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信息时代;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教育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素质成为信息社会文明人应该具有的一种基本素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的高低,将取决于能否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是否具备驾驭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信息时代呼唤信息素质
十七大报告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扩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增加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发展和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人类已经步入社会信息化、信息社会化的信息时代,置身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的背景下,以网络和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教育信息化可以说使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
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人,是那些具有良好信息素质的人。因为只有他们才知道如何去寻找、如何去组织、如何去利用信息并知道如何寻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在信息社会中,大学生为了以后的生存、发展和适应社会,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在社会信息化进程越来越快的今天,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是否具备相当的信息素养和掌握足够的信息技能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信息素质以及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信息素质的概念首先是从图书馆检索技能发展和演变过来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在1974年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信息素质是人们在工作中运用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1989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认为:信息素质是一系列有关个人能意识到信息需要并能找到、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在我国,信息素质通常被定义为:从各种信息源检索、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劳动者必须掌握的终身技能。信息素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涵:1. 信息意识。信息意识就是人们对信息的敏感、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良好的信息意识是认识信息、利用信息的基础与保障。人们的信息意识还对自身有导向功能,同时,直接影响其自身的信息需求程度;2. 信息能力。信息能力实质上就是人们收集有效信息、运用信息知识和操作信息活动的能力;3. 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规范社会个体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的准绳。包括尊重知识产权、遵守信息法律、保守信息秘密和尊重个人信息隐私等内容。
信息素质教育则是培养学习者在学习中利用信息的意识和信息能力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结构的教育活动。其内容主要由信息意识教育、信息道德教育、信息能力教育等组成。
三、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根本保证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才能使我国的教师从传统那种围绕大纲、吃透课本的“填鸭式”教学和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模式中解脱出来,才能使学生从满堂灌的课堂、频繁的考试、繁多的竞赛中解脱出来,才能把课堂变成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探讨知识的活跃场所,才能使学生们愉快地获取知识信息,主动地思考问题。教师们在教学中应多布置一些大学生们感兴趣的有能力完成的超教材的课外作业,如调研报告、专题论文、读后感,鼓励大学生们多参加各类的学术讲座、课外信息交流活动和信息实践活动。通过这些超教材的课外作业和活动,促使学生们离开课本走上社会,激发大学生提高信息素质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走出课堂,去从各种信息源中广泛地获取信息,在不断的寻求、分析、判断和组织信息中进一步地巩固和学习知识,开拓视野,在实践中提高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树立终身学习观,为信息素质教育循序渐进地开展提供良好校园氛围
信息时代中人类知识的总量急剧增大,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各种职业岗位的知识含量不断提高,要适应未来社会的急剧变化。对个人来讲,具有专门的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信息社会变化速度快,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量将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信息社会的现代学习观应该是终身的学习,循序渐进的学习,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内容,才能不落伍于时代。可以说,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一个人在这个时代生存发展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为了使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大大提高,高校必须牢固树立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观念,教育学生把学习贯穿于自己的一生当中去,为学生的信息(下转第84页)(上接第82页)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终身学习环境。
(三)加强信息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提供先决条件
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师资队伍的教育要先行一步,教师不仅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优质的服务, 而且还应具备深厚的与信息有关的广博知识。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获取该学科发展研究的新信息,缺乏自身信息素质的提高和培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心素质教育,就不可能培养出具备良好信息素质的学生。可见,拥有一支好的信息素质教员队伍是培养素质人才的先决条件。
我国的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都比较强,但存在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等方面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应该是抓好教师的信息素质的继续教育,使他们通过系统的信息素质课程教育,获取有关提高信息素质的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操作技巧,强化信息意识、达到提高信息能力的目的。另外,教师们在教学之余,要十分关注和主动追踪信息领域的前沿动态,惟有与时俱进方能成为因特网使用的行家里手,才能为传授给学生最先进的检索技术手段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做好先决条件。
(四)加强图书馆建设,为搞好信息素质教育提供硬件保证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信息资源,是学生的第二课堂,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图书馆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如果没有一个方便学生查阅和利用的信息量丰富的现代化网络化的图书馆,那么学生们遇到难题就很难获取问题相关的信息,这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将只是纸上谈兵。因此,高校应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提高藏书数量质量和员工素质、完善管理机制和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素质培训的硬件环境。
(五)规范信息道德,为创建健康的信息环境提供精神保障
校园的信息道德教育在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环境的过程中将起到重要作用。高校应开设伦理学课程,通过课堂灌输信息道德观念,提高大学生在信息道德与观念、信息文明、信息选择习惯和自律精神等方面的素质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通过多途径、多渠道来进行信息道德教育。可以利用课堂、讲座、教材、报纸、广播、电视、墙报、板报、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宣传相关法律法规, 在校园内开展普法教育,向学生展示正确运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途径, 培养他们在信息活动中坚持公平、公正、平等、真实的原则,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提高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的意识,为创建健康的校园信息环境提供精神保障。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李爱武,柳晓春.国内外信息素质教育[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2,(4).
[3]黄晓斌.美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及其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4).
[4]杨自娟.我国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初探[J].甘肃科技,2005,(8).
关键词:混凝土工程;大学生;管理素质;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88-03
一、导言
现代管理学的创始人法国学者法约尔(Fayol)提出: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1],而另一位著名的管理学权威德鲁克(Drucker)则指出:在人类历史上,还很少有什么事比管理的出现和发展更为迅猛,对人类具有更为重大和更为激烈的影响[2]。管理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当中,每个人都是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工程技术人员常常需要承担一定的管理职能。
我国目前处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时期,高铁、港口、桥梁、高速公路、水利及民用建筑等土木工程建设规模均处于世界前列,而混凝土仍然是目前最大宗的土木工程材料,因此,近年以来混凝土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呈现出需求量快速增加的趋势,各有条件的高等院校纷纷开设相关专业。然而,在混凝土专业技术人才的应用实践当中,较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管理素质和知识欠缺、管理能力和水平需要提升。现代大型土木工程结构的建设施工往往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施工效率的高低、建造品质的好坏以及企业的赢利能力不仅与企业的工程技术水平有关,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混凝土专业技术人才在大型土木工程结构的大部分施工环节发挥作用,在有的关键性施工环节如桥梁锚碇或建筑物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时要指挥数十名甚至数百名工人在有限时间内同时开展工作,涉及到大量的人员、物资调配、管理工作,以及和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如工程部、物资部、设备部、财务部,企业外部如业主方、监理方、质检方和其他相关施工企业的交涉协调工作;混凝土工程师仅具备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很难应付复杂的局面并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适当的管理专业素质应当是混凝土专业技术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也应当是混凝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之一。而目前从高等院校毕业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的混凝土工程技术人员普遍缺乏管理素质的系统培养,面对复杂的工程任务组织实施工作一筹莫展,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其专业技能的发挥,不利于土木工程建设项目的高效率运营和工程品质的提升。
二、目前高等教育中混凝土工程技术人员管理素质培养的局限性
随着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管理科学逐渐深入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术界、企业界和社会各界都已经认识到科学管理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的有效手段,很多大专院校都开设了管理专业,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形成了较完备的教育体系。但是,对于非管理类的其他工科专业而言,在学生管理素质的培养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是缺乏足够重视。在计划经济年代,混凝土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所从事的工作性质较为单一,工程建设集成化、社会化程度低,相关技术人员大都专注于本专业领域的技术问题,因此对于个人管理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设置混凝土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培养方案专门涉及管理学科课程的问题甚少;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工程技术发展呈现出高度综合化、集成化的趋势,对混凝土工程技术人员管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相关大专院校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着重于人才培养的专业性,过分强调专业素质的培养,仍然没有真正地把经济和项目管理素质看作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必备内容和重要目标,教学改革滞后,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跟上土木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发展趋势,企业对综合型创新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没有准确、完全地反馈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而大多数混凝土技术专业学生也欠缺对自身管理素质培养的足够重视和清晰认识,许多学生一提到管理就认为是文科学生的事,甚至有的人还认为这是一门“务虚”的学问,在工程中没有实际用途,因此对于管理知识的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因此,对于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而言,管理学相关课程总体仍处于从属甚至是可有的地位,尚未引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充分重视。
二是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一方面培养目标的不明确性阻碍了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大学生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在没有明确总体培养目标的情况下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系列工作无法有效开展,或者说缺乏方向性;从整体角度而言,对混凝土工程或类似非管理类工科专业的管理素质培养,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缺乏顶层设计。另一方面是在管理素质培养问题上,高等学校各院系及教务管理部门之间工作缺乏整体协调,在师资力量的调配、课程开设安排以及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无法形成统一规划。有的院校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开设的管理学课程由本校管理学院(系)承担,有的院校由土木学院(系)项目承担,而有的院校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设在材料学院(系),工程管理相关课程甚至由未经专门训练、不具备讲授该类课程资格的教师临时充任,因此课时多寡不同,讲授范围不一,实际效果悬殊。尽管情况不尽相同,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相关课程的开设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
三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匮乏、教材脱离实际。如上所述,高等院校中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管理学课程授课教师所属院系不一,在课程设置和讲授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别。例如:管理学院(系)老师开设的课程通常讲授的是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和一些模型等,对混凝土工程项目实际问题不甚了解,很难将理论知识和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深奥的理论,更谈不上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灵活运用;另一方面也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是敷衍应付考试了事。而一些由设有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的土木、材料本院系开课的管理学相关课程,任课教师又通常缺乏管理学的基本素养,有的甚至自身都没有经过相关学科的专门训练和培养,在相关课程授课过程中往往流于对具体工艺过程和技术方法的介绍之中,与混凝土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时有重复,难以训练学生从管理学的角度而非纯工程技术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因此实效不大。可见,具有学科交叉知识背景师资力量的匮乏是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大学生管理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问题。与此同时,教材滞后、与实际情况相脱节是另一个问题,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之中,沿用二、三十年之前的老旧教材显然难以体现当前现代化生产施工过程中的先进管理方法,无法满足现代混凝土工程要求、具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需要。
四是实训环节缺乏。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之后能够将其灵活应用于工程实践之中,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在高等院校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上,近年来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模拟实际情况的实训教学环节已经成为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创业竞赛、模拟公司管理等实训内容丰富多样[3,4]。然而,非管理学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实习等实训环节的主要受训内容还是本专业技术内容,基本上不存在有计划、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管理素质的训练。
三、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大学生管理素质培养模式探讨
如上所述,在实际工程中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素质的欠缺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土木工程结构施工大型化、集成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形势下,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围绕目前高等院校中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大学生管理素质培养中存在的局限性,需要进行积极探索和教学改革,以达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混凝土工程技术人才的目的。
一是多方重视,科学规划,协调安排。学校和院系领导要充分重视管理素质教育培养工作,须将其作为培养合格学生的重要标准之一[5];各教师也要充分重视管理素质教育,在课堂及与学生的交流中宣传管理素质对于成为一名卓越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性;而学生更应当加强认识,把对自身管理素质的培养提升到专业技能培养相当的地位。应当充分发挥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院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积极作用,根据目前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现状和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自身特点,参照国内外先进经验,制定提升大学生管理综合素质的教学改革总体方针,对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建立明确的管理素质教育教学方针和培养目标,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内容,充实师资力量,形成教学的基础条件。
二是完善教学体系。首先需要提升专业教师的管理学素养。设有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的院系应当积极引进具有混凝土工程和管理学交叉知识背景的教学和科研人才,或者对相关专业教师进行管理科学和工程的专业培训。其次是改革课程设置及选课机制。对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本科学生应当设置一门有关管理原理和科学的必修课,设置涉及管理实务的工程项目管理、财务管理、人力及物资管理等多门选修课;鼓励学生跨院系甚至跨校选修管理学相关课程,并且在学分核算等方面为之创造条件;另外应当在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增加管理学相关教学内容,例如在《混凝土学》的课程教学中,可在“混凝土施工”章节增加施工组织与管理内容,结合混凝土施工实际情况介绍人力与物资管理、施工计划与组织、进度管理与考核、相关方面关系协调等内容;有条件的院校甚至可以组织本专业及管理学、财会学及社会学等多学科专业人士编写有针对性的专门教材。
三是改革教学方法。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大学生的管理素质培养应当摒弃过去那种单一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6]。一方面应当紧密联系实际工程,尽可能地将管理学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学习实效;另一方面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比如课堂讲授与专家讲座相结合,知识学习与模拟训练相结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加强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学生实训环节中管理素质的培养与训练,仅靠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难以全面地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素质,在实践中锻炼和摸索才能真正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混凝土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生产实习环节,应当让其参与到生产施工计划的制定、组织和执行中去,建立对实习过程管理素质方面的考核与评价。例如,在实习指导教师和工程单位专业人员指导下,可安排学生针对某大型桥梁锚碇大体积混凝土工程进行施工安排,从专业技术角度提出施工要求,制定施工进度,根据现场条件布置施工设施,规划砂石水泥和钢筋等原材料的供应,组织安排人员完成各项任务,建立质量检测管理体系,进行成本利润等财务核算,然后对完成的方案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评判、点拨和修改。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有实际操练的机会,改变学生仅有专业技能、但在实际工程中无法发挥作用的现象。
四、结语
管理素质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现代企业制度和规模化工程项目实施所要求基本素质之一。我国目前处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时期,混凝土工程技术人员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将更好地发挥其专业特长,提升施工组织能力,提高施工效率,保障工程质量。高等教育作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重要培养阶段,应当重视管理素质的养成与训练,通过统一规划和教学改革等措施,形成管理素质培养的完整体系、丰富内容和有效方法,改变目前混凝土工程技术人员较普遍存在的缺乏管理素质系统训练的现状。
参考文献:
[1]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迟力耕,张璇,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赵曙明,杜鹏程.德鲁克管理思想解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张英奎,张杏辉,曹婷.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创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9,(6):52-53.
[4]石秀珠.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157-159.
[5]王军.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经济管理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1):34-35.
[6]汪利祥.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9,(3):292-293.
关键词:大学音乐教学;人文素质;分析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早已经不再是单方面的。实践证明,音乐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大学阶段,应该增加音乐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1.现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大学生由于已经受过多年教育,因此大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学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人文素质偏低,具体表现如下:
(1)过分追求物质追求:很多学生对物质的要求较高,忽视了精神教育,尤其是一些大一新生开学时就要求家长为其购买笔记本电脑等设备,给家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同时,到大学以后学生开始释放天性,不再学习,而是将个人享受放在了第一位。
(2)一些学生的文化素养偏低,缺乏人文精神:在高中阶段由于过度重视成绩,因此学生的德育教育被严重忽略,导致很多学生缺乏人文精神。同时很多学生是在强制的情况下才学习的,因此到了大学阶段,自主学习的能力差,长此以往,其文化素质就会很低。
(3)一些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很多大学生都是从大学才开始第一次接触社会,因此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差,这样学习,感情都会给其带来很大的压力,导致心理畸形。思想与其他学生不同,给学生自己和别人造成一定的麻烦。因此在大学阶段进行音乐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十分必要。
2.音乐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2.1音乐有助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
音乐是一种具有一定意境的艺术形式,好的音乐能够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音乐是实现人们之间交流的重要方式。著名诗人白居易就在琵琶行中写到大珠小珠落玉盘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句,表现了音乐超强的感染力。因此在大学阶段,应增加大学音乐教学,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的能力,陶冶其情操。
2.2音乐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高校音乐教学与其他的专业学校目的不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都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和总结。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了解音乐的意境和作者的创作背景等增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其文化修养。
2.3音乐课程能扩大学生的视野。
音乐具有很多种形式,无论是国内的,国外的,古典的还是流行的,虽然国界不同,形式不同,但是却具有相同的感染力。学生可以通过音乐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等。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使其视野更加的开阔,如通过聆听一些风景描写的音乐可以使学生了解世界的美好,从而树立更加强大的自信。
3.大学音乐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
3.1提升教师的自身综合素养
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培养教学的综合素质也十分必要。大学教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现代大学音乐教师不应该再将自己定义为教书先生,而是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丰富教学手段,使学生越来越喜欢自己的课程。同时培养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在学生人格形成的过程中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3.2选择适合大学生的音乐课程
现代大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是片面的,很多学生只对流行音乐,摇滚音乐感兴趣。而对中国古典音乐从不过问,有些学生甚至对一些比较消极的音乐情有独钟,整天意志消沉。实际上,无论哪种类型的音乐,只要是积极向上的,都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在选择音乐时,首先要全面,使学生能够了解多种类型的音乐,同时尽量选择积极的,乐观的音乐,以免学生的心理受到影响。如中国古典音乐梁祝,音乐优美,舒缓,情感充沛,适合大学生欣赏。
3.3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做到以学生为核心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总是将教师作为课堂的核心,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提高,对音乐的兴趣越来越低,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新的教育模式中,应该以学生为教学的核心,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音乐,传授音乐欣赏的方法,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音乐,从而提高其人文素养。
3.4音乐教学应转向多元化
音乐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是因为它经常与诗歌,舞蹈等联系在一起。因此在现代教学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还应该与舞蹈诗歌等相配合,使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更多的东西,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同时,音乐与舞蹈与诗歌相结合,使音乐更直观的呈现的学生面前,能够有效的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
4.总结
实践证明,音乐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学阶段,应重视音乐教学,选择适合大学生的音乐,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高校教师也应该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只有这样才能影响学生,使学生真正了解音乐,并通过音乐的学习,提高人文素质。(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贾佳.打开音乐之门——如何培养学生音乐聆听和鉴赏的能力[J].南方论刊,2010,(10),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 哲学素质 哲学教育
哲学素质就是在学习哲学理论和进行哲学思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内化在思想和行为中的、具有普遍基础地位和指引价值的生活理想和认知方法,它是对哲学的爱好和善于进行哲学思考的习惯。一般来讲,它包括思辨体悟素质、批判反省素质和系统思维素质等内容。对于理工科大学而言,培养学生哲学素质具有如下意义:
1.发展较高的哲学素质是理工科大学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特别是理工科高校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和研究,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因为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华中科技大学杨叔子院士曾深刻地指出:“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中应有宝贵的科学基础与珍璞;而没有人文的科学,也是残缺的科学,科学中应有丰富的人文精神与内涵。”
2.培养较高的哲学素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在我国,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离,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还普遍存在,理工科高校尤为突出。受学科性质的影响,我国大多数理工科高校在办学思想上强调培养专门人才,过分强调对学生进行专门知识的传授,往往侧重于工程技术层面的知识传授和技能的提高。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某一领域的专家,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职业至上”的思想和“重理轻文”的倾向,从而使得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发展显得相对不足。人文素质的匮乏和人文底蕴的不足,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和进一步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3.培养较高的哲学素质有助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逻辑严密、全面系统的哲学思维方式的锻炼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哲学方法论是最普遍、最一般的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哲学素质的大学生往往善于把哲学方法论和具体学科的学习联系在一起,能把一般方法论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够熟练地从个别的、特殊的事物中观察、发现事物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能够以事物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认识为指导, 进一步认识那些尚未认识的事物。具有善于发现问题的敏锐洞察力, 是哲学素质的一种表现。具有良好哲学素质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在学习中能够发现问题, 发现热点、难点、重点, 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4.培养较高的哲学素质,使学生养成批判反思的习惯,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哲学作为追求真、善、美的学问,引导人们在求真、向善和爱美中达到人格的统一。“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由于理工科大学大多没有专门的哲学专业和哲学系,学生没有进行系统哲学训练的机会。理工科大学的哲学课主要是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原理课。因此,理工科大学哲学教育往往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1)认为学习哲学无用。很多学生甚至有不少老师认为哲学是抽象的,没有什么实际用途。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囿于自身的专业特性,把实用性当作学习的第一要务,先入为主地排斥哲学学习和哲学思维的训练。由于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学生明显地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在学习上急功近利,重操作性技能,不注意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选修课程看实用价值,阅读书籍也往往与找工作时是否有用挂钩。许多在校大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证上,诸如考大学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应用等级证书,甚至对考驾照、考各种职业证书也非常热衷。目前,“效益至上”的观念已经延伸到了大学校园。在我们接触的学生中,不少人表示不愿意进行抽象的理论思维,认为学理论在社会上很难生存。在高考填报自愿时,受老师和父母的影响,学生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以毕业赚钱多、工作好找为主要考量标准。进入大学后,学生忽视长远发展,盲目追风学热门课程。由于这些原因,许多大学生对哲学不感兴趣。另外,应试教育进一步限制了大学生哲学理论思维水平的提高。应试教育使学生把哲学学习单纯当作拿学分或者得成绩的途径。学生在谈及学习哲学课的目的时,回答“为了通过考试获得学分”或者“为将来考研做准备”者不在少数,因为哲学在各种考试的政治理论(特别是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公务员考试)中占有很大比重。这样,学生接受哲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分数、为了考试。为了取得好的分数,学生上课只是在被动地听讲,考前复习时通过大量背题来应付。哲学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使命在应试教育面前就被淡忘,哲学素质的提高也只能是一种奢谈。
(2)把哲学教育等同于哲学原理的教育。把哲学当作哲学的全部内容,忽视了外国哲学、中国哲学等丰富的哲学内容。由于很多理工科大学都没有独立的哲学系甚至是哲学教研室,没有相对完整的哲学教学团队,因而没有办法开设系统的哲学课程。目前,大部分理工类高校开设的哲学课主要是“哲学原理”课。哲学原理是哲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不是惟一的内容。新课程改革后,哲学的教学内容相对减少,要达到对哲学原理真正地把握, 还需要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经典的哲学文献。只有通过辨别、体会各哲学流派思想发展的经验得失,才能使学生明了哲学理论变化和发展的逻辑脉络,进而完整准确地理解哲学。
(3)把哲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或者政治课划等号,认为哲学就是政治说教,没有多少实际的内容,是空洞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小学到大学,在不同层次上开设包括哲学理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政治学等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被统称思想政治教育课。大学阶段的公共哲学课,是“两课”教育的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哲学教育往往以知识传输取代思考辨析,以简单的是非标准割裂理论的有机联系,以概念化的公式和“原理”斩断哲学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之间的血肉关系。结果是:一方面,没有取得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教育者反过来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作“假、大、空”的说教和教条主义的公式;另一方面,哲学被受教育者戴上了“抽象理论”、“空洞教条”的标签, 忘掉了哲学“爱智慧”的本质。
(4)由于部分哲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哲学观点、哲学派别、哲学体系的讲解,把哲学教育作为知识传授的学科,从而没有在哲学教学实践中体现哲学的本性。
针对以上一些问题,我们对理工科大学哲学素质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认为下列一些做法是重要的:
1.转变哲学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深刻认识哲学教育的重要性。改变那种把哲学教育等同于原理教育和政治教育的片面看法。立足基本原理教育,拓宽哲学教育内容,把发展的最新成果贯穿到高校哲学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中。哲学教师在教学过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特别是培养较强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养成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不局限于已有的教科书,不断扩大教授的内容,特别是跟踪当代哲学的前沿问题,使学生开阔眼界,接触广阔的哲学领域。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实践,解决学生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实际困惑,使哲学教育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2.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课程、师资和教材建设,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哲学教学质量。理工科大学要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调整课程设置,有计划地增加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优化课程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哲学课程体系建设,带动哲学教育的整体发展。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组织教师编写适应大学生特点和素质教育要求的高质量教材,给学生介绍哲学经典读本,吸收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重视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要实现教学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方式, 探索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师生互动互教、平等切磋的教学方法。要由重知识传授向以方法培养为主、兼顾知识传授转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可以开设课程网站,利用互动平台,在课余讨论哲学话题交流学习心得,也可以共享哲学资源,使哲学教学活动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
(2)拓宽哲学教学内容。不仅教授学习哲学原理,还讲授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将哲学理论和学生本专业实践相结合,思考在实践中碰到的哲学问题。增设与不同专业相关的哲学选修课程,特别是设置与理工科大学各专业相关的哲学课程,如科学哲学、心智哲学等。
(3)指导学生阅读哲学经典。在读书方法指导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阅读哲学经典著作时,先介绍哲学问题的发展脉络,追问某一哲学文本或某一哲学家关注的中心问题,围绕着这一中心问题大致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域,其中的各个问题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以及各个问题在整个问题域中所处的地位。在阅读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文本中的前提,这些前提往往是在文本中没有明确说出的,要求他们反省这一前提的合理性。经过这样不断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水平式将得到逐步提高,学生也在此过程中享受到思考的乐趣。在此要强调的一点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考总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对于初学者而言,如果仅仅是内心的思考,而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展示出来的话,那么,这种内心的思考往往容易陷入混乱和含混,而表达,恰恰就是一种帮助初学者梳理、清理自己的思考的一种好方法,通过表达可以帮助初学者澄清自己思考上的一些混乱和迷雾,因此也是一种完善学生哲学思维素质的有效途径。此处所谓的“表达”,可分为两种形态,一是口头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书面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此,我们通过读书讨论会(seminar)等形式针对某个问题或某些原著讨论辩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在思想的交锋中磨练自己的思维品质。书面表达能力可以通过写读书笔记或撰写小论文的形式进行。
(4)改革哲学的考试模式。改革单一书面考试的方法,采取论辩讨论、哲学演讲,社会实践等多种方法进行考核。为了将考试与教学目标相配套, 在设计考试大纲时, 将考核的重点放在检验学生是否具备基本的哲学素质,能否进行哲学式思考,能否应用哲学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方面。考核大学生学习哲学的效果,除了考察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以外,还要看他们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考试方法可以灵活多样。
3.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大力加强哲学学科和专业建设。发挥理工科大学自身优势,坚持以理工科为主,注重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多学科综合化地发展新兴学科和专业,实现科学教育与哲学教育的融合。比如,与服装设计、建筑工程等专业合作开展艺术哲学、美学教育教学,与机械工程、生命科学等专业合作开展工程伦理、生命伦理的教育教学,与心理学专业合作开展心智哲学、认知科学等新兴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此,理工科高校应以需求为导向,改革学科和专业设置,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培育和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和专业。同时,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建设,改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把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不断引向深入,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实现理工科高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根本性措施。
4.加强校园哲学文化建设,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哲学文化活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哲学教育的重要方面。通过读书会、演讲赛、哲学沙龙等活动,给学生创造一个思想交锋的平台,提高他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和表达水平,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浓厚的学习哲学、讨论辩论哲学问题的风气,使学生逐渐养成哲学思维的习惯。此外,还可以设立学生哲学社团,不定时邀请校内外专家哲学讲座,回答学生的疑难困惑。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重要方面。理工科高校的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理工科特色,其人文精神氛围不够浓厚,校园文化建设的人文基础相对薄弱。因此,理工科高校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努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优良的学风和校风,发挥其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塑造功能,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品格。同时,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理工科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广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组织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将哲学社会科学教育融入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不断提高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叔子.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101.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9-0105-02
一、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概括为大学生在德育、智育、身心和发展四大方面的基本要素及其品质的综合,其具体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能力素质、艺术审美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等几个方面。目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体来说是良好的、积极的、健康的,多数大学生能关心国内外大事,正确定位个人的人生目标,做到刻苦学习、积极进取。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问题
在市场经济崇尚经济效益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在道德、价值观问题上的矛盾和困惑已明显增多。第一,在道德价值取向上,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走向淡薄,自私自利的价值取向日渐明显。第二,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个人的品行修养。由于受到市场经济重利原则的影响,我国诸多的传统美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一些大学生开始对物质利益产生狂热的追求,而对提倡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嗤之以“小农意识”,对吃苦耐劳和艰苦朴素的做法认为是“不懂生活质量”的表现。第三,诚信观念严重缺失。在大学校园里,上课迟到、旷课和考试作弊等现象屡禁不止;不少高校毕业生在自我推荐表上涂改成绩、虚构经历,诚信的优良品质遭到了严重歪曲。
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素质对于人的思想道德、智力开发、身体发育和个人发展是一种基础性的因素。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正处青春期的大学生,由于人际交往不适产生的困惑心理,就业压力造成过分担心的焦虑心理,缺乏自信的紧张心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恋爱、情感问题引发的不健康心理等诸多事实充分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从而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已经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大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和艺术素质发展不平衡问题
艺术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具备艺术范畴内的内在知识水平和外在表现相协调统一的一种综合水平和能力。现在的大学生比较重视智力的开发,智育被强化了,知识文化素质提高了,但艺术素质的培养情况不容乐观。目前,大部分高校通过开设选修课或讲座等形式让学生获得艺术知识,希望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然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在课程和学时的安排上都难以使大学生得到较为系统的艺术熏陶,因而,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并没有得到普遍提高。
4.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有一定储备但能力素质低下问题
教学双方过分关注考试成绩,忽视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了“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遍出现。在现在这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专业知识快速更新,那种“上一次大学,管用一辈子”的作法已经过时。在这样的势态下,大学生若不注重发展自己的能力而只关心那些即将过时的专业知识,必将被激烈的竞争淘汰掉。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策略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与现代经济建设联系得最为紧密,另一方面,素质教育的发展远远没有专业教育成熟。如何培养适应21世纪所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高校工作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根据大学生综合素质中普遍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宜从以下四个方面共同努力。
1.要大力加强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想方设法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公民。为此,高校要注意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打造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主管部门要经常关注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把德才兼备作为评估教师的第一条件。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注重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和怎样做人,要把教导学生“学会做人”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要身体力行地教导学生关心家庭、孝敬长辈、理解和尊重他人、热心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公益劳动和实践活动,对贫困山区要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勇于向社会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让大学生在实践和奉献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美好和成功的喜悦。
第二,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选择正确的价值观。面对新的形势与社会需求,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紧密结合各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注重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让大学生从进入校门开始就能接受系统的理论和社会实践的感染,引导他们树立辩证唯物观,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爱生活的优秀公民,进而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营造和谐的校园德育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高尚道德的养成、健康审美情趣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多样化日益明显。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地增长,因此,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重视道德素质教育的校园人文环境,大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学术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音乐欣赏,文学赏析,体育活动,科技文化艺术节等,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致力于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2.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他素质的作用和深化有着明显的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要靠学校的教育。这要求高校要注重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和规范心理咨询活动,致力于培养大学生高度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力、团结协作的精神、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使他们能热爱生活、振奋精神、缓解压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要靠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关知识的掌握,系统地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面对生活中的消极情绪,要引导大学生把产生消极情绪的事情说出来,通过倾诉、交流、甚至在适当场合的大声呼喊等方式,把消极情绪及时清理出去,解除心理压抑和不快,逐步使情绪平稳下来。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3.要大力加强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
对大学生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针对目前校选艺术课程有限的情况,高校可以通过丰富、创新院校文艺活动来弥补其不足。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院校文化艺术活动,可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提升他们的综合审美情操,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全面提高。目前,许多院校活跃着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社团、“大学生科技创新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等,它们在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要注重激发大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造热情。艺术教育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雕塑、建筑、陶艺等艺术学科,各艺术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应采取多样方式启发学生注意自己熟悉和喜欢的事物。
4.要大力加强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知识型”大学生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已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为了促进大学生顺利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变,需要同时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促使大学生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牢靠与否,不仅决定着大学生未来工作能力的高低,也制约着他们的长远发展。
二是要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课程优化的目标是要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广结合起来,把理工科课程和人文学科课程结合起来,促进学科知识渗透,创设学科综合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科、社会和学习者之间的协调和整合;增加独立设计性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获得知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中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三是要建设良好的实践环境。高校要进一步重视建设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以便给大学生更多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他们成长为“上手快、适应性强”的高级技术人才。
四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进步的精神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对大学生进行发展性、开拓性的能力教育。教师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含金量”,做到“授之以渔” 而不是“授之以鱼”;学校要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拓展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教学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诸峰,陈,李忠祥.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与测评[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 8(6):32-34.
[2]刘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药学教育,2007,23(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