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动态分析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掌握当前职工的思想动态,把准职工的思想脉搏,教育引导广大职工认真发奋工作。我支部各支委通过与关键岗位人员进行面谈、参与班组班前会、专题研讨等方式对车间2019年第四季度职工思想进行了分析,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总体情况
2019年第四季度,职工思想主流积极参加车间安全生产工作和技改复产工作,对公司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认为电解三车间的启动工作给公司带来了新的希望,对职工本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因此,职工认真发奋工作,积极投入到车间工作中,对未来充满希望。
当前员工主流思想状况
谈到工作时,基层管理人员表示目前班组新进员工较多,班组调往三车间的员工也比较多,人员流动大,给安全生产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员工之间刚刚熟悉,又会面临离职、调离,员工之间思想波动大,产生了观望等心理反应。
员工关注的焦点问题和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据分析,大多数员工仍然比较关注自己的收入与福利问题。特别是新进员工对试用期内工资福利比较关注。另一个方面就是精益安全工作通过三季度的努力,车间在四季度取得良好效果。职工个人的前途与企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职工对企业的发展趋势极为关注,特别是电解三车间启动之后,员工对企业的信心进一步增强。
工作方向和对策
从加强学习教育入手,进一步转变职工的思想观念。
各班组设立政治宣传员,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借鉴,注重创新的工作原则,强化学习创先争优活动,使全车间每个职工都深刻了解到公司决策和发展方向,同时找准位置,明确目标,变压力为动力,做真正适应企业的主人。
注重塑造典型,创建和谐团队
一是要塑造一批先进典型人物,利用典型示范作用,激励其他员工爱岗敬业、岗位成才;二是要注重团队的作用,努力创建和谐团队,只有倡导和谐团队,有效沟通,才能达到团队合力1+1>2的效果,只有团队协作,团队成员才能快乐工作,共同进步。这一季度,我们以示范岗、责任区为楔机,让员工参与测评打分,让更多员工了解示范的意义。
加强政策宣传,增强企业与员工的沟通
车间在技改复产期间,对于员工压力较大的问题,要建立有效的疏导机制,尽管车间员工出现思想波动现象,但是如何为员工解压,或如何合理的为员工设置压力,现在已引起基层管理者的重视,通过变压力为动力,增强员工对改革脱困工作的信心,对企业的信心,对自己的信心。
针对员工对支部工作的满意度调查,转变工作作风,为员工切实解决困难。
根据有关规定及文件要求,生产第一党支部于12月15日召开了2020年第四季度职工思想动态分析会,参会人员为上生产第一党支部全体成员,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职工思想总体状况
总的看来,生产第一党支部职工思想状况是健康向上的。思想主流积极,重视理论学习,关心公司发展及职工的稳定,对企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对重大问题分析冷静客观,并能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生产第一党支部通过深入开展“第二期红色主题教育”活动,促进了生产第一党支部职工思想状况的整体提高,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党性修养、敬业精神等都有所转变。
二、职工关注的主要问题
部分在矿居住的职工对参加本职工作以外的活动较感兴趣,他们一方面期望透过业余活动减轻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一方通过文化活动不断增加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公司应结合目前的生产工作实际,贴近职工生活,组织一些喜闻乐见、职工能广泛参与的活动,透过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缓解释放压力,增强职工之间的沟通协调,提高企业凝聚力。
三、采取的工作措施
当前影响职工思想稳定的因素大致有三方面:
一是工作压力,部门住矿职工普遍感到煤矿生活单一。企业给予职工工作的机会,职工也透过文化素养给企业及社会创造了财富,职业发展规划是职工劳动价值的具体体现,确保职工的生活在维持现有水平的基础上能够有所提高。
公司各项规章制度较为齐全、规范,从生产、设备、安全等各个方应进一步明确,让职工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进一步的提高,加强文化素养,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和有关建议
职工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需在工作中进行引导和教育,针对职工一些工作压力大的问题,要和公司协调适当增加职工文化教育活动。党支部多组织思想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加员工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才智。
本文在通过多种形式深入职工队伍进行细致调研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在港口公司转型发展新形势下员工思想动态呈现的新变化及新特征,分析了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一是建立职工思想动态调研机制,及时掌握职工所思所想;二是准确把握职工思想变化规律,增强思想教育针对性;三是创新宣传教育载体,提升思想教育工作效果;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解决职工实际问题。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发挥好思想教育在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聚合力、保稳定、促发展”的作用。
研究背景
近年来,在宏观经济“三期叠加”、煤炭行业“四期并存”以及“去产能”、环保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的大背景下,集团公司经营遇到了困难。港口公司作为以装运煤炭为主的专业化码头也受到很大冲击:生产经营压力不断加大,职工收入增长不及预期。企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带来员工思想诉求的日益多样化,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微信、微博、贴吧等网络自媒体的普及,职工思想动态近年来呈现出来一些新的特点和特征。
一是网络媒体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挑战。目前网络技术在给职工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各种不良思想、错误思潮乘机进入了职工头脑,使相当多的职工对网络信息真假难辨,造成职工思想上的盲目跟风,也给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网络化的挑战。
二是企业改革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挑战。近年来,随着开滦码头由企业内部码头向社会化、市场化码头的转变,对职工的安全理念、服务理念、业务素质、综合能力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情况带来的新挑战。
三是职工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发生新变化。职工队伍尤其是中青年员工思想更加活跃,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员工的诉求更加多样化,尤其是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增长不断加快且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统一职工思想的难度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大。
面对当前形势下职工思想动态的新变化和性特征,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迫切破解的一个新课题。
问题分析
选题立项确定后,我们抽调专人组成了调研队伍,制定了专门的调研方案,深入到职工队伍尤其是一线职工展开调研,力争把思想摸透、把问题找细、把原因找全、把措施找准,努力突出调研的前瞻性和实效性。
通过耐心细致的职工思想动态调研和总结分析,我们发现面临着公司经营困难和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带来的双重挑战,职工的思想关切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与员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钱袋子”上,企业经济效益的波动下滑与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期盼存在落差,势必会引起员工的积怨牢骚情绪,部分员工还存在得过且过的消极心理;
二是与员工自身工作相关的“安逸岗”上,公司在推进改革转型发展过程中,减人提效、合岗定编形成的紧凑高效态势,部分员工在思想上还存在因循守旧、固化保守的认识误差,思想认识和自身能力还未能跟上企业的改革发展步伐;
三是与员工未来发展相关的“铁饭碗”上,在煤炭行业“去产能”减人提效的大背景下,加之多年来一直传闻的京唐港区一号港池绿色改造,对港口公司所属开滦2号码头的未来经营发展方向带来了新的挑战,给员工的思想平添了一些悲观消极情绪。
通过调研我们还发现,尽管我们始终将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但是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普及、职工思想诉求的日益多样化,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一是针对性不强。传统的职工的思想教育更注重传统理论的宣教,工作对象定位往往是全体职工。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思想教育的普适性,但缺乏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热点的深入思考,和对工作对象的思想实际的准确把握和了解,思想政治工作拘泥于传统的方式方法,凭经验办事,时代性不强、创新性不足,从而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或者针对性不强。
二是形式内容单一。传统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更多的还是停留在谈心谈话、交流座谈等形式上,内容也往往更多的是讲“大道理”,枯燥乏味。长此以往必将引起职工的反感和抵触情绪,思想教育往往达不到预定效果,甚至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三是存在“走过场”现象。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是人,着眼点是人的思想意识,看不见,摸不着,没有硬性指标的规定。因此,一些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做表面文章,从而不善于分析和总结,更不能通过细致有效的工作消除工作对象的疑虑,造成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主义严重。
解决措施
在深入了解了员工新形势下思想动态特征,明确了员工新诉求及现有思想政治工作局限性的基础上,我们以增强职工思想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核心,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聚合力、保稳定,促和谐”作用槟勘辏以应对新形势下职工思想新变化为为基本措施,紧密结合公司生产经营实际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活化组织形式,创新工作载体,为公司转型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
一是建立思想动态调研机制,及时掌握职工所思所想。建立了月度职工思想动态调研制度,每个科室都设置1至2名信息员负责本科室职工思想动态采集和上报工作,在前场设置了职工意见征集箱,进一步畅通了职工意见反馈通道。每月月底在党总支召开的月度政工例会上对本月职工思想动态进行汇总分析,及时掌握职工思想动态。今年以来,公司各科室共整理上报职工思想动态分析报告20篇,为及时了解员工诉求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准确把握思想变化规律,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在全面准确了解员工新形势下思想动态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强化了动态总结分析,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员工思想变化规律,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例如,针对困难形势下员工实际收入与个人期望存在落差的情况,我们大张旗鼓的开展了主题为“算好四笔帐,明确四个关系,坚定四个信心”的思想教育活动。通过本次主题教育活动,及时消除了职工的思想疑虑,进一步统一了思想,为公司完成全年任务目标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新闻学院;就业指导模式;全程化;多维度
随着传统媒体就业空间的饱和,新媒体技术的变革浪潮的冲击,高校新闻学院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当下高校新闻学院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如何有效促进高校新闻学院毕业生就业?如何改进高校新闻学院就业指导工作?如何开辟一条符合实际要求的高校新闻学院就业工作新途径?成为摆在高校新闻学院面前的一道道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最根本的就是要探索一种既符合新闻学科特点和媒体用人需求,又契合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就业指导新模式。
一、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理论基础
“模式”在英文中用Model表示,有可以表达“典型”、“范例”、“模型”等不同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对“模式”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做的标准样式。结合这一释义,本文将就业指导模式定义为:就业指导工作的标准或可参照样式,主要指就业指导工作可参照的形式和内容。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先后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就业指导模式的设想。
何建娥对“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内涵和特点进行了详细阐述,余国宇和李金进也认为,我国需要“构建符合我国国情与高校校情的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模式。”虽然表述方式存在一定差异,但以上学者均认同就业指导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长期、系统性的有步骤的推进。他们讲就业指导分为多个阶段:认识、制定目标阶段、准备、提高能力阶段和冲刺、实践运用阶段,在不同的阶段要对学生开展不同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应该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和职业需要,有选择、有侧重地展开。
刘治军和迟涛是“网络化就业指导模式”的主要倡导者,刘治军认为:“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建立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市场,合理配置高校毕业生这一宝贵的人力资源,激发用人单位吸引人才、珍惜人才的积极性,增强毕业生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他提出,应通过建设丰富的信息网络系统和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处理系统和整合网络资源,实现信息共享等四个方面来创设优质的网络系统,以实现就业指导网络化。迟涛也认为“网络化就业指导方式可以更有效、更快捷地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
除此以外,张伟远、孙震瀚、柳君芳、陈红梅、殷革兰等先后介绍了欧洲、北美和日本的就业指导模式。但这些研究尚停留在引入概念和比较研究的阶段,没有真正形成符合中国就业形势特点的就业指导模式。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学者对就业指导模式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起具体的理念、内容、方法尚处于形成中,关于就业指导理论的探讨较多。而真正深入实践的探索较少。因此,如何通过实践研究探索一种符合中国就业形势和中国高校校情的就业指导模式势在必行。
二、高校新闻学院就业指导模式现状
在传统媒体就业市场饱和和高校新闻学院毕业生人数增多的双重压力下,高校新闻学院就业指导工作近几年面临严峻的形式。据调查了解,目前国内高校多数新闻学院就业指导工作是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或专题讲座、组织洽谈会、推荐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等途径展开,就业指导内容涉及思想教育、政策指导、信息指导、技巧指导等方面。虽然就业指导形式多样,但缺乏系统新和整体性,往往临近毕业才仓促进行,在高校新闻学院教育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小,缺乏规范化和制度化。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就业指导模式化没有得到普遍重视
新闻学科是人文社会学科里的新兴学科,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一直是文科中就业率较高的学科。学生毕业可以去报纸、杂志、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工作,就业门路较宽泛,学生的优越感较强,对职业发展的期望较高,而高校新闻学院也长期抱着“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心态看待学生就业工作。大多数新闻学院就业指导工作仅停留于就业信息搜集、对接和的层面,没有投入就业指导工作的长期性建设,就业工作的整体建构缺乏宏观规划,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形成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模式。
(二)就业指导模式内容单一
大部分高校新闻学院直到临近毕业才开始就业指导工作,多采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或者开展就业指导讲座的方式对新闻学院毕业生在就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予以集中讲解,而就业指导的内容多为就业形势分析、就业信息提供、就业经验分享。而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对薄弱。
(三)就业指导模式的运营机制僵化
目前高校新闻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多由辅导员或学工组负责,属于行政管理的范畴,而任课教师则不参与或较少参与就业指导工作。这种管理机制没有将用人单位需求与课堂授课相结合,亦没有将高校新闻学院的社会资源与学生就业工作相结合,不仅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而且不利于新闻学院学生利用本源资源拓宽就业渠道。
三、华中大新闻学院就业指导模式特点
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华中大新闻学院就业指导模式是全程化的,贯穿于大学本科教育的每个阶段,形式丰富,内容全面,落实严格,具有针对性,并取得了较好的就业指导效果。通过对以上调查表征的归纳总结,结合笔者与华中大新闻学院分管就业工作辅导员的访谈情况,现将华中大新闻学院就业指导模式的特点整合如下。
(一)秉承“全员育人”理念,就业工作全员共管
华中大新闻学院坚持“全员育人”理念,全院上下高度关注就业形势,院系会议上多次强调就业工作,就业辅导员定期整理就业情况向学院领导和老师汇报;学院专门成立由院长、党总支副书记、各院系主任、各年级辅导员轮流值班的就业指导办公室,为学生提供规划和帮助;学院还在大三大四设立学业导师,针对学生就业需求提供指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育人”。
在学院领导带领下,全院上下高度关注就业形势,充分发掘各行业优秀就业资源,联系相关对口单位来学院进行专场招聘。贵阳日报传媒集团、湖南经视、荆州电视台、西江日报社等新闻单位纷纷来学院开展招聘活动,吸纳优秀毕业生资源。同时,学院教师动用自身社会资源,介绍怀抱新闻理想、具备较高新闻素养的学子进入高层次媒体实习,争取得到就业机会。
为了更详细了解行业动态,以及掌握兄弟院校新闻学院学生的就业动态、职业教育方式方法,以便更好的指导与服务学生的就业,新闻学院各专业抽调老师分赴不同高校调研就业情况,学习就业经验,学工组专程赴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习交流。
(二)坚持长线就业指导,开展全覆盖就业教育
华中大新闻学院历来注重长线就业指导和教育,在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学院从入校即开始对低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各专业的资深教师与新生座谈,进行专业介绍与学习指导;各专业的优秀青年教师骨干担任班主任,与学生多渠道交流,进行专业指导;年级辅导员深入学生,针对专业就业问题答疑解惑;安排高年级的学生通过见面会、专项交流会、团队实践和学院活动等进行职业教育。同时,学院为高年级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和实习指导老师,根据高年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需要开展全方位的实践与就业指导。此外,学院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倡导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实习不间断,鼓励大一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实践,督促大二学生进行专业小实践,要求大三学生完成专业大实习,组织大四学生进行就业实践,并及时召开实习就业交流会,分享心得体会,对实习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坚持长线就业指导和教育。
其次,校内校外多方合力进行职业教育。在专业教师进行教育之外,学院还聘请杰出校友担任学生的业界导师,满足学生对业界的求知欲望,并解决学生的实习需求;邀请知名媒体和传媒人为学生带来新闻业界的新鲜资讯和行业要求,聘请国内各大媒体负责人为兼职教授,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安排业界与学生的对接,如组织学生“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媒体行”、安排学生赴人民网参观学习等。另外,新闻学院整合校内媒体资源,与校宣传部鉴定合作框架协议,新闻学生全面参与校内各大媒体日常运作并成为运行主力,活跃在校电视台、校报、校广播台、华中大新闻网等校园媒体中。
再次,学院积极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技能教育,学工组举行新闻行业动态分析报告会,在全院范围内通报往届毕业生在全国各地的就业情况以及当前新闻行业的就业趋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摆正心态,制定适合自身的职业规划。同时学院综合利用资源,着重在大三搭建高层次实习平台,以期通过学生努力变实习平台为就业平台。
(三)建设高端实践平台,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华中大新闻学院把握校内校外两个方向,结合就业、创新两个需求,积极进行专业实践平台建设,使实习、就业基地不断扩大。在全员教育的合力作用下,新闻学院的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学院领导重视下,在校友导师的帮助和推动下,学院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地建立了五十多处稳定的实习基地,与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湖北日报报业集团、长江互动传媒网、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名师网、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等实习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专业能力实习和高水平就业提供了高端平台。
在注重校外实践的同时,华中大新闻学院也加大了对创新基地建设的投入,学生校内创新实践平台不断拓展。学院向本科生开放文科研究基地和实验室,鼓励教师吸收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使学生在基础教育期即可接触到高级研究方法和高端研究平台,激发他们创新的意志和兴趣,也为未来工作打下基础。在一系列创新活动的基础上,新闻学院学生工作以“发散思维,拓展素质,开阔视野,挖掘潜力”为宗旨,立足新闻与传播的专业特色,完善 “大学生多维创新基地”,由学院学生工作组指导,努力整合学生创新团队,建立供广大同学发挥创造力,挖掘自身潜力,培养专业意识的交流与学习平台。依托创新基地,学工组随时了解活动开展情况,联系相应的带队老师,提供资金、组织和智力支持,使学生在实践中利用所学解决实际的困难,发挥创造性,努力提升自我。
(四)细心提供就业服务,全力拓展就业渠道
华中大新闻学院收集历年来院招聘的单位信息,建立了用人单位档案,与单位保持友好联系,及时反馈毕业生信息并获取单位需求信息。
辅导员与毕业生一对一交流,广泛摸底,深入细致地了解每名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求职进展,形成就业意向分析报告,更好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辅导员还积极总结就业招聘会信息、就业活动和就业经验,一方面向学校汇报,一方面通报教师,一方面通报学生,通过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将各方力量和资源汇总到学生就业的大局上来。
在大四上学期,毕业班辅导员从每班挑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就业助理,对武汉地区各高校就业信息网招聘会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出每日招聘会信息,将招聘会时间、地点、招聘单位、招聘职位、要求等整理好,并通过有效的信息平台进行集中,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及时看到就业信息。在收集就业信息时,不仅寻找与本院系专业特色相符合的需求信息,同时也兼顾相关专业的需求信息,从而扩大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四、对高校新闻学院就业指导模式的思考
通过对华中大新闻学院就业指导模式现状的调查以及特点的剖析,本研究认为高校新闻学院应建立“全程化多维度的就业指导模式”。具体而言这种就业指导模式应当包括以下要素。
(一)就业指导工作须长期化、全程化、系统化
高校新闻学院应将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作,在大学四年内有步骤、分阶段、有重点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让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高校新闻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应既具有宏观指导性也具有微观辅,既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也要做好就业促进工作。
(二)就业指导工作须形式丰富,内容全面
就业形势应包括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请专业人士分享就业经验,单独与学生谈心,就业信息整合,开辟专业实践平台,组织与用人单位洽谈会,利用学院社会资源开辟就业新途径等。就业指导内容应包括职业生涯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规范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
(三)就业指导工作须集结校企双方力量,共同推进
新闻专业较强的社会实践特性和当前传媒行业就业市场饱和的现状都对校企合作提出了迫切要求。新闻学院的理论教育应当更密切地结合传媒单位实践需要。为此,学院应一方面邀请业界专业人士走进课堂分享就业经验,一方面积极拓展专业实践平台,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与新闻生产实践。面对当前新闻技术的冲击和传媒行业深刻的转型与变革,高校新闻学院应当在关注传统媒体行业就业的情况下更多关注新媒体行业的就业情况,鼓励学生到新媒体行业就业和发展。
(四)就业指导工作须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
就业指导工作效果是否理想除了要看就业率外,还要看学生对就业情况的满意度,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应当更多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针对不同性别、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心理特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学院应给予不同侧重点和不同形式的就业指导。这要求高校新闻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务必细致化,关照每位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就业进展,并适时给予针对个体特征的就业指导。
五、结语
新媒体技术的冲击和传统媒体就业市场的饱和让当前高校新闻学院就业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对此,新闻学院应当给予高度重视,改变零时性的,内容单调,形势单一,机制僵化的就业指导模式,构建“全程化多维度的就业指导模式”,将就业指导工作长期性、全面化、系统化,丰富就业指导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广泛深度地推进校企合作,关注学生个体的就业需求与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5,6.
[2] 余国宇,李金进.新形势下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的建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