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媒介依赖之网络依恋:孤独者的心理诉求
网络依恋又可称之为网瘾,指的是长期地、依赖地、病态地使用网络,对网络的热情取代了其它一切的兴趣,离开网络就心情抑郁、烦闷、难以自拔的心理疾病。美国学者德弗勒指出,“当一种新的媒介在社会站稳脚跟之后,人与媒介之间就会形成一种依赖关系,这种关系虽然具有双向性质,但人的依赖性则表现得更突出,当人们从依靠媒介而获得了相应的满足,便越是指望再次获得有用信息,对媒介的依赖性就越强烈”。众所周知,当今青少年学业负担颇重,很少有时间和空间排遣内心的烦恼和孤独,而网络具有虚拟性、娱乐性,不仅可以让其开怀大笑,还可以助其在虚拟世界里功成名就,让他们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感。可以说,青少年是因为网络正好回应了他们迫切的心理诉求而泥足深陷于网络世界难以自拔。
(二)“隐形人”的道德失范:虚拟世界的道德松绑
“道德失范”的概念是由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指的是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规范约束力的失去或弱化,具体到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失范则表现为青少年以“隐形人”的姿态制造虚假信息来招摇撞骗,或恶搞来制造恐慌和混乱以求取不合理的乐趣等行为。涂尔干指出,道德失范是由于社会结构在较短时期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导致与这种社会类型相适应的传统道德随之衰落,失去了它的权威性。根据涂尔干的理论,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与网络媒介取代传统媒介占据传播的主导地位有关。网络媒体凭借其虚拟性赋予了青少年“现实身份缺席”的“隐形人”身份,让其可以随意地传播信息,这样青少年在进入光怪陆离的网络社会后,因为缺少现实社会中“他人在场”的压力而摆脱了现实生活中传统道德的捆绑与约束,出现了诸多道德失范的行为。
如上所述,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缺失与诸多影响因素相关。因此,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共同努力,形成三位一体的媒介素养教育系统,方能给深陷网络、迷失于网络的青少年开出治标亦治本的一剂良方。
(一)学校——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一课堂
学校教育因其特有的制度化、强制性以及良好的持续性理所当然地成为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一课堂。而学校在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点:首先,要教育青少年掌握“去伪存真”的辨别原则,学会用批判的眼光评估各种信息资源,从网站的社会属性、信息内容以及策划设计等各个方面综合考查一个网站的可靠性;其次,应该教育青少年掌握“去粗取精”的整合原则,积极地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网络需要”观,并让其具备一定的信息整合能力;最后,要教育青少年掌握“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优化原则,教导青少年认清网络中多元信息的本质,避免被不良信息所迷惑并让网络精华为我所用。
(二)家庭——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坚强后盾
家庭是每个人社会化的起始场所,父母是传道授业的第一任老师,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机会也常常是由家庭为之创造的,家庭毋庸置疑是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坚强后盾。人类学家米德在《代沟》中曾说过,人类发展的历史将经历三种文化:第一种是前喻文化,后代人必须向老年人学习才能生存;第二种文化是并喻文化,两代人互相学习才能生存和发展;第三种文化是后喻文化,老一代人需要向年轻一代学习,社会才能进步。当前,容易掌握新鲜事物的青少年在网络使用上常常走在了父母的前头,在其父母对其进行教育之前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媒介接触经验,可以说,并喻文化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在这种社会语境下,如果父母能够放低姿态,主动表达向孩子学习的意愿并付诸实践,就不仅能够顺利突破孩子的心理防线,对其网络使用行为进行监督,而且可以在互动过程中给予孩子及时正确的引导,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社会——为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保驾护航
柏拉图说过:“人性的缺陷似乎责任在人,但实质上根本的责任在于社会,有缺陷的社会产生了有缺陷的个人,有缺陷的个人构成了有缺陷的社会”,我国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缺失与媒体把关不严、政府监督不力以致网络媒介环境良莠芜杂也有关系。要全面提升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还需要媒体和政府共同努力、正本清源,创造一个纯洁的网络环境为其保驾护航。
具体来说,对于政府而言,要做的是在政策上引导媒介素养的提升,完善各种相关的法规,约束网络的传播行为,保证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所需要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媒体而言,则不仅要对网络信息严格把关,最大程度地净化网络媒介环境,更要充分利用网络快捷方便、备受青少年喜爱的优势,采用开放实践平台、提供实习机会等方法让青少年自觉参与到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中来。
【摘 要】我国目前对青少年新闻的建设仍存不足,在青少年网络新闻建设方面存在缺位。青少年网络新闻承担着完善青少年网络环境的责任,可以优化青少年可接触的网络应用的结构。大数据统计与分析揭示出当前我国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多方面特征,对青少年网络新闻建设具有诸多启发。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青少年;新闻;建设;大数据
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青少年群体成为接触媒介和信息的活跃人群。然而,我国目前对青少年新闻的建设仍存不足,在青少年网络新闻建设方面存在缺位。网络时代信息爆炸,青少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以便捷地获取各种网络信息。因此,青少年网络新闻建设在培养青少年公民意识和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一、理解“青少年新闻”
我国目前较少有“青少年新闻”这一提法,与之相关的概念主要有“儿童新闻”“少儿新闻”等,意即以这一类人群为目标受众的新闻信息。青少年新闻,并非理解为与青少年相关的新闻信息,它是以青少年的视角来观察和解读,专为青少年群体制作的新闻内容。面向成人的大众新闻对于青少年而言并非没有价值,而是大众新闻的内容和视角或多或少存在不适合青少年接受的信息。正如文学作品都有自身的价值,但并非所有的文学作品都适合青少年阅读。
我国对青少年电视新闻节目的创作相对较多。例如CCTV少儿频道的《新闻袋袋裤》就是以少年儿童的视角解读新闻,分析时事,融合百科的儿童新闻栏目。杭州电视台少儿频道的《杭州少儿新闻》则重点关注本土少儿生活和校园新闻,同时也报道包含百科知识的社会新闻。尽管儿童电视新闻节目在发展中基本具备了自身的形态,得到了业界和学界的关注与探讨,但“发展到今天,我国的儿童电视新闻类节目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甚至相对于前几年还有所退步”。
青少年新闻必须和面向成人的大众新闻有所区别,例如在报道政治新闻和经济新闻时,青少年新闻需要尽量用青少年能理解的简单而生动的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口头语言和视听语言),并适当加入一些背景情况和百科知识介绍,使得青少年能够亲近地、轻松地理解原本复杂的社会政治与经济。
二、青少年网络新闻发展现状
我国的青少年新闻网相当缺乏。我国在青少年新闻建设方面,过去和现在主要侧重于在少儿报刊上刊载文字新闻,在电视少儿频道或少儿节目中播放儿童电视新闻节目。由于没有建立起相当数量和一定质量的青少年新闻网,导致我国青少年网络新闻发展落后,其发展现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众多以青少年群体作为目标受众的网站当中,缺少面向青少年新闻类的网站。在各类青少年网站当中,以学习辅导网(网校)、生活服务网和社交论坛网居多。这些网站往往具有自己单一且明确的定位,如提供视频课程、提供各科试题、开展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营造交流交友社区等。
其次,同样在众多以青少年群体作为目标受众的网站当中,青少年新闻内容也十分缺乏。许多表现为百科类的青少年网站,尽管网站信息内容相对多样,却基本没有新闻资讯内容。例如,腾讯儿童(kid.qq.com)定位为儿童创造力衍生平台,为儿童提供最干净纯粹的儿童社区,包括游戏、音乐、动画、学习和百科等板块,内容丰富,唯独缺乏儿童新闻板块。
第三,新闻门户网站或新闻专业网站作为定位明确的新闻类网站,依然缺乏青少年新闻。一些大型新闻门户网站或新闻专业网站如腾讯新闻、新浪新闻以及中国新闻网等,尽管非常详细地对新闻信息进行了分类,设有门类新闻频道,但都没有面向青少年的新闻频道,没有提供青少年新闻。四大门户网站都有“教育”“儿童”“育儿”“校园”或“青少年”之类的网络频道,但这些频道都以成年人中的家长和教师等群体为目标受众人群,即使呈现和青少年相关的新闻,也是从成人的角度在传播。
第四,一些青少年网站已经初步着手于青少年新闻建设与传播,但其新闻内容在质量、数量、形式和传播手段上还不能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对青少年新闻的需求。我国目前的互联网,重视青少年新闻建设与传播的网站并非没有。例如江苏少年网中的青少年新闻就占比较大,同时也不乏青少年小记者撰写的新闻报道;网站设计体现了多彩童趣,新闻内容图文并茂。不过,这类网站在青少年新闻建设方面也存在问题,如新闻关注面较窄,多限于本土;成人撰写的青少年新闻还没有很好地以青少年的视角来解读和表现;青少年小记者撰写的新闻稿件“成人化”严重,需要在质量上提高;新闻呈现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居多,形式上还需丰富。
三、大数据对青少年网络新闻建设的启发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6月了《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下称“报告”),大数据统计与分析揭示出当前我国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多方面特征,对青少年网络新闻建设具有诸多启发。
首先,青少年网络新闻承担着完善青少年网络环境的责任,可以优化青少年可接触的网络应用的结构。当前青少年可接触到的网络新闻相对缺乏,他们接触网络游戏应用的频率相对过多。报告指出,未成年网民在网络游戏上的使用率达到了67.9%,而其他应用的使用方面则均低于总体网民水平。适合青少年视听读的内容(包括青少年网络新闻)缺乏,是导致青少年将精力投放在网络游戏应用之上的原因之一。因此,需要通过建设高质量的青少年网络新闻,引起青少年的兴趣与关注,减少他们对网络游戏的过分热衷,为他们完善一个更加丰富、和谐、绿色的网络世界。
其次,青少年同样会主动关注新闻,但网络上缺乏特别适合他们视听读的新闻内容。报告指出,青少年手机网民中使用手机新闻客户端的用户最主要是使用腾讯新闻,比例为68.4%,其次是新浪新闻,使用率为30.5%,搜狐新闻和今日头条位列第三、四位,使用率分别为29.1%和21.3%。可见,除网络游戏以外,青少年群体对新闻同样表现出关注的态度,但他们从新闻手机客户端等途径中获取的新闻当中,基本没有青少年新闻。
第三,当前青少年网络新闻不仅数量不够,质量有待提高,而且其表现形式明显落后,从新闻网站平台基础性建设到手机新闻客户端特色发展任重道远。从笔者前文概述的“青少年网络新闻发展现状”可以看出,青少年网络新闻网站数量原本极少,青少年手机新闻客户端就更加难寻踪影。报告指出,未成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继续提高,2014年达到了81.2%。也就是说,青少年网络新闻的建设重点在于手机新闻客户端的开发与运用。
此外,充斥在网络上的各种娱乐新闻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青少年网络新闻在娱乐新闻传播方面需要调整报道视角,遴选报道内容,控制报道数量。不良的娱乐新闻会让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呈现感性化趋向,价值选择也愈加具有功利化色彩,价值目标表现出短期化趋势,形成更加自我的价值主体和非一般意识形态下的价值观念。在青少年网络新闻建设实践中,应该形成一套全新的娱乐新闻报道范式。
论文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我国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带来极大的影响,而青少年网络道德缺失问题也日益凸显。但相对应的网络道德教育却在很多方面还是空白,传统的家庭教育还未真正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其中。为此,从家庭教育入手,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了针对培养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家庭教育方法。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在我国迅猛发展,网民数量也急剧增加,其中青少年是主力军。据统计,我国青少年网民已达6000万。然而,青少年在使用网络、体验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却较少受到网络道德教育,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中,网络道德教育还很不成熟,从而使青少年受到了许多消极影响,导致诸多网络道德问题的产生。
一、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凸显
如今提起电脑黑客,大多数青少年持有一种不辨是非的崇拜心理。2006年的“熊猫烧香”病毒肆虐网络,令几百万电脑用户深恶痛绝,其制作者李某最终被公安机关逮捕。“熊猫烧香”事件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计算机网络的顺畅流通需要一定的网络秩序。就目前来讲,青少年网络道德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网络人格缺失问题。“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这句话曾流行一时,它形象地说明了互联网的“隐蔽性”。由于目前还无法对网民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借助网络传播的腐朽信息,因其内容广泛、刺激性强,对缺乏分析辨别能力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多重陷阱。“网上聊天”对青少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许多人为了寻找精神寄托和刺激,故意隐去各种真实的背景资料,在网络中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地尽情“发泄”,一旦过度放纵,就会丧失最起码的责任感,置道德规范和法律于不顾。
二是网络犯罪问题。有些青少年以“黑客”身份,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修改电脑程序,传播黄色图片,散布一些偏激言论和暴力信息,盗用他人密码,偷看他人信件,暴露他人隐私,甚至实施性质更为恶劣的网络犯罪,比如之前的“网银大盗”、“熊猫烧香”等,都已经触犯了法律。
二、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过分倚重学校教育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一直是教育的主要方式,而社会和家庭仅仅是作为教育的辅助力量。但正是由于对学校教育的过分倚重,其整齐划一的道德教育模式非但无法因材施教,反而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而网络的特点正是自由、无拘束,充分尊重个性,为个体提供展示自我(无论是“本我”或“超我”)的平台,这使得青少年们对网络趋之若鹜。本来社会担负着重要的教育功能,但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商业经济的大行其道对道德教育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普遍看重的是孩子的智力教育,至于其他的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都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又怎么去要求家长呢?因此,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的不足造成了家长们对子女网络道德教育的疏忽,从而使青少年在网络里没有方向,缺乏正确的引导,在网络世界中自然如脱缪野马。
(二)家庭教育中父母威信的缺失
父母的威信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相互关系。建立这种关系的基础,是父母对子女的尊重与子女对父母的爱戴。它排斥了训斥与听命、支配与服从的专制式的威信,也排斥了父母为了提高地位而人为制造的权威。日常生活中,父母的关怀与帮助,对青少年人格的尊重和信赖,能引发孩子内心深处的真诚感激,从而使得父母对子女提出的合理要求能被子女积极、自觉地接受,并在实际行动中努力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事。日久天长,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会形成自觉并且是亲密的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建立在威望基础上的巨大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力量。在家庭教育中,最让教育者难堪的就是被教育者的逆反情绪,只有建立了正确的威信,家庭网络道德教育才能更好地进行。马卡连柯认为,父母的威信至少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其一,威信如同校风、学风一样,是一种无形的精神上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难以量化的,但在家庭生活中,在父母与孩子的共同生活和活动中,威信又是无处不有、无所不在的。父母对孩子所说的每一句话,所给与的每一条指令,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威信无不隐约渗透其中。其二,从父母角度看,威信是一种威望和信誉;从孩子角度看,威信是一种尊重和信从。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尊重和热爱成为一座架设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桥梁。马卡连柯进一步指出:“威信在家庭里是必需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在子女心目中拥有一定的威信是不可或缺的。如果父母在子女面前毫无威望和信誉,子女对父母没有适当的尊敬、信任和听从,那么,合理的网络道德教育就无法得到保证,就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可见,威信是父母对子女有效地进行教育和子女自觉地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马卡连柯指出,每一个家庭的父母都可以建立起威信,但不是每一个作为教育者的家长都可以建立起教育的威信。教育的威信是正确的威信,它具有良好的基础,其产生依赖于正确的教育方法。有些父母在错误的基础上,运用不正确的方法去建立人为的威信,这是虚假的、错误的“威信”,在现实中,许多家长只凭主观判断来树立自己的威信,不但收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三)亲子间文化冲突致使网络道德教育困难重重
第一,一元化文化与多元化文化间的冲突。在当今网络发达的时代,文化的广泛交流与渗透使得现实社会环境中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已成事实。而亲代成长于社会相对封闭、稳定的环境,承继了社会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而子代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总是表现得积极主动、敏感而迅速,他们往往以来者不拒、博采众家的姿态在现代社会文化中定位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正如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认为,进入网络时代,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新的价值观念,例如健康价值观、时间价值观、知识成长价值观、情绪价值观、财富价值观等。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年老一代和年轻一代都在经历着这一转变。相对而言,亲代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一元化文化,对于变化和发展的接受有很大的J隋性,而子代成长于社会日益开放、瞬息变化的转型时期和网络时代,他们能够迅速地接触、认同网络时代新产生的知识与价值,也就更易于接纳有别于传统文化的多元文化。这种多元文化中包含的知识和价值观念与亲代习惯的知识和价值发生碰撞时,亲子间的文化观念上的差异和冲突导致了道德教育的矛盾和困难。
第二,教育观念和相处方式的冲突。在传统文化氛围相对浓厚的社会中成长的家长,他们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对子女进行强行移植,更有甚者对子女进行体罚。这些都是专断管理的表现。这类家长往往采取“权威、灌输型、命令式、单向要求型”的教育方式,试图决定子女的思想和行为。而在网络时代,子代的观念更新、知识获取、眼界开阔程度大大超过亲代,他们形成了自己无定式、无偏见的道德评价体系,因而更不能忍受父母权威专断的管理,两者的文化冲突更加激烈,使得网络道德教育困难重重。
三、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家长应该为青少年多创造社会交往情景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青少年的品德发展应该特别重视同伴、社会情景的作用,在共同的生活中,儿童逐步认识并且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过程,也就是他们品德的发展过程。皮亚杰认为,要使儿童从自我中心中解放出来,最重要的途径是与同伴发生相互作用。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才会把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相比较,才会认识到同伴的行为也许会被别人以不同的方式所理解,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正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他们开始相互尊重、共同协作、发展了公正感叫;科尔伯格也认为儿童仅仅接受他人的劝告或者作为一个没有相互交流作答的一员,是绝对不会引起道德发展的。伯格同样也认为,只有创造出真诚相处、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人格得到完满的发展并达到自我实现。由以上分析可知,青少年发展应该处在一个真实、复杂的社会关系当中,而网络却使人际关系枯燥、生硬与被动。正是情景的失真,使得沉溺其中的青少年得不到健康的发展,造成一系列的网络道德问题。家长应该在孩子空闲时为其安排或陪同孩子参与到复杂的社会情景中去,这样才能够使青少年用更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遇到的各种情景,包括在网络上。
(二)家长应提高网络信息素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家庭网络道德教育要收到好的效果,家长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网络信息素养。网络信息素养是指在网络环境中人们所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也就是使用和创造网络信息的能力。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只需要有一般的文字识别水平和算术水平就可以胜任一般的家庭教育,然而,正如唐·泰普斯科特所说的那样,随着网络的兴起,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都与其父辈相去甚远,如果家长不及时更新观念,依然我行我素地实施教育,那么其效果只能是与家长的初衷南辕北辙。
李润洲在《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3期撰文指出,当前,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不时会出现“老师说”或“老师认为”“老师告诉你们”等类似的“老师说”的话语表达方式(简称为“老师说”话体)。“老师说”话体把“我说”置换为“老师说”及其类似的表达方式,至少蕴含着教师“自我”的隐匿、教师“社会角色”的彰显和“知识权威”的宣称。“老师说”话体让教师的个人观点、主张与见解隐匿起来,其结果是教师在履行“社会代表者”职责的同时,也形塑了教师只是“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认同,从而抑制了教师的自我意识。“老师说”话体不仅是一种习惯的话语表达方式,而且携带着规训、强迫教育的基因。面对戴着“社会代表者”面具的教师,学生难以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因而,阻隔了师生的情感交流。
要想超越“老师说”话体,则需要教师增强自我意识,涵养教学勇气,把自我作为认识和反思的对象,并试图更新、重塑自己的教育言行,在不断反思和持续探问中把握教学的真谛;关注整全学生,将师生关系由“我—他”转换为“我—你”或“我—我”,重塑师生关系;并展开对话教学,与学生一起成长。
宋耀武、李宏利:网络使用能促进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
关键字:中学生 上网成瘾 教育对策 信息技术教育
中学生为什么上网成瘾的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孩子健康成长。作为工作在一线的信息技术老师一直在思考和研究其中的症结和解决的方法。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认识和使用互联网,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已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一、学校要为中学生营造宽松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大部分的中学生都上过网,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未完全荒废学业,真正陷落的是那些意志薄弱、信念不坚的懦弱者。学校作为对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场所,应该采取积极举措把学生的求知欲引向正确轨道,提高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水平和素养。在学习中,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使得学生不会因为学习的压力而去上网,逃避。学校还应努力提高与健全中学生的辨别能力、自控能力,最终培养健全人格。要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 ,把网络当成工具,而不是玩具。
二、要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
父母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积极营造和谐、美满、平等的家庭氛围。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较长,关系较为密切,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因材施教,不要期望太高,以减轻子女的心理压力,并给予更多的情感支持、理解与接纳,以缓解及消除其负面情绪。家长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应尽量减少责备,尽可能进行交流,共同制定上网的行为契约、计划,形成良好的监督氛围,适时给予鼓励和鞭策,这有利于戒除网络成瘾。
三、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与伦理导向机制,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
政府要坚决打击网络犯罪,社会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控和信息过滤:在新形势下,要大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弘扬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用法律规范网吧,使其走上正轨。
四、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协调,共同教育。
孩子上网成瘾有家长的责任、学校的责任、社会的责任,要想让学生戒掉网瘾,我们必须齐心协力。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氛围,融洽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现实的人际关系,在生理心理保健等方面给青少年以更多的关心。要定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青少年的正面引导,要帮助孩子提高自身抵制诱惑能力,将全部精力用在学习和正当有益的特长爱好上。
五、措施
1.心理教育。利用心理学实验等使青少年认识到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危害,认清自身的需要,引导他们端正上网的态度,并在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等现实生活方面给予心理指导,使他们辩证处理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的关系,达到心理的平衡。学校应当积极主动地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理、生活需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让学生把信任感、归属感建立在各种教育力量和组织当中,解除他们对网络的依赖。
2.抗挫折教育。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挫折,选择网络逃避现实是消极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重要的是要增强信心,以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遇到的挫折。
3.根据上网成瘾的原因采取各种措施。
上网成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归结起来是心理问题。作为教师应该善于了解中学生的心理,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心理解每个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心理教育方法和心理调控技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勇于面对现实、面对困难;同时,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情绪调控技巧,即使已经产生委屈、难过、害怕、烦恼、苦闷等情绪,也要寻找适当的办法,比如找知心朋友、老师、家长倾诉,合理地宣泄;或转移消极情绪,到操场跑跑步、打打球,尽量将消极心态转化为积极因素。孩子上网成瘾家长有很大的责任,你应该对您的家庭关系进行思考、分析,并分析家庭是否存在问题,再者,去了解您孩子所在的学校和周边的环境,要和学校老师联系,找出问题,帮助孩子走出这种困境。
那中学生为什么上网成瘾?之所以会成“瘾”,主要是这些成“瘾”的中学生,在现实中碰到了太多的困难和问题,甚至是压力,而他们又缺乏解决这些“困难”的能力,只好沉迷在网络中逃避现实和在网络中寻找成就感。
中学生“上网成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它涉及个人、家庭、学校、治疗机构等社会多方因素的影响,也需要各方的合作才能解决。如中学生要学会正确使用网络,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学校要对面临严重学业压力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政府相关机构要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师资力量、与科研机构合作深入研究网瘾问题;加大青少年网瘾的科研力度、为保护未成年人上网立法、建立网瘾治疗和救助基金、规范和管理网络游戏及网上不良信息,全社会要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只要青少年们能够把握住自己,掌握好上网的“度”的问题,网络一定可以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侯芹英;中小学生上网成瘾分析与网络教育[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3年08期
[2]王克永;“网络成瘾症”的心理危害与防治[J];家教指南;2003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