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提问的概念

课堂提问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提问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堂提问的概念

课堂提问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数学课堂提问技巧;探索

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数学知识的主要阵地,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研究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原则与技巧是优化课堂过程,优化学生思维流程的关键。

一、问题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注重质量

每个教学单元都有其重点、难点,每堂课提问应该围绕这些重点、难点进行。知识是无边的海洋,不突出重点、难点,舍本求末,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片面追求所谓课堂气氛活跃,就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提问要考虑它的价值性,不能随心所欲。原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认为提问方法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远没有解决的教育学上的问题。他要求采用“教育上合理的提问方法”。如果提问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并且学生又不可能照搬课本上的答案,就可以认为,进行了“教育上合理”提问。

二、问题设计要适应学生能力和水平,注重难度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需对全体同学的综合情况(主要指个性、知识、素质、能力、基础等)全面分析和正确把握。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的实际需要,掌握好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问得太平直、太浅显,如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能不能”等,学生几乎不用通过思考就立即回答,齐答了事,整堂课表面上看来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流于形式、华而不实,这样的提问对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没有任何益处。而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则易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就会损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教学也没什么好处。

三、问题设计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注重趣味

课堂提问就是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这种以矛盾冲突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

四、问题要有结果和答案,注重评价

有问必答,这是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在教案设计的时候,教师应把本课时该提哪些问题,该作哪些回答,标准答案怎样等详细程序全部编入设计,还要估计学生对这问题可能有几种解答,可能会出现哪些差错,该怎样引导等。 如笔者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有这样一个片段: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分数后,提出了一个问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已分成两个阵营,有的说对,有的说错。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笔者没有判定谁是谁非,而是鼓励双方进行辩论,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学生课堂辩论。正方(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反方:“是!是!”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反方:“是!是啊!”正方:“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师:反方同学,你难道不想说什么吗?反方(从圆纸片上撕下一小块),高举着分开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正方:“是。”反方(把小小的一份举在面前):“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小声的):“不是。”反方:“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要同意这种说法呢?”正方服气地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中。自始至终,教师以微笑鼓励着学生,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辩论结束,教师紧握着反方学生的手,说:“祝贺你们,是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深情地握着正方的手:“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问题的出现,才给咱们全班带来一次有意义的讨论!”教师彬彬有礼地向他们深深鞠了一躬,孩子们笑了。教师接着向全班学生说:“从上面的例子可以体会到,‘分成两份’和‘平分成两份’是不一样的。我们一定要仔细认真。”在这节课中,正是教师延迟了对标准答案的判定,才有了这个精彩片段,它使成功者体会到快乐,使暂时失败者也深刻地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与尊重,体现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课堂提问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问;原则

课堂提问是高中数学教学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课前提问能够起到复习作用,并且引出新的内容,也就说能够对新旧知识起到一个衔接的作用;课中提问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的发现新内容的知识点,了解课程脉络,可谓是学习新内容的点睛之笔。课后提问能够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老师还能通过课后提问对课上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在课堂提问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其设计院侧,将课堂提问的作用完全的发挥出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一、趣味性原则

学生听都不爱听的问题即使能将课堂所有知识点全部联系在一起,也不能对学生起到任何作用。因此,在问题设计过程中,首先应当是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上,这也就要求问题具有足够的趣味性。这可以说是高中数学教学问题设计过程中一个较为困难的问题。众所周知,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此要想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设计就要格外下功夫。针对这一难题,老师可以通过“未知是神秘的”这一点入手,未知的东西总能引发人的兴趣。在问题设计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当前的事实问题、科教探索等电视新闻节目,将比较吸引人的内容设计到问题当中。

例如,在讲解三角恒等变换内容时,对于课堂问题的设计,老师可以将人类至今都难以理解的百慕大三角设计到提问当中,假设,百慕大三角海域所构成的图形为……,请根据给出条件,找出具有三角形条件的所有三角恒等式,然后在此问题的基础上不断的延伸。通过百慕大三角这样未解之谜的介入,是问题变得更有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问题的了解欲望与解题积极性。

二、扣题性原则

当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就要重视问题本身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问题的设计就一定要与课堂学习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问题要紧扣课题。并且要层层递进,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由浅入深,让学生能从前一个简单问题的成功中逐渐树立起信心。

例如在复习讲解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可以分层次的、由浅入深并紧扣课题的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来层层递进的将课堂的知识点植入到学生的脑海里,如怎样判断直线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怎样判断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怎样计算圆上的一点到直线间最短距离?怎样求得过圆内一点的最大或者最小的弦长?如何求得圆和圆相交时的公共弦方程等等问题。

由于数学知识定理、定义的枯燥,现阶段很多学生都对学习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然而在这样紧扣课题又富有层次感的问题中,会使学生感到所学习的内容非常有条理,这样就能从心理上降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抵触,一步一步的深入到学习当中,当学生真正弄懂了,也就逐渐的接受并喜欢上学习数学,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也可以看出课堂提问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意义。

三、锁定概念关键词原则

数学概念在教学当中是尤为重要的一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许多数学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对与这些概念,学生往往都处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中,因此,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应通过对概念中关键词的锁定,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概念,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只有准确的理解与把握概念,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只有听的懂、学得会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在进行增函数一节的内容讲解时,通常,设函数f(x)定义域A中的么偶够区间上任意两个自变量为x1、x2,当x1

再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时,定义为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值都等于一个常数,那么我们就称这个数列为等差数列。在定义讲解的同时老师可以提出问题:能不能将定义中“每一项、从第二项起”这两个词去掉呢?若是去掉了这些词,定义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若是将定义中的“差”变成“商”或者“积”,定义是否还会成立呢等等问题。这样的问题看似简单,但是能够使学生对概念进行细致的解读与思考,加深学生的音响,为今后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这样,通过环环相扣,节节深入的方式,将概念中的关键词融入到课堂提问中,让学生在学习较为抽象、比较吃力的概念时,能够保持思维的连贯性,与此同时,老师还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对概念进行细致的运用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不仅对概念起到巩固作用,也为启发学生,使其能够更加容易的接受新的知识。

总 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是十分有效的方式,因此,对于问题的设计也必须以此为目的。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老师要尽量将趣味性、扣题性等原则融入到问题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抵触心理,使学生在轻松、紧凑、有条理的课堂教学中爱上数学、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1] 王彦峰.课堂提问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04)

课堂提问的概念范文第3篇

一、生动有趣原则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课堂提问的对象是学生,学生们由于年龄特点的影响,对于一些生动有趣的问题感兴趣,会激起学生探究和思考的兴趣.而对于纯知识性的问题,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教师旁征侧引地联系知识结构,也很难吸引学生.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必须要以生动有趣为首要原则.

比如:在学习有关极限概念的时候,我在课堂提问设计的时候,就首先考虑到了生动有趣的原则,为了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参与热情,我首先简要地描述一下龟兔赛跑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把乌龟和兔子的角色特点与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结合起来,把问题设计为:我们都知道在相同前提下,兔子肯定比乌龟跑得快,可是,假设把速度慢的乌龟放在离速度快的兔子10米远的地方,让乌龟和兔子同时同向起跑,那么,如果兔子和乌龟在中途不休息,经过一段时间后,兔子会追上乌龟吗?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们都不假思索的回答:兔子只要不偷懒肯定能追上乌龟.此时我给出的答案是不能.学生们不理解,需要老师给出一个合理的理由.此时我不紧不慢地说道:我们知道兔子和乌龟是同向同时起跑的,当兔子在跑出一段距离时,乌龟并没有闲着,假设兔子跑了10米.乌龟跑了5米,当兔子再一次追出5米,乌龟跑出来2.5米.那么,一直就这样追下去,兔子就会无限地靠近乌龟,只是靠近但并没有追上乌龟.那么,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极限的概念.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巧妙地把故事和问题结合起来,实现了问题的生动趣味性.

可见,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积极地参与,教师的教学提问有必要设计得更加吸引人,以生动有趣为原则,设计教学问题是由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所决定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有符合这样的设计原则,才能够吸引人和打动人,才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才能够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联系课题原则

教师在课堂上所要提出的问题除了要吸引人之外,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把教学问题和所教的数学课堂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深入浅出地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形成知识结构,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脉络.有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学习有关圆和直线关系内容的时候,为了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和脉络体系,我在教学提问的设计上,就特别注意教学问题的联系课题原则,力求让所提出的问题契合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前后联系,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由点到面,牵一发动全身.所以,我设计了具有前后联系同时又具有鲜明逻辑关系的问题,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形成递进的逻辑关系.问题是这样设计的:问题1、回想所学过的知识回答:确定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方法是什么?问题2:那么,圆和圆的关系又是怎么判断和确定的呢?等等.

这些具有前后联系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地思考,有助于实现学生对知识结构和脉络关系的整体把握.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的建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问题的联系课题原则,为实现学生的思维和知识的纵深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联系概念原则

数学的概念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往往都是在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发展和引申出来的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们在做的题多了之后,往往会忽视数学概念的内容,于是往往由于概念不清,导致错误百出,从而直接影响数学成绩的提高.而如果我们教师在提问中,引导学生密切联系概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解题习惯,更能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比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知识的时候,学生对于等差数列的概念往往容易混淆.导致在今后的教学中出现问题.为此,我在学习与等差数列有关知识的时候,就注意课堂提问的设计要与概念相联系,促进学生的知识细化和明确化.于是我提出:对于等差数列的概念中有关第几项的表述,试着思考一下能不能在等差数列概念的定义中去除或是忽略关于第几项的表述内容?那样,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课堂提问的概念范文第4篇

一、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

学生学习了新知识后,掌握得如何,理解到什么程度,教师通过提问可以及时接收学生的语言反馈,当堂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有效地调控教学进程,改变教学策略。

(二)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是否集中,直接影响着听课的效果。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准备或正在回答问题时,注意力最集中;而长时间静听教师讲授,注意力就会分散。所以授课时教师如能以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把学生的思维紧紧钳住,学生自然就会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讲课。

二、当前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及解决策略

(一)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

2.提问没有层次,难易问题无梯度。

3.不能灵活应变、利用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回答追问下去,进行拓展。

4.只提问学优生,不提问后进生;专提问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后进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

5.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

6.将课堂提问视为教师的专利,只让学生学会“作答”,学生处于被动的应付状态。

(二)增强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针对以上可能出现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课堂提问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紧扣要点,讲究目的性。

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教材重点和难点,针对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目的设计提问,并拟定好包括主要问题、提问对象、提问顺序、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对策略等内容的提纲,尤其要认真推敲提问的内容与形式,力求做到提问的内容具有典型性,提问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使问题指向课堂教学中心,切实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

2.先易后难,讲究科学性。

问题设计要以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为依据,要有合理的梯度,有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层层提升,由“现有发展区”顺利向“最近发展区”跃进。

如:“滑动变阻器”一节,围绕“变阻器的原理、构造”可设计下列一些问题:

①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②4个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中,通过改变何种因素改变导体电阻更容易?③实验中,滑片在铅笔芯滑动是改变了铅笔芯的长度还是改变了接入电路中的铅笔芯的长度?④实际的变阻器有一定的强度和变阻范围,有三种材料:铅笔芯、镍铬合金丝、铜丝供你选做变阻器的电阻丝,你选择哪一种?为什么?⑤电阻丝较长时,滑片在上面滑动时操作不方便,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呢?⑥电阻丝绕制时容易靠在一起引起短路,造成变阻器的电阻变小,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以上设计的6个问题,前3个问题为使学生掌握滑动变阻器的原理而设计,后3个问题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认识滑动变阻器的构造而设计。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便于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能较好地诱导学生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适时提问,讲究启发性。

提问要把握恰当的时机,当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新的求知需求发生碰撞,产生认知冲突时,提问就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思维处于“愤悱”状态。

如:杠杆一节“力臂”概念教学,若不考虑学生的知识准备,直接发问“什么是力臂”,不能促进学生思考,学生回答仅仅是一种看书后的复述,学生脑中力臂的概念是暂时的,至于为什么要引入力臂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来龙去脉一概不清。这种提问属于过早提问、无效提问,不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杠杆的五要素应该是边实验边引出,其中力臂的概念应在学生知道了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后通过实验来建构,教师可为此设计两个对比实验,实验内容为: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大小相等,力的作用点与力的方向不同,而力的作用效果相同。通过观察实验,学生头脑中的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冲突,此时教师及时启发:实验中力的大小相同、力的作用点与力的方向不同,而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这说明不同的作用点和方向共同决定了相同的因素。这一因素是什么呢?启发学生去探究、去发现,自己主动构建“力臂”的概念。

4.面向全体,讲究广泛性。

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所提问题要具有覆盖性和普遍性,照顾到上、中、下各个层次的学生,不同目的、不同程度的问题,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来回答。在加强双基训练时,应多问后进生;在训练重、难点时,则要多问学优生。

5.合理评价,讲究激励性。

激励是提问的重要功能。学生答完问题,教师及时进行恰当的激励性评价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评价要秉承激励性原则,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客观的有积极导向的肯定性评价,多用赞美、鼓励、肯定的话语,善用友好、真诚、激励的眼神和手势,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坦诚地指出不足,提出希望。

为了给学生恰当的评价,一方面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教师要学会倾听,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说完。对问题回答不理想或答错的学生,更要细心呵护,要积极寻找他们在问题回答中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当然对问题回答中的错误,教师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要诚恳地帮助他们,善意地指出其思考或回答中的不足,为他们指明努力的方向。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教师千万不能把提问当作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用这种办法来惩戒所谓“不听话”的学生。

6.师生互动,讲究主体性。

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产生疑问和设想,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课堂提问的概念范文第5篇

一、教师提问的意义和原则

(一)教师提问的意义

1.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始于学习者的注意,而影响注意的是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有意注意在课堂学习中起主要作用,但需要学生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上最多可维持20分钟的有意注意,此后就会感到疲倦,精力易分散,而这仅靠学生的个人意志或课堂的制度约束是不够的。此时尤其需要教师适时转换教学方式,创设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科学性的教学情境,通过提问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以热情、幽默的方式适当调节课堂气氛,将学生的兴趣和精力重新“拉”回到课堂中来。

2.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对公式的记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初学时不易理解。例如,高中阶段的函数概念,是用两个数集之间对应的方式来阐述的,实现了函数概念由静到动的转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静态的表达式视为动态的过程,从变量说过度到对应说,这是高中阶段函数教学的关键。处理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问题来考察学生的理解是否正确,并由此来揭示函数概念的核心。比如:圆的面积是半经的函数吗?利息是时间的函数吗?父亲的年龄和你的年龄是函数关系吗?等等。提问要能体现函数变量间各种各样的关系,避免学生错误地以为函数揭示的只是某一种类型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只有把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实例展现出来,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才会更透彻。

3.方便教师获得更多更真实的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如何,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最为关心的内容,因为这既影响教学评价,也决定下一步教学计划的实施。而课堂提问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检验手段。

4.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新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而课堂上的教师提问可以强化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并使师生的关系走得更近,更有利于学生克服羞怯心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改变其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课堂惯性。

5.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教师逐渐深入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正在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知识模块,以利于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如理解函数y=ax2+bx+c,方程ax2+bx+c=0和不等式ax2+bx+c>0(

(二)教师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和实效性原则。教师的提问在内容上应紧扣教学大纲,有针对性,注重问题所要达到的效果;同时要把握好时机,灵活地利用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追问,达到超越课堂预设的效果。

2.适时适度原则。课堂效率的提高需要把握时机,教师要在适合的情境下适度提问。如果课堂没有按照教师原来设想的流程进行,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所提的问题及其顺序。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所以教师的提问不在多,而在精,尤其在于理答的过程。

3.变式和梯度原则。根据教育学规律,求知遵循渐进性原则,应尊重学生个体原有的认知水平。因此,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难度上应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富有梯度的,要让问题始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确保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学优生吃得香。另外,教师的提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对一个问题进行变式,使其达到知一懂百、举一反三的目的。

4.角度和广度原则。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提问的内容则要注意多角度,并能明确、具体地表述出核心问题,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动机具有激发、指向、维持和调节功能。所以,教师提问的角度不同,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势必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

(一)复习式提问

复习式提问是指在讲授新课之前,对与新课有关的已学知识所进行的提问。从认知的角度讲,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学生头脑中会按照自己的理解深度和广度组合成一个具有内部规律性的整体结构,教师对学生原有的学科知识的提问会唤起学生对这种知识结构的重现,并成为学生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组的基础。从元认知的角度讲,对于具有相似、相关内容的教学,学生可以自觉地将已习得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此时进行比较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整个知识体系。例如:在讲对数函数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习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有利于学生为学习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做好准备。

(二)理解性提问

理解性提问是指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为了便于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进行的提问。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用教材上的表述不容易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来层层剥去其抽象的“面纱”,还原其问题本质,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概念或规律中的关键词、疑惑点与易错之处。

(三)探索性提问

探索性提问是指在解题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发现解题思路而进行的提问。波利亚在其专著《怎样解题》中将“弄清问题”排在了四大解题步骤的第一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对学生进行波利亚式的提问:已知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未知量是什么?由此你认为怎样在条件和未知量之间建立联系?等等。通过一系列启发性的提问,唤起学生元认知的监控和调节,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将头脑中的知识重新组织,发现条件和未知量之间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这种解题思想,学生就会形成这样的思维习惯,对于一类题就容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对帮助学生脱离题海战术中的“苦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反馈性提问

反馈性提问是指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进行的提问。教师既要借反馈性提问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察言观色”,及时发现学生所存在的认知问题,以此确定接下来的教学计划,并针对学生所存在的认知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做到课堂上所应学的知识堂堂清、人人懂。例如:在学习《向量的概念》这一课时,当学生学习了向量、相等向量及共线向量等概念以后,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了解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平行向量;(2)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相等向量:(3)共线向量一定在同一条直线上;(4)向量的模式是一个正实数;(5)若■。”

(五)概括性提问

概括性提问是指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为了要学生对学习内容作概括和总结而作出的提问。知识只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学习主体的认识才能进入到一定的深度。数学学科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根据知识的特点进行归类,如学会重组知识模块,学会形成主线、建构概念图等,以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模块。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总结、概括能力,提高系统化能力等。在带领学生学习了函数的单调性以后,教师可通过例题解析,让学生自己总结并证明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步骤,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补充完整相关知识。

三、培养学生自我提问的能力

(一)如何培养学生自我提问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数学课堂上,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数学能力。那么,数学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自我提问的能力呢?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情境,是一种能激起学生情感体验的心理场;在这样的心理场中,首先是要有问题,其次是这个问题要能够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语言上的交流、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思考。人们在认知的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或感觉困惑的问题时会产生探索的欲望,这种欲望驱使个体积极思维、提出问题,思维的这种品质称为问题意识。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和元认知的过程,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认知和控制。元认知控制又包括计划监控和调节,是检查是否理解、预测结果、评价某个尝试的有效性、计划下一步动作、测查策略、确定适当的时机、努力修改或变换策略以克服所遇到的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存在的疑问进行自我提问。在课堂上,学生的自我提问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元认知作用的结果,是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思考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学生自我监控、调节,将更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当然,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可能都在同一程度,所以存在问题实属正常。这时只要教师稍微指导,他们就能产生问题意识,进而提出自己的问题。高中生正处在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争强好胜的年龄段,如果教师有问题意识,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正确地启发、引导学生的好奇心,自然就会促使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奥尔科特说:“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的教师只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而伟大的教师是启发。”从元认知的角度讲,学生只有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自我监控时才能产生问题意识,进而自我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回顾,从而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认知策略。此外,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鼓励学生提问,并做到:学生能提问的,教师就不问;学生不能提问的,教师就创设条件引导学生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分组练习等课堂学习活动来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教师如何积极对待学生的提问

1.肯定学生质疑的态度,鼓励学生求知的热情。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如何,都说明学生在思考,这种态度值得肯定。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强,有个性、有追求,教师应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肯定他们的求知热情。对个别不是问题的问题,可以通过“巧妙的化解”来引导学生在提问前认真、积极地思考,提高问题的质量。为此,教师必须做到: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提问,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饶有兴趣的神情,以微笑点头等予以鼓励,抓住问题中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等等。

2.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在肯定学生提问的态度和热情的同时,要及时对问题本身给出正确的理案、合理的解释,而不能给学生模棱两可的答案或置之不理。当然,不排除在一些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教师一时无法或不能回答的,这时就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和教学功力,灵活、高效地调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