用中心辐射式来进行组织,以汉中为外地客流集散中心,勉县、洋县、西乡、留坝县、佛坪、宁强、略阳为节点,常规旅游活动形成东西南北四条旅游路线,针对不同的主题旅游,构建自然风光体验、两汉三国文化体验、生态旅游等五条空间组合线路。
参考文献
[1]章锦河,赵勇.皖南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 20 (1): 99-103
[2]张娟.对汉中旅游业优势转化问题的思考[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1):85-87.
关键词:自然旅游资源;休闲度假旅游;旅顺口
自然旅游资源是大连旅顺口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顺口区旅游业发展基本要素之一。在旅顺口区的旅游资源单体中,虽然自然旅游资源单体不如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多,但优良级单体比重达70.97%,总体品质相当高。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有着极大的开发价值和发展优势,可以成为旅顺口区旅游的招牌和原生动力。本文在对大连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类型、赋存、开发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希望能对旅顺口区旅游发展实践能有所裨益。
一、自然旅游资源概述
(一)总体描述
旅顺口区是大连市所属的六区之一,位于大连市最南部,隔渤海海峡与山东半岛相望。介于黄海和渤海之间,陆域面积506.77平方千米(包括龙王塘街道80平方千米)。属受海洋影响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境地形是六丘半水三分半田,共有山丘292座,最高峰为海拔465.6米的老铁山。海岸线长169.7千米,有岛屿礁砣13个。森林覆盖率为46.44%,是第三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6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11万人次,总收入6.2亿元。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在大连市自然旅游资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完成的大连旅游资源普查结论是:旅顺口区拥有自然旅游资源单体31个,优良级22个.优良级单体比重达70.97%,优于数量见长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类型与赋存状况
1、数量与品质
旅顺口区旅游资源的单体总数量为209个,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占31个单体。
本表统计中包括龙王塘街道3个水域风光单体和2个生物景观单体。
通过表1可以看出,水域风光类资源数量最多,其次是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天象气候。旅顺口区的自然旅游资源数量虽然不多。数量上在全区中不占优势,但在品质上优于全区和大连市。
2、空间分布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在5个镇、7个街道(未含龙王塘街道)、1个开发区的分布情况见下页表2。
本表统计中未包括龙王塘街道3个水域风光单体和2个生物景观单体。
通过表2可知,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在全部13镇、街道和开发区中,除3个单体为共有外,只在7个镇(街道、开发区)中有分布,分布不平衡。德胜、铁山两街道和双岛湾镇都是5个单体,北海镇是4个单体,主要集中在这4个镇(街道)。
二、主要自然旅游资源景观及开发潜力
在旅顺口自然旅游资源中。其优良级(三级以上单体)景观资源主要有:
水域风光类:月亮湾浴场(五级单体)、老铁山温泉(五级单体)、黄渤海分界线(四级单体,评价时放人地文景观中,但从景观效果角度放人此类中)、老虎尾海滨(四级单体),北海大潮口海滨浴场、黄金山海水浴场、西湖山庄浴场和龙引泉均为三级单体。
地质地貌类:蛇岛和老铁山为四级单体,鸟岛和白玉山为三级单体。
生物景观类:蛇岛一老铁山自然保护区(五级单体)、老铁山鸟栈(四级单体)、斑海豹自然保护区和旅顺口国家森林公园为三级单体。
天象气候景观类:旅顺口避暑地为四级单体。
可以看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特点和开发潜力:
一是数量不多,类型较全,品质较高。这便于综合开发和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开发。
二是可供开发的海滨浴场资源丰富,这与旅顺口区三面环海有关,可以充分的开发。海滨浴场的旅游开发方向主要是休闲度假。
三是生物景观资源分布较集中。蛇岛上的黑眉腹蛇、老铁山“鸟栈”及鸟岛上的海鸥、渤海中的班海豹等景观特色鲜明,具有开发的潜力。基本上都分布在区内的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这一类景观资源可以开发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和生态旅游等。
四是地质地貌景观具有一定品级和开发潜力。这类景观资源主要有蛇岛、鸟岛、老铁山、老虎尾、白玉山等。是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四个园区(金石滩、大黑山、南部海滨、旅顺口)之一。这类景观主要可以开发为观光旅游,但也可以同其他景观资源组合开发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
五是温泉和气候景观资源品级较高,可以进行休闲度假旅游和保健养生旅游开发。
旅顺口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相当的开发潜力和发展空间.可开发的旅游产品为度假旅游、休闲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等。还可以同人文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组合开发。
三、开发对策
(一)贯彻落实、制定执行好政策
旅游政策被列为旅游核心竞争力之一。在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世界旅游业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列第71位(全部124个国家和地区),总体竞争力仍不是很强,而在旅游政策一项评价中中国列第97位。这一方面说明旅游政策是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通过旅游政策来提升竞争力的余地非常大。旅顺口区如何培育自己旅游竞争力,这是值得政府、旅游企业、学术界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都需要有适应社会发展和旅游发展规律的相应政策与法律法规。要大力发展旅顺口区的旅游业,就必须在政策上下功夫。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家、省、市和旅顺区政府先后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一方面提出了许多扶持旅游业政策措施,保障旅游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制定了许多规范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规范也是为了保障。现实中一提到政策或法律法规就与优惠挂钩,而对规范重视的不够。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地方旅游发展的方向和保障,用好政策,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和执行。相关的规范与标准是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尤其旅顺口区拥有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更应该贯彻落实和执行好国家和地方政策和法律法规。在旅顺口区旅游网站上还看不到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给人
宣传不到位之嫌。对于自然旅游资源而言,尤其是《森林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件》等法律法规。
某项事业的发展有赖于良好政策的制定。好的政策会促进事业的健康良好的发展,落后的政策会对事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对已有的政策要进行清理,凡是对旅游发展能继续发挥其作用,不能继续发挥作用要坚决取消。考虑到旅顺口区即将迎来全面开放,应该及时从战略层面制定旅游强区政策,进一步刺激旅游业的发展以增加旅游业在旅顺口区旅游业中的贡献率,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使用政策,如地热资源的使用问题等。
(二)做好旅游的策划、规划与开发工作
策划、规划、开发、营销、管理等组成旅游发展链条的各个环节,在旅游发展中不但缺一不可,还要做的好,有特色,有创新,最后才能有发展。
1、旅游策划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旅游者的需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一方面旅游业要引领旅游消费。另一方面,旅游业又要不断调整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在这种旅游需求动态变化的时代,要想能不断适应旅游者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仍停留在原来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和开发模式上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近年来.旅游策划这门技术性强、理论要求高的学科正在发展和完善。策划介入到旅游之中,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旅顺口区深度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必须重视策划工作,要舍得花钱请智引技,把旅顺口区的旅游大计用智慧和技术描绘出来。做好形象策划、项目策划、产品策划、营销策划等一系列策划工作。比如项目策划问题,旅顺口区缺乏具有旅顺口资源特点和高品质的旅游项目,这就需要大手笔、高水平的策划。等着开发商拿的项目是一种开发,但这究竟还是被动的,也有一些开发商在不断地找项目,我们把项目策划好了与开发商的对接或许更容易。如蛇岛开发策划、老铁山开发策划、地质公园开发策划、森林公园开发策划、气候资源开发策划等。
2、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旅游地的重视。关键是如何规划,又该如何根据规划去进行开发,实践中往往差距很大。旅顺口区已委托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规划《旅顺口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于2008年7月举行了初稿汇报会。这是一个关于旅顺口区旅游业发展全面的规划,希望能尽快完成,以使旅顺口旅游业发展有个总的遵循。就自然旅游资源而言,应做好具体的规划。主要包括《旅顺口国家森林公园开发规划》、《旅顺口区老铁山一蛇岛旅游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海滨观光游憩地开发规划》(或《旅顺口区海滨浴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国家地质公园开发规划》,原则上应在《旅顺口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框架下来规划。
3、旅游开发
对于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在旅游策划和旅游规划的前题下进行,没有策划就是盲目开发,没有策划的规划也是缺乏内涵的空规划。山林草兽、石洞海泉、日出日落、月色气候……移步换景,处处是资源,步步是景观。要有全新的资源观、规划观和开发观,不但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还要看到“全息的森林”。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这样五个子系统构成:气候予系统、海滨游憩子系统、森林生态子系统、地质地貌子系统和泉水地热子系统。具体见下图。
旅顺口区还有一些自然资源的价值和潜力虽然现在还没有表现出来,但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老铁山岬观黄海日出和渤海日落、大潮口湿地等。
通过前述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核心资源应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森林资源、蛇、鸟资源,以及海滨浴场和温泉资源。所以,未来旅顺口区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应在这几个资源上下功夫,而气候资源则是控制和影响着这些资源的面貌。
旅顺口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做到:
(1)选准开发方向(定位)——休闲度假;
(2)要引智创意策划——不能走简单的山水观光开发之路,创意要新、项目要新;
(3)科学规划、加强保护;
(4)加强环境建设和市场管理——建设标准要高,管理要到位;
(5)树立精品意识——推出重量级、高质量的产品;
(6)加强营销——要了解竞争对手,进行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
(7)进行资源整合——区内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整合(深度开发自然资源,提升人文资源,系统开发),与区外加强合作。
(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开发建议
纵观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可总结为:青山、碧海、茂林、温泉、地貌。在此基础上,大力构筑森林生态、海滨休闲度假、温泉养生度假三大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
1、充分开发海滨旅游资源,发展海滨休闲度假旅游
旅顺与大海相伴相依,应该发展亲海型休闲度假旅游,看海、玩海、吃海、闹海。旅顺口区拥有众多海滨浴场,但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在大连市众多海滨浴场中地位并不突出。旅顺口区旅游要发挥好自然旅游资源的优势,必须做好海滨浴场的文章。
海滨浴场的提升改造。按照《大连市夏季“3s”旅游示范单位评定暂行办法》的标准进行提升改造。主要包括海滨浴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保证海滨浴场的沙滩沙质、海水质量,同时,提高海滨浴场的服务质量,按照服务标准规范服务。
区分大众和高端海滨浴场。针对未来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趋势,旅顺口区海滨浴场区应坚持大众化,免费开放。同时,要对海滨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进行细分,选取一定的区域或单独开辟建立高端海滨浴场。高端海滨浴场选址建议选择在月亮湾海滨浴场。
海洋体育休闲。海滨浴场不仅作为洗浴之地,在海上还可以发展海钓、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冲浪、滑水、划船和水上飞机等运动;在沙滩可发展沙滩拔河、沙滩跳伞、沙滩排球等活动。
海洋美食休闲。旅顺沿海盛产鱼虾,蟹类和海珍品,用这些海产品制作出具有地方风味的海鲜佳肴,如烧海参、烤大虾、蒸鲍鱼、爆干贝、炒香螺、涮文蛤、扒鱼翅等。应根据不同消费层次游客开设高、中、低档海味餐馆,有条件的还可在高档餐厅席间辅以适当表演,介绍旅顺海鲜特色及传统趣闻。也可以建立美食街,形成观光、游览、水产购物、海鲜美食一条龙。
海洋民俗休闲。旅顺渔民在长期征服海洋、生息繁衍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渔家民俗风情,如起锚拉网吹号子、请海神等。可以举办“渔家乐”民俗体验游,让游人随船出海,开展垂钓和养殖等活动。还可以兴办海洋渔业展览馆,陈列各时期的渔船、渔具等实物模型,使游客全面了解渔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建立海滨旅游度假区
在旅顺口选取适当的地域,建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连市已拥有金石滩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金州区也正在开发金渤海岸旅游度假区,旅顺口区应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建立国家级的旅游度假区。这个旅游度假区选址可以考虑包括老铁山温泉、月亮湾海滨浴场、老铁山海岬等。目标高端,兼顾大众。在度假区内要选择适宜休闲度假的旅游项目,深挖温泉 文化内涵,发展温泉养生度假旅游;建立高尔夫球场和海上游艇俱乐部;建立旅游度假酒店(村)和休闲度假主题公园;开拓探险、科考等专项旅游。
3、深挖森林文化内涵,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立足优越的资源条件和区位条件,将老铁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山森林公园开发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宗教文化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在大连乃至东北地区有市场影响力的森林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议在森林生态旅游内涵上多做文章。少上开发建设项目,做到森林资源旅游价值的最大发挥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最小影响。
一、湖北省具有开发价值和前景的体育旅游资源
(一)水域景观类体育旅游资源
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的美称,水域风光独占鳌头。有神农溪古朴自然的溪流山野风光以及长阳盐池温泉、当阳珍珠泉等60多处较大温泉。如长江三峡、清江、汉江、神龙溪等江河湖泊景观10余处,龙潭澡布、高岚飞瀑、潜山温泉等泉水、瀑布景观15余处。湖北省水体资源特色鲜明,首先,从数量上看,全省水资源占全国水资源的5%,省内水体面积达8000平方公里,全省拥有湖泊800个,河流1000多条,温泉100多个。其次,水体资源多与山体相连,水赋予了山灵性,山因水而闻名。省内的经典线路“一江两山”中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神农架的神农溪等就是如此。第三,水文化源远流长。长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可贵的是,很多底蕴深厚的水文化以大众参与地方的形式保存至今,比如长江三峡的龙舟竞渡等,这些文化为体育旅游开发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可以开展漂流探险、休闲度假、河湖垂钓、龙舟竞渡、溪降、理疗健身等休闲体育旅游产品。
(二)山岳景观类体育旅游资源
湖北地处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转折地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复杂性地貌,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岗地、盆地和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广泛分布着峰丛、洼地、溶洞、生物化石点、蚀余景观、奇特与象形山石、沙滩、小型岛屿及标准地层剖面等自然体育旅游资源。如有华中第一峰神龙架、大洪山、鄂北名山武当山、九宫山、西山等20余处山峦风光,天下第一洞腾龙洞、黄金洞等约20处岩溶洞穴,以及多处自然遗迹、地质构造、生物化石景观,为开展登山、攀岩、森林探险、徒步、狩猎、自行车等旅游项目提供了理想之地。
(三)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
湖北不仅是人类发祥地之一,还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区域,也是巴、越文化产生发展的重要地区,还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民俗体育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武当山古建筑群和钟祥明显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神农架、武当山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列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与“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目录。在我省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恩施自治州和宜昌市长阳自治县,这里孕育了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如陀螺、拔腰带、踩竹马、跷旱船、抢花炮、毽球、蹴球、秋千、押加、射弩武术等项目,这些项目具有浓郁民族风格,且为群众喜闻乐见较具开发价值和前景。
(四)体育节事旅游资源
体育节事旅游资源是指以体育节事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资源,包括体育节庆旅游、体育赛事旅游和体育会展旅游资源。以国家旅游局在2001年的《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活动方案》内容统计,湖北省共有6项已开发的体育节事旅游入选,还有部分潜在的未开发的体育节事旅游资源以及体育会展旅游资源。体育节事旅游资源是湖北体育旅游资源中的优势资源和品牌资源。
二、湖北省体育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模式
(一)地域开发模式的选择
依据旅游中心地理理论,地域开发模式实际上就是选择怎样的区域组织结构,即根据区域资源品位、经济现状和开发潜力等条件,确定今后协调和发展的组织体系。由于旅游资源性质、规模、价值、区位条件及区域经济发达程度、文化背景、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其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一,开发模式也趋于多样化,有均衡和非均衡两种开发模式。所谓均衡开发模式即遍地开花式的全面开发方式;非均衡发展模式强调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先发展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部门,逐步带动和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笔者认为,根据我省各地市体育旅游资源禀赋与特色、市场需求、区位条件、文化背景等差异较大的特点应实行非均衡发展模式。
在开发的近期(2009~2012年),应该通过体育旅游中心城市或高品位旅游景区的集合作用,来带动周边地区旅游的发展。笔者在确定我省体育旅游开发中心城市时参照了李玲《湖北省旅游中心地空间结构系统优化研究》一文,而后结合各地市体育和运动设施、竞技成绩、体育传统等要素可以初步确定武汉、宜昌、十堰三地市为湖北省体育旅游开发的三个极点,集中力量挖掘和培育若干高品味和高知名度的体育旅游项目,如武汉横渡长江节、赛马节、长江三峡漂流、清江闯滩、神龙架休闲度假、武当武术、荆州赛龙舟等,以区域精品带动轴线开发,促进全省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在开发的中期(2013~2017年),应实施点轴战略进行线状开发,重点开发和推广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把大武汉都市体育旅游带、汉十高速公路体育文化旅游带和沿209国道的生态体育旅游带作为开发重点。在这一阶段,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将开发与扶贫相结合,在开发规划中广泛吸收当地社区居民参与,这样不但可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而且有助于促进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从而使体育旅游扶贫开发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有效的整合作用。同时,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要融入更多文化要素,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围绕旅游者的个性需求开发出品种丰富、品质优良、不同档次的产品。
在开发远期(2018~2020年),湖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要实现全方位网络型的开发模式,产品质量更优、体系更健全、特色更加突出、竞争力增强、市场份额提升,将环境保护深化为生态保护,并在产品开发中占据首要位置。
(二)资源类开发模式
纵观国内外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实践,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可将体育旅游资源类开发模式归纳为三种类型:其一,专项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所谓专项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以某一种体育旅游产品为开发目标,将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成惟一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也是单纯为这一吸引物而来。依托湖北自然资源开发野马河生态漂流风景区、平湖天堂河漂流、九畹溪漂流探险旅游区、杨家溪大峡谷军事漂流、利川跑马场等体育旅游产品;依托人文资源开发武当山武术比赛、太极拳表演、木兰湖武术等产品。
其二,组合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所谓组合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是指将体育与生态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森林资源等相互配合,以参与体育活动为主,观光旅游为辅,相互融合,缺一不可。以这种形式进行开发,主要是针对那些体育资源(包括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较为丰富,同时又具有优美自然风景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如宜昌、十堰、恩施、神龙架、荆州地区),规划“生态—体育旅游”、“文化—体育旅游”线路,体育与旅游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对于旅游者而言,前往某地观光游览的目的不仅仅是参与当地民族体育活动,而且要游览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体会当地浓厚的人文氛围。如荆州端午龙舟竞渡、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湖北清江闯滩、武汉金银湖国际高尔夫俱乐部、湖北红莲湖乡村高尔夫俱乐部等都开发了供旅游者观光游览、体验民生民情、感受民俗风情、参与体育活动等不同追求的旅游产品系列。
其三,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所谓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指在一般旅游活动中附带介绍体育知识,旅游过程中或结束时观看体育表演,或参加体育娱乐等活动。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组合型有些类似,只是体育在与其他旅游产品的组合中所占的份量较小,起附带性作用。
三、湖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体育旅游资源普查和开发规划工作,突出区域特色
当前亟待制定相应的体育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加强体育旅游资源的调查和评价工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立体育旅游资源普查数据库。加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工作,为体育旅游的迅猛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旅游开发前应对区域体育旅游资源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因地制宜有主题地进行开发。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体育旅游资源、人文体育旅游资源,建设体育旅游设施,开发设计体育旅游项目,更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不断创新和发展,保持体育旅游吸引物的长期魅力。
(二)以目标市场为导向,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发
湖北省体育旅游开发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体育旅游资源禀赋的地区差异决定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能走“大而全”、“小而全”的路子,只能根据各地经济社会环境和体育旅游发展的基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目标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市场运行机制来运作,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发体育旅游资源。
(三)挖掘特色,发展体育旅游精品
特色与品牌就如同企业的生命,在消费结构、消费观念日趋变化的今天,突出特色、创造品牌是吸引消费者重复购买产品和服务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充分利用湖北省在水域、山岳、民俗体育和体育节庆资源特点开发规划体育旅游项目,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品牌。例如:深挖水资源大做“水文章”,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群众基础的亲水活动“武汉国际抢渡长江挑战赛”、“宜昌三峡龙舟赛”、“清江国际漂流闯滩节”、“三峡大坝旅游杯”等全国自然水域漂流大赛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品牌体育节庆活动,打造水体旅游精品;再如在以野人而闻名的神龙架建立体育旅游基地,开展登山徒步、自行车、攀岩、探险、漂流、滑雪等征服自然、享受健康的体育项目,并将神龙架滑雪场打造成为我国黄河以南最大的滑雪旅游度假基地;第三,武当武术誉满天下,打响武当武术品牌对于扩大湖北体育旅游在国内的知名度、国际上的影响力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四)多方融资,政府与社会共同开发体育旅游
从国内外的体育旅游发展经验来看,在体育旅游发展初期,政府和企业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的职能在于确立明确的政策导向,要将体育旅游业纳入省国民经济总体规划之中,明确产业地位,规范基本内容、条件和运营,协调各方面利益,规范化引导,统筹规划体育旅游开发项目,避免重复开发,实现与会展业、旅游业、体育业等其他行业相互促进、彼此协调、综合配套、共同发展。同时,针对湖北省各地市政府财力有限的现实,积极鼓励和多方吸引社会资金注入是发展的关键,政府应制定有利于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法规、政策和发展规划,保护社会投资力量的积极性,鼓励外商、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参与开发大型体育旅游项目。坚持“人不分南北、地不分东西”的原则,引强入室,吸引外资、民营资金,按“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投入体育旅游业,逐步形成以国有体育企事业单位为主导,非国有体育企事业为主体的多元化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新格局,开发体育旅游休闲产品,兴办大型的体育旅游场所,走政府与社会共同开发体育旅游的道路。
(五)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区域合作与部门合作,扩大开发范围
体育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是一个涉及到许多部门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政府体育部门、相关民间组织、景区景点等部门和机构在其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体育与旅游从属不同的管理部门,相互交融与渗透不够,造成体育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体育旅游产业要充分依靠旅游部门遍及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与旅游部门共同配合,建立和完善体育旅游中介机构,建立起一个市场机制型的协调合作平台。另外,湖北还应与周边诸省加强区域旅游、区域体育旅游协作,本着“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客源互流、产品互补”的原则,积极推行“双赢”战略,加强省际、区际合作,联合促销,重点是西联重庆,东联安徽,北联河南、陕西,南联湖南,在整体宣传、联合促销上下功夫,通过引进来的办法充分宣传湖北体育旅游的特色,面对客商和公众开展促销活动,争取产品轰动效应,巩固老客源,开拓新客源,构建中部体育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模式,扩大体育旅游开发范围,提高开发的质量和效益。
论文关键词:潜在旅游资源,评价体系,AHP,福清市东壁岛
0 引言:多数国内学者对于滨海旅游资源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其特色、分区、整合和可持续开发与管理方面的研究,而对滨海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有陈明生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AHP)和特尔菲法(Delphi)对滨海城市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1];曲丽梅,仲桂清,李晶对辽宁省滨海旅游资源分区后,运用数学模型和综合评分的方式,再对各区进行定量分析[2];程胜龙,文军,张颖,尚丽娜利用滨海旅游资源调查的大量数据资料,应用SPSS软件和ARCVIEW软件,采用聚类和空间分析方法,对广西滨海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潜在开发价值及其空间分布、组合,旅游资源分区等进行了定量研究,为今后滨海旅游开发提供了基础工作[3]等;。本文旨在对目前定量化研究较少的滨海潜在旅游资源,尝试建立滨海潜在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然后选择福清市东壁岛旅游度假区验证评价体系的可行性。通过这一评价体系在实践中的应用和评价指标的内容的细化,使评价体系将得到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评价结果也将更为科学和合理。[1]
1.对潜在旅游资源的界定
潜在旅游资源(potential tour resources)是指在目前尚不具备开发条件或开发程度不够或目前不被确认为旅游资源的事物,但将来很有可能被开发成为旅游资源。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意识的发展而不断加深的,一个景观能否成为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决定于人们的认识水平、感观需求、发现时机、开发能力、宣传条件等众多因素的变化[4]。
本研究的潜在旅游资源具有的含义:
(1)具有一定的开发深度,但还具有进一步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景点)
第一种情况是,一些资源(景点)只开发了自然资源,或者只开发了资源的自然方面,而忽视了人文资源或者资源的人文方面优势。
第二种情况是,还有些景点或资源具有开发新的旅游业态或与其他产业交叉结合的潜能,如休闲渔业,工业旅游等。
第三种情况是福清市东壁岛,与国内发达地区,或者国际上同类景点或资源相比,在开发上深度还不够,还有继续深度开发的空间。
(2)低度开发的旅游资源或(景点)
这类景点只是做了低度的开发,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不完善,游客量较少,进一步开发的潜力空间大。
(3)未被发现或未被开发的资源
这类资源,由于远离市场或者地处偏远,没有被发现,或者发现后没有被开发。这类旅游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经济的繁荣,逐渐将被开发。
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滨海潜在旅游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对滨海潜在旅游资源的模糊信息和定性资料进行量化,最后利用这一评价体系对福清市东壁岛旅游度假区进行评价。
2.滨海潜在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构建滨海潜在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时,首先筛选评价因素,本文按照实用性、综合性、代表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分层评价体系。
本文构建了3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第1 层为目标层,即滨海潜在旅游资源评价;第2层为项目层,包括滨海潜在旅游资源评价的资源内在状况、资源价值、资源开发条件和资源环境因素;第3层为因素层,包括影响和构成滨海潜在旅游资源的4项价值指标的影响因素。其中, 资源内在状况指标中, 设置了生物多样性、资源稀缺性、集聚度和规模与丰度4个评价项目;资源价值指标,设置了观赏游憩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艺术价值和生态保存价值4个项目; 资源开发条件指标中,设置了可进入性、区位联系、当地社区环境和基础设施4个评价项目; 资源环境因素指标中,设置了知名度、关联事物2个评价项目。
综合考虑以上与滨海潜在旅游资源紧密相关的制约因素,构建滨海潜在旅游资源AHP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图1)。
图1滨海潜在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Figure 1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 thecoastal potential tourism resources
2.2 各层次指标权重的确定
针对滨海潜在旅游资源评价项目难以量化的特点,采用能综合处理多种决策因素,较好消除主观判断与决策属性的不确定性的层次分析法(AHP)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
(1) 层次分析方法。用1~9标度方法(表1)将判断定量化,形成比较判断矩阵,计算出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特征向量,并通过归一化处理,即同一层次相应因素对于上一层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同时要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最后进行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5-8]。
表1 标度含义
Table 1 Scale means
标度
含义
1
表示两个因素具有同样重要性
3
表示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稍微重要
5
表示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明显重要
7
表示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重要得多
9
表示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极其重要
【关键词】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
湘西自治州属于亚热带山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垂直分布差异十分显着,生态旅游资源多种多样,有庞大的植物生态资源和动物资源,整个湘西州可以说是一个初开和尚待开发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宝库。
一、湘西旅游资源状况
(一)自然风光优美
湘西旅游资源独特秀美,境内奇峰独立,山中有山,融秀美与雄奇为一体,这里岩溶地貌分布广泛,石林,石峰拔地而起,如猛洞河、南华山、不二门、坐龙峡、红石林等,光地下溶洞如凤凰的奇良洞、龙山火岩乡,就有地下溶洞200多座,我国着名画家黄永玉游览后曾绘画作诗“龙山二千二百洞,洞洞奇魅不可知”,对地下溶洞作出高度评价。
(二)自然资源丰富
湘西自治州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十分丰富。有维管束植物近4000种,经济林、用材林、药材林、果木林等树种达100余种。仅乔木就有300多种,比整个欧洲的总数还多一倍,裸子植物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左右。永顺小溪有13公顷的原始次森林,林中保存有大量的古第三纪植物种类,是一座古生物基因库。这些古老珍稀植物是湘西宝贵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
(三)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湘西地区不仅有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还有浓郁纯朴的民族风情,都使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异彩纷呈,内涵丰富,并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相互辉映,赋予了湘西旅游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巨大的潜力。
1.湘西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湘西是独具特色的土家族、苗族文化蕴底深厚的旅游区。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如苗族织锦、蜡染、民族服饰、金银饰品等都是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的丰富遗产。
2.湘西历史文物古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城内有保存完好的元明清古迹。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芙蓉镇”的有两千余年历史的王村古镇。有千年古都老司城,及湘鄂川黔根据地旧址塔卧纪念馆。
3.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土家族民居吊脚楼,土家族跳摆手舞的摆手堂、土家族婚嫁、土家族原始舞蹈毛谷斯舞、打镏子、梯玛神歌、咚咚喹、哭嫁歌等土家族音乐、民间传说和故事、土家族的民族服饰、工艺织锦、刺绣、挑花、竹藤编织、石木雕刻等。泸溪古老的盘瓠文化、目连戏、花垣苗族的傩文化、苗族工艺蜡染、扎染等,有苗族的四月八、六月六、赶秋等节日文化,苗族风情浓郁古朴。
4.民族民俗风情:苗族村寨如国家级民俗文化景区吉首德夯苗族民俗村、凤凰山江苗族民俗村、还有凤凰的石板寨、勾良苗寨等。这些民族村寨体现了民族的居住、建筑风格,风俗、生活、服饰、饮食、礼仪等,是湘西最有优势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湘西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构想
湘西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自然、文化等旅游资源,如何有效的保护这些资源,并合理的开发旅游资源是我们应该大力研究的问题,主要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旅游资源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注意合理有序的开发旅游资源,以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保护为中心,编制旅游开发的长期规划。要注意科学合理地利用旅游资源,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从自然环境的特征入手,组织各部门结构人员做好旅游资源的全面调查,进行科学论证,制定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管理与保护的总体战略规划。
学习发达地区的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先进理念,切忌盲目开发与扩大规模。各旅游开发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到国内外的旅游先进的开发地,学习自然资源保护的先进理念,多批次,全面的考察学习,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环境保护的某一个细节,而应该注重其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的整体关系层面。
成立旅游环境监测第三方机构,独立于旅游开发部门和政府部门之外,这样才不会受到旅游开发企业部门的利益驱动,才能够保持旅游环境监测的客观性、公正性,做到严格监督旅游资源开发的各个环境,建立健全快速的旅游信息网络,一旦出现旅游环境监测问题,以四级标志给相应的部门反馈旅游环境告警信息,提供给旅游开发部门和政府部门决策,旅游环境监测机构有权利对反馈的结果给予考核,如果反馈不及时,不充分的,按照相应的地方旅游环境监测条例给予处罚。
(二)有效地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为了保证湘西州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当首先充分理解和掌握市场经济的内涵和湘西地区旅游产业特点。市场经济这个概念是为不同社会制度服务的。它首先表现为国家可利用经济的、政治的手段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其次,使市场竞争对价格、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并且产权关系的界限特别明显;再次,各国的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根据的湘西地区市场经济的特点,制定出适合湘西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因此,我们应当有效地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实质上就是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合理确定环境和资源的价格,从影响成本和价格,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行为选择,促进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如何合理的利用环境和资源,那么资源环境和服务就会同其他要素一样.在市场上受到同等对待,并因此确保丁要素配置的经济有效性。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改变过去无偿使用环境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作法,要“有效地利用经济手段和其他面向市场的方法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多渠道筹集旅游资源开发资金
旅游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高创汇的产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依靠雄厚的经济基础。目前湘西地区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旅游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缺乏资金。为了解决资金不足,一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争取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项目资金和国债的支持。二是组建旅游股份公司,实行资本运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快旅游企业上市的步伐,利用上市增强融资功能,把旅游业做大做强,使旅游业真正成为湘西名副其实的优势支柱产业。三是从现有的旅游收入中提出一定的比例,建立旅游资源开发基金,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促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采取可持续消费方式:消费问题是环境危机的核心
这是因为不可持续消费方式会引起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引起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玻坏。因此,要想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可持续消费方式。大量事实证明,中国不能重复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绝对不能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重污染为代价。来换取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消费方式要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决不能搞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消费资源的高消费。
湘西州本属于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之一。地区消费方式应坚持可持续方式,同时也应注意对到湘西旅游的旅游者传播这种可持续消费方式的观念。鼓励旅游者注意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鼓励健康的消费方式。
(五)提高旅游人才素质,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
湘西要发展旅游业,人才是关键,要提高人才素质,必须培养大量的旅游人才。必须加入更多的旅游投入,建立旅游人才的培养基地,建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开放型的办学模式。同时对现有旅游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升旅游体验的满意度,提高湘西旅游产业的服务水平。
三、结语
旅游业是依托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开发而进行的服务性产业,发展旅游业目的是促进旅游地经济发展,提高旅游地居民生活福利水平。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但旅游资源开发既要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之内,为后代人保持和增加发展的机会,避免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开发和环境污染,又要满足市场需求,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分析旅游产业和旅游资源的各种关系,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是湘西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坤民.可持续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杨桂华,钟林生 ,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