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 在工业4.0战略背景下,我国推出“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为加强我国制造产业智能化发展给出指导方向。本文从我国制造业现状出发,提出制造产业“先富带动后富”发展模式。揭示我国大中小制造型企业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高端制造产业与传统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并给出建议,为我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提供研究方向。
关键词 先富带动后富 智能化 制造型企业
一、背景
(一)工业4.0
工业4.0是由德国率先提出的强力打造智能工厂的发展战略,并且成为了以物联网为基础,以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为目标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先锋战略。简单来说,工业4.0就是从产品研发、生产、物流及客户四个方面着手,通过网络工具形成数字联系,从而实现企业高效率、短周期、个性化的追求。工业4.0是以制造智能化、工厂智能化及物流智能化三大特征[1]为方向,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终端等技术,创建一种灵活高效的产业模式。工业4.0成为推动世界各国智能化工厂建立的助推器。
(二)“中国制造2025”战略
在德国推出“工业4.0”战略后,中国政府相继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步。在过去30年,中国更多被认为是全球制造工厂。“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制造业发展提出智能转型要求,主要有四大转变,从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从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的粗放制造转为绿色制造,从低成本竞争转为质量效益竞争,从生产型制造转为服务型制造,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强调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利用数字技术及物联网发展,实现我国工业智能化生产。“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为中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给出指导方向。
二、国内制造产业“先富带动后富”发展模式
“先富带动后富”的制造业发展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让率先实现智能化的大型制造企业带动发展落后的中小型企业加快信息化速度,同时让高端领域的产业的智能创新带动传统的基础产业加快智能转型。其中“先富”指制造业中大型企业及高端制造产业领头发展,带动“后富”则是,利用“先富”的发展条件,加速带动中小企业及传统制造业智能发展。
(一)国内制造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凭借传统的劳动力成本低以及资源丰富等优势,成为了世界制造业大国之一,被称为世界工厂。但是我国的智能化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金融危机后,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我国制造业传统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2]。目前国内面临着劳动成本提高,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等问题,迫使传统的制造型产业转型,同时国外的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改革,迫使我国制造业加快智能化进程。
(二)大型制造企业带动中小型制造企业发展
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无论是在生产规模、企业管理、及人才资金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内制造企业的发展水平良莠不齐,大多数大型企业率先完成制造产业转型,同时选择ERP企业管理系统,来完善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及生产智能化建设,从而提高效率。而中小型企业在意识到“修内”的重要性时,由于资金、环境等制约因素,跟不上智能化工厂建设的步伐。
1.大中小型制造企业的现状。大型制造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率先与SAP合作,引进了先进的ERP企业管理系统,成为制造型企业智能化的领头人。大多数大型制造企业目前已经完成将ERP系统与企业内部管理结构的融合。大型企业在产业链上拥有完整系统的生产模式,从研发到对接客户,已经形成了数字化的管理。再者,大型制造企业拥有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大量的优秀人才。但是,大型制造企业面临的是思维模式的束缚与数字创新的瓶颈问题。
中小型企业目前在实行ERP企业管理,面临诸多问题。首先,中小型企业资金问题是限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SAP的ERP系统是诸多企业渴望引进的系统,但是信息化过程需要长期投入大量的资金,而短期的回报若无法满足资金投入,则可能造成资金短缺的危机。其次,中小型企业是处于不断改革发展的不稳定阶段,那么对ERP系统的要求会随变化而变动,需要系统不断满足企业的内部管理变化及时改进。再者,中小型企业的管理模式不够先进,管理人才稀缺。但是,中小型企业在数量上,超过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型制造业的转型也成为了制造业发展的集中要求。其地域分布上拥有一定的优势,易于与客户联系,了解客户需求。中小型企业对当地经济环境等因素的要求较小,面对环境影响,应变措施灵活,易于适应并生存。同时,中小型制造企业倚靠特色技术,活跃于整个产业市场当中,在整个制造产业中,中小型企业想要立足于之企业之林,必须拥有自己的产业特色。
2.大型制造企业带动中小型企业发展建议。第一,生产链合作。大型制造企业在产业链与技术链中的某些环节与中小型企业合作,如中小型企业比较擅长的传统制造环节等。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明确的分工,由大型企业ERP系统进行数字化统一管理,确保中小企业提供的产品质量及服务质量。同时,大型企业利用中小型企业的地域分散与经营灵活的优势,发展零部件生产、分散客户联系、运输等生产部分,利于成为智能化系统中新鲜血液,于此同时,中小型企业的生产得以进一步发展。
第二,创新项目合作。大企业带动一批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是互惠互利。大型制造企业在产品研发或服务改革方面都面临着创新动力不足问题,可通过寻找与其互补的中小型企业为合作伙伴。中小型企业拥有快而新的生产特点,拥有企业本身的核心技术与专利,相对的,在合作中,获得大型企业的资金,学习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素质。企业从而实现互利共赢,加速产品服务创新与智能化工厂相结合,带动产业整体水平。
(三)高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国内高端制造业领域目标走向世界前列,而传统的制造产业依旧面临产业转型压力,形成了国内当前制造型行业内部的“先富”与“后富”的矛盾。那么在高端制造业接受挑战的同时,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我国高端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现状。我国的高端制造业主要包括建立在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3D打印技术及新材料技术等七大新兴技术产业[3]。而工业4.0背景下,许多国家相应地提出了制造业发展战略,这对中国的高端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我国高端制造业提供了学习并改革方向。但是我国传统制造业,规模优势与低成本优势在不断减弱,国外企业实现在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实现了数字一体化,不需要将产业链分割成单独模块外部生产,这对我国的制造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传统制造业的转型迫在眉睫。
2.国内高端制造业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建议。第一,高端制造业智能化创新,带动传统产业稳固转型实力。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竞争主要在高端制造业的创新技术上,而国外的产业链智能化使我国传统制造业受到了不小的影响。那么,在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创新发展过程中,结合市场情况,在原有产业链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一定程度上吸收传统产业,从而实现高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技术融合,推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向传统产业发展,同时为高端制造业带来了生产资料的补充与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高端产业与他国合作,学习高新技术的同时,也为传统产业带来了市场机遇。
第二,高端制造业开拓市场,带动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高端制造业在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发中,不断完善企业智能化技术,充分利用资源,开拓市场,而传统产业为适应市场的新兴智能力量变化,会更加积极地投身于技术创新的队伍中,引进高端的管理技术,实现数字化的转型。这种市场导向型的方式,在国内制造业内部竞争过程中,使得整体制造业水平得以提升。
三、结语
工业4.0背景下,国内国外的制造业发展压力,不仅为我国的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也为我国制造业进步带来更多的机遇。“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了我国大型制造企业与高端制造产业的智能化优势,从企业与产业层次两个角度分析,以大中小制造型企业的合作共赢推动企业智能化为目标,以我国高端制造产业到我国传统产业实现产业智能化为追求,为加快实现我国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生产提供了发展模式建议。
参考文献:
[1] 杨碧霞.“工业4.0时代”的智能制造与中国的应对[J].安徽科技,2015(11).
2012年钢铁、造船、水泥等传统制造业出现大量中小企业倒闭现象,中国制造业开始面临新的环境和变化。可以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如今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不但要面对核心技术缺乏、产品竞争力不高等老问题,还面临着产能过剩、出口萎缩、成本高涨等新难题。
核心技术缺乏,80%的高端技术依赖国外进口
目前中国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严重不足。在很多制造行业上,中国制造商占领的只是低端市场,而盈利丰厚的高端市场却被国外厂商所垄断。例如制造芯片的光刻机、工程机械的液压系统、平板显示器的压缩芯片等,我们每制出一个产品,就要给外资拿去一块相当丰厚的利润。据统计,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5%,大型成套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和胶印设备的70%均被进口产品占领。
我们制造出了产品,但利润的大部分却被外资拿去,所以中国虽然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实际上不过是世界低端产品及零部件的廉价供应商。
目前的中国制造企业还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甚少,能够参与国际主流渠道竞争的产品就更少。
产品附加值不高,利润低下
正因为中国制造企业核心技术缺失,所以中国产品的附加值往往不高,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制造企业大多靠打价格战赢得订单,企业经常在竞争中自相残杀,相互压价,导致制造企业利润水平低下。比如机床,我们卖十台还不及人家卖一台。
进口机床平均单价是我们出口机床的400多倍,这差距简直令人不敢相信。
劳动生产率偏低
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的特点被概括为“两高一低”:即制造业增长速度高,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低。
劳动生产率及附加值偏低是高速成长下的中国制造业无法掩饰的核心问题之一。此前中国科学院曾多份报告认为,中国劳动生产率相比发达国家严重滞后,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12,日本的1/11,甚至不如印度。
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
目前我国制造业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一方面,造船、钢铁、水泥、煤炭等传统产业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而另一方面,大型数控装备、卫星航天、智能设备等高科技产业的产品却普遍不足依靠进口。这就形成了我国制造业普通产品总量过剩,而体现竞争力的重大技术装备却不能满足要求的矛盾局面。
目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仍然是传统产业占较大比重,而世界500强更多以现代制造为主,这也是我国制造业跟德美制造业很大的区别。
企业规模相对不大
虽然我国工业增加值在世界上名列第一,但我国制造业主要靠拼企业数量众多取胜。以单个企业衡量,我国大部分制造业企业规模仍然较小,许多企业都没有达到行业对规模经济的最低要求。尤其是与世界500强相比,中国制造企业与世界级制造企业在规模上的差距仍然十分显著。
高耗能与高污染现象严重
我国制造业向来存在“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现象,而这种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低产出的工业模式严重阻碍了可持续发展。欧美等发达国家就是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所以将高污染的工业移向发展中国家,而中国制造业则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来了第一制造业大国的称号,
光是电机(俗称“马达”),国内能效消耗就比国外高出大约15%~20%。因为目前发达国家使用的多为节能环保的高效电机,其高效电机效率已达到91%以上,而中国高效电机使用率仅为5%,其余大部分是低于标准规定的3级能效电机,平均效率为87%。
品牌意识缺失
与国外企业相比,中国制造企业的品牌意识相当缺乏。据统计,在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中,有64%的企业没有对品牌进行全面保护。其中,大型工业企业对品牌未予以全面保护的比例竟高达80%,十分令人担忧。
【关键词】中国制造; 中国智造; 创新
过去,“中国制造”意味着分包与代加工。中国人靠出口8亿件衬衫才能买回一架飞机,这简直让人心碎。而今天,因为技术的革新,经济的转型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国也可以出口高铁,核电站和智能手机了。消费者逐渐被“中国智造”吸引而非“中国制造”。面对当今经济增长减慢,“中国制造”可以达到价值链的顶端吗?如何创立更多的品牌呢?十三五规划为中国未来几年的工业发展,技术转型与中国制造水平的提高指出了一条明路。
以创新为动力与导向
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联想集团收购了摩托罗拉品牌,2016年生产了1000万件手机,成为印度第二大制造商。另外一家智能手机制造商华为公司也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手机制造商,仅次于三星公司和苹果公司。当今,依靠降低成本来增加产量已经成为企业的瓶颈,联想公司的CEO杨元庆表示,以前,联想集团是别人的分包商,没有办法控制生产技术,而现在公司每年投入100亿到产品研发。2015年,联想集团仅在印度就投入了25亿美金,而这个数据是前40名印度当地企业投资额的总和。中国企业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和品牌实力增强自身产品的争力。
在十二五规划期间,高铁和无线宽带技术带来的成果超出了预期。然而高端数字化机床,高端集成芯片,主要的电子元件和转基因生物技术却发展滞后。前工信部部长李毅中表示重要技术不能通过市场购买和交换获得。现任工信部部长苗伟也表示,作为制造业大国,虽然中国生产了世界上80%的空调,70%的智能手机和60%的皮鞋,但是中国仍然缺乏关键技术,这对中国的制造业无非是个障碍。
十三五规划中公布了未来5年执行的100个重大工程及项目。大部分项目都需要依靠科技与技术创新,并且涉及到全新的工业战略的重大技术。在十三五规划中,信息技术产业被放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前面,占据了创新产业的优势地位。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现代化,智能终端,大数据和服务平台来完善智能手机运用。至于信息化产业的潜在市场,未来约3000万台个人电脑,20亿台智能手机和100亿个智能终端。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必须开阔视野、激活思维,寻找新的契机。
中国制造2.02.5.
虽然中国不缺国际订单,许多专家仍表示担忧。中国的工业仍然面临产品的质量以及产品生产过剩两方面的问题,中国还没有准备好与东南亚国家展开市场竞争的准备。从高端产品的角度看,尽管我们进步迅速,却不及发达国家的水平。
我们可以运用德国工业4.0的模式提高中国制造业的水平,但在规划工业4.0的同时,也应该继续发展工业3.0并且提升工业2.0。
显然,中国的制造业仍处于低水平,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刻不容缓。2015年,中国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行动计划。中国应该进一步利用创新和智能制造带来的变化,集中精力发展智能化运作,使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2025年,中国的整体指数应该接近德国和日本当时完成工业化的水平。那时,中国将完成工业化并且进入世界制造业第二强国。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信息化,智能化运作仍然处于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地位。
自从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这个战略性观点深入影响了所有领域。一些专家们推测,中国将在某些互联网的发展领域超过美国,特别是阿里巴巴,利用互联网将消费与零售业紧密联系起来,微信也在社交软件中拔得头筹。但是我们仍应该像美国和德国学习如何利用互联网连接工业和制造业的领域。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营销服务行业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如果互联网能够与工业联合,中国将快速提高其工业化进程和水平。
供给侧改革
如何生产高品质的产品,树立品牌形象并且让人深入人心呢?对于中国企业,其职责是承担更多更大的义务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内需的增长首先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并且出口更多高端和高附加值的产品,这意味着要在供给侧方面进行改革。这项改革将会提高制造业的质量并且增加经济收入。从供给和生产的角度看,此项改革旨在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
日积月累的产品生产过剩严重束缚了技术的转型和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必须制造出更好质量的产品。中国企业应该运用高端的生产系统,降低某些产品的产能。这个目标一旦实现,产品的竞争力将明显提高。中国游客痴迷国外商品,那是因为消费者的需求不仅仅是对产品本身的需求,而更多是对产品质量和品牌的需求。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建立品牌,中国企业应该从营销产品过渡到营销服务,而国内过剩的产能应该出口到国外。以前,中国企业在工业领域40%的投入都在技术转型上,但是产能增长的投入却低于27%,这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50%的产能投入。以前,我们关注需求,现在我们更加关注供给,但首要前提是我们必须保证稳定和更好的产品质量,而提供质量高的产品又首先要求全面实现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2015年10月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访华。借此机会两国签署了《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之间的相关合作。中德工业之间有明显的差距,德国在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的现代化后,开始致力于实现信息化,而中国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德国进程缓慢,但是中国也不会同时完成四个现代化。这就是中德之间最大的差异,中国还将应对更大的挑战。
如何有效地提高中国制造的水平呢?中国必须依靠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的纲要,坚定不移地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坚持技术转型和大规模的产业革新。
创业精神
德国和日本的国民对本国产品情有独钟,尽管中国也是一个制造大国,中国人却偏好国外品牌的汽车、家用电器产品、食品和生活用品。中国的工业化水平还处于中等水平。中国希望用30年的时间完成改革开放,而发达国家完成此项改革花了300年的时间。在这条改革路上,我们遇到许多问题。
质量,并非数量,这是新经济时代下的首要目标。总理在阐述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时,一再强调质量与制造业对于强国的重要性。总理也鼓励中国企业拥有创业精神,使产品多样化,提高产品质量和创立自己的品牌。这让企业家们备受鼓舞和激励,鼓励企业拥有创业精神,坚决反对完全复制产品,这应该成为此项改革的导向。
如果生产与出口被看作是一个国家的外部力量,那么我们现在应该着手思考如何培养我们的内部力量。我们应该创立像样的,受人喜欢的品牌,通过技术转型和提高制造水平来促进经济增长。日本人和德国人对待生产精益求精,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首先具备创业者精神,始终坚持更好的质量和更好的流程,制造和设计出完美的产品。
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是慢慢实现的,罗马非一日建成。中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但绝非照搬他国的模式。我们应该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应该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历史上,美国曾在世界制造业盟主宝座上雄踞了一个多世纪。不过到了20世纪70年代,作为“完成后工业化的标志”,美国放弃了一般制造业,转而追求繁花似锦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美国制造业企业连续多年竞相将生产转移到低成本国家,欧洲等发达国家也紧随其后而行之,其结果不仅在世界上造就了一个强大的跨国公司群体,而且还将厉行改革开放的中国推上了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座位。然而,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无情地摧毁了西方各国天堂般的虚假繁荣。痛定思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开始反思,几乎一致认为是放弃制造业使发达国家失去了经济持续稳固发展的根基。于是在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政府强力推动“制造业回归”,先后出台了“购买美国货”“制造业促进法案”“五年出口倍增计划”“内保就业促进倡议”等一系列政策和法案。奥巴马在2013年国情咨文讲话中重点强调制造业的重要性,其意也在重振美国制造业,再塑美国在世界制造业的霸主地位。
经过五年的努力,美国制造业已经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大批美国的跨国公司或将海外的生产基地迁回美国,或在国内开设新厂。美国制造业就业岗位有了较大幅度增加,出现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首次持续性就业增长的势头。美国的出口额也有显著增长,近年来年均增长率将近达到16%,高于15%的目标。在这种形势下,欧洲等发达国家也纷纷仿效美国,先后抛出自己的“再工业化”战略。
但是,美国的“制造业回归”并不是简单的传统制造业回归,而是向高生产效率和低经济成本的现代制造业的跃迁。有全球最出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底气,美国现代制造业将是拥有全球最具竞争优势的高端制造业、智能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毫无疑问,美国“制造业回归”的矛头对准的就是现在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中国,奥巴马虽然没有明说,但他的骨子里明明白白地刻印着“决不允许超越美国的优势”。美国的“制造业回归”势必影响世界制造业的现有格局,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也不言而喻,我们不可不察,不可不防,不可不备。
我国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并不是制造业强国,这是因为我国的制造业在世界产业链条中仍然处于低端。美国的“制造业回归”对我国来讲,无疑是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如果说在这之前我国制造业的优势是低成本(人口红利的优势),那么现在这个优势正在逐渐丧失。我们怎样才能保住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位子,进而成为制造业强国呢?仅靠人口红利是保不住的,必须另辟新径,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有效的应对策略。党的十报告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又要求,“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这些信号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现在已经到了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时刻,要把成本优势变成创新优势,把人口红利变成人才红利,确保我国制造业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经过10到20年的努力,要将我国制造业建成高端人才、高端要素、高端创新三集群发展和研发、技术、制造、服务四领先的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高端产业。
二、加快中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
为确保我国制造业能够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制造业人才大发展是必备的前提条件。我国制造业人才大发展的聚焦点主要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工程师与技师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生产人才四支核心人才队伍的建设上。
(一)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是现代制造业的引擎,对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起到引领和驱动的作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瞄准世界高端产业水平,快速集聚高端产业研发人才,打造“中国创造”品牌,引领我国制造业升级换代。二是在世界范围内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科研团队的引进力度,优先引进和培养一批拥有国际发明专利、掌握核心技术的世界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三是精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尤其要重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精通技术、熟谙经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家。
(二)工程师与技师人才队伍建设
工程师与技师人才是现代制造业的中坚,在生产制造流程中起到技术实现和再造的作用。工程师与技师人才队伍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工程师人才队伍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在大力提升工程师人才能力素质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工程师人才队伍的规模,造就世界一流的工程师人才队伍,推动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产业升级换代。二是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培养大批拥有系统专业知识的能够满足先进制造业需要的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三是大力培养熟谙国内外产业技术前沿和市场行情的综合素质高、服务意识强、能够有效解决客户疑难问题并凝聚客户群的客户服务人才,尤其是要培养一大批能够走向世界的集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和售后服务为一体的高级技术服务专家。
(三)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经营管理人才是现代制造业的核心和灵魂,对现代制造企业各种生产要素起到组合、运作和放大的作用。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要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的精神,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
(四)生产人才队伍建设
生产业本身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制造业行业,而是为制造业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生产人才通过生产企业的服务活动为现代制造业提供保障服务。生产人才队伍建设要紧紧围绕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加快培养大批的交通运输、物流仓储、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贸服务、法律服务等服务型经济人才,同时要在世界范围内引进一批高水平高效率的生产企业或机构和引进一大批专业拔尖、视野开阔、能够提高我国现代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的高层次生产人才。
三、中国制造业人才发展的对策
为推动我国现代制造业发展和建设世界一流制造业强国,对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制造业人才发展提出六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世界一流的先进制造业、现代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升级换代。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培养壮大四支核心人才队伍,健全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形成创新型人才集聚效应,不断优化制造业人才发展的产业环境。
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战略,举全国之力、集全产业之智,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聚焦力度,以掌握核心技术、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为宗旨,着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和市场机制,在全国建成“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体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优先完善制造业人才软环境,优先创新人才体制机制,促进制造业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人才资源能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实施人才引领战略,以高端人才引领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制造业发展;以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二次创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开创依靠人才促进产业发展,依靠产业发展吸引人才,形成制造业人才聚集高地,以人才优势赢得我国制造业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的良好局面。
(二)深化体制改革
要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我国制造业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就是要坚持市场化取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制造业人才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打通人才、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破除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激发制造业人才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产业集聚人才、企业用好人才、人才创新创业。
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人才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制造业人才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着力解决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将政府的职责和作用转化到主要保持宏观人才运行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和弥补市场失灵上来。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让市场供给主体人才、市场需求主体用人单位和市场服务主体人才服务组织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等主体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大力发展现代人才服务业,推动各种形式的高端人才服务产业化。鼓励和规范人才、企业以及各种社会力量承担和开发人才中介服务,形成融公共服务、市场服务、金融服务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高端人才服务体系。鼓励各类主体建立多元化的人才集聚创新创业新载体,鼓励支持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兴办各种类型的人才园区和孵化器。积极引进和发展人才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和支持著名国际猎头公司、国际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到我国设立合资或分支机构,推动本土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产业化发展。
(三)加大开放力度
充分发挥各地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作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功能,进一步引进和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聚集创新创业。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促进国际国内人才资源有序自由流动、人才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大人才国际交流力度,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人才合作竞争新优势,形成全方位开放人才新格局。
大规模地吸引外国(境外)制造业人才来华工作、学习和定居,尤其要大力引进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提高存量人才国际化水平,打造国际化人才集聚地。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联络体系,健全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加大与外国政府、企业、学术团体、中介组织等各类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加快人才工作海外合作组织建设。
改革试行技术移民管理办法,简化技术移民审批程序,吸引大批杰出外国制造业人才永久居留我国。建立海外华人绿卡发放制度,降低绿卡门槛,扩大发放范围,吸引海外华裔制造业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和工作。
(四)完善人才政策体系
充分整合利用现有国家、省、市各方面政策资源,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优化现有政策内容,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和宣传力度,形成立体化、全方位、广覆盖,更有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更具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有条件的地区或园区积极实行或试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着力在税收优惠、股权激励、进口税收、居留与出入境、职业认证、国际化教育审批、人才政策负面清单等方面取得重点突破,大胆先行先试,不断优化制造业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
要进一步加大人才政策创新和突破力度,按照国家和省、市已经出台的重大人才政策着重破解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是一线制造业人才的心声,梳理各类人才的政策需求,及早废除不利于创新创业和人才发展的政策规定,革除那些陈旧过时的用人制度。
(五)扶持双创人才和企业
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支持一批具有自主创新成果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着力培育一批科技领军型企业。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一批国内知名、业内领军的旗舰型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一批引导产业发展的核心专利和重要技术标准,抢占新兴产业技术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环节。重点支持一批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进一大批创新团队,重点资助若干具有国际影响、能够突破核心技术、实现产业技术跨越的科技创新团队。扶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一要规范创新创业项目评审方式和流程,二要优化项目资助政策,三要加大科技人才成果产业化扶持力度,四要加大政府采购力度。
企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中坚力量,也是科技人才聚集和优势转化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深化改革,发挥企业在打通人才、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通道的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用好用活人才和技术创新的主体。推动企业改革用人制度,鼓励企业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竞争能力,培养造就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加快人才优势向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支持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大胆实验创新,形成特色鲜明富有实效的人才吸引使用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吸引和培养一流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鼓励中小制造企业培养造就大批科技人才,壮大中小制造企业科技人才队伍,激发中小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力。
(六)规制健全保障
重点围绕国家和省、市有关人才资源开发的法律法规,制定符合我国制造业实际的实施配套制度,探索各类人才优化配置和管理服务模式,切实保护人才和用人主体的合法权益。推行人才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加大人才法律法规执行检查力度。健全人才工作依法管理监督体系,切实发挥新闻舆论和社会监督的作用,推进人才资源配置的阳光运作。坚持依法行政,推进人才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法治环境。
关键词:机械制造;测量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L8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人们对以前无法踏足领域的探索欲望也在不断提高,现有的测量技术和测量工具等等都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特别是在机械制造领域当中,测量技术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在制造生产线上,测量技术的作用非常关键,测量技术落后或者使用不恰当就会使产品质量出现问题,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所以我们应当了解机械制造领域当中的测量技术,并认识测量技术的提高对于机械制造业的地位及其重要作用。
一、机械制造领域中的测量技术
在现代,科学技术得益于社会经济的有了很大的进步,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测量技术的重要性,测量技术帮助人们了解世界,改造世界,成为科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在机械制造领域,测量技术对机械制造科学研究的作用是其他技术无法替代的。
1.机械制造领域中的测量技术概述
机械制造领域中的测量技术,包括测量、传感和设备仪器,主要是对机械生产过程当中几何量的获取和处理进行研究。测量技术是以物理为基础原理的,机械制造领域的测量目标参数十分广泛,不同的测量对象、不同的测量要求。不同的擦亮环境,所采用的测量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在机械制造领域当中测量技术的研究要面向生产实际,面向先进制造研究的发展前沿。
2.测量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
机械制造领域追求高品质的机械产品和高效的生产率,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就一定要运用测量技术,从而找到与产品质量问题有联系的信息,然后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处理,才能找到能够控制和改良生产工艺的的正确对策。机械制造领域的生产效率主要是靠生产速度来提高的,而高速的机械运动前提就是准确的精度,这就更需要测量技术来发挥作用了,所以,没有测量技术的运用就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生产效率也很难得到提高。
二、我国测量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认识到测量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当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测量技术产业,并广泛的把测量技术和测量仪器应用到了机械制造产业当中,极大的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测量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当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激光器测量技术的应用
激光器测量技术的应用,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机械制造业当中的机械制造精密程度。特别是以基础性的正交偏振激光器为原型,大量研究发明了各种测量仪器,这些测量仪器的测量精确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其操作方法也越来越简单,这也加速推动了测量技术和测量仪器在机械制造领域当中的应用程度的提高和推广范围的扩大。
纳米位移测量技术
纳米位移测量技术的发现和推广,有效的解决了高精度、大范围的为运动技术和纳米位移测量等方面的问题。纳米位移测量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当中已经成为最前沿、最重要的测量技术,它在机械制造领域当中的应用,实现了位移测量的超精确度,同时也实现了大范围和高精度的位移测量,使得机械制造业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一次大幅度的提升,使机械制造业的产品创新能力有了更大的空间,也让机械制造业更快的实现了产品生产的高端化。
新型适应传感器及其测量技术
在机械制造过程当中,需要很多复杂力学量的精确测量,而新型适应传感器以及其测量技术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使其测量更加的准确,也使测量结果更加的可靠。以此向测量技术研发的各种测量仪器设备广泛的应用在了机械制造行业,提高了机械制造的水平,同时也保证了机械制造过程当中的生产安全与产品质量问题。因为一些仪器的操作方法非常简单,所以其应用范围也非常广。
除了上面这些测量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外,一些大型设备的制造和应用,让人们对测量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从静态到动态的测量技术还是现场和非现场歇凉的技术,都成为我们所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三、我国机械制造业中测量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发展较晚,测量技术和测量仪器的研发和使用水平相对较低,这种现状制约了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很多问题相继出现。
原创技术少,创新能力不足
当前世界上已有的主流测量技术和测量仪器当中,我国自主创新的原创技术非常少。这种状况总成了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在机械制造领域上的差距非常大,同时也影响了测量技术的开发研究能力的提高。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对测量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还不够充分、在测量技术上投入的资金不足,致使研究力度不够高、研究工作急功近利、更多的智能沿袭别人更新换代以后的技术,很少能开发出自主创新的原创技术。
高端测量仪器设备的空缺
目前,国内品牌的高端测量仪器设备的应用被主流行业排斥。高端精密仪器设备的高回报率的基础是技术含量,技术含量高才能有高利润,而利润高的同时又能保证研究开发的充足资金,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而国内制造的仪器设备,虽然价格低廉,但由于技术手段不成熟,造成利润低微,同时影响了开发研究的投入少得可怜,这一现状成为影响我国测量技术提高和测量仪器高端的严重问题。
技术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在很多发达国家,测量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是紧跟市场的,他们的研发方向都是针对应用对象的需求或者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的,但是目前我国测量技术的研发力量只是集中在科研单位和各大高校,研发方向和技术革新方向与机械制造领域的应用需要严重脱节,造成了技术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机械制造领域测量技术需求无法满足的现状。
结语:
总而言之,想要提高机械制造业发展的进程,测量技术的开发以及测量仪器的应用已经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相比较而言,我国测量技术领域,特别是机械制造领域中的测量技术应用上,与其他发家国还有着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要不断的从实际出发,紧密联系技术开发与市场需求的关系,正确选择技术开发趋势与方向,不断的创新测量技术,提高测量仪器的高端化,才能让我们的机械制造业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才能更好的为我国机械制造业寻求新的突破,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 裘祖荣,石照耀,李岩.机械制造领域测量技术的发展研究[J]. 机械工程学报, 2010(14)
[2] 逄启寿,时国平.在线测量技术在数控加工中的应用[J].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08(02)
[3] 费业泰,蒋敏兰,刘芳芳.动态测量精度理论研究进展与未来[J]. 中国机械工程, 2009(18)
[4] 李星斌.技术创新推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J]. 工具技术,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