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教育的概念

网络教育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教育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教育的概念

网络教育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概念整合;符号网络语言;意义构建;心理空间

一、引言

在众多的网络语言中,符号网络语言被应用得最为广泛。这是因为符号网络语言利用了各类符号的同时又超越了原有符号的使用范畴, 形象地引入了图画等表现方式,将更多的情感赋予一系列符号中,使单调的符号赋予了生动的内涵,来表达丰富的语言内容。在网络上经常见到的符号网络语言例如:1314,7456,orn,cu,^-^, :- O,BTW,3X,4a4a等。

概念整合理论是由Gilles Fauconnier 和Mark Turner 在他们的著作《概念整合原则》和《我们的思维方式》中提出来的,并被认为是“基本的心理认知机制”。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概念整合理论提出了一个认知模型,即概念整合网络模型。在这个网络模型中存在四个心理空间,分别为输入空间I,输入空间II,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这些心理空间通过跨空间映射和选择性投射彼此联系。在经过组合,完善和扩展过程后,层创结构(或新创结构)最终在整合空间形成。概念整合网络被认为是研究语言加工过程的强有力模型以及在认知理论中解决大量问题的潜在解决方案。

目前,网络语言的研究主要是从它的描写,分类及其语用学,修辞学和社会学等方面开展。人们对于研究符号网络语言不太关注,尤其是对于符号网络语言意义构建的认知研究关注者很少,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对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加以深入研究。

二、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Fauconnier 对于概念整合的研究是以心理空间理论研究为基础的。Fauconnier认为:“心理空间是局部结构,随着我们的思考和交谈而扩展,使得我们的话语和知识结构的细密切分成为可能” (Fauconnier,1997)。心理空间理论把意义定位于说话者的心理表征中,并构建语言结构作为暗示来鼓励说话者在有所指的结构中建立因素。1997年,Fauconnier 在他的著作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中提出了“概念整合”,并在之后的著作中,他和他的合作者逐步完善了概念整合理论。

实际上,心理空间就是指心理空间域,是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建立起的临时性在线动态概念。概念整合理论是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是多个心理空间合并而产生的层创推理。映射和投射被用来建立和开发概念整合的处理过程。概念整合的过程可以把真实,虚构,想象的东西概念化来形成人们的认知,概念合成理论就是关于对言语交际过程中各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并产生互动作用的系统性阐述,其宗旨就是试图揭示言语意义在线构建背后的认知过程(王文斌,2004)。

概念整合网络是概念整合理论的核心架构,它是一个多空间动态投射模式。Fauconnier认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整合网络包含四个空间:输入空间I1( input space I1)、输入空间I2( input space I2)、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整合空间(blending space/blend)。如下图:

其中在两个输入空间内的相应元素间存在跨空间映射(Cross-space mapping)关系;类属空间对每一个输入空间进行映射,它反映输入空间所共有的抽象结构和组织,并决定跨空间映射的核心内容,为空间合成框定目标话语;合成空间是从对输入空间的概念结构进行选择性地投射(Selective projection)而来,并以各种方式形成两个输入空间所不具备的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图1中用方框表示)。

合成空间通过三个心理认知过程进行运作:(1)组合(composition):对输入空间I1和输入空间I2投射到合成空间的构成概念的部分元素进行组合,并形成各个输入空间以前均不存在的新关系,其组合过程也就是一个新范畴构建的过程。(2)完善(completion):组合后的结构会立即激活我们长期记忆中的知识结构,并借助背景框架知识,认知和文化模式与之动态地进行匹配,逐步将之完善为合成空间内的层创结构。(3)扩展(elaboration):合成空间中的结构可以扩展,即根据它自身的层创逻辑在合成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

三、概念整合角度下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

对于符号网络语言的研究笔者是通过在互联网上随机选取的不同符号网络语言建立语料库的方法开展的。根据符号在音,形,义上与其所代表的意义潜式的相似性,对这些符号网络语言进行了分类,进行系统的研究。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是一个涉及多个心理空间运作的复杂认知过程,符号网络语言所处的语境以及交际者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在其意义构建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根据概念整合理论,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过程首先基于两个输入空间。在网络交际中,特定的交际事件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激活这些输入空间,使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组合,也就是代表符号集和意义潜式集的组合。意义潜式主要指一个人记忆的某一个词语的用法和这个人能与该词语联系起来的信息总和。信息总和的语义部分包括人们常称为的词语的‘百科知识’和‘词汇’信息(张辉,2003)。本质上这两个输入空间的组合体现的是表征和所指的组合。

符号集中包含网络上被普遍应用于交际的各种符号,意义潜式集中包含交际者根据语境的需要所联想的意义潜式。这里组合的过程就是将符号的一些特征和意识潜式中的一些特征组合在一起,经过组合后的投射形成各个输人空间以前均不存在的新关系。由于符号在音、形、义上与相对应的意义潜式相似,在类属空间中二者的相似性使它们建立了认知上的关联。由于心理空间紧密联系着人们头脑中长期形成的图式,组合后的结构立即会激活交际者记忆中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然后交际者再根据认知文化模式将它逐步完善成合成空间内的层创结构。

在这一过程中,在两个输入空间中具有相似性的符号和意义潜式被相互照应地突显,通过选择性投射把它们从众多的符号和意义潜式中选择了出来并投射到整合空间,在整合空间最终被整合成作为层创结构的符号网络语言。由此,原本单调的一系列符号经过整合,最终成为了被赋予一定含义的符号网络语言,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被构建了出来。

四、结论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概念是体验的,经过心智加工的,体验越深,概念的印象就越深(王正元,2009)。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的构建是概念整合机制的体现,在其意义构建过程中来自不同心理空间的概念被语境等相关背景因素激活,结合不同的文化认知模式整合加工,最终形成崭新的层创结构。概念整合理论是探索人类信息整合的一个重要认知理论,是分析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Cambridge[M].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网络教育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义环境;网络教育;组织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7-0053-03 我国的网络教育在促进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内高校投入资金、技术和人员,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教育信息技术平台、网络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师生提供课件、在线答疑、布置和提交作业等网络教育资源服务。然而,从对本科类和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使用调查情况看,许多精品课程资源制作质量较低,使用烦琐,互动效果不佳,以致网络教育资源实际利用率较低,有的甚至处于闲置状态。

为此,借鉴语义Web理论和技术,对分布、异构的网络教育资源进行语义标注和资源本体的构建,在网络教育资源之间建立语义关联,实现资源交互和推送服务,有效解决网络教育资源瓶颈问题。

一、语义Web的内涵及特点

语义Web是对现有互联网的扩展和延伸,将网络资源以层次化结构加以定义和描述,解决分布、异构网络资源之间互操作问题。语义Web包括基础设施层、元数据层、本体层、层。基础设施层包括组成语义Web的资源的存储、访问方式和语法表达。基础设施层的Unicode使用国际通用的字符集处理网络资源的统一编码。URI(统一资源标识符)用于标识网络资源名称及其属性。元数据层提供网络资源类型、属性及其关系的规范性描述。元数据层的XML+NS(命名空间)+XML Schema以结构化语法描述网络资源数据内容和结构信息。RDF和RDF Schema提供描述网络资源及资源之间相互关系的语义模型。本体层在元数据层基础上定义网络资源概念及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本体层的Ontology(本体)描述网络资源及资源之间的语义关系,在人机之间形成同一概念语义上的一致。层表达语义Web的安全和信任机制。层的Logic提供基于本体层的公理和推理规则,进行基于语义的搜索和服务。Proof为执行Logic的推理规则提供认证机制。Trust采用加密和安全机制,确保网络资源的可信任度和资源交互的安全性。

XML(可扩展标记语言)、RDF(资源描述框架)、Ontology作为资源表示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1],它们定义了计算机可理解的类及属性等,并用唯一的资源标识符进行资源标注,为在更高层次进行异构系统交互、资源互联和共享、提升网络资源发现、传递质量提供了新的途径[2]。基于XML和RDF/RDF Schema,语义Web提供本体和逻辑推理规则,实现网络资源的语义标注和推理,将网络资源有效地分类、继承、协作和组织,能够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应用集成。

二、网络教育资源的语义描述

网络教育资源具有分散、松散耦合、表现形式多样、动态性强的特点。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交互和共享,必须建立网络教育资源统一标准(规范),对网络教育资源进行语义描述。目前,网络教育资源语义描述通常采用资源元数据和资源本体。

(一)元数据

元数据提供网络教育资源数据的规范化描述。元数据定义网络教育资源的所有数据元素。元素是资源的内容、格式及属性的描述符,如都柏林核心元数据集描述网络教育资源的标题、创建者、关键词等属性。

XML和RDF是网络教育资源元数据描述采用的方式[3]。可扩展标记语言XML定义网络教育资源的结构。XML支持NameSpace(命名空间),网络教育资源可以定义为特定的URI,较好地支持分布资源描述和多重语义集成。

资源描述框架RDF提供描述网络教育资源的概念和概念间关系的模型。RDF三元组(主体、属性和客体)对应于资源名称、资源属性和属性值。在RDF基础上制订的RDF Schema规范化表示资源的抽象层次和概念结构,支持构建资源本体。

(二)本体

本体是对应用领域中的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性说明[4]。本体通过定义共享的、通用的应用领域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描述应用领域概念的语义,为实现人和计算机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交流提供通用的规范,解决可扩展标记语言XML和资源描述框架RDF对网络教育资源概念描述上产生的歧义。

本体是解决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系统互联的关键。通过本体提供语义Web标注网络教育资源的元数据,使网络教育资源表达一定的语义信息,支持搜索引擎、智能等应用程序;应用程序通过对本体的解析、本体自身的推理能力理解网络教育资源语义信息,提供基于语义信息理解的智能服务。本体描述语言OWL通过定义良好的语法和语义,支持有效推理表达能力,较好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语义表达和语义推理[5]。

三、网络教育资源的元数据标准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标准化组织相继的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主要有DC(Dublin Core,都柏林核心)元数据标准、LOM(Learning Object Metadata,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Learning Resource Metadata(学习资源元数据)标准,为网络教育资源的交互提供了技术支持。

我国借鉴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结合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建立了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CELTS)。《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以LOM规范为核心,定义了教育资源元数据的具体结构,包括必须数据元素(LOM核心集),通用可选数据元素,与某类资源属性相关的分类扩展数据元素[6]。对我国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管理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高校网络教育资源的组织框架

按照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结合语义Web层次架构,通过对网络教育资源元数据进行语义描述和网络教育资源本体构建,建立网络教育资源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联关系,形成网络教育资源知识库,利用SiLRi推理引擎等工具提供的智能服务,如智能检索、分类查询、智能等,最终实现对分布、异构的网络教育资源的交互、共享和重用。基于语义Web的网络教育资源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一)网络教育资源的语义标注

教育资源库中存储的网络教育资源包括课件类资源(如PPT、Flash文件)、文档类资源(如Word、Excel、PDF 文件)、媒体类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网络教育资源组织架构首先对资源进行必要的格式化预处理(关键词提取),按照《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将网络教育资源的标题(Title)、作者(author)、关键词(Keywords)、资源类型(Type)、资源描述(Description)、资源大小(Size)、日期(Date)等作为必须数据元素,定义网络教育资源元数据实例结构,形成资源元数据库。

其次,利用本体在网络教育资源元数据之间形成的自动映射机制,建立网络教育资源对象、属性及资源对象之间的复杂语义关联关系,构建网络教育资源知识结构的本体概念模型。通过对网络教育资源进行基于语义的抽象、描述和标注,将不同类型、领域知识的网络教育资源组织成知识网络。

最后,将经过预处理的网络教育资源获得的语义信息存入资源知识库,利用搜索引擎开展语义内容重构,形成学科领域知识网络,实现知识资源语义层面组织。

(二)网络教育资源的本体管理

网络教育资源本体管理包括网络教育资源本体的构建、一致性检验、本体解析、本体存储等。

网络教育资源库的资源进行语义标注后,自动生成相应的标注xml文档,存储在资源本体库。从资源本体库可以获取资源语义信息和概念之间的关系。经过语义标注的资源语义信息作为资源本体中各类资源的实例,这样就在资源元数据和资源本体中的实例间建立起映射关系。

对几种代表性的本体构建方法,如TOVE(Toronto Virtual Enterprise)企业建模法、骨架法(Skeletal法)、METHONTOLOGY法、KACTUS工程法、SENSUS法、IDEF-5法、知识工程法(七步法)按软件开发周期各流程进行分析比较发现,知识工程法(七步法)成熟度较高[7]。所以网络教育资源本体的构建采用知识工程法(七步法),将资源元数据和本体构建过程建立对应的映射关系[8]。

知识工程法(七步法)构建本体的步骤为:(1)以CELTS-41《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为网络教育资源元数据方案确定本体领域和范围;(2)考虑复用已有的资源本体库,与现有资源本体库建立映射关系;(3)从资源元数据中提取资源数据元素和分类信息,列出资源本体中的重要概念;(4)根据资源元数据的分类,定义相应的类和类的层次体系,如文本类、媒体类等;(5)定义类的属性(对象属性、数据属性和注释属性);(6)对资源数据元素属性进行约束,如类型、值域范围等;(7)构建资源本体中类的实例和属性关系。

按照知识工程法(七步法),采用本体编辑系统Protégé4.3进行本体概念类、关系、属性和实例构建教育资源本体,使用支持本体描述语言OWL的本体编辑系统Protégé4.3集成的HermiT推理机对资源本体进行一致性检验,没有出现本体语义冲突等情况,经过推理得到资源本体概念类的实例。

本体信息通过本体解析以OWL(Web本体语言)文件存储在网络教育资源本体库,本体解析工具Jean提供了操作RDF/RDFS和OWL的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以及基于规则的推理引擎编程环境[9]。本体解析通过读取网络教育资源本体,使计算机理解资源本体结构,资源本体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资源本体概念的属性和属性的取值范围。

本体的存储方式有基于OWL文件的存储、基于XML数据库的存储和基于RDF数据库的存储三种。本体编辑系统Protégé4.3生成OWL文件存储本体信息,并支持RDF数据库存储。本体解析工具Jean提供数据库存储本体的接口,导入OWL本体,存储到数据库中,并通过数据库访问本体数据。

(三)网络教育资源的推送服务

网络教育资源推送服务是将存储在资源知识库中的知识及知识间的关系以语义图的方式呈现给资源使用者,包括语义分析、语义匹配、推理引擎、服务接口等模块。

资源使用者输入资源查询信息后,资源服务接口提供目录检索和智能推送两种方式。目录检索是资源使用者通过资源目录(或知识地图)的方式来获得相应的资源;智能推送是结合资源使用者使用行为日志(语义词搜索、页面浏览等),依据网络教育资源本体,使用协同过滤推荐算法[10],为资源使用者主动推送相关网络教育资源的方式。

语义分析将资源使用者输入或从资源目录提取的关键词按照资源本体术语表进行标准化处理后,采用前驱、后继、相关、平行等方式进行语义扩展,实现知识资源的推送,提供资源使用者更丰富、高度相关的资源内容。

语义匹配采用基于本体的匹配器进行匹配操作[11]。网络教育资源本体将资源内容列表和使用需求分开描述,为资源内容列表和使用需求定义一定的匹配规则,确保匹配结果的完整和准确。资源提供者根据查询请求,将网络教育资源提交给匹配器,匹配器接收资源使用者提交的请求后,利用匹配规则识别与使用需求相符的资源描述,查找相关的资源,并进行排序,返回资源使用者。

推理引擎采用SiLRi[12],SiLRi是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采用RDF元数据推理的轻线程推理数据库,允许在资源检索式中合并事实查询和资源本体概念,是较为理想的推理机制。

五、总结

通过引入语义Web理论和技术,依据《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利用元数据和本体进行网络教育资源语义标注。采用知识工程法(七步法)构建网络教育资源本体,将分布存储、松散耦合、形式多样的网络教育资源相互关联,结合资源本体解析、资源语义分析、资源语义匹配和推理,实现符合使用需求的资源推送。对于解决网络教育资源多种异构、多重语义等引发的资源匮乏和有效利用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Tim Finin,Anupam Joshi,Li Ding.Position paper

for the Workshop o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26-27 October 2006, Philadelphia PA.

[2]Gruber C T R.A translation approach to portable

ontologies,Knowledge Acquisition,1993,(2).

[3]曹乐静.基于本体的e-Learning个性化学习和资源共

享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5.

[4]Studer R,Benjamins V R,Fensel D.Knowledge engi-

neering,principles and methods[J].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1998,(1-2).

[5]甘健侯,姜跃,夏幼明.本体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科

学出版社,2011:27.

[6]史元春.GB/T21365-2008,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学

习对象元数据[S].北京: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

员会,2002.

[7]陆建江,张亚非,苗壮等.语义网原理与技术[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106-115.

[8]郭广军,王剑波,游新娥等.基于本体和语义网的网络教

育资源检索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4).

[9]Jena-A Semantic Web Framework for Java [EB/OL].

http:///.

[10]马宏伟,张光卫,.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综述[J].小

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9,(7).

[11]Tangmunarunkit H,Decker S,Kesselman C.Ontology

-based resource matching in the grid-the grid

meets the semantic web/Fensel D, Sycara K,Myl-

opoulos J.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

ional semantic web conference in 2003.Berlin

Springer,2003:706-721.

[12]S.Secker,D.Brickley,J.Saarela,and J.Angele,A

Query and Inference Service for RDF.In Procee-

网络教育的概念范文第3篇

在这个呼风唤雨的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纷纷采纳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技术,从而加快自身现代化发展,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和电视网络的基础上,在中国现代化高校网络教育迅速发展。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校网络教育;迅速发展

现代化高校网络教育提倡的理念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毕生学习。在网络教育发展的历史中虽然日益进步,但是网络教育进程仍出现了许多问题令国内外学者无从解决。在现代社会,教育愈来愈趋势于国际化,在此大形势下,自主学习的理念愈发突显,高校的网络教育需求大大增加,大学的国际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基于我国教育资源欠缺的基本国情,加快教育发展,最有效的捷径便是提高网络教育质量,同时网络教育也是知识经济时期人们达成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有效的工具。本文就高校网络教育现代化研究与发展,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高校网络教育的意义及问题

跟随着时代的步伐,人们已不再只关心饱暖问题,更高层次的重视精神文明。而基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高校教育虽已向大众普及,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某些原因而未能接受高等教育。高校网络教育有充足的教育资源,为那些想要学习的人提供了方便。特别是对无法在校园内完成学业的成人学习者而言,网络教育让他们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同时贯彻落实了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施行现代网络教育工程,是在我国欠缺教育资源的条件下开阔国民文化视野、提升国民文化素养最有效的手段。然而,任何东西都是利弊结合的,网络教育也不例外。伴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许许多多的问题层见叠出。首先,国民的观念无法响应现代网络教育的号召。现代社会方方面面(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都在飞速发展,人们不想被时代所淘汰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而建立时代需求的现代学习型社会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提升现代网络教育质量。国民只有更新观念才能把终生学习变成现实而不再只是虚无缥缈的概念,从而顺应现代新时期的要求。第二,网络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发展。自从出现网络教育之后,它的发展便一直与时代的发展保持一致。以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当代社会经历了信息革命后,人们的生活迅速改变,网络教育在各国的许多所高校蓬勃发展,尤其是英国和美国的高校。但是,中国的网络教育的发展现状需要提高现代教育质量。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的试点院校的发展并不是很好,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网络教育,怎样借鉴国外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怎样去发展网络教育,使它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取得最大的利益,是学习型社会建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课题。网络教育理论一直是教育理论的薄弱环节。理论研究的开放式网络教育和网络教育在国内外的发展有助于中国开放网络教育的理论建设。网络化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重要的转型,它就像灯盏一般为我国的教育现状指明方向;以国内外的实际经验教训为借鉴,得出质量贯穿网络教育,是网络教育的生命,并通过对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深入研究,使用一些基本理论,开辟出一条与我国国情相辅相成的现代化网络教育之路。

二、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史

网络教育以前又叫做远程教育,它在中国已经有了三展史。它的第一代是函授教育,函授教育虽然存在着大量的局限性,但是它的发展还是为我国培养了许多的人才,为网络教育打下了基础;第二代是在80年代广播电视教育的兴起,中国的远程教育在世界的中央电视大学享有盛誉;第三代网络教育是基于90年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现代网络教育。在国家教委的主持下,1994年底“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由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联合建立。1996年清华大学王大中校长率先提议发展现代网络教育;1997年,湖南大学与湖南电信共建第一所网络大学。清华大学在1998开设了在线研究生课程。1998年9月,教育部正式准许为国家现代网络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的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邮电大学、浙江大雪和湖南大学。1999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九月,CERNET高速骨干网络建设项目;2000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网站和网上管理暂行办法》,同时试点高校继续扩大办学规模。2012年,试点院校已有68所。

三、高校网络教育的质量标准研究

每个国家都存在自己的评价主题和质量观,因此不同的国家对网络教育的质量标准的界定也存在着异同。评判网络教育的质量高低包含多重标准:(1)传统教育的资格标准一样,即以得到社会的肯定、成功申请到政府支持资金为其评判质量标准;(2)根据学生综合素质的素质要求,即在识别和量化教学绩效指标的基础上衡量网络教育的优劣;(3)以能够成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作为他们的质量标准。我国和外国相比较,我国对高校网络教育现代化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相对来说还比较稚嫩,不像外国,有专业的团队和专业的资料对网络教育现代化进行研究。在翻译过程中,他们也提出了一些网络教育质量标准。在学术界,大家普遍认为网络教育质量标准有两种取向:一是体现在人才职业分类的市场取向的标准;二是教育标准分类中的学术定位标准。但不管是什么取向,都存在很多形式。

四、提高高校网络教育质量的对策

关于如何提高高校网络教育质量,有以下几种对策:

(一)始终保持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加大考试管理力度,严抓考风考纪,积极上进,勤奋务实。

(二)提高中国网络教育质量的对策,首先要明确网络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而完善管理模式,强化学习支持服务,精品课程设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三)根据中英网络教育的现状比较,它的结论是,在中国的远程教育质量的提高,可用于构建基于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框架。

(四)通过现代网络教育理论、实际实践的经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及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得出“以学习者为本”的核心思想,充分激发网络教育学习者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

(五)要规范招生入学制度,确保生源质量,加大高校网络教育教师团队建设、提高师资力量,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和采用系统化的教学质量管理。

(六)从教师的自我突破和自我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进步,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来提高网络教育的质量。综合以上论述,当前人们对高校网络教育十分关注,颇有许多研究与见解,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自然就会发现网络教育大多问题集中于教育质量标准与教育评估。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发现网络教育还存在以下缺点:一是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研究缺乏系统性,相对比较松散,没有整合;二是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研究没有针对性,不能一刀见血的指出我国网络教育的问题所在,对我国网络教育的质量发展没有太大的帮助,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所以,本文在结合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网络环境下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和质量,分析了各个时期远程教育的主要质量问题,为了衡量网络教育的质量,有必要根据网络教育的特点对远程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我国的一些教育者通过对高校网络教育的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把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归结于五个方面:教育系统的设计;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审核;课程的学习率;网络教育院校的招生率以及学习使用者的支持率和评价。网络教育要学会自身持续发展,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大家的支持,若要如此,便就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进行不断的实践检验。

五、高校网络教育的质量保证研究

说到教育质量的保证,首先,什么是教育质量。有些文件是这样进行诠释的,教育质量即是指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教育效果的好坏,最后的成效自然是体现在接受教育的人身上。根据国内外对网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可以把网络教育质量归纳为以下几点:质量即是评论;质量即是效果;质量即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质量即是提升;质量即是自我发展;质量是一种复合的概念。只有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高校网络教育进行监控才能保证高校网络教育的质量。由此便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网络教育监控体系。按照教育的目标和质量标准进行监督与管理,从而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改正,从而达到不断完善网络教育的效果。教育监控体系可以使教育的每个过程都得到监控,从而使教育质量更上一层楼,有效缓解当前我国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六、高校网络教育质量及质量观研究

学术界对于高校网络教育质量及质量观研究提出了几种看法。首先是教育质量观要科学。在“远程教育”一书,远程教育机构的质量的教育服务输出,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和提高劳动力素质培训需求和能力。我们必须坚持以质量观为科学发展观的渗透,树立质量科学的质量观念,作为高校网络教育健康发展的第一前提;坚持以学生为本,支持服务,促进质量改进;坚持质量全球意识,使系统的运作沿着内涵的发展道路。其次,是网络教育质量要满足观念多元化、多样化。如在《论高校远程教育的定位》中认为网络教育与传统的高校教育应有明显的质量区分,即质量的好坏与学生的喜爱程度影视评判高校网络教育定位的标准。陈乃琳在“远程教育”思想素质作为远程教育质量评价应坚持教育质量多元化和指导原则的基础上,认为像黄蓉怀、曹苑一样。除此之外,网络教育的质量观还必须具有特色性。随着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教育院校开始广招学生,竞争日益激烈。若想在如此多的院校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网络教育能真正学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网络教育是人们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实行者,所以高校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来因材施教,从而培养不同的人才,充分展现网络教育的优点。“张俊在建立质量远程教育新概念”的文章还谈到了看法。

七、关于网络远程开放教育的现状研究

当前国内的高校网络教育发展趋势较为平稳,大体局面已基本形成。国外的高校网络教育已发展较为成熟,国内的还比较稚嫩,并且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但这并不影响网络教育的发展,现在已有好多所院校用实际效果向人们展示了网络教育的优点。网络教育当今已成为一种潮流,正在以破竹之势的劲头向前发展。当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阶段,这样的情况是不足以保证人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的,而网络教育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使每个人都成为有知识的文明人。

八、高校网络教育的未来发展前景

网络教育的概念范文第4篇

网络教育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在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数字内容,进行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对面的教育活动。它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快速和灵活的交互式功能的多数教育者和学习者。“互联网+”网络教育作为一种网络教育,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互动和沟通的问题。

2互联网形势下网络教育的现状

2.1“互联网+”网络教育普及未有达到绝对的高度

网络普及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并向移动端快速蔓延,在不久的未来,甚至现在,移动互联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网络教育如何从固定台式机用户向移动端用户发展。是“互联网+”网络教育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2.2“互联网+”网络教育缺乏吸引力

从“互联网+”网络教育设置和内容上看,其特点在于:网络资源呈多样化发展,但内容偏重课程教学如同步教学、多媒体教学等,通常是将教学内容做成教学软件后供学员在线观看和下载,并辅以答疑辅一导等服务,在“互联网+”网络教育栏目建设上,本文认为“互联网+”网络教育应该办出自己的特色。“互联网+”网络教育要发挥网络的优势,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在线交互的功能,通过演示和讲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2.3国家政策对产业支持有限

“互联网+”网络教育采用线上培训的发展模式。国内网络教育信用制度尚没有建设完善,单纯的在线培训较难取得用户的信任。十一五以来,国家政策一方面集中在传统领域的正规教育,另一方面为中心的素质教育对中小学生“负担”,支持网络教育是远远低于其他教育方式,相比之下,当地的激励,每个学校和课外辅导机构的网络教育发展规划成为贡献更多的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3促进“互联网+”网络教育的对策

3.1加强对互联网培训平台建设与规范管理

“互联网+”网络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平台的支持。平台不但是教师培训的土壤,而且通常决定了教师培训的实施模式与管理模式,因此研究教师培训平台的发展就具有了重要意义。理念和技术是决定教师培训平台设计与开发的两个核心要素。其中,平台的设计理念,尤其是教学理念,决定了平台的设计思路和平台的核心功能,是增强平台教学可用性及附加值的关键。而技术为理念的落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是平台功能最终实现的关键。很多时候,技术还会引领教师培训实践,成为推动理念革新的先导。本文通过基于实践的剖析,试图呈现各个阶段的平台特征及演替规律,以期为我国教师培训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3.2对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如何有效地发挥网络教育资源的优势,促进“互联网+”网络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正是网络教育资源辅助教学的优势之一。通过网络教育资源,烘托场面,使学生在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加深对生字的印象,创设乐学的情境。课堂上可以利用视频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感知。自然过渡到识字教学,学生兴趣浓厚,印象深刻。

3.3建立基于网络的面向网络学生的学习策略支持系统和技术支持系统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成功的网络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经常缺乏网络学习活动的理解,学生也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习适应网络。所以在互联网在网络教育,网络教育学院应该添加负责咨询学习策略指导,也可以设计和开发的网络学习策略指导咨询系统基于网络,特别对网络学习策略的指导,培训和公开讨论,鼓励学生讨论网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3.4制定相关的法令法规,提供质量保证体制

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尽快以法律的形式的网络教育教学单位各级的规定权利、责任和义务,教学活动的规范化管理,同时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和评价、运行过程的合法性和监控质量教育。各级教育部门也应该尽快相应的系统,以确保网络教育的健康发展。

4结语

网络教育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学习境脉;无尺度网络;网络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9―0080―04

目前随着我国信息化教育逐渐普及,数字化网络教育资源以其独有的优势被应用到教育教学中。然而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热潮中,一些问题逐渐凸显出来,面对新的瓶颈,需要研究者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并提出切实的策略。本文从网络学习境脉的视角,借鉴无尺度网络理论,对此展开探索。

一 相关的两个概念

1 网络学习境脉

“境脉”是指“所有可以用于确定当前主体(如人,地点,物体等)的所在情境的信息。“网络学习境脉(E-Learning Context)”的概念及模型由郑燕林等人提出,并对“网络学习境脉”提出了框架性描述:“网络学习境脉”涵盖了所有定义网络学习情景的元素,例如从物理环境到虚拟空间,从个人知识兴趣、知识背景到社会文化背景,从显性的交流到隐性的认知,从技术到媒体到情感状态等[1]。知识、人、技术媒体被认为是网路学习的三种核心元素,相应地,知识境脉、社会境脉、技术境脉可以被确定为网络学习境脉的三种构成要素,这三种境脉分别以知识、人、技术为主体,反之这三种主体之间的复杂关联又构成面向不同主体的境脉(如图1所示)。这三种构成性境脉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没有绝对的界限,而是互为关联,相辅相承[2]。

2 无尺度网络

无尺度网络在实际生活中比比皆是,却长期不为人重视。早在1998年美国圣母大学物理学教授Albert-Laszlo Barabasi和麻省剑桥资讯公司的首席科学家Eric Bonabeau等人开展一个描绘万维网的项目时,就发现了无尺度网络结构,而在此之前,所有复杂网络被人们看成是随机网络。直到他们的文章Scale-Free Networks(无尺度网络)[3]被翻译并发表在《科学美国人》中文版上,才引起国内科学界的注意。

无尺度网络的特点是网络中存在“集散节点”,并且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结遵循幂次定律,大部分的节点只有少数连结,而少数集散节点拥有大量的连结。与随机网络中连结的随机性与民主性分布不同,遵循幂次定律的无尺度网络描述的是由少数集散节点所主控的非对称系统。无尺度网络中的集散节点有着极强的马太效应,在对意外故障中具有极高的强韧性,但面对协同攻击却不堪一击。无尺度网络的特性以及其推论诸如长尾效应、六度分隔等理论已在计算机网络、医学、商业、社会学、生物学等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

我们曾提出无尺度网络理论在知识挖掘中的应用,就某一关注领域抓住集散节点进行信息推送的资源收集方法[4],可以作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技术策略的一个有效方法。

二 网络学习境脉视角下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

资源就是信息的物化表征,而“网络学习境脉”隐喻着网络资源建设的三个层面:技术支持层面、知识组织层面、社会认知层面。网络资源建设的这三个层面分别对应着网络学习境脉的三种构成要素(技术境脉、知识境脉、社会境脉),也分别对应着三个主体(技术、知识、人)。因此,网络学习境脉可以帮助我们从技术、知识、社会三个维度全面的重新审视网络资源建设方法。

1 技术境脉:技术支持层面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

技术境脉指所有可能影响到网络学习的技术因素。相应地,技术层面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可以从网络教育资源的自身结构形态入手。我们发展了信息化教育资源结构形态分类理论,借鉴了无尺度网络理论,提出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四个方法:资源有效挖掘、离散资源聚合、异构资源同构、劣构资源良构。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困难,一是有效资源难以挖掘;二是在于资源的离散性,即海量的离散资源造成资源结构水平低下,并为检索和利用带来不便;三是在于学习资源的异种性(Heterogeneity),即资源编码形式存在差异;四是内容组织上,局部可能是良构的,但总体是劣构的[5]。根据以上分析,在胡小勇提出的网络教育资源的二维结构形态分类[6]的基础上,我们从资源的内容组织(良构与劣构)、资源呈现形式(同构与异构)、资源存储分布(离散与分布)三个维度构建了网络教育资源的三维结构形态分类模型(如图2):

据此,网络教育资源可以分为如表1所示的类:

在这里,离散与分布的不同之处在于离散的资源是无序的,而分布的资源可以是有序组合排列的,即资源分布存储,目录集中管理。显然,当前网络教育资源存在的状态大多是“异种――劣构――离散”型的,而完全集中的资源建设成本高、建设时间长、技术要求高,我们认为,“良构――同构――分布”是一种比较现实的低成本高效用的目标状态。而实现这个目标要解决四个问题:资源有效挖掘、离散资源聚合、异构资源同构化、劣构资源良构化。

(1) 资源有效挖掘

传统的使用搜索引擎进行关键词搜索的弊端在于信息过量与相关性不高,即过度关注知识的广度而忽视知识精度:几乎任意一个关键词的搜索结果都有上万条的查询结果,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查询结果进行阅读。

根据无尺度网络(scale free)的思想和实践[7][8],网络节点中5%到10%是集散节点,而根据网站评价方法[9],入链出链和网络影响因子是评价网站质量的关键,网站之所以能成为集散节点也是因为网站资源优秀,集散节点就代表着网站资源节点。以Vreeland的研究为例[10]:他发现10%的站点包含80%的出链、出链数与外链数没有明显相关、外链通常指向的往往都是资源优秀的原创网站等具体特征,并且集散节点有着极明显的马太效应。

根据以上理论与实践,我们将无尺度网络应用到教育资源挖掘获取方面,可以得出以下推论及应用方法:在某个学术领域,只要抓住这5%~10%的集散节点网站做信息推送,就可以实现互联网上超过80%的关键信息获取。这比使用搜索引擎盲目搜索有价值的多,从而提高资源检索能力。与此同时,资源并不是越多越好,边际效用递减规律[11]为我们证明了这一点:信息太多等于没有信息,资源泛滥等于没有资源。在资源数量增长的同时,边际效用也在不断递减。

那么,比如教育技术学,对国内学术门户网站比如中国教育技术、中国教育技术学科资源网与东行记等原创性较高的网站进行信息推送,将是获取信息效率较高的方法。对于有效资源的检索,提高查准率,关键就在抓住集散节点。因此,有时到集散节点进行站内搜索比用搜索引擎查准率高、效用高。而不要查全率高,因为资源够用是最好的,资源多了会产生边际效用递减,甚至产生负效用。

(2) 离散资源聚合

聚合即资源由离散转向分布的过程。离散资源聚合可以通过信息推送技术来实现。“信息推送”(Information Push)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标准或协议,从网上的信息源获取信息,通过固定的频道向用户发送信息的新型的信息传播系统。它是根据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将用户所需信息主动送达用户的技术[12]。信息推送技术改变了互联网上信息访问的方式, 将用户搜寻信息变为有目的地接收信息。信息获取方式由传统的信息拉取(Information Pull)到信息推送(Information Push),是从被动到主动的质的变化。它的应用使有选择性的智能化的方法得以出现,使离散信息能够按需聚合成为可能。

RSS技术是信息推送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工具。网络用户可以通过支持RSS 的客户端工具或网络订阅服务订阅自己兴趣、研究相关的资源网站,以后只要用户打开客户端浏览工具或者登录服务,都将在最新时间阅读所订阅网站的最新信息,这样一方面减少寻找目标信息的时间,另一方面,大大加强了所关注领域知识信息的时效性。RSS技术应用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有着显著的优势:省时省力、个性化、准确率高、形式上同构、易于保存与整理。

(3) 异构资源同构化

互操作技术(Interoperation)是实现异构异种资源互联互用的关键技术,能解决异构资源同构问题。目前的互操作技术主要包括:系统层面的互操作技术,解决硬件、平台操作系统的不兼容;文法层面的互操作技术,解决不同语言和数据表达方式的差异;结构层面的互操作技术,解决不同数据模式的沟通;语义层面的互操作技术,实现信息交换中术语的意义差别;教学应用层面的互操作技术,包括教育建模语言/通用学习格式(EML&ULF)等,直接实现将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相绑定的应用互操作[13]。

(4) 劣构资源良构化

结构化技术(Structuralization)能够实现资源从“劣构”向“良构”转变,将离散混乱的资源数据变成有序结构化的资源。目前已有的教育资源结构化技术是“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的计算机科学思想在教育中迁移应用所产生的“学习对象(Learning Object)内容对象(Content Object)”等理念,以及“可重用内容对象参考模式(SCORMS)”、AICC等行业标准[14]。

2 知识境脉:构建以主题资源为主的分布式网络教育资源

知识境脉不但研究知识本身的特点,还研究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知识境脉直接影响到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一方面网络教育资源为主的网络学习环境形式决定了知识构建的深度与广度;另一方面,知识挖掘、知识表征、知识导航又直接影响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我们认为,围绕实际需求出发,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主题资源,低成本的分布式建设,是比较符合实际需求的方案。

主题资源是指按照教学实践要求,围绕某一主题展开教学活动所需的各种教学资源的组合。主题资源能够体现结构化资源的优点,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围绕主题在教学资源和教学任务、教学活动、教学环境之间建立有意义的关联[15]。主题资源是半开放性的,具有很强的生成性与动态性,以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因此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将具有较强内在联系的和共同主题的资源构成一个主题资源单元,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结构化和模块化,弥补了以书本结构为主的传统资源组织形式所凸显的过于关注显性知识的整理与收集而轻视对隐形知识的挖掘与利用的弊病。

主题资源的存在形式可以是分布式的,即资源可以不集中在本地,通过链接与互访,即所谓的“链接主义”(Connectivism),可以容易的实现资源的获取。目前,已经有许多这样的成功案例:2005年北京市搭建的中小学信息资源平台,采用“资源分布存储,目录集中管理”的建设思路[16],有效避免了资源的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发挥优秀资源的使用效益。上海市教育资源管理系统采用分布式管理的方案[17],取得了较高的成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硕士研究生的东行记电子杂志是典型的分布式管理的例子[18]:杂志只是大量链接的集合,但都是围绕某个主题而有序展开的。这样的分布式设计,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实用化、低成本、高效用的知识管理方式。

3 社会境脉:依靠多主体发掘网络教育资源

社会境脉并不局限于社会情景,网络学习是有其社会性的,学习者是无法从社会情景和社会文化中剥离出来。作为社会学习的个体,社会认知的一部分,学习者必须与指导者、学习伙伴进行交流和协作,才能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社会境脉的视角来看,网络教育资源作为网络学习环境的一部分,也具有社会性。忽视学习者本身的个体实践资源的挖掘与利用;轻视知识的辐射、共享与创新;忽视帮助学习者之间形成有利于协作学习的良性社会交互网络是当今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误区。

如同现代教学系统设计呼唤使用者设计与置身于其中的设计(Designing Within)一样,我们认为,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人的活动系统必须由那些处于其中的人、利用这些资源的人以及这些资源所服务的人共同来建设。多主体发掘网络教育资源即教学专家、教师与学生群策群力,探索创造个人化与社会化的正向循环、开放性与聚合性并存的参与式架构的群智组织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新模式。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也需要使用者的参与,彻底摒弃只有教师才可以建设学习资源的旧思想。尤其在高等教育中,教师不可能完全了解学生需要什么,通过多主体的资源建设方式,才能真正体现学生为中心。学习资源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只是教师授课的工具,那么必须要以情境化需要为核心,以问题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发展生成性、动态性资源,即一种以使用者自身为中心的学习资源建设理念与实践。

三 结语

通过网络学习境脉的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全面、清晰地把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内涵与方法,它给予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管理,从多个维度思考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策略,从而优化网络学习系统,提高学习绩效。

参考文献

[1][2] 郑燕林,李卢一,王以宁.“网络学习境脉”的概念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07,(8):17-21.

[3] 无尺度网络[DB/OL].

[4] 胡艺文.无尺度网络在知识挖掘中的应用[DB/OL].

[5] 胡小勇,詹斌,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6):56-61.

[6] 胡小勇,祝智庭.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技术观[J].中国远程教育,2002,(10):54-56.

[7] 无尺度网络[DB/OL]. .

[8] 百度贴吧:信息融合与无尺度网络[DB/OL].

.

[9] 陈向东.一种新的教育网站评价方法链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7,(7):66.

[10] R C Vreeland.Law libraries in hyperspace: a citation analysis of World Wide Web sites [J].Law library Journal, 2002, 92(1):9-25.

[11] 胡小勇.边际效用:教育资源怎么整?[N].中国电脑教育报/中国电化教育信息化版,2006-11-20(Z6-Z7).

[12] 杨向明.网络时代信息推送技术及相关问题[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3):79-80.

[13]A.P.Sheth.Changing Focus on Interoperability in Information System: From System, Syntax, Structure to Semantics [DB/OL].

.

[14] ADL.SCORM2004 3rd Edition [DB/OL]. .

[15] 杨四耕.什么样的课程资源能满足教与学的需要[J].计算机教与学,2006,(Z1):15-17.

[16] 张虹波.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J].中国电化教育.2007,(7):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