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改革的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笔者受教育部高教司的委托,对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获奖项目进行了分析。本分析包括四个部分:我国教学改革的背景、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概况、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趋势以及关于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改革的几点建议等。虽然,2005年的教学成果奖评选已经结束,但这些成果对我国高校今后的教学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一、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
毫无疑问,高等学校的改革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可以说,教育系统本身——社会环境——国际影响三个方面的因素共同构成了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力。
1.知识经济与全球化的挑战
知识经济是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知识的革命为基础的,新技术使我们的学校教育面对一个全新环境,它不仅正在改变着高校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也使我们的教育管理模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与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全球化。虽然全球化主要是经济领域的事情,但知识领域的全球化也正在形成。国际学术标准、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国际留学生市场的竞争、国际合作办学、国际文凭与资格证书的互认等都是教育全球化的具体表现。
2.市场机制的形成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中国长期的计划经济及其相关的制度环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市场在高校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大包大揽的现象得到根本性扭转。如学生由“包分配”转变为“面向市场自主就业”;由“福利上学”转变为“缴费上学”等。拓宽培养口径、增强毕业生适应能力成为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始于1978年的经济改革使中国经济发生了历史巨变。在过去的26年中,中国经济获得了持续的高速发展。2000年以来,我国的人均GDP超过了1 000美元,经济的发展不仅极大地增加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而且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为高教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3.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张,凸现了教学质量的核心地位
图1表明,本次获奖情况的区域分布非常不均,东部地区的高校获得了绝对多数的奖项。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各区域内部的分布也高度不均,如东部地区的奖项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地,而同处东部地区的浙江、广东、福建、山东所获奖项则相对较少,海南省甚至一项都没有获得;中部地区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两省,其他如山西、安徽、江西等地则较少;西
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的规模得以持续扩张。2004年,我国高等学校在学总人数达2 000多万人,高等学校毛入学率达到19%以上,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如此庞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如何保障相应的质量成为所有高校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为此,教学评价、教学基地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改革、跨专业培养等成为新的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二、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概况
2005年7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本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和名单。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59项,二等奖537项。这里我们就这599项获奖成果的获奖学校区域分布、学校所属、学校层次、项目类型、学科分布等分别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1.获奖单位的区域分布概况
关于获奖单位的区域分布,我们统计的原则是按照获奖者的排序,取排名第一的获奖者所在单位进行分析,不重复计算。关于区域划分,目前中国有各种分类方法,这里我们按照政府年度统计的办法,按地理位置,把中国分为三大区域:东部、中部、西部①。
本次特等奖共三项,按照学校所在区域划分,全部在东部地区,而且集中分布在北京市。本次一等奖共59项,按照区域划分,东部44项,中部6项,西部9项。从二等奖的区域分布来看,东部为325项,中部为116项,西部为96项。具体分布情况见图1。部地区则基本集中在陕西、四川和重庆,其他省区如云南、甘肃、宁夏、新疆、贵州、广西等都只有一到几项,而青海、西藏等地则一项也没有。
这种分布状况,反映了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经济发展水准、经济改革的程度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经济改革力度大的地区,教学改革也相对走在全国的前列;相应的,经济发展滞后也影响了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同时,区域内的分布不均也表明,这种分布与传统上我国的高等学校布局具有密切的关系,如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重庆、西安、沈阳等高校集中的地区一般获奖的项目也比较多。
2.获奖单位的所属、层次与学校类型分布
本文所说的所属是指获奖单位属于什么部门,即该校是国家部委所属学校、军事学校、地方政府所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层次是指学校属于研究型大学(本文指设有研究生院的大学)、教学研究型学校(本文指没有设立研究生院,但属于“211工程”的学校),还是教学型学校(本文指非“211工程”学校);类型是指学校属于普通本科还是高职、高专。
以上统计表只是一个粗略的分类,但从表1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教育部所属的高校获奖数额除特等奖以外,一、二等奖分别占一、二等奖总额的64.4%和53.3%,而教育部所属的高校为巧所,仅占全国各类高校的4.2%。与教育部所属学校情况相反,地方高校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94.0%左右,而获得的一等奖仅占18.6%,二等奖也只有35.2%,民办高校获得的一、二等奖各只有1项。
同时,如果我们把我国的高等学校层次按上文的分类法划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三类的话,研究型大学获得了69.5%的一等奖、49.3%的二等奖,教学——研究型大学获得了5.1%的一等奖、12.1%的二等奖,教学型学校获得了25.4%的一等奖和38.5%的二等奖。因此,本次教学成果奖在不同层次学校之间的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研究型大学获得了总奖项的51.3%。
如果按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来划分,普通本科院校则占有了91.5%的一等奖和95.2%的二等奖,高职、高专获得的奖项仅占一、二等奖的8.5%和4.8%。而在2004年全国1 731所高校中,本科学校的比例为39.5%,高职、高专学校占60.5%。也就是说,占全国普通高校数60.0%的学校仅获得了整个奖项的5.2%。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2005年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分布从学校的隶属关系来看,主要集中在教育部所属的学校;从学校的层次来看,主要集中在研究型大学;从学校的类型来看,主要集中在普通本科院校;而地方学校、一般院校,尤其是高职、高专获得的奖项相对很少。
以上的结果说明:一方面,这些年来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大的学校主要是那些教学、科研水平比较高的学校,而相对于这些学校而言,普通院校,特别是那些高职、高专,在教学改革的潜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
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正视,高等学校是分层次和分类型的,不同类型的学校,其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是非常不一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衡量和评价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时,是否只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笔者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近年来,随着毕业生面向市场自主就业,各个学校都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不少高职高专学校,甚至一些民办高校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力度是很大的,尤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改革并不比一些本科院校的改革力度小。当然,这些院校教学改革关注的内容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研究型大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并不一定一致,但只要有自己的特色,就应该得到鼓励。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都应该在自己的类型和层次中办出特色。有特色才有竞争力。但在我们的教学奖励中,对高职、高专和民办大学的教学成果是关注不够的。
3.获奖项目的类型分析
从本次获奖的599项成果的内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基地与学科建设、教学法和教学手段等的更新、实践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教育制度与教育管理的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素质教育与德育等。
根据初步统计,各类项目数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本次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主题主要集中在8个领域。其中,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最为集中。其次是课程与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法的改革也受到了高校的普遍重视。另外,与人才培养相配套的教学基地与学科建设、实践教育(包
4.获奖项目的学科分布概况
由表3可知,从一等奖的获奖情况来看,人文社科类的获奖数为19项,占32.2%;理工科类的为21项,占35.6%;综合教改项目(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教学管理、文化素质、未标明某一专业的专业建设、未标明某一学科的教学方法改革等项目)为19项,占32.2%。从二等奖的获奖情况来看,在537项获奖成果中,人文社科类为151项,占28.1%;理科类为133项,工科类为116项,占46.4%;综合教改项目137项,占25.5%。
值得注意的一个倾向是,一些传统的学科教学改革普遍要比新兴学科的改革活跃,如物理、化学、数学、医药学科、管理、财经金融、英语、教育学、电子技术、计算机与通讯、机械工程、农学等。这反映了传统学科为了适应新的科技和社会发展而加强自身改造的必然要求。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资料,2004年,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理、工、农、医类学生占高等学校学生总数的51.71%,人文、社科和管理类学生占48.29%。从人文社科学生规模与理工农医类学生规模的比例来看,二者的比例为0.93:1。因此,差异不是很显著。但从获奖总数来看,二者的比例为0.63:1,理工类的获奖数大大高于人文社科类。因此,学科分布很不均匀。尤其是三项特等奖中,人文社科类一项都没有。
三、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趋势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校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科,其中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最关心的改革课题。可以说,我国目前高校的教学改革面广量大,市场因素已越来越显示其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巨大影响力。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与趋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趋向多元化
计划经济时期,总体来讲,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单一,培养口径过窄,适用性差,而且各高校缺乏主动创新精神,培养的人才也缺乏特色和个性。这种局面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中开始得到扭转,分层分类培养开始受到各类学校的重视。
(1)重点大学注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宽口径、创新型人才。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推动下;一些重点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或高水平知名大学的过程中,以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的创新型人才为重点,提出了追求卓越的教育目标。
这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一般都注重吸收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把通识教育置于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实行宽口径的人才培养,强调各学科的融合。如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就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成功地进行了本科教学体系的改革,初步建立了创新型生命科学基础人才的培养体系,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几年来,该院的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或主要作者发表在国内核心刊物以及被SCI收录的研究文章数目大幅度增长。不少学生已在国内外的科研领域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如王俊同学本科毕业后被免试推荐为本校的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科学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上。他的论文被评为2002年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他本人现在已经被南丹麦大学和丹麦奥胡斯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清华大学探索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研究型教学体系,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本科阶段为学生创造探究式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研究活动中逐步建立基于教师指导下的探索研究的学习模式。其中,一项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自2001年实施以来,共设立SRT项目2 339项,5 300余名学生参加,已有2 461人取得学分,本科四年中参加过SRT的学生比例达到了50%。
同时,一些重点大学还在人才培养制度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提出了“本——硕——博”相贯通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计算机学院着眼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方式,从本科抓起,针对本——硕——博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全过程设计和动态管理。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本科生的科技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2001年,该院学生获“微软亚洲大学生软件开发大赛”中国区和亚洲冠军,2003年,两名学生进入了Intel未来科学家计划,2004年在法国获“全球智能卡设计大赛”第一名等。
(2)地方院校以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我国经济市场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地方性院校的发展如何定位是我国高教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那种盲目追求学校发展高层次、综合性、研究型的办学模式,对于地方院校来说,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那些具有比较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高等学校更受社会青睐。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向地方、面向企业、面向人才市场,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逐步成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
如湖南文理学院是一所升格不久的地方本科院校,该校提出的办学方针是立足地方求发展。在学校定位上,将学校类型定位为“教学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培养“应用型”本科高级人才为主;学科定位坚持“以应用学科为主,注重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师范与非师范教育协调发展,建立与地方和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逐步形成自身学科专业的比较优势与特色品牌”。通过以市场(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地方为依托,同当地及周边地区9个县、市、常德卷烟厂等20多家企业签署了校县、校企合作协议;与地方企业、中学等单位建立了百余个稳定的实习教学基地;建立了数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国家级、省级研究基地;出现了深受学生和地方欢迎的“扁豆教授”、“鳝鱼博士”等,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
尤其是一些地方职业技术学院,一般都能从人才市场的需求出发,密切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及时调整培养方向和模式,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如大连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针对盯产业迅猛发展对IT职业人才的紧迫需求以及学校在IT职业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以培养面向应用的实用型IT职业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汀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再造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了以能力为导向的知识体系,创立了学教并重的“面对面+实训+e—Learning"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建立了产学互动式校内外实践训练基地,通过与SUN、IBM、HP等知名IT企业合作,搭建了校企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在校内建立了基于应用的实验室、基于企业的实验室、基于WEB的模拟实验室等实验体系,在校外建立了18个企业实训基地。实施IBT(1ndustryBasedTrainingOrTeaching)培养,即基于产业需求的定制培养,通过课程与学分替代等方式,开设企业定制课程,使企业能够参与到学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确定、教学计划制定、指导学生顶岗实训等培养全过程,使学生在学校阶段就能够认可企业文化,了解企业业务,顺利完成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过渡,形成了校企共同培育人才的良好机制。4年多来,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和社会评价。2004年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了98%,21%以上的毕业生进入HP、IBM、GE、东软等知名.IT企业工作。
2.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建设成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点工程
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化,要求教学内容作出相应的变革,教学内容的变革是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材建设来实现的。
(1)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长期以来,我们教学的目的重在向学生灌输某门学科的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随着我国人才质量观的转变,教学过程中,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如浙江大学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以“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理念为主导,将因材施教与强化培养相结合,将知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以1984年首创的混合班和在其基础上成立的竺可桢学院为平台,对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20年不间断的探索和实践。从更新教育理念,改革培养模式人手,注重知识的交叉复合,建立了厚基础、宽口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和自主型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学校全面建立了重基础、宽口径的课程体系,全校110个专业分12大类打通基础课平台,并提高选修学分比例至25%一30%。各专业逐步设置了自学与讨论课、创业训练课等特色课程,引导研究性学习。学校教学改革的全面推开和不断深入,促进了广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也为进一步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2)教学内容强调创新性、前沿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最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及时充实到教材之中,使学生及时把握各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和前沿。
毫无疑问,重点大学一般在课程内容更新、教材建设等方面会走在前列,但随着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深人,一些地方性院校也把教材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作为教材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方向。如湖南邵阳学院在进行内燃机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根据现代内燃机的发展方向,构建了突出研究重点、充分挖掘潜力、适应环境需要与创新开发的《内燃机原理)课程新体系。该课程体系融合国内外先进技术,突出了技术创新与应用特色。通过与这一课程体系配套的教学创新平台建设,形成了创新教学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他们深入生产实际找课题,针对课题,老师、学生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进行方案论证、实验设计、加工制作与试验研究,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加快了攻破技术难题的进程,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如2002年杨英慧同学开发的内燃机新型空气滤清器获得国家专利;张英等同学2004年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南地区一等奖;近4年该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
实践教学作为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不少学校坚持“基础理论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培养模式,通过狠抓实验室建设、实习平台与实践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实验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同学科、不同类型学校共同关注的重点。面向工程实际,注重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对于工科学生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近年来,我国高校理科中的一些基础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等也不断加大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纯粹的演示性实验逐渐减少,而且研究性学习也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在不断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近年来也加大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如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国际贸易、思想政治等就不断地进行着实践教学的创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针对多年来材料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模式以各门课程为核心,缺乏研究性、探索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以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科研方法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问题,以培养综合性、创新性、能力型、高素质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为目标,实现了①从演示验证型实验到综合自主型实验,②从单项技能训练到材料设计、材料制备/加工、材料组织结构、材料性能、材料使用性能一体化综合能力培养,③从材料微观结构表征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④从课堂知识验证型训练到研究探索型训练,⑤从被动灌输实验到主动寻知求学教学实验的五大转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天津职业大学创建了“三三分段”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培养软件人才。“三三分段”是指与学生职业岗位直接相关的三种关键能力的分阶段培养,即网络工程能力、网络数据库的开发与维护能力、网站建设能力。每个阶段又分为三个教学层次,即实践
(2)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力保障。一直到现在,由于经费紧缺,加上一些企业积极性不足,许多学校的实践教学无法深入进行,难以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作用。但近年来,在教学改革大环境的影响和推动下,已经有不少学校在加强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也积极寻找各种途径,主动地走出校门,寻求企业和社会的合作与支持,通过校企合作、校社(会)合作,共同建立学生的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不仅成功解决了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的问题,还积极参与到企业和社会的生产实践中去,帮助企业和社会解决问题,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如石家庄铁道学院,10多年来,为了改变“两课”教学实践环节薄弱的状况,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增强“两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他们在西柏坡建立了“两课”实践教学基地,把西柏坡社会实践作为全院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定为1个必修学分,单独考核。实践证明,这一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惑“两课”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提高了学生政治和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了艰苦创业的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德意识,也锻炼了社会交往、独立思考、动手等多种能力。13年来,已有13届、12000多名本科生参加了为期一周的西柏坡集中社会实践活动。
虽然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必要的,但在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学校与企业的联系还很薄弱、缺乏法律保证,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还不稳定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并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综合性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与校园比邻的高等学校,完全可以合作办学、资源共享,共同建设相关的实践教学基地。如天津大学结合“国家级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项目,同时和南开大学一道,结合教育部“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共同建校”项目和天津市“实践教学改革项目”等,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综合优势,避免重复建设,首先把分散的、相对独立于各门课程的实习厂、实验室全部打通,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在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的平台上组建了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该中心建成了贯穿于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服务于多层次工程实践教学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教学基地。目前,该中心已经成为工程训练、综合性试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了校际资源共享,具有很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成多元语言文化,有利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经过六年多的研制和完善,目前该成果已推广到全国27个省市,被国内216所院校、国外两所学校使用,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4.现代教育技术普遍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日益更新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教育技术和手段也获得了很大的改进。现在,不仅教学管理中大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而且教育技术与各门学科之间的整合程度也越来越高,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环境正在形成。同时,不同的学科还结合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和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探索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
(1)网络技术的运用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总体而言,优质教学资源是不足的,如何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益,使希望学习的人都能够有机会学习并真正发挥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呢?网络教学平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由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联合开发的历史学科网络资源库
(2)树立系统思想,突出研究性学习,创新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孤立的元素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认真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还要考虑教学对象,从而选择相关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配套的考试、评价方法等。传统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而现在的教学更多地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受到普遍重视,教学模式不断创新。
如中国矿业大学电类专业自1997年以来结合(通信电子电路)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对启发式、创新性教学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启发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改革贯穿培养学生的全过程,体现了一种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学理念,大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3)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重视双语教学。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培养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还必须具有国际眼光,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为此,双语教学在各类大学中都得到了逐步推广。
如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就联合开发了力学系列课程的《英汉双语电子教程》,出版了《英汉双语理论力学电子教程》、《英汉双语材料力学电子教程》、《英汉双语工程力学电子教程》、《英汉双语结构力学电子教程》、《英汉双语有限元法电子教程》、《英汉双语振动力学电子教程》、《英汉双语弹性力学电子教程》、《英汉双语流体力学电子教程》等8部双语电子教程。力学课程的英汉双语教学,不仅对培养学生双重语言文化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大有帮助,而且还有利于校园形
5.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日渐完善
教育质量始终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确保高校的人才质量就需要有一套严密而有效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套保障体系包括:教学管理手段的科学化与现代化、教育制度的创新、教学质量的监督与评估体系的完善等。
(1)转变人才质量观,促进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人才质量观是“唯分数论”的,重分数轻素质,重成绩轻能力,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而新的人才质量观要求把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放在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建立起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的管理机制。为此,不少学校开展了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如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
华北电力大学1995年以来,把人才培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管理上,建立起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灵活自主的管理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推行学分制,赋予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自主权,包括选择主讲教师,选择课程,选择学习时间与学习方式,选择修业年限、辅修专业,以及优秀生转专业的自主权。此外,还实施了课程免听、免修制度,学生可通过自学参加考试获得学分。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同时,改变以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质量的知识质量观,建立”综合性、全程”课程考试模式,改变学生被动应付考试的局面。根据课程性质与特点,制定各课程《考试指南》,在教学的不同阶段,采取开卷与闭卷、口试与答辩、笔试与操作、小论文、大作业等各具特色的考核方式。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社会活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凡在各项科技活动、科技竞赛和科技成果、发表科技论文、科技发明专利等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在免试推荐研究生和评优、颁发奖学金等方面都给予倾斜。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教学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一个主要趋势,教学管理从传统的手工模式跃进到自动化模式。
如沈阳理工大学配合学分制改革,以校园网为运行平台,自主开发了一套现代化的基于校园网的学分制管理软件,为学分制的全面实施提供了技术及手段上的保证。与此配套,构建起了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构建了基于网络的学生对教师授课的实时反馈机制及课程结束后的全样本学生评教机制,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科学的统计处理,形成反馈意见,对教学质量起到了有效监控、评价及反馈,实现了教学质量的科学化管理。对学生考试成绩的查询、分类、统计、分析、输出也完全实现了自动化,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该校还为导师制的实施配套设计了基于Intemet网络的导师对学生指导的虚拟工作室,为导师和学生在不受地域和时伺限制情况下的快速联系及导师及时掌握所指导学生的学习状况、加强针对性指导捉供了网络平台。
(3)高校内部自律机制逐步完善,质量监控和评价受到普遍重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加强高校的自律及自我监督机制的完善是整个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为此,不少高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内部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体系,自律机制逐步完善。
如大连海事大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结合大连海事大学七年来实施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经验,构建了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该校不仅从理论上论证了高等教育领域引入IS09000系列标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还提出了基于IS09001标准的学校“产品”的定义、特性和教育质量观,设计了基于IS09001:2000标准的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要素,形成了(高等学校内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要求)的文件,提出了基于IS09001标准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监控方法,提出了将本科评估与质量管理有机结合的思想,认为质量管理和教学评估都是教育质量监督的有效手段。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用本科评估作为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测评的手段;另一方面,用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管理来保证本科评估指标的实现。实践证明,质量管理与教学评估的结合是一种更加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控的方法。大连海事大学建立和实施的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已经通过了挪威船级社的质量认证,成为全国第一所通过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普通高等学校。该项目的实施,完善了学校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促进了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关于改进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
作的几点建议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真正发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政策导向作用,根据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1.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要适当注意地区分布平衡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现状,建议在国家级教学成果评选时,对西部地区以及一些高等教育基础薄弱的省区给予适当的政策性倾斜。尤其是对青海、西藏、贵州、甘肃、宁夏、广西、云南等省区,在评价的具体方式上可以适当灵活,如答辩的问题,这些地区教育经费非常有限,地处偏远,可以委托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答辩。
2、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要充分反映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成果,鼓励分层分类办学,突出办学特色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应该充分反映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在评选时,建议对不同类型的学校,根据情况进行分门别类的评选,而不是把所有高校作为同一类型来评选。尤其是我国的国情要求我们既鼓励创新性、拔尖人才的培养,也要注重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培育,‘而不是把所有高校都办成研究型大学。因此,今后的评选应该适当地考虑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同时,我们也要考虑民办大学、独立学院的教学改革动力和积极性问题。
3.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应继续加大对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鼓励
在适应市场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建议加大管理制度创新的力度。同时,把实践教育纳入我国高等学校改革的重点之中。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方式、方法的可行性与实效性,把素质教育真正贯穿到每一门课程之中,多途径地提高人才素质和质量,特别是如何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在所有学科中予以重视。
4.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要有利于引导学科的均衡发展
教学成果奖应该在学科之间作适当的平衡,虽然不是要绝对平均,但学科之间获奖的项目数差异不宜过大,尤其不可以造成重理工、轻人文的现象。要充分反映各学科教学改革中最优秀的成果。
5.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广应用力度要加大
加快对相关教学成果的推广和运用。在本次教学成果获奖项目中,有不少项目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我们不应该是为获奖而获奖。对于那些有推广价值的项目,要尽快地在全国相关高校予以推广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
(鸣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获得了教育部高教司的大力支持。同时,清华大学教务处的段远源、刘洁等老师也给予了大量的帮助并提出了相关的修改建议。文中所引材料全部来自相关高校中报的教学成果奖材料,在此一并致谢!)
关键词: 高中英语 课堂教学 改革趋势
课堂是我们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的主阵地。在全国自上而下都倡导课程改革的今天,一线教师更要牢牢把握住课堂这块“主战场”,不断思考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养的方法。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师也应如此,将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取得大面积丰收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因此,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高中英语教师就应该清楚地认识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探究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规律,不断研究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为促进高中英语成绩、提升学生英语素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教师定位准确,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英馆’
很多英语老师认为,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让学生学习,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该让学生不断地听。诚然,这种沉浸式教学氛围的创建,对于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提升非常有效。但是,我们也应该理性地看到它存在的弊端,那就是教师过多地说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教师只看到了自己教学的重要性,却忽略了学生们才是学习的主人、才是课堂的主体。这样的“一言堂”貌似纪律严明,课堂教学有条不紊,殊不知,大多数学生早已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注意力根本没在教师的讲解上、没在课堂上。这样的课堂沉闷、压抑,学生被动、消沉,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我们这些英语一线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传授英语知识,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能力。基于此,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要对自己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定位,就像课标中提到的那样“既要重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努力在自己的英语课堂上做到讲解少而精,要做到只在学生疑难处、重点突、难点理解处进行适当地点拨、引导和讲解,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语境不断地进行说话练习,让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练习场”、“表演馆”。
二、教案设计巧妙,变分崩离析的“板块式”为完整统一的“整体式”
高中英语教学一般由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部分共同组成。一直以来,英语老师在自己的教案设计中总是会设计“学习新单词――学习新句型,指导、讲解语法――通篇翻译全文”三大板块;有的教师干脆就按照课文呈现的段落,每一个段落都来一遍学单词、学句型、翻译句子,反反复复,没有新意,不但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而且把学生搞得烦闷无比,兴趣全无。其实,现在我们用课标一衡量,这种“板块式”的教学设计方式完全偏离了学生课标的要求。那么,在大课改的今天,我们的高中英语教案到底应该怎样设计呢?我想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怎样设计,英语教师都要有通篇意识,要“从篇入手”,即“整体式”设计。简单地说,就是英语教师要将词汇、语法和句型等基础知识融为一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每次都是一个整体,又各有侧重,层层深入。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英语课文的综合性、整体性、全面性和系统性,同时保持课文内容和篇章结构的完整性。
三、听说读写平衡,变残缺不全的“文盲英语”为能说会写的“合格英语”
学习一门语言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听读和说写脱节的现象。很多英语教师带出来的学生听一点英语对话、读一段英语片段还可以,但是要是让他们围绕一个话题自己组织词汇说一说、写一写就“露怯”了。有人形象化地把听说读写脱节的现象称为“文盲英语”,说孩子们这是患了英语上的“半身不遂”。究其原因,其一是基础知识未过关;其二是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各环节侧重不一,很多因时间分配不够而忽略了读写这一环节,时间一久,也就自然形成了几种技能的相互脱节。作为英语教师,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师,当然不希望这样的状况出现在自己学生的身上,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学生们的英语水平达到能说会写的“合格英语”层次。那么,英语教师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来使听说读写这相互依存的四方面平衡发展、相互促进呢?
1.语言基础知识获取与听说能写训练并重。知识和能力是衡量学生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高中英语教学要做到语言基础知识获取与听说能写训练并重,因为语言知识是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而知识的传授与习得也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
2.遵循英语教学原则。英语学习与我们的母语学习虽然都属于语言文字的习得,但是英语教学在处理方式上与母语教学有着不同。它本身特有的属性要求英语教师必须遵循教学原则,站在大英语的角度去对待、分析教学现象。
【关键词】 高校体育 教学改革 趋势 建议
如何培养出大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竞争意识、创新能力、奉献精神的高素质大学生已成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积极进行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和社会,乃至国家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校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从宏观上顺应新时期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结合当前社会实际进行分析,才能把握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大趋势。
1 四川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
1.1 体育教学以终身健身为指导思想
终身健身思想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是现代体育教学重要的发展方向,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强调健康第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改革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以终身健身思想为指导,增强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使之在进入社会后都具有健身意识,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独立自主地坚持身体锻炼,视健身活动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2 体育改革向符合现代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方向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我省高校体育改革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上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活跃了学习气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日趋成熟,世界观、价值观正在逐步确立,并且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社会规范,有着较强烈的独立意识,具有较高智力发展水平,在教育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主动性。
1.3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是大家喜欢的、有利于全体同学参与的、适合群体性锻炼的体育项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感触或枯燥无味,或望而生畏。对此,高校体育有必要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重新建构教学体系。如:丰富教学内容;注重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保持或更新原有的竞技体育内容:在继续加强传统的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等竞技体育项目教学的同时,将乒乓球、游泳、羽毛球、网球、武术、健美运动、体育舞蹈等竞技体育项目,充实到高校体育教学中。
1.4 调整体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省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巨大变化。长期以来,体育专业教育都是以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为主体。这样的专业分布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因此,有必要调整高校的体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在专业设置方面,要加强体育经营管理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加强基础学科和实用学科的建设,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并提高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扩大选修课的比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潜能,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志向进行自主学习,这对发掘学生的潜力,实现终身体育都有重要意义。
2 对四川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2.1更新观念,确立大学生健康发展培养模式
我省高校体育要坚持“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深刻领会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上级主管部门除制定完善的学校体育评估标准外,还应组织学校主要领导和体育教师认真学习教学改革的精神,深刻领会其重要意义,让他们充分认识到高校体育教学是一门以实践活动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基础课程,是学校教育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2.2 改革教材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方法的实质是通过某种有效的形式、手段来达到体育教学目标和任务。在教学方法上,长期以来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因此,在教学上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倡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创造条件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和满足,从而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和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2.3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授课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我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应重视学科梯队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对部分思想素质较高,有一定学术造诣,肯于钻研和善于团结人的中青年体育教师,充分培养与扶持。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带领中青年教师切磋教学技艺,营造重视教学的良好风气。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有计划分批期定向培养,加强教师的进修与深造。
2.4 创造积极的教学情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合理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营造愉悦的教育情境与宽松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进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心理认同,使他们通过积极参与、体验乐趣、感受效果和享受成果,养成爱好体育,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并将“终生体育”思想落到实处。因此,注意创造积极的教学情境和学习环境,是教学改革中应予重视的重要内容。
2.5 努力改善场地器材设施,充分挖掘和利用自然条件
运动场地、器材不足是当前我省大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应从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渠道解决实际困难,因地制宜,创造条件,让课程改革能健康实施。一方面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加大改善场地与器材上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争创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开展学生喜爱的体育特色活动。争取行政支持,改善办学条件,增添一定的体育教学设施、器材等,确保体育活动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专业;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
学院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社会调研,2010年11月8日至12日,赴珠三角深圳、东莞、顺德、珠海等地就高职会计专业社会需求现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先后走访了数十家企事业单位。通过对企业专家的座谈和对毕业生的问卷等方式,了解到当前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与社会需求状况是:社会招聘的专业数量中会计专业人才供需双方出现了某些不平衡,会计教学与实际有一些出入,这也引起了我们深深的反思。
一、社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需求及就业定位分析
1.关于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学历要求。调查数据显示:有65%的单位对会计人员要求专科或中专学历;25%的单位对会计人员要求本科文凭。这些数据说明目前高职高专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还是存在较广阔的市场前景,当前高职院校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符合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2.关于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取得的证书有何要求。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单位在聘用会计人员时都需要他们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等级证书也比较注重,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要求掌握WORD和EXCEL的使用,特别是利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关于会计专业毕业生哪些操作技能最不熟练。调查数据显示: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报表编制、纳税申报业务、会计电算化处理方面的操作技能还需要加强训练,用人单位特别是对报表编制和纳税申报业务处理的操作技能满意度不高。
4.关于用人单位认为会计专业毕业生需要具备哪些素质。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比较注重会计专业毕业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素质,特别是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也是从事会计工作者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
5.会计信息化时代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调查数据显示:会计信息化要求高职高专会计人员除了具备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审计原理等传统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掌握数据库原理、网络技术、信息化软件应用等一系列新技术、新知识。另外,我国已经加入WTO,已经真正投入到国际市场中了,会计人员还必须具备与会计工作有密切关系的外语、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知识。
二、调查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就业定位的启示
1.会计教学目标不明确,目标定位不一致。企业所需要的是动手能力强、工作上手快、基本功扎实,并具有较多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我国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受本科教育的影响较大,有的甚至就是本科教学的压缩,以求把学生培养成基础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知识通才”;高职会计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的模式,过度强调以“会计考证”为主线,课程设计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仍偏重于会计知识的灌输,过分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2.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重理论轻实践,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没有体现会计工作环境变化的新要求,会计理论与会计实际脱节。这样势必会造成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当前的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的结合不够紧密,教学的效果达不到就业的要求,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对企业和会计对象缺乏了解,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明确会计岗位要求的周期较长,一些学生理论脱离实际,不能很快胜任会计岗位的工作。
3.会计实务的理论教学和实务没有有机结合。会计教学通常采用“文字表达经济业务,丁字账户讲解会计处理”的教学模式,偏重理论讲授,而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填鸭式”、“满堂灌”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学生思维闭塞,把记忆当作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学习被动,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师虽教会了学生理论知识,学生也能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助理会计师,但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去应用这些知识,如何把这些知识转换为能力。若遇到实际会计工作中如怎样编制会计会录、怎样编制报表,如何进行财务分析,就不知如何下手,就更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财务信息帮助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4.实训实习力度不够,实习资料陈旧,和现时业务不相符。仅停留在会计阶段综合业务实训没有与课程教学结合进行同步实训,且流程单一,一个人既做出纳,又当会计还兼财务主管,不具有仿真性。所以不能真正起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的目的。
三、高职会计教学改革模式的设想
1.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改革。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面向大中小型各类企业,具备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质,掌握会计、财务管理、财政、金融、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适应现代会计职业要求的,能应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直接胜任相应的会计基础核算岗位工作,达到初级会计师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针对笔者所在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在会计专业按照会计层级实行了分层次教学,在设立“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基础上,增设了“涉外会计”、“内部审计”等专业方向。
学生到校后应规划其考证的目标:第一学期英语A级、湖南省计算机等级证;第二学期会计从业资格证;第四学期助理会计师证。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考证目标:在此基础上第三学期经济法、税法;第五学期会计、财务成本管理;毕业后9月份审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2.根据就业需要定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目的及教学内容,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会计人员必须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职业能力要求,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由专业技能、基础素质和能力拓展三部分课程组成。
重构后的课程体系以学习领域课程为核心,打破了过去由会计学基础、企业会计等课程组成的学科体系的束缚。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基于工作过程或工作岗位,即将工作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而目前法定的会计职业或职称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资格证”等)的考试仍然是以理论、书面考试为主,属于学科体系,重在背诵记忆,与学习领域课程的建设目标有矛盾。应当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可以采取先分散再集中的方式来解决。先分散就是教师可以在进行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时,将证书考试的知识点,尽可能地分散到各个学习情境中,“制造”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正确答案,达成知识的迁移目的。再集中就是根据国家安排的考试时间,在考证前集中一段时间开设选修的考证辅导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愿选修。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不打乱整个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又能提高学生考证的通过率。如专业技能课可整合为会计核算基础、出纳实务、企业纳税实务、企业会计核算实务、会计信息化实务操作、成本核算实务、公司理财、财务报表分析、内部会计控制设计、企业查账实务、EXCEL在会计中应用等学习领域课程,并组织编写体现相应工作过程的校本教材和配套的课程实训案例教材。
同时重新制定课程,对原来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梳理,如在《企业会计核算实务》里及时补充新会计准则的内容;对不常用和难度大的内容则整合在《高级会计实务》中在“注册会计师”和“涉外会计”专业方向中开设,其他专业作选修课。按照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经济法、企业纳税实务、企业会计核算实务、税务会计及纳税筹划、财政与金融等课程一线;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统计学基础等课程一线;会计学基础、企业会计核算实务、高级会计实务等课程一线,对相关课程重复的内容在制定课程标准时进行统一规划协调,进行知识重构,避免重复和遗漏等。
在校内综合实训内容的设计上,可按照先手工、后计算机、手工电算化一体化实训;先单项、后综合;既训练会计核算,也强调会计监督的原则来改进和完善。同时,增加企业工商登记、银行开设账户、纳税申报、内部审计、会计业务等内容的专业综合实训。在进行会计模拟实训时,可先进行分岗位实训,再进行综合模拟,在准备的实习资料中加入一些有问题的原始凭证,如不规范的发票等。原始凭证中的问题有的可以比较外露,有的比较隐含,促使学生努力思考,发现问题。
另外,还可通过《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这一学习领域课程来解决财务分析、预测管理问题,借助于EXCEL建立分析、预测模型来解决日常会计、财务管理中的若干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也可引入“企业经营决策ERP沙盘模拟对抗训练”的体验式学习方式,将复杂抽象的财务及经营管理理论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在各种决策的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中学习管理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3.改革教学与课程考核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后,会计专业的教学必须将“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融“教、学、做”为一体,具体可分为以下教学步骤:一是工作任务描述导入;二是围绕任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或讨论并动手操作;三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寻找知识;四是学生自主总结或辩论;五是教师课堂总结,布置课后学习任务。为此,应组织教师对会计核算基础、企业会计核算实务、企业纳税实务、会计信息化实务操作、成本核算核算实务等主干课程进行课程活动载体设计和教学方法设计,做到每一知识点讲授都有相应的活动设计方案,有利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还要配合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贯彻实施,提高课程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探索课堂教学和网络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实行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体现基于会计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以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实行分项目实训、综合实训、虚拟环境下的分岗位仿真实训,以及与会计专业课“教、学、做”合一的课堂和毕业顶岗实习有机结合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也可以拍摄企业会计工作的现场教学片,供学习观看。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锻炼、学习与实践,不仅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财务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与职责,也能启发学生对专业理论的认知兴趣,并亲身感受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会计专业可采用开展各类专业特色浓厚的技能竞赛,“以赛促训、以训强技”,如:点钞比赛、五笔汉字录入比赛、小键盘数字录入比赛、会计书法比赛、会计手工记比赛、演讲比赛、大专生创业规划比赛、会计信息化比赛、大专生辩论赛、会计手工电算一体化比赛、财务沙盘比赛、证券投资大赛、会计知识竞赛等,将竞赛作为一种衡量专业技能、检验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校际横向联系和比较的有效手段。
同时,推进课程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体系的改革,评价学生成绩应注重过程,并且贯穿于实际学习的整个过程;采取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增加一些实务操作和实践技能的考核,着重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评定成绩的时间应灵活多变,不以学期、学年为限制,而以实际课程中所含职业技能内容的具体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 赵红英.会计信息化趋势下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J].南华大学学报,2005,(11).
关键词:学前教育 钢琴教育 改革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193-01
学前教育主要培养从事幼儿教育的幼师人才,要求其具备扎实的文化理论知识,并有创新和挑战精神。幼儿老师要做到细心,耐心,有责任心,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同时,愉快地进行课堂教学。钢琴教学在学前教育阶段中教学内容比较基础,教授内容是其次,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让其在音乐中愉快地成长,为今后的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仍旧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只有不断完善,才能快速提升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水平。
一、坚持改革不断发展学前教育钢琴教育
(一)教学体系不断完善
钢琴教学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整个教学体系应首当其冲进行改革。首先应注重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教学水平。其次,进行授课方式的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理论文化知识为主,课堂师生的互动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在理论知识讲解后,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师生进行实操练习,为以后从事幼儿教学工作做好铺垫。最后,对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应不断更新,引进新的教学内容,保证课堂的新鲜度。
(二)教学测评规则的改革
教学测评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检测近期的学习成果。但是传统的测评方式,主要是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视实际授课能力的测评。作为全方位发展的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创造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作为学前教育的教师,更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起到桥梁的作用。因此,在测评规则的改革中,实际教学模拟也应该占到更大的比例。
二、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未来发展方向浅析
(一)科学定制优质的学前教育钢琴教学发展规划
在未来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发展和更清晰地规划专业,应建立相应的教学数据库,不断累计相关调查得到的数据,以此来更具体地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可以在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专业的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让同学们评价当前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为未来他们将成为教育的主体,会直面很多教学问题。在获得的数据中通过筛选,组织分析问题,得出解决方案或者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这样不仅可以较好地修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发展规划可以分类型定制成长期计划或短时计划,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发展。
(二)明确钢琴教学的发展方向
基于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发展方向,制定适合计划。未来,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不仅是该专业的重点专业,也应通过发展完善,成为专业中的亮点课程,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制定合适的计划主要就是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具备优秀的钢琴演奏能力,在未来择业时更具市场竞争力,工作中更有教学能力。另外,教学中应多应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例如多媒体教学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形成现代化的钢琴教学体系,使学生成为符合时展需要的学前教育人才。
(三)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恰当调整教学内容
当前教学实际中,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会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校方应注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建设,增加教师队伍的培训,鼓励教师多进行研修,形成良好的教学认知,为成为合格的教育者不断丰富学识。另外,钢琴教学课程安排和设备投入也存在一定问题,作为辅助学前教育课程,其课时安排少,影响学生实际学习的时间。而且教学设备也比较简单,不利于课程的有效开展。校方在重视主要科目的同时,也应增加钢琴教学方面的资金投入,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工具,减少基础设施对教学效果的不利影响。
三、结语
纵观整个中国教学体系发展,不足和问题仍旧在教学中有所凸显。作为培养优秀幼教人才的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专业,在其发展中也是阻碍不断。为了更好地提高专业教学的整体水平,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未来的发展思路是: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发展目标,应该科学定制优质的学前教育钢琴教学发展规划;并在完善教学体系的同时,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更新教学形式内容;深化教学测评,使其具有全面性、客观性,为社会培养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华曼.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初探[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