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当代艺术创作方案

当代艺术创作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当代艺术创作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代艺术创作方案

当代艺术创作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艺术市场 艺术管理 当代

随着我国在国际政治上地位的日益突出和经济上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艺术品市场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历程。全国各地的艺术品市场均迅猛发展,而作为地处中国西北的甘肃省,其艺术品市场却在以一种本土化的态势低调而缓慢的发展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应该依托“一带一路”构想和甘肃建设文化大省主题思路的崛起与拓展以及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的平台,使甘肃艺术品市场日益形成相应的渗透力和辐射力。结合本省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和不断积淀的人文认知,对当代艺术品的关注、品鉴以及收藏也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与热情,也必将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探讨。

一、甘肃省当代艺术品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甘肃省当代艺术品市场发展真可谓是举步维艰,尤其是当代绘画作品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可能是症结所在。

1、甘肃省当代艺术品市场发育尚不成熟

从美术家群体力量来看,甘肃省进入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人数为12人,远超过上海等直辖市及其他东部省份,甚至远超过我们的邻居――文化大省陕西省。但是,问题在于我们的当代艺术品市场是否有同步的进展与提升?事实上,仅保利一家,在2011年的拍卖成交额就达到了121亿元,甚至与兰州紧邻的西安,单场文物艺术品的拍卖成交额也突破“亿元”。而笔者了解到的情况是:在甘肃省,多年来坚持做艺术品拍卖的仅有几家,其中,四方拍卖公司的单场拍卖成交额也不过千万元,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整体水准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比差距非常明显,而且也与甘肃省文化艺术总体发展态势相去甚远。

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呢?资深收藏家刘建新先生认为,组织一场规范的艺术品拍卖会投入较大,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而属地性拍卖公司需要有经济实力,同时也需要市场环境和不断提升的文化环境。这可能是制约甘肃艺术品拍卖市场规模的主要原因。

2、总体文化影响力孱弱

实际上,发展的根本不是简单的一场拍卖会就可见一斑的,艺术品市场之所以进展缓慢甚至滞后,除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外,主要还是文化影响力不足。目前甘肃省当代艺术品市场并不缺精品,也不缺资金和信心。近几年,甘肃省总体文化层次提升还是有比较可喜的进展的,但总体文化影响力相对孱弱,会暴露出很多问题。

收藏家徐胜表示,现在社会整体比较浮躁,这种浮躁造成大家不关注艺术品内在的文化价值,更多在琢磨它到底值多少钱,“不挖掘实际的文化内涵就没有收藏的意义,卖文物艺术品跟卖白菜没区别,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各界重视。”

3、艺术品拍卖市场对当代书画名家的信息拓展和定价引导作用发挥有限

甘肃本土文化底蕴深厚,更不乏有实力和个性的当代书画名家,但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本省书画名家的整体市场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应有的关注度不是很理想。因此,我们所需要做的不仅是要提升拍卖质量,更是要整合本省艺术家资源,通过积极的态度和途径开拓甘肃省整体的文化影响力。

二、甘肃省当代艺术品市场的新常态

通过一段时期的研究,联系到甘肃本土近几年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关节点,我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这样或许更有助于我们横向与纵向的观察和探讨。

首先,国内总体艺术品市场出现新的审美要求。

对于艺术品市场的终端――投资者和收藏家来说,他们中的中坚力量正在把目光放到更多70后、80后中轻年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上,如2012年中国嘉德秋拍推出“油画雕塑”专场,青年艺术家作品占21席,成交15件,吴成伟作品《思念》以218.5万元位居本板块首位。北京华辰也专门设立“新视界――青年艺术家新锐作品专场”展出51件青年艺术家作品,成交26件,成交总额为222.76万元。

不难看出,一方面这些艺术家自身的本土化,使得他们的艺术表达带有极鲜明的本土DNA与地域特质;另一方面,这一阶段艺术家的作品基本都在本土市场流通,没有形成诸如前辈艺术家作品70%~80%集中于馆藏或者学术的局面,这样的艺术品存量与其后的持续创作,有助于当代艺术购藏者从整体上把控其作品的品质、层次与流向,其可行性也更有潜力。

2014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再次推出一系列来自尤伦斯夫妇私人珍藏的当代中国艺术品,涵盖著名艺术家如方力钧、曾梵志、张晓刚等的早期作品。此次上拍的37件拍品均是首现拍场,总估价为1亿1150万港元。尤伦斯方面也因此再三强调:其多次出售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实为收藏的调整,基金会在过去30年间一直专注于支持年轻艺术家。香港苏富比当代艺术负责人表示,尤伦斯现在是处于作品调整阶段,目前整个方向是以年轻艺术家为收藏重心。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最大藏家,尤伦斯夫妇的每一次出货都能引起国内艺术品市场庞大的连锁反应,而这次更是引来海啸般深层的审视和考量:抛售还是洗牌?笔者是认为,假如这些首次现身拍场的作品真的如业界所议论的,是尤伦斯夫妇作为“抛售”的筹码,那么中国当代艺术板块将面临大整合,新晋艺术家和收藏家的关注点和投资或将决定未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行情走势。

三、促进甘肃省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的策略

1、当代重要的艺术家群体力量尚未充分发挥,其市场空间不容小觑

国画大师赵望云先生之子、陕西著名画家赵振陆对于甘肃的艺术品市场,曾有过很中肯的评价:甘肃的艺术品拍卖可以盯有名望的地方老书画家,也可以盯有个性的中青年书画家,因为他们的作品增值潜力不小。

2013年6月16日在宁卧庄宾馆举行的未来四方集团兰州第32期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就已隆重推出了“杜元、魏翰邦、郑虎林三人书画”及“李伟、张兴国、王万成三人书画”两个当代书画作品专场,受到现场300多收藏人士热情追捧,所有作品悉数成交,总成交额近150万元。不难看出,这是很重要的尝试和探讨,也为当代陇上书画力作的市场推广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以打造“敦煌画派”为基点,推进当代艺术品市场的拓展

众所周知,为助推“一带一路”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甘肃省正在依托敦煌莫高窟美术遗存等丰富的资源,全力打造“敦煌画派”。“敦煌画派”的主体定位也正是以敦煌壁画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表现敦煌历史、敦煌壁画内容及现实生活的,具有甘肃地域特点的美术群体。随着打造“敦煌画派”工作的深入,一批甘肃省优秀中青年画家的潜力将会不断凸显,其作品在甘肃省艺术品市场的需求量也将水涨船高。

未来四方集团艺术品部部长晋学英说,“敦煌画派”作品总体风格是厚重大气、华彩典雅,富有西部文化个性和视觉冲击力、感染力,具备这样风格的作品在全国艺术品市场一定能够占有重要一席。

3、建立“当代艺术家―经纪人―策展人―评论家―拍卖公司―收藏者”的艺术品市场有机生态链

作为艺术品市场运行的必然结果,艺术品价格将会集中体现这个市场中的参与者――艺术家、经纪人、策展人、评论家、投资者和收藏家以及拍卖行的所有行为和信息。如果能建立完善和有效运作的艺术品市场有机生态链,将会对本省艺术创作―艺术收藏―艺术推广,乃至文化强省产生无形的庞大推力。

现在的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目前我们艺术品市场高速发展,而相应的人才培养却没有跟上。从业人员更是缺乏系统化的知识储备和系统培训。

艺术品市场发展靠的是人才,其中包括了专业的拍卖、鉴定、艺术管理和咨询等诸多的相关领域。甘肃省文博单位、艺术院校等机构应该重视这样的问题和契机,加强艺术市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为艺术市场的良性发展壮大储备力量。

其二,应普及本省整体艺术素养,提高投资者和收藏者的文化艺术知识储备,正确引导其科学、理性地进行艺术品的投资,有益于推动文化艺术产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近些年以来,甘肃省先后建立了各类综合性或专门性的艺术场馆,甚至还不断涌现民办美术馆、博物馆,甘肃省的文化艺术事业得以持续稳步的提升,也对甘肃省深层的艺术培养产生了强大的推力。基本艺术常识的普及已难以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艺术需求,我们需要建立本省艺术品市场的学术支持体系,在学术探讨与艺术市场之间建立互动关系,为艺术市场建立价值评价体系,同时也为收藏家和投资者的审美趣味与收藏方向提供强有力的学术引导,促使学术价值与市场价值逐渐合一的趋势。

4、制订艺术品市场准入标准,加强行业自律

目前,甘肃省艺术品经营企业的准入门槛较低,有的企业因为前几年艺术品市场的火爆而盲目上马,规模小、操作不规范等问题更是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甘肃省必须提高艺术品市场的准入门槛。首先,制定行业资格标准,对申请的企业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其次,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使整个行业在协会的领导下,制定行为准则,对各企业经营进行监督,加强行业自律,营造一个规范、有序的艺术市场经营环境。

当代艺术品市场是一个高层次、高要求的市场,其间的艺术创作领域、艺术流通领域、艺术消费领域、艺术市场环境四部分密切相连。甘肃的当代艺术品市场正处于发展的攻坚阶段,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参与各方对市场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对现存于甘肃本省当代艺术品市场各环节中的主要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解决方案,其中的关键在于:引导甘肃省艺术创作者们在艺术市场化环境中建立健康良好的创作心态;帮助甘肃省现有的艺术中介认清市场发展趋势并加快实现自身完善;改善甘肃省艺术市场文化提升大环境,以求甘肃省当代艺术品市场各环节的运行更加顺畅。

当代艺术创作方案范文第2篇

艺术介入社会

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理论史上一直在讨论的话题,尽管每个时期的侧重点不同。2000年以后关于艺术与社会方面的讨论,在中国的艺术批评界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以艺术介入社会已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发展趋向,而且这种趋向似乎越来越明显。作为推动当代艺术发展的艺术机构,也会对艺术介入现实的作品做出积极的反应。渠岩、李一凡、王南溟、倪卫华分别用他们的创作实践和展览,强调艺术家和艺术机构介入社会现实,讨论社会话题的新的功能。

渠岩的《许村计划》和李一凡的《淹没》讨论的是中国的乡村和城镇问题。不同的是,渠岩的作品讨论的是如何建设一个新农村,李一凡的作品讨论的是城镇被淹没后人性的问题。渠岩是“85新潮”的艺术家,从事绘画和装置,2005年以后转向摄影,他用镜头针对社会问题,拍摄了《权力空间》、《信仰空间》、《生命空间》等系列作品,这些摄影主要是考察山西乡村而拍摄的。将三组摄影合在一起就是2008年在北京墙美术馆举办的个展:“人间――渠岩的三组图片”。“人间”的个展之后,渠岩以他几年的山西考察和镜头中所聚集的社会问题为基础,集中到了山西的许村(太行山中的一个古村落)做具体的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是从乡村建设的讨论到如何建设新的乡村。2011年举办的“许村计划――渠岩的社会实践 ”展览就是通过图片、影像和活动记录,对渠岩在许村的三年乡村改造计划及其成果的一次展示,这个展览同时也在强调艺术机构介入社会,讨论社会话题的新的功能。李一凡是从电影出发涉足于摄影和“档案艺术”的艺术家,他的纪录片摒弃主观参与和风格化,追求对“真实陈述”的纯化。 李一凡自称是一个有宏大叙事野心的人,他更愿意做的工作是底层社会的全方位调查,并呈现这些调查结果。2002年,李一凡拍摄了作品《淹没》。影片记录了因为长江三峡水库的建设,把奉节老县城搬迁的全过程。后来,李一凡又拍摄了《乡村档案》,用他的话说,《淹没》是“对现代化实现过程中底层社会付出代价的调查”,而《乡村档案》则是为了“询查城市社会底层的根”。值得注意的是,与渠岩相似,李一凡并不想简单地解构社会,而是希望建构一种新的对底层社会的认知和对当今社会的讨论方法。

由于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使得本土艺术生长出更多具体的社会话题。对社会生态问题的关注和讨论近年来也是艺术家关心的话题。如王南溟的《拓印干旱》和倪卫华的《风景墙》 这些作品都是聚焦“社会生态”话题的作品,并对社会问题进行再讨论。王南溟是一位把自己的思想和观念贯穿于自己的创作实践的艺术家。自1989-1992年创作《字球组合》后,王南溟的创作开始了新的转向,那就是有关艺术与社会的问题在他的作品中不断呈现。自1990年代晚期,王南溟的创作实践也是伴随着他的理论思考而深入的。有关生态问题的创作思考就有《沙尘暴》方案,让沙尘暴直接吹到涂有胶水的亚麻布上而将风沙状况固定下来,期间还包括《太湖水》和《拓印干旱》,都是反映“中国问题情境”的作品案例。《拓印干旱》是王南溟从1990年代晚期开始到2009年最终实施而成的一件观念作品,王南溟用宣纸拓印的方法,把干旱用拓印的方式固定下来,从而把郑州西流湖干裂的事件凝固为视觉形式,并成为王南溟讨论中国生态问题的系列作品中的一组。倪卫华是一位具有实验精神和社会批判意识的当代艺术家,在《风景墙》系列作品里,倪卫华以纪实手法展现了这样的情景:镜头里真实的路人与城市中的广告风景画实现悄然融合后,“真实事件”的发生地也仿佛进行了彻底的置换。作品中所涉及的“风景”大多与房地产开发有关,这是中国快速资本化与城市化进程的特殊语境。《风景墙》似乎是在触发人们进行质疑:现代化和城市化会带给民众更多的幸福吗?

历史、记忆与未来

历史与记忆,未来与想象也是2000年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一个主题。比如李山对生物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宋钢竭力从历史与当下记忆状况中去选择素材来讨论被人们忽略的或者说是视而不见的问题。

李山的创作实践经历过几次转折。从20世纪70年代起,李山就开始了抽象绘画的实验,作为“85新潮”的艺术家,参加了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后来开始《胭脂》系列的作品创作,曾是政治波普的代表人物之一。在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中,美国艺术家马修-巴尼参展的作品《劳顿候选人》,带给李山强烈的精神冲击与颠覆感觉,进而激发了他对生物艺术的浓厚兴趣与系列行动,他开始转向生物艺术的创作,如1998年创作了鱼和蝴蝶合成体的绘画作品《阅读》的方案,表达了李山创作中的思考:如果艺术能够以“生命”的形式呈现,读者就可以跨越材料的依赖和语言的框架,而直接去认识作品并阅读生命。2007年,上海香格纳画廊展出了李山与张平杰合作的生物艺术作品《南瓜计划》,成为国内首次以生物基因工程为技术的生物艺术作品呈现,具体实践了李山生物艺术的理念:生物艺术最终要呈现的是活的、有生命的作品。2012年,台北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粉红微笑之后:阅读李山”,展出的十多件作品涵盖装置、影像、绘画、摄影、文献等多种形式,汇集了李山自1995年开始“生物艺术”探索以来的主要的非平面作品。在展览中,李山以生物艺术来探究人类的困境与生存价值。如他用了20万只蜻蜓翅膀把台北当代艺术馆外墙整体包覆起来,打造了一个奇观胜景。在长达16米的3D影像作品《遭际》中,一只孤独的“蜻蜓人”在虚空中随着悠扬的圣乐缓缓来回飞翔,似乎从人类的远古飞向未来,在飞翔中反复追寻生命的意义,极具诗意与未来感,展现了未来生命体的一种可能形象与暗示:“蜻蜓人”既是一件艺术作品,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艺术家创造的美丽和健康的生命。虽然李山的“生物艺术”的终极目的是创造一种生命,但受制于科技水平、伦理道德、科学家的配合等因素,李山的“生物艺术”还停留在方案阶段,很少能真正完成,但其作品的结果却有一种超乎想象的惊叹。正如高名潞所说:李山有一种突破极限的怀疑精神。

宋钢长期从事抽象水墨的探索。1989年,宋钢的作品《活页日记》参加了“中国现代艺术展”,开始显示自身的创作理念。这件作品不是一件纯粹意义的水墨作品,而是融入了录像、行为和装置,这为他后来转向大规模的水墨装置奠定了基础。后来宋钢赴意大利学习并长期生活在意大利。宋钢不停地进行水墨的实验,想找到一个切入点。 正如王林在《重启绘画的可能性》一文中所论述的那样,在经历过长期水墨创作过程以后,宋钢有一套在纸上运用水墨的高超技艺,其点状浸润的表现力和边缘清晰的控制感,其中心弥漫造就的墨色渐变和黑白反差形成的光暗对比,把个体特征和网络覆盖、东方趣味和西方信仰、欲望冲动和编码程序的相互关系,隐喻在形式语言之中,打破“热抽象”和“冷抽象”的分野,使抽象不再纯粹。对于宋钢来说,抽象不仅是一种形式与媒介,而是对正在变化的精神现实的揭示。互联网产生后,宋钢开始反思互联网的全球现象和社会问题,其水墨装置作品《正负互联网》正是针对全球化下的互联网时代所涌现出的种种社会现象,做出某种参与并介入其中,通过作品对互联网时代的互联网效应所派生的种种现象,提出命题并审视。

图像与形式

近几年来,关于绘画问题的讨论,开始出现在一系列的当代艺术展览中,这些展览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后抽象、图像、涂鸦、笔触等问题。也反映了中国当代新绘画的状况。

当代艺术创作方案范文第3篇

近日,伦敦的国际肖像画廊(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布置了一项纪念波普艺术之父理查德.汉弥尔顿(Richard Hamilton,1922-2011)的展览,作品来源于其他艺术家和摄影师为其创作的肖像作品。按原定计划,这项展览要在汉弥尔顿2012年2月份时的他90岁生日展出的,然而不幸的是2011年9月14日理画廊高古轩正式公布这位89岁的波普艺术家在牛津附近的家中去世,去世前,他仍在筹备将于2013年至2014年在洛杉矶、费城、伦敦和马德里的博物馆进行的个人回顾展,离世的意外使得这项展览最终成为了纪念性的致敬。

被称为波普之父的理查德•汉弥尔顿作为波普艺术的领军人物,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之一。1956年,在伦敦的白教堂艺术画廊,由现代艺术研究院(ICA)的一群艺术家、建筑师、评论家自发组成的“独立团体”举行了一场名为“这就是明天”的展览。其中,汉弥尔顿的一幅10英寸×9英寸大小的拼贴画描绘了一个现代的家庭居室景象,房间内布满了大量在当时看来属于潮流尖端的物品:电视、卡带式录音机、《Young Romance》杂志被放大的封面、福特徽章和真空吸尘器的广告、桌沿的火腿罐头……透过窗户往外看,是都市感极强的街景,一家电影院霓虹闪烁,电影院门口的广告牌上挂着一幅巨幅的海报是正在上映的电影《爵士歌手》里艾尔•乔尔森的剧照。卧室内,一个裸女头戴灯罩,搔首弄姿地躺在沙发上;在她旁边,一位体格健美、浑身散发着阳刚气息的男子拿着一个巨型棒棒糖,在显要位置赫然印有三个大写的“POP”字母。这幅作品有一个颇为冗长的名字:《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独特、如此具有魅力?》,被视为英国波普艺术的开山之作。由于拼贴画中的男子手握的“POP”一词既是英文棒棒糖“lollipop”一词的词尾,又是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后人普遍认为,当代艺术史上的波普一词便出于此,理查德.汉弥尔顿也因此获得了波普之父的名号。

作为波普艺术的领军人物、后现代艺术鼻祖马塞尔•杜尚的学生,英国最具有影响艺术家之一,长久以来,汉弥尔顿的作品一直致力于表现艺术、设计和当代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汉弥尔顿很难被归类,他的作品跨越多个领域,从绘画到版画,从雕塑到印刷和拼贴画。关于波普艺术与消费文化之间的争议自波普艺术出世那一刻起就是人们争论的一个关键问题,关于他自己对波普艺术的定义,在1957年写给野兽派建筑师艾莉森和彼得•史密森夫妇的一封诠释当代艺术的著名信件中,汉弥尔顿写道:“Pop Art是大众流行的(为大量观众设计的)、转瞬即逝的(短期解决方案)、消耗性的(很容易被遗忘)、低成本、大量生产的、年轻的(针对青年人)、淘气的、性感的、手法巧妙的,富于魅力的一桩大生意。”他也曾经这样评述自己的艺术创作:“于我而言,一个艺术家或天才区别于他人之处,在于他所使用的日常消费品,而从某种意义上,他和他使用的日常消费品又取决于他在大众文化中作为创造者所扮的角色。为了抓住大众的注意力,一件作品需以能够准确投射人们内心的渴望为目标,而这种渴望的强度也绝不亚于好莱坞追星族的痴望。它光彩夺目,足以迷幻人们的视听并同时唤起人们对它的占有欲。”

英国国家肖像画廊的这次纪念展览将展出包括大卫.霍克尼、 斯诺敦伯爵在内的艺术家和摄影师们创作的10幅汉弥尔顿的肖像作品。而其中大卫-霍克尼创作于1971年的蚀刻版画,记录了他与汉弥尔顿同时参与反对国家博物馆引入门票制的那段历史。此外,这项展览还展出了来源于国家肖像画廊永久收藏的弗朗西斯.培根的肖像作品,一幅灵感来源于被培根驳回的摄影而创的版画作品,而这幅摄影图片曾被汉弥尔顿用来创作培根风格般的扭曲画面。此次展览“理查德-汉弥尔顿:艺术家的肖像画”将持续至2012年5月14日。这次纪念展览虽未涉及大量汉弥尔顿的原创作品,然而也为观众了解这位艺术家的艺术生涯、社会关系和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记录性的证明。

当代艺术创作方案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美术的产生,对传统艺术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在此情况下,本文提出要以一种博大的胸怀、相对的视角、发展的眼光来认识这种影响:既要继承传统的艺术思想,又要在艺术观念、艺术表现手段等方面进行剖新。

多少世纪以来,在人们的头脑中,绘画、雕塑等形式是美术创作不可动摇的表现基础,是作为记录形象的最佳手段。美术与画笔从来就好比鱼水关系不可分割。西方美术史更是在很长时期把模仿客观对象的古典写实主义技巧作为表现主导。

然而,这种以笔为创作媒介的表现方式保持到19世纪却受到严重的挑战。1826年,法国人普斯用曝光法拍下了人类不用绘画而用阳光得到的第一张照片。从此,摄影像一棵大树,根植于科技的土壤,在艺术的春风雨露中发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文化艺术观念的更新而蓬勃成长起来。照相术是社会工业化的产物。它的产生和普及对以模仿为主导观念的传统艺术无疑构成了相当的威胁.其惟妙惟肖的纪实本领远远超越了写实绘画的能力,以至于有人说:“传统绘画在对客观事物的忠实与再现上与摄影相比是何等的无力!”就连写实主义优秀作品《父亲》也不可幸免地被人评为“给人的感受不过是一张比较精彩的写实照而已”。不可否认,摄影作为l9世纪新的艺术创作载体呈现出很大的优越性。它以其丰富的造型能力成为大众手中选择美、捕捉美、塑造美、再现美的有力手段,给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如果说一百多年前,摄影挑战写实绘画,导致写实绘画的解构和现代绘画的兴起,那么真正造成传统艺术家们前所未有的危机感的,则是一百多年后电脑美术的诞生。WWW.133229.COM

20世纪人类最伟大、最卓越的技术发明是计算机。计算机自问世以来,开辟了人类智力解放的新纪元。在短短的50年阃,它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广泛深入到科学技术、国民经济、社会生产(当然包括艺术创作)等各个领域。电脑美术因此应运而生。电脑美术是以计算机及其外围配套设备为主要工具的一种新兴视觉艺术种类。它能取得普通绘画工具和摄影无法取得的无以伦比的绝妙色彩和魔术般变幻无穷的形式,而设计速度却较传统美术创作可提高数十倍乃至数百倍。从photoshop到coreldraw,从autocad到3dsmax。每一种电脑制图软件的推出都为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方便:你可以轻点鼠标将“蒙娜丽莎”的微笑随心所欲变动,也可以在几尺的荧屏前创意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可以既不用胶片又不用冲洗得到超现实数码影像,还可以抛弃纸笔创作模式给小朋友献上精彩的《玩具总动员》……。总之,你所想表现的内容和东西,几乎都能在电脑里数字化生成。古人把对再观美好事物的愿望寄托在马良的“神笔”里,而电脑美术似乎将他们当初的梦想变为了如今的现实。因此,电脑美术一产生就广泛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正当人们沉浸于“网络伊甸园”充分感受现代科技带来的艺术创作乐趣时,一部分人却产生了忧虑和迷惘:面对“摄影昔冲写实绘,电脑今震抽象画”的现状,真不知传统艺术殿堂还能挺立几时?电脑美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是否会令21世纪的传统美术工作者失业呢?长期以来形成的纯美术的各种门类是否会逐步消失而被新生的电脑美术所替换呢?这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多地困扰着当前的艺术工作者。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问题,这是当前美术工作者和美术教育所面临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无法回避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的碰撞,我们需要的是以一种博大的胸怀、相对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正视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应当看到,电脑美术的产生给艺术设计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它不仅大大提高了艺术设计的质量、设计效率和设计自动化水平,而且大大拓展了艺术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段,产生了全新的艺术创作效果。各种艺术设计门类——广告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一都因电脑这一媒介抛弃了传统的绘画方法和工具材料,突破了自己那门艺术表现手段的局限而大显身手,使现代艺术设计以纷繁多姿的崭新面貌出现在大众面前。艺术家可以在计算机显示屏前讨论设计方案,观察任一角度的设计效果,欲将设计方案缩小、放大或转换角度,只需鼠标轻轻一点,同时还可通过修改设计方案的各种参数来随意修改设计方案并选出最佳设计效果。英国美学家鲍桑葵说:“任何艺人都对自己的媒介感到特别的愉快,而且赏识自己媒介的特殊能力。”计算机使艺术家们如虎添翼,增添了施展自己才华的广阔天地。电脑艺术手段的运用不仅对艺术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也给传统绘画带来了好处:它既可以综合各种创作素材,又可以对比各种色彩,还能够突破传统的技法。随着艺术软件的不断开发,这种影响必将越来越大。

伴随着大艺术时代来临的,是艺术院校教育方式的变革。长期以来,我们的美术教育受传统学院派绘画影响很深,就连不少设计学科也一直沿用绘画绘图为主的单一训练手法。网络艺术的兴起使我们将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相统一的教育观作为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李政道博士曾指出:“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新世纪将唤起人们对科学与艺术综合创造力的认识,在其相当丰富的土壤中达到美术创造探索的高峰。只有掌握了先进的表现工具和表现手段,才能不仅扩大和提高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创造性思维培养这一本质课题上去。因此,作为年轻一代的艺术学子,无论立志成为设计师还是纯艺术工作者,都应当学习、了解和能够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为大众文化生活服务,从而顺应时代的发展。

现代科技虽然对传统美术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但是现代科技的运用,只是人在艺术创作中对工具的使用,对一种技术的掌握,而真正要创作出有价值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关键还在于对人的艺术层次的提高。在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中,艺术家不仅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要有深刻的认识,而且还要以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手段和表现技巧,将深刻的艺术认识形象地表现出来,才能走到艺术创作的终点。艺术之美不仅是形式之美,而且更是人文之美。这就要求艺术家要具有较高的认识水平和较强的表现能力,要打下坚实的艺术功底,熟练掌握各种艺术技巧。如果不从根本上提高艺术修养,只是去掌握一门技术和一两种设计软件的使用,那就只能是机械性的重复或是模仿性的制作,决不可能刨作出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艺术家自己独特个性的艺术品来。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虽然电脑美术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但是传统美术仍然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各门艺术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由于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决定了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种类的多样性。美术史发展至今数千年.留下了各种艺术门类、各种风格流派、各种表现手法。国画讲究“皴擦点染,干湿浓淡”.西画讲究“虚实松紧、光影线面”。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传统美术形成了自身的规律和特征,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表现性。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艺术家智慧的结晶。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发展。无论多么异彩纷呈的当代艺术,其根与源都牢牢扎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同时,由于人们审美观念不同,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不同.因而有不同的艺术需求和爱好:有的人喜欢传统艺术.有的人喜欢现代艺术。所以我们不能提倡一些艺术门类抛弃另一些艺术门类,而应让各门艺术种类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互相融合,使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和人们的不同爱好。我们相信,传统绘画只要符合当前人们的审美要求,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不但不会消亡,而且一定能够成为一种高雅时髦的文化需求更加被大众所喜爱。

当代艺术创作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能量生产;系统;空间书写

中图分类号:J1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073-01

2009年10月,导师和我们谈了在她原有的工厂工作室办一个集体展览的想法。这个工作室之前是一个工厂锅炉房,里面一些基本锅炉设施都已拆除,只剩下一些零碎的部件和局部管道,空间很宽敞,如何在这个高尺度的空间展示作品?而且这里已经是一个(锅炉房)遗址了,空间本身就有着它特殊的功能性,那么在这个前提下作品就不能只是简单的占用这个原有的空间了,而是融入这个“既有”空间,并在这个空间中“生长”。作品就必定要脱离原有思维惯性中的“架上”。在这里作品或许更具有了一种“回归”的意味。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在讨论方案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就明确了“遗址重建”的观念。这种“重建”当然也不是单纯的“恢复”和“复制”,而是一种历史思维和时间维度上的“重塑”。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就必定要对锅炉(房)的基本功能有所了解,为了搜集资料,数次参观了本市的玻璃厂和钢铁厂的锅炉厂房,近距离地触摸到了工业化大生产时期的“遗骸”,呼吸到了带着浓重颗粒感的蒸气烟雾,感受到了大生产的壮观景象。我重点对锅炉的功能,也就是从“生产”到传输以及功能的发挥的系统运作过程,还有它的一些配套设施进行了深入了解。在参观完之后根据自己对锅炉“系统”的理解,归纳了三个重点:输入、生产、输出,重中之重则在中间环节:“生产”。锅炉简单说就是一个大烧水炉,就是水由液态转换为气态的过程,是一种通过系统“生产”之后的能量转换。而且它的每一个空间中的形态几乎都是功能性的,都是“有用”的实在形体。相较之下,作品在其中该如何呈现呢?它并不是对现实锅炉系统的复制,而是取决于表达的侧重点和想象方式,还有个人体验、审美情趣。

接下来在进行方案创作时,我将此次的实践创作和自己的书写体验相结合,将纸上的书写延伸到空间中。而在当代艺术创作的大背景下,此次针对特定空间“书写”的创作理念其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伸缩性,这无疑是在怀旧的情绪里包裹了一层带有本土“文化指向”的幕纱,且很有探讨性。同时,将汉字书写体验和特定空间雕塑创作的“联姻”的尝试也是极少的。锅炉本身的形态,它周围空间中向各个方向贯穿的管道所具有的功能性的形态,跟汉字的基本笔法构架以及向外发散的那种视觉张力感相像。

汉字本身是自足的空间“系统”,锅炉亦是具有完整功能性的系统;汉字书写中讲究的“贯气”、“通达”也与锅炉的传输功能以及在空间中的运动轨迹相似。

在具体的小稿制作阶段,我先按比例制作了工作室的立体模型,“建场地”。这样对展场的整体空间有了基本的把握,相当于在“现场”创作。刚开始进入的时候,可能还不能摆脱架上创作惯性的影响,有些局部,结果把整个空间无意识的给切割了,并没有过多的考虑空间本身的特性和锅炉遗留部件的历史意义等。随着创作进程的深入,首先在思维上进行调整,舍弃细节,在主体形态的推敲上也由刚开始时只从外部形态入手转到“能量生产”的实质上,对空间的考虑也完整起来了,一方面根据局部空间的特殊性(功能性)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则与整体空间相统一,将整体慢慢贯通起来。创作中迈出的每一步都很艰难,都是一个个矛盾得到协调的结果,创作其实就是思维互相斗争的产物,它无时无刻不是矛盾的,但它又是向前发展的,矛盾地,带着问题地发展,创作因此才具有生命力。

就作品的完成效果而言,基本上能表达出我的整个思考轨迹。在制作材料上用到了有弹性的尼龙布,以及灯光来突出“能量”的氛围,在作品空间的处理上将原有的房间“贯通”起来,让作品在特定空间中自由地生长,不仅仅是属于这个空间的,同时它又拓展了空间,并且是向外发散的,它也是众多实施方案中的一种可能性而已。我有时觉得这次创作的限制性太大,作品不仅要在这个空间中“书写”,而且还要“诗意的书写”。

“诗意”恰恰是为了冲破这种有限性(空间),亦即获得有限的自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