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贫困学生资助办法

贫困学生资助办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贫困学生资助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贫困学生资助办法

贫困学生资助办法范文第1篇

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些学生家庭并不是特别困难,但都想通过国家的资助来减轻自己家庭的经济负担,在奖、助学金的评定中,不是相互谦让,而是你争我抢,甚至弄虚作假。学校都特别重视评定的过程是否规范、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但是,在评定前对学生的正面引导还是不够的。有些学校为了减少这一现象的出现,尽管采取了很多措施,但还是不乏出现不该享受资助的学生得到资助。所以,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

2对贫困学生教育管理中出现问题的成因

2.1对贫困学生这一群体了解的还不够深刻

产生这一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现在高职院校的贫困学生和过去的贫困学生有着很大的区别,过去的贫困学生基本上是经济问题解决了,其它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而现在的贫困学生不单单是经济上的贫困,同时还会出现因经济上的贫困而派生出来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层对学生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到位,导致一些学生工作人员频繁更换,甚至将一些没有学生工作经历和不能胜任学生工作的人员安排到学生工作岗位上,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2.2对贫困学生教育管理的投入不到位

一说到投入,人们往往就会想到的是财力上的问题。近十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都高度重视贫困学生的问题,采取了“贷、奖、助、勤、补”等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贫困学生的上学问题。设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生源地助学贷款等等。同时很多学校为了鼓励和帮助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学业,也设置了学校内部的奖学金和很多勤工助学岗位。从国家和学校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基本从经济上解决了贫困学生的上学问题,可以说经济上的资助已经相当给力了。但是,现实条件下,解决贫困学生的问题,需要投入的不光是财力,而且还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和本科院校有着较大的差别,如果学生工作人员和辅导员的配备比例和本科执行同一个标准,那工作效果是绝对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更何况高职院校所配备的辅导员不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是难以和本科院校相比的。

3对贫困学生教育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3.1经济上的资助

贫困学生的困难原因是千差万别的。对于学校来说,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不能让学生因为经济原因而辍学,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借助各种力量渡过难关。,譬如:指导学生办理生源地贷款,解决学费问题;好好学习争取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奖学金来解决生活费的问题。有些还可以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学校要尽可能多地设置勤工俭学岗位,为愿意通过勤工俭学来解决自己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平台。

3.2精神上的关怀

在重视经济资助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对贫困学生精神上的关怀,重视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自卑是高校贫困学生中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少数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巨大的环境反差,自觉不自觉的产生自卑心理。担心同学们看不起自己,不愿和同学们在一起相处,久而久之,就脱离了集体,疏远了同学,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形成性格上敏感孤僻、沉默寡言等。面对这种情况,学生管理者要多给这部分学生以关怀,用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用智慧启迪学生的心灵。既解决经济困难又解决精神困难、心理困难,才能引导贫困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3.3思想上的教育

贫困学生资助办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贫困学生 问题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贫困学生的定义

高校贫困学生的界定是高校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的前提,但对其界定学界还有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是贫困大学生的划分标准。对贫困大学生群体的界定一般有三种标准,分别是以学费支付情况为划分依据、以日常生活花费情况作为依据、结合城市最低生活线以月生活费为依据。无论是哪一种标准对贫困大学生群体进行界定,学校在对贫困大学生帮扶过程中,还是有比较明确群体对象的,这给我们研究贫困大学生问题提供了基础。

2 高校贫困学生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发展问题等不断突显。这说明,贫困大学生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亟需我们去改进。教育与经济资助相分离、缺乏匹配的环境支持系统、忽视高校贫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以上三个方面是高校贫困学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育与经济资助相分离

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高校贫困学生教育要想取得成果,必须将教育和经济资助相融合。教育需要以经济资助为前提,经济资助也要以教育为导向。贫困学生教育要加大对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力度,从经济上,帮助学生减轻经济负担和压力。资助是解决贫困学生问题的手段,并不是解决其问题的根本目的。经济问题只是一个浅层问题,思想和心理的健康问题才是深层问题。资助应以教育为导向、以育人为目的,将经济资助赋上教育的功能,才能实现其最大效益,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然而政府和高校将解决贫困学生问题的重心放在对贫困学生经济的资助上,以至于在经济问题逐步缓解的同时,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及心理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

2.2 缺乏匹配的环境支持系统

高校贫困学生教育存在特殊性,主要因为它对社会环境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高校贫困学生的产生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因此高校贫困学生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所以重视高校贫困学生教育的社会环境,客观分析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正确把握贫困学生教育的思路及对策是必不可少的。当前贫困学生教育缺乏与其相匹配的环境支持系统,表现在国家对贫困生问题的关注不全面以及社会资助体系不健全。

2.3 忽视高校贫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高校贫困学生经济资助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育人的最终目的是要造就“四有”新人,是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当前,高校贫困学生在高校中属于弱势群体,他们在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与其他大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却很少重视到这一点。

3 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对策

3.1 建立健全高校帮困机制

(1)完善国家助学体系,确保资助工作良性发展。国家助学贷款解决了高校贫困学生经济上最大的学费问题,但是国家助学贷款能否很好地循环,同时涉及到银行、高校及贷款学生本人等多方面的问题。现实中,大学生的违约率是很高的,要想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能够更好地执行,必须严格遵守合同所规定的各项条款。必须做到:一、加强贷款学生诚信教育,让贫困大学生了解国家助学贷款的含义,让他们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完善公民信用记录体系,完善还贷机制,从客观上约束他们履行义务;三、加强生源地贷款,目前生源地贷款仅局限于国家试点的省份,而不同省份办理流程又有差异,因此要规范和完善办理手续,使更多高校贫困学生受益。(2)完善各类奖助学金和社会捐助工作,扩大资助范围。要加强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就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集资金,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和措施。2007年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经济困难学生界定、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的管理办法。还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比如发行教育彩票,彩票的发行具备社会性、公益性和娱乐性,被称为“微笑的税”。(3)加大勤工助学力度,拓宽勤工俭学渠道。目前勤工助学活动大多为体力劳动,高校作为贫困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组织者,应充分考虑学生课余时间的分配以及其适合的工作,除了在校园内寻找各类勤工助学岗位,还应在社会上、企业里寻找能与学生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勤工助学岗位,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通过劳动获得生活补贴,还可以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对自身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3.2 注重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3.2.1 构建人文关怀特色的贫困生思想教育模式

构建教育模式时应着重考虑对贫困生的关爱、理解、鼓励、引导等因素,包括:

自立自强模式即经济援助,高校贫困学生最大的困难是经济困难,所以将经济上的资助放在首位的同时,要与其自立自强教育相结合,要让他们明白就算物质贫穷,精神必须富裕。

情感疏导模式即心理关爱,高校贫困学生很多有心理问题: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会影响他们的成长。应当加强对他们的关爱,消除他们抵触情绪,以情感为桥梁,深入他们内心,了解他们,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抗击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和高尚的品德。

全面成才模式即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锤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培养贫困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坚定他们在逆境中成长的信心,使他们全面发展,是人文关怀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3.2.2 营造人文关怀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

在对高校贫困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要营造有人文关怀氛围的校园环境。一是构建校园美好的物质环境。学校不要对学生公寓、食堂等进行人为的分类,应在公共设施和教学资源上做到一视同仁,使他们的心理平衡。二是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如:学习风气、思想潮流等,要加强学风建设,引导他们把精力用在学习上,消除他们的自卑感。三是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使他们摆脱不良的情绪,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让他们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3.2.3 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完善高校感恩机制

感恩教育有利于完善诚信体系,有的学生得到资助,浪费无度,不利于国家助学贷款的良性循环。因此,应加强感恩教育,完善感恩机制。一是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二是要组织贫困学生参加感恩活动,使他们对感恩行为表示理解和认同;三是营造校园内感恩氛围;四是高校工作者要为贫困学生做好表率,要经常关爱贫困学生,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感受到爱的存在。

贫困学生资助办法范文第3篇

接到上级领导对市委巡察扶贫领域存在的问题的重要批示及工作安排部署后,**镇高度重视,组织了相关部门对上级文件及精神认真学习,对市委巡查扶贫领域存在问题逐条逐项通报,同时举一反三,开展排查整改工作。通过本次排查整改工作并与前期扶贫走访入户、动态调整等工作结合,现将**镇排查和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教育扶贫政策落实情况

1.精准扶贫户家庭学生享受相应资助实现全覆盖。

我校严格执行上级各类学生资助政策,进一步完善了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措施,建立并完善了**镇**学区精准扶贫户家庭学生信息台账,做到应助尽助。2019年,共救助贫困生人数980人次(每人625元),其中资助精准扶贫户家庭学生60人次,发放资助金37500元。其中春季学期资助24人,发放资助金1.5万元,低保家庭学生30人,特困供养家庭1人,残疾学生1人;秋季学期资助精准扶贫户36人,发放资助金22500元。按时足额将资助金发放至贫困家庭学生手中,做到应助尽助,确保了贫困学生享受资助政策全覆盖。

2.义务教育阶段适龄青少年零辍学。为保障适龄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我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等文件,积极向乡镇政府扶贫办汇报,要求镇村干部与村委会干部全力做好辍学学生劝学、催学返校工作,对因重度残疾不能到校正常上学的适龄青少年,由学校派出教师采取送教上门的办法确保其接受义务教育。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调度推动,创新帮扶机制

教育扶贫涉及千家万户,工作面广、量大且难度大。我们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创新帮扶机制,高位推动教育扶贫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成立了领导小组。成立了以王克锋校长为组长,康明途副校长为副组长,全体校委会成员为成员的的学校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教育扶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专项调度,推动教育扶贫工作扎实开展。二是建立了完善了结对帮扶机制。即由全体老师定期上户家访,与家长沟通交流,宣传资助政策,解决贫困学生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确保了对精准扶贫户家庭学生结对帮扶全覆盖。

(二)强化资助宣传,确保政策家喻户晓

我们强化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努力做到全覆盖,保障了资助政策切实落地。

一是社会宣传全覆盖。编印《山东省义务教育阶段资助政策》宣传单,发放到每一位学生家长手中,广泛宣传各类教育扶贫(学生资助)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知晓资助政策。

二是学校宣传全覆盖。各校利用升旗仪式、广播、橱窗等对学生资助政策进行宣传,在醒目处都制作了永久性“山东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栏,对各学段资助政策的资助对象、资助条件、资助标准、办理办法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三是家庭宣传全覆盖。我们扎实开展好“全体教师访万家”活动。2019年11月我校组织全体教师老师以行政村为单位成立了“全体教师访万家”领导小组,实行包村包户包人的办法开展教育扶助政策宣讲活动,让学生和家长看得见、听得到、记得住教育扶贫政策,确保贫困学生享受资助政策全覆盖。

(三)多方数据互通,精准建设贫困生档案库

贫困生档案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贫困生资助的精准性。为此,我们高度重视,注重资源共享,精准建设贫困生档案库。一是认真核对由乡镇扶贫办提供的汇总报送的数据;二是学校通过学籍系统数据和扶贫系统数据“比对”的办法筛选出本校的精准扶贫户家庭学生;三是通过家访、电话沟通、获取贫困证明等方式掌握外区户籍在区内学校就读的精准扶贫户家庭学生信息。这样,我们精准建立了全校贫困生档案库,为精准资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还经常与镇政府扶贫办和村委会“互动”,对“退出”和“新进入”的贫困户家庭学生及时登记、调整,对贫困生档案库进行动态管理,确保贫困学生信息“一个不漏”。

(四)强化跟踪,努力确保贫困学生不辍学

每学期开学初,我们及时统计学生返校、辍学情况,对因厌学等原因辍学的,由学校领导和老师全力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对重度残疾的,通过送教上门等方式确保其接受义务教育。其次,对未返校的学生进行再次家访,发放催学通知书并做好家访记录,建立跟踪卡,弄清学生流失的原因及去向,有效制定措施,促使返校就读,确保贫困户家庭子女无一人失学辍学。再次,利用每年寒暑假及节假日组织开展“村居合作共同体”活动,要求全校根据实际情况将教师进行合理分组,使走访活动覆盖到每个村庄、每个学生家庭,特别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问题学生和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帮助解决学习生活困难。

(五)引导社会参与,共同打造扶贫工作合力

在落实上级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广泛动员社会爱心人士积极参与教育精准扶贫,截止2019年底,我们筹措了社会类资助金近10万元,用于资助家庭困难学生,资助贫困学生30多人。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虽然我校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精准扶贫户家庭学生识别机制不健全。有部分学生随父母在区外就读,这部分学生信息难以掌握,个别贫困学生(监护人)没有及时在就读学校申请受助,造成个别学生没有及时得到资助。

(二)部分非寄宿贫困生未能享受资助政策。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只有在校寄宿生才可以享受“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但由于学校住宿条件受限等因素,有相当一部分贫困学生在校外寄宿或寄宿在亲戚朋友家里,这部分贫困生未能享受到这一政策,家长对此项政策不太能理解。

(三)个别义务教育阶段残疾贫困学生没有按时入学。控辍保学工作中,个别监护人法制意识不强,对因重度残疾等身体原因不能正常入学的青少年的没有主动履行必要手续,给控辍保学工作带来人为的困难。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进一步完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档案库并规范资助程序的基础上,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宣传学习。通过板报、宣传栏、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进一步强化对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学习,提高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生资助政策的知晓率和满意度,做到宣传有效全覆盖,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进一步强化精准对接。按照“准确、动态”的要求,加强与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沟通联系和数据共享,掌握最新建档立卡贫困户及困难家庭学生就读信息,实现“精准建档、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确保建档立卡户家庭学生享受相应资助政策“一个不漏”。

(三)进一步查缺补漏。各类拟资助名单汇总后,要求在学校宣传栏进行公示,查缺补漏,确保符合资助条件的精准扶贫户家庭学生享受相应资助全覆盖。2020年春季开学后,我们将自我完善救助机制,筹划成立“壹基金”,确保每一位特困学生每个月都能受到救助。

(四)进一步完善控辍保学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村(居)委会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工作网络,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发现贫困生有辍学苗头,及时会同镇村干部上户做好劝返工作,确保适龄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进一步落实教育扶贫各项资助政策,不断深化帮扶力度,健全帮扶机制,拓宽帮扶途径,增强帮扶实效,巩固帮扶成果,发挥职能优势,确保贫困生享受资助政策一个不漏,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青少年零辍学,打赢就脱贫攻坚战。

贫困学生资助办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贫困生;动态混合资助体系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0-0045-02

0引言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和推进高校收费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部分经济困难大学生。经过教育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十几年的共同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学生贷款、奖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和“绿色通道”制度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

1贫困学生资助国内外研究综述

1994年之后,我国初步建成了“奖、贷、助、补、减”及国家助学贷款与国家奖学金高校大学贫困学生资助的体系。虽然初步构建了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但是由于资助体系是一个全方面的资助,其既包含了奖、助学金的资助还包括了心理资助、就业能力资助。因此,学者提出了发展型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发展型资助不仅是一种“功能性”资助,而且也是一种造血型资助。从“功能性”资助而言,即财务帮助,事实上我国资助政策的制定过程都是围绕物质资助展开(高艳丽,2012)。

从心理方面看,贫困生的问题并非单纯的经济解困,贫困生因经济困难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例如多有自卑、嫉妒、虚荣等不良思想,社会和学校应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王东华,2005)。从贫困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角度来讲,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中必然包含了贫困生素质提升的内容,对贫困生综合素质培养对其个体全面发展的具有重要意义(李华明,2008)。

通过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对于发展型资助体系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下问题:1)对发展型学生资助概念内涵相对模糊;2)缺乏系统性的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3)学术界多为理论性讨论缺乏实践性的检验。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现有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就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

2我国发展型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贫困生资助体系经过几年的发展完善,截止08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总金额达到了293.7亿元,共资助学生达到了4156.24万人次。但是在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构建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2.1贫困生认定困难

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对于贫困学生的认定取决于当地民政部门对贫困家庭的认定。只限于学生入学时出示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以地方政府出具的证明为依据,入学后也只能依靠对学生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反映,不能对贫困学生的经济情况作全面的调查,由于认定标准的单一、认定信息的不完全性,这就有可能不能有效的反应学生家庭经济的真实情况。在对学生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只有60%左右的同学真正有申请贫困生的意愿,有近20%的学生是因为从众心理而报名了贫困生。

2.2勤工助学基金、岗位缺乏

教育部和财政部的《关于在普通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规定:各高校每年必须从学费收入中划出10 %的经费,专门用于勤工助学工作。但据调查,目前高校一般只从当年学费收入中划拨出1 %作为勤工助学基金真正用于勤工助学,与国家规定的规定相差甚远。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中,岗位锻炼作为进行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目前学校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比较少,学校有能力安排的岗位不到申请学生总数的30%,校内兼职机会较少,与校外公司和企业联手的机会就更少。

2.3发展型资助的育人功能缺失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更多的是从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角度来考虑的,忽略了对贫困学生思想、人格等各方面状况的密切关注以及相关的心理援助。无偿资助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这不但不能起到资助的目的,还容易使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在对他们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要让他们懂得承受一定的义务,学会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用实际行动去回馈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2.4发展型资助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的资助体系无论在程序上还是实际操作中都面临着管理上的困难。尚未设计出一种既方便学生申请又便于学校、银行有效管理全国通用的集学生申请信息、各类资助资源等功能于一身的学生“资助包”,也未设计出一种集学生借款个性化、还款差异性、信用历史数据齐全、个人追踪信息有反映的学生“还贷包”。

3动态的混合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构建

发展型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的发展,其不仅包括了贫困学生的学业资金的发展型资助,关键在于帮助贫困学生提高具有自我生存能力,真正将“资助”模式变成个体的“自助”模式。

3.1动态混合的贫困生认定工作

动态的贫困生认定工作是整个动态混合贫困资助体系公平、公正实行的关键。可以制定出一套“量化指标”,对贫困程度进行定量分析;采取“民主评议”的方法,对贫困程度进行定性分析。在定量和定性的基础上,对贫困生进行动态混合认定。

1)量化指标设计

根据贫困的指标把贫困生的贫困程度进行量化,可以设置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家庭成员情况、家庭收入情况、现受资助情况。二级指标包括了:家庭成员就业等情况、年收入人均收入、受资助金额等。都需要分别赋予分值,同时进行分别考核得出考核分数。最后进行汇总。

2)民主评议

可以组建“民主评议”小组,主要负责:认定的具体组织和审核工作、认定的民主评议工作。其成员主要有院/系分管资助领导、各院/系辅导、学生代表。中间的辅导员在两个组中都分担着不同的角色并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学生代表主要包括:班干部、成绩优异学生、成绩中等学生、成绩差等学生、贫困学生,其比例分别为20%。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民议评定”流程。即在分组的基础上进行组别评审之间的互动,其主要包括了信息的传达、认定评议、反馈、举报、监督、名单公布等,环节。

3)分配动态混合资助权重

限定每个人应接受资助的总额,可以把学生当年所需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作为学生受资助总额的最高限制。在总额的限定下,根据学生受资助情况,从可受资助额度中去除已受额度,剩下余额作为下次接受资助时的一个参考指标。

3.2设置动态分层次贫困资助体系

动态混合资助体系表现为贫困学生资助总额的动态平衡分配和整体的混合均衡,也表现资助中的过程均衡和发展性平衡。

1)纵向的动态资助

由于各个阶段的学生所接受教育年限、阅历有所不同,就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资助方式。对于一年级刚刚进校的学生,理论课学习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因此,勤工助学所占比重相对偏低,特困生补助和减免学费所占比重相对偏高。随年级上升勤工助学比重应该逐步提高,特困补助和减免学费应该逐步降低。在此基础上,高校也可以考虑有偿资助等方式。把应该承担的高等教育成本承担起来,实现资金回收,重复使用,使更多的人得到资助,同时,又与成本分担、收费改革的精神相吻合,与无偿资助相比更为公平。

2)横向动态资助

学校通过“量化指标”和“民主评议”认定出不同程度的贫困生,而且每年定期对贫困生状况进行审核,其贫困情况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当中。因此,就应该根据每年所认定出学生的不同贫困程度,采取不同的资助方式。

长期资助与临时资助动态结合。长期资助对象主要针对那些来自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家庭平均收入在当地处较低水平,以及一些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

一般资助与特困资助动态调整。一般资助主要针对那些家庭平均收入相对较低,家庭尚能承担一部分学生支出的学生。特困资助则是针对那些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力承担学生支出。两者结合,满足各个不同贫困程度学生的需求。

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动态融合。例如,学校为贫困生开展成才培训、拓展训练和相关课程,为贫困学生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把受助学生组织成公益团队开展活动等。

3.3完善动态混合资助的管理机制

动态的混合资助体系的实现,需要有相关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要成立相关的资助委员会,整合各部门之间的行政利益,形成总体利益动态混合统一。需要制定动态混合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可操作办法,加强资助体系中各条块之间的内部联系,提高资助管理效率。需要设立资助过程中的申诉机制监督管理者在实践过程中违规行为。发现其中存在着的管理问题和机制本身问题,并在委员会统一讨论的基础上及时对机制进行修改,以确保动态混合资助体系的管理有效性。

参考文献

贫困学生资助办法范文第5篇

正好学校兴起公民素质教育活动,七年级五班选择了“安宁市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研究课题,我受学生邀请参加了他们的研究,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为解决农村贫困学生就学问题,中国政府增拨资金,共为进入新学年的2400万农村贫困学生发放了免费教科书。这是中国政府多渠道确保农村贫困学生就学的一项重要举措。

实行9年义务教育的中国,课本费一直是贫困家长们每年教育投入中最大的开支。我们在调查采访的时候,在青龙白塔小学,碰到了刚刚送女儿马甜甜来上学的马义,他说:“要不是课本免费,我家没能力供女儿来上学。”在这个小学,很多个孩子和马甜甜一样,因为上学费用“便宜”了而被贫穷的父母送进学校。青龙镇中小学生中将近一半的家庭都比较贫困,尤其是在黄土沟壑纵横的山区,靠天吃饭的农民很可能因为一场大旱、一场大风或一场大病就让孩子辍学。可是不上学,这些孩子日后又会走上靠天吃饭的老路,永远没有摆脱贫困的能力和机会,所以我们必须优先帮助和扶持他们。”中国人也一直深信,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确保农民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将有助于积累国民经济增长的后劲。

正是因为深刻认识到发展农村教育对全国发展的重大意义,中国多年来一直在多渠道、多方面确保贫困学生入学。以资助农村特困生继续学业为宗旨的希望工程,15年来已资助了250多万名贫困学生完成学生,以知识改变命运。

今年秋季开学前,中国中央财政决定将3年前设立的免费使用教科书制度的专项资金增到8.7亿元,重点补助22个中西部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确保所有中西部贫困家庭学生能用上免费课本。为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实施,财政部、教育部专门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办法。学校不但要张榜公示减免课本费名单以接受监督,教科书还必须实行政府采购。各省通过采购节省下来的资金也应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按照规定,孤儿、绝对贫困和低收入家庭子女,以及因突发事件导致经济困难家庭的子女等将优先获得免费教科书资助。这些举挫解决了贫困学生入学难的问题。安宁市中小学已不存在因贫困而不能入学的学生,但在我们的调查中还存在下列普遍问题:

1、通过安宁教育改革后,小学的校舍大部份已新建,场地和教学楼配套齐全,特别是经过调整教育源布局后,校舍都已新建;

2、内部设施不全;

3、交通不便,特别是来自边远山村的学生,上、下学存在严重交通问题;

4、学生对社会信息的了解太少;

5、学生食堂所提供的饭菜营养不能满足学生的身体需要,饮水存在卫生安全问题,许多学校不能解决学生的中餐问题。路远的学生午餐成为空缺。

6、有的学校课程开设不齐,或开设质量较低,如英语课,有条件的小学从四年级起就开设英语课,但边远农村小学实现不了这一要求。

7、部份小学还存在危房,学生的人身安全存在隐患。

8、教师办公条件差;

9、教学器材急需补充,如体育用品; 10、教师编制紧张,一人身兼两门以上课程,特别是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尤为突出。

11、学生的学习途径单一,对特长的发展严重受限。

12、教学理念陈旧,方法死板老化。

13、多媒体设备缺乏,教师运用多媒体的技术也急需培训。

14、寄宿制学生存在许多实际问题:

(1)自理能力低;(2)从青少年成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看,小学生需要时时刻刻的母爱和父爱,而他们只能周末回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3)小学属于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的初期,这一过程十分需要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参与和引导,并一点一滴地帮助孩子形成,但几十甚至几百个名学生让几个老师来完成这个细致、复杂的工作,其质量值得怀疑,何况,老师也有自己的孩子需要照顾。

(4)处于身体发育最关键时期的小学生长期吃食堂,学校能保证他们所需要的营养成份吗?

15、由于地理条件、工资待遇等因素,优秀的教师经过各种途径流向城区学校,造成师资的质量问题,群众对当地学校的信任度和对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

16、教学科研十分薄弱,教师素质培训欠缺,相互学习的机会太少

17、教师的忧患意识普遍不足;

18、由于农村家长文化层次等原因,缺乏对学校的监促意识。

19、外地来校借读学生的比例飞速增长,这些外地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偏远贫困落后的山区 ,普遍存在着知识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

贫困学生入学问题再度为社会所关注。为解决这一难题,教育部和各学校已经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社会各界也伸出援助之手,为贫困生圆满完成学业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学生入学问题,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向政府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解决交通、设备医疗保健师资等问题。

1、由社会、团体、及一些私营企业、个人等捐助那些农村贫困学生;

2、发动条件好的城市学生把多余的学习用品捐给这些农村学生;

3、解决农村小学生的营养问题了;

4、对边远地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想办法留住老师;

5、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工作;

6、开发农村教学资源,使教学真正服务于农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