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评价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评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评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评价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评价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

一、国内在提高职业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方面的现状

近年来,职业学校面临较为严峻的市场形势,生源素质下降和就业形势的严峻现实,教学方法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市场化需要。就业困难的因素导致生源严重不足,与社会对中专生的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一)学校创新教育环境资源不足

创新教育环境资源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办学模式的影响,职业学校缺乏发展的可持续性战略,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创新教育环境资源的建设,突出表现在:

1.教育硬件资源整合力度小。教学资源短缺分散,教学资源不能实现优化配置,没有形成教学资源的规模化共享与垄断效益,出现各自为政的恶性竞争。

2.教学观念、手段落后。教师的教学落后的观念和手段,使教学没有足够的教学创新意识,使课堂教学只能培养板式学生,造成教师死教,学生死学的现象,缺乏灵活的创新意识。

3.教学考评与激励机制不协调。完全封闭式教学模式的延续,教师的考评激励机制没有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只能空谈。

4.创新教学师资缺乏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数未走访过社会实践,没有社会工作经验。即使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也只能闭门造车,把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理想化,师资条件已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薄弱环节。

(二)社会对创新教育的需求氛围淡薄

学生只有在社会创新教育的环境中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需要社会大环境的融化,包括家庭、单位及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才能有所作为。存在问题主要有:

1.创新教育的联动思想意识没有形成。家庭认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学校和单位的事情,家庭的职责只是做好学生的后勤工作,单位认为职业教育毕业学生只要能进行基本的操作就达到了目的,没有把职工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抓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不够重视,降低了学校创新教育的效果。

2.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需求标准不到位。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是社会的市场需求,而在每年的学生就业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很少体现,看中的只是学历文凭。据调查,有不少的用人单位任人唯亲,不重视招揽贤才,就业市场的短期化行为对职业学校创新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

3.学校创新教育缺乏社会的扶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开展创新意识培养与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据调查,有90%的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认为学生的实践学习影响了单位的正常工作,没有意识到一个新人才的介入对单位的潜在重要贡献,只是看到了短期成本的投入,结果使学校的创新教育严重脱离社会实践。实践证明,创新教育离开了社会的扶持就是无源之水。

二、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勇于创新

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创新人格,努力培养与创新意识相适应的现代人才意识,包括开拓意识、探索意识、敢为天下先意识等,培养学生敢于承担风险,乐于学习最新职业技术和勇于创新意识。

1.树立创新与实践的价值观。使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伟大价值深入到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乃至全社会的每个公民心灵深处。把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看做是民族腾飞和兴旺发达的基础,看做是提高民族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看做是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源泉和动力,看做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核心,把树立创新与实践贯彻于素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树立创新实践的教育功能观。当代教育应当超越“传道、授业、解惑”之功能,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作为自己的使命和任务,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

3.要树立创新实践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师观和学校观。新的人才观的重要标准是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新的人才标准下,人们对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认识评价观念也将实现新的超越。学校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求发展,不仅教学要创新,教学管理、决策也要创新,形成科学民主高效的管理决策机制。

(二)改革课程设置,建立创新课程体系

根据市场教学需求变化,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有职业学校特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模块化教材,从不同的职业技能模块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从知识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关键出发,合理组织课程设置和形式,让学生真正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创新与实践教学中来。

1.以调研为依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以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入手,开发课程体系;以工作模块为框架,开发课程内容结构和课标

通过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建立与工作结构相对应的项目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分类,课程设置,课程整合。项目课程由若干个知识模块组成。加强课程的专业针对性,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融合,强调实践及理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工作结构中的能力项目应与相应课程内容有效对接,每个能力项目既可作单元又可作模块,这样的课程结构在设计上既体现了服务企业、服务学生的思想,又减少了培养目标与实际需要的偏差,并使课程结构与内容增加了柔性。

3.围绕工作任务,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一致

(三)营造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环境

创新意识的社会培育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为人们提供氛围、导向和条件,启蒙和激励人们创新意识的形成、发展,主体(学生)能够自觉把这种社会激励和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目标,并付诸行动。

1.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则首先必须具有勇于创新的品质,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中变为学生探求知识的引路者,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己任,这是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和角色的新定位。

2.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全社会必须营造出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发挥的良好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中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营造学校的创新环境。学校不能仅成为传播知识的机构,更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乐园,确保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氛围的需要。

4.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建设多功能实践、实验基地,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基地建设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校内实践基地建设首先要功能齐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要加强与企业联合,使产、学、研三方共同参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5.建设学校的互联技术网络,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教学应实行开放式教学,建立自己的互联网,启发师生的创新意识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参与创新活动的精神环境。

(四)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

作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理念应实现如下的转变:

1.创设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意识情境。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气氛,采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探索教学、讲座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手法,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主动大胆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探索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最终促进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2.教师要掌握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方法艺术。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方法艺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素质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来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进程,并且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努力创设师生共同发挥自主创造力的、开放的、宽松的自由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上要敢于打破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充分发挥“小组讨论”“个别辅导”“交互提问”等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整体威力,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其智力活动体现多样化、丰富化的要求。

(五)加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机制建设

创造性人才是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重要体现,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机制做保障。其中改革现行的职业学校管理与运行机制,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客观需要。

1.加快创新与实践的规章建制。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除了社会、家庭、学校的努力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制度建设。实现教的创新与学的创新的有机统一,学科创新与活动创新的有机统一,校内创新与校外创新的有机统一,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实践能力提高的有机统一。

2.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创业。学校应制定教师培训发展规划,对教师在职培训做出统一安排,使教师知识结构更新得到制度保证。在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中,能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能不断丰富教育理论,更好地发展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3.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做到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升华理论。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4.加强学生创新与实践的领导。成立教学创新与实践指导办公室,统一指导、组织、考核师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发展,搞好市场调查研究,掌握创新与实践的最新市场需求动态,结合市场需要进行人才市场细分,研究确定未来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发展的目标方向。

5.提倡创新民主,反对专制。民主的教育环境是挖掘学生创造力最重要的客观环境,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民主的精神对待学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潜能得到发挥。

6.完善教学工作考核办法。鼓励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勇于创业实践,实现师生共同创业实践。同时体现出教师教学创新与实践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示范作用。

三、以项目课程的教学需要,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构建体现项目课程特性的新型教学关系,形成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为此,我们着眼于构建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感悟在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体验着一个真正的工作人员、完成起一项真实的工作任务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如电子产品结构与工艺在教学时,就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模式,教师在讲授时是边理论边实践演示,学生在听课时边学习边实践练习,如安装收音机等产品,教师通过具体的产品,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在产品上就能轻松地很快领会。实践证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实施项目课程教学的上佳途径。它将传授知识与现场感悟结合起来,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将获得实践经验与技能技巧结合起来,将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结合起来,将学历教育与获取职业资格结合起来,将单一的、理论知识的应知考核评价体系与综合的、实践知识与职业技能考核评价体系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杨永敏. 说出特色,研出成果[J]. 中国说课研究通讯, 2006(4):25-26.

[2]吴传茂. 浅谈电子线路课程教学[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13):55.

[3]莫志娟. 以能力为本位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J]. 职业技术教育, 2007(2):22.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评价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创新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我们要跟上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必须千方百计地加快知识创新,不断地创新,社会各项事业才会不断发展。在实验教学中,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这一问题就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笔者就此谈谈自己对实现这项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供探讨。

1.创新教育要从教师自身做起

教师是教育创新的关键和主力军,教师是使教育改革的工作落到实处的关键,是教育创新真正的主力军,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也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才会懂得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每一位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不能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还要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学生创新观念、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教师观念不改变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首先体现在主体性原则,即坚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坚持主体性原则,教师就要讲民主,变课堂为学堂与讲堂结合;变只传授知识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结合;让学生从沉重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抬起头来听课,挺起腰板走路,让学生有较充足的想象与创造的时间。坚持主体性原则,就要坚持共性与个性一起抓,既注意对共性的全体全面的培养,又要注意对个性的发展,特别是要重视对创造个性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充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不能只是表扬那些顺从、听话,会来事的学生,而应经常关爱、鼓励那些敢于提问,经常有新观念,有坚持性的学生,使其创造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要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与学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其次体现在创新性原则,既在素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创新的教,学生要创新的学,坚持创新性原则,在教学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优化教法,不仅传授知识,还要交给学生知识创造的规律,交给学生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处理所获得的信息,使新旧知识融合贯通,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心里上的需求,体现自我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加创新意识。在精神方面就要形成一种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气氛,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他们能主动地、自由地思索、想象、发问、选择。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性要善于引导、鼓励;对学生的异常思维方式、顽皮、任性要善于理解、宽容;在物质方面,就要加大投入,为学生们的创造性活动提供时间、空间和材料。为学生安排集体活动之外的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和材料。为学生提供场所,让学生去参观、游览、玩耍,接触自然和社会,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实践能力等等。

2.教师应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

现代社会,知识重量的增长及更新换代加速、新学科的涌现,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改革。教师成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现代社会的教师不能仅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去适应明天的社会,作为教师除了掌握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才能适应现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去当好先生而去教好学生。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将现代科技多媒体用于实验教学,无疑是教育史上的一次深刻的变革。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起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的理解创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初中生在刚刚接触《科学》“电流”一节时,对电流的流向、电流的大小等很难形成具体的认识。巧妙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教师可以先模拟一个现实生活中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从水压高的地方流向水压低的地方这一人人皆知的常识画面。以此作类比,电流总是从电压高的地方流向电流低的地方,并模拟出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的动态效果图,变抽象为具体,变虚为实,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声、形、色的有效利用也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教师再进一步抓住时机,设置疑问,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3.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实现创新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任何新的发现,新的科学成果都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并在实践中检验和论证。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其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实验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尽量改变传统的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另外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实验用品,让学生根据特定的背景材料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作能力。有时实验不一定获得预期的效果,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从中吸取教训,重新进行实验,直到取得满意的效果为止。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在以前,教师往往是以学生的一次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个评价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改进,而实验教学的评价是其中的重点。新的评价观点不仅仅应该看到学生在操作实验中的熟练程度、准确程度,更应该重视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故要坚持实践性原则,即坚持实践第一,教学做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创新。学校教育不论在时间、空间上都很有限,接触社会、自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能力,比在教室里的“清谈”更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突破教学常规,不受课堂教学的范围限制,结合教材组织学生参与适当的实践活动(如郊游、参观等),可以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参观、采集等,在社会、自然中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神奇及人类对它的干预,从而真正理解人与自然。如在教学《动物和环境》一课中,常规方法是按照书上的模拟实验进行分析,让学生得出实验结论-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田野中去“找”蚯蚓,最后让学生比较,谁捉的蚯蚓多?在什么样的地方蚯蚓多?最终引导出-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后一种方法更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比赛”,通过自己动手获取的知识也更加牢固。又如:三年级学生学习做植物压制标本,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看到的是现成的教具与材料,而应与学生一起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植物,在学习制作中既贴近大自然,获得了许多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活动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会发现许多不知名的植物,就会激发其浓厚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它们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用处?又该如何培植?……此时,教师可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可以到图书馆、书店去搜集和查阅各类资料,或者向父母和其他长辈请教,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进步的先进的创新意识、创新意志

培养学生进步的先进的创新意识,树立为祖国、为人民、为人类、为和平、为正义而创造的世界观。坚持这一原则,既要坚持抓创造智力,又抓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培养学生的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智力不完全等于创造力,一个智商水平一般的人,但非智力因素水平高,意志坚强、吃苦耐劳、有毅力、有信心,在事业上往往能有所作为。相反,一些智商水平较高的人,由于懒惰,没有毅力、自命不凡,反而在事业上一事无成。这说明,如果一个人只具备了智力基础而缺乏毅力因素,那么这个基础再好也不会产生创造力。历史上,成才者往往不是在顺利、舒适的环境中产生,而往往是在经历更多磨难、失意、、孤独与病恙,其创造能力在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支撑下才会更加发扬光大。

教师平时要多阅读一些实验教学教育书籍和报刊。吸收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技术,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把心中的创意用实践来验证,而后再总结、提炼,得出切实可行的结论,只有这样真正用自己的行动参与到创新教育和教改探索过程中来的教师,才能真正地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出了一份力。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评价范文第3篇

一、建设科普教育团队,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

1. 转变观念。《科学》是一门必修课,任何教师不能因为自己不是专职教师而放弃《科学》教学的责任,更不能降低科学教育的要求,甚至挪用《科学》课时而剥夺学生享受科学教育的权利。依法治教,学校开足课时,配齐上课教师。

2. 形成团队。我校组织7个相对年轻的教师,形成科普教育合力,推进科学课教学的同时,也投放了大量时间,以主题探究的形式,整理、钻研科普教育内容与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多方面促进科学课教学与教研,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如上学期,以消防安全为主题,编辑相关的科普常识,在科学课中引导学生开展系列探究活动,形成了消防科普教育特色,深受师生与家长的欢迎,也得到社会各届的充分肯定。参与观摩的容桂消防队的领导说:“消防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而且形成系列化、校本化的特色,切切实实做到了消防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消防素养,这是功德无量的好事。”

二、提高设备使用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 培训引领。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研讨教材,明确每册书要做的基本实验,培训教师基本的实验技能,学会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在提高设备使用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2. 评价引导。顺德区制定实验室建设工作评价标准,规范实验教学行为,定期开展评价活动,有效地推进实验场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教研工作。在开展实验场室建设与教育装备的使用与管理工作中,互相交流,规范学校的实验教学与管理工作,促使学校在配备设备、设施的同时,按要求做好实验器材的使用工作。

3. 积极使用。学校领导重视实验教学工作,争取高质量完成顺德区电教中心的评估,科学课堂教学自然而然地成了关注点。另外,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实验场室与实验器材,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的实验探究活动。

三、开展科普体验活动,孕育创新氛围

1. 科普教育主题班队活动。学生在科学课中学会探究的方法与技巧,各班主任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科普教育内容,以主题班会课的形式,开阔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在动手动脑开展科技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尤其是班主任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展示自己科学探究的成果,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技巧,自觉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2. 科幻绘画与科普实践竞赛活动。我校在一至三年级,每学期开展科幻绘画比赛,学生能通过绘画把自己构想的科幻故事形象表达出来。既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情趣,又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切实做到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达到一箭多雕的目的。四到六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强,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学校有计划地开展科普综合实践活动比赛,鼓励学生主动开展科学探究,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3. 小实验设计比赛活动。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利用生活材料探究科学的兴趣,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小实验设计比赛活动。让学生在人人动手的基础上,各班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学校组织的科学小实验设计比赛。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评价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通用技术课程 创新意识 培养

创新意识是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为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通用技术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每个学生的良好个性得到全面张扬,使他们的创造思维得到发展,从而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一、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实践来培养的。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教学目标,在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作业布置等方面不断探索,不懈追求,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的思想和方法本身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每一次板书设计、每一节课的语言表达、每一个合乎情理的发现、每一次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名教师对于某个问题的解决是否具有创新性,关键在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新颖、有独到的见解,观察的角度是否有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勤观察、勤思考、勤研究,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与新课程改革同步,让自己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展现。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有创新的欲望

通用技术课程以基础的、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技术内容为载体,进行技术与设计的基本知识、思想方法的学习和技术能力的培养。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联系学生身边的技术事例及经验,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国防建设中的最新技术成果,让学生对技术的实际运用有真切的感受,始终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如在学习“设计的一般原则”内容时,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校园内的教学大楼、桌椅等,让学生找出其中技术设计的合理部分与存在的问题,学生的热情会很高。又如“技术试验”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以余下街道正在埋设的暖气管道为案例,还可以结合我国的“神一”到“神七”、高铁、导弹发射试验等案例。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实际案例,能使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增强对当代先进技术及其文化的理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应注重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创造较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亲自进行观察、设计、制作和试验,让学生围绕某一设计问题进行调查、访谈,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设计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如在教学中我以设计台灯为载体,让学生亲历设计的一般过程。学生利用不同的材料做出各式各样造型不同、功能不同的台灯,突出了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性特点,将技术与设计的基本知识、一般的思想方法与设计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用技术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我们利用各种场合开展技术方面的普及活动,引领学生走进技术世界,让学生了解各个领域最新的科技成果,在校园内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技术文化氛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通用技术课程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可以进行讲技术环节。每节课抽出一些时间让一两个学生讲自己熟悉的有关技术。为了讲好技术,学生必然要利用课外的时间主动阅读有关技术书籍,查找相关技术资料。学生还可以利用学校的橱窗定期介绍一些新技术。通过各种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对技术了解更多了,也更关注技术了。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创新

通用技术教师应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一些常用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形成技能。如正确使用电烙铁,掌握焊接技术;正确使用电钻、台钳、钢丝钳、尖嘴钳、铁剪刀、锉、钢锯,等等。通过训练,学生能够掌握绘图的基本知识,将自己的设想,绘制成草图等,并根据所给材料绘出平面展开图。通过最后的加工制作,学生能按照正确操作规程制作模型或产品,并形成一定的操作技能。

在通用技术每一章的最后,都有一个供学生设计的空间。这个设计空间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在亲自设计方案的同时,其实就是学生由理解知识点,到把握知识点,再到运用知识点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通过此过程之后,学生不仅可以把握本章的知识点,而且可以养成从思考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这种良好的学习循环秩序,更有利于学生自身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每一个设计过程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学生亲自参与到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时,这本身也是为他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在设计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讨论和思维沟通,很有可能诞生诸多具有创新想法的方案。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把方案制定的全过程寓于整个实践活动之中,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一个较大程度的提高。

四、开展反思与评价,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升华

反思是主体自觉地对自身认识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学生的评价是对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进行判断与分析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审视和审视他人的行为。

学生在审查自己的设计方案时,很有可能是从他们自身的角度出发的,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自身设计的方案。对于其中的疏漏之处,其他学生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观察的时候可能发现,通过讨论交流,再仔细思考方案,从而不断改进,不断优化。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设计师展现自我的过程,也是技术不断交流的过程,还是设计方案不断被改进,不断被优化的过程。

学生在交流评价时,面对他人的成果要用发展激励的眼光去对待,这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反思智能,让学生不断思考、探究、总结,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升华。评价要做到全面,我们可借助表格式的评价表,开展学生自评、互评,开展教师评价、家长意见反馈,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明确通用技术课中的学习目标、自己的状态,以及需要改进的方向。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通用技术课程的内容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通过技术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评价范文第5篇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景,利用现象生动逼真的化学实验、曲折多变的问题情景来刺激学生,对教学语言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力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探讨和解决问题,这样就会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就会不断增强。教师应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精心组织和安排教学,教学方法力求新颖别致,要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利用以旧引新、沟通引趣、制造悬念等,通过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如:学生开始学习化学时,通过“液体变色”、“魔棒点灯”、“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等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具有绝热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和“用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制作的鸟笼”等插图,让学生在惊讶中认识到化学世界的神奇,化学科学的伟大,进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结合教材开展实验设计,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将教材中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可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从而不断增强他们创新意识。如在讲解盐酸的化学性质之一,铝和铜盐溶液反应时,笔者先讲清楚反应前铝和盐酸溶液的颜色、状态,然后演示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结果,学生们发现此反应速率很慢,几乎观察不到明显现象。而用已除去表面氧化铝的铝丝和氯化铜溶液反应时,学生们观察到有较多气泡产生,铝丝表面很快有红色固体析出,用手触摸试管,明显感到反应体系温度升高,反应完毕试管中除有了红色固体外还有红色胶状沉淀,那么,为什么铝丝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的现象不同呢?这“反常”现象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思考?为什么?及时引导学生探究原因,这主要是铝的亲氧能力很强,在铝丝插入硫酸溶液中,铝丝的表面很快生成氧化铝膜,阻碍了内部的铝与铜离子反应,而CuCl2溶液中的Cl-能破坏铝表面的氧化膜,析出的铜和未反应完的铝构成原电池,加快了反应的速率。接着,笔者又演示了钠和CuSO4溶液反应的实验,此实验现象又引起了学生的惊奇,笔者进一步引导讨论,那么用什么金属与铜盐溶液反应最合适呢?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和思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被激发,提出了改进实验的方法,然后师生一起讨论,比较各种方法,最后选用锌、铁都能很快置换出铜溶液中的铜。通过这样的实验过程,既使学生更新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设计时,可引导学生阅读、查找一些实验小窍门、实验药品及仪器的代用品、实验装置的改进等有关资料,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进行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应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例如,我们在学习硝酸的性质后,把铁放入浓硝酸中,不易观察到明显现象,这时我们就说铁遇浓硝酸发生钝化了。但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角度来说,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没有反应。而自己却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针对这个问题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铁与浓硝酸发生反应了。

方案1:Fe+浓HNO3混合――加水稀释(有少量气泡)――取其中少许溶液加铁屑(反应剧烈)

方案2:铁片插入浓HNO3――取出洗净,再插入CuSO4溶液――取出观察――用小刀划几条痕迹再插入CuSO4溶液――取出观察

方案3、Fe―Sn―FeCl3原电池;钝化的Fe―Sn―FeCl3原电池,比较两者电流的偏转方向

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同时也教给学生一种事物的方法,即创造性地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