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赋能教育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育洞穴喻社会分工东方理想国
柏拉图是古希腊的哲学大家,《理想国》是体现他哲学思想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理想国》一书则以对话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蓝图。书中柏拉图通过严密的逻辑和精彩的思辨为我们论述了正义、城邦的建立、教育、灵魂、政体等方面,并为我们一步步建立起理想的城邦。
公共教育是柏拉图建立理想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个人正义和维持国家正义的重要保障,柏拉图用了大量篇幅来谈教育及其重要性。另外,柏拉图所构想的理想国是由既有智慧又有能力的哲学家统治的,即哲学王统治,而哲学王是通过一系列的考验而选的精英,这就体现出柏拉图倡导的教育还是一种终身的教育,对后世的教育理念有很深远的影响。
运用比喻进行论证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一个特点。在《理想国》第七卷中,柏拉图运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洞穴喻给我们展现了受过教育和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这是教育的一个高级阶段,涉及到了灵魂的转向,“灵魂本身有视力,但认为它不能正确地把握方向,或不是在看该看的方向,因而想方设法努力使它转向。”柏拉图设想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可让和洞穴一样宽的一路亮光照进来。”一群从小就住在洞穴里的囚禁者“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洞穴后壁。”他们能看到的事物只是一堆火前面的物体投射到墙上的影子。当一名囚禁者从桎梏中逃了出来以及被拉出洞穴见到外面的世界时,这个过程是让他感到痛苦的,他看原来在墙上成影子的东西非常痛苦,无法适应光的存在。但经过一个逐渐习惯的过程之后,他开始认识这个阳光下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他开始替自己感到庆幸,替同伴们感到遗憾。那些被囚禁的人是没有受过教育、没有被启蒙的,他们沉浸在感性世界的生活,而那个逃出洞穴的人则是受过教育的。然而如果他再回到洞穴并想解放他的同伴,他们是一定会杀掉他的。这让我们想到了,伟大的哲学家都是孤独的,甚至不被理解的,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而被杀害以及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被害就是很好的例证。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强调的社会分工思想也让我们深有感触――“我们大家并不是生下来都一样的。个人性格不同,适合不同的工作。”“只要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干适合他性格的工作,专搞一行,这样就会每种东西都生产得又多又好。”我认为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是非常有前瞻性的,通过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天赋,所有的人就进行了自然的分工,整个城邦就会有条不紊地运转。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三卷中运用了四类金属的比喻来为我们阐释了人的天赋对各自进行了科学自然的分类:统治者身上加入了黄金,辅助者身上加入了白银,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铁和铜。而如果农民和技工的后代中天赋有金银者,就要“把他们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去。”这个关于四种金属的故事虽然有些荒诞,但其所反映出的柏拉图通过天赋来分类的科学的思想。他在《理想国》中将公民分为三类――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这三类人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通过层层选拔产生的。护卫者是从生产者里面分化出的,而统治者和辅助者是从护卫者里面分出的。这种通过天赋而选的统治者是智慧和能力并存的,因此让他们来统治城邦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这种通过天赋选拔统治者来治国的思想是很科学的,因为这样能保证城邦的统治者是智慧和能力并存的哲学王。
相对于西方的理想国,我们东方也有我们自己的理想国。中国古代大哲学家孔子提出了大同社会的构想,这个构想就是东方的理想国。《礼记》的《礼运》篇为大同社会做出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东西方理想国在很多地方都具有相似之处。东方大同社会中的“天下为公”与《理想国》中的公有思想不谋而合,即孔子和柏拉图所想要构建的理想社会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在城邦里实行妇女公有制度,则“任何人都不得与任何人组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这就意味着没有了家庭的概念。这样一来,男女就不会受家庭的束缚了,男子外出打仗没有内顾之忧,女子也可以投身于自己的训练中而没有家庭事务的烦恼。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没有家庭的概念,那他们就会把国家的概念一直放在首位,这样就有利于国家的团结。在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中,人们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而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公民也是发挥自己的天赋从事自己的职业从而达到一种理想社会状态。这些相似之处让我们感受到两位大哲学家思想的相通之处。
对我们而言,还有一个理想国,那就是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陶渊明所构想的理想国是不同于上述的柏拉图和孔子所构想的理想国的。在“桃花源”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为我们描绘的这个理想国是不受外界干扰的。通过《理想国》这一书,柏拉图为我们诠释了政治意义上的理想城邦,带领我们经历了他的诡辩,让我们体验了他的严密的逻辑思维。他的伟大的哲学思想在《理想国》这本书里有了充分的体现。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整个西方哲学不过是对柏拉图的脚注”,由此可以看出柏拉图在哲学史上的地位。虽然柏拉图构想的理想国是“乌托邦”,无法实现,但他在《理想国》里面所提出的关于正义、教育、灵魂等的重要理念却对后世有深远积极的影响。
注释:
柏拉图:《理想国》,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礼记》,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
陶渊明:《桃花源记》,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1年。
参考文献:
[1] 柏拉图:《理想国》,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2] 严群:《柏拉图及其思想》,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
[3] 余纪元:《\讲演录》,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后进生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158-01
我国传统教育从来都是有形无形地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类,以施以不同等级的教育。而现代教学观告诉我们,每个人均有独特的天赋,都有培养价值,关键在于要按照他们早期所表现出来的天赋,适应其特点进行教育。数学后进生学习上的困难是暂时的,必须承认通过教育的改革,使他们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
那么后天后进生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进行后进生转化?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初中数学后进生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见概念,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例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他们分不清哪个概念是探讨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形状关系,哪个图形是探讨图形本身的特殊形状;同时他们也不懂图形的对称方式。
(2)自学能力差或没有自学能力: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也不会圏划出关键词,不能回答教材中叙述的问题,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题,阅读慢且易受外界干扰,读书被动,无自觉性,学习成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他们喜欢享乐而不吃学习之“苦”。
(3)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
(4)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能说出这些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不想寻根问底。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或死搬硬套,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或试卷。
(5)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抱着我反正不会做,可有可无的态度参加考试。不愿认真复习、马虎应付,考场上“临时发挥”。
下面就初中数学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1 重情感教育,用爱心感染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中学数学是一门较枯燥的学科,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那么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这门课,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对于这样的学生平时在生活、学习上多关心、帮助他,多找谈心,做他的良师益友,通过实际行动来教育、感化他。教师应该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应该循循善诱,耐心地教育,只要学生有小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地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怕数学课直到爱上数学课,对数学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2 让“成功”走进课堂,增强后进生的自信心 。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除了注重情感教育外,还要破除学生对成功的神秘感,并处理好许多的“第一次”充分发挥“首次效”的积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比如:能够圆满地回答老师的一次提问,能正确的解出一道习题,都算是小有所成。打破神秘感的关键是要每一位同学正确对待自我,学会自我竞赛,自觉的记住以往学习数学的成绩和表现,下一次超过上一次。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计划,适当选择方法,将内容分层次地要求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听懂、学会、记牢。
1.3 化枯燥为有趣,让后进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无味,这也是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形象、生动、有趣的问题,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游戏中、实践中学到知识。例如:教学“轴对称”这一节课时,书本上定义为:某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则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图形。定义很抽象、难懂。课本开头只是引用了青山倒映在水中。教师在教学举例时,可以张开双手,掌心面向学生,一边将双手合拢一边问道:你们看老师的双手成轴对称吗?以实际例子更形象展示,学生易懂。
1.4 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中学生正处于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他们好奇的问题。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中,教师可以直接指着操场上一棵参天大树说:“在没有较大的工具的情况下我能得出这棵树的较准确的高度,你们知道怎么测吗?”然后告诉学生学习了今天的课后你也能测出树较准确的高度。这样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2.1 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是学习各门课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农村中的学生大多数不会预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会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作记号,以便在上课时认真听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些有困难的内容。
2.2 教会学生听课的方法。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课时不懂方法,学习效率也就不显著。那么怎样听好课呢?第一,在听课时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住重点做笔记,上课时老师会强调某些重要问题,以及还会把某些公式定理及方法板书在黑板上。那么就要求画上重点符号,并做好笔记,将某些知识点记录下来,以便复习巩固。第三,在预习中可以通过设计数学实验,变抽象为具体。
例如异面直线垂直的教学,可以设计如下实验:让两学生各拿一只笔,先让它们垂直,得到交角为 ,然后其中一学生将他的笔平行移动,所成角度仍然不变,所以平移后的位置关系就叫两异面直线垂直。即空间两条直线不相交,且相互成 ,这样的位置关系就叫两异面直线垂直。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
总之,概念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概念的教学及学生对概念的学习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值得好好地研究。综上所述,在中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只有合理定位教师角色,站在哲学的高度,针对学生实际和概念的具体特点,注重引入,加强分析,重视训练,辅以灵活多样的教法,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才能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关键词]“后方法”;英语课堂;生态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6)03-0021-05
引言
首倡于美国应用语言学界的“后方法”教学观[1],是 20 世纪中后期全球化视域下英语作为二语(ESL)和外语(EFL)教学研究中凸显的、从根本上超越外语教学“方法”的一种全新批判性语言教学思想、理念和实践[2]。“后方法”不同于任何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法和流派[2], “后方法”摆脱单一的教学法对外语教学的束缚,提倡辩证批判和反思外语教学中各种变量和情境,强调特定语境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性,强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及教育制度等相互关联的复杂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后方法”重新界定外语教学中学习者、教师、教师教育者和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的身份和地位,提出外语教学的特定性、实践性和可行性三个批判教学参量。倡导“学习者自主”、“教师自主”和“教师赋权”等为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而语言教学的生态观则把语言课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把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等视为生态因子,为英语课堂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后方法”视域下的英语课堂生态教学模式构建研究势必能摆脱任何单一教学方法的束缚,致力于优化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结构,平衡各生态因子,进而建立和谐、健康、充满活力的语言课堂生态系统,使教学的内涵得到丰富,使课堂“群体动力”得到发挥,促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首先解析“后方法”思想的缘起,继而分析生态语言教学观的内涵,旨在探究如何从“后方法”视域构建英语课堂生态教学模式,从而实现英语课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一、 “后方法”思想的缘起
外语教学的发展史见证了种种教学方法的诞生、消亡、复生又循环,从语法翻译法、直接法、阅读法、听说法等到暗示法、全身反应法、交际法、沉浸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等,外语教育工作者与研究人员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致力于探索更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充满信心地期待着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无论是实证研究还是教学实践,都无法令人信服地证明某一种教学法必然优于另一种教学法,无法证明“最佳教学法”的存在。因此,人们逐渐对“专家生产方法,教师消费方法”产生了质疑。Kelly曾发表感想“本世纪很多标榜为具有革命性的教学理念,只不过是先前教学思想和程序的重新思考和命名”[3]。美国著名语言教学专家Rivers也一针见血地指出: “所谓新的方法,只不过是给现有方法涂上一层新鲜染料,借以用新潮术语来掩盖本质相似性的做法”[4]。英国应用语言学家Allwright在谈到现有教学方法的效果时,称之“基本无甚帮助”,并且预言了方法的死亡[5]。
由于“方法概念”和某种教学法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具体化、规范化和模式化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手段和技巧的限制,基于实践检验和理论反思,人们逐渐意识到方法概念“削弱而不是加强了人们对语言学习和教学的理解”。超越教学法概念的“后方法”思想便显露萌芽。美国加州州立圣何塞大学(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语言学教授Kumaravadivelu在剖析教学法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基础上,于1994年提出了超越传统教学法的“后方法”教学观,在后来出版的《理解语言教学―从方法到后方法》论著中,他认为:“把教学法用作组织语言学习及教学的原则是不幸的,因为其不足和所限过多,根本无法圆满地解释语言学习与教学的复杂性”[6]。 “后方法”外语教学思想还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哲学和后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1)怀疑和否定的思维特征; 2)多视角、多元化的方法论; 3)非中心性、异质性的解构策略[7]。后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和必然[8]。同时,相关学科理论如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社会学、社会语言学、教育学等的发展也为“后方法”外语教学视角注入了理论活力。
二、 生态语言学与生态语言教学
生态外语教学观的构建理论基础是生态语言学,也称为语言生态学,指的是在人种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领域中对语言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构建语言教学生态模式的基本概念来源于生态环境的四个基本特征。首先是生态体的整体性。生态学认为每一个事物都是各组成部分在一个稳定、完整而又有序的环境下共同存在。同样,外语课堂上的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相互影响。其次,生态体的协变性。一个生物物种的进化必然会引起另一物种的协同变化,诚然,在生态教学环境中,教师的课堂情绪势必会影响和感染学生,而学生的态度也会导致教师情绪的变化。再者,生态体的共生性。在生态环境中,各种生物生存在一起,相互之间会为对方的存在而长期共生,并发生着一定的关系。同样,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存在这种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最后,生态体的动态平衡性。生态系统各部功能与结构是处于一种相互协调和适应的状态中,而语言教学的课堂上,针对学生的能力和接受水平教师会进行教学方法的不断协调与调整,以便适应学生进而有效避免其厌学情绪,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生态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借鉴生态学原理,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分析英语课堂, 强调构建以学生为本、有对话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式课堂;提倡摈弃单一化、程式化和教条化的教学模式, 代之以富有生态性、多极性和对话性的互动式教学。生态外语教学观强调的是教学环境中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社会和人文因素、语言材料、教师情绪、班级构成、班级风气、学习风格、学习态度、学业水平等。
三、 “后方法”基本原则与生态语言教学
尽管长达一个世纪的语言教学法研究为外语教学课堂提供了诸多有益的指导和建议,“后方法”教学观认为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可称为最佳教学法。“后方法”教学观倡导“学习者自主”、“教师自主”和“教师赋权”等为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 学习者自主与生态语言教学
“后方法”教育理念倡导学习者自主,而生态语言课堂的情感观指宽容和相互尊重的社会心理环境,自立、自信、自强等个性心理品质。在生态系统的视野中, 进行语言教学的英语课堂犹如一个开放型的大系统, 生态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最为重要的生态因子, 也是最具活力的群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态位。这种生态位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学习者的性格、动机、学习风格等主观因素, 以及学习环境、成长背景、家庭影响等客观因素。由于生态位的客观性以及大学外语课堂的特殊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现象会变得更加明显。语言生态课堂的自主性指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根据自身的需求、目标和任务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主动、自主的调控和支配。要建构充满活力和生气的语言生态课堂,首先是促使学生自主参与,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要注重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权力和自由,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的发展空间。在具体的语言课堂管理中,一旦学生有权力参与选择诸如学习内容、教学程序、评价方式等,就能增强其责任感和学习自主性。另外,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纪律和规范,学生会更乐意自觉遵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活动,如合作学习、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及时的反省和反思,会使其有学习责任感。总之,确立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生态语言教学模式的构建才能得以实现。
(二) 教师自主与生态语言教学
“后方法”视角强调教师自主。“后方法”视域的教师身份被界定为“自主个体”[9],有能力、有信心将教学实践理论化。Macgrath 将教师自主定义为“教师监督自身教学的能力”,Benson认为“教师自主性是教师监督自身教学的自由”。教师自主涉及个人知识、教师认知、专业发展、行动研究等方面。“后方法”视角不仅提倡教师需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和评估,也强调重视教师先前知识和潜在知识,重视其自身储备的关于教学的经验和默识。“后方法”观的重要突破之一即是提倡教师主动选择方法,教育决策者和行政管理人员需把方法选择的权利赋予教师,因而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具体的教学环境和对象等自主决策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扮演着研究者、实践者和教学决策者等角色,其专业能力和素养亦能相应提高。在生态语言教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处于一种互为主体的形式,两者互利共生、相互影响、共同认可和进步。
(三) 教师赋权与生态语言教学
“教师自主”和“教师赋权”构成“后方法”教学观的核心思想。“后方法”认为,教师不是“知识消费者”或“理论执行者”[9],而是教学实践者、研究者和理论构建者的统一体[2]。接受教师教育的教师不再制约于某一特定学科约束性的“方法”,而是自主地开展教师研究,反思教育信念和教学经验,将其升华为教学理论以指导教学。教师赋权体现在教师的自我发展、专业发展、角色调整和政策制定等方面。要相信他们能够通过学习实现自我发展;能有效处理其情绪、技能、知识和资源等关系进行专业发展。在政策制定中要考虑和采纳教师的想法和见解,因而,当他们能够亲身感受到政策中蕴涵着自主做出决定,并能为自己的选择而承担着责任时,这种赋权就会有效增能。教师赋权增能不仅是“一种动力的专业发展历程”,而且是“一种专业权力的结果”。实践证明,教师具有专业自主的能力,能自我成长,解决自我问题。另外,教师具有充分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效能,拥有专业自主性与地位,能实施专业判断,参与决策,发挥作用。生态语言教学观为外语课堂教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传递的是对传统教学中“教”与“学”二分法的革新, 让课堂回归自然, 组成一个健康化、合理化的课堂生态系统。语言教学生态观强调将英语课堂视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 努力促进其生态教学体系的良性循环。英语课堂生态观呼唤摈弃单一化、程式化和教条化的模式, 呼唤教师有权利选择适合的、生态性、多极性和对话性的外语教学模式,为促进外语教学提供崭新的研究视角。
四、 “后方法”教育理念与生态语言教学
“后方法”教育理念包含特殊性、实践性与可能性三个参数,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为组织外语教学创建了宏观框架。该参数和宏观框架不规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强调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如何根据具体教学情景和特殊需求,开发适合语言课堂教学的微观策略和教学技巧。 特殊性教学(the pedagogy of particularity)指在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下,适合特定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语言教学;实践性教学(the pedagogy of practicality)指依据教学实际建构教学理论,实现教学经验理论化;可能性教学(the pedagogy of possibility)指基于了解和分析影响语言教学的诸多因素,包括教师与学习者的社会阶层、性别、种族以及不同的政治、经济及社会背景,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见,“后方法”教学理念体现外语教学普遍规律的存在和价值,倡导的是开放、动态的外语教学思想,并非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另外,“后方法”教学观与生态语言教学观都强调教学环境中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尤其关注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重视教学策略的不断调整和有效运用。
(一) “特殊性”与生态语言教学
“特殊性”(particularity)既指外语教学目标又指教学过程,该参量反对面对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使用相同的外语教学法,主张摒弃既定教学原则和程序,寻求并实施基于具体社会文化和现实之上、适合具体语境的教学[2]。基于特定性参量的语言教学,教师通过“观察―反思―行动”的动态循环,了解并掌握在特定而具体的教学语境下的教学知识和信息,对教学法进行理性选择和合理创新,实施针对性教学策略,设计个性化、多样化和情景化的语言活动。生态语言教学观视语言教学课堂为开放型的生态系统,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态位,而这种生态位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学习者的性格、动机、学习风格等主观因素, 以及学习环境、成长背景、家庭影响等客观因素。学生的生态位具有其客观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亦为客观存在,学生既有外向型学习者(Extroverted Learners,也有内向型学习者(Introverted Learners),既有较强动机的学习者, 也有缺乏动机甚至无动机的学习者,既有复合型思维的学习者,也有发散型思维的学习者。因此,学习者不同的生态位, 彰显出各自的强项和弱项, 这就要求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要适当关注个体差异, 设计与学生特点相宜的教学方法, 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思维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二) “实践性”与生态语言教学
“实践性”(practicality)参数对传统教学研究中专家制造教学理论和方法教师进行实施的观念提出了质疑。该理念反对把教师视为理论执行者,强调教学理论应通过教师自我反思和行动研究总结得出,鼓励教师在实践中生成理论、实施理论、检验理论,认为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得出的理论最有价值。因此,对实践性参量的探讨使我们对教学理论与实践、语言教师与教学研究者、以及实践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理论等关系进行重新思考,因而也对“后方法”视域下注重理解和实现课堂内外教学可行性有新的理解。而英语生态教学模式突出语言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切实性,反对单一的教学方法。认为针对不同的语言学习者,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譬如语法翻译法能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任务型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教学法能有助于构建充满活力的英语生态课堂;交际教学法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语言运用能力。可见,“实践性”参数意味着“后方法”视域下建构语言教学生态课堂的可行性,“实践性”理念既注重具体的教学语境,又突出了教师在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观察的过程中进行探索的必要性。
(三) “可能性”与生态语言教学
“可能性”(possibility)参数强调语言教学法研究需关注教学活动参与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重视社会政治文化对外语教学活动中双方的认同和影响,重视教学过程参与者的成长经历和教/学经历。“可能性”强调社会、政治、教育以及制度的力量在教学中的重要性[10]。因此,该理念倡导的是教师在实现自身社会责任的同时,应注重满足学习者的语言和社会双重需求。而语言生态课堂系统由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构成,课堂生态主体指教师与学生,课堂生态环境则指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生态课堂系统。课堂生态的建构关注生态主体实现自我的价值,强调教师与学生个人潜能的实现,以及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的社会心理环境的建构。因而,语言生态课堂能有助于践行“可能性”理念,有助于更有效地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培养能力,促进课堂生态主体积极地参与,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在生态语言课堂的环境中,特定性、实践性和可行性三个参量相互作用、为教学活动增加活力与动力。
五、 启示与思考
语言课堂既指发生语言教学活动的场所,也指学校中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学习能力,促进其个性发展的任何场所。自然生态体系由生物与环境构成,课堂生态则由生态主体教师及学生与生态教学环境构成,是一种特殊的生态。诚然,生物与环境互为依存,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之间亦有着各种生态联系,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生态保持其独有的生态特征,即系统整体性、协同变化性、系统共生性以及动态平衡性。由于“后方法”教学观能够超越任何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法和流派,其基本原则和教育理念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和谐的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的建构。
[参考文献〕
[1] Kumaravadivelu, B. The postmethod condition:(e) 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 TESOL Quarterly, 1994, 28(1): 27-48.
[2] 陈力. 外语教学法的 “后方法” 时代[J]. 基础英语教育, 2009, 3(3):3-13.
[3] Kelly,L. G. Centuries of Language Teaching [M]. 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69.
[4] Rivers. W. M. The Psychologist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M]. Illinoi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5] Allwright,R. L. The death of method(Working paper #10)[A].The Exploratory Practice Center,University of Lancaster,1991.
[6] Kumaravadivelu, B. TESOL methods: changing tracks, challenging trends [J]. TESOL Quarterly, 2006, (40): 59-81.
[7] 赵小段. 后现代教育思潮的超越与挑战 ― 我国学者关于后现代教育研究综述 [J]. 当代教育科学,2004, (11): 13-16.
[8] 严万跃, 刘德华. 西方后现代思潮与教育研究 [J].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1999, (1): 31-36.
【关键词】 化学教师;情智投入;途径
一、什么是教学情智投入
教师教学中的感情投入和智慧投入合称为教师教学的情智投入。二者在理论上是分开的,但在实践中是彼此依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因为情感虽能成为撼动我们内心的巨大力量,但同时我们也应明白情感是盲目流向的,这就要求智慧为情感指向、情感为智慧启航。
二、教师教学情智投入的意义
从教学活动的间接要素来看,教学投入又可以分为教学情智投入、教学行为投入和教学的认识投入。教师的教学情智投入在众多投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由情智自身价值决定的。
1、实现师生同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智的投入,巧用其疏导功能,用积极的感情影响和感染学生,带动学生的理解投入、思考投入和学习投入,从而构成了师生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的教育世界。通过不断的情智投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情智动力定型。即习惯于巧用情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教学技巧,成长自己的教学智慧,价值实现中体现自己幸福感的生成。
2、富集教育资源
教师巧用情智可以富集教育中的智慧资源。从理论上来将,作为哲学概念的智慧有很强的统领性和兼容性,它既能够容着诸如智力、能力、聪明、机智等一系列相关概念。同时又能将这些概念整合到一个更好的层次和境界,即真、善、美的境界。在实践中,教师教学中投入情智,可以使自己的工作充满和谐与智慧,情感告诉我们愿意怎样去做,而智慧则告诉我们如何去做。投入教学情智的教学是真正能做到“刚柔相济”的教学。教师巧用情智实际上就是巧用自己的智能和机智,同时又在实践中升华自身的智能和机智。
3、凸显教育的智慧性格
知识彰显智慧、智慧生成知识。知识和智慧的关系在教育中犹如“形”与“神”的关系。所谓教育之“神”是指教育的灵魂、精髓和神韵,所谓教育之“形”,是指教育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教育中知识和智慧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形”与“神”的关系。如果说“爱知识”或者“传知”是教育的“形”的话,那么“爱智慧”和“启智”就是教育的“神”,这个“神”也就是教育所独有的性格特征及其魅力。然而,科技的发展使人们曾一度遗忘教育的智慧性,而把知识的授受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使我们不得不对教育的本质重新审视。知识是教育的手段,本质在于通过知识地传递,使学生从知识中熔炼其智慧。
三、化学教师教学情智投入的途径
自然赋予发展的儿童以天赋,但同时使这种天赋具有潜在的可能性,我们只有通过教育深度挖掘才能使其变为现实。化学教师教学中情智投入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来完成。
1、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为自己的教学行为“立法”的依据,是教师正确认识教育事业的关键。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能使教师摆脱教师职业不过是谋生手段的狭隘认识,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厘清教师的职责,让教师真正明白教育是用智慧启迪智慧、用生命唤起生命的教育。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能使教师明白教学事业不仅是理性的,更是感情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认识到感情先行、智慧并举的重要,认识到情智对形成和谐的班级氛围、对师生的身心健康、对学生的认知的数量和质量的重要影响。同时,道德素养较高的教师能够深切体悟自身的责任与义务。
2、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
对于在职教师而言,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习得巧用情智的重要途径。对于一线特别是新教师来说学习理论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理论知识包括基本的教学原理、方法、策论等,还包括最新的研究成果,常见案例研究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最新的科研成果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使教师可以避免教学中的无错和盲目,这也符合哲学上的认识规律,理论联系实际,一般和特殊的结合。在理论学习中汲取教育中的情智,在实践教学中投入自己的情智。使教育教学真正成为精致型的教育教学。
同时,教师的学习又必须从教学实践中来,必须和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和反思结合起来。这是教师情智获得的一个重要途径。一线教师一直都是通过各种各种途径学习教学,首先他们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学习,无论这种学习是对好的教学实践进行监控和调节,或者完全以教育学的推理模式来做分析,教师从这种活动生动实验中获得新知识,获得对学生、学校、课程、教学方法的理解造成他们职业实践的一部分。
一、作为一名物理任课教师,要不断更新育人理念
俗话说,观念一新天地宽,教师的新理念一定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和探索,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不能只是教育家、教科书等所宣传的“应该如何做”的观念。而是应该倡导新的教育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与实践,使这些现代教育观念逐渐被教师理解和接受,在感悟中逐步内化,并在实际中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形成切实的指导。只有这样,才真正成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程改革的实践者、研究者、推动者。
二、作为一名物理任课教师,要努力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中心主义的倾向。现在的师生交往就是对话、参与及师生双边关系的相互建构。当学生体会到师生之间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之后,就很容易把心里的困惑提出来,从而锻炼培养了自己的钻研精神和自信心。
三、作为一名物理任课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实施灵活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