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战略思维;战略;战略规划;战略思想

战略思维对于企业高层的战略决策、企业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企业高层经理缺少战略思维,囿于细节而丢失战略观念,则组织发展可能会迷失方向,甚至导致管理失败、企业经营失败。战略思维概念虽然在一些文献中频繁出现,但经常被误用,如战略思维被错误地等同于战略规划、战略管理等。现有战略管理教学中战略思维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相关教材中很少涉及战略思维的内容。本文首先对战略思维概念进行辨析,对战略思维概念进行厘清,然后分别从个体层面和组织整体层面阐述战略思维内涵,最后提出训练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为了区分旨在产生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的战略思维,本文把战略思维限定在企业战略思维层面。

一、 战略思维概念辨析

1. 战略思维概念。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外部客观世界能动的并具有创造性的反映。战略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人脑运用各方面知识(包括战略诸要素)对涉及企业利益的问题进行全局性、整体筹划和指导的高级思维活动,是思维科学在企业经营和决策艺术领域的体现,也是进行企业战略谋划时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思维理念、思维活动的总和。在认识论意义上,战略思维意味着具有一种科学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而且能够使一个人或者组织具有较高的觉悟,从而具有较高的工作水平和运行绩效。因而战略思维表现为一种较高的觉悟,是一种较高的素质和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竞争日渐激烈,管理者更需要战略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有效进行战略思维是企业管理者,特别是企业战略决策者能否胜任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2. 战略思维与战略。有效的战略思维才会产生合适的战略,战略思维与战略二者构成母子、源流关系。一个企业可以在一定阶段内制定并执行正确的战略,但不能保证该企业在不同的情景下,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均能制定并执行有效的战略。即阶段性战略的有效并不意味着企业拥有在不同情景下均能产生有效战略的能力。战略思维是在不同情景、不同阶段内制定出有效战略的能力根源。企业战略思维的有无、优劣将决定企业的视野、产业和商机的前瞻性、决策的严谨性和竞争力。相应地,战略思维研究不是研究战略是什么,而是研究战略制定者和执行者“如何想的”,以及“何以这般想”的问题。

3. 战略思维与战略规划。明茨博格对战略规划和战略思维进行了划分。他明确指出,战略规划不是战略思维,二者分别对应于战略形成的不同阶段。战略规划对应于分析,涉及现有战略的清楚表达、详细阐述、正式化及正规化,战略规划应该发生于战略思维之后。而战略思维强调整合,利用知觉和创造性来创造出一个有关公司整合的观点。格兰特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把战略思维定义为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高层经理可以超越日常管理过程以及各种危机性任务,从而获得一种关于组织及其环境的整体观念。Heracleours把战略规划与战略思考关系类比为单环学习和双环学习的关系:战略规划类似于单环学习,战略思维类似于双环学习。单环学习涉及在现有假设下的思考,并基于固定的潜在行动集合采取行动。相比之下,双环学习挑战现有的假设,并发展新的、具有创新的解决方案,导致更可能多的行动可能。类似于单环学习与双环学习的关系,二者相互关联,在企业战略形成及作用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4. 战略思维与战略思想。战略思想是战略确立的指导思想,是对战略问题的理性的认识和理论上的把握,是由一系列思想内容构成的体系,既包括战略主体制定和实施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又包括战略主体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出发点、目标,包括制定战略的基本原则,还包括制定和实施战略的科学方法等等。战略思想对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指导作用,是战略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实践应用中二者重叠度高,相对不易区分,经常互用。按照我国战略思想史专家钮先钟对战略思想的解读,战略思想通常包括三项内容:(1)战略理论;(2)战略准则;(3)对战略理论和战略准则的历史性或政治性研究。

可见,战略思维与战略思想是不同的概念。某种意义上说,战略思维是战略思想的根源,战略思想包含、体现了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增量式的、动态的,战略思想是静态的、存量式的。战略思想是战略思维的起点和基础,战略思维则是基于一定的战略思想进行的。广义的战略思维也是战略思想,因为二者都是以人脑为源头,都是人脑之活动结果。同时战略思想是战略思维活动的结果,是战略思维活动的总和。

二、 战略思维内涵分析

分析企业战略思维,要从两个层面入手:个体微观层面以及组织层面。组织层面的战略思维又可分为团队战略思维以及企业整体战略思维。企业战略思维要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方面个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对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具有决定性。在一些情况下,企业家的战略思维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整体的战略思维。另一方面,整体的战略思维不同于个体的战略思维,组织整体战略背后的战略思维,不是个体战略思维简单的累加,而是在组织背景下基于个体的战略性思维,经过复杂的社会构建而产生的不同于个体思维的战略思维。如战略权力学派认为,企业战略作为集体决策的最终产物,是各个部门讨价还价的结果。所以深入分析战略思维,既需要微观层面侧重于个人的研究视角,也需要宏观层面侧重于团队和组织的研究视角,即既要考察个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又要考察组织层面的战略思维。

1. 个体层面的战略思维。个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内涵丰富,主要由以下三种内容构成:

(1)整体观和系统思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战略思维的大敌,战略思维应该是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甚至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从把组织看作是不相关的部件的集合体,到把组织看作一个整体系统,即整体观,是战略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观察者,思考者需要与每日操作性、程序性问题保持距离,并能看出相关议题、细节和事件背后的整体模式。正如彼得·圣吉所言,“我们必须超越个性和单独事件来观察。我们必须看透那些形成单个行动的基本结构”。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对企业战略思维者来说就是为一种跨越企业的系统性全局观、整体观。系统思维一个重要特征是将认识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观察和思考,从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来认识客观对象,并重视系统内要素、结构及总体功能,同时包含着关联分析和比较分析的内涵。

(2)前瞻性思维。前瞻性思维又称为预见性思维,是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先于客观事物变化的、符合事物发展趋势的、具有超前性的思维。战略是对于未来大势的谋划,它指向于未来,着眼于未来,因此战略思维要有很强的前瞻性。孙子强调“先知”,孔子强调“远虑”。先知和远虑均强调战略思维的前瞻性。“明者远见于未荫,知者避危于无形”,也是强调在危机来临之前,对危机的萌芽与发展要有清醒的意识。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易于被侵蚀的竞争环境中,企业战略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依赖于对所在行业或即将进入的产业前瞻性分析。 (3)创新性思维。战略关乎企业竞争优势的创造与维护。产生新思想、新解决办法是战略的核心内容。创新思维是思维主体根据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新思想、新理论,制定新战略,并勇于破旧立新以解决问题的高级思维方法。创新性思维在思维领域或认识过程中所追求的是“独到”、“最佳”的境界,不唯上,不唯书,不唯经验,只唯实,在前人的认识基础上,有新见解、新发现和新的突破。创新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能够质疑现行概念和根深蒂固认知的思维。

2. 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反映了一个组织整体面对环境及其变化的认知,以及基于该认知对组织发展运筹与谋划的整体性思维活动。与个体战略思维一样,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体现出组织整体的意志和对策能力。企业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从本体论的视角,可把企业看作一个生命体,具有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另一方面,企业是由个体共同构建的,企业整体中战略决策中占主导性的战略思维模式,或者基于组织个体战略思维所衍生出来的整体性战略思维,决定着组织的整体战略。从某种程度上说,组织整体层面战略思维水平代表了组织的“智商”,反映了组织、企业整体的“理性”与“智慧”。根据与个体思维关系,可以把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个人主导型战略思维: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等同于个人的战略思维,二者高度统一;第二类是共同构建型思维:由不同的个体通过共同构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通过共同构建形成的;第三类是混乱型战略思维:大家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是“摸着石头过河”。从内容构成上,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主要表现为企业愿景,企业战略文化等。

(1)企业愿景。战略思维作为一种实践性智慧,具有明显意志和目的驱动性。组织强烈的目的和未来愿景可以为战略思维指导并提供所有行动的焦点,并能驱动战略思维。真正的愿景,按照彼得·圣吉的论述,是一个号召,而不只是一个好主意。彼得·圣吉所说的愿景,是存在人们头脑和心中,基于内在组织个体价值观,代表了他们真正想要的,是对他们具有重要目的和长远意义的东西,绝不是写在纸上或者标语化的东西。关于愿景对战略、战略思维的重要性,特列斯等认为,“愿景是起点,它激励和指导‘其他因素’”。由此可见,企业愿景内容丰富,包含企业整体深层次信念,未来的整体设想等,决不是仅仅写在纸上和那些标语化的东西。而这些根深蒂固于人脑中关于未来的定位,使命以及“如何行”、“如何做”、及达到什么标准的观念构架影响深远,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战略思维的方向和范围,因而企业愿景也是企业战略思维的一部分。

(2)企业战略文化。企业战略文化是那些对一个企业的战略思维、战略取向、战略意图等产生影响的深层次的文化因素,是企业长期战略实践中的积淀和思维定势。企业战略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现实战略的潜在意识和文化情结,具有观念形态、历史继承性、区域特征等属性。也是企业的战略思想、战略原则和战略决策中所沉积的传统、哲学思维和社会观念、理念等。如一些基业长青企业秉承一贯的战略宗旨,几乎不随环境改变而改变,坚持一贯的战略思维模式等。企业战略文化也表现为企业的一些制度安排,主导逻辑和主流决策模式等。

三、 企业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对策

企业战略思维的训练与提高应从微观个人层面入手和从企业整体入手。无论从哪个层面入手,战略思维的训练与提高都不是一夕一朝可以完成的,都需要战略思维主体的学习与感悟,并通过实践来不断提升。

1. 个体层面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对策。战略学习相对是比较容易事情,但作为基于一定哲学素养的智慧运用,战略思维能力的提高则需要思维方法的训练以及价值观的修正与培养。主体的学习、实践、感悟过程是训练战略思维、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增强哲学素养,不仅要博学、笃行,还要深思。勤悟、善悟、勤修与顿悟结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战略思维训练的必然过程和必经阶段。以上大致是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的总体原则和基本思路。不同的个体可依据自己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训练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深入实践,积累经验。实践是战略思维的源泉和动力,是检验战略思维正确性与否的标准。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离不开实践。只有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对事关全局重大问题的规律性认识才能比较深刻、全面。实践中所包含的调查研究、试验以及当代战略管理中的脚本分析等活动,不仅能让战略决策者掌握全面的、动态的、大量丰富生动的实际材料,对现实情景的复杂和动荡有较深刻的认知和把握外,实践过程还能给战略思维者提供试错及学习机会。从而能让战略决策者能遵循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从综合到分析,再到综合的一般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不断提高对事物整体把握能力和预见能力,增强创造性。可见实践给战略决策者思维训练提供了舞台和机会。

(2)学习与研究战略理论。个人经验毕竟有限,大量的战略知识还是靠学习别人的间接经验。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战略理论的研读,一方面学习战略制定的基本思维方法、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还可以学习优秀战略思想家的思维模式、创新精神、系统思维等战略思维的重要构成要素。学习与研究战略理论过程,也是不断与之进行心灵对话,从中学习与再创造相结合的过程。特别中国古代战略思想的精华是学习和研究战略不容忽视的领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战略理论的国家,五千年历史中有着丰富的战略应用实例,《孙子兵法》、《鬼谷子》、《战国策》等战略经典著作系统、深刻,富有启发性。蕴含在古典名著中的各种战略思想、战略哲学也是意味深长。另外,近代西方战略理论层出不穷,在企业战略理论方面更是学派林立,各有所长。所有这些都是学习和研究战略理论、提高战略思维水平的素材和可以借鉴的源泉。

(3)知识积累与知识更新。虽然知识并不是智慧,但是知识结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思维结构和思维水平。多学科、多纬度、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不断的知识更新和观念更新对战略决策者的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至关重要。正如战略学家约翰科林斯指出的:“如果说在某个领域通才比专才更为可取,那么这个领域就是战略。科学家沿着相当狭窄的途径探索知识领域,而战略家则不然。他们需要有尽可能广泛的基础知识”。因而战略决策者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在知识积累和知识更新方面,要合理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知识,正确处理学与思的关系。

(4)个人主观世界的改造。战略思维作为思维主体的一种理性思维和全局思维活动,必然与思维主体的主观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战略决策者增强战略思维能力,除了要加强学习和实践,还要注意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要对企业伦理、企业道德、企业社会责任等要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要有对他人的关心和对长期利益的追求,否则,战略思维表现形式就不是深谋远虑,而是处心积虑了。所以优秀的战略思维者不仅仅关心自己的智慧外在表现和利益,而是对社会和他人具有休戚与共的情怀。通过加强个人主观世界的改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经济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战略制定者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意识,没有环境伦理意识,企业所制定出的战略可能缺乏合法性,进而在执行过程中很可能会损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短期内可能对企业有经济利益,但是长远来看,得不偿失。2. 组织整体层面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对策。由于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相对于个体战略思维具有社会建构性,涉及整体的社会互动,而这种社会互动总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进行的,因而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训练和提高,离不开组织制度的安排与组织引导。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与组织引导,有利于凸显某种类型的战略思维,促进某类战略思维“共振”,并形成战略思维的交融、借鉴、学习。从长期来看,合理的制度设计,会体现战略思维的“加法”,而不是“减法”,能避免由单个人或单个团体主导战略思维所带来的独断和狭隘以及集体盲思(Groupthink)。因而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主要借助于制度层面。这里主要给出几种提高组织整体层面战略思维的对策。

(1)鼓励高层团队的战略对话。创造条件,安排时间让高层经理就战略问题参与对话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制度安排,可以让高层经理团队一起学会如何探讨复杂性问题,如何处理矛盾、冲突性问题,从而提高整体的战略思维水平。建设性集体战略对话可以发挥出不同理解之间的协同作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方面战略对话能够超越个人所能对事物把握的限度,使组织成员对组织面临的复杂性问题理解得更深入、更清晰、更有创造性。这种接触可逼迫高层经理形成并要清楚说出他们自己观点和观念,以便能够传达给其他人;另一方面,这样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不仅能让对话者完善自己的观念,而且能够从其他人那里学习。在此过程中,持续的沟通使得对关键信息和偏好能够被更深入解读,并能用来更有创意地建构,即互动引致了社会发现。

(2)创造条件,充分吸纳员工个体的创造性和灵感。现代管理实践表明,很多创新性灵感或者创意并非来自高层,而是来自中层管理者或者基层员工。管理学家伯格曼在对Intel公司创新与变革多年跟踪研究中发现,Intel公司的一些创意,甚至关乎企业生存的重要创新很多是由中层和基层员工发现,高层认可并确认创新方向并提供支持。近年来,对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也证明这一点。组织可以充分吸纳员工个体的创造性和灵感,从而可在内部挖掘出一个潜在的宝藏,提高组织战略思维能力。这要求企业要创造条件,设立正式或非正式组织,承接来自不同部门建议与意见,并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鼓励、激发、引导组织公民行为。这样有利于员工个体在战略思维层面有所作为。

(3)完善组织制度,增强企业的敏感度。提高组织层面战略思维水平,企业要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对行业信息搜集、分析工作,提高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并保持对包括行业发展的趋势、顾客的需求情况、商机等重要问题的持续关注。这里所说的制度,除明确的规章制度外,还包括文化等软制度因素。开放的、鼓励参与的企业文化,以及事业导向型的企业文化,能显著增强员工的参与度和对重要信息的敏感度,有利于提高企业战略思维能力。

(4)加强集体学习,并适当借用“外脑”。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具有增加企业知识的功能,还有改变企业内在思维方式的功能。加强集体学习,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时候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集体学习可以促进双环学习,使企业反思企业的价值观、使命等更基本、重要性问题,有利于增强战略思维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组织智商水平。行业协会、咨询公司、理论研究工作者等专家型人才或机构,作为企业外部的知识源,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弥补企业内部信息及知识不足的困境。企业的社会资本、外部知识网络等都可能蕴含有利于企业制定有效战略的信息和知识。如果能适当借用这些外脑,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持企业的开发性,提高组织智商,防范企业制定战略过程中出现过于不切实际或者过分保守等极端性倾向。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范文第2篇

战略管理是普通高校管理学类本科生必修课。该门课程对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要有较强的抽象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不能仅依靠教师讲授,还需要学生与教师的互动、通过对战略案例和战略问题的探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将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所需人才素质综合要求的基础上,就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优化、教学方式和案例教学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有益于企业战略管理教学的改革进行有益的探讨。

2 普通高校本科阶段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特点

由于战略管理主要研究和解决的是企业长远性、全局性、动态性等企业可持续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理论和操作性,因此企业战略管理有别于市场影响、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偏重于职能领域的管理特点,这使得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有别于其他管理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企业战略管理具有高层性和抽象性

有不少学者和学生都认为企业战略管理属于企业家或高管团队的职责,而非中层管理者或一般员工的指责,在中国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过多的讨论战略问题不助于企业绩效。这样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认为战略管理具有高层性,并不是说企业的其他员工和管理人员不能没有战略思维,只须执行;企业战略的制定和执行需要中高层管理团队、一般员工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打造基于不同部门、不同管理团队之间有机结合提升企业的战略能力。战略管理的高层性指的是,企业高层或企业家在职能部门的基础上,基于整合价值和创造价值的视角制定企业的总战略,而不是全部的战略。中层管理者和一般员工要制定和执行相应的职能战略。

企业战略管理同时也是一门抽象的课程,很多概念和理论都来自于国外,当然其中也有我国的战略思想。课程中的重要概念,如竞争优势、竞争战略、五力模型、竞争多态性、多元化、国际化等相关概念和理论,是相当抽象的。加上教科书中不少案例来自于国外,由于市场制度、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差距,国外的企业案例虽然能较好的解释书本理论,但是由于中国市场制度以及中国企业现阶段发展的特征,这对于大学本科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对国内外企业的了解和实务经历,要求学生短时间内结合理论与企业实际来深入理解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和相关理论,是较难的,也是抽象的。

2.2 企业战略管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很强

企业战略管理围绕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个核心,以企业内外部战略要素为起点,分别从企业的职能层、业务层、公司层三个层面进行企业的战略制定、战略实施以及战略变革。企业的三个层面和战略的三个过程,构成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知识体系,也是让学生更清晰的了解企业战略管理的框架体系。但这个分类需要之前对企业的职能管理理论有一定的理解和综合能力,才能更进一步理解这门课程知识的系统性。相对于传统教战略管理教科书的理论体系,现在比较盛行的教科书,如希尔、琼斯、周长辉编著的《战略管理》和希特、爱尔兰、霍斯基森编著的《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都逐步加入了战略领导力、组织结构与战略、公司治理、战略性创业等新知识,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强化了管理伦理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使得企业战略管理知识不断更新和完善,理论之间存在很强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如果学生对其中的理论理解不好,可能会对整体的战略管理理论的理解偏差。

2.3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都要求学生积极融入到团队讨论当中,并且根据任务要求做好相应的材料准备、小组讨论和发言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到自己能够充分发挥,同时也要注重团队合作和知识分享;学生在探讨战略管理案例过程中,学生将会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于其中,并不断提升自己和团队的自我学习、团队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能力,这些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3 普通高校本科阶段企业战略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同行交流,我们发现本科阶段企业战略管理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本科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人才。因此在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结合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实际,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方案,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起来。然而,不少学校并没有明确《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过于陈旧,忽视了国际经济一体化、产业集聚发展和网络经济不断兴起的背景下,企业管理实践需要的战略人才需要具备战略思维、较强管理认知能力的前提,忽视了学生战略思维和管理认知能力的培养,也缺乏对理论应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整合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水平。

3.2 教学内容和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相脱节

从目前不少普通高校本科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设置时,过分强调教材内容和基础理论的讲授,忽视了教材内容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的联系,例如竞争分析的五力模型和不断融合的产业发展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这都需要学生有直观的感觉才能有更深的理解;此外,真正走出学校、深入企业管理实践的课程教学很少,这一定程度上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割裂,不利于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毕业后的工作能力提升。

3.3 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相对落后

普通高校受制于教师综合素质、教学观念和学校资源等条件,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相对落后,教师主要还是采取单向、灌输式的知识传授方法,多媒体教学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师生互动性不够,缺乏对学生战略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团队讨论等新型教学方式的应用,使得学生更多的依赖记忆来学习,而非通过有效的讨论、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来推动自我能力的提升;同时现在对课程考核方式更多的以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这样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团队合作方式完成战略相关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转向以个人为主体、以记忆为主要方式的课程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团队合作等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3.4 案例教学应用不够,切合中国实际的案例仍需开发

现有不少优秀教材的理论逻辑严谨,思路清晰,安排合理,但是不少教材里面的案例很多是来自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缺乏对我国企业的案例,特别是对本地区优秀企业和我国30多年来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研究。由于存在着文化和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不少教材案例仅能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理解的程度,很难让学生根据他们对产业、企业发展的理解提出他们的创造性解决方案,使得学生将理论应用能力的教学效果受到较大影响。

4 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教学质量的策略探讨和建议

结合本科阶段《企业战略管理》的课程特点、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教学质量。

4.1 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根据课程特点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要坚持要求学生掌握战略管理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战略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管理认知能力,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要选择合适的教材,我们建议选择理论导向型课程体系为主的教材,如迈克尔?A?希特等著 《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并配合实践导向型课程体系为主的教材,项保华著《战略管理―艺术与实务》。该门课程不能仅依靠一本教材,要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两本以及以上的教材。确定教学方式,理论讲授主要以三个层面、三个战略管理过程为基础框架进行战略理论的讲授,在基础上要充分引入企业案例,通过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发言,以期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讲授、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方式。在考核方面,加强学生平时课堂讨论、小组作业和案例研究的考核比重,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应试教育向能力提升转变。

4.2 围绕课程重点,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和本土案例研究

战略管理案例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大量的案例演练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领会和掌握战略分析方法,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但要做好案例的选择和开发,适当选择国外经典案例是我们现在大多数教师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我们要逐渐增加中国企业的案例,特别是30多年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优秀企业,也要引入在这个过程中失败的企业,让学生从国内外企业、成功失败两面来思考战略问题,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纯理论分析化的战略案例讨论,引导学生从创新、战略创业、社会创业等角度思考这些案例可能给予的商业启示。

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要加强本地化案例研究,选择本地区优秀企业进行深入的访谈和案例研究,形成国外经典案例、国内案例和本地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案例,使得学生既能够领略到国外企业战略管理的先进性,也学习到国内企业和身边企业的经验和教训。充分利用学校、学院和老师的社会关系,邀请企业家参与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特别是案例课程的讨论,通过学生与企业家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范文第3篇

政工干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其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工作效果。笔者认为,作为政工干部应具备以下五种能力。

一、战略思维能力。政工干部只有具备战略思维能力,才能以独特的视角认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总书记也强调:“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是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优势”。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提到新的高度加以认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分配方式等方面日益多样化,各种利益矛盾纷繁复杂,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社会道德标准发生了新的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也明显增强。特别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困难和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所出现的各种困难都显现出来,人们的心态出现某种程度的偏颇和失衡。因此,要着力建设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解决各种矛盾问题,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发展的大局、改革的大局、稳定的大局,事关我国在世界上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取得更加主动的战略地位的大局。深刻认识这一点,必须具有着眼大局的战略思维能力。

二、学习能力。具备学习能力是政工干部开展工作的基本条件,作为政工干部,必须认识到,科学理论是灵魂,知识支撑是基础。而获得科学理论和知识,就必须具备学习能力。当今,世界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更是惊人。信息全球化,经济一体化,这迫使我们要加倍努力学习。知识在企业中是生产力,它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更具有说服力。政工干部必须学习掌握党的基本理论,以及法律、心理学、自然科学、行为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掌握的知识越是丰富,我们思考问题就会越成熟。如果我们不加强学习或停止学习,只能是孤陋寡闻,学识浅薄,这就难以担任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任。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学习与运用、学习与探索、学习与行动、学习与创新的高度统一。

三、角色转换能力。具备角色转换能力,政工干部才能依靠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去塑造人,使思想政治工作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政工干部做工作时绝对不能以“领导者”自居,而要转换角色,以知心朋友的面目出现。转换角色,就是换位思考:转换角色,就要树立情感意识。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就是感情交流的过程,情感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政工干部既要讲政策、讲道理,讲真活,又要善于把大道理转化为能让对象接受的小道理,通情达理,富有人情味,千万不能用训斥方法来做工作。政工干部可能掌握权力,产生威慑力,但这种威慑力不会保持长久,人格的感染力、影响力才能保持永恒。所以政工干部必须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在言行中一定要体现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果做到这样,真理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就会凸现出来,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创新能力。创新是开拓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的必由之路。每名政工干部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始终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可见创新能力是多么的重要。思想观念的创新,要有种超越精神,超越自我,超越自满,超越习惯;要变被动为主动,针对特定环境、特定对象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就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达到以变应变,以新迎新的境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要体现原则性和灵活性,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不是量的转移,而是质的飞跃。因此,必须具有创新能力,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范文第4篇

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需要能够适应信息化战争需求的指挥员,信息化条件下指挥员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一、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指挥员要具有较高战略思维能力

信息时代对指挥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要适应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指挥员要具有较强的战略思维能力。一是要有很强的全局意识。信息时代的来临,引发了世界新军革,这场变革的核心是信息化,人类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战争转变为信息化战争。信息时代世界成为一个更加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成为信息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指挥员,应该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具备宽广的世界眼光和很强全局意识。二是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指挥员是国家利益的代表,处理问题的最高原则就是国家利益。作为指挥员,要有国家、民族利益第一的利益观,要善于运用政治眼光处理具体的军事问题。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的政治目的更为明显:往往是政治目的达到,战争即告结束;各种国际性规则在战争中应用的更多,更广泛;由于媒体传播的高速发展,战争已经进入到半透明、透明的状态,受到国际舆论监督的程度越来越高。在这样一个发展趋势下,指挥员必须要学会从政治角度筹划具体的军事行动。三是要有很强超前思维意识。任何决策都是指挥员基于对未来事物的判断、预测,都具有指导作用、导向作用,从而保证作战行动按照预定的作战方针顺利实施。信息时代对于决策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挥员是通过军事手段实现国家战略意图的一线指挥员,在处理大量具体而以复杂的问题时,必须有大时空观念,有胸怀全局、面向未来的超前思维意识。

二、适应信息化战争规律的要求,指挥员要有较高的科技素质

人类社会的进步取决于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军事理论、作战思想、基本战法取决于科技发展水平。由于高技术在军事上广泛运用,出现了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战争的科技含量是前所未有的,这就对指挥员的科技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指挥员对科技前沿知识全然不知或知之甚少,就难以保证所做决策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正确性。指挥员要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就要关注、跟踪科技前沿,要熟悉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自动化指挥系统和信息化武器装备,高度关注并不断提高部队收集、处理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以及将复杂的空中监控系统、高速计算机和智能武器相结合的能力。指挥员要时刻跟踪世界前沿科技,谋划建设信息化部队和打赢信息化战争。

三、适应信息化战争特点要求,指挥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信息化战争较之以往战争,在作战思想、作战形态、作战力量结构、作战样式等方面都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这对指挥员创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指挥员创新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舞台。勇于创新,应该是指挥员的一个基本素质。这就要求指挥员:一是要关注新技术。新技术是产生新的军事理论、新的作战思想、新战法的客观物质基础。信息技术是当今新技术的核心,信息技术、信息装备在军事上成功运用,使得预警指挥实时化、打击手段多维化、协同保障精确化。因此,作为指挥员应该关注当前世界前沿的新技术、新装备,特别是要熟悉所属部队的新技术、新装备,以便创造性的发挥其最大作战效能。二是要适应新变化。指挥员要了解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指导规律,变革作战观念,增强联合行动意识,关注和把握作战力量、作战形态、作战方式、作战指导发展变化。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范文第5篇

一、提高思想理论素质,注重培养“思”的能力

思想理论素质是领导素质的灵魂。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带领人民走在时代前列,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我们党始终以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坚持用这一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干部的头脑,造就了一大批真正掌握并正确运用理论的领导干部。无论对党还是对党的领导干部来说,理论上的成熟都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而理论上的成熟不仅离不开理论武装,更离不开理论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加强思想理论建设主要是解决“思”的问题,即通过掌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提高理论思维能力。领导干部只有掌握了科学理论,具备了较高的理论素养,才能做到在处理现实矛盾、解决复杂问题时,善于抓本质、抓规律,从而识大局、明是非,从容驾驭和协调各种现实矛盾冲突。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重要的不在于背条条,记原理,而在于掌握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化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理想信念,化为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际行动。“思”的能力提高了,并相应地转化为“识”的能力,就能自觉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企业的要求,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言行。

打好思想理论根底,就是要从思想上理论上牢固确立“主心骨”。上海石化建设三十九年的实践表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集中反映和代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凝聚党心和民心的“主心骨”。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企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迎接深化国企改革面临的各种挑战和考验,带领职工群众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更需要打好思想理论的根底,使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这个“主心骨”在思想上立得更牢固。

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注重培养“识”的能力

面对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面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党务政工干部要胜任本职工作,就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素质问题,通过培养“识”的能力来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首要的是加强党性修养,强化宗旨观念和公仆意识。党务政工干部加强党性修养,重要的是要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来要求自己,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言行,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政治素质与党的宗旨观念是密不可分的,把上海石化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石油化工企业,就是上海石化最大的政治。我们要认识到,政治的根本在职工群众,政治的血脉在职工群众,政治的成败也在职工群众。政治不只是集中了的经济,也是集中了的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集中了的职工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党务政工干部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最重要的是牢固树立先进性的理念,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胸怀大志,脚踏实地,做一个无愧于时代的党务政工干部。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还要不断拓宽我们党务政工干部的视野,增强开放意识、大局意识,善于观察世界大势和正确把握时代要求,注重培养战略思维能力。政治素质不是抽象的,它总要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任务的变化增添新的内容,因而有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就上海石化下一步改革发展的任务来说,要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使上海石化更加持续、有效、和谐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学会敏锐地观察和正确地分析不断变化的形势,使自己的认识始终走在时展的前列;必须着力培养和提高运筹帷幄、统领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善于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研究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注重研究带全局性的战略问题。具备了识大体、识大局、识方向的政治素质,才能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三、提高思想作风素质,注重培养“行”的能力

思想理论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必然体现在思想作风素质上;“思”与“识”的能力如何,最终必然要落实到“行”上。因此,思想作风建设对于党务政工干部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具有更为直接的现实意义。在新时期,我们的思想作风建设必须体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企业的要求。这是因为,能否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否构建和谐企业,取决于我们能否身体力行,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企业的要求指导实践,使之化为具体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