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养生宣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交谊舞选修课 社会适应能力 重要性
交谊舞既是一种群众性、自娱性、健身性舞蹈,又是一种艺术性较高、技术性较强的表演性、竞技性舞蹈。它兼有文化娱乐的内涵和体育竞赛的形式。它不仅让学生接受音乐、舞蹈的陶冶,给以形体、素质、舞蹈技能和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的训练,同时在仪表、风度、气质等内在素质方面也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它集艺术、娱乐、健身为一体,对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健美体态、增进健康都起到良好的作用。它被誉为当今最好的颐养身心的运动和娱乐形式,也是一种终身受益的健身手段。高职院校开展交谊舞选修课,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该课程改造了传统体育课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人生价值观,更好的遵守社会规范和准则,从而减缓客观要求和个体需要的矛盾产生的压力,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一、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现状
1、当前高职学生存在的问题
(1)自理能力较差。目前的在校生, 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 家庭长辈们长期的溺爱, 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强烈的依赖性。
(2)“自私”心理比较突出。家长的迁就和宠爱,导致学生个性心理畸形发展, 使他们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且部分学生妒忌心理较强, 经常因自身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怨天尤人, 把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全推到对方身上, 容易产生矛盾纠纷。
(3)自学能力较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是学生的天职, 但从现状看还存在许多问题。部分学生学习方法不正确, 学习效率低, 自学水平有待提高。
2、高职学生培养现状
高职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而高职教育的一个盲点是由于过多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而忽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学生德育方面的培养,而导致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不高,缺乏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但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来看, 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由于一些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力度不够, 导致学生走出校门后,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应变能力等都比较匮乏,同时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造成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环境。
二、交谊舞选修课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职院校不能只把学生培养成“技术人”, 而应该把学生培养成适应职业需要并在职业活动中得到晋升的“职业人”, 更应该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 改造社会, 并能在社会中得到发展的“社会人”。
交谊舞选修课程是促使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积极因素,使学生通过锻炼间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与情感控制能力,创造良好的交流平台。通过融入就业理念,以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培养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人才。交谊舞选修课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注重环境适应与控制能力的培养
交谊舞课程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在练习中加强自我认识,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处理情绪的方式。使得自己的行为与价值保持一致,同时能够尊重别人的意见、顾及别人的利益。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练习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各种适应问题,从心理上、思想上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 规整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和目标迷失,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现有的资源, 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激发其潜能。在同学之间建立起平等坦诚的人际交往关系,相互尊重,为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2、以多样的教学形式强化学生意志品质与创造力的培养
交谊舞课程中的练习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竞争精神, 是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生随时会和不同系不同专业的的同学结为组合建立合作关系进行练习, 扩展交往范围, 体验助人与被助的快乐。该课程可以拓展学生学习动力与价值,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3、创造交流平台,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社会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交谊舞课的特有形式, 启发和教育学生把学习过程与活动的开展当作锻炼平台, 锻炼学生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独立选择、决断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不断积累经验, 挖掘创新。在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能使学生很好发挥各自才能,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交谊舞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为目标,强调个人与团体目标的一致。然而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地在教学中做出有效的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念,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在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中的特殊功效,强调学生个体与社会目标的统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参与意识与责任感, 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对培养和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实践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1心衰的中西医病因病机研究
中医传统文献中无“心衰”之名,根据其临床特征,涉及中医“喘证”、“水肿”、“心悸”、“怔忡”、“痰饮”、“心痹”等范畴。大多数研究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以心之气阳虚衰为本,血脉瘀滞、水饮内停、痰浊不化为标。中医一般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的发生及心之气阳虚衰关系最密切。心气虚是心衰发病的始动因素并贯穿于心衰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现代医学则认为心力衰竭的发生和病情恶化涉及一系列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功能和形态的进行性改变。目前认识到,心室重塑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导致心力衰竭不断进展的病理生理基础。心室重塑的结构基础是心肌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变化,包括心肌细胞肥大和凋亡、胚胎基因和蛋白质的再表达及心肌细胞外基质量和组成的变化。临床上表现为心室腔扩大、室壁肥厚和心室形状改变。整体来说,西医学中对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分析主要包括: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的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血管加压素、肽类信号系统、炎性细胞因子激活等)、心肌重塑和心室重塑等。
1.2中西医对心衰的临床治疗证治情况研究
1.2.1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研究
辨证论治始终是中医诊疗特色,尽管目前辨证各有千秋。辨证分型主要有:(1)心肺气虚——益气养心——养心汤,生脉散,归脾汤加减。代表医家史载祥,许心如,成启予等。(2)气阴两虚——益气养阴——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代表医家:顾景琰等。(3)阳虚水泛——温阳利水——真武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加减。代表医家:陈鼎祺,邓铁涛,韩子江,廖家桢,马连珍,刑月朋,赵锡武,秦伯末等。(4)血瘀水阻——活血利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血府逐瘀汤加减。代表医家:汤益明,李介鸣,刘家骏等;(5)阳气虚脱——回阳救逆——参附龙牡汤,四逆汤加减。代表医家:柯雪帆,周次清,任继学等。根据马术明临床治疗研究总结有以下几点:(1)心衰早期多以心肺气虚为主,晚期以心肾阳虚为主,故益气补阳为常用方法,参芪桂附为主治之药。(2)心衰乃心主血脉失常之病,无论阳虚、气虚或停痰蓄水,均有淤血的表现,故活血化瘀之药常可加用,可提高疗效。(3)由于心病发展致心衰多时日已久,故治疗时守方守法,方可取得较好疗效。(4)中医有“劳则耗气”之说,此病尤为突出,心衰一经确诊,务要病人做到体力、脑力同时休息,以利元气恢复。水肿重者,嘱令其断却盐味。中医在治疗心衰上治法多样,药味众多,副作用较小,疗效可靠。中药在纠正心衰症状的同时,还可以增加心肌供血,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营养心肌,改善心肌代谢,如人参、黄芪等。同时在中医药治疗的基础上,如联合西药对症处理,常得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1.2.2西医对于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研究
传统的心衰的治疗原则是“强心、利尿、扩血管”。新的心衰治疗指南目的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延长患者的寿命,大量事实证明旧的治疗原则虽能暂时改善患者的症状,但对患者的生存率没有太大的意义。实验证明现代治疗心衰的新理念是从防到治的全面策略,从以往的短期血液动力学、药理学措施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的策略。目的是有力地改变衰竭的心脏的生物学性质。新的常规治疗或标准治疗是以神经内分泌拮抗剂为主的ACE-I类,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地高辛。其中改善症状的有ACE-I类、利尿剂、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螺内酯;改善预后的有:ACE-I,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心衰的生物学治疗就是抑制与心肌重塑有关的刺激——介导因素,从而改善心肌的生物学功能。这些介导因素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Ⅱ)、机械刺激、内皮素(ET)等。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其他新进展还包括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脑利钠多肽、基因治疗、心脏移植、人工心脏及心室机械辅助装置等。
2.心衰患者实施中医养生指导的情况
2.1养生的定义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道教书籍,是在《庄子》内篇。养生,又有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的意思。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总之,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2.2心衰患者中医养生指导情况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积累了十分丰富的防病治病经验,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内容,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同时注重防病于未然的“治未病”的思想,中医养生学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有着丰富的养生理论和独特多的养生方法,有助于人类的身心康复。因患者知识层次,掌握疾病支持和信息程度的不同,宣教的个体化显得极为重要,可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耐心准确回答并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对文化知识缺乏,理解力相对差的患者更应将宣教个体化。可建议性的为患者制定养生处方,从四时,饮食,情志等方面给予患者参考。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养生学的知识,制作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宣传手册或是对患者或其家属进行宣教,内容可涵盖养生学的八个要诀:说情志、戒私欲、远房室、适四时、节饮食、常运动、顺性情、服药饵。并结合心衰患者的特点“本虚标实、虚实夹杂”,重点讲授如何强心。可具体提出养生方案,如嘱患者保持心情愉快,每天读书看报、听听音乐,注意休息等。利用走廊宣传栏或医院宣传栏定期介绍养生的方法。丰富饮食疗法,遵循目前国际健康教育领域主要理论基础——知信行理论,将其关于卫生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争取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的理论结合养生学的摄生康复之道,设计健康评估表,结合宣教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发病率的目的。现代中医学对于心力衰竭的研究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也有一定的研究,中医养生学从顺应四时,养神全形,调畅情志等方面重视疾病的整体调节,有着鲜明的特色的优势,尤其是结合现代医学及健康教育理论后,对与患者身心及社会诸多方面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减少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西医对心衰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
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系统的教育活动,通过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形成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多数内科疾病与生活方式密切行馆,患者对于相关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预后。
3.1西医对心衰患者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及主要内容
以下四类别那个人为反复教育的对象:(1)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下降者(2)身体健康状况较差,自护能力较低者(3)住院次数多且自认为疾病知识有较多了解者(4)对疲劳等症状易于忽视的病人及家属。心衰患者健康教育内容要因人而异,根据患者具体需要确定方案并注意随时评估,不断调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成效突出。
3.2 心理健康教育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病情发展及转归与心理、情绪、社会刺激等因素有密切相关,患者能否维持健康及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相关性,同时还应教会家属提供情感支持,给予患者理解和关心。
3.3避免诱发因素教育
据统计有80%~90%患者病情复发是由诱发因素诱发的,对防治心力衰竭有重要意义。要教会患者如何做好防感染、防体力劳动过度、限制钠盐摄入、忌暴食暴饮、做好避孕措施并坚持服药。
3.4服药指导
指导患者应定期复诊,不能麻痹大意,按时服用强心药,教会患者自测脉搏和观察洋地黄毒性反应表现。间断使用利尿剂以及必要时加用扩血管药等。掌握各种服用方法、剂量、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定期复查。
3.5症状和体征的自我监测指导
指导患者每天测体重、计尿量,评价水肿消退情况,定时测量血压,同时应教会其对急性发作处理、如何改善睡眠、防改变跌倒的具体方法。根据心脏功能合理制定活动计划,逐步提高活动量,维持和提高心脏代偿功能。
3.6培养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心力衰竭的主要特点有:长期性、反复发作性、疾病复杂性、预后差、直接影响日常生活,消耗一定费用。因此培养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调节生活习惯,实施自我管理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知识和技术有助于患者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控制疾病发展,预防并发症,减少伤残程度,促进功能恢复,力求最好的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在本院骨科住院择期行关节镜手术患者182例,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种、病情、文化程度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传统健康教育方法做好入院宣教、出院健康指导,并在住院期间对患者进行口头宣教;观察组应用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路径:即以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路径表为基线,以健康教育单为载体,把患者及家属同时作为健康教育对象的健康教育方法。
1.2.1 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路径表的制定 主要内容包括:①入院指南;②疾病知识(包括发病因素、症状、常见并发症、危险因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等);②手术前检查注意事项及意义;④手术前准备内容及注意事项;⑤术后促进功能恢复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早期床上活动及下床活动方法;下胶、伏兔、足三里穴位按摩技巧的指导(术后次日对双侧穴位按摩,由轻到重至酸、麻、胀感为度,每个穴位3 min,每日数次,以减轻疼痛与下肢肿胀);中药汤剂的服药方法等;⑥术后次日开始锻炼股四头肌收缩;⑦术后饮食调护。中医药膳桂圆莲子大枣粥的制作及服用方法(桂圆莲子大枣各20 g+大米250 g煮成)进食时间(术后次日进食)及饮食调护的过程(由清淡至浓重,少量多餐);⑧出院指导。伤口护理、中医养生知识如中医食疗方法、功能锻炼等。
2.2 制定健康教育宣传处方 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特色,从实用性、可操作性出发,制定健康教育处方,如疾病知识健康教育处方;术前检查健康教育处方;术前准备健康教育处方及术后康复教育处方等。
2.3 实施 由责任护士按照制定好的路径表中实施的时间及内容对患者进行口头宣教,同时发放相关的书面健康教育处方,术前3 d进行卧床训练、床上活动、下床活动方法及下胶、伏兔、足三里穴位按摩床边演示。术后按相映时间督导患者及家属配合执行。护士长定期检查健康教育路径实施情况,了解患者及家属掌握知识情况,并根据病情变化及患者、家属意见增加内容。
3 结果
健康知识教育效果评价及健康行为效果评价设置等级评分。健康知识评定,明确:全部能叙述/描述/演示;比较明确:大部分能叙述/描述/演示;不够明确:少部分能叙述/描述/演示:不明确:不能叙述/描述/演示。两组健康知识教育效果、健康行为效果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4 讨论
健康教育路径是实施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1]。实施健康教育路径,避免了常规随机健康教育法的随意性,护理人员能按时间、有计划的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表1显示,观察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效果有明显提高。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路径,促进了患者家属的参与,提高了健康教育的质量。常规的健康 教育方法只是把患者作为教育的对象,忽略了对家属的指示宣教。家属在患者的康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患者家属数否能积极参与会直接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对患者家属同步实施健康教育,可提高家属的照顾水平、配合程度。而金立华[2]在调查中发现85%的患者家属不知道如何配合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治疗护理。我们在临床观察中运用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路径,把家属和患者同时作为健康教育的对象,使家属掌握了相关的健康知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治疗护理。实施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路径,充分发挥了中医护理特色,减少了骨科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疼痛与下肢肿胀是骨科关节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减轻疼痛与下肢肿胀是术后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医护理具有独特的优势,且方法简单,易被患者及家属掌握。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路径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实施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路径,护理人员能主动向患者几家户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术前准备及术后康复、中医养生等知识,促进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和互动,满足了患者及家属对健康知识的要求,表2显示,实施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路径,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参 考 文 献
摘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创新中医护理服务模式,要求积极推广并实施中医护理方案[1]。本科室优化了"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将四时养生纳入其中,丰富"辨证施护"的内涵题,得出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实用性较强。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专病护理特色;四时养生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是首批由国家中管局正式颁布实施的"13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的其中之一,自颁布之日起在我科临床进行应用实践。本科室共有床位90张,以收治软组织损伤为主,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占住院患者总数的80%,作为十二五重点学科,我们梳理完善了一套具有中医特色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评价体系,获得了很好地临床效果,具体实施如下。
1培训阶段
1.1人员组成筹备组资深主任护师1名,主任医师1名,负责梳理及优化本科室"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由护士长及两名责任组长,负责所有人员培训及方案落实。
1.2培训内容
1.2.1辩证分型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症候要点将疾病分为血瘀气滞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肝肾亏虚证四证,根据常见症状及症候给予辩证施护指导。
1.2.2临证施护根据"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培训责任护士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规范流程及观察要点。
1.2.3健康指导优化"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培训责任护士结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养生原则给与患者健康指导。
2"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
2.1实施对象选取2013年7月~2013年12月期间,入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180例,其中血瘀气滞证160例,寒湿痹阻证8例,湿热痹阻证3例,肝肾亏虚证9例。由执行组护士按照"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落实护理,直至出院。
2.2临床实施
2.2.1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中常见证候观察要点进行辨证分型。
2.2.2根据辩证分型进行临症施护,按医嘱准确有效地落实中医护理项目,指导患者治疗后注意事项。
2.2.3根据医嘱准确落实用药护理根据辨证分型指导患者正确服用中药,滋补类中药应久煎,中药汤剂宜温服,于饭前1h服用,服药后2h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中、西药之间至少间隔30min。
2.3结合四时养生原则给与患者健康指导
2.3.1生活起居
2.3.1.1急性期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采取舒适。春夏时"夜卧早起",秋时"早卧早起",冬时"早卧晚起"。下床活动时戴腰托加以保护和支撑,不宜久坐。
2.3.1.2指导患者正确咳嗽、打喷嚏的方法,保护腰部,防止外伤,减轻腰部负荷,规范正确姿势习惯,卧硬板床。
2.3.1.3指导腰托使用方法
2.3.2饮食指导以春时养脾,夏时解暑,秋时润燥,冬时温阳的四时养生为原则,根据患者营养状况和辨证分型指导饮食,动态观察患者的胃纳情况和舌苔变化,随时更改饮食计划。
2.3.3情志调理以春时"养肝防风",夏时"淡泊宁静",秋时"安宁平和",冬时"恬淡静养"的四时养生为原则进行心理调护。
2.3.4功能锻炼以春时"适宜锻炼",夏时"运动适度",秋时"坚持锻炼",冬时"量力而行",的四时养生为原则指导腰背肌功能锻炼。由责任护士安排2次/d音乐导引操。
3评价
我科应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180例,依据"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中的要求评估效果,采用评价量表来完善效果评价方式,获得客观指标的支持。
3.1护理效果评价见表1。
3.2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见表2。
3.3责任护士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40%,实用性较强 50%,实用性一般 10%,不实用0。
4体会
4.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形成了统一规范的中医专病护理标准,对护理人员的临床工作中起到了指导作用,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和满意度,临床护士评价实用性较强。
4.2不足
4.2.1"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中的健康宣教内容缺乏中医养生特色。本科室将四时养生原则应用其中,结合疾病特点分别于春、夏、秋、冬四时给予患者进行健康指导。
4.2.2"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中的效果评价方式缺乏客观指标的支持,本科室采用JOA下腰痛评价表、疼痛视觉模拟标尺评估表(VAS)来完善这一环节。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2013-07-2.
对于信息化带来的好处,邵贵强侃侃而谈:它为医院带来规范化管理。“最明显的变化要数药剂科,智能化药品控制极大程度地节约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最重要的是保障患者安全用药、降低人为出错概率。”他补充道,“信息化还为群众带来莫大实惠。”患者自助网上预约、叫号、信息查询实现可视化,诊断与治疗过程有全程智能支持以及自主用药系统研发,都依托于信息化,让群众看病更便捷、更安全、更放心。
2014年,吴泾医院再次迎来发展契机。上海市闵行区总面积37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3万,却没有一家公立中医医院,这无疑导致辖区居民的中医诊疗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看准机遇,邵贵强在闵行区政府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支持下,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合作共建。转型对医院全体员工,是一次挑战,于当地群众则是一项惠民利民工程。通过与岳阳医院共建,吴泾辖区患者在家门口就可享受专家医治,从源头解决“看病难”顽疾。
邵贵强的管理理念中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全面预算管理,藉此强化预算控制、降低医疗成本,对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减轻患者就医负担举足轻重。2014年上海市22家二级综合性医院医疗费用统计显示,吴泾医院门急诊均次费用、门诊均次药费、住院床日费用仅为全市同级医院平均水平的66%、52%、51%。“这都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功劳,唯此才能用最低价格、最少药量救治患者。”
对于曾有媒体以“吴泾医院吝惜给老百姓开药”为题报道引来的不少误解与责难,邵贵强表示,“此‘吝惜’非彼‘吝惜’,医院所处地区以老年患者为主,为了让每位患者能够安全、合理用药,我们对于药量采取严格明确控制。换个角度来讲,合理用药、减少药品浪费正是在为患者解决‘看病贵’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