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辅导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情绪困扰的产生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关系
究竟什么原因造成小学生有情绪困扰呢?通过对咨询记录的研究,从表示有情绪困扰的学生来看,主要有家庭教养问题、亲子关系不佳的困扰;与同学朋友关系不佳等人际关系问题。还有的是期望过高、学习压力、自信心不足等问题。这些事件在不同情度上造成同学情绪困扰的出现。
6 、 7 岁到时 12 、 13 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还具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小学高年级儿童则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渐步入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被称之为前青春发育期。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这个转折时期儿童的心理发展变化较大, 他们认知功能还不是非常完善,对一些东西、一些情绪分辩的还不是很清晰,另外他们的情感体验也不是很丰富,很深刻,尤其是一些社会性的情感,随着他们的年龄增长,才有可能体验深刻,在体验的 同时也造成儿童情绪出现波动。 所以说在这个时候 如果父母与老师能够从小重视孩童的情绪发展,并在孩童成长的过程中,给予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与情绪解决方法,相信对于孩童未来的人格发展,必定有很大的帮助。
面对小学生这个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作为与小学生的成长有密切相关的学校,有责任与义务对他们进行辅导,帮助他们走出情绪困扰,健全他们的人格发展,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为此,我与学生咨询辅导实践中积极探求适合和有实效性的技术方法。
2.1理论依据
情绪 ABC理论的创始者 艾里斯 认为: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呢。情绪 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我们常常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例如,我校两个参加学校乒乓球选拔赛的同学一起参加乒乓球比赛,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从这事件说明,造成其中一个同学伤心欲绝情,情绪低落的并不是入围比赛失败这件事件,而是这个同学对失败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 理论认为:人不是为事情困扰着,而是被对这事件的看法困扰着。所以,人的不合理信念对情绪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的辅导就是要帮助我们同学建立这个认识,放弃不合理信念,建立合理信念。就可以让同学的情绪及行为有重大改善。当然,我们的目的不是一定同学要成为一个非常性的人,这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帮助同学 树方 正确的价值观与情绪解决方法, 当遇到情绪困扰时懂得如何思考问题。 相信对于 小学儿童心理转折点,儿童的各项发展可塑性大,对 未来的人格发展,必定有很大的帮助。
2.2辅导方法的研究
2.2.1驳斥 ―― 改变认识,寻找问题的根源
驳斥是一种通过质疑不合理信念,积极取代不合理信念而改变学生的认知来解决情绪的困扰。这是一个关键的辅导方法,学生的认识是正确,才能放弃原来不合理信念,建立合理信念。因为人不是为事情困扰,而是被对这事件的看法困扰着,看法导致情绪困扰,那么应该从看法入手,情绪的困扰从才能消失。
例如:在辅导个案中,有一名同学的人际交往关系差。辅导前他身边只有一位朋友,平时下课多独自玩或与那仅有的一位朋友交谈,个性向内,情绪郁闷。当我问及他对朋友有什么看法时,他是这样回答我:
他:"我交朋友,只交诚实的。"
师:"对,我十分赞同你的说法。""为什么你只交了一个朋友?"
他:"我们班许多同都不是诚实的人,不对应该是绝大部分是不诚实。"―― (我很难相信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六年级学生,就有如些以偏概全的看法,这对他在人生道路的健康成长带来多大的影响)
师:"你凭什么理由说你班上绝大部分同学都是不诚实?" (实证型驳斥)
他:"例如,有人交朋友是为了问朋友要东西。有人讲同学的事非,有人叫同学的别名……,许多反正人人都不是诚实的。
师:"你知道什么是'诚实'吗?"
他:"就是不讲假话。"
师:"对,言行一致的人就是诚实的人。那么你回忆一下,你能有事实证明你们班(除外你的一个朋友外)的绝大部分同学都是不诚实的吗?"
他:"不能。"
师:"那么你可以下:你们班绝大部分同学都是不诚实吗?"
他:"不能。"―― (通过反驳斥,证明他的认识是错误的)
师:"既然这样,你现在可以从班里新交一些朋友吧!"
他:"不能"―― (出乎意料的回答,我以为他是告诉我能)
师:"为什么?"―― (惊讶地问)
他:"我们现在是六年级,功课多,他们不愿意。"
师:"你尝试过吗?你不是他们,你问过他们不愿意吗?" ―― (继续驳斥不合理理信念)
他:"都没尝试过。是我想的。"
师:"你的想法能代表他们的想法吗?"
他:"不能" ―― (他终于不好意思的说不能,他的不合信念在动摇了……)。
我们一直是在这种苏格拉底的问答式中,对通过驳斥一个个他不合理的理据,帮助他的改变认知,在问答中让他明白,他的不正确认知为他自已制造了与同学不良的情绪困扰。
但这个时候不是问题的终结,因为我在驳斥中寻找到他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根源。根源就是:他的母亲在三个前去世,原本常常到他家玩的两个好朋友,在他母亲过世后逐渐远离他,让他在最需要友谊的时候,最需要朋友的支持关心时更失落。失去母亲的悲伤和朋友的离弃使他对两朋友的怨恨扩大班上大部分的同学……。
2.2.2角色扮演――强化正面思考
通过驳斥,让学生认知改变,建立积极的合理的信念。但合理信念要经过进一步强化才能巩固。所以,我们常常让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把让学生觉得产生情绪困扰的情境,重新或互换角色扮演都可以,然后再进行一定程度的驳斥。以此来辅助及增强认知干预的交果。
例如:咨询个案中有许多同学都抱怨父母亲管教过严,经常唠叨,又不允许这样那样……。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说故事比赛:小动物大谈话,让学生扮演故事里的小动物,老师扮演听从 ――只听。在学生扮演小动物进行抱怨的过程,他们是有一定的思考过程,在这过程中他们不断整理思路,增强认知,从而引发他们自己驳斥原来他们强烈坚持的非理性信念。对于不知道如何驳斥自己的非理性信念或原本态度轻率不在意的学生,这种方特别有用。
2.2.3行动――把理性信念付诸于行动
在上面,我们对学生不合理信念在"口"的方面花费了许多时间。当合理信念建立,我们就要把它付诸于行为,让实践来证明合理性信念的可行之处,才能更进一步将合理性信念牢牢地巩固。例如我们在第一步被驳斥的"他"。我辅导后布置一项作业:一周内,在自已班里结识一位新朋友,并把结识这位朋友时的心得简要写下来,五周之后要完成五个新朋友的任务。
一个星期后的辅导时,他高兴地告诉我他结识了两位新朋友。
师:"我只要求你结识一位,为什么是两位呢?"
他:"另外一位是我新交朋友介绍给我认识的。"
师:"按这样计算,你不用五周就可以完成你的任务呢!"
他:"应该是。" ――(他回答时心情愉快,)
然后,讨论他交朋友时遇到的问题,逐渐验证合理信念帮助他走出的情绪困扰。通过这次辅导给予他思考方式的积极改变,为他以后面临的情绪困扰提供一个思考的模式。
对学困生而言,课堂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阵地。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状况如何,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因而,对学困生的辅导,重点要放在课堂辅导上,课后再适当地跟进辅导,效果较好。在具体做法上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伙伴帮助法
针对一些知识缺漏较多的学困生,教师可以为他们找一名优等生结为学习伙伴(同座位),利用优等生协助学困生学习。例如,课堂上提醒学困生专心听讲,及时帮助学困生答疑解惑,检查他们的作业并督促其更正……采用这种形式,不但能增加学困生的学习机会,而且还能减少困难在大脑中的停留时间,提高辅导效果。
二、小组协作法
在小班中,经常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教学,小组中的成员为了小组的荣誉,学习积极性较个人学习时高很多。教师要想出办法,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的力量,促进学困生的转化。分小组时,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确保各个小组总的学习能力差不多。在竞赛性学习活动时,教师要刻意布置一些适合学困生做的问题,让学困生有获胜的机会,提高学困生在小组内的地位。
三、改变角色法
当学困生对某些章节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时,可以让他们当一回“小老师”,出一份简单的测试卷给其他学生做。学困生为了完成这样的事情,通常从选题到做答案、批改试卷都会非常认真,一整套事情做完,结果比让学困生多做几道题效果还好,无形中使学困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到成功感。
四、适当提问法
学困生往往不敢直接面对教师的课堂提问,犹犹豫豫,生怕答不出或答错了,被其他同学笑话。因而,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从实际出发,对较简单的问题,可请学困生回答。对稍难的问题,一般先请优等生作示范,然后再请学困生模仿。也可以由教师给予一些暗示性提示,帮助学困生说出正确答案,使学困生有机会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并从中获得参与及成功的情感体验。
五、学问结合法
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是只学不问,不问则不懂,使得学习越来越困难。在小班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必须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并且鼓励学困生提问。哪怕学困生提出的是一些特别简单的问题,教师也不能责备和嘲讽他们,而应认真地进行解答,并及时加以表扬,增强他们的信心。有时学困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质疑”的方法加以启发:“你没有问题了?那么老师来问你一个问题好吗?”以促进他们积极动脑,主动质疑,逐步养成有困难主动求助的好习惯。
六、当堂巩固法
学困生的成因,往往是每节课的知识缺陷累积而成。因而,教师在每节课、每个教学环节中,每学习一个知识后,让学困生及时训练,当众板演,增加练习时间和题目数量,直至熟练为止。成功时给予他们热情鼓励,有错时给予及时矫正,不让知识缺漏延续、积累,达到堂堂清、节节清,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七、分层作业法
学困生最需要适合自己认知水平的练习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加以重视,备课时,做到分层布置作业。既要关注学困生题目的数量,又要关注学困生题目的难易,并根据数学序列从易到难排列,鼓励学困生在完成教师规定的基本练习题后,可根据个人能力选做一些中等题、提高题,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八、难度降低法
学困生的学习不能老是停留在做一些极其简单的问题上,有时候面对一些核心的知识,直接学习对学困生而言比较困难,但是为了培养学困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有效提高学习成绩,摘去学困生的帽子,必须留出一定时间让他们独立作业,独立订正。教师可以事先估计学困生在完成某一项作业时会遇到知识缺漏等困难,可以为他们提供几道铺垫性题目,以减缓学习坡度,降低学习难度,但又不失知识的完整性。
九、重点巡视法
在小班上课时,学生在练习,教师在课堂四处巡视,应该有意识地对学困生进行巡视。比如,小组讨论时,启发学困生发言,并听一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实验操作时,看一看学困生是怎么动脑、动手的;独立作业时,看一看他们是怎么做的,错在何处。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学困生身上,从而让他们获得更多的个别辅导机会。
十、优先面批法
面批是进行个别化教学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它不仅注重作业的结果,还注重思维的过程。而面对学困生,更应多加关注,优先面批。发现他们作业有错误,先不打“×”,而是面对面地点拨思路,让学困生一次次地自行更正,直到做对了以后再打“√”。这样,能使学困生对作业产生一种“我也行”的情感体验,从而乐于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取成功,同时也加强了师生的沟通,增进了师生的友谊。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综合素质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今高校的重大课题,而大学生综合素质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和途径也很多,本文就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其心理保健意识
“观念”是人的思想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健康”是我们所熟悉的概念,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人们非常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但一提到“健康”,总把它与“疾病”相联系,认为身体无“疾病”就是“健康”。其实就人的躯体而言,“健康”并不难定义。现代医学已足能鉴定和验证:只要任何器官都没有实质上的细胞病变,就可以说是健康的。但我们所讲的“健康”,并不单纯指的是生理上的健康:“而是除此之外,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说明,人作为一个整体,身体和心理是相互依附、彼此制约的,只有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属于正常状态,并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鉴定为“健康”。因此,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其心理保健意识。为此,我们在课堂讲授中,特别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卫生,保证自己的生理健康外,还要努力学习、加强交往、注重个人修养,确保自己的心理健康。因为:(1)心理健康是保证生理健康的重要条件。(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生进行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各方面得到发展的保证。(3)心理健康是师范生从事未来职业之必须。(4)从现实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来看,作为新世纪的一代大学生,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外,还必须具有相应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现代社会的特征是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增强,原有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择业观念以及道德规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想尽快适应社会,重要的一条是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二、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际,培养学生健全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人我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他在人格形成、发展和人格结构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都受其影响和支配。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既是以往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的反应,也是现阶段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新起点。因此,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实际,培养其健全的自我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因素中,自我意识不健全既是构成心理疾患的重要因素,又是心里不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最重要的是必须解除学生自身存在的不正确的“自我观”,培养其健全的自我意识。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做到:(1)正确认识自我,即对自己的优点、缺点要心中有数,对自己的能力能充分估计,做到自知之明。(2)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积极地喜欢自己、肯定自己、无条件地接受自己,包括好的、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3)有效地控制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即有效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只要一个人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战胜和去掉自身存在的一些不利自己发展的弱点,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一切,就会在生活和学习中避免心理疾患的出现,成为人格健全、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未来的建设者。
三、结合教材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提高其情绪的自控能力
情感或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和人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密切,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成分。人的任何活动都以情绪为背景,并伴有情绪色彩。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对人的活动有增力作用,能激励大学生刻苦学习,积极进取,乐于承担社会义务,促进人际交往,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对挫折的耐受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而苦闷、抑郁等不良情绪,能削弱人的意志,降低活动能力,使人头脑昏胀、记忆混乱、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学习效率降低,长期下去会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紧张,社会期望高、心理压力大、学习负担重、彼此之间竞争激烈,再加上大学生自身特定年龄阶段情绪活动特点的影响,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学习与恋爱的挫折、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极易导致不良情绪的出现与持续。为了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能愉快、顺利、圆满地度过和完成大学的学业,提高个人素质,因此在讲“情感” 一章时,特别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学会保持愉快的情绪,维护良好的心境,重视情感的自我调控,并向学生介绍一些调控情绪的方式和方法。此外还有自我意识调控、转移调控、合理宣泄调控等方法。但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这样在挫折和艰难险阻面前,才不至于失去理智、丧失信心或一蹶不振,从而经常保持乐观向上的健康情绪。
四、针对学生个人实际,进行心理疏导和咨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学生的心理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一定的个别差异。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堂讲授给予系统讲解、分析,指出解决的办法。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通过谈话、咨询进行心理疏导和矫正,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改善和提高。某学生,因人际关系不良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又引发严重的神经性抑郁、疑心,内心极度苦闷,总觉得所有的人都在鄙视、嘲笑自己,每天走路时不敢抬头,每当抬头时,总觉得人们都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好像是在议论自己……为此而焦虑、失眠,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效率下降,情绪状况恶化,人际关系更加紧张,精神状态一度达到崩溃的边缘。对此,通过咨询和多次谈心,启发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冲突、苦闷,帮助他了解自己的某些人格缺陷,引导他认识自己的某些忧虑、疑心是没有充分根据的,并对他内心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同情。进而又调动班干部,特别是同宿舍的同学在其生活中、学习上给以关心和帮助,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鼓励他以积极的姿态进行交往,主动改善人际关系。最后这位同学恢复了往日的风采和自信,圆满地完成了大学的学业,现在已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教师一定要事先了解学生的差异性,如性别差异、气质类型差异、认识水平差异,要找到问题的症结, 切不可盲目行事。
参考文献:
[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
[2]伍新春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进一步规范大学生日常行为高校辅导员通过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情感等各方面动态防患于未然,为学生事务管理规定的制定和学生活动的组织、策划提供参考信息以及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监督起到一定作用,并能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起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同时,能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和监督好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帮助及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阶段不仅是进行知识积累的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确立起来,完善起来的重要时期。当代大学生是未来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代表,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安定团结和社会文明进步。面对各种的竞争他们表现着自信满满,他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分辨能力欠缺,他们习惯于用自己的标准判断审视问题。他们不愿受到束缚但又缺乏自立的精神。他们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过分关注个人的感受和利益,而忽略集体利益或其他成员的权益及感受,缺少基本的团队责任感和协作精神。
3.增强和融洽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来源于彼此的相互沟通。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有效沟通,能使学生大胆地说出他们心中的想法、意见等,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和情感,提高工作效率。如果辅导员能经常与大学生沟通,还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归属感,,建立起相互信任、彼此理解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辅导员的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影响因素
1.情绪因素。情绪是一种具有感染力的心理因素,可对沟通的有效性产生直接影响。轻松愉悦的情绪,能增强一个人的沟通兴趣和能力;而气愤、焦虑、烦躁等负性的情绪可干扰一个人传递或接受信息的本能。当沟通者处于特定情绪时,常常会对信息的理解“失真”。例如当沟通者处于愤怒、激动状态时,对某些信息的反常常会过分(超过应有的限度),甚至误解;当沟通者处于悲痛、伤感状态时,对某些信息的反常会淡漠、迟钝(达不到应有的限度),也会影响沟通。
2.态度因素。态度通常是指个人对某一客体所持的评价与心理倾向,并以各种不同的行为表现出来,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个人动机和态度是影响沟通效果的重要因素。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会造成沟通的障碍;生动诚恳的语态有助于沟通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3.沟通技能因素。辅导员工作的开展,教育目标的实现,都要靠有效的沟通,因而沟通技能就成为了辅导员的基本能力之一。辅导员沟通技能一般包含着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和设计能力等几个方面。辅导员沟通能力指辅导员与沟通对象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辅导员沟通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
4.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在沟通过程中,选择不适当的时间、地点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信息传送。沟通时的环境营造,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依靠,更为轻松自然地向辅导员吐露心声。由于辅导员是教育的主导者,学生不自觉的将自己在了较低的地位上,不自主地产生心理戒备或是紧张情绪,没有平等的地位自然不能保障有效地沟通。
三、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方法的技巧
1.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是沟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重要沟通时,必须精心准备,言简通俗。既要多几分幽默诙谐,又要少一些死板僵硬,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真正理解,产生共鸣,实现有效的沟通。比如,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自卑感较强,就不能纯粹式批评,应该是“表扬式的批评”。有的学生脾气大,性格外向,那一定不能“细声细语”地教育,要抑扬顿挫,以感情真挚的语言取信于人,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入耳、入脑、入心。有时甚至可以附加体态语,如表情、手势、姿势等。
2. 熟悉每位学生。学生是辅导员工作的“主体”,不了解学生,就无法开展工作。作为辅导员,不但要以“长辈”的身份出现,更要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熟悉每一位学生,真诚了解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主动融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才会对辅导员产生信任。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作为辅导员做好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就是熟悉每位学生,熟悉每位学生首先要记住学生的名字。为了有效的沟通,为了更好的交流效果,必须要记住每位学生的名字及一般情况,切不可张冠李戴,影响到以后的管理效果,影响在同学心中的威信,被学生误认为没被重视的感觉。
关键词:学生违纪;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157-03
案例背景
2011年,全国参加高考的学生总数为933万,较之2007~2009年连续三年超千万的高考人数相比明显下降,高校录取率略有上升,使得高职院校感到生源竞争带来的压力。
这一现实导致高职院校在录取时为保证录取率在可能的情况下一再降低录取门槛,生源质量逐年下降。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是最先感受到这一变化的群体,要做到既保证完成以往的考核指标,又不在工作中与学生产生无法化解的冲突,使学生自觉服从管理,在管理思路和管理方法上需要做哪些改变,成为摆在辅导员面前的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难题。
案例问题事件
2010年12月,笔者曾参与处理过一起学生违纪事件。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系部有一名辅导员所带大二班级的一名男生在双休日请假后未及时返校,该辅导员想及时与该名学生取得联系,但是该生手机始终处于关机状态,无法联系到本人,只通过QQ与班级某位学生有联系。于是,辅导员请学生继续与该生保持联系,同时联系了该生家长。该生母亲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着急,不敢告诉该生父亲,就一直打电话试图联系学生本人。几天以后辅导员接到学生电话,学生在电话里态度粗暴,质问她为什么联系家长,让他母亲担心,称自己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辅导员在电话里向学生讲了请假逾期不回的后果,并在事后立即联系到该生母亲让她劝说该生回校。几天以后该生回到学校,辅导员通知他到办公室谈话,两人在办公室发生争吵。该辅导员将这一情况又反映给该生母亲。次日学生主动来办公室为此事与该辅导员再次发生争吵。至此,该辅导员已经认定该生无药可救,鉴于我在系部负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就想请我和学生谈一次话,说服学生承认错误,在承认错误的基础上不再进一步追究该生责任。
在谈话前,我向该辅导员详细了解了整个事件的经过以及学生的日常表现,了解到该生平时比较沉默,没有违纪行为,上学期有一门考试不及格,又从学生处了解到该生在本学期几乎没有花时间在学习上。进行了解后我认为,该生可能是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退学的想法,但是思想上下不了决心,所以走后又回,处于不稳定的状态。鉴于此,我决定谈话中尽量少讲,先听听他的说法,在第一次谈话中不做劝说的工作,主要是了解清楚该生这一行为的真实原因,使他对我产生初步的信任,在建立信任后再指出他行为后果的严重性,说服他认识到错误并将精力放在学习上,顺利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随后该辅导员将学生带到我处,我按预先计划好的方案和该生交流。在产生了对我的初步信任后,该生说出了他萌生退学想法的部分原因。该生与母亲感情较好,所以辅导员将这件事情告诉母亲,增加她的担心,认为是对母亲的一种伤害。同时,学校与他理想中的样子相差太远,辅导员在各种场合更多的是强调各种考核,对于影响班级考核名次的学生简单地以批评代替教育,为了提高宿舍得优率,不是和学生分析原因,而是要求学生和管理员搞好关系。因此,他觉得辅导员不是真正的关心学生,内心很失望,也没有学习动力,考试不及格也使自己觉得对不起母亲,所以萌生了退学参加工作的想法。这些他以前都没有和该辅导员讲过。
在谈话后,为了协助辅导员做好这名学生的思想工作,我将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她做了通报并嘱咐她保密,同时给出了建议:首先,暂时不追究这名学生请假未及时返回的责任,待学生有了转变后再指出其行为的错误;其次,学生对这名辅导员有很深的成见,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应该有个高姿态,心平气和地向学生说明学校考核的目的和自己管理班级的思路,使学生能够理解自己的工作;再次,劝说学生先集中精力于即将开始的期末复习,将其他的事情延后到学期结束以后再处理,同时联系各门课程的教师在考前帮助该生进行复习,帮助他通过全部考试和补考。在我向该辅导员做了情况通报并提出建议以后,该辅导员非但没有采纳,还对学生之前冲撞自己和学生在与我谈话中涉及对她的评论耿耿于怀,于是当即就和该生母亲通话,将学生和我谈话的内容全部告知她。该生母亲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连连道歉并且立刻联系学生本人核实情况,该生觉得自己被所有人出卖了,并且该辅导员的做法再次伤害了他的母亲,于是次日买了瓶饮料跑到办公室泼到该辅导员的身上。后来由于该生拒绝就这件事情道歉,系领导做出了将其开除学籍的决定。
案例反映出的问题
学生从认识第一个字到考入大学要经过十年在校学习,而从该生离校未回到最终被开除,仅仅两周时间,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后果,这样的事情真的无法避免吗?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学校、学生本人承担怎样的责任?尤其站在辅导员的角度,如何力促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尽力避免学生因为不理智的言行伤害到自己和他人,是摆在辅导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改进学生工作的思路,首先就要分析事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 (1)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从与该生的交流中了解到,该生家处江苏北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父亲几年前因厂效益不好下岗后到外地打工,向来与孩子交流较少,也不讲教育方法,学生有些惧怕他;母亲务农,母子感情较好,但是觉得与母亲在思想上不能交流。该生的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有一定的典型性。在传统教育方式下,学生与家长的交流较少,家长文化程度不高,也不能真正理解已经成人的孩子的想法。在类似家庭背景下,学生内向,不善交流,渴望被肯定,受挫的时候又容易产生极端和偏执的行为,思想上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2)学校的考核要求与实际管理的矛盾。该案例也透露出现实高职学生管理的困惑:辅导员为了完成考核任务,提高所带班级的排名,不得不将学校考核的指标放在日常工作的第一位,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指示去做,不希望有学生和自己唱反调,影响到自身的工作业绩考核。学校由于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管理难度增加,对班级提出各种各样的考核指标,如宿舍得优率、考试及格率、学生违纪率乃至原本应该是自愿参加的各种讲座的学生出席率等等。在这种考核环境下,辅导员还有多少精力可以用于耐心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主观原因 (1)师生之间缺乏信任。师生之间的信任是学生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遇到心结时,学生一般会首先求助于他所信任的人。这个事件透露出的信息是学生对学校的失望和对辅导员的不信任。而这种信任是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交流与相处才能建立起来的,需要教育工作者平时的付出与努力,这种信任建立起来很难,但是破坏它却很容易。(2)辅导员在处理危机时激化了矛盾。在处理危机时,首先应缓和矛盾,这是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在这一事件中这名辅导员至少在三处没有注意防止事态的恶化,首先是在学生回校后连续两次与学生争吵,虽然是由于学生态度恶劣引起的,但是争吵的结果并没有使事态向好的方向发展;其次是认为学生这一行为是心理问题,所以请负责心理健康工作的辅导员与学生谈话,并且预设了谈话的目标,就是学生承认错误,在承认错误的基础上不再进一步追究该生责任;最后是在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后本可以据此因势利导挽救学生,但是却因为听到学生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而采取了过激的做法,忘记了自身的职责。
辅导员工作方法探讨
事实上,学生违纪行为难以预见,或是由于学生一时冲动而造成的突发性事件,或者是因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对教师、同学已经有所戒备而难以被察觉。但这是否意味着辅导员不能够有效制止或者减少学生的违纪行为,只能在问题发生后直接进入处理程序呢?恐怕也不尽然。以下就这一问题,来探讨辅导员的工作方法。
正确处理好考核与管理的关系,标本兼治 对于辅导员来说,完成学校考核任务,争优创先既是客观要求也是主观动力。但是考核不能代替管理,使用行政命令强迫学生必须要达到一定的考核要求是一种官僚做法,也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相违背的。辅导员只有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才能使学生将外在约束内化为自觉的服从管理,也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考核要求的落实。
做好日常关注工作,防微杜渐 辅导员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一定的政治敏感性,辅导员对于学生违纪行为产生的原因、滋生的环境以及可能会违纪的学生也应具备一定的敏感性。要关注班级里的“边缘人”,他们和其他学生几乎很少联系,因而一旦出现问题也很难被及时关注。对于这些学生,应该与他们进行定期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批评、说教以及空洞、臆造的表扬,要更多地进行情感交流。在交流中,要有意识地了解这些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是否完整、家庭成员之间是否和睦、社交圈、平时的娱乐活动和常去的地方、专业学习的情况、具体的困难等,从中留意能用于及时化解危机的有用信息。
具体工作要讲方法,思路明确 学生工作的难点是每天都要面对繁杂的具体事务,经常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需要在应对时有明确的工作思路,抓住主要矛盾,及时化解危机,将急事优先处理,不受自身情绪性格的影响,能够掌控事件的发展方向。
要将学生利益放在首位,尊重学生 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带来了学生观念的转变,学生对自身权益的主张更多了,也更加希望独立决策。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思想仍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所以在一定的诱因下就可能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来。此时,辅导员要牢记将学生的成长成才放在首位,尊重学生的想法,善于引导和规劝,使学生少走弯路。
学会科学管理,强化业务 生源结构的变化,当代各种思潮的影响,社会结构的变化,成才标准的多元化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简单地以行政命令代替思想工作,以人治代替科学管理已经不适应当前学生工作的要求了。辅导员不能再仅凭经验来开展工作,需要努力学习管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各种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和自身素养。
启示
造成高职学生难管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根本改变这一局面不能仅仅依赖于辅导员的努力,更多的需要学校改变管理思路和考核模式,营造以学生为本的校园氛围,侧重过程管理,使辅导员能够有精力开展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李长健,禹慧.大学生法纪观念的现状与解决方略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3):57-61.
[2]袁国兴,赵庚,袁国良.大学生犯罪成因及对策[J].内江科技,2007,(2):9-10.
[3]余南飞,丛亮.从素质教育改革谈大学生违纪的教育与管理[J].科技信息,2010,(14):476-477.
[4]桂华乔.高教改革背景下的大学生犯罪预防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6,(12):75-80.
[5]刘科财,梁晓锋,熊中平.大学生违纪状况及应对措施[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56-58.
[6]杜佳.浅谈高职院校对违纪学生的教育引导[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62-63.
[7]张秋.高校大学生犯罪成因及对策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1,(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