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化学核心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自21世纪以来,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相继在教育领域建立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模型。
我国也于2014年3月在教育部印发的文件中提出将研制不同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化学在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等领域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中协同发展,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其包含的核心素养主要有: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二、课堂教学实录
【化学接龙游戏】规则:由Na开始接龙,后一种物质必须是前一种物质通过一步化学反应生成。每种物质都必须含有Na元素。
【新闻链接一】放下水枪,穿火搜寻金属钠。
2010年9月22日中午12时50分左右,九眼桥附近某高校一实验楼突发大火。正当消防队员端起水枪准备灭火时,却被告知起火房间的隔壁还存放有10公斤金属钠!一时间,端起的水枪全都放了下去,干粉消防车呼啸着赶来,119值班总指挥坐镇现场……(提示:干粉灭火剂的主要成分是磷酸铵盐,用于扑灭可燃固体)
【探究一】将一小块钠放到煤油和水的混合物中,预测会有什么现象?
【问题解决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钠是活泼金属,钠元素只能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
B.钠可以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C.制钠钾合金,做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D.在呼吸面具中过氧化钠常用作供氧剂,而且过氧化钠也可以做漂白剂
【新闻链接二】莲子漂白竟用过氧化钠。
近日有某食品厂员工向记者报料称,很多生产月饼的企业用来加工莲蓉馅料的莲子是用“过氧化钠”来漂白的。而莲子进货的时候都是黄色和灰色的,要把莲子的杂色去掉,就要添加漂白剂。该员工称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为他通过多次试验发现“过氧化纳”漂白莲子之后生成的物质有强碱,附在物体上很难清洗干净,身体摄入过量碱是有害的!
【探究二】如何证明Na与O2在点燃条件下生成的是Na2O2?
【问题解决2】向无色酚酞中加入过量的过氧化钠粉末,振荡,下列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溶液仍为无色 B.最后溶液变为红色
C.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D.有无色气泡产生
【新闻链接三】苏打水真能改善体质吗?
近来,喝苏打水似乎成了一股潮流。男女老少纷纷喝上了苏打水,有关苏打水能够延年益寿、调节体内酸碱的广告更是铺天盖地。那么,苏打水真的有这种神奇的功效呢?
资料一:碳酸氢钠片说明书
[药品名称]碳酸氢钠片
[作用类别]本品为抗酸类非处方药药品。
[药理作用]本品为抗酸剂,口服后可迅速中和胃酸,解除胃酸过多或烧心症状,但作用较弱,持续时间较短。
资料二:发酵粉
小苏打的化学名称叫碳酸氢钠,
[适应症]用于胃酸过多症。
家庭中经常用它当发酵粉做馒头。
这样做出的馒头就比较松软。
【探究三】如何区别苏打和小苏打两种固体?
【问题解决3】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碳酸钠不如碳酸氢钠易溶于水
B.碳酸氢钠比碳酸钠稳定
C.石灰水能与碳酸钠反应,不与碳酸氢钠反应
D.等物质的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三、教学反思
1.深入挖掘教材资源,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本课开设于学生学习钠及其化合物知识之后,意在培养学生深度学习习惯以及化学核心素养。基于这样的考虑,将学生学习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化学事实和反应现象为支撑,以“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这个核心思想的应用为载体展开教学,将化学观念转化为一些较为具体的概念,为学生思维过程指明方向,培养学生在新情景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化学核心素养。
2.强化实验探究,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对化学课最感兴趣的往往是实验。除了趣味实验之外,真实的实验情境、精心设计的实验过程、富有张力的实验探究活动都会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又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创新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并最终形成团结互助、取长补短的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3.关注化学事件,树立正确的化学观
关键词:绿色产品 设计方案 评价指标 评价流程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绿色战略的趋势。这种绿色战略具体表现为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并提出了绿色产品设计的概念和方法。绿色产品设计已成为现代设计技术的研究热点和主要内容。据研究表明产品性能的70%-80%是由设计阶段决定的,而设计本身的成本仅为产品总成本10%,如果再考虑环境因素,该比例还会增大,因为设计造成的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远远大于设计过程本身造成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因此,只有在设计初期阶段按照绿色产品的特点规划设计产品,即进行绿色设计,且对绿色产品的设计方案进行有效的评价才能保证产品最终的“绿色”特征。
本文在设计评价流程中应用多级闭环递阶评价体系,并在评价流程上设置限定性环境指标标准和合格判定标准,形成评价过程中一次性检验和逐级递阶(每一阶段、每一指标层)评价机制,这一机制的运用是制造业绿色产品设计评价流程中的一个新思路。
绿色产品的属性及其设计概述
绿色产品的属性
绿色产品是指能满足用户使用要求,并在其寿命循环周期中(原材料制备、产品规划、设计、制造、包装及发运、安装及维护、使用、报废回收处理及再使用)能经济性地实现节省资源和能源、极小化或消除环境污染,且对劳动者(生产者和使用者)具有良好保护的产品。
绿色产品的属性由产品的基本属性、环境属性、资源属性、能源属性、经济属性及社会属性组成。
基本属性:是指根据市场及用户需求所确定的产品最基本的性能参数,主要包括产品的功能指标和质量指标。
环境属性:是绿色产品不同于一般产品的主要特征之一。环境属性指标包括水环境指标、大气环境指标、土壤污染指标、噪声指标、固体废物指标等,不同产品有不同的环境属性指标。
资源属性:这里所说的资源是广义的资源,包括材料资源、设备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是绿色产品生产的最基本条件。材料资源指标是用产品的材料利用率、材料种类等表示,反映了产品生产中材料流的有效利用程度;设备资源指标包括设备资源利用率、设备资源优化配置等,是衡量绿色产品生产组织合理性的重要方面;人力资源指标和信息资源指标反映了企业的人员素质和对社会及用户的责任感。
能源属性: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是绿色产品的又一大特性。能源使用量的减少,从另一个侧面也就节约了资源,减少了环境污染。绿色产品与能源有关的主要指标如下:产品生产及使用中所用能源类型;产品生产中的能耗;产品运输、使用及回收处理中的能耗;产品生命周期中再生能源及绿色能源的使用比例。
经济属性:制造业绿色产品的经济性是面向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因而与传统的经济性(成本)评价有着明显的不同,其评价模型也反映了寿命周期的所有特性。绿色产品的成本由生产成本、用户成本和社会成本组成。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成本,包括产品的材料成本、工具设备成本、人力成本、管理成本等;用户成本指的是用户使用阶段所花费的成本,包括用户使用的能源成本、维修成本等;社会成本指的是社会为此产品负担的成本,如产品报废处理的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等。
社会属性:指绿色产品除满足以上指标要求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许多产品与文化、道德、人伦、社会安定及社会进步有关,因此社会属性也应是绿色产品评价中不可忽视的一类重要因素。
绿色设计概述
绿色设计(Green Design) )又称“生态设计”,是以环境资源为核心概念的设计过程,是指在产品及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优化各有关设计因素,实现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再用性等环境设计目标,使产品及其制造过程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减到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
绿色设计的内容 绿色设计涉及的内容很广泛,主要包括绿色设计建模;绿色设计的材料选择与管理;面向资源优化利用的设计;节能设计;产品的可拆卸性设计;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绿色产品的成本分析;绿色设计数据库;产品的绿色包装设计等。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品绿色设计的内容和重点也是不一样的。
绿色设计的程序 绿色设计的设计过程和传统设计过程类似,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方案初步评审、详细设计、设计评审、方案改进等过程。只是具体内容更丰富,例如在设计方案评价时要求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进行环境评价等。
绿色设计的核心思想 绿色设计的核心思想主要有三个:全生命周期的思想、并行工程的思想、信息集成的思想。
产品全生命周期思想:绿色产品设计着眼于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而不只是限于某一阶段、某一环节或某一部门,要求设计人员从产品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的整个产品生命过程,都要考虑到环境、技术、经济三者的协调。
并行工程的思想:要求产品开发人员从设计一开始就考虑到产品全生命周期内各阶段的因素。并行工程强调企业各部门的协同工作,建立各决策者之间的有效的信息交流与通讯机制。使后续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产品设计的早期阶段就被发现,得以解决。其目的是使产品在设计阶段便具有良好的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可维护性、可回收再生性等,最大限度地减少设计反复,缩短设计、生产准备和制造时间。
信息集成的思想:产品在生命周期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和数据。这些信息主要可以分为技术性的数据,经济性数据和环境性数据等三大类。要设计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和环境协调的真正的绿色产品,就必须把这些信息集成在一起。
绿色产品设计方案评价的目的和准则
绿色产品设计方案评价是从可持续发展观、环境伦理观、环境意识设计和基于环保竞争理论出发,把环保和“环境问题”纳入到产品的设计及其方案评价中,并使其内部化和核心化。评价必须有目的,但评价本身并不是目的,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决策。绿色产品设计方案评价就是为产品的绿色设计提供决策依据、改进方向和有用的改进信息,寻求用户、企业、环境、社会都满意的最优产品设计方案。
资源最佳利用准则:一是在选用资源时,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考虑资源的再生能力和跨时段配置问题,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二是在设计时尽可能保证所选用的资源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能量消耗最少准则:一是在选用能源类型时,应尽可能选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型、可再生一次能源,这样可有效地缓解能源危机;二是从设计上力求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循环中能源消耗最少,并减少能源的浪费。
“零污染”准则: 绿色设计应彻底抛弃传统的“先污染,后处理”的末端治理环境的方式,而要实施“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环境保护策略。
“零损害”准则: 即确保产品在生命周期内对劳动者(生产者和使用者)具有良好的保护功能,在设计上不仅要从产品制造和使用环境以及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等方面考虑如何确保生产者和使用者的安全,而且要使产品符合人机工程学和美学等有关原理,以免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
技术先进准则: 绿色设计要使设计出的产品为“绿色”,要求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而且要求设计者有创造性,使产品具有最佳的市场竞争力。
生态经济效益最佳准则: 绿色设计不仅要考虑产品所创造的经济效益,而且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考虑产品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行为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所造成的影响而带来的环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损失。
用户满意准则: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产品必须要有市场且有一定的市场优势,符合限定性指标要求,力求获得企业、用户、社会、环境的满意解。
绿色产品设计方案评价指标体系
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必须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完整性与可操作性、不相容性与系统性、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相统一的原则,其评价指标由产品的基本属性、环境属性、资源属性、能源属性、经济属性及社会属性组成。具体指标如表一所示。
绿色产品设计方案评价流程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绿色设计评价方法的研究也在不断地出现,但这些方法大多是综合的评价方法,而且对评价流程的研究不多。本文提出了将一次性检验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可有效地解决在绿色设计综合评价过程和结果处理中存在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某一级,但是此方法对评价结果没有太大影响的问题。
评价流程的几个主要阶段:
一次性检验阶段
用户需求分析:随着社会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倾向于使用绿色产品。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不管是一般产品还是绿色产品最终是要符合市场需求,所以在进行一次性检验的过程中首先要考率是否有市场,是否能满足终端消费者的需求。
政府干预:不同国家的政府会根据本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及一些特定的生态环境、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社会状况制定一些强制性标准。在一次性检验中一定要考虑到相关的政府规定。
标准规定:制定国际化企业环境标准。1996年9月国际标准化组织推出了IS014000系列企业环境管理标准,为企业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行为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和规范,并开展了企业环境标准认证工作,取得该认证的企业将成为企业具有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同时还应该考虑到行业的相关标准。
对于一次性检验的各个标准如果有任何一个标准不符合都不能进入下一级检验,但一次性检验标准按照不同国家、不同地域都有不同的标准,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定。在评价流程中对一次性检验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设定相应绿色标准数据库,以保证一次性检验的完整性。
综合评判阶段
主要应用虚拟手段来分析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如原材料的选择、制造阶段、使用及维护阶段、回收阶段以及全生命周期其他各阶段,根据绿色产品设计的目标和不同阶段的绿色设计原则和重点,按照层次分析方法和模糊评价相结合的评判方法来综合判断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性、绿色性,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评判目的选择层次分析的综合评价方法,并给出评价的结果。
选优的过程
根据输出的评判结果及评判优劣规定选择最优的评价方案作为最终的选择,而相对较差的结果返回到设计方案改进处进行改良。选优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且要用到相关的一些统计学方法,但最终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个满意的设计方案。
改进阶段
根据设计的目标找到影响设计综合评价的地方进行相应的改进,然后放到评价流程当中做进一步的检验选优。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本文概述了绿色产品设计的相关内容,并在绿色产品属性及设计指标体系中加入社会满意程度及用户满意程度,关键在于将绿色产品设计的指标体系进行系统化。并且在评价流程中提出了一次性检验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可有效的解决在绿色设计综合评价过程和结果处理中存在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某一级,却对评价结果没有太大影响的问题,避免因以往评价模式和机制的缺陷而导致的“先开发后变更”和“先生产后环境治理”的弊端。并使得终结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动态寻优过程有机结合。但本文没有给出具体的评判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Kosuke.Life-cycle engineering design [ J].ASME Design for Manufacture ability ,1995
2.刘光复,刘志峰,李钢.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刘光复,刘志峰等废家用电器回收利用及其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1(10)
4.傅志红,彭玉成.产品的绿色设计方法[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2(2)
一、化学学科思想的本质
化学学科思想是人们在认识化学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想意识,是对化学的本质、特征与学科价值的基本认识,并非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注入主体精神的、处理问题的习惯或思维方式。
在化学实践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揭示学科思想的本质,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与已有的学科知识相结合,从中得到理解、启迪,从而完善所学的知识,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即对知识点的掌握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因此,学习和认识化学的指导思想,也是培养学生形成学科基本素养的核心。
培养化学学科思想的教学关系图
二、化学学科思想的特性
(1)它是由具体的化学知识凝聚而成的,并不是单指概念上的化学知识,即该思想源于“双基”,而高于“双基”。
(2)它体现了化学的实质和作用。在学科思想的框图下,许多化学内容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该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
(3)该思想对化学的发展和充实起到了不可缺少的指导作用,因此,它是一个动态的、实证的、科学的、发展的体系。
该思想为学生学习化学学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学习的方向、目标及途径等方面。“化学学科思想”包括:整体性思想、联系思想(结构和性质、微观和宏观、量变和质变、定性和定量、相互转化、抽象和具体、统摄思想、发散思想、有序思维)、守恒思想、一般与特殊的思想、极限思想、动态平衡思想、构建模型的思想、验证探究思想、绿色化学思想等。
三、教学实践和启示
化学学科思想离不开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在化学知识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它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从高中化学教学实践来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思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建构化学学科思想基本体系
该思想方法是丰富多样的,其中结构与性质的思想是化学学科的核心思想方法。在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始终贯穿其中,反映在 “位置(周期表中的位置)与结构”、 “物质性质与用途”及“位置、结构与性质”等,及其相互之间的推定和未知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推演中应用广泛。以此为教学生长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并使之内化为学科思想,是形成化学学科思想体系的发端和关键。
2.结合科学探究方法,提升化学学科思想的深广度
科学探究方法需要用思辨的视角多维度地看待问题,因此,要引导学生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转换”的思想方法,通过“量变与质变的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一思想来理解物质世界及其反应转化。上述思想在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中得到最好的诠释,是难得的教学契机。此外,以金属与酸的反应为切入点,常规的思维就是以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为依据,比较活泼金属与非氧化性酸反应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对比金属活动性强弱以及强氧化性酸与非氧化性酸的区别,以及反应物浓度和物质的量的改变对反应结果的影响,让学生辩证地看待金属与酸的反应的规律。这样的学习方式推而广之,便会养成辩证思维的习惯,学科思想的形成自然也就水到渠成。化学学科的另一个特点是“一般与特殊”的思想方法。从化学学科的系统性出发,通常总是通过对某些特殊的事物或事物的某些特殊方面的研究,得出普遍性的规律,并加以推广;然而事物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时,也存在某些独特的方面,即具有特殊性。换句话说,任何事物与同类事物之间有普遍性(共性),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如同主族元素化学性质存在共性的一面,同时不同的元素间又存在差异。
3. 结合综合分析手段,强化化学学科思想的应用
化学分析研究中通常会用到定性与定量两种方法,两者在程度与角度上存在差异。定性指的是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主要对其程度进行初步确定;定量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准确地对物质的性质进行更进一步地表达。在具体教学中,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解度的描述就是对定性与定量的最好诠释。在此基础上可举例说明无机物的水溶性,同时可结合“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和实验验证等方法,引导学生得出“微溶”、“难溶”和“不溶”并非是绝对的结论,同时,这些概念的科学意义并不简单等同于文本含义,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僵化理解,从而循序渐进地建立起正确的化学概念。
综合而言,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学科思想是现代化学教学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三个维度。除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策略,并促使学生对化学学习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监控,灵活地调整学习策略,在总结反思中循序渐进地丰富知识体系,逐渐形成科学规范的学科思想。
参考文献
[1]周存军.谈中学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09(6).
关键词:手机广告 人文关怀 人本广告观 手机实名制
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上网已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网络接入方式,手机不再仅仅是简单的通信工具,而是成为集通信与信息传播功能于一身的多媒体信息终端,作为第五媒体,它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占据并将继续占据重要的地位。手机广告作为新的广告形式,具有高度的个性化、互动性和即时性,用户管理资料的高效率性,信息制作和上的便捷性等优势,突破了传统的电视广告、报纸广告和网络广告等单纯依靠庞大的覆盖范围来达到营销效果的局限性,已成为“精准广告”最为重要的依附载体。然而,同样因为随身性和个性化,手机在日常生活中也承担着传递和保存个人隐私的作用,使得用户对手机广告的敏感度极高。比比皆是的垃圾广告、虚假广告,已成为引发手机用户反感情绪的导火索;被动地借助手机传递的商业信息更被视为对私人空间的侵犯,招致信任危机;低劣的广告格调,不够灵活的广告表现形式,欠缺吸引力的广告内容,直接成为用户拒绝手机广告的理由。手机广告是具有发展潜力的“蓝海”,还是侵犯个人隐私的罪魁?本文基于手机用户立场,将人文关怀的思想融入现代广告文化学之中,借以寻找解决手机广告上述问题的最优方案。
手机广告彰显人文关怀的内涵与意义
作为现代营销手段之一的广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的极大丰富,市场竞争的加剧,已不知不觉地从简单的产品信息传播,变成了关注人的发展,培育消费理念的文化传播。以人为中心,在创意与表现中以人为本,渗透人文关怀已经成为广告传播的共识。作为一种与用户贴近度最高、最具动态化特征的广告形式,人文关怀不但是手机广告应具备的品格,更是手机广告打动用户的重要手段。
人文关怀,从哲学层面上讲,主要是指对人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关注、探索和解答,它是与科学理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从伦理学角度来看,主要是指对人的价值、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的关注、看护和尊重。①笔者认为,手机广告的人文关怀具体指在满足手机用户商品信息需求的同时,在手机广告传播活动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关切人的生存状况,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尊重人的个性意识,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为手机用户构筑一个和谐的消费空间,使其达到物我合一的消费状态。其重要意义在于以下几方面:
益于化解用户许可营销的难题。手机是唯一可与个人身份直接关联、精准传播到个人的媒体,同时,因为随身性和个人化,手机在日常生活中也承担着传递和保存个人隐私的作用。如今,3G技术的成熟已为手机广告的实现形式提供了多种可能,要想更好地把广告一对一地向目标用户进行发送,化解用户许可的难题显得迫在眉睫。只要用户觉得广告有用、感兴趣,自然就不会觉得手机广告打扰到他。手机广告彰显人文关怀,基于对用户的尊重,了解他们是怎样的一群人,了解他们的喜好、兴趣点,了解他们的心理与需求,进而建立起融商业行为和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广告模式,充分发挥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以真诚的人文关怀消除用户对手机广告原本的抗拒心理,使受众对品牌产生强烈的共鸣。
益于展示当代广告主的人文风貌。广告是企业进行形象宣传、产品展示的重要传播方法。手机广告彰显人文关怀,还表现在对物质产品文化内涵的有效挖掘上,即运用人文精神来创建企业文化,提升品牌价值,这将益于在手机用户心目中树立广告主企业的良好形象。
益于提升手机广告媒体的公信力。手机广告媒体的公信力是指在广告传播活动中,手机媒体赢得用户信任的能力,它包含手机媒体的诚信行为与手机用户的信任评价。手机广告传播中倡导人文关怀,关注的是人对人的价值、人对社会的价值、人对自然的价值,其核心内涵是修正人的价值取向,体现人类对社会的终极关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易于赢取手机用户对手机广告媒体的赞美、认可与信赖。
手机广告彰显人文关怀的具体措施
将人本广告观视为手机广告的指导理念。20世纪90年代,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将广告的受众本位思想推向极致,它把消费者提高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主张根据消费者的实际情况确立统一的传播目标,并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达到整体传播效果。这一飞跃使现代广告逐渐脱离了单纯推销商品的特性,朝着人本主义的方向迈进。显然,与传统的物本广告观以促销商品为根本目的不同,人本广告观的终极目标是在有益于社会和人类的基础上来满足人的真正需要,具有视受众为生活者,注重全方位沟通、对话和共鸣,注重强化品牌,注重艺术品位,注重社会责任感,关注文化构建等方面的特质。②这种广告理念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深切的人文关怀,它应是手机广告彰显人文关怀所遵循的广告理念。
将人本广告观视为手机广告的指导理念,必须要体现出对消费个体的理解与尊重,即选择精准的时间和地点、对精准的用户传递精准的广告内容,既切合用户的需求,又实现了与其良好的互动,从而生成一个以手机用户为主体的更为公正亲和的话语体系,构建理想的手机广告互动沟通经营模式(如下图)。
在该模式的“互动沟通”环节,用户通过主动搜索、黏性沟通,表达消费需求、回应商家服务、建立购买意图;而广告主则可以借助得到的反馈信息和客户访问记录来完善售后服务体系,指导手机广告的发展方向,更好地渗入用户的日常生活。这种理想的手机广告经营模式实质上是在追求广告主与手机用户的一种多维交流、情感关怀和文化共鸣,借助互动沟通形成用户对广告本身的良好态度,进而激发其购买行为并引导建立品牌忠诚。
手机广告各行为主体的人文追求。手机广告各行为主体切实意识到广告彰显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并将其贯穿至广告传播活动及广告表现中,将是人文关怀得以实现的现实基础和内在保障。
1.广告主――彰显公益理念,打造企业形象力。广告主是手机广告的最终领导者,他们的行为表率将为手机广告的人文关怀提品质量保障和信誉支持。正如日本茨城大学根本昭二郎教授在《广告传播新论》一书中所言:“‘企业的社会贡献’(Philanthropy)开始成为企业界相当普遍的一个概念,‘philanthropy’可以翻译为‘慈善,博爱’,然而,它不单是一种捐赠行为,而且是一种为解决社会问题而积极采取的范围相当广泛的公益活动。”具体来说,“即企业理念由‘追求营利型企业’向‘优良公民型企业’过渡”③。据此,手机广告应该彰显公益理念,多融入一些充分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的公益主题,在充分发挥经济作用的同时,承担起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使手机用户在情感的体验和心理的满足中增加对广告主的信心,也提高了企业自身的形象。2007年底,全球最大连锁快餐店麦当劳联手口碑网在中国展开合作,共同推出了手机电子优惠券。从下载优惠券到吃上物超所值的美食,完全实现无纸化操作,可谓名副其实的“绿色”电子优惠券。同时,用户依靠手机口碑网的无线本地搜索功能,还可以查找到麦当劳快餐店的地址、订餐电话、网友点评,以及餐厅周边的其他消费场所信息,并能通过手机对消费过的场所进行点评。这一手机广告巧妙融入了生活服务信息,不仅切合了用户的需求,还引导更多的消费者加入到绿色消费的行列,使得麦当劳的企业形象深入人心。
2.无线广告公司――开辟人性化的创意新思路。广告活动是从研究受众及其行为开始的,而最终广告目的也是确立品牌在受众心目中的特定形象,并诱发受众购买行为。手机广告的策划与创意更应该人性化。无线广告公司不应只是简单地扮演媒介公司的角色,而是要在移动运营商的网络平台上为广告客户提供一个整合营销和媒介策略的服务。同时,在广告创作中应开辟人性化的创意新思路,聚焦用户,以用户最能接受的形式,提供其最关心的信息内容,建立全方位的用户接触和用户记忆,使手机广告的人文关怀进入到实践环节。
3.电信运营商――严于律己,促进行业规范的形成。电信运营商拥有庞大的用户资源以及可以提供一体化服务的优势,在手机广告产业链中处于核心的位置。要促进手机广告业务走向人文关怀,电信运营商一方面应主导制定行业的统一标准,协调、整合好产业链各环节、各要素,确保手机广告业务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必须要形成一种责任意识,科学把关,严于律己,注重自身信用形象的塑造。2002年11月,在江西省血液中心O型血告急的紧要关头,中国联通南昌分公司挺身而出,向手机用户发送征集献血者的公益短信。10万余条手机短信换来无数热心群众为血库捐献的4万毫升O型血液,作为一项特殊紧急的公益事业,既对社会有重要意义,又塑造了运营商自身形象,更加赢得了广大用户的好评与信赖。
4.第三方监测机构――以技术保驾护航。独立公平的第三方监测机构是手机广告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作为技术平台,其核心功能主要是为广告主的利益提供保障,为整个手机广告生态系统提供良好的业务发展环境。专业的第三方监测机构通过系统开发,多维度、多方面地采集用户信息,进而细分用户需求,保证了广告主在制定手机广告投放策略时实现广告信息的“准而不扰”。同时,还可为广告主提供广告效果及市场效应的实时监测数据,帮助其及时调整广告投放计划,规避手机广告风险。因此,第三方监测机构应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能力和运营模式,在充分挖掘手机媒体广告价值的同时,充当起手机广告人文关怀的坚实防线。
加强对手机广告的法律监管。加强对手机广告的法律监管,是促进手机广告彰显人文关怀的又一重要措施。手机广告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除了鼓励和扶植其发展外,还应注意对其的监管和规范。为了保护用户隐私,减少垃圾信息,保障通信安全,根据工信部的安排,手机实名制于2010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所谓手机实名制,是指手机号码的实名登记制度,是通过电信运营商对用户的有效身份进行登记,加强用户的实名制管理的一项制度。初衷虽好,但也有一些隐忧。在现有尚不成熟的法治环境中,手机实名制如果不能辅以配套的监管措施,不能在摸索中完善相关立法,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虚假广告、垃圾短信等问题,反而可能加大用户个人信息被滥用的风险。由此可见,实名制的落实需要用户的配合,更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最终保障手机广告传播的安全、健康、有序。(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编号:DL11CC02)
注 释:
①谢家婧:《商业广告人文关怀缺失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②吕尚彬、兰霞:《人本观广告的崛起》,《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③黄升民、杜国清:《公益广告:企业理念的重构与表现》,《国际广告》,1997(5)。
关键词:无机合成 硬化学 软化学
合成化学的发展是推动化学学科及其相关学科发展的主要动力,其中无机合成的发展方向是进行特定结构和性质的无机材料定向设计和合成。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和科技条件的提高,人们提出了两种制备无机材料的方法,即硬化学方法和软化学方法[1-2]。
硬化学方法一般指那些要在超高温或超低温、超真空、强射线辐射、失重等极端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合成。在这些极端条件下,可以形成许多种在一般条件下无法得到的新化合物及新物相与物态。例如,在模拟宇宙空间的无重力、高真空的情况下,可能合成出没有位错的高纯度晶体;在超高压下,许多物质的内外层电子轨道的距离均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元素的稳定价态发生质的飞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凭借已有的和将有的能力集中力量进行极端条件下的无机化学合成研究,将会在新材料、新知识、新设备和新工艺等方面获得重大进展。
硬化学方法主要包括:失重合成、超高温高压合成、等离子体合成、自蔓延高温合成、固体火焰燃烧反应以及一些爆炸反应等。在硬化学法提供的诸多材料制备技术中,等离子体合成法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种。等离子体可分为冷等离子体和热等离子体。冷等离子体中气体温度低而电子温度高,主要用于那些反应吸热大、产物高温不稳定的化合物,如NH3-H3N、H2N-NH2的合成。在热等离子体中,由于达到了局部热力学平衡状态,而且温度很高,复杂分子一般无法存在,大都离解成原子和离子,因此特别适用于粉末冶金、金属精炼和特种高温材料的合成,也适用于大的吸热反应。例如等离子体合NO2,比传统方法利用天然气先合成NH3,再合成NO2的方法简单的多[3];美国Las Alamos国家实验室成功的合成了Si3N4、SiC、B4C等超纯超细无机粉末,主要依赖于一种等离子体系统,其可以合成超纯、超细材料的射频。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硬化学方法被开发出来,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如离子束合成、溅射合成等。
硬化学合成方法的特点是高温、高真空、高压、高能和高制备成本,依赖于“硬环境”的硬化学方法所获得的材料必须是在热力学平衡态的,同时还需要有高精尖的设备和巨大的资金投入。
软化学是近年来在的新材料研究中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制备思路,是指在较温和条件下实现的缓慢地化学反应过程。软化学是在较低温度的“软环境”中进行,可以得到多种具有“介稳”结构的材料体系,这样,便有可能实现不同类型组分(如有机物-无机物、生物体-无机物、金属-玻璃、陶瓷-金属)在同一材料体系中的结合,也有可能发现一些用硬化学反应难以获得的低焙、低嫡或低对称性的新材料,尤其是一些具有特殊结构或形态低维、杂化和复合材料体系,因此软化学方法更有应用潜力。
软化学方法可以说是一种新型材料设计与合成的概念,在这种思路下产生了一系列新型材料的制备技术,开辟出了具有环境友好、节能、经济、高效的工艺路线,与“绿色化学”的核心思想一脉相承。软化学对其化学反应机制、路径、过程的易于控制,为了达到裁剪其物理性质的目的,我们可根据通过控制软化学反应过程的条件,对产物的结构和组分进行设计。软化学合成正在将新材料制备的前沿技术从高温、高真空、高压、高能和高制备成本的硬化学方法中解放出来,进入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软化学提供的方法考验的则是人的技能、智力、学识和改造力,因而可以说软化学是一个具有智力密集型特点的研究领域。
软化学合成法所需设备比较简单,反应步骤也可以较容易地控制,制备成本低廉。软化学方法主要包括:溶胶-凝胶过程、插入反应、离子交换过程、水热法、前驱体法、共沉淀法、溶体(助熔剂)法、初产物法、拓扑化学过程及一些电化学过程等。溶胶-凝胶法是目前软化学中最常见的合成方法,其与传统固体材料制备方法的区别在于:溶胶-凝胶反应过程中,由分子级均匀混合的无结构的前驱体,经一系列的结构化过程,形成具有高度微结构控制和几何形状控制的材料[4]。溶胶-凝胶过程通常包含了如水解、聚合、干燥、致密化等多个物理化学步骤,从而实现反应溶液过渡到固体材料的阶段。目前,工业制备陶瓷、玻璃及相关复合材料的薄膜、块体和微粉等已经广泛采用溶胶-凝胶过程。田秀淑等[5]分别以无机盐和有机醇盐为先导化合物,对溶胶-凝胶法制备Al2O3-SiO2-ZrO2复合膜的成膜工艺进行详细的研究。随着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软化学合成技术在功能材料的制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比如纳米催化剂、纳米磁性材料、纳米气敏材料、纳米光学材料等[6]。
硬化学和软化学合成方法都是化合物和材料合成的热点研究领域,不同方法制出的材料,其性能并不完全一样,有时性能甚至相差很大,新的制备方法经常可以开拓材料的新性能。硬化学和软化学作为无机合成化学的两种思路,共同为材料合成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冯守华,徐如人.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10,12(4):445-457.
[2]周益明,忻新泉.我国固体无机化学的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10,(11):1-6.
[3]徐如人,庞文琴,霍启升.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黄剑锋.溶胶-凝胶原理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