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大自然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古诗。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四、教学过程:
(一)创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如我们刚学过的
(1)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让我们看到了春风的神力。
(2)宋代诗人王令笔下的《送春》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又把我们带到了花开花落三月-
(3)还有前几天我们学过的南宋诗人翁卷写的《乡村四月》中的《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等等,让我们走过了春天,又步入了四月初夏时节,
过渡:今天我就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初夏时节的诗句《小池》。
(二)初读诗,感受意境。
1、有积累过这首诗的吗?背给大家听听。
2、很多同学都熟悉这首诗,其实它描写的就是一处初夏的小池塘(出示课件)。美吗?著名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当年看到了这个小池塘,在周围的景物映衬下,被深深的吸引、陶醉,于是便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吟诵的诗句《小池》。
3、介绍作者: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最善长写山水诗,一生写诗二万多首,与大诗人陆游,范成大齐名。
4、听录音范读。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听清读诗的停顿与节奏。
5、学生自由试读。你能试着读一读吗?
6、相机认识生字及纠正字音。(惜 露 蜓。强调lǜ字的读音)师(刚才老师听同学读,有几个字不太准,在这里再强调下。)
7、生再读。请同学们再读一下古诗,注意生字,注意读诗的语气和节奏。
8、指生读。
(三)理解诗,领悟意境:
1、整体提问:在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泉眼 树阴 小荷 蜻蜓)
2、理解一、二句古诗。读中悟情。
(1)你知道泉眼是什么吗?(泉水的出口)。泉水是怎么流的呢?(无声、惜细流)无声指泉水流得很慢。惜指爱惜,谁爱惜谁呢?泉眼爱惜甘甜的泉水,舍不得多流一点儿。
(2)宁静悠美的景色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舒缓,爱惜……)找生试读。
(3)泉眼在作者的头脑中想象得如此舒缓而美丽,那作者又是怎么想象池塘边大树的呢?树阴照水爱晴柔,借助注释理解一下。(生自由说二句意思,理通顺后,师小结)爱指喜欢,谁喜谁呢?
(4)这样柔和的美景谁能来读出?(读出柔美、喜爱……)找生读,师指导读。
3、理解三、四句诗,体会“立”的深意。
(1)同学们读得不错,后两句谁能来试着读一读。找一生读。
(2)你能从读中体会诗的意思吗?很浅显,同桌间交流下。
(3)汇报,师相机纠正。
(4),在评议中随机体会“立”巧妙用法。
“立”:(1)小晴蜓飞过来了,立在了荷叶上,你能给立换个词吗?(落、停、站……)
(2)你认为哪个字最好,为什么?师强调“立”字的用法,使诗句更生动,形象,体现了蜻蜓的可爱。
(5)蜻蜓立在了小荷之上,你能想象一下它们会交流什么吗?(谢谢你,看到你真高兴,我等你好久了……)
(6)其实诗人杨万里曾多次写过荷花,如上学期积累中《闲居初夏午睡起》中也描写了荷花,你还记得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7)谁能把后两句读一下。读出高兴、欣喜等语气。
4、齐读全诗。作者把泉水,大树,荷花和蜻蜓编织成了一副美丽的画卷,并表达了他对夏日池塘边美景的喜爱,带着高兴,喜爱的语气,品读一下全诗。
(四)赏读诗,内化意境。(适当配乐)
1、自由练读(读出个性)
2、个别读
3、同桌互读,背诵读。
4、想象读:你觉得在这个池塘边还会有哪些景色?(小草、小鱼、小鸟……)这么多景色作者只抓住了四种,却把整个夏天的美景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值得我们学习。在你脑海里能想象着更多的美景读一读吗?要读出你对景色的喜爱之情,你试试。
5、全班齐读(情感共鸣)
(五)教师总结:
涓涓细流,浓密的树阴,小巧的荷叶,顽皮的蜻蜓,让这宁静,优美的小池塘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诗情画意令人陶醉,不仅这些,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是美,让我们一起去发现美,享受美吧。
燕子是候鸟,春天飞回旧巢栖息,它的轻盈体态和喃喃燕语,为人们增添了不少生活乐趣。唐代诗人李白有诗赞道:“双燕复双飞,双飞令人羡。”南宋的《燕子》诗云:“燕子营巢得所依,衔泥辛苦傍人飞……不恋雕梁万里归。”南宋诗人陆游也写过一首《燕》:“……争梁谇语惊幽梦,掠地斜飞避画帘。雏食得虫应自喜,巢泥经雨更频添……”诗人通过诗句,把燕子的生活习性刻画得生动传神。
喜鹊喳喳报喜,被人视为吉祥鸟。我国民间还有个传说,每年七月七日,喜鹊相连成桥,让织女、牛郎得以渡河相会,因而它成为喜庆吉祥的象征。宋代文人欧阳修《野鹊》诗赞道:“鲜鲜毛羽耀朝辉,红粉墙头绿树枝。日暖风轻言语软,应将喜报主人知。”直到如今,人们还总是翘首企盼喜鹊飞临檐下,歌兆喜讯的到来。
杜鹃又称“子规”。相传,蜀国国王杜宇在失国身亡后,化为杜鹃,因而杜鹃常被视为凄凉之鸟。李白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杜甫的“子规夜啼山竹裂”,张泌的“等是有家归不得,杜鹃休向耳边啼”都是咏杜鹃的名句。杜鹃喜食毛虫、白蚁等,是益鸟,而且它是候鸟。南宋诗人陆游在《鸟啼》中写道:“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诗人把杜鹃的啼声作为报春的信号,向人们昭示春的信息。春天的早晨,一声声清脆的鸟声是大自然美妙的乐曲。
鸥随潮往来,逐浪轻飞,与湖、海、人亲近,颇得人们喜爱,唐人刘长卿《弄白鸥歌》直抒爱鸟之情:“……归客正夷犹,爱此沧江闲白鸥。”宋代黄庭坚有“江南野水碧于天,中有白鸥闲似我”之咏。在杜甫笔下,白鸥何等自由快乐:“江浦客鸥状,无他亦自然,却思翻玉羽,随意点春苗。”
黄莺是百鸟中的歌手。诗人无不把它与春天联系在一起,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徐元杰的“花开红树乱莺啼”都是咏黄莺的名句。而唐代金昌绪在《春怨》诗中云“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则是借咏黄莺,抒发思念亲人之情,构思可谓巧妙。
与黄莺歌喉可相媲美的画眉,它的声调清脆,歌声悦耳,容易让人联想起“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诗句。歌吟画眉的诗,大概数宋代欧阳修《画眉鸟》写得最动人:“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通过描写画眉在鸟笼啼叫声音不同,道出画眉向往自由广阔的大自然。
关键词:诗学观;华兹华斯;水仙;主题;语言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086-02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湖畔派”诗人的代表之一,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他的主要成就除了诗歌创作之外,还在于他对浪漫主义诗学理论的阐释。他的诗学理论,集中体现在《1800年版序言》和《1815年版序言》这两篇文章中。其关于诗歌创作与批评的理论,包括对“情感”、“题材”、“语言”、“创作目的”等几个方面的理解与认识。他的诗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开辟了19世纪西方诗学的新方向。
《水仙》是他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写于1804年。诗歌记叙了华兹华斯和他的妹妹在一次郊游时所见的景色。由于这首诗视觉意象优美、节奏明快舒畅、韵律简洁工整,被人们视为英国浪漫主义抒情诗歌的典范。全诗共有四个诗节,描写了诗人外出散步,在湖边偶遇水仙心中愉悦,多年之后在独处时回忆起当时所见美景,感到发自内心的快乐。
一、诗歌的情感
华兹华斯认为:“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诗人沉思这种情感直到一种反应使平静消失,就有一种与诗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的情感逐渐发生,确实存在于诗人的心中。”情感既是华兹华斯诗歌的灵感源泉,也是他是诗歌的创作主题。诗歌不是源自人的理性,而是源自人的心灵,因为“人的心灵能够映照出自然界最美最有趣的东西”。
据华兹华斯的妹妹在1802年4月15日的日记记载,她和华兹华斯拜访朋友归来,“在高巴罗公园那边的林中看到了几株临湖的水仙花……我从没见过这样美丽的水仙花。他们长在青苔石头中间,长在石块周围,长在石块上面;有的把头靠在石块上休息,如同靠在枕上来消除疲劳;有的在摇摆,旋转,舞蹈,仿佛随着从湖面吹来的轻风一起欢笑。它们看上去是那么快活,总是在闪闪发光,变幻不停。”两年之后,华兹华斯根据这段回忆创作了《水仙》一诗。仅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就可以看出华兹华斯秉承了自己的诗学观念,诗歌是在平静时刻的一种回忆。时隔两年之后他将当时所见之景描写出来,就像是一个印象派画家,更看重的是当时所见之情景在自己脑海里留下的印象,而不是深入到细节。虽然当时的情景已不在眼前,但是在他心中平静的时候,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又一次涌向心间。
正如诗中最后一个诗节写到:
每当我躺在床上不眠,
或心神空茫,或默默沉思,
它们常在心灵中闪现,
那是孤独之中的福祉;
于是我的心便涨满幸福,
和水仙一同翩翩起舞。(飞白译)
多年以后,当时的情景还是会在诗人处于心灵平静的状态下浮现,如若不是此情此景给他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他绝不会多年以后还记忆犹新,这就是他所说的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湖边成片的水仙,是怎样一番少见的美景,相信每个路过的人都会感慨一番。
二、诗歌的题材
华兹华斯在《序言》里说到:“题材的确非常重要!”他认为诗歌题材绝不是“疯狂的小说”,也不是“病态而又愚蠢的德国悲剧”,更加不是“像洪水一样泛滥的用韵文写的夸张而无价值的故事”在他眼中,好的题材能让读者体会心灵的优美和高尚,它来源于诗人真挚的情感的流露。华兹华斯强调:“是情感给予动作和情节以重要性,而不是动作和情节给予情感以重要性。”只有以情感作为诗歌艺术的推动力,将题材有机地组合成为合理的动作或是情节,才能创作出真正完美无缺的诗篇。华兹华斯认为,诗人进行诗歌创作应该立足于日常生活,正是由于诗人不断地与外界事物发生相互作用才导致了情感的产生;由于诗人创作诗歌的基点是人的本性和日常生活,诗歌才有了与外界天然的联系,就更容易将外界事物演变为诗歌题材,从而促成诗歌的诞生。
《水仙》取材于大自然,诗人认为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同时,自然的东西也是最日常的东西,所有的普通读者都见过水仙花,能够对水仙花的美产生共鸣,虽然每个人对美的鉴赏力有高有低,但是这样的题材却最容易使诗人和读者产生天然的联系,激发读者内心相同或相似的感受。正如诗中描写水仙花的诗句:
忽然间我看见一群
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
在树荫下,在湖水边,
迎着微风起舞翩翩。(飞白译)
读者能从此情此景中感受到成片金色水仙花的美,如果将主题换做某一专业领域的生僻题材,恐怕就有故作阳春白雪之嫌,让大多数读者望而却步,这首诗歌也就无法像今天这样广为流传了。
三、诗歌的语言
华兹华斯否定18世纪新古典主义时期所使用的华丽辞藻,想要建立起一种新的诗歌语言传统。这既是诗人呼应时代要求进行的语言变革,也是他自身诗学思想发展的结果。《序言》中谈到诗歌的语言时华兹华斯说:“自始至终竭力采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来加以叙述或描写。”华兹华斯认为语言必须与时俱进,适合人们的日常现实生活。语言学家特纳对华兹华斯的一些诗行做过难易程度的分析,数据显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多数单词都包含在一个五岁儿童的词汇表之中。诗歌的语言简单,体现了华兹华斯提倡使用普通人语言来写诗的这一主张。其实诗歌的表现力不仅仅取决于所使用的语言的难易,更取决于对语言的把握和运用。要使用简单的语言来达到较高的感染力,必须在别的方面下功夫。因此华兹华斯很注意韵律在表达感情时的作用。比如在《水仙》一诗中,绝大多数诗节采用四音步抑扬格,且韵律整齐,所用的韵脚是ababcc,efefgg,hihikk,lmlmnn,每个诗节的第一、三行押韵,第二、四行押韵,最后两行押韵,这样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节奏感,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达到了音韵美与意境美的完美结合。此外,这首诗还采用了大量的长元音和双元音,它们可以减慢诗歌的阅读节奏,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水仙花在微风中轻柔的摆动,诗人迈着缓慢的步伐欣赏着眼前的美景。
正如《水仙》中对水仙描写的诗句: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They stretch''d in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上面这几句诗中shine和line押韵,way和bay押韵,glance和dance押韵,让原本简单的诗句通过韵律的作用显得更加富有感情。该诗节中采用的基本都是人们的日常所用词汇,例如, “milky way”, “margin of a bay”等,简单通俗但又别有一番滋味,让人感受到其中无尽的美感。
四、诗的创作目的
华兹华斯认为,“作品本身自然就带有着一个目的”。即他强调诗歌所具有的教育和娱乐的目的。“我们的描写事物和表露情感在性质上和彼此联系上都必定会使读者的理解力有某种程度的提高,他的感动也必定会因之增强和纯化”。普通人能够通过阅读诗歌,感受其中强烈的情感,让他们也能拥有与诗人一样的想象力,从而使头脑摆脱麻木状态。达到了这一目标,就实现了诗歌的教育功能。华兹华斯把给予人们快乐,以及提高认识心灵的美丽和人的尊严的能力看作是“各个时代的作家所能从事的一个最好的任务”。他在给乔治・博蒙特的信中宣称:“每个伟大的诗人都是导师”。华兹华斯坚信诗人是人类精神的导师,诗歌能帮助人提高认知能力,实现自我发展。华兹华斯还很强调诗歌的娱乐功能,认为诗歌首先是带来快乐,“诗人作诗只有一个限制,即是,他必须直接给一个人以愉快。”诗歌满足了人对快乐的追求,显示出了对人之作为人的尊重,体现了浪漫主义诗歌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重视。
《水仙》极其生动的描摹了诗人所见的水仙花,让读者在想象中满足了他们对美的视觉欣赏要求,达到了让人身心愉悦的目的。同时,水仙花代表着大自然的美丽与恬静,大自然能够激起人们心中最美好的情感,让人得到真正的幸福。如诗中所写:“每当我躺在床上不眠,或心神空茫,或默默沉思”,唯有当日所见之美景,才“是孤独之中的福祉”,使“我的心便涨满幸福,和水仙一同翩翩起舞”(飞白译)。华兹华斯认为大自然得万物与人的本性相通,“与这样快活的伴侣为伍,诗人怎能不满心欢乐!”的诗句,表现了诗人希望人们能够回到大自然寻求精神的慰藉,感受发自内心的快乐。
五、结语
《水仙》是华兹华斯对自己诗歌理论的具体实践,他认为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没有感情的诗是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的。作为19世纪浪漫派诗人的奠基人,华兹华斯强调诗歌创作的主题应当贴近生活,反对新古典主义所采用的华而不实的语言。主张诗歌语言应当简洁,生动,且富有生活气息,诗人应使用人们真正的语言来表现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和情节。他希望能通过对真实情感的描写,改变人们思想的麻木状态,激起人们心中对美的感受力与创造力。华兹华斯相信,诗歌可以陶冶人的心灵和情操,诗人要做的就是给读者带来愉快的感受,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启迪,情感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威廉・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曹葆华译.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刘若端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赵光旭.“化身诗学”与意义生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3]周永启.英诗200首赏译[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
在钢筋水泥的都市里居住久了,许多人都不免会萌生回归自然之心,并对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充满向往。在很多人看来,飘然世外的生活方式也非常符合养生之道,这其中,又尤以陶渊明最为后人所推崇,甚至被奉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的诗句描写的大多是自然景色,以及乡村生活的情景。而在日常生活中,他也崇尚自然,沉醉自然,向往自然,他的“自然养生法”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
由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陶渊明回归故里后过起了向往已久的田园生活。他每天投身大自然,沐浴充足的阳光,呼吸清新的空气,他为此而心旷神怡。
农闲时,陶渊明喜欢关上柴门,一个人待在空寂的茅屋中摒弃杂念,独自养神。他的妻子与他志趣相投,经常与他一起在田间劳作。尽管经济窘迫,但陶渊明仍享年逾花甲,这在古时已算长寿,也算是田园养生给予他的最大回报。
北宋著名文学家坡认为陶渊明的诗可以治病,每当他感觉身体不舒服时,就会拿起陶渊明的诗词读上一首,细细地品读玩味一番之后,大有畅快淋漓之感。在坡看来,想要读懂陶渊明的诗,不但需要文学素养,更要有融于自然的胸怀。他的诗如此自然清新,正是他自然养生心性的体现。
【善于庭院养生】
除了以田园诗称著于世外,陶渊明在庭院布置、环境绿化等方面,也深得养生其道。归隐田园生活后,他在自己“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庭院中栽种了五棵柳树,还自号为“五柳先生”。柳树是春天的标志,它除了给人以春天的信息、美的享受外,还可净化空气,维护人体健康。
除了柳树之外,陶渊明在庭院中也栽种了松树,在篱笆边种了各种。不仅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同时也具有很好的食疗功效及药用价值。至于松树,因寿命可达6000年而被誉为“百木之长”,素有“劲松”、“千年松”、“不老松”之美称。现代研究证实,常在松树下多做些深呼吸可以摄取“松树维生素”,有助于防病健身,所以也有“常在松林走,活到九十九”之说。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追求优美的居住环境、温馨的生活氛围,用以陶冶情操。而庭院优美就是其中的一种,有益于养身怡性,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很显然,陶渊明是深谙其中道理的。
师:今天这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孙友田的朗诵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大自然除了绿色,还有红、橙、黄、青、蓝、紫等颜色,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诗歌的第2到5小节,找一找,你从哪些诗句中读出了绿色,用笔画下来。(学生自主阅读、圈画)
点评:教学如何“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扣住“诗眼”,整体入手,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绿色”是这首朗诵诗的“诗眼”,本处质疑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体现了师之匠心:凸显生活经验与诗歌意象之矛盾,生发问题,激发学生走进诗歌的兴趣。
二、意象还原,构建立体诗意空间
1.绿色的风景。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从诗歌中找出了这么多描写绿色的词句!下面我们来交流。(指读第2小节)
师:诗歌的语言凝练,一个词就是一幅画。再轻声读读这一小节,边读边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呢?(生自由读,互相讲述)
师:你最喜欢哪一幅呢?描绘给大家听。
(1)翠竹。
生:成片的竹林,竹子翠绿翠绿的。
师:你描绘的是翠竹的绿。挺拔,什么意思?
生:直立而高耸。
师:是啊,翠竹好高啊。
生:翠竹一节一节长上去,似乎望不到它的头了!
生:翠竹直插云天,似乎要和白云说悄悄话呢!
师:“翠竹的直”,谁来接着说?
生:翠竹挺直了腰杆,像一位位站岗的卫兵!一棵棵翠竹拔地而起,直得就像一把尺子。
师:这就叫做把画面说完整说具体。翠竹临风而立,高而修长,多么俊秀飘逸!这就是翠竹的挺拔!
(2)松柏。
生:我喜欢松柏的苍劲,松柏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雨才长成今天的模样,这才叫饱经风霜啊!
师:原来你喜欢松柏的丰富历练。松柏的苍劲让你想到哪首诗?
生: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师:这就是苍劲的松柏!拥有遒劲的外表与坚强的内心。
(3)果园。
生:我喜欢果园的丰收,你看,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眼看就要有大收成了!难道不高兴、激动吗?
师:果园色彩绚丽,你看到了什么?
生:红红的樱桃,紫紫的葡萄,黄橙橙的香瓜,还有碧绿碧绿的大西瓜……
师:通红通红的樱桃缀满枝头,紫得发亮的葡萄一串连着一串,黄中带绿的橘子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多么绚丽的色彩啊!这么绚丽的色彩怎么可能是绿色的呢?
生:因为生命的主色调是绿色的。
师:哦,原来一切有生命的色彩都可以说是绿色的。
(4)沃野。
生:我喜欢沃野的耕耘,在肥沃的土地上耕耘,这能给人一种希望。
师:耕耘播下的是种子,收获的是希望。请你读这一小节,注意读出画面。
(5)发散。
师: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中仅有这四种风景吗?你还喜欢什么呢?
生:我还喜欢橘子的清香,菜花的金黄……
师:诗句中所描写的以及你们所描述的都是自然赐予我们的绿色生活环境,比画卷还美丽的绿色风景!(板书:风景)每天我们都在如诗如画的绿色风景中玩耍、读书、生活,感觉怎样?来,一起读。(生齐读)
点评:意象还原是打开诗歌体悟之门的钥匙。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的诗歌语言中读出丰富的画面?“以讲带悟”“以忆带悟”“以说带悟”“以想带悟”等都是积极有效的方式。在教师的启发下,绿色的风景以一种不断延展的姿态呈现出来。体悟的过程,既丰富了对诗句的阅读体验,又习得了有用的阅读策略,可谓一举双得。
2.绿色的情意。
师:如果说诗歌的第2小节将大自然的绿色风景带给了我们,那么第3小节呢?(出示第3小节)自己读读,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读,然后交流感受)
(1)品读“联欢”,感悟“要和”。
生:我感觉非常快乐!
师:从哪个字眼感受到的?
生:我从“欢乐”一词感受到的。
生:我从“联欢”一词感受到的。
师:对,联欢就是创造快乐,分享快乐。大自然的联欢会上,谁来了?
生:鸣禽,野花。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听鸣禽来了(播放各种鸟叫的声音),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学生倾听、想象)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千百只鸟儿在翩翩起舞,它们都展开了歌喉,似乎在比赛呢!
生:我似乎看到了鸟儿们排着队在一个接着一个唱!
师:是呀,鸣禽是带着最美的舞姿,最动听的歌声来的!瞧,野花们也来了!(出示各种花卉图片)感觉怎样?
生:非常绚丽。
生: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师:是呀,野花是穿着最美的衣裳,带着最动人的笑容来的!想参加这样的联欢吗?我们再来关注这一个词。(“要和”字体翻红)仔细品味品味这个词,你读出了什么?
生:大自然是主动来找我们,和我们联欢的。
生:我感到大自然是那么的真诚与热情。
师:带着大自然扑面而来的热情,女同学一起读。(女生齐读)
(2)品读“相聚”,感悟“要和”。
师:同学们,你们看,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来和我们相聚了,请看——(出示祖国山水的图片)
(学生观看)
师:想和祖国的山水相聚吗?这句话中也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词——“要和”。来,男同学一起读!
(男生齐读)
师:鸣禽也好,野花也好,山水也好,自然万物都对我们充满了绿色的情意,这就是自然对我们的情意。(板书:情意)这种情意热烈、真诚,没有丝毫的掩饰、矫作,我们一起把大自然绿色的情意读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