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缺乏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双台子区法院紧紧围绕党委工作部署,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六项措施为切入点,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解决问题为抓手,严格按照既定动作和程序,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狠查问题,有的放矢,认真对照检查和整改,以求活动实效,虽然没有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等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形式主义方面的具体表现
(一)服务大局意识不强。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意识不强,个别干警对工作存在认识不到位现象,执行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有的干警对工作的开展偶有抱怨。
(二)理论学习不深。
对政治理论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流于形式,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存在应付检查现象;学习形式单一,内容肤浅,联系实际不紧密,学习缺乏系统性。
(三)工作作风不实。
班子对工作开展还停留在老一套上,讲成绩多,谈问题少;个别干警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还有待转变,工作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作风懒散、不思进取现象依然存在。
二、官僚主义方面的具体体现
(一)、工作中缺少亲和力、缺乏耐心态度,在案件审判上偏重法律效果,不注重社会效果,孤立办案、机械执法;
(二)、敬业精神不足,不能够严格遵守机关工作纪律,存在迟到、早退、无故旷工现象;(三)、偏重业务知识学习,忽略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四)、工作责任心不强。责任意识不强,做事怕承担责任,不敢大胆开展工作。
三、享乐主义方面的具体表现(一)、工作状态不佳。
个别干警缺乏进取心,精神状态不佳,工作中表现出庸、懒、散现象。
(二)、缺乏创新意识。
学风不勤,安于现状,不善于学习吸收新知识,存在吃老本、凭老经验办事的现象,创新工作办法不多,工作天天一个样,没有起色和进步。
(三)、个别干警思想不解放,观念陈旧,世界观改造不彻底,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四、奢靡之风方面的具体表现(一)、自律意识不强。个别干警律己意识不强,被请吃现象偶有发生。
(二)、执行规定不严。
在接待领导时,碍于情面,偶有超标准接待现象发生。
(三)、超面积办公。
按照中央及地方新的办公用房配备标准,个别办公用房存在超标准现象。
五、问题存在的原因随着我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对班子问题的梳理,我们认真反思,深刻剖析,其存在的原因主要如下:
(一)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政治理论素养有待提高。
一是没有把政治理论学习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在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缺乏对政治理论和管理理论的系统研究和深刻理解。
二是没有科学合理地运用理论与实践的辨证唯物关系来分析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缺乏理论素养,在日常工作中,还不能完全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和观点来分析、解决我院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一、英语课程学业评价的现状
1.评价内容的片面性
对教学评价,在我国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就是认为除了学生学业水平外,其他如道德水平、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这些综合素质都没法评价。正因为存在着这种片面观点,所以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就简单地把考试等同于评价。由于这种片面的评价观,使得教育极易走入歧途。重视成才忽视成人,只注重分数却忽视品德、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一来,教育就丧失了促进青少年发展的本性,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同质化,形如一个模子所刻画出来,毫无个性棱角可言。
2.评价导向的缺失性
(1)教师在教育目的上,仅注重英语技能素养,却忽视文化素养。在实际教学中,英语教师在制定教育目的时,通常以学生的各级考试为出发点,只关注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考试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中外文化熏陶。其实英语技能的教学与学生文化素养的发展相辅相成,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会加速其英语技能的提高,反之,学生若英语技能日渐多样化,也同样会促进其语言文化素养的提高,从而间接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强调英语技能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客观知识,忽视交际文化知识与交际能力。由于高考指挥棒仍旧以英语分数为指标,所以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于侧重对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和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却忽视了英语交际文化的传授。“哑巴英语”、“中式英语”仍旧大量存在:学生考试“高分”,开口说时却“结巴”,这其实与教学评价的缺失不无关系。尽管现在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学生的语音和口语训练,但远未达到英语交际文化传授的程度,仍以考试为中心教学。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偏重功利,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关怀。教育的重要本质在于人文性,即表现为个体对真理、价值、生活意义的追求,从而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当中,教师的功利性颇重,漠视学生的内心情感、精神价值、创新意识等。由于这种导向的缺失,使得教师对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态度等人文性内涵重视不足,或者说不知该如何重视。
二、英语课程学业评价短板剖析
1.受应试教育学业评价观的束缚
应试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求学校、教师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备考这个中心而展开,要求老师将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唯一尺度。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偏向于用具体的、可视的分数来衡量学生、评价学生。其实这种思想不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误导,易带来各种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评价目标狭隘化。应试教育模式尽管也把智育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但是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智育本应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但是,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现象。其二,评价主体被动化。在学业评价中,构成其主要组成部分的形成性评价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以教师为主体,可在现实中却恰恰相反。应试教育以他评为主,就是教师评价学生,甚至是简单粗暴地表现为学生试卷或作业上面的“×”或“√”的判断。这种学业评价的方式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整个评价过程中学生始终是消极、被动的。其三,评价形式单一化。应试化学业评价比较注重强调各种试卷或作业的测验,把考试作为学业评价的主要形式与手段,结果就是“一考定成败”的终结性评价盛行,评价形式单一,而其他有关学业的评价方式,比如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则成为应试教育评价的摆设。
【关键词】学术交流;创新能力;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是培养适应全球化竞争与科技进步需求的创新性人才的主渠道。随着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必将成为全球化竞争的焦点。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和知识创新的基地,更要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置于最突出的地位。创新应当是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大部分研究生还是表现出习惯性的接受、理解和掌握现成的知识,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对自己的论文课题有独到的见解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关系到国家教育创新的实现,关系到全球化高层次人才竞争的成败。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研究生创新教育不是―蹴而就的,它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面对全球竞争中对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我们必须不懈努力,以创新的教育观改革研究生教育,真正使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上―个新台阶,使研究生在未来不仅仅是一个合格的求职者,更能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适应时展需要的创业者。因此,研究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实施了多种措施以其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其中学术交流活动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着重分析了学术交流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对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提出了建议。
一、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
目前我国研究生创新意识淡薄,缺乏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致使研究生科研工作多做重复性的工作,原创成果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创新精神
我国现有的研究生选拔主要通过严格的统一入学考试。这种选拔模式主要测试对书本知识的记忆,没有突出对创新能力的测试,导致一批没有创新基础的应试型人才的出现。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将从事的科研工作视为“任务”,用几年的时间完成任务毕业,而不是将科研工作视为研究,对科研工作没有兴趣,因而缺乏足够的热情投入,更缺乏探究新事物的创新精神。
(二)缺乏创新勇气
我国研究生教学方式和本科生教学方式差别不大,考核方式也基本类似。导致研究生重视知识学习,忽略能力素质的培养。再由于整体教育体制的问题,我国的学生学习有规有矩,而创新意识不够,研究生也不例外,信奉知识权威,迷信已有知识。从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来说,导师应该是研究生的引路人,实际中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确是上下级的关系,具体表现就是要顺从。科研工作中,研究生顺从于导师的实验构想、实验思路,获得导师想要的实验结果。使得研究生习惯于知识与权威,缺少求新求变,缺乏挑战学术权威、不断探索的勇气。
(三)功利思想严重
在我国整体就业困难的背景下,许多学生选择研究生就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读研究生、读博士就是为了获得一纸文凭,进而有一份体面地工作。这就使得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的态度是不端正的,意味着他们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多数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就业方向,甚至已经到相关的单位去实习。他们很明确自己为了就业应该学习哪方面的知识,认为过多的研究工作对自己的工作没有太多的帮助。甚至歪曲学术研究严谨客观求实的本质,使得研究生对学术创新产生抵触心理,以至产生知识无用论这种扭曲认识。这一部分研究生必然缺乏从事科研工作的精神,缺乏创新的动力,功利思想严重,致使研究工作难有创新。
二、学术交流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在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学术交流活动是一条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举办国际性、区域性、专业性、校内,甚至学术研究组内的学术交流活动,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获取新知识、开阔新视野、发表新观点、提出新构想、迸发思想火花的沟通交流平台,研究生可以畅所欲言,可以汲取百家之长。学术交流活动在研究生创新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开阔研究生的知识视野
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先把原有的知识从固定的结构中游离出来,然后在全新的组织中产生全新的系统全新的知识结构。任何创新必须依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任何创新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没有对现有知识的充分学习并且吸收,就不可能做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不可能有创新的成果。综观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都是在总结现有技术的局限与不足出发,在认真学习知识经验并掌握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创造,开发出新的研究成果。新时期,科学的发展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一个学科的发展可以看到另外一个学科的影子,一个学科可以从另外一个学科借鉴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学术交流为研究生开阔知识视野提供了机会。研究生通过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可以博采众长,从中西区和丰富专业知识,掌握各专业学科发展前沿和最新发展动向。通过学术交流活动,不但可以对本专业科学前沿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还可以接触其他专业的发展动向,学习不同学科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为学术创新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二)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提出新观点的思维方法。人们的思想也有懒惰的表现,都习惯性地在自己的思想维度开展各项工作,这样就很难有创造性的成果。这种习惯性思维只能通过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破除,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接触与了解新的思想。也就是只有通过不同学术观点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才能把个体思维从惯性的轨道上拉出来,激发创新灵感和创新思维,避免个体体视野的局限,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学术交流就为研究生提供了思想碰撞的机会与平台,同行业的不同行业的研究生的思想相互融合,激发创新性思维。
(三)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进行创造的愿望、动机和意图,是一种勇于探索、敢为人先、求新求异、不断进取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意识,是创造性工作的内在动力和前提。研究生应该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够在学习与科研工作中,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解决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做出创造性贡献。在当前研究生培养体制下,研究生普遍不善于进行独立思考,不愿意深入分析现象的深层次机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淡薄,难有创新性成果。在研究生学术交流过程中,研究生通过与同行、与专家,甚至与外行的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其在相关领域孜孜追求的精神,深刻认识到自己在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到自己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与使命,促使其努力学习,增强创新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术交流活动,同行业和不同行业间的研究生可以充分地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彼此的特长,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增强。尤其是当研究生自己的某些观点、某些思想得到其他研究生的认可与关注时,会使自己充满自信,有利于激发与增强开展创新性研究的激情。通过参与各种学术交流,可以实现研究生思想火花的碰撞,激发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研究生求新求医的潜在动力,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四)营造创新氛围
一颗品质优良的种子种植在土壤贫瘠的土地上,难以实现高的产量。研究生有了创新思维,有了创新意识,创造性的成果还需要在创新环境中完成。因此,创新的氛围、创新的环境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至关重要。浓厚的学术氛围是孕育创新的摇篮,是创新性成果生产的平台。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就创造了这种创新氛围。通过精选学术交流主体,鼓励与引导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为其进行学术够用交流营造了平台。研究生在学术交流活动中,不同学术观点在此产生激烈碰撞,摩擦出新的思想火花,进而产生创新成果。研究生通过学术交流活动,也可以了解到同行业甚至不同行业研究生与专家的刻苦钻研的精神,受到鞭策,感受到自己的责任,进而认识到自己的差距。进而不断进取,激发出刻苦钻研的意志,不断替身自己的学术水平与创新能力。
三、对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利用学术交流活动,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不断提升学术交流活动的质量,使学术交流活动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防止学术交流活动流于形式,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学术交流的指导与经费支持
各级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类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加强对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的指导。首先应该鼓励举办各种类别、多层次、跨区域的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为研究生提供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与途径。其次应该加大对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的经费支持。各级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类研究生培养单位以及各类基金、经费应该设立专项经费用于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专项经费应该重点用于举办各类国际性、重大的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再次应该对学术交流活动作出规划与计划,按部就班地开展各项交流活动。为了防止学术交流活动流于形式,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与各类研究生培养单位对学术交流活动采取审批制,使得有限的资源能够得到充分有效利用。避免鱼龙混杂,甚至产生负面的影响。第四应该鼓励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学术交流活动。目前来看,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多局限在学科内、专业内,所学科交叉的学术交流活动较少。举办多学科交叉学术交流活动,更有利于研究生迸发创新火花,增强创新意识。第五应该鼓励研究生培养单位举办小型学术交流活动。小型学术交流活动可以小到一个学科研究组,这样的学术交流活动更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二)学术交流应倡导学术性与争鸣性
学术交流活动为研究生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必须倡导其学术性,同时也要做到汲取百家之长。首先应精选确定学术交流的主题与方向。学术交流必须有主题,使得与会人员明确会议交流的内容,明确会议交流的方向。其次,学术交流活动应既有研究生又有学术权威参加。学术交流的目的是沟通,学术权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目的不是表达权威观点,而是要对学术交流活动进行引导与指导,使得学术沟通更加通畅。再次学术交流活动应汲取百家之长。研究生是学术交流的主体,研究生在学术交流活动中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他们对学术观点进行质疑,倡导学术争鸣。第四学术交流活动形式应该多样。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避免采用呆板的宣讲形式,这样的形式难以达到学术交流的目的,应更多地采用圆桌式,营造包容的学术氛围,鼓励研究生以及专家进行充分地沟通交流。
(三)鼓励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
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研究生是主体,应鼓励研究生参加参与各层次学术交流活动。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应该是自愿参与,不能够有硬性的任务要求。首先,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健全各项机制,引导研究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例如将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作为研究生学术评价的重要考评指标,建立研究生学术创新奖励制度,从而在制度上鼓励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其次研究生培养单位应鼓励举办小型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使得研究生非常容易滴就能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再次导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在研究生中大力弘扬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发研究生的学术热情,形成研究生积极关心和热情参与学术论坛的良好氛围。第四,研究生应参与到学术交流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学术交流活动的会议主题精选、学术交流讨论、学术交流的总结等。
四、结语
学术交流活动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加强对学术交流活动的引导与支持,精选主题,举办各类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营造创新氛围。使研究生在学术交流活动中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卢毅屏.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素初探[J].教育与现代化,2012(4).
[2] 严汇.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困境及应对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7).
[3] 石敏,陈翌庆,许育东.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4).
[4] 莫燕,郭爱芳.基于知识与技能角度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1,28(3).
[5] 李昌新,李雪芹,卢玲等.学术论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2(2).
[6] 赵琴琴,汤富荣.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4).
一、提高学生兴趣
《新课标》强调:“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初学数学对学生来说,若照本宣科必然枯燥,学生毫无兴趣,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疑问,就会引发学生解疑的要求。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现实意义,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二、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学生可以说是教师的影子,有优秀的教师,也就有优秀的学生,所以,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文化素质,全面透彻地掌握教材,熟悉教学规律,研究学生心理和学习策略,拓宽知识结构和视野,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教师素质。
三、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课
技术能力是一种存量,它是历史积累的结果。技术能力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形的技术能力,表现为创新主体技术存量水平的增加。二是隐含的技术能力,表现为创新主体的成员所拥有的知识、技术技能以及组织经验等。就国家而言,常常表现为一国人力资本存量的多寡;就企业而言,具体表现为企业员工所拥有的技术技能以及组织经验。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技术贸易直接引进技术,能够提高本国两方面的技术能力,并最终影响到本国的技术创新能力。首先,通过国际技术贸易引进技术,无论引进的是成套生产设备等硬件,还是专利技术等软件,都直接提高了本国的技术存量水平,从而也提高了该国有形的技术能力。其次,通过国际技术贸易引进技术也能提高发展中国家隐含的技术能力,因为技术的引进常常伴随着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员工对新技术的学习、掌握的过程。
二、国际技术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创新诱导反应机制
国际技术贸易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或经济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融经济、技术、科学文化、甚至政治为一体的复杂过程。譬如说,国际零售业连锁经营企业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属于技术贸易的范畴)进入中国市场,它首先要从国家有关部门获得市场准入的许可,这可能要涉及到政治问题;它要寻找合作伙伴,考虑投资的成本收益问题,这是经济方面的问题;国际零售业连锁经营企业内在固有具有的企业文化、经营文化会影响到众多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这是文化方面的问题;国际零售业连锁经营企业新颖有效的特许经营方式被众多的国内厂商所模仿,形成了遍及全国的连锁经营热潮,这是很重要的一种制度性创新。因此,国际技术贸易的影响是很复杂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引进而已,换句话说,国际技术贸易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从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角度而言,国际技术贸易的外部效应主要表现在它改变创新主体的内在意识,并改善创新主体内外部的制度环境,从而使得发展国家创新诱导的反应机制更加灵敏,最终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
首先,国际技术贸易能够改变发展中国家创新意识缺乏的状况。很多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一种维持传统和稳定为主调的社会意识结构,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借用结构主义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常常会陷入“累积因果关系”的恶性循环之中,也就是说技术创新在低水平上的停滞发展。而这种恶性循环是内在力量所无法克服的,这时候需要一种外在的推动力量,使其能够跳出这种恶性循环,而国际技术贸易可以看作是这样一种外在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改变的是创新意识方面的问题。正像上述国际零售业连锁经营企业的例子一样,技术的引进带来了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新变化,先进的经营模式所具有的明显优势促使大量的模仿,最终导致整个行业经营模式的创新。显然,在这一过程当中,企业和个人都经历了一次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认识、接受到模仿,甚至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情况进行二次创新,这种普遍性的思维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一个国家创新意识的兴起。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机制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因为只有具备创新意识的国家,政府才会对技术创新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为技术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环境。
其次,国际技术贸易能够改善创新主体内外部的制度环境,促使发展中国家创新诱导反应机制的灵敏化。从引进技术的企业来说,为了充分利用引进的技术常常需要在企业的组织管理方面做出较大转变和创新,也就要改变企业内部的制度环境,比如说企业为了利用维护一套价值昂贵的生产线,需要新建立专门的技术部门,负责对其进行维修和改进,同时加强企业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制度,这些制度性的转变和创新都有利于企业进一步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在国家层次,政府为了保证技术引进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专门的技术金融制度以确保技术引进的配套资金。而且在国际通行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下,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技术贸易需要建立起一整套专利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否则,就难以从国际市场上引进技术,即使能够引进也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因为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将损害技术出让方的利益。也就是说,国际技术贸易客观上提出了对发展国家改善技术创新制度环境的要求,而这种要求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创新主体更好地对创新的市场需求做出正确的反应,最终有助于改善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机制,并提高其水平。
三、小结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充分地肯定了技术创新对“比较优势”的积极意义,无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就国际贸易的双方而言,国际贸易对各自的技术创新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辨证地看,如果能就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作一长期分析的话,两者之间显然不仅具有一种互动效应,同时具有一种长期增长效应。因为新增长理论、新贸易理论,加上对当今世界经济的整体增长而言,不仅需要各国独立的技术创新,同时为了节约稀缺的世界经济资源,需要各国尽可能地分享这种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技术创新,而国际贸易正好能实现这种意图。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处理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系问
题上,不仅需要做客观的长期和短期经济分析,同时也要充分地考虑到制度的、文化的、政治上的成本和收益。
参考文献:
[1]刘仁平.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