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性学习的收获

研究性学习的收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的收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性学习的收获

研究性学习的收获范文第1篇

一、在小学开设研究性学习启蒙教育的可行性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霍益萍教授是这样定义的:“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这一定义,可知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这就难免让一些人产生一种疑惑:这门全新的课程在高中开设尚有很大难度,何况是小学了,能行吗?这就提出了在小学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可行性问题。

经过两年来在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育实践,我认为是可行的。首先,可行性的前提是其必要性。21世纪的时代特征是数字化、全球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焦点就在于使青少年一代具备采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索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及责任感、终身学习的能力。要培养这些能力就必须寻求新的课程形态和新的学习方式。其次,其可行性的基础是小学生具有研究性学习的潜能。儿童进入小学,逐步掌握读、写、算基本知识技能,增加间接的知识经验,学会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逻辑判断和推理、论证,书面言语和逻辑思维能力获得发展,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和品质也形成和发展起来。这些都为小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第三,其可行性的把握是其课程目标的层次化。基础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1.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这些目标虽然还没有细化到各个学段,但是毫无疑问,它必然因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能力、阅历诸方面的差异而呈现层次性。

二、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课题确定下来

承认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并不排除这门课程实施的难度。小学生掌握的知识毕竟是最基础的,其中低年级学生则刚跨入知识的殿堂;他们对自然、社会、生活了解甚少;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弱;他们好奇心强,想像力强,但意志脆弱;他们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依赖性仍然很大。这是在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困难的一面。

根据小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潜能与困难,我在课程实施中非常重视选题工作。选题,对于开展这门课程是至关重要的。其理由有二:其一,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问题选得好不好,往往决定着一个研究项目的成败:其二,选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新精神的起点。我就是要在选题阶段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两年多的研究性学习给我们师生的收获是以往的教学过程所不可比的,它使我看到了这种崭新的学习方式的巨大生命力和它焕发出来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生命力。尽管至今没有人提供小学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实施起来觉得无所凭借,但我相信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我的探索是有益的。我只要走下去,“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三、让每个学生获得研究性学习体验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它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初步学会研究方法,在实践中获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重在学生亲历实践过程,才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根本。鉴于二三年级小学生知识欠缺、能力薄弱、阅历不多的实际情况,我在指导上坚持"力所能及、方法简易、就近取材"三条原则。所谓"力所能及"就是课题小而具体,没有太大难度,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做得来。所谓"方法简易"就是把一些研究方法化简,让学生粗知,做中感受。

重在实践,就要让学生切实投入课题研究全过程。开展实验以来,我发动学生人人参与;选择课题,人人动脑;课题实施,人人行动;展示成果,人人讲述。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同学们都认真参与课题研究,或询问父母,或查阅资料,或上网查询,或亲身实验,或深入观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解决问题。例如:三年级学生研究“观察水”课题,同学们采用了在家咨询家长,在学校咨询老师和同学,上网查询,查阅相关资料等研究方法,进一步的了解了不同形态的水。

四、多样化展示学习成果

研究性学习的收获范文第2篇

一、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刚开始接触研究性学习方式,对研究性学习往往表现为兴趣浓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随之淡化,直至没有什么兴趣,有的甚至厌烦或害怕进行研究性学习。

2.在研究性学习中,有些学生与他人相比,常常表现为“后悟”或“不悟”,自以为不是学习的料子,与别人相比,感觉永远是弱者,因而参与研究性学习时,缩手缩脚,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3.研究性学习需要每个学生都行动起来,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但有的学生怕麻烦,缺少耐心、恒心和毅力,常常会被问题或困难吓倒。

4.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阅历不同,对问题的认识、理解或感悟也就不同,使思维在某一个环节遇阻而受挫,从而影响研究性学习。

5.在实验研究性学习中,一些学生在动手能力、语言表达交流能力、归纳演绎能力等方面较差,从而影响研究性学习。

6.在小组性的研究性学习中,有的学生不注意合作,或不会合作导致无收获的研究性学习,从而失去学习的热情。

二、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1.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所提的要求过高,学生因不能实现预期目标而受挫。

2.教师为求在单位时间内尽量多地完成教学任务,一味求快,学生的自主探究不够深入、不够全面,以至在质的方面“夹生饭”,学生因没有学习成功感而受挫。

3.由于教师的经验不足或所用方法不科学,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有不科学因素,使得学生受挫。

三、鉴于上述这两方面的问题,我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1.提高学生的兴趣

兴趣的培养是搞好物理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要让他们喜欢物理,了解物理的探究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翻阅书籍或者在互联网上查找有关物理资料,让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激发他们对物理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设激励性的探究活动,不断满足学生的成功心理期待,让学生获得充盈感来巩固、提高学习兴趣,由此使学生的学习信心、决心、恒心、毅力进一步得到加强,从心理上达到拒挫的目的。另外物理学与生活实际关系密切,教师还要善于将探究问题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因为学生对这样的探究活动兴趣盎然,必然想探究、爱探究。例如在向心力的教学中,可以把探究活动从课堂走向生活,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高速公路转盘,观察各种桥梁,制作“水流星”视频,照片等,通过这些走出课堂的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会觉得物理鲜活、实用,而不再抽象、枯燥了,研究性学习物理的兴趣定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2.先重形式,后重效果,逐步深入

学生学习了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并不代表已经会探究,仍然需要一定时间的训练,需要经过量的积累。特别是对高一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一开始训练时,可先重形式轻结果,而不必求全求深,给学生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探究过程中的猜想与假设、制定方案、实验探究、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各个要素都易于操作和实施,如果在探究之后再让学生谈感受,讲收获,学生可以说出许多,并能从中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由此也就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趋向。学生从类似这样比较简单的探究活动中初步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步骤,再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就能初步形成技能。学生掌握了研究性学习方法并具备了一定技能之后,就可以进入实质性的研究性学习,以求质的发展。

3.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并加强训练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会学习会思考会探索,这一思想,必须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中,要落实到具体学习行为中,防止由于方法不科学而受挫。对于不同类型的研究性学习,要有不同的方法。要结合研究性学习的5个要素,把不同类型的研究性学习,归纳设计成不同的模式化的学习流程,让学生明白按什么样的流程进行研究性学习是科学有效的。加强训练,使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技巧、规律,增强他们耐挫和抗挫的能力。

4.既要放手也要引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探究性教学中提倡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但这种放手绝对不是放羊。放羊式教学必然会导致大面积学生的学习受挫。教师在探究过程中要做好指导者和帮助者,及时调控学生的探究活动,并在恰当的时候给受挫的学生以指导和帮助,掌握技巧,控制分寸,点到为止。

研究性学习的收获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研究性学习;启蒙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34-1

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以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感兴趣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研究的学习方式,也是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趋势。提倡研究性学习方法应该从小学生抓起,要对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启蒙教育。下面,笔者仅就农村小学中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启蒙教育的几个问题谈谈初浅的体会。

一、在农村小学(中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启蒙教育的可行性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这就难免让一些人产生疑惑:这门全新的课程在高中开设尚有很大难度,何况是农村小学了,能行吗?这就提出了在农村小学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可行性问题。

经过几年来在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启蒙教育实践,笔者认为是可行的。首先,可行性的前提是其必要性。时代迫使世界各国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改革的焦点就在于使青少年一代具备采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索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及责任感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要培养这些能力就必须在改革学科教学和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寻求新的课程形态和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就是适应这种需求的新型课程、新型学习方式。其次,其可行性的基础是小学生具有研究性学习的潜能。儿童进入小学,逐步掌握读、写、算基本知识技能,增加间接的知识经验,学会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逻辑判断和推理、论证,书面言语和逻辑思维能力获得发展,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和品质也形成和发展起来。这些都为小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第三,其可行性的把握是其课程目标的层次化。基础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1.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这些目标必然因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能力、阅历诸方面的差异而呈现层次性。对于小学中年级,也就只是启蒙性的。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心存疑虑。

二、重视科学选题

承认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并不排除这门课程实施的难度。小学中年级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了解甚少;好奇心强,想像力强,但意志脆弱;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依赖性仍然很大。这是在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困难的一面。

根据农村小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潜能与困难,笔者在课程实施中非常重视选题工作。选题,对于开展这门课程是至关重要的。其理由有二:其一,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问题选得好不好,往往决定着一个研究项目的成败;其二,选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新精神的起点。笔者就是要在选题阶段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艰难的一步,但笔者相信这是正确的, 我的探索是有益的。

三、注重实践过程中的全员参与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它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初步学会研究方法,在实践中获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重在学生亲历实践过程才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这里的“实践”是就整个过程而言, 即对这种学习方式而言。既然重在亲历实践过程,就须做好指导工作。鉴于农村中年级小学生知识欠缺、能力薄弱、阅历不多的实际情况,笔者在指导上坚持“力所能及、方法简易、就近取材”三条原则。所谓“力所能及”就是课题小而具体,没有太大难度,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做得来。所谓“方法简易”就是把一些研究方法化简,让学生粗知,做中感受。例如:指导调查,主要掌握访谈法;指导实验,主要让学生亲身去做一件事;指导观察:主要掌握观察对象和用什么感觉器官观察,并要求作好记录;指导查阅资料,主要掌握资料来源和记录资料的要求。所谓“就近取材”, 就是一般只在校内、家庭内、有组织的特定环境内开展研究活动。不过,在实施“走进金仓湖”课题研究时,出于需要,笔者也有组织地让学生亲临金仓湖,并采访相关人士。

重在实践就要让学生切实投入课题研究全过程。开展试验以来,笔者发动学生全员参与;选择课题,全员动脑;课题实施,全员行动;展示成果,全员讲述。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同学们都认真参与课题研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自己解决问题。例如: 三年级学生研究“怎样吃才健康?”课题,学生查阅了《儿童食谱》、《食品与健康》、《十万个为什么》等资料。四年级学生研究“家乡的英雄”课题,采用了在家咨询家长,在社区咨询老者,在学校咨询老师和同学,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等研究方法,进一步了解不同时期的家乡英雄事迹。

四、成果展示鼓励多样化

研究性学习的收获范文第4篇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强调的是一种主动地学习活动。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开放性

前几年有一本书很畅销,它就是一位中国人写的关于美国人教育现状的书:《素质教育在美国》。书中提出了很尖锐的问题:中国的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大奖,而中国至今尚未培养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这与我们的教育现状和教育体制密不可分。

大凡已经进入高中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已经顺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形成了接受式学习的惯性。你不必考虑"学什么"。每当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各科新书就会及时送到你的手中,书本就是要学的东西,你也不必操心在什么地方学、跟谁学。学校、教室、课桌就是学习的战场。古训说:"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先生于我,必先学于我,凡事依靠老师,凡疑只问老师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当然,也没有太大的空间让你去思考"怎么学"。自打背起书包上小学起,学习的程序就被固定下来。上课、听讲、回答问题、做作业、考试……最终,你也没有权利决定"学到什么程度"。标准是统一的,考试的分数就是学习程度和水平的绝对代表,别人学习成绩的高低就是衡量自己的惟一参数。以上就是同学们目前学习方式的粗描,,与同学们熟悉的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对同学们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要求。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什么”要由同学们自己选择, 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 在研究性学习中“怎么学”要由同学们自己设计,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活动、体验的作用。同学们可以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实地勘察取证、走访专家、收集信息等等。在研究性学习中“学到什么程度”要由同学们自己作出预测和规定. 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到什么程度”要由同学们自己作出决定.因此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

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三、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

1、开题报告阶段

(1)先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每班分成7组,每组 7、8个同学,确定小组组长和邀请一位指导老师。

(2)接着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经过讨论, 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研究题目的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提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完成开题报告。

2. 实践调查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同学们可以通过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资料。根据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并将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交流,逐步丰富研究成果。

研究性学习的收获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织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要求研究性学习课程化推进,要求基于学生自身兴趣和需要,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经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形式方面形成了可推广的一般模式。

一、研究课题的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学生是课题的主人,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由学生基于兴趣与知识能力层次而自我选定。但事实证明,当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体验少、认识浅时,由学生完全自主确定研究课题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可操作性较差。实践中,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推进按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生成研究课题。

第一阶段――针对初次接触综合实践活动或对综合实践活动尚缺少经验的学生,即高一新生所开展的第一个课题,由学校统一规定为班级文化建设项目设计。

第二阶段――针对有一定综合实践活动经验,但实践经验尚不充足的学生,如进入高中阶段的第二、三个课题,由学生自主结组提出选题,教师组织一定单位内的选题分析讨论,以可行性分析报告和答辩为主要方式进行选题,选出可行性强,研究价值高的主题,进行二次选题结组后开展活动。

第三阶段――针对综合实践活动经验较充足的学生,如进入高中阶段的第四、五个课题。在前几个课题的研究基础上,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课题选择和研究能力,由学生完全自主结组提出选题,论证后进行研究。

在主课题生成之后,子课题生成可以选择在课题生成课上进行。由师生共同提供主课题的背景材料,根据研究价值与可行性分析,结合兴趣取向选择确定研究角度,生成子课题,在大课题组内完成子课题小组的自由结组。

二、活动指导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活动指导是教师最主要的活动之一。根据指导的范围和目的,可分为一般性指导和针对性指导两种组织方式。

一般性指导――指面向大集体(行政班级组合、年级等)的,以集体授课、讲座等方式进行的关于诸如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如何书写开题报告、常用研究方法介绍、如何选择成果汇报方式、如何书写调查报告、如何撰写结题报告等共性指导,也包括对常用研究具体实施方法的进一步讲解等,多在活动开展前期,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推行初期(如学生的第一次活动)进行。

针对性指导――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针对生成性问题做专门指导。如报告的具体撰写问题、调查研究过程遇到的困难或与预设相距较大的问题、成果汇报具体方式的选择问题等。可以以课堂讨论或个别辅导形式进行,视具体情况灵活组织。

三、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主干课型的组织

1.开题课

开题课是在主课题和子课题选定,完成活动小组组合后,组织小组进行开题展示评价的环节,通常以同主题小组同课的方式进行。具体课堂组织可参考以下流程:小组展示(开题报告)――答辩(由其他小组及教师提问)――小组互评(分项目讨论打分)――组间交流(评分及说明)――教师指导发言――组内修订。这样的组织既有利于总结前期工作,为后续研究提供保障,又强化交流和组间的竞争与合作,提高该环节的活动成效。

2.成果汇报课

成果汇报课按内容可以分为中期汇报与结题汇报。旨在为学生构建一个交流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同时通过交流互评体现多角度的评价机制。具体课堂组织可参考以下流程:小组展示――组内互评(由小组成员对活动中每个同学的表现给予评价)――小组互评(讨论打分)――组间交流(评分及说明)――教师指导发言――选优并表彰优胜者。

在该课型组织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创新,一方面强调汇报方式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注意汇报平台的多样性,指明课堂展示只是一种汇报形式,还可以选择网络、宣传园地、组织主题活动等形式进行汇报展示。另外,要关注成果评价的客观性,不以成果展示形式的差异作为评定活动过程的唯一标准,而要引导学生关注过程的真实性、方法的多样性、操作的有效性和成果的价值性。

3.结题总结

结题总结的组织多采用较大范围的集会型大课堂形式,一方面选择优秀小组或课题进行终结性成果的集中展示;另一方面作为一些实用型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平台,如提出倡议、发起新活动等;再有就是对课题完成情况做出终结性评价。其中在评价方面强调评价方式多元化,指导意见具体化,研究成果发展化。即要汇总多方面评价作出总体评价,多角度进行表扬与肯定;无论是肯定还是在谈不足时,均明确举出具体环节的实例,避免泛泛而谈;对研究成果的发展提出中肯意见和建议,鼓励成果的进一步深化,指出研究活动的结束并不是课题的结束,提高综合实践的效力。

四、课题研究的拓展延伸

某些研究课题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教育意义和旺盛的生命力。深化这些课题的价值在于有意识地推进课题结题后的拓展。我们的做法是尝试将课题与德育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社区服务等有机结合,组织相关主题活动,发挥同学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收集资料、所获得研究成果和所提出倡议建议等的功能,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之外展现研究性学习的收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实用价值,提高社会责任感,自觉提高自身认识,服务于社会。

总之,将研究性学习以课程的形式,有规划、有步骤、讲方法地实施推进,一方面有力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另一方面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体验,在钻研精神、思考习惯、团结协作、关注社会等方面也有巨大收获,促进了学科学习,提高了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