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制药工程职业认知

制药工程职业认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制药工程职业认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制药工程职业认知

制药工程职业认知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制药工程专业 培养模式 本科教育 人才培养

我国制药行业起步较晚,发展较快。如何尽快的缩小与世界先进企业的差距,适应集约化生产以提高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是我国制药业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因此,教育部于1998年调整了高等教育专业目录,其中在药学类增设了制药工程专业。制药工程专业是集化学、生命科学、药学、工程学及相关管理法规五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一个专业。在高等教育中,又属于适应性强、覆盖面广的宽口径专业。如何办好这样专业,使之培养出的人才具有优良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宽阔的知识领域,并且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对我国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及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都至关重要,同时也对我国制药工程专业的广大师生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所以各高校应根据自身不同的办学方针,坚持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这既是地方院校办学定位的根本,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1]。因此,研究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可以发展制药工程专业,从而推动我国制药行业发展。

1 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制药工程专业是国家教育部1998年本科专业调整后的一个整合专业,是应用化学、生物技术、药学、工程学、管理学及相关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药物研发与制造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具有教强的工程技术特点[2]。工程问题是这个专业学生最终面临的问题,涉及的内容主要有药物的制造、分离、制剂、过程控制等工程问题和质量管理法规。因此应当从工程技术性的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确定培养模式。所构建的教学体系,应在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对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强调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

所以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为:较系统的掌握化学、药学、制药工程学所必须的基础理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对化学药物生产工艺研究、生产过程及质量控制能力;具有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基本能力;有较扎实的制药工程设计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研究、解决制药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化学制药厂、制剂厂、药物研究单位、医药商业企业及各级医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培养药品生产、新药研制、制药工程设计及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 我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研究

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所对应的学校类型不同:对于学术研究型人才,主要由一流大学及研究生院培养;对于工程研究型和技术实践型人才,主要由本科院校培养。我校属于医学类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应是掌握医药知识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即技术实践型和技能实践型两种,或者介于这两者之间。我校定位立足于区域经济,面向全省和全国,服务区域比较明确。因此,在人才培养及专业方向上,更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适时的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从这个定位出发,我校制药工程培养的定位应紧紧围绕“工程应用型”这个主题。

3 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目前,国内开设制药工程专业的学校比较多。但总的来说,医药院校开办的制药工程专业偏理科,而且中药、西药分离;综合性大学开办的制药工程专业偏工科,与药学难以融合[3]。目前,制药工程专业的办学规模发展较快,这是与制药工业的快速发展分不开的,但由于药物是特殊商品,制药企业的建立和扩大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绝不可能无限制地膨胀。同时制药行业又是高技术产业,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此对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的需求量不是很大,但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相对较高。这就提示我们在制药工程人才培养上可以有多种模式,即: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型长学制本硕连读和工程硕士培养。本科教育主要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医药工业生产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工程硕士为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而长学制本硕连读主要培养目标同工程硕士,只是培养方式不同[4]。

浙江中医药大学属医学院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目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明显的特色,较侧重于工程方面知识。这样既不利于学生选课,也不利于明确的向社会进行特色宣传,进一步的适应市场需求。因此,为了培养既懂制药又懂工程同时擅长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还能体现浙江中医药大学的特色,必须对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理顺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使相关专业、学科、课程有机融合和同类课程的整合,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应21世纪医药工业需要的专业基础扎实、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合市场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我省的医药行业,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3.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计划设置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及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环节密切结合,做到新体系、厚基础;新手段、重实践、促自学。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精选、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将医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和学术动态引入课程,建立创新的课程体系。

3.2 设置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加强专业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

对现行的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设置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中注重体现中医院校的特色,使制药工程专业相关学科的课程有机结合,相同的课程进行整合,研究和探索出更为合理和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3 积极探索专业定位,适应市场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根据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结合浙江省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制定出特色明显、目标明确、适应市场需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制药工程专业的业务培养要求及目标。

3.4 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

专业素质要求包括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和业务素质三个方面。其中业务素质应体现在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良好的工程实践基本训练,具有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制药工程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

(2)掌握本专业领域必要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药物合成、药物制剂、药物分析、制药工艺学、制药工程等。

(3)较好地掌握生物化学、分离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1个或以上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4)获得较好的课程设计、药厂设计等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5]。

(5)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6]。

4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研究

制药工程专业奠定在药学、化学、工程学等多种学科基础上[7],课程的设置既要避免偏向于某一学科,又要防止形成各种课程简单的叠加。目前我校制药工程专业设置的课程门类繁多、混乱,课程名称繁多、重点不突出,容易产生混淆。在参考国内外不同类型学校“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考虑我校的办学特色,有必要重点开展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设置。根据我校对制药工程专业的定位,制药工程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框架”(图1)应该包括:化学、医学和工程学三个主要的课程体系。

三个课程体系之间既有分工又有联系。在医学课程体系教学中,通过对医学相关基础知识的介绍,结合国内外新药研究实例,使学生对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在工程学课程体系教学中,通过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制剂工程等单元操作知识的讲解,结合制造药物的基本原理及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工程技术,介绍药物制备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三废处理和GMP改造等方面的知识,加深学生对药物生产放大、设备选用、质控与优化等方面认识[8]。此外在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加强和制药企业的联系,发展和巩固一批学生的实训基地。与国内的,特别是省内的药物研究院或大型制药企业建立基地,联合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研究和设计,提高学生工程的实践能力[9]。

5 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大学即是专业教育又是高等教育,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应是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传递与创新。高校的本科教育应该从新世纪对人才素质品格要求,教育学生:“会做人、会做事、会创造。”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5.1 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创造力的培养

基础课应是本科教育中最基本、最主要的课程。所以从课程设置上来讲最根本的是要切实加强基础课的教学[10]。不论任何专业无一例外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学好专业。只有基础雄厚,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有可能具备创造能力。否则只能异想天开,非科学地蛮干。

5.2 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理论与实验实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两个相对独立,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11]。实验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来源与实验,二者本身并没有主与从的关系,只有掌握了基本实验,才能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同样,也只有掌握了基本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所以在理论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5.3 注重学生工厂实习

工厂实习是学生在完成制药工艺、设备、车间设计等专业课程之后的又一个实践教学环节[12]。学生亲临工业化生产,为他们提供实际练兵的机会,从而更好地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工厂实习与校内实验教学相比,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较大,因此为了保证实习质量,必须有一个严格的考核办法。实习成绩考核应该采取全面考核的方式,保证基本的实习质量。

综上所述本文讨论了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对制药工程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进行了讨论,同时结合我校办学特色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发展能起到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程静.地方工科院校与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3):24.

[2]邹祥,石虹.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及管理出探.实验科学与教育,2006,4(2):96-98.

[3]曾爱国等.制药工程新专业的建设.化学高等教育,2005,3:18-20.

[4]帅翔等.制药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和教材建设刍议.化学高等教育,2004,3:20-23.

[5]沈超颖.巧妙选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工程设计思维.中国西部科技,2006,13:72-73.

[6]The International Executive (pre-1986). New York: Spring 1972. Vol. 14, Iss. 2:8.

[7]Chemical Engineering. New York: May,1998,Vol. 105,Iss.5:46.

[8]Anurag S Rathore, Marcella Yu,Samuel Yeboah, Ashutosh Sharma.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New York:Jun 1,2008.Vol. 100,Iss.2.306.

[9]彭代银等.校企合作联合培养高层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药学教育,2004,20(4):3-5.

[10]王娣.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研究.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4):72-73.

制药工程职业认知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认知教育;思想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182-02

专业认知教育就是在学生离开高中走进大学校门之时,培养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专业知识从了解到熟悉再到掌握直至达到离开校园到达工作岗位后能够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专业认知教育让初进大学校门的大学新生对所选专业有一个概括的感性认识,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学生逐渐了解了专业培养计划,领会了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行业特点以及行业需求,使学生对自己毕业后将要从事的工作现状与未来发展前景有个清楚的认知。专业认知会影响到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热情,并最终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对毕业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选择。如何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接受到高效的专业认知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潜能,缩短学生的专业学习知识与就业行业所需知识的距离,是学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认知教育现状

大学新生在来大学报到之前,专业已选定,而专业的最初选择主要是受到高中老师和父母朋友的影响,以及学生自己头脑中的一个感性认识,自身对所选专业的细节不够了解,有很多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属于道听途说,这样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体系、专业方向以及就业去向等缺乏了解。另外,初入大学的新生,经过高中三年紧张的备考生活后,思想很容易懈怠,再加上在高中时期听到的一些关于大学课程很轻松的言论,很容易对大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求甚解,有六十分万岁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荒废了大学的生活。而大学对初入校门的学生重点关注的主要是思想教育,希望新生能适应大学的新生活,更多的是给予生活上的关照,对于专业认知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另外,学生对自己所学的有关专业课程与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之间的联系认知不清。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不清楚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难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造成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投入时间不足,专业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当大四毕业之前找工作进行面试时,才知道这些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但为时已晚。走进工作岗位后,很多公司反映,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差,工作能力不够强,职业规划混乱。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构建一个现代化的有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潜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完成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调试等,提高他们的专业认知、职业规划以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专业认知教育的途径

1.专业思想教育的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的加强需要从新生走进大学校园开始。大一期间,学生们学习的主要是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英语等,看起与本专业没有直接联系,因此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通过组织资深教授与学生座谈交流,专业讲座,社团活动,以及参观高年级学生实验课程,高年级学生传授学习经验等活动,让学生们在脑海中形成对本专业的概括认识,强化所学基础知识有用性这一理念。另外,每学期在学生选课之前,请专业教师概括讲解每门课程的应用,通过联系学生所学过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坚持专业思想教育从大一入学开始到大四毕业前不断线,一直坚持专业认知教育与教学两手抓的方式,不间断的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专业认知教育,努力为学生的专业成长注入活力。

2.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加强实验课内容,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所占的比重,并对部分课程设置课程设计,让学生有集中的时间对专业课程进行消化理解,在学科基础课结束后,进行综合课程设计和专业教学实习,达到所学专业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实践教学内容尤其注意根据学科发展情况,不断更新实验内容。特别对于学生所学习的课程与未来就业应用密切相关的内容,结合社会的热点、本行业的需求情况,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学校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就能够了解到本专业未来行业发展的最前沿知识,为未来就业进行有效的知识和能力储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所有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均围绕一个整体的电子信息系统而构建,实践教学比重逐年增加,主要体现在实验中学习的理念。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加强与实际应用相关的实验课内容,并对部分课程设置课程设计,这些课程设计的题目与未来学生所从事的本专业领域的工作具有高度相关性,让学生有连续的时间专注于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学科基础课结束后,进行综合课程设计和专业教学实习。电子信息专业的主要课程设计有: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数字电路课程设计、小型电子系统课程设计等。电子认识实习和电子工艺教学实习主要培养学生熟悉电路基本元件,练习焊接等工艺技术,结合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让学生独立设计并组装比较完整的电子系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些实践活动内容环环相扣,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到整体,形成逐年递进的形式,确保学生完成这一系列的实践教育之后能够完全具备电子系统的设计、开发与调试的能力。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本专业学生提升专业认同感、拓展学生对专业的认知能力。

3.具有鲜明专业特征的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实习实训基地,与全国多家航空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了现代科技含量高、航空工程技术氛围强、教学科研功能齐全的实习基地,形成以“航空电子专业特色、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实践教学新体系。与传统的实习基地不同,作为实习基地,除满足本专业学生3周左右的生产实习要求外,还使实习基地不但成为学生生产实习的基地,也是进行多工种实际技能培训的一个重要场所。学生在进行生产实习时,学生遵循实习企业的制度管理,跟着企业工作人员一起参与到企业生产中,学习实际的操作技能。实习实训基地成为学校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办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实习基地的合作,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设备、场地及技术资源,为学生实习实训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学校还鼓励学生去企业进行毕业设计,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进行兼职,通过这些生产实习等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提升专业认知能力。

4.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上,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引导本专业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学院专门建立了创新创业实验室,实验室的设备专供进行学科竞赛和科技实践活动的学生使用,并给准备参与竞赛或者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学生配备专门的教师给予专业指导。学校对大学生创新项目也给予大力支持,每年学生自发组成团队,自拟创新项目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请专人对这些项目进行评选,对一些项目给予资金的支持,学院在学生创新项目立项的选题、后期的指导、项目的结题,以及成果论文的撰写等各个方面选派专门教师进行指导,保证学生在独立进行项目的过程中,对学生所遇到的困惑进行解答,或对学生在进行项目的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指导,确保学生成为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最大受益者。近几年,学院参加竞赛以及创新项目的人数在逐年提高,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级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设计大赛以及数学建模大赛等各种比赛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获批了几十项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最近两年,学校响应国家推行的制定“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也举办了“互联网+”竞赛活动,本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意识显著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和参与竞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深化了专业认知,从而增强了专业认知教育的效果。

三、结论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认知教育主要从专业思想教育的加强、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鲜明专业特征的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这几个方面进行,通过这些措施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了正确的学习目标,激发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定位,明确将来的工作中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养,完整的专业人才培育模式与多种专业认知教育方式相结合,对提升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钰,冷杰.高校学生专业认知教育探析[J].考试周刊,2015,(5),144-145.

[2]骆训栩,高校新生专业认知教育研究[J].现代农业,2014,(5):97-99.

[3]孙翔洲,陈铁军,黄营满.现代教育视域下高校专业认知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8):167-168.

制药工程职业认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4(b)―114―03

2007年底,我国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规模超过了2 700万人,居世界第1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3%。2003年全国设有制药工程专业的学校共有98所。到2006年底已经发展为154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打下了基础。同时我们也看到,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559万,2009年将增加到610万,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将与日俱增。尤其是独立学院,办学时间不长,与有多年办学历史的院校相比,办学条件也有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使独立学院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因此,独立学院必须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自身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基础,采用较灵活的办学模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1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层次和我院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创新人才由低到高可分为操作性、技能性、设计性和理论性4种,这4种人才应呈金字塔分布。这一分布的合理性已经被发达国家的经济腾飞所证明。目前,在我国大学本科生人数急剧增加的同时,硕士和博士生人数也在快速递增,截至到2006年3月,在校硕士生人数已经超过100万,在校博士生人数也达到了12.5万,比1978~1999年20年间的总和还多25.5万人,加上教育部属重点院校每年的本科毕业生,已经能够满足我国对理论性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层次应定位在技能和设计性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上。

对武汉市制药企业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主要是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药品市场营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研发人员。根据调查结果和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统计数据,我系制药工程专业的定位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并将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瞄准在制药企业。随后,我们又调查了制药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概括起来,他们的要求主要有如下几点:①业务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②爱岗敬业,愿意从基层做起;③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有一定的组织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④自信。诚信,懂礼仪。根据以上定位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制定了我系制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制药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行业从事生产、研发、分析检测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从2008年我系第一批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这一培养目标是合适的。

2 产学结合“3+1”培养应用型人才

2004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无疑,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有所不同,但从目前来看,培养模式区别不大,这有可能导致我国合格工程师短缺,并成为约束我国自主创新的瓶颈。在瑞士洛桑学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中,我国“合格工程师的可获得程度”指标被排在倒数第一,也说明培养模式应该随人才层次而有所不同。

根据我系制药工程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从2006年起,我们先后对2004、2005级本科专业实施了产学结合“3+1”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和和实践。所谓“3+1”,即利用3年时间在学校学习政治、外语、计算机、数理化基础和制药工程专业基础,用1年的时间在工厂和研究所实习和做毕业设计(论文)。采用这种培养模式,使实践教学的学时数达到了36.5%。“3+1”模式的课程体系主要有以下模块:

2.1 理论课程体系

采用“3+1”的教学模式。实践时间较长,建立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是实施“3+1”办学,保证学生有较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关键。课程体系不仅要“从宏观上把握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而且还要考虑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共性和个性发展的空间。在制定课程体系时,我们主要参照了高等学校制药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规范(讨论稿)、我系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及学院关于本科专业学时和学分数的上限规定。理论课程体系有以下主要模块:

2.1.1 人文素质类课程。此类课程除政治理论、体育和军事理论等必修课程外。还开设了“诗歌欣赏”、“戏曲欣赏”、“公关与礼仪”和“桥牌”等人文艺术选修课程,共分,144学时,旨在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养和陶冶学生情操。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学习人文科学有利于开拓视野,超越传统规范,增加想象力,培养交融互补的综合思维。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就对历史、音乐、绘画和诗词都很有兴趣。

2.1.2 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外语、应用文写作和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四大化学,电子电工、化工制图、化工原理、生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和中药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制药工艺学、制剂工程、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等专业课程。共56学分,896学时。

以上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包括了制药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规定的制药工程专业的9门核心课程,共31学分,约500学时。

2.1.3 专业选修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为了实施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开设了药用高分子材料、生物药剂学、药物分析和波谱分析等11门专业选修课程,每名学生选修的学分数不得少于17.5学分。我系制药工程专业目前暂设有两个专业方向,一是中药方向,二是市场营销方向,每个方向又开设了8学分的选修课程,还规定学生选修本专业方向课程不得少于4学分,选修其他专业方向的课程不得少于2学分,从课程设置上保证了学生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2 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校内实践课程,二是校外生产实习,三是毕业设计(论文),根据校外实习基地的情况,毕业设计(论文)可以在校内完成,也可以做校外实习基地的课题,由基地技术人员和学校老师共同指导完成。

2.2.1 校内实践课程制药工程专业是由多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形成的工程技术专业,是实验学科。因此实验教学是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实习课程主要有四大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制剂实验和制药工程实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制药工艺设计、化工仿真实习和金工实习,等,共23学分(金工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制药工艺设计和化工仿真实习等四门课程每周计1学分)。除了开设基础实验外,还能够开出一定数量的设计实验和综合实验,并将

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例如,合成水杨酸,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确定合成路线,拟定实验步骤,搭建实验装置,完成合成任务后,再进行分离提纯,分析检测并计算原料转化率和主产物的收率,使学生受到了较好的综合训练。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2.2 校外生产实,在第三届全国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上,不少高校老师呼吁国家和教育部门应采取相关措施,方便高校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解决实习难的问题。以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还有专家指出,现在的工程教育与工程渐行渐远,不利于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专家们关注的这些问题的确是我国工程教育中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搞好生产实习,是使工程教育渐行渐近的关键之一。为了解决实习难的问题,我们在省内选择了几家经济效益较好,技术力量较强,产品类型较多,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企业,经过多次沟通和协商,建立了7家稳定的实习基地,签定了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公司实习基地合同,并与这些单位一起申请并获准了湖北省教改项目“制药工程专业产学结合“3+1”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和实践(20060393),基本上保证了学生的实习。我们还先后与省内外20多家企业建立了较广泛的联系,使这些企业也成为了我们的实习基地。有些基地不仅能够接收学生实习,而且还免费给学生提供食宿和一定的补贴。同时,这些基地也是我系毕业生的协议就业单位,每年都有部分毕业生在这些单位工作。

为了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较大的提高,我们聘请了工厂有经验、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制定了实习管理规范,保证了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这些规范主要有:实纲、实习指导书、实习指导教师守则、实习学生守则和生产实习考核办法等。同时,学生在实习期间,每天要撰写实习日志。学生轮岗时,必须提交岗位实习报告,经兼职教师和带队教师审查认可后方可进行。实习结束时,还要进行考试。实习成绩=岗位技能+考试成绩+实习结束时厂方的综合测评+实习日志,公式右边前两项的权重均为0.3,后两者均为0.2。

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是使工程教育渐行渐近的重要保证,我们对指导生产实习的教师也提出了严格要求,指导教师也要和学生一样,到车间轮岗,熟悉各个产品的生产工艺,参加工厂的工艺革新,并与工厂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因此,通过实习,增加了教师的工程背景,促进了理论课程的教学。并较好地实现了厂校互利双赢。

2.2.3 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离校前进行的又一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将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安排在同一年进行,其好处是有利于厂校协作,有利于弥补学校资源不足。我系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根据工厂或科研单位的需要由指导教师和工厂技术人员共同拟定课题完成的。武汉市某研究所的中试基地是我系的实习基地之一,2004级几个学生前半年在该基地实习,后半年做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是工厂的科研课题,在学校聘请的基地兼职教师和学校老师共同指导下,学生在进行文献查阅和对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后,很快就合成出了目的化合物。产率达到了专利文献报道的最好水平,其中一名学生的论文被评为学院的优秀毕业论文。

3 实践效果

“3+1”课程体系的特点是既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尽量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又要培养过硬的实践本领,满足企业对技能性和设计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2004和2005级本科生的实践结果表明,“3+1”办学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较好的模式。

3.1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尽管我系的定位是面向基层,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但实施了“3+1”课程体系后,巩固和加强了学生的基础理论。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2004级有一名学生获得了我院唯一的一名省级三好学生和国家奖学金资助:外语四级通过率为70%,六级通过率为15.2%;计算机二、三级通过率为28.3%,在全院2004级中排名第一;我系2008届(首届)毕业生共46人,考取硕士研究生6人,其中,重点大学2人,二类学校4人。2006级学生参加2008年湖北省化学竞赛,获一等奖1人,三等奖2人。

3.2 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由于从实验室到工业生产的工程转化难度较大,科研趋向基础研究,软课题增多,实验课题减少,导致了有些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下降,使工程教育与工程渐行渐远。“3+1”办学,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青年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参加工厂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既加强了对学生的生产实习管理,有利于提高实习质量,又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某研究所中试基地指导2005级学生实习的一位带队老师说,将实验室小试数据放大到中间试验。尽管是间歇操作,但由于有时传热和传质等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使中试时的反应时间、反应转化率和产物收率等也与小试有所不同,有时甚至一个简单的过滤操作,可能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通过和工厂技术人员一起解决中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了我的工程实践能力。

制药工程职业认知范文第4篇

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分段培养一、前言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教育部召开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精神,江苏省教育厅率先在中职、高职、本科衔接教育方面进行了试点改革,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南通大学联合申报了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交通工程(港口工程技术)、交通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试点项目并获得批准(苏教高〔2012〕12号文件),2012年该项目开始招生。

二、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立项背景

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特别是“十二五”时期,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以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主要目标,这些都要求高等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新使命。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与考试评价、学历提升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将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依据经济发展方式赋予的新使命、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赋予的新任务、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赋予的新内涵、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赋予的新要求,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的多元办学模式。

基于上述考虑,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港口工程技术(港口与航道工程)专业依托南通大学联合申报了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省教育厅在“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2]12号”中批准了交通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和交通工程(港口工程技术)两个试点专业。学生在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港口工程技术(港口与航道工程)专业学习3年,期间在第5学期学生参加“专转本”报名,第五学期末进行转段考核,考核通过后进入南通大学交通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专业和交通工程(港口工程技术)专业接受本科教育2年。学习期间,由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和南通大学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计划,系统化培养专本分段,既保持高职专科相对独立和特点,又充分体现专本贯通,一体化培养的系统性的高端技能人才,以满足一线人力资源的需求。

三、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性

本项目是江苏省教育厅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我省高等教育的资源优势和中高职院校的积极性,拓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渠道,打通高职高专学生升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通道,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而提出的一项体制机制创新之举。

从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港口工程技术(港口与航道工程)专业依托南通大学申报高职与普通本科教育分段培养这一项目来看,有以下两方面必要性:

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自身的特点决定了项目实施的必要性。首先,应用型本科教育突出体现实践环节,在专业设置上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实践性,强调动手能力和强化职业技能的特点,注重考核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直接面向就业市场和职业岗位。其次,联合培养的模式有利于保证高职高专院校正常的办学秩序基本不受影响,也有利于学生专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更有利于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最佳衔接,保证学生在本科阶段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实现。再次,联合培养模式不仅会满足高职高专部分优秀学生继续学习的需求、保障他们继续学习的权利,也会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和“学有所教”。最后,联合培养模式会使学生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招考、职称评定、职业生涯、继续研究生教育、出国留学等方面实现平等,这势必会对增强高职高专教育的吸引力,并在诸多方面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需求决定了本项目实施的必要性。江苏滨江临海,水网密布,河流众多,水运资源丰富,经济发达,是我国水运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随着江苏综合运输体系的构建以及沿江沿海开发战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十二五期间,江苏将重点加强以连云港港为龙头的沿海港口群建设,基本建成连云港港30万吨级深水航道,推进洋口港区、大丰港区和滨海港区等深水航道建设;推进太仓港集装箱码头资源整合和扩能建设,建成集装箱干线港,推进江海联运中转枢纽港建设;抓住长江深水航道建设机遇,提升南京港、镇江港等沿江港口发展水平。积极构建与干线航道相匹配的内河水运枢纽,重点推进徐州港和无锡港国家级内河港口建设。同时,江苏要以形成“两纵三横一网”内河干线航道为目标,基本建成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京杭运河、连申线、淮河出海航道及盐河、芜申线、苏南干线航道,构建长江三角洲地区内河高等级航道网络,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为此,水运工程企业急需大量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这部分技术人员既能从事第一线的施工管理工作,又具有一定的港口和航道规划和设计能力。南通航院与南通大学分段联合培养交通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专业本科层次人才,恰好满足了上述紧缺人才需求,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可行性

共同的行业背景与独特的区位优势保证了该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南通大学是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交通运输部共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管理的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均是得益并服务于交通行业,均坐落于滨江临海、风景秀丽的南通市,踞江海之汇,扼南北之喉,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优势于一身,共同的行业背景与独特的区位优势保证了该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现有的基础条件和相近的专业设置保证了该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较早开办港口工程技术(港口与航道工程)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现为全国交通职业教育港航专业建设牵头单位。港口工程技术(港口与航道工程)专业是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也是南通市高职教育改革试验区重点建设项目,在专业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验实训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合作基础。南通大学是一所规模结构合理、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质量优秀、办学效益明显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南通大学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交通运输部共建高校,目标办成国内外有影响的综合性大学,并作为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培养、科研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南通大学交通学院成立于2009年,设交通工程与交通设备信息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拥有一支35人的教学科研队伍,现已初步形成了智能交通电子设计、分析和测试的整个流程所需的基本软硬件设备条件。两所学校现有的基础条件和相近的专业设置保证了该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四、协调管理方面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破解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工作过程中的政策难题,确保各项招生录取工作公开、公平、公正,特邀省、市教育行政和教育科研专家与两校领导班子,共同组建试点项目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加强协调管理,共同研究和解决试点项目工作中遇到重大的问题。

2.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省、市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高职和本科院校在招生专业、招生数量的统筹指导,要做好两校之间的联系工作;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探索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质量监控保障体制;也可以通过高校教学联合体,发挥好本科院校在地方对高职院校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增强高职与普通本科衔接的针对性、有效性,提高学校、学生家长、学生的积极性。

3.成立教育教学和管理委员会。两校成立由从事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人员以及试点专业负责人、专业带头人等组成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制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任务;负责组织制定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负责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文件,组织实施教育教学(实习实训);定期组织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教研活动;设立专项教改课题,开展相关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并设立经费予以支持。

制药工程职业认知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三段渐进式;工学结合

0 前言

自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以及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而企业要适应知识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挑战,高职院校要建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加强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力度[1-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指出,“在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处理好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的关系,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并尽可能请社会用人单位参与专业培养计划的制订工作。”《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也指出“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基于此,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中充分体现了基于“社会生活过程”和基于“工作过程” 的双基导向理念,邀请了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家指导下,最大限度地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并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三段渐进式”培养等途径有效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

1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1.1 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背景

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相关政策支持下,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中提出,我省将着力打造泰州医药高新区,构建形成以泰州“中国医药城”为中心,南京、苏州、南通、连云港等地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产业发展布局。至2012年,泰州已形成50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成为引领全省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的“加速器”。另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医药行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制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到2012年实现倍增,成为江苏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这种行业发展趋势使生物制药专业的毕业生成为当前社会急需的人才之一。专业调研中发现,全省现有药品研究机构800多家,生产企业670余家,已初步形成了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医药板块”。南京南的苏锡常医药产业群、南京“药谷”,苏中的泰州中国医药城,苏北的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培育了扬子江药业集团、恒瑞医药、正大天晴集团、豪森药业、先声药业、康缘药业、江山制药、奥赛康药业等众多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

1.2 生物制药产业技术工人现状与培养目标的确定

目前一线岗位从业人员以高中学历为主,专业素质普遍较低,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急需生物药物发酵、分离提取、质检和品控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根据学院立足南通、面向江苏、服务大中原长三角的办学定位,在面向行业、企业广泛进行人才培养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适应南通及其周边地区生物制药行业生产一线需要的,具备较强的从事药物生产、药物分析与检测、药物制剂、药品营销等实际工作能力,适应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2.1 课程体系设计理念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体系设计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公共课程开发理念和“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理念,以系统论方法为指导,构建本专业“文化素质养成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

为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能力,满足学生个人专业兴趣发展需要,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理念,通过专业调研及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分析提炼出了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遵循学生认知与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从而适应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需要。

2.2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通过企业专家实践访谈,凝炼分析形成适应典型工作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其次,专业教师通过找寻合适的平台或载体,整合所需要知识、技能训练内容,设计形成相应的课程;最后,对专业课程,按照材料的复杂程度、评价的综合要求、团队合作的组织要求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来实现课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到复合的有序编排。

2.3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组织课程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业教师成立建设团队,在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和进行职业资格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形成了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表1 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领域(课程)一览表

以上典型工作任务立足于生物制药专业教育,同时通过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促使学生横向发展,拓展企业生产岗位能力。

3 生物制药技术“三段渐进式”培养模式

3.1 “三段渐进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目的

工学交替的安排与实施,就是要为学习者在学习与工作间架设无缝桥梁,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该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泛指学校外)两种教育资源与环境,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课堂学习与工作实践的有序交替,使学生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获得一定的工作经历,能够胜任未来从业岗位、独立开展工作并承担社会责任。

3.2 “三段渐进式”培养模式的构架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前提下,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段渐进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下,主要有“行业感知”、“专业体验”、“职业定位”三个环节构成,以提升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培养目标。

第一学年,通过《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使新生对该专业的发展和职业定位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和理实一体化课程《基础化学》,在校内实验、实训室内完成简单、单一的基本技能训练;第二学年及第三学年的一段时间,通过工学结合,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内进行生产性实训,完成复杂、综合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在第三学年,通过在生产企业的顶岗实习,使毕业生完成由“新手”到“熟手”,由“模仿”到“创新”的转变。

3.3 “三段渐进式”培养模式的教学保障

3.3.1 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以我校为例,现有专职教师27人,在职称结构上,高级职称3人,副高职称11人,副高以上职称人数占教师总数51.9%,中级职称8人,占教师总数29.6%,双师型教师24人,占总数的88.%;在学历结构上,博士研究生1人,占教师总数3.7%,硕士研究生17人,占教师总数62.9%。专职从事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5人,专职教师在外从事技术兼职的有5人。

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已与南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南通精华制药有限公司、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公司、南通优尼科有限公司、百益制药、塞奥生化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组建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3.3.2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我校校内实践基地主要有无机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训室、有机化学实训室、传质与分离实训室、物质成分分析实训室、流体输送实训室、物质物性分析实训室、高压灭菌锅、生化培养与检测实训室、无菌接种室、生物发酵实训室、气相色谱分析室、液相色谱分析室、原子吸收分析室、红外色谱分析室、紫外分光光度计实验室、气质联用分析室等专业实验室和分析室共17个,1个制药仿真实训室,5个理实一体化实验室等校内实训、实验室为完成“三段渐进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3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为了满足学生职业岗位与技能培养要求,本专业在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一直关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社会服务中,已与南通精华制药、江山农化、南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南通百益制药有限公司、海慈药业等单位展开深入合作,为学生工学交替的生产性实习和实训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梁红艳.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J].河南农业,2013,6(下).

[2]崔凤杰.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