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部审计绩效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095-02
一、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管理的必要性和难点
(一)必要性分析
1.国有企业普遍推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国有企业内部部门,需要实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与国有企业管理保持同步运作,实现整体效能的提高。内部审计部门不应把审计业务开展的相对独立性推理为不被考核和评价。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需要实行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以进一步落实内部审计部门职能。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需要通过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落实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的责任,进一步提高职能和工作质量,提高监察人员的工作素质。
4.与任何一项管理工作或部门工作一样,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质量只有经过质疑、评价,才能体现出其工作价值。
5.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的职能部门,应把部门目标融入企业目标,把内部审计工作融入企业管理工作,以更有效地支持企业目标的实现。
(二)难点分析
针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迫切需要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来客观地评价内部审计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对组织价值的增值作用。由于内部审计的特殊性,对内部审计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1.内部审计的产品是内部审计报告、内部审计建议书、决定书、内部审计汇总报告和管理建议书,它对企业目标的实现、企业风险控制都是间接发挥作用的,较难准确量化内部审计工作在“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和“降低风险水平”中发挥的作用。况且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关键取决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架构和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以及业务部门是否采取内部审计建议并整改落实。
2.不能简单设置考核指标,考核面也须与内部审计工作相适应。评价指标的选择上,企业一般会简单地使用内部审计项目计划完成情况,内部审计的及时性、时效性等指标。
3.目标体体系缺乏应变性,不能及时反映内部审计在不同时期因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策略的调整而适时转换工作重心。
4.考核关系不够合理。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实际上是一种面向企业内部提供的监督和管理服务,对于服务质量的认定缺乏统一的方法和一致的标准,如采取360度打分原则,被审计部门作为质量评价主体,易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5.许多内部审计项目内容具有不确定性,而不同的内部审计内容、内部审计对象和内部审计目的等,都决定了每次内部审计有不同的特征,所心及时性、时效性等指标就缺乏涵盖度。且内部审计的贡献一般都具有长期性,而绩效考核一般是以不超过一年的时间段为周期,考核时很难兼顾各周期之间的联系,无法全面评估长期性业绩。
二、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管理的理论依据
如何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评价,首先要解决的是从什么角度来进行评价。本文从“目标论”、“过程控制论”和“发展论”对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过程控制和促进企业效能发展三个方面的作用来评价内部审计工作。
1.目标论。“目标论”包括了三方面的目标:一是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内部审计的目标,二是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对内部审计的目标,三是审计对象对内部审计的认可程度目标。对具体的被审计单位和内部审计项目的目标管理工作,内部审计相关方的评价既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也有重合的目标要求。
2.“过程控制”论。“过程控制”论也包含着三方面的过程控制:一是内部审计机构和部门制订的过程控制管理制度;二是内部审计人员对过程管理控制制度的执行质量;三是被审计单位和个人对内部审计过程管理控制的质量感知。采用过程管理控制保证企业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是企业加强管理最主要的管理办法,是对目标管理的完善,也是目标管理的措施,但目标管理和过程控制管理还是有着显著区别的。一是制定过程控制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二是内部审计人员对过程管理控制制度的执行质量。
3.“发展论”。“发展论”也包含着三方面内容:一是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建议在多大程度上进行了整改,二是被审计单位在多大程度上以内部审计建议为动力,举一反三地、全面地对其企业管理制度和活动进行反思和整改,三是国有企业管理层在多大程度上认可内部审计工作,以内部审计结果为基础信息,对全公司企业管理进行规范和提高,并提升了全公司的企业管理效能。一是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建议在多大程度上进行了整改。二是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角色对内部审计部门来说,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应该既是“规则专家”,也是“效能专家”;既要加强制度管理,也不能迷信制度管理。三是国有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可程度。
以内部审计结果为基础信息,对全公司企业管理进行规范和提高,并提升了全公司的企业管理效能,是内部审计机构、部门和人员共同追求的工作目标。
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管理的途径
(一)工作标准模板和评价模板设计
就工作内容来说,内部审计工作机关工作一般有事务管理、专业行政管理和专业业务管理,都可制作规范的工作标准模板,对工作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既要求体现出完成目标的工作步骤,也能反映出对工作目标的认识理解水平,还能反映出实现目标的过程。
1.制订事务管理工作标准模板,明确工作范围、内容、量化指标、责任人和落实途径。
2.制订专业行政管理工作专项工作标准模板,在制订绩效目标、绩效要点、完成时间、责任分工等内容时,清晰地反映出可评价的内容。
3.制订非专业工作的专项工作标准模板,从组织工作、学习情况和后勤保障三方面设计工作标准模板,分别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二)内部审计全面绩效考评内容体系设计
绩效考核内容设计一般要回答六个问题:考核什么、谁来考核、何时考核、为何考核、怎么考核和何地考核。按这六大主题来设计业绩考评体系。
(三)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
内部审计部门一般承担以下几类工作:一是专业工作;二是行政组织工作;三是机关事务管理工作。明确各类工作绩效目标和要点,设立目标值,并依据年度计划,进行月度分解,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职能的发挥。
按照内部审计年度工作绩效管理分布表确定的工作类型、内容、绩效目标、目标值、分数权重和考评分。
(四)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量化的主要方法
一般采用工作分析法、刻度值法、瑕疵法等对内部审计部门工作进行量化。
(五)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管理
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档案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部审计活动的真实记录,也是考查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研究内部审计工作历史的重要依据。因此,建立完整而系统的内部审计档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能够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管理水平,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积极、高效发展。做好审计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帮助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者进行审计质量检查、评估,能够帮助评审内部人员的工作业绩和业务水平,能够有助于对高校未来的内部审计进行规划和执行,能够帮助新参加工作的审计人员的学习参考和提高技能。
(二)能够为内部审计工作保存审计证据,有效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审计档案是审计工作的真实记录和反映,做好内部审计档案的管理工作,就是为审计工作保存审计证据。高校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性也为现代审计带来了不可回避的风险,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就要求审计人员要严格依照相关审计法规进行审计,而做好审计档案的管理工作就可以有理有据地证明审计工作是依据有关规定开展的,是符合要求程序的,从而达到对审计结论的支持,对审计人员的保护作用。
(三)能够为连续审计提供便利,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内部审计档案系统而完整的反映了内部审计的全过程,作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复核和备查的依据,可以为有关部门和人员了解审计情况提供证明材料。一些审计项目如经济责任审计、基建预决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连续性很强,审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以前年度的审计档案进行审计,从而缩短审计周期,达到提高审计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一些单位的领导和审计人员对内审档案的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认为只要出具了审计报告,提出了审计意见,做出了审计决定,审计工作就结束了,对相关资料没有及时汇总、整理和归档,缺乏规范性的管理。
(二)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
一些单位虽然也按照《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审计机关审计档案工作的规定》、《审计机关文件材料立卷归档作业规程》等相关法规制度,制定了相应的审计档案管理办法,但是缺乏借阅、保密等细节制度,而且一些制度仅仅是“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缺乏严格的执行和落实。
(三)缺乏专职人员,管理方法有待规范、提高。
许多单位都没有专职的内审档案管理人员,大多是兼职,不具备审计档案管理专业知识,不熟悉档案管理的基本操作流程,缺乏档案管理工作经验,难以真正发挥内部审计档案的作用。
做好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内审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思想认识,把档案管理工作列入审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识是先导,工作是关键,不从根本上解决认识问题,工作就不可能有持续的良好效果。
(二)健全和完善各种制度,进一步提高制度化、规范化程度。
在原有法规制度的基础上完善《档案归档制度》、《档案借阅制度》、《档案日常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从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保管、统计、借阅、利用以及安全、保密等各个环节健全了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
(三)严格按照制定的规章制度管理审计档案,狠抓落实。
制定规章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规范平时的工作,若只制定而不执行,那再好的规章制度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如何实现科学、规范管理档案的目的。
(四)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木桶效应又称木桶原理或短板理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来的,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的长度。木桶效应蕴含以下三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木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桶壁上有一块木板不够高,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其三,只有木桶的底板、侧板自身有足够的结实度及相互之间有足够的紧密结合度,才能保证木桶盛水功能的完备,不漏水。木桶效应以人们所熟知的生活常识,形象、巧妙地揭示出整体优化面临的共性问题,即最佳结构选择问题:整体的实力和竞争力取决于整体内各部分有机组合而成的结构,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整体的发展变化,最终导致整体性能的改变。木桶效应的形象生动及其蕴含的深厚哲理使得它被引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木桶效应中的“木桶”不仅可象征企业或其内审机构等实体性组织;也可象征组织的某项职能,如内部审计职能。内部审计职能着眼于组织整体,较内部审计机构更为宏观,也是本文的立足点。如果将内部审计职能看作一只木桶,影响内部审计职能发挥的目标、组织、行为及管理等四大因素犹如组成木桶的四大板块,任何一个板块成为短板或存在漏洞,都会产生木桶溢出的负效应,制约内部审计职能发挥,因此,需要应用系统管理理论方法将这四大因素科学管理起来,避免短板或漏洞的产生,保障内部审计职能发挥。
二、内部审计的系统管理模式分析
系统管理理论,把管理对象看成是特定的系统,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以系统功能最佳为目标,运用系统管理方法,把握住系统的组成要素及要素之间的联系,对各要素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及时调整和控制系统的运行,以实现系统全过程的动态优化管理,最终实现系统目标。根据系统管理理论,设计系统管理模式的一般方法是先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然后进行各子系统或具体问题的研究。内部审计系统主要包括目标、组织、行为和管理等要素,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且各要素本身又是由若干子要素组成的子系统,构成一个完整的内部审计系统。
1.内部审计目标系统。
目标系统是内部审计所要达到的最终状态的描述系统。由于内部审计是隶属于企业内部的一项职能,企业的每一项职能都要围绕企业的核心目标而用力,国际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对内部审计目标进行了恰当定位,即为了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可见,内部审计根植于企业目标而存在,为最终实现企业目标保驾护航。内部审计目标系统包含系统目标、子目标和可执行目标三个层次,其中系统目标即企业目标;子目标即开展的每一项审计项目的总括性目标,向上与系统目标衔接一致;可执行目标用于确定审计项目的详细构成,向上与项目目标衔接一致,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审计人员具体执行,通过“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双向控制,最终达到实现整个内部审计目标的目的。
2.内部审计组织系统。
内部审计组织系统是由参与完成审计工作、实现内部审计目标的个人和机构组成。内部审计组织系统具有开放性,在进行内部审计组织系统设计时,应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把握突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原则;二是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的关系,根据第23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存在组织隶属关系,应当接受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的领导并向其报告,保持良好的关系,积极寻求其对审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及审计工作开展的便利性;三是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相对于同层级管理机构及人员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便于审计工作开展。
3.内部审计行为系统。
内部审计行为系统是由完成内部审计项目或任务、实现内部审计目标所有必需的内部审计活动构成的,包括审计目标、审计制度、审计计划、审计工作方案制定、审计项目实施以及审计建议落实等。这些活动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逻辑联系,构成一个有序的动态系统,设计内部审计的行为系统,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应包括实现内部审计目标系统必需的所有工作,并将它们纳入计划和控制过程中;二是按照内部审计准则及制度实施审计项目,保证审计项目实施程序化、规范化;三是保证内部审计行为系统与企业内其他机构、部门及个人行为之间良好的协调。
4.内部审计管理系统。
内部审计管理系统是指为使内部审计达到应有的效果,对内部审计的目标、组织及行为系统所采取的控制措施总和。为最终确保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管理系统从总体上应完成如下工作:一是对内部审计的目标系统进行策划、论证和控制,使之与企业目标相统一;二是对内部审计的行为系统进行计划和控制,使之符合内部审计准则及制度的规定,保障审计质量;三是对内部审计的组织系统进行设置、协调和指挥,使之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利于审计工作开展及审计目标实现。
三、结语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高校内部审计作为现代我国高等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的产物,它在加强经济监督,保证学校经济活动合法、有效,提高学校的科学管理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1,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内部审计正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高校内部审计要实现“三化”,就必须大力推进高校内部审计管理创新[3]。
一、高校内部审计组织的重构与整合
(一)高校内部审计组织结构专业化。高等院校人事部门应明确审计处的人员配置,人员及部门负责人的任职条件等事项。审计部门负责人应懂专业,能够领导部门工作,代表部门沟通协调、督导审计业务,使单位的内部审计不缺位和越位。组织结构的专业化有利于强化专业性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二)内部组织成员团队化。高等院校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审计业务工作的需要,在本单位内部安排能够胜任的各类专业的专职或兼职人员,组成审计项目组,形成若干个审计项目团队。组成的各审计项目组独立完成内部审计的相关工作,经过审定后再报送主管部门和单位。各审计项目团队成员组成要素质相当,结构合理,有助于团队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审计项目的按期保质完成。
(三)矩阵型内部审计组织结构的构建。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对象复杂多样、管理活动复杂、专业技术要求高,因此,高校应构建矩阵型组织结构,该结构由两套管理系统组成,一套是纵向的职能系统,另一套是为完成某一审计工作而临时组成的横向系统。这种结构稳定、适应性强、效率高,能充分满足高校审计工作的需要[4]。
二、积极构建新型的审计计划管理模式
计划管理属于审计工作的宏观层面,是审计工作开展的主要依据和基础。我国高等院校审计计划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高校内部审计计划编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审计缺乏长远和科学的规划;二是高校内部审计计划管理缺乏统筹和协调;三是在内部审计计划执行中,随意性变动频繁,变动也缺乏程序制约[5]。
(一)改进计划编制工作。一方面,要加强调查研究,走访有关机构和部门,召开专家学者咨询会,征求相关单位意见,确定年度审计工作目标和重点,制定的相关计划既围绕中心,又突出重点、服务大局。二是建立长期、中期和年度计划三者结合的计划体系。要以长期审计计划为导向,中期审计计划为基础,年度审计计划为核心。这种计划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克服计划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临时性,有利于高校审计部门进行综合规划,全面履行审计法定职责。三是采用滚动编制法来制定内部审计计划。首先确定计划周期,然后制定周期计划,在该周期计划执行完一年或两年后,再对执行情况作一次分析和估计,在此基础上制定下一周期的计划,从而使两个周期的计划紧密衔接,出现问题及时矫正。这种制定内部审计计划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量不配比的问题[6,7]。
(二)切实有效执行审计计划,加强交流和反馈有了一个科学的审计计划,还需要有效的贯彻执行,高等院校审计部门应当从做好编制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方案、加强交流和反馈、建立内部审计计划执行情况上报制度等方面切实有效地使得相关审计计划得到实施。
(三)建立健全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和评估制度。高等院校应对审计计划进行定期报告和检查,同时应制定项目评估标准及奖惩措施,并对违反计划管理的行为进行处理。只有建立考核和评估制度,内部审计计划才能落到实处,审计人员也才有积极性。
三、审计作业管理创新
(一)建立和完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考核制度。一是落实项目审计责任制,严格明确项目组长和各级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二是要有效执行审计实施方案,确保工作目标的实现;三是推行审计日记制度和工作会议制度。这样有利于工作质量和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及复核。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规范、内容应完整、重点突出、责任明确。审计工作底稿应由审计人员编制、审计组长复核后分别签名盖章。
(三)明确内部审计责任制,加强对内部审计现场指导和检查。高等院校内部审计项目要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审计项目负责人要及时了解审计工作情况,对审计人员的工作给予充分的指导、监督和复核。
(四)做好综合分析工作,提高审计报告水平 。在编制审计报告时,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审计发现进行深加工,为写好审计报告服务;二是审计报告着眼点要高。审计报告反映的审计信息应有利于被审计单位加强内部控制,改善内部管理,有效防范和规避经营风险;三是审计结论准确、客观;四是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要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提高审计报告的水平,才能使得审计成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加强审计终结后的质量控制 。加强审计终结后的质量控制,除了及时总结审计工作,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外,还要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应明确审计人员应该承担的质量控制责任,没有履行好责任就应该追究和处理。另外,加强审计档案管理,项目组应及时将项目的审计资料整理归档,加强对审计档案的质量控制,也是把好审计项目质量关的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王红亮.“免疫系统”视角下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J].商情,2012(50):19-20.
[3]林松池.高校内部审计创新的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2):184-185.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一、当前高校内部管理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开始了管理审计尝试,从单纯以财务收支为主要和合规性、真实性为主要目标的传统审计,转向开始实施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评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而言仍处于自发的阶段,远没有达到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程度,高校内部管理审计工作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存在许多问题。
1.管理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道路还很漫长。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实务工作起步较晚,有关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与准则的建设都不尽完善,不像外部审计那样有较为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遵循。内部审计机构或部门自我评价机构较弱,开展工作的随意性较大,更谈不上针对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2.管理审计评价标准的灵活性增加了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的难度。管理审计主要是对审计对象的管理活动进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综合评价,一般缺乏现成的公认标准可以借鉴,不同的项目,往往具有不同的标准,即使是同一项目,也会有不同的衡量标准,而采用不同的标准,往往得出不同的审计结论。审计衡量标准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灵活性,给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可靠性带来较高的要求,进而直接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
3.审计证据的较高要求增加了审计取证的难度。管理审计必须获得充足的、可靠的、相关的证据以给审计师的判断提供合理的基础,如果审计证据不充分或缺乏证明力,会直接影响结论的公正性。与财务报表审计可以依据一般公认审计准则和对财务报表表达意见所必须的最低的保证标准不同的是,管理审计缺少可供遵循的准则和程序,而且审计取证的渠道和方式多种多样。因此,审计人员一般都需要采取提高调查样本的代表性和增大调查样本量的,以增加对总体推断的准确性。审计人员需要在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增加审计结论的可靠程度。
4.管理审计实施的内部环境尚不宽松。长期以来,内部审计局限于以“查错纠弊”、“堵塞漏洞”等为主的财务审计,管理审计还没有得到广泛的,高校对其管理活动没有实施经常性的审计,有关这方面的规范化制度尚未出台,这些都影响管理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
5.审计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管理审计的需要。随着我国高等的快速发展及各院校办学自主性的增强,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逐步接轨,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相应的办学风险。因而,对管理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除需要和审计领域知识外,还需要掌握管理、工程技术、法律法规等综合知识。而高校现有审计人员多是财会岗位转过来的,对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比较熟悉,而现代管理知识等相对欠缺,不能满足管理审计发展的需要。
6.管理审计技术手段落后,难以适应工作需要。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大大增强了审计的及时性,事后审计将逐步被实时审计所代替,这与针对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审计不谋而合。高校审计人员大多对计算机还不太熟悉,许多审计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在新技术面前还有些无所适从。审计手段落后,不但增加了审计难度,而且效率低、准确率差,严重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无法满足管理审计工作的需求。
二、发展和完善高校内部管理审计的对策
1.转变观念,为管理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内部环境。管理审计的目标是帮助组织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一方面,作为审计主体的审计人员,要克服管理审计是服务,财务收支审计是监督,担心管理审计会削弱审计监督的职能的模糊认识。要引入先进的审计理念,树立管理审计的思想,设想自己既处在总体管理的位置上,也处于部门管理的位置上,从财务审计入手,在搞好财务收支的基础上,先披露违纪违规问题,再披露管理方面的问题,然后原因,找出对策和方法,提出改进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为高校提供建设性的服务。另一方面,作为审计客体的被审计单位也应转变观念,不能认为审计就是查问题的,不能真正解决单位存在的管理问题。必须认识到审计行为真正的目的是促进单位提高效益,应支持配合审计工作,共同解决单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合理定位,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基本原则,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通过审计机构设置和审计的客观性来体现的。各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基本都处于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地位,有些单位甚至还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只是由兼任,这样就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因此,要促进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开展内部管理审计,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及权威是当务之急。内部审计部门应与单位的财务部门分离、与单位的管理脱离,设置上独立于其他各个职能部门,在整个组织或单位中处于较高的权威位置,直接受最高管理层的领导或授权、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只有这样,审计业务才会不受其他部门的干扰和限制,从而有效地行使审计职权,才能做到审计结论的客观、真实、公正。
3.转移工作重点,有效地发挥内部管理审计的服务作用。管理审计的目的是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水平,帮助他们挖掘提高效益的潜力,主要做法是提出改进管理工作的建议。这就要求审计部门必须转移工作重点,处理好内部管理审计与服务的关系,对于单位主要经济活动进行有效控制,真正服务于管理层。审计人员要在思想上认识到服务是内部管理审计的活力所在,将审计视点和的着眼点从具体经济业务转移到管理过程上来,对审计的事项要进行全面了解,从不同的视角对各个部分有重点地、客观地、独立地进行分析,揭示单位管理、内控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分析其深层次原因,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运营秩序发挥作用。
4.加强事前事中审计,对高校经济活动实施全过程监督。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对本单位的情况熟悉,应将其审计方向放在对单位经营管理及业务过程的分析和评价上,并对整个运作全过程进行参与和监督。开展内部管理审计,不应仅限于事后监督,更多的是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对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通过事前事中审计,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把单位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审计人员在进行管理及效益审计时,应按照内部控制评审的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审计,找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从而促进单位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使管理活动有序进行。
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要开展内部管理审计,将审计范围从财务领域向经营和管理领域扩展,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必须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知识面的扩展,在掌握财务、统计、审计知识的同时,还需熟识国家的法规和经济改革的方针政策,掌握管理、工程技术、法律法规等综合知识,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只有掌握了广博的知识,才能参与管理审计,并通过对审计对象的分析、评价,做出合理的审计判断,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并据此提出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6.拓宽审计领域,推动管理审计实践的。高校内部管理审计要与其他种类的内审项目结合起来。要结合本单位特点有针对性选择内部控制审计、经济合同审计等类型审计项目。开始时,要选择那些规模小、易于操作的项目,然后再选择一两个跨部门的项目做试点,为全面开展管理审计摸索方法、积累经验。一般情况下按照调查、测试和评价的方法,可以查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及原因,进一步确定审计重点。也可以采用对比法、系统分析法,对管理目标、组织、方法、程序、业务流程及管理效果等进行综合检查,寻找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审计建议。内部管理审计反映了内部审计动态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变革倾向。关注内部管理审计的发展,将内部管理审计与高校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当然,也不能否认,未来的高校管理,还将进一步带动内部管理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机制的不断完善,也将促进高校管理之进程。逐步完善管理审计体系,预示着内部审计发展的主流方向。
:
[1]东北师范大学审计处。关于深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EB/OL].web.nenu.edu.cn/shenjc/wmm-1.html.
[2]张连华。全国内部管理审计研讨综述[J].内部审计,2003,(12)。
[3]李勇。试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管理审计的难点与对策[EB/OL].studa.com,2004-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