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沟通 综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Summarize
WANG Y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chool,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252059)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current scientific theory about communication problems and sum up achievements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problems, a brief review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needs further expanding and deepening problems.
Key words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summarize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面对来自专业选择、学习困难、感情挫折、就业压力、同学关系等很多方面的压力,思想困惑和心理矛盾增多。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这些都离不开一项基本途径―沟通。沟通是一切社会关系形成的根基,是一切社会矛盾得以解决的有效手段。沟通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石,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来实现。近年来,沟通的理念逐渐彰显, 但相应的研究成果还是很少,同时现有的研究成果没有凸显足够的影响力,其中还有些存在争议的地方。 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可以看到现已取得的成绩同时也能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这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系统深入地研究。这不仅对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积极意义而且对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1 关于沟通一般理论的研究
沟通的一般理论是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理论基础,目前对沟通一般理论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1.1 关于沟通含义的研究
不同学科基于本学科特点,对沟通的含义做了界定:
政治社会学认为:所谓沟通,实际上就是指信息沟通,即人与人之间借助于某种媒介,通过一定的途径传达思想和交流情报、信息的过程。①教育社会学认为:狭义的沟通是指以符号、记号为媒介实现的社会行为的交互作用,即人们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对方接受信息的人。广义的沟通则是人类的整体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换观念、思想、知识、情绪等信息,而且交换相互作用的个体的全部社会行为。②组织行为学认为沟通也称“信息沟通”,指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组织与组织之达思想、交流情报、传递信息的过程。人与人之间传达信息的工具不仅仅是、文字、符号,还包括姿态和行为等。③管理沟通学认为:沟通是人们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将一定的信息从发送者传递给接受者,并获取理解的过程。沟通是人与人之间转移信息的过程,有时人们也用交往、交流、意义沟通、信息传达等术语,它是一个人获得他人思想、感情、见解、价值观的一种途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人们可以分享彼此的感情和知识,也可以消除误会,增进了解。④
1.2 关于沟通要素的研究
不同学科研究沟通过程的角度不同:
教育社会学认为:有效沟通的要素包括理解、积极倾听、鼓励、培养、自尊等诸多方面。⑤组织行为学认为沟通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传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信息的发送者、信息的接收者和所传递的信息。⑥管理沟通学认为沟通的基本要素包括:沟通的信息载体、沟通的渠道、沟通的背景、沟通的时机等。⑦
1.3 关于沟通的作用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认为,沟通提供人身心发展必须的信息;人凭借沟通交换信息,并建立与维持相互联系;沟通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途径。自我概念:关于自己的概念。⑧管理学认为,沟通是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沟通是组织协调各方面活动,实现科学管理的手段;沟通是领导者激励下属,履行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沟通有利于满足员工的心理需要,改善人际关系。⑨
从对一般的沟通理论的研究可以看出,不同的学科对沟通这一概念的界定不同,但都是根据本学科的研究重点来界定的,都有它的道理。各学科对沟通含义的界定都相对成熟了,但是沟通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界定还是不成熟。同沟通的含义界定一样,不同的学科对沟通结构要素的组成也都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大体上都是包括信息发出者、信息接收者、信息通道、信息及信息反馈等几个部分,但是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要素结构的研究还很少。总之,不同的学科对沟通的含义、结构及作用的界定是不一样的,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对沟通的研究比较纵深,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对沟通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研究就更少了。
2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理论的研究
2.1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重要性的研究
杨学勇认为⑩两大因素呼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加强师生沟通:大学生的自身的素质问题,这其中又包括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目前高校师生存在的沟通障碍要求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薛宇认为,大学生“立体沟通”教育的意义主要有: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可以建立信任机制,通过沟通可以缩小或消除“心理距离”, 互相产生信任感;可以培养大学生自身的沟通能力。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特征的研究
王宇航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具有系统性,沟通方式具有多样性,沟通的内容具有社会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具有持续性。罗海英认为双向沟通具有双向互动性、动态循环性和认识的主观能动性。这里的主观能动性主要强调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
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张淑芹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困境主要有:教育主体形成的沟通障碍;教育客体形成的沟通障碍;教育形式的沟通障碍。超越困境的途径是:改革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式;重视情感教育,寻找有效沟通的切入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建设;培养大学生自身的沟通能力;掌握沟通技巧,建立有效沟通机制。杨春英认为:导致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沟通失效的原因主要有:由于教育者的原因形成沟通障碍;由于教育对象的原因形成沟通障碍;由于教育方式的原因形成沟通障碍。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克服障碍,实现有效沟通的对策是:以人为本, 实施情感教育;磨练沟通技巧, 讲求沟通的艺术性,这里的艺术性是指讲求语言沟通的艺术性,讲求非语言沟通的艺术性,善于引导教育对象;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吴文明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沟通的障碍, 包括以下几个层面:教育者的沟通技能影响沟通的效果;受教育者自身的因素影响沟通的效果;物理距离、心理差异等感情差异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沟通媒介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且认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途径有:以人为本,进行情感教育;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着的沟通技巧,具体包括:耐心倾听,通情达理,尊重学生需求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将是否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作为选拔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要指标。
2.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原则与方法研究
张淑芹认为,改革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式应坚持三个原则: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贴近学生生活;坚持关心学生的主体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双向互动、平等交流。罗海英认为要确保双向沟通的顺利开展必须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平等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和及时性与经常性相结合。张沧丽认为,沟通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形式, 如开座谈会、个别谈话;另一种是深入生活与学生打成一片,从情感沟通入手来了解思想,沟通思想。
3 简要评述
目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地成绩,但研究还不够深入,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例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障碍及应对策略的研究多是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要素的角度分析,而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环节的角度分析的较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效果的评价问题很少涉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规律的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研究都比较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这一课题将逐渐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同时这一课题的研究趋势将呈现如下特点:第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理念的研究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第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法的研究更加注重人性化和多样化;第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评价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全面性,防止片面性。
注释
①夏玉珍,江立华.政治社会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②⑤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
③⑥肖志雄,刘宇Z.组织行为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1.
④王磊.管理沟通.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01.
⑦苏勇,罗殿军.管理沟通.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8.
⑧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⑨徐向艺.管理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
⑩杨学勇.走进学生心灵的钥匙――沟通.中国校外教育,2008(10).
薛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建立“立体沟通”教育体系的意义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王宇航.建立健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中国高等教育,2008(10).
罗海英.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双向沟通.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
张淑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困境与超越.许昌学院学报,2009(3).
杨春英.论有效沟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5).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综述研究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90后学生入学高职院校,相较于80后而言,90后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人生观、价值观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也给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政治思想课程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本文的研究,希望通过综述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文献的策略,给国内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一些启示。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外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与国内大不一样,所关注的教育焦点主要集中在对学生的日常想想行为事物、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管理等方面,相关的研究文献综述也十分有限,通过对万方、知网等文献查阅数据库进行搜索后,仅找到为数不多的关于国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文献,现列举如下:
1.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
受风俗、法律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也呈现不同的态势,整体而言,基本上每个国家都有完善的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整套环境体系。例如,在美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被定义为“公民教育”,政府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打造一体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日本,早在1947年,政府就颁布了《学校教育法》和《基本教育法》,并制订了“以培养完美人格为目的,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体系,各级高校也以此为标准,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
国外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有着鲜明的国家特色。例如,在美国,高校主要采用“区分化”的教育方法,在具体的实践中,将学生的日常学习、思想动态分开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并构建绩效考核制度,对学生的思想工作进行定量化考核。在英国,所有的高校则采用导师制的模式,由一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专职对4~5名大学生进行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并定期对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进行评估。在新加坡,各级高校打造了“社会工作+思想工作”一体化教育体系,将社会工作的理念渗透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的教育管理中,取得了不俗的成效。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十分广泛,切入点和研究焦点也十分众多。通过调研相关的研究文献发现,国内学者对于该课题的研究范围主要分布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概念的界定、制约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因素、“90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方式方法等几个方面。
1.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概念界定的研究
刘书林等人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理解为:平时工作方法的可操作性,实践应用中的可行性以及应用效果的良好可靠性。古人伏则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出发,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理解为:教育者通过德育思想教育过程对接受教育者施加教育所产生的效应,而这种教育的最终效果会反映在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中。张文凯则认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有效性是同一个概念,是指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的实际运作对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的能效属性。
2.关于制约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因素的研究
我国学者唐凌将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归咎为社会、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学生个体差异等几方面。而学者甄勇指出:90后高职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教育环境较80后大学生而言,都有了很多不同的地方,这使得他们的人生观、思想观也发生了很多改变,倘若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把握上述因素,便会给教育有效性带来负面影响。
3.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对策研究
陶乐以教育内容为出发点,提出了五种措施:第一,弘扬历史文化;第二,构造人文教育环境;第三,开展层次教育活动;第四,优化教育内容和教育体系;第五,将法律道德理念融入日常政治思想教育中。刘清林探讨了新时期“90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第一,不断优化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第二,辅导员应完善课堂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实践能力;第三,辅导员应不断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三、研究评述
通过对国外研究现状的综述和总结,不难发现,由于社会体制、国情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不小差异,国外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较为稀缺,仅有的研究成果也有浓重的本国、本地域色彩,因此,对我国同类课题的借鉴性和价值并不大。而国内学者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研究成果则较为丰富,主要从理论概念、影响因素和教育策略三个方面出发,给出了详尽的研究结论。然而,通过研究也发现,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工作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鲜少有学者采用实证法、调查法等策略,展开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进行和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实践性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十分稀缺,这也给同类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1]MaxAzicri.Cuba Today and Tomorrow,Reinventing Socialism[M]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2000:285
[2]古人伏著.德育实效性研究与实践[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
一、校园文化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认识
(一)校园文化的界定和特征
校园文化进入研究视野的具体时间,众多纷纭。通常认为,对校园文化进行系统研究,在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距今三十余年。在此期间,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校园文化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尽管到目前为止,对校园文化的界定仍旧众说纷纭,但基本可以达成共识的是,校园文化从内涵和外延的角度界定,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对校园文化进行界定,代表性的是“物质精神总和说”,将校园文化界定为学校逐步营造的具有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里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广泛意义上的概念,包括校园环境、教学内容、管理制度和精神氛围等。从狭义上对校园文化进行界定,对某一方面加以突出强调,代表性的是“课外活动说”和“校园精神说”,前者将校园文化界定为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课外活动,作用是娱乐和调剂学生的文化生活;后者将校园文化界定为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生活的全体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在物质、精神上的具体化。文化对人的影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系统,应将之视为一种广泛意义上的系统性概念。从具体形态上分析,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活动文化。学生在校园里除了在课内受到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正式的、带有规定性的教育外,在课余时间的读书、锻炼、休息、娱乐等各项活动无不是在某种特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进行,正是在这样的濡染中,主流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沉淀于学生的意识中,外在的理论内化成为内心信念和价值取向,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极大推动力。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优势
自“隐性课程”这一概念被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1968年在《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后,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隐性教育”。顾名思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显性课程形式而言的,通过不被直接感知的形式对受教育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服务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因此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相对于显性课程的直接理论输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更全面、更自然,也更持久。首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范围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潜存于课内外,甚至校内外,涉及校园环境、人文氛围以及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学生自身的体验,自主接受教育,不带有强制性。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单向灌输和理论说教而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将教育内容渗透给学生,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实效,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最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效果更持久。相比较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具备系统性、理论性、有序性等特征和优势,是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途径和保障。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通过学生自身内化起作用,比单向灌输或说教形成的记忆要稳固得多,甚至会让学生铭记终生,也更有助于实现德性的真正内生。这就可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补充,促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二、校园文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体现
在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就的今天,校园文化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实质。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发挥优秀文化潜在的教育力量,影响校园主体,培养其牢固的道德观念、崇高的思想品质和积极的人格精神,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一)校园文化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致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其主要目标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实施对学生的精神塑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与校园文化建设不谋而合。“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还是其功能,都体现出文化蕴意”。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初衷就是积极谋求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扩充、专业技能的提高,而且搭建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校园内悬挂的名言警句、一次意义深远的报告、一场针锋相对的辩论赛,甚至师长、同学的一句话,往往会让学生终身受益,使他们在思考和总结中认清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逐渐提高修养,走向成熟,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
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个首要前提是学生对学校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和信服。将思想政治教育外在化、强制化的做法,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无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克服这一倾向,不仅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密切相关,也与校园文化建设有重要关联。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理想目标就是在彰显学校特色中,增强凝聚力,把全体师生员工紧密结合在一起,使他们在共同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的引导之下,对彼此之间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特别是使学生群体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和持续影响下,萌生对学校的自豪感,由此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服力。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能够产生一股巨大的凝聚力量,有助于师生员工之间的互相鼓励、互相关怀,有助于在和谐的校园氛围中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学校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保障
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坚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用先进的文化引导人。新时期的学生面临着多元化的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很容易产生信仰迷茫、信念模糊、责任感缺乏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这个问题,重视校园文化的积极引导,确保教育的实效。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形成和传承过程中,虽然在某一时期,某一范围,不可避免会受到多元社会文化的影响。但从最终意义上看,校园文化依其本性会对社会文化中的种种现象进行澄清和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为学校引领社会主流文化的载体,并以积极向上的文化形态引导校园主体,用舆论等手段调整学生的行为,为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供保障。
(四)校园文化的实践过程就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过程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要避免仅仅采取课堂理论教育的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落脚点是学生精神的塑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教育的过程要重视知,更要重视行。从这一点上看,积极谋求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实现,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助力。校园文化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建设校园文化是一个能动的创造和持续的传承过程,靠一代代校园主体在学校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的积极参与,献计献策。正是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实践中,在顺应时展和弘扬社会主旋律中,引导学生不断追求理想并付诸实施,追求真善美,追求自我素质的提升。因此,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了发展才能的实践基地,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过程。
三、校园文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路径
(一)发挥校园文化的化育功能,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提供支撑
校园文化作为师生共同创造和汲取的学校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具有强烈而自然的化育功能,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支撑。
1.校园物质文化营造环境氛围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主要体现为校舍、校园绿化等自然环境、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资料等,是校园主体通过感官可以感受的一切物质性对象的总和,是校园文化的物态体现。整齐、美观、洁净的校园环境使校园主体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增强校园主体对学校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同时,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不只是一种单纯完成物质功能的活动,更是一种传达信息的文化交流与对话形式,是服务于‘人的和谐发展’的通识教育场所,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隐性教育效果”。4:123建筑小品、花草树木的合理规划、名人警句的悬挂、人物雕像的矗立,能实现让每一堵墙说话、每一棵树育人的境界,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达到影响人、教育人的目的。
2.校园精神文化增强力量凝聚
校园精神文化是灵魂,是集中体现为校风、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的,以精神观念形态存在的学校独特的“文化品质”。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陶冶师生情操、激发其奋发前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作为凸显学校内涵和风范的精神氛围,校园精神文化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持久的影响,起到其他形态校园文化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厚重的办学传统、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和谐的人际氛围等,都将成为推动学生奋发进取、克服困难、开拓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置身于其中,无须更多繁琐的说教,便会自然感觉到校园精神对心灵的净化,自觉地将自己融入校园精神文化之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
3.校园制度文化明确制度规范
校园制度是校园文化的纽带,通过对校园主体明确规定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怎样做才最好等,特别是对不服从制度的行为进行制裁和处罚,从而对校园主体及其行为产生明确的规范作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离开以制度文化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常规管理。一方面,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校园制度的秩序保障。校园规章制度是校园主体的行为准绳,一旦形成,会产生“自动效应”,制约校园各项文化活动的有序进行,通过明确可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指引学生自觉地按规章办事。另一方面,良好的校纪校规、教学及校园管理的规章制度中都包含有平等、严谨、公正等思想内容,是学生明确行为准则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其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4.校园活动文化搭建有效平台
校园活动文化是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校园活动呈现的,是校园文化的动态体现。校园活动可以为校园主体提供发挥特长、展示才能、发展个性的机会,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很容易为师生所喜爱和接受。校园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成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有效平台,发挥着活动育人的功能。因其新颖活泼的形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其学校主人翁意识,更能增强校园的文化底蕴,营造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实现在参与中产生追求真理的乐趣、对学校的归属以及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校园文体竞赛、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特色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平台,也极大地锻炼了能力,提升了素养,为人生理想的实现提供支撑。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校园主体的能动性,为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供助力
校园文化在长期的形成和传承过程中,主体是全体师生员工,校园环境的建造、校园精神的凝练、校园制度的制定和校园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师生员工的积极参与。积极营造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校为主要推动力的校园文化建设格局,在这样的格局中,主体的能动性得到调动,自觉提高素养,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为学校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
1.在动手布置校园中增加归属感
校园环境是全体师生员工实践活动的结果,也会因主体的差异表现出千差万别、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样式。动手布置校园,是每位校园主体的兴趣所在,也应是责任所在,在建设精致校园中调动主体的积极性,增加主体的归属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载体。在学校对校园环境和人文景观进行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调动师生积极参与其中,动手布置,为建设精致校园献计献策。从校舍规划到教室布置、从校园绿化到宿舍美化、从意见征集到具体设计,每一个环节都充分发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承载学校传统内涵的标识景观等铺陈到校园的主要角落,提升校园文化内涵,营造濡染学生的良好环境。同时,汇集智慧的校园环境布置,会赢得生活于其中的学生的积极认同,在动手参与中也会无形增强校园主人翁意识,升华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2.在校园精神认同中接受濡染和熏陶
校园精神是在长期的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约定俗成的方式形成的,并经过一代代校园主体的传承,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它的内涵。正是在这样的凝练和形成过程中,校园精神体现出学校优秀传统与现代精神的交融,实现校园文化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功能。校园精神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发挥着持久而积极的影响,但濡染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学生对其积极的接受和认同。在校标的设计与征集中,在校训的积淀与凝练中,在公正的管理理念追求中,在和谐的人际氛围营造中,校园精神沉积于学生的无意识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濡染和熏陶。也只有在积极参与和认同中,学生受校园精神所营造的精神氛围的激发,对校园精神所倡导的准则保持信心,并自发产生一种自豪感和维护欲,成为奋发前行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
3.在制度的参与制定中自愿接受规范
校园制度具有明确的规范性和强制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职能发挥的手段,在奖励和惩罚的机制作用下,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发挥制度育人的功能。校园制度的强制性不应该绝对,否则会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影响制度的贯彻落实。理想的状态是,让学生参与到制度的制定中,是制度的制定者,也是制度的约束者。尽量做到约法在前,有言在先,确保校园制度在自愿基础上的规范性和强制性的实现。这样,既能实现制度所特有的明确的教育和规范功能,成为学生行为好与坏、对与错、是与非的检验标准。也能在学生参与制定中,营造一个与主体个性相适的、容主体在一定的规范之中能享受心灵自由的制度化环境。
4.在融入校园活动中增强对教育的信服力
论述了学科范畴研究在学科成熟发展期的发展性背景和研究意义,在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研究现状基础上,从系统的角度进行了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思政学科范畴研究应坚持的思路与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成熟发展期学科范畴研究综述一、学科范畴研究的发展性背景与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是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理论体系是开放型的、自然生成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必然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近些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与之相关的核心理论、基础理论、管理理论和方法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原理与实践研究硕果累累。同时,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以及党、国家和社会的客观要求,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现实问题又有很多的困惑与争论,这都需要重新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度反思、研究、澄清、定位与拓展。基于这样的背景,作为学科理论基石的学科范畴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丰富与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研究能有效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体系框架,同时不断拓展各理论结点的内在联系,从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并为其提供有效的研究对象、内容、路径、领域、过程、原则、方法、启示和反思。
二、学科范畴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正逐步深入并走向成熟,学界已取得的这些研究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益指导和借鉴,这其中,不乏从各种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含义、特征、功能、建构原则、体系结构、理论创新等提出创见的力作,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理论研究正不断深入。
但是,学科范畴理论研究的数量总体上还很少,而且不成体系,众多学术论著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范畴只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其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远未达到规范化、系统化的程度,也尚未对其作出明确、严格、公认的科学界定和解释。而且对一些学科范畴只是孤立地、静态地进行描述,而不是联系地、动态地进行考察。为了进一步弄清学科范畴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诸多学者以不同的抽象思维和逻辑起点进行建构,但这些学科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构建带有极大的不稳定性,逻辑论证不够充分、严密、合理,还存在很大分歧。
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理论研究会日益成熟。我们通过吸收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营养时,必须通过自己的消化,使之对本学科有益的成分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范畴中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范畴的有机构成因素。而不能简单照抄照搬。
三、学科范畴研究应坚持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多元分析法
学科范畴课题研究应充分运用多学科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如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统筹学和管理学等基本原理作为理论支撑,并借助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探讨学科范畴问题。
2.文献法
学科范畴课题研究中应对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方面的文献进行查阅、分析和整理,收集资料的范围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许多学科领域,在已有的有关文献资料中汲取营养,批判地
转贴于
继承在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方面有独到见解的各位专家、学者的优秀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研究。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效性不强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介绍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科学内涵,通过对国外经验的借鉴,提出了增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 实效性 意识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
在新世纪新阶段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把主体人教育好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具有巨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科学内涵
概念辨析是科学认识的逻辑起点,要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特质,首先就应当厘定和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科学内涵。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指实际的功效或实践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期目标与结果的之间张力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结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预设目标是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即实际效果问题,人们对如何实践活动时效性的感知与批判。最直接最根本的依据是这一实践结果的有效性。
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的特点来看,其实效性的内涵与标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就是人们是思想道德素质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提高程度。二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出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来阐述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践性和理论的科学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开放性特征。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效性在于主体如何引导客体践行预设的目标要求。四是从社会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实效性的评价标准在于要素齐全,功能互补,运转协调。
二、国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做法及特点
第一,固化宣传内容,形成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政治教育和价值教育贯穿两个主旋律:1、把美国的宪法和《独立宣言》作为最高经典进行传播和灌输;2、宣扬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
第二,国家加大投入,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需要一定的投入的,重视加大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投入,是国外加强思政教育时效性的措施之一。
第三,灌输与渗透相结合,通过无意识教育增强效果。除了运用正面的直接的,正规的灌输方法外,国外也很注意在宗教教育,政党与政治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公民教育中渗透,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四,努力营造合力,形成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学校、家庭、社区、社团、宗教、企事业单位以及大众传媒都从不同的方面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注重教育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三、加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基本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就业状况等都发生了变化。世界各国相互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和系进一步加强,这些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的过程中立足于回答和解决现实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实现自身的有效发展。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之所在,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关键环节。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所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确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其次,要弘扬主旋律,切实打牢“树魂立根”的理念。
第二,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性机制。包括以下几点:1、深化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和外延要进行科学的界定。另一方面,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理论体系建构,使其在地位、作用、指导思想等多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2、加强实证性研究。实证性研究是社会科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也是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研究中最需要的一种研究方法。3、加强多视角、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研究是一个宏观的系统,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研究者应坚持多学科的视角,积极借鉴各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实效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效性不强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工作方法简单,表面化、形式主义、脱离实际、不符合不同人群的心理要求,难以收到预期效果,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在服务群众、为群众多办实事上下功夫。特别要从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注重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具体的行政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以及加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现代化这几方面做起,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与队伍建设。我国正处于一个多元文化交互撞击,生活方式复杂多变的时代。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人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者除了要保持自己教育文化的先进性,对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要有公正的态度之外,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文化也要有一个宽容的心态,这就要求教育者除了具有一般人才具有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外,还应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