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26-01
探究性学习应成为小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当他们接触和熟悉基础知识时,探究性学习习惯也应进行培养,两者之间并不冲突。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基础学习过程中进行智力、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属于自主学习的范畴。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小学生的潜能,增强小学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一、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
1.坚持师生平等、和谐互动的原则。师生关系是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关系,一个是授业者,一个是学习者,两者之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向关系,而是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双向关系。师生之间只有坚持相互平等原则,教师才能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学生也能从教师身上获得更多积极的信息。
2.坚持激励原则,杜绝空洞的“说教式”教育。探究性学习是一项自主学习活动,需要学生以最高的积极性参与其中。因此,数学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给予详细的指导,避免以及杜绝使用指责类语言,以免挫伤积极性。
3.科学设计探究性学习课题。教师在设计探究性学习课题时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和熟悉学生,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课题,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才真正有意义。
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的实施方法
(一)以探究性学习为切入点,确定课堂教学主基调
探究性学习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应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基调。教师需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就营造探究性学习氛围,确定本节课的教学基调。探究性学习应起到引领课堂的作用,迅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时,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一款电子秤,并通过多媒体技术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到电子秤的刻度。学生感到好奇:“为什么老师要给我们介绍一个电子秤呢?和课堂教学有什么关系吗?”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对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更加容易接受。然后,教师逐渐将电子秤的刻度知识引向课本中《克与千克》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二)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营造探究性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占据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是数学学习最主要的场所。只有小学数学课堂形成了探究性学习氛围,小学数学教学才能呈现出探究性的特质。一般来说,构建课堂教学探究性场景的主要方法是情景教学法,通过引入现实案例、教材案例等,吸引学生参与学习,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最终形成探究性学习氛围。
三、小学数学实施探究性学习策略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发挥正面评价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绝对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融入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中。在建立评价体系过程中,教师应正确认识学生的作用。学生既是评价的客体,又是评价的主体,师生之间是一种相互评价、相互促进的关系。另外,学生之间的评价应多元化,除了学生自评,还要进行同学之间的互评,从多个角度审视自己,增强评价结果的权威性。
(二)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理论性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存在难度,必须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切身体验,形成深刻的印象。从实践教学的现实基础来看,小学生更乐于在学习活动中充分释放天性,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在目前的教学环节中,关于学习活动的设计明显不够,小学生的积极性还未被完全激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善于将课本知识丰富化、生活化,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熟悉感和参与感。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为学生构建一个生活化教学场景:学生分组进行,分别扮演超市导购员、收银员和消费者,彼此之间进行“真实的交易”。学生通过场景演绎,既认识了人民币的面额,也了解了交易规则。超市购物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学生容易进入角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从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习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还需继续加强探究,更加深入地了解小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一、创设问题情境是基础
课堂引趣,一要“精”,要根据所学内容,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或布谜设障。在学习《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带来了什么礼物?猜来猜去,没猜对,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想知道老师到底带来了什么,然后我出示了储钱罐。二要“妙”,开课引题,要具有延伸性,这样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为探究学习巧设铺垫。
二、拓展探究方法是关键
1.在操作中探究。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操作——发现——结论。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感悟。如:在教学退位减法,45-9时,我是这样引导的:
(1)“45-3”你会用小棒摆吗?(从4捆5根拿走3根)
(2)“45-9”你也用小棒摆摆看,会发现什么?
(3)5减9不够减怎么办?
2.在实验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实验——对比——结论。在实验中探究,在类比中发现。如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时,老师提示学过圆柱体体积公式,让学生进行削铅笔比赛、说变化,然后进行实验:拿出制作好的圆柱和圆锥进行装沙实验,从中找出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边实验边记录,通过分析得出圆柱体积是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这样,学生通过实验,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3.在游戏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游戏活动——解决问题——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玩中得出学习结论。如一年级教材中的20以内退位减法,教材所设内容是通过投球比赛来进行的。
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领悟力差,对“投中”“没中”理解不透。因此,教学时,教师先进行投球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活动,通过活动理解“投中”“没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观看课本情境图,选出优胜者画上笑脸,从而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三、组织“再创造”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活动,让学生感到新知识是在自己面前发生的。这种再创造活动,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如果学习者不进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而获得新知,仍不失为“新发现”。表面上是一种再创造,重要的是他们在再创造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当中教师要根据知识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广泛参加数学实践活动,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独立探求新知。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提问“你能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倒过程,利用手中学具,推倒梯形面积公式吗?”学生通过动手拼、剪探索出了多种推导公式的方法。有的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的把一个等腰梯形沿它的一条高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推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的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面积推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的竟把一个梯形沿着它的一条腰中点作另一条腰的平行线,然后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教学活动给予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和活动时间,通过学生的“再创造”,使他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求知,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数学”,由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不仅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中获取了知识,还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综合训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中国美国探究性学习比较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以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获取数学知识,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而且掌握了发现、认识并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美国的探究学习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通常会请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完成感兴趣的小课题研究。贯穿其中的是对问题的兴趣,是探究问题时方案的设计、执行、调控以及对研究结果的验证。探究前,教师往往会对学生进行指导或提出某些要求,如“想研究什么问题”、“能否拟个计划”、“准备如何收集数据”、“如何验证结果的合理性”。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会提醒你现在在做什么、想说明什么、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绝不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探究后,教师会组织学生交流想法,并且非常注重请学生作出解释,而不是关注答案的对错。如六年级学习统计后,教师请学生利用统计知识完成一项感兴趣的小课题研究。有四位学生想研究奶酪在自然情况下会有什么变化。于是他们用奶酪做成花朵的形状,放在花盆中,每天记录日照时间、温度等自然情况以及奶酪的变化,最后写成研究报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关心的是“你们如何进行记录”、“你们为什么选用折线统计图进行记录”、“你们认为奶酪的变化与什么有关”、“你们如何通过统计的数据说明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的研究犹如一次利用数学知识进行的科学研究,其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具有较强的可迁移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提高,科学探究意识在加强。
我国进入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在操作层面仍然存在一个误区:我们的探究目的是寻得问题的结果,而非探究能力本身。回顾诸多课例,教师通常引出一个问题之后,请学生探究,偏重于探求问题的答案,注重结果,强调应用;并且往往探究的时间过短。更值得担忧的是,我们有时似乎在引导学生用并不科学的方法从事科学探究。让学生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答案,因为在探究前你已经知道了结果。例如有课例表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测量的方法探究圆周率的值,如果学生的结果离3.14很接近,学生会认为是对的;如果计算结果不接近3.14,学生会认为自己探究的不对,而不是怀疑现有结论。教师往往也会在其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有的学生点头赞许,对有的学生提出质疑,而不是引导学生比较探究方法是否合理、操作过程是否准确、计算过程是否正确等。如此,带给学生的信念是:如果你的探究结果与现有答案不一致,那说明你的探究不对。
【关键词】 探究;体验;发现;关注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种学习方法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经验和能力,储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积极要求探究数学中更多有趣、有意义的知识. 所以,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很有必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 现结合自己课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探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几点认识.
一、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疑问”是每个人的天性,学生要有“敢于问”的习惯. 如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学生智慧的甘泉反而渐渐干枯,听不到学生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 数学知识大多数来源于生活,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如果教师大胆放手,把要讲解的知识转化为探究性的问题,再给足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时间,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产生疑惑,发现问题,再提出问题.
例如,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一课,课前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一个侧面贴满标签的圆柱体罐头盒子. 课上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圆柱体罐头盒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计算你自己准备的圆柱体罐头盒的侧面积呢?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学生观察罐头盒上的标签纸,有人先把标签纸取下来,再展开来看看是什么状态,孩子们发现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想办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就可以求出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了. 小组里学生互相协作并讨论交流,问题似乎也就能水落石出了. 到了小组展示的环节,一个小组的成员很有礼貌地站起来. 生1:我们将这个标签纸沿着圆柱体的一条高剪下来,将标签纸展开铺平,就得到了一个长方形;生2: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如果知道了,就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是这个罐头盒的侧面积了. 生3:长方形纸的长和宽可以用尺量. 这时,其他小组的学生在思考(教师有意让大家对展示的内容进行思考,以便进一步探究,提出更有意义的问题). 有学生举手并自己站起来说:我觉得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体的底周长,如果给我们的圆柱体不可以像今天这样把标签纸展开来,那我们不就没有办法计算侧面积了,所以,我们可以测量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利用圆周长的公式计算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再乘圆柱体的高就能求出圆柱体的侧面积了.
二、紧扣探讨问题,明确探究目标
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法,转变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由课堂中的主要听众变为课堂自主探究的主人. 学生在课堂学习时,不再是只听老师讲解知识,听老师提出问题,只要围绕老师提问思考回答就可以了,而是围绕课堂学习的内容自主探究问题,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探究问题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等.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探究的盲目性,也就是一下子很难找准目标. 小组讨论、课堂展示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只是解决比较肤浅的问题,甚至是所答非所问,达不到探究的效果,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 教师设计探究问题时,要让学生紧扣问题探究,明确探究的目标. 教师设计的问题,目标要小,不宜太大,让学生容易理解问题的指向,也便于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试着想办法找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学生拿出等腰的三角尺,摸一摸边和角,量一量边的长度,比一比角的大小,实际上就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围绕三角形的边和角进行探究,理解“等腰”是什么意思,学生在解决了“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两条相等的边所对的角之间又存在着什么关系呢?”“那么我们有哪些方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呢?”学生围绕这些问题一步一步进行探究,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断和特征.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特征让学生尝试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画图的方法”就是学生探究的主题,学生自主探究后小组交流方法,再在全班汇报展示,让大家共享探究的成果. 事半功倍.
三、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
关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比关注结果更重要. 小学数学绝大多数题目探究的结果学生已经确定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就尤为重要了. 所以,要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数学思想,探究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 也就是说,探究过程富含着较为深刻的教育意义. 为学生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是我们教师的重要任务,探究活动的设计不宜过于细化,不然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设计的思路去完成,不能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创新作用,探究也就处于肤浅状态,不能深入进行,更不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活动设计也不宜过于粗糙,向学生抛出一个较大的问题,学生无从下手,只会坐等. 设计较为合理的探究活动,要研读探究的问题,分为要探究的几个部分,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探究能力,针对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不同问题的预设等.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可设计师生共同探究的活动. 教师先让学生把四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用2表示,再分成两份,每份用1表示,这时教师又要求学生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怎样表示?引起了学生思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因为分数的表示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新鲜事,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阅读课本,学习一种新数. 因为这类问题情境是以矛盾冲突为基础而产生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所以,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别投入.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的时间要得到保障,要有充分的探究时间,让每个人都能在小组里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判断别人发言的正确与否,概括问题的能力等,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如果探究的问题较多,不能一下子把时间交给学生,应分成几个探究的小段,分别探究,这样既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探究活动,又能挖掘问题的实质,有效地培养学生掌握探究过程中的方法.
四、注重探究后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在质疑、实践、推理、判断、演算和反思等探究学习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高年级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探究. 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探究问题,这给需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一个自我发展的广阔天地,而不同的探究,又能使他们得到各自所需的体验. 表达与交流不但可以使学生把探究的问题按照自己的方式表述出来,加深理解,而且可以让全班资源共享,把不同的探究结果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探究结论,完成知识目标的学习.
学生对探究成果的表述过程中,其他学生要注意认真倾听,这是一个很好的接受、理解、对比、判断、整合知识等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学生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探究成果提出质疑,让大家讨论,还可以对展示的学生的表述内容作出判断和补充. 在这个时间里,我们要尽量让每名学生表述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探究经验与方法,体验自己探究所得的快乐. 教师在这个时间里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重要的是组织展示活动的有效开展,更要与学生一样注意倾听每一名学生表述的每一句话,对学生的表述进行适当的修正,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对学生的展示进行归纳、适当板书,使学生形成本课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学生的精彩表述,进行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勇于展示的精神.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引起学生在学习观点上的根本转变. 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既要与同伴合作,又要独立思考,通过亲身体验加深自己对学习观的理解和认识,学会探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摘 要:本文基于多年的学习研究及工作经验,分析和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当今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自主能动性较差、教师教学方法落后、数学教学缺乏课堂氛围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着重从积极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完善教师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等方面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及其具体的操作运用。希望因此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重视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健康发展,促进我国小学生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2-0081-01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和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发展,人类越来越重视对青少年素质能力的培养。数学课是众多学科的基础,是现代小学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课程的开展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小学生将课本中抽象的理论和具体的实验操作能力联系到一起,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实际感悟,由此可见,数学课在中学生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它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健康发展必须得到重视。就目前我国数学教学课程的现状来看,它的发展尚且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探究性学习的现状
1、小学生自主能动性较差
青少年是国家培育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希望,重视小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但就目前我国小学生数学教育的现状来看,因为小学生自主能动性较差,所以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首先,由于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性格过于好动活泼,对于事物的认识还不能做出正确理性的判断,所以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并没有明确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其次,在现代物质文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口结构、家庭组合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过分的照顾和宠爱,致使许多小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动手能力下降,最终使得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能动性较差。
2、教师们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也是作用整个教学质量的主要部分,但就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现状来看,教师们教学方法的局限仍是制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首先,传统教育的局限性使得现在的小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教师过于主动、学生过于被动的尴尬局面,而数学教育却是一门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它重在学生自身逻辑能力的思考,这种教学方法不会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其次,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许多老师为了确保教学成绩,忽视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开拓,影响了数学教育真正的目的。
3、数学教学缺乏课堂气氛
教学氛围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环境因素,是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部分,但就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现状来看,数学教学缺乏课堂氛围是制约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首先,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作用下,产生了一批高质量、高效率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这些先进的科技成果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这些设备的缺失,使得小学数学教学缺乏良好的课堂氛围;其次,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大大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氛围。
二、如何改善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探究性学习的现状
1、积极提高小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要想改善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就得积极提高小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首先,鉴于小学生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的现状,我们应该致使这一情况,尝试化劣势为优势,教师们充分利用这一时间段,发挥教育领导的作用,通过鼓励、奖赏等形式积极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小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其次,家长对于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要尽到责任,正视孩子的教育、克服过多的宠爱和娇惯,通过互动游戏的方式鼓励孩子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推进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2、完善教师们的教学方法
要想改善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就得完善教师们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们要克服传统教育的局限性,扭转教师过于主动、学生过于被动的局面,对教师进行心理课程的教育,培养教师们对学生心理行为的分析,从而促进教师们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小学数学教育的科学性;其次,教育部门要引导教师们树立科学理性的教育观,教师们要尽可能多的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重视开拓学生们多角度思考的能力,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培养才是数学教育的真正目的。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要想改善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就得为数学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现代科技产物能够美化教学过程,活跃教学氛围,所以国家要加大对小学课堂数字媒体的投入,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武装小学教育课堂,使现代科技产物能够在小学数学教育的课堂得到普及;其次,要鼓励师生多进行互动交流,促使师生明白课堂是双向互动的地方,同时教师们可以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的优势活跃课堂氛围。新的课程改革标准中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给出了以下建议:教师应该勇敢打破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带领同学们探究性地展开数学。时代的不断进步要求人类必须重视起青少年的文化教育,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难以满足时代的要求,所以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完善。
三、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是现代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逻辑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发展教育绝对不能忽视的部分。通过提高学生自主能动性、完善教师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来改善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提高青少年的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我国教育体系的进一步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浅谈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探索式教学 [J] 钱江,江苏省宜兴市官林小学2009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