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设计美学的研究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艺术设计;美学;关系;相同;差异
一、艺术设计美学的概念
1、艺术设计美学概念的阐述我们可以先从语法层面上对美进行简单分析。首先“美学”一词是一个名词,而在此之前的“艺术设计”一词可以理解为定语,也就是修饰“美学”的形容词,这样我们就能得出这门学科其实是是美学其中一个具体的层面,是研究艺术设计领域中的美学。我们继续从语法层面上剖析,可以将“艺术”与“设计”分开,那么“艺术”就变成了修饰词,而“设计”表示名词,这样一来,艺术设计就可以理解为具有艺术特性的设计。艺术设计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我们常常会把它与艺术学、美学等相对综合的大学科相混淆,因此准确深刻地分析其内涵是非常有必要的。2、艺术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由于艺术设计美学是研究艺术设计在美学上表现,因此其研究对象与艺术设计的研究对象基本吻合。在传播学中将信息的传播过程分为五个部分,即信息、传播者、受传者、媒介和反馈,转换到艺术设计中我们可以将这五部分换一种说法来阐释。信息代表所要传达的内容,在艺术设计中就是设计的产品,其中包括产品设计的形式与功能等内在要求。传播者及设计师本身,与设计师自身的素养、审美意向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受传者及目标消费群体,所有的艺术设计其结果均是面向大众消费的,因此,对这一研究对象的挖掘尤为重要。媒介在艺术设计上可以理解为一种载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设计类别,其中有二维平面设计和三维空间设计等差异。反馈代表了艺术设计结构的最终评价,衡量一个艺术设计产品的好坏,不是靠其艺术特性的高低,也不是靠科技含量的高低,而是受众的反馈好坏,好的艺术设计品必然会获得良好的口碑,这也是艺术设计区分纯艺术的一个本质差异。
二、一般美学概念
1、美是什么?“美”究竟是什么?我们追求人格魅力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可见美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次使用“美学”一词的是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他认为人的知识体系中缺少对感性的系统认识,因而提出了对认识的深入研究,即人类的感觉。美来源于实践中的自由创造,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认为某些事物是美的,是因为它包含了人类独有的创造力。通俗来讲,美是种感觉认识,美学就是对这种感觉认识的研究,对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因而对美的认识也是千变万化的。2、一般美学涵盖哪些方面一般美学所涉及的层面非常广泛,如果不涉及系统化的学科内容,我们可以将一切美的东西归为某种美学上的思想。美学所涵盖的方面总结起来有五个主要的方面: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科学美以及艺术美,当然这五个方面并不是美学的全部内容,除此之外还包括对优美、崇高的分析,对真善美、丑的对比等等,几乎囊括了所有可以想象的美。
三、艺术设计美学与一般美学的关系
1、研究领域的对比分析艺术设计美学所重点研究的领域范围只针对设计品,围绕一切艺术设计而展开的美学讨论。主要研究对象为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的艺术美,从这些类别可以看出,艺术设计主要构建在人类的物质生活领域,是对物质文明的再处理。一般美学的研究领域更为广泛,它不仅仅是针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还涉及了包含精神层面在内的艺术美、社会美等等。从他们的研究领域,我们可以对比出其内在的联系,艺术设计美学中所运用的方法论原则。2、目标群体的对比分析美学所面对的是大众人群,并没有特定的限制,因为具有一般性的审美原则,因而在目标群体的差异化上并不是很明显。任何有独立思想的人都会因为经历不同或者对世界的认知不同而具有不同程度的审美意向,所以美学的研究并无特定的目的或者功利性,其目标群体就是全部的人,具有广泛性。这是两者的不同之处,综合两种美学的目标群体,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两种美学目标群体的相同点。艺术设计美学的目标群体对艺术设计美具有限制性的指导意义,因为目标群体的喜好是检验艺术设计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艺术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目标群体的审美倾向,但是反过来讲,在艺术设计美指导下的设计产品,也会在不同程度对受众的选择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引领着目标群体。从这个角度上看艺术设计美学与其目标群体是互为影响的。3、艺术设计美学与一般美学中的形式美和艺术美的对比分析我们提到艺术设计美学第一印象就是,它和艺术有关,它就是研究艺术美的,那么它与一般美学类似的形式美和艺术美有什么关联呢?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一般美学中的形式美和艺术美。形式美主要是指生活中的各种形式因素有规律的组合而产生的美。艺术设计美学与一般美学的互通性,但这不意味着艺术设计美就是一般美学中的形式美或者艺术美的替代品,两者虽然有共性,但是却代表着不同的研究领域。
四、结论
关键词:工业设计美学;形式美学;技术美学;社会美学
随着科技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工业设计在工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工业设计领域中,我们可以发现工业设计与美的之间的关系存在了诸多缺陷:在设计实践中片面追求其审美性;在设计理论上简单地将设计与美学两个概念相加;没有深入地研究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结构。本文首先从工业设计和美学的概念入手,全面系统地阐述工业设计美学的要素构成,强烈突出其作为一门应用美学所带有的指向性和实践性,并以此来指导设计并使工业设计与生产实践、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相结合。
一、美与美学的概念
美是一种可以激起人的心灵和精神愉悦的要素,它反映的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一种能动的反映。所谓美学就是研究人的美的感受,研究它产生的原因、本质及过程、极其发生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1] 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美的基本属性:即美是客观和主观的辩证统一,相应地人们的审美活动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美的客观性主要指美是客观存在的,美来源于客观世界,正因为这种客观性,人类在长期观察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了评价各种事物的各种客观标准,这些法则就是人类千百年来不断和总结、反思的结晶,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美的主观性则是认为个人的审美活动要受到个体的经历、文化程度、情绪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同一主体对同一对象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个体对其美的把握也存在差异性,但是无论美怎么变化,影响审美的因素怎么复杂、繁多。
二、工业设计思想及其发展
工业设计是把一种生活规划、设想和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部分包括三个方面:①计划、构思的形成;②视觉传达及其方式;③计划通过后的具体应用和实践。[2] 工业设计是工业革命、工业化的必然产物,手工业者能将设计和生产完美结合,产生了许多既实用又美观的造物设计,但这些设计思想、理论和方法则不能完全照搬于这些工业制品。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设计与诸多学科相交叉并在各种美学理论、艺术思潮的交融与科技发展的促进中,产生了三个代表性思想。首先是“主理”的功能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强调产品的实用功能,设计中的“少”就是“多”,形式服从功能是其最高的设计准则。其次是“主情”的人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是有机论,强调设计的产品应融入到自然界,应满足人的审美及精神需求。最后则是“主道”的社会和谐发展思想。这一思想认为:现代设计在符合功能需求、满足人机工程学和人的情感需要、精神需求的前提下,需从社会整体考虑,使设计与具体的历史文化特点和公众需要及社会发展规律相结合,树立人、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大设计观。
三、工业设计中美学的构成
美学与工业设计的结合有其必然性,美是促进艺术、科学、设计创造的重要心理因素,是唤起和激发人的最高享受的心理状态,它是人类设计、创造本质的最深刻反映,也是自然界本质的深刻反映。[3] 它们的结合产物――工业设计美学属应用美学范畴,我们不能将工业设计和美学这两个概念、理论任意混合,更不能将那些美学理论简单地照搬于工业设计中,它有其独立的内涵和体系,其体系主要由三个元素组成。
第一,形式美学。形式美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美的形态,同作为与美的内容构成辩证统一关系,两个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形式美是指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各种可感的形式因素有规律的组合构成的形式本身所具有的美。美的形式则是指审美对象中呈现或表达美的内容从而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 形式美与美的形式的联系,主要在于美的形式中包含着一部分形式美,或者换句话说,一部分形式美来自美的形式。 作为审美对象,一般是由一定的审美内容和审美形式的辩证统一构成的,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由产品形式因素组合而成的形式美,需要按照一定的组合规律组织起来才会形成。这种组合规律是产品形式因素自身构成美的结构原理,在美学中称为形式美的法则。正如上面所阐述的,这种规律它来源于客观自然界,来源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构建产品形式美方法就是要把这些形式美法则灵活、系统地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去。对于形式美法则的表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美学流派都有不同的说法,但其根本含义是一致的,其核心就是统一与变化原理,可拓展为: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轻巧与稳定、呼应与过渡、主从与重点等原理,统一与变化原理是工业设计形式美的总法则,它追求统一,但不能呆板,它强调变化,但不可杂乱无章。[4]
第二,技术美学。工业设计美学是探究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美学规律,其最终目的是要人类在科技文明的发展和现代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的平台上自由的生存和发展。[5] 技术不仅仅是为了生产、为了“物”的实现,而同时也使人类实现了诸多精神需求且获取了很多美的心理体验。现代工业产品中新材料的应用和各种材料加工方法。技术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美学应用学科,诞生于本世纪30年代。它开始运用于工业生产中,因而又称工业美学、生产美学或劳动美学;后来,扩大运用于建筑、运输、商业、农业、外贸和服务等行业。50年代,捷克设计师佩特尔・图奇内建议用“技术美学”这一名称,从此,这一名称被广泛应用,并为国际组织所承认,1957年,在瑞士成立的国际组织,确定为国际技术美学协会。技术美学这一名称在中国也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其中包含了工业美学、劳动美学、商品美学、建筑美学、设计美学等内容。技术美学的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中的美学问题,也就是生产美学、劳动美学等问题;另一方面是研究劳动生产中与美学问题密切相关的艺术设计。
第三,社会美学。工业设计的最终实现是以产品的形式改进人的生活方式并作用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从个体来看,工业产品设计应该满足人的生存与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及其丰富的精神需求。从整体来看,产品要与自然、社会、人产生统一和谐的局面,产品设计应考虑节约资源、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它的出现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并有利于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因此,一方面产品是以适应人的需求而存在的,另一方面,工业产品设计中包含着合理的自然观和人们对未来生活所拥有的积极理想和信念,并以产品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这个角度说,工业设计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积极健康的社会文明和美好的、和谐的、可持续的社会创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工业设计社会美的集中表现,乃工业设计的大美所在。实用功能主义设计、人性化设计理念、绿色设计思潮及我国传统文化中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 的自然社会观都在不同侧面体现了工业设计的社会美学内涵。工业设计社会美学强调设计的价值应是实用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设计的社会美学需求将越来越大,以平衡高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冷漠、恐慌和灾难。
这三个元素不是孤立、彼此割裂的,它们彼此联系、互相影响。某些形式美的产生需要技术来支撑;过分实现某种技术美可能有损其社会美,如实现这种技术美的工艺耗能且污染环境。总之,形式美学、技术美学、社会美学是工业设计美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三个组成元素,设计中应辩证统一、合理处理三者的关系,已实现设计价值最优化。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有一些与此相关的辩证造物价值观,如:“玉卮无当,不如瓦器”,“衣必求暖,然后求丽;居必求安,然后求乐。”等。[6]
四、研究结论与局限
工业设计与美学的结合促进了艺术、科学、设计创造的融合,唤起和激发了人的最高享受的心理状态,它是创造本质的最深刻反映,也是自然界本质的深刻反映。
指出工业设计美学是形式美学、技术美学与社会美学的辩证统一,是艺术层面、物质层面和文化层面的辩证统一,是构建自然、人、社会和谐共处的必要条件。
强调正确处理形式美学、技术美学与社会美学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构建工业设计美学体系的核心,但对于具体的处理方法、策略和基于此的设计分类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1995.
[3]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4]李超德.设计美学[M]. 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
[5]朱镇涛.论技术工艺对设计美的影响与制约[J].铜陵学院学报,2006,(2).
[6]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
关键词:根本原因;园林;中西方
中图分类号:TU9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6-0072-02
1 西方美学研究和园林发展
1.1 西方美学研究
西方对美学的研究,大体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并且在各个阶段分别出现过占主导地位的美学形态,这就是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和文化论美学。其中本质论美学是古希腊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本质(essence)是古希腊思想家提出的一种主体设定,认为事物总存在着它之所以如此的核心原因,就是本质。哲学家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年)将美的现象与“美本身”区分开来,认为在美的现象背后存在着一个终极的美的本质——“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1]。正因为这种哲学美学思想,造就了西方的规则式园林的童话。在西方人看来没有经过人工修饰的大自然是杂乱无章的,根本谈不上美。克罗齐认为自然的美是发现出来的;如果没有想象的帮助,就没有哪一部分自然是美的。这种审美意识贯穿始终,和中国人的截然不同。
1.2 西方园林发展形式
在园林发展上,从历史来看,从古希腊庭院式园林、古罗马的台地式园林到法国的规则式园林都是几何式的,有着非常严谨的几何秩序,均衡和谐。17、18世纪,绘画与文学两种艺术热衷自然的倾向影响英国的造园,加之中国园林文化的影响,英国出现了自然风景园。19世纪上半叶,不少设计师重新提出在建筑与自然之间最好有几何式的花园作为过渡,后来园林受新思潮的影响,走向了净化的道路,逐步转向注重功能,以人为本的设计[2]。
在20世纪20、30年代,很少有人从理论上探讨在现代环境下设计园林的方法。英国的唐纳德于1938年完成的《现代景观中的园林》(Garden in the Modern Landscape)一书,填补了这一空白。他在书中提出了现代景观设计的3方面,即功能的、移情的和艺术的。唐纳德认为,功能是现代主义景观最基本的考虑,是3方面中最首要的。后来,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这个行业,景观规划设计师们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2]。
2 中国美学研究和园林发展
2.1 中国美学研究
中国美学思想源于先秦。西周末期,周太史伯提出和谐为美的观点,作为美学智慧的灵光闪现,早于西方300多年[3]。而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提出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的论点[4]。儒家重善轻美的哲学伦理逐渐被强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并未重蹈中世纪欧洲美学思想受神学束缚而影响发展的覆辙。此时美不再被看作善的附庸,而是转变为重美轻善,美学思想疏远了政治伦理,与玄学、佛学的探讨相联系。至隋唐中叶,形成一种新的美学思想,即与佛学特别是禅宗结合起来,追求超脱人世烦恼,达到绝对自由,但不否定个体生命的价值,不完全脱离世俗生活,幻想通过个体心灵、直觉、顿悟去达到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使近代中国美学具有独立形态的是后的,他对于美学的重视和美育的提倡,使得中国美学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之路。因而,人们研究中国美学发展历程时形容中国的研究有“起了100年的早,赶晚了100年的集[5~12]。”
2.2 中国园林发展形式
中国的园林历史悠久,从黄帝时期、尧舜禹时期苑囿,殷商时期、秦汉时期的御苑,到两宋期间,文人雅士庭园都为自然山水园,园林也成为表现人格、志向,抒发胸怀的场所,体现了个人独特的逸趣。明朝继承了唐宋的余风,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园林分布,园林规模不大,且具有风格上的模式化。到了清朝,造园已相当普遍。江南造园手法也因清朝皇帝的几次南巡而带到京城,用于宫廷园林的建造[13]。
3 结语
中西方在园林、美学两方面存在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在认识世界的方法上不同,最终导致对美本质的认识上走了截然相反的道路。西方关照事物的本质属性。如同对马的理解,他们喜欢研究什么是马的本质,从而区别马和非马,他们更喜欢下定义,即符合这种定义的就被称为马,而中国人关照具体的事物,很少下定义,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在个体上。太注重个体使他们在个体事物上徘徊无法形而上学。这种不同的哲学思维反映在园林上形成了不同的造园形式,即西方的规则式园林和东方的自然式园林,对于西方的哲学体系,他们认为抽象出来的东西是美的,即规则的三角形、圆形等等。这就像苏格拉底问他的学生:“你相信绝对的美吗?”他的学生回答:“我相信”[14]。这说明美是可以抽象出来的。对新事物的认识有细微、精致的观察开始是必要的,但不能永远沉迷于其中。所以在很多领域,中国总是要早些的真正原因。
对美的认识,儒家重善轻美的哲学理论虽然在魏晋是有所消弱但还存在,譬如对梅、兰、竹、菊的园林植物的欣赏是将其人格化,而不是从植物的本身形态考虑。隋唐时,美与佛学特别是禅宗结合起来,幻想通过个体心灵、直觉、顿悟去达到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如禅宗大师惠能提出“不立文字”,因为他认为文字不能完全表达他的思想[15]。表现在园林上,中国造景时提出的“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石令人古,水令人远”,讲究意境,这种意境是学不来的,只能通过顿悟和体会。而西方恰好相反,美是可以被表现的,克罗齐提出“成功的表现就是美”[16]。西方园林将形式美与功能相结合,甚至提出了学习表现形式美的途径,即3大构成。
参考文献:
[1] 王一用.美学教程[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 王向荣,林 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王玉德.神秘的风水[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4] 赵春林.园林美学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 朱光潜.谈美书简[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6] 宗白华.美学散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0.
[7] 李泽厚.美学四讲[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
[8] 李泽厚.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2.
[9] 宗白华.中国园林艺术概观[M].苏州: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10] 伍蠡甫.山水与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11] 刘泽民.应用美学[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12] 李泽厚.华夏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13] 吴建刚.环境艺术设计[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5.
[14] 柏拉图.柏拉图全集[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关键词:美学;公共艺术;西方美学;中国传统美学
1.传统美学观念
1.1表理论
美是一种直觉,直觉就是表现,纯粹的直觉获得纯粹的表现,直觉是具有特殊的目标知觉,是一般意志的实践转化为道德活动。因此,美既不是有用的,也不是愉悦的或者真善的。
1.2朦胧论
认为美是一种朦胧的清晰、模糊的明确、似是而非、不似之似、似而不似的直觉感受。美的理论是凭直觉中的感受,美中含有一定成份的真与善,但是美的事物特别是形式美,当美达到相对的审美标准时,具有一定虚假和丑恶成份的事物仍然觉得美。
1.3幻觉论
美是“观念的外观”("das Scheiene der Idee")。这一定义,部分是形而上学的,部分是实在主义的。美,依赖于这些第二性的质的组合,因此,美不能存在于外在世界真实的物理对象之中。
1.4精神分析论
弗洛伊德(Freud)及其许多门徒初创并发展了精神分析美学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理的主要定义是怎样从永恒的“冲突”的观念出发,再进一步,这一压抑的行为又是怎样在无意识当中创造出一个观念相冲动的体系。这一体系,从人格的其他部分孤立出来,术语上称“情结”(complex) 。
1.5体验论
近代科学美学创立者费希纳,把关于美的科学当作普通心理学的一个特殊领域,他所开创科研理论,是把实验的方法介绍到美学中来,就是一种“从下而上”("von Unten")的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他用这一方法来代替旧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即“从上而下”("von Unten")的哲学方法。
1.6移情论
对于这一特别生动的美感经验—近年来多数哲学家都称之为移情(Einfuhlung )—所作的还不够成功的解释,不是在《小宇宙》中找到的,而是在《德国美学史》中找到的。在这本书中,作者批评了赫尔德的极其类似的看法。在赫尔德方面,曾经以炽烈的想象的热情维护过内在生命的自由而又完整的表现。作者告诉我们,这一过程是建立在观念多样化的联想或回忆上面的。
1.7现象学论
只从事于现象("phanomene")的描述,只关心显现在知觉中的对象,而完全不管对它们在因果上的说明。它抓住对象本质的内在特性。“所采用的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中抓住每一个对象的一般特性。象这样所显示出来的事物的内在基本特征。
1.8完形心理学美学论
完形心理学美学是当代西方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他通过对音乐曲调的研究,认为音乐绝非仅仅是曲调音响的总和,音乐中的曲调旋律除了一系列的音响外还有别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格式塔特质”。
2.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对西方传统美学观的传承
2.1模仿说
古希腊美学家认为:艺术就是模仿自然。准确地说,就是艺术是模仿自然、社会和现实。依据模仿论的美学观,艺术品的审美判断标准就直接取决于模仿的真实与否,这样艺术家的创造力就大大削弱。
如今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很多设计作品就是这种对生活和现实的再现,特别体现的城市雕塑上。
2.2表现说
艺术表现论认为:艺术起源于情感表现,艺术的本质也在于情感的表现。
所谓艺术的表现论,主要指:艺术家作为个体感情的存在,强调艺术的目的仅仅只是表现个体独特的、微妙的、难以言说和不可重复的感性体验。而产生与人类心灵之中的情感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冲动,只能借助外在的形式把感情表达出来,成为可以观照,可以感受的东西。
2.3形式说
形式之于艺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艺术而言,反映现实生活也好,表现主观感情也好,都必须纳人一定的审美形式,才能成其为艺术。“艺术的形式性”就是认为形式构成了艺术之最根本的特征。
对形式的认识,后来逐渐发展为“有意味的形式”。
具体显现为:对称与均衡;反复与节奏;多样与统一。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通过对交通的组织、用地功能的分区、各种公共设施的配套、绿色环境的开发、街景形象的塑造、特色环境的创造、城市天际线的表现,把城市的各种环境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从形态、功能、人的行为心理等各个方面,使景观组群由无序变为有序,使城市的景观环境得以发展和完善。
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创作中必须把握好组织与被组织的关系,在制约中寻找自我,使设计师更客观地对待创作的客体,进人无模式的境界之中,再自由地走出来。这样创作出来的客体不会与其他的城市公共设计雷同,不会是随便从别处抄来,也不能随便搬到他处,而是“特定”环境中的特殊表现。
3.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对中国传统美学观的传承
3.1意境说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观念。
意,指创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主观思想感情。
境,指创作者对客观形态的描绘与刻画。
关键词:桥梁工程;美学理论;美学设计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kes the bridge aesthetics and the bridge function, safety are equally important. Landscape design for bridge aesthetics expression way, not only inherited the bridge aesthetics connotation, but also extends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promote the bridge aesthetic value and practical value, the social value of harmony and unity.
Key words: bridge engineering; aesthetics; aesthetic design
中图分类号: U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桥梁是人类依据自身生活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兴建的一种公共建筑,以其实用性、社会性和艺术性而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至本世纪,桥梁以“新型、大跨、轻质、灵敏和美观”的特点呈现在世人面前。可以说桥梁美学愈来愈受到重视,桥梁美学方面的处理已成为桥梁设计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桥梁建筑的美学表现不是形、色、质的单一呈现,而是三者在美学法则的指导下的相互作用,有机统一。桥梁景观设计是桥梁美学的具体实施,涉及桥梁自身和周围环境各方面的总体美学考虑。当前我国桥梁建设事业正处在一个高峰期,为实现桥梁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桥梁景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桥梁的美学设计
桥梁作为三维空间中存在的具有体积、平面、线条、材料、色彩等众多因素的立体作品,如何使它的美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内在的规律,使得桥梁美学(Bridge Aesthetics)应运而生。它以桥梁为主体,以广义美学原理为基础,形成了在桥梁艺术和技术设计以及评价其美学效应时应当遵循的特定的美学原理、准则以及方法。概括而言,桥梁美学就是研究桥梁艺术和技术美的根源、理论以及创造和展示桥梁艺术美和技术美的科学。
桥梁景观首先作为“景观”的一个子集,能够给人自然和艺术的美感,并反映了人、景观实体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桥梁景观的内涵大致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功能美。
2.形式美。
3.与环境相协调。
4.桥梁景观因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介入或其表现出的人类自我价值的实现使桥梁横生出文化景观的韵味。桥梁景观设计是以桥梁景观为对象,根据建设单位所指定的桥梁景观建设标准和要求、景区开发利用目标和要求、地区规划和环保规划等,结合桥型特点、交通特点、人文和周边环境特点,在桥梁结构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按照美学原则对桥梁进行的景观创造和景观资源开发。
2、桥梁美学三要素及其实现手法
桥梁美学,其美学构成与其它建筑物、道路等相比,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它与桥梁技术的发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二者有机结合以求工程结构和精神审视的和谐统一。其基本观点是:在充分满足结构功能要求的同时,达到结构的外观形貌尽量完美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它属于现代美学中的技术美学的范畴,是技术与美的和谐统一,于桥梁设计过程中产生。
2.1形式美
由于桥梁是在水平方向上很长的立体建筑物,纵横方向尺度显著不平衡,并且作为通透建筑物其观察视角是多方向的,因而对桥梁的形式美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般主要借助于比例、对称、韵律、重复、交替、层次等手法来完成。比例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桥梁建筑整体或
局部本身的长、宽、高之间的大小关系;二是桥梁建筑整体与局部或局部与局部相互之间的大小关系。另外,实体与透空之间、封闭面与敞开面之间、光线与阴影之间等也存在比例关系。比例和谐就能给人以简洁、明快、新颖的感觉。对称即相似性在分割线或分割面两边的对应
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获得美的手法。作为桥梁造型中常用的结构方式,其实现手法有很多种,如镜面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结晶对称、体量对称、完全对称、不完全对称、和其中几种的组合等。如从我国古代就开始修建的石拱桥多采用奇数跨就是对称的运用。韵律指桥梁结构中体型、线条的有组织的变化和有规律的重复,变化与重复形成有节奏的韵律感,使桥梁整体形象功能突出而不失俊俏活泼,简练而鲜明、生动而富有活力。常用的手法有连续韵律和渐变韵律。连续韵律,指一种或几种组成部分的连续使用和重复出现、有组织的排列所产生的韵律感。渐变韵律,指某些组成部分(如体积大小、高矮宽窄等)作有规律的增减,以造成统一和谐的韵律感。另外还有起伏韵律和交错韵律。
2.2功能美
桥梁不是仅凭其空间构成的形式优美和具备满意的形式美就足够了,同时,使桥梁明显地体现出其功能,并充满着生气勃勃的力量形象,也是美的价值组成上一个不可缺少的本质因素。所谓“功能美”就是在遵循力学理论的前提下,满足结构功能要求的同时,于平衡并有紧张感的结构中求得内在美,于外观上体现力动感。如拱桥的动势表现在拱的优美弧线上,清新悦目而典雅气质。例如河北的赵州桥、湖南的乌巢河桥、重庆的万县长江大桥等;悬索桥的力动美主要由加劲梁、主塔和主索来体现,用主塔和主索的磅礴大气来协调桥型水平方向过长的比例,使之遵守美学的法则,保持纵向和竖向和谐,如美国的金门大桥、香港的青马大桥等。
2.3与环境协调美
桥梁建筑和桥位及附近的空间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历史文化环境、技术经济环境和规划建设环境等,一起处在人们的生活空间之中,构成整体景观。它既受环境的影响制约,同时也影响着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变化。因此,桥梁建筑不但应具有本身的技术美感,还要与周围的景观或整个环境相协调。在桥梁美学中,协调有两类:桥梁本身的协调,即“个体协调”;桥梁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即“公共协调”。其中,环境协调一般有三种处理方法,即消去法、融合法和强调法。
根据环境条件和桥梁规模的不同,在桥梁美学设计中常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如特大桥梁常采用强调法,因为它本身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自然而然地就成为独立的景观,从而成为环境的主要景观。桥梁美学设计可以放手地从桥梁本身美进行处理,使桥梁成为环境美的主体;对于规模不大的桥梁常采用消去法,因为周围环境景观已经形成,不宜再突出桥梁,以免影响环境协调,只能使桥梁从属于景观,并相互适应。较为普通的情况是采用融合法,使桥梁与环境融为一体,自然和谐。
3、桥梁美学的特点
3.1 桥梁美学作为建筑美学的一个分支,具有独特的艺术特性。首先它是工程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另外桥梁建筑是结构外露的空间实体。外露构件既是景观重点,也是美学处理上的难点。美学设计在整个桥梁设计中所占比例甚小,所花时间也很少,但对于桥梁设计的最终结果却影响巨大,甚至是决定性的。这一决定性因素又始终贯穿于桥梁选型阶段,尤为重要。真正的桥梁美是结构受力合理、造型优美,而不是奢华装饰的堆积。现代桥梁建筑的美学特征更集中地表现为简洁明快、轻巧纤细、连续流畅、融入自然的特点。
桥梁美学的基本特点包括:①功能价值与审美价值相统一。桥梁建筑不仅应表现出结构上的稳定连续及强劲力感与跨越能力,而且要有美的形态与内涵,只有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功能价值与美学价值的完美体现,桥梁建筑才能显示出不朽的生命力。②协调与和谐。
包括结构体系、形态统一和体量上的比例协调;总体或局部的规模、尺寸协调。协调与和谐应以其固有的结构关系和力学原理为前提。③韵律优美。通过连续、渐变、起伏、交错等手法,来表现韵味和情趣。对桥梁正视时,水平方向呈直线或曲线延伸,从桥的一端连续流畅地到达
彼端。④视觉平衡。由于功能的需要决定了桥梁的基本形态是水平方向单维突出的空间结构物,即桥梁沿路线方向长度与桥的宽度、高度相比差距较大。这种形态在视觉平衡、比例和谐上很不利。协调这种比例,改善视觉印象,是桥梁美学设计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3.2几种主要桥型的美学特点:不同的桥型有它自身的美学特点和价值,给人不同的美学感受。如何认识和把握这种美,是桥型设计的基础,因此尤为重要。下面对几种主要桥型的美学特点简要说明。梁式桥是实用、经济、简洁、纯朴的桥型,也是目前我国城市桥梁采用较多的桥型。它充分展示了男性的阳刚之美,具有很强的沿水平方向伸展的力动感和穿越感。
刚构桥简练、挺拔,力的传递途径非常明确,它外表朴实,适应性强,投资少,效益高,多用于桥下需要较大净空和建筑高度受到限制的情况。特别是斜腿刚构桥,活泼灵巧,变
化丰富,近年来使用较多。拱桥是传统特色明显的古老桥型,具有华夏民族拱式建筑艺术的特征,它形如玉带、态似彩虹,优美的弧线清新悦目,气质典雅,其跨度越大,越给人一种富有弹性的力度感。它在形态上兼容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协美的特征。我国的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享有盛誉,现有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不但气势宏伟,造型优美,工艺精巧,而且具有很高的科学性。
斜拉桥在桥墩上设置索塔,通过锚固在索塔上的斜拉索吊住纵向主梁,拉索按斜向直线布置,以简单的直线形状构成强劲、挺拔的动势。形态和造型的多种多样是斜拉桥显著的特征。塔型对整个斜拉桥造型影响很大,在景观上是重点的表现对象,其高耸挺拔的风姿引人注目。塔的造型和索的布置形成不同的桥式风格,塔身酝酿着力的紧张感,显示出一种直指蓝天尽情舒展的动势,引发观赏者无穷的遐想。
悬索桥又称吊桥,是桥梁领域中公认的最优美的桥型,也是目前跨越能力最大的桥型,它利用索塔将主缆凌空架起,并通过有序排列的吊杆把设有加劲梁或加劲桁梁的桥面悬挂起来,跨大体薄,横越长空,规模壮观,轻柔空透,美学效应丰富。高扬的索塔,充满张力的缆索,使桥梁洋溢着大气、轻灵的美,且其流畅的线型极易吸引观赏者的目光。
4、结束语
桥梁美学是一门多层次、多角度的复杂学科,其设计研究的终极目标是最大限度发挥桥梁本身及周边环境的美学效应和资源功能,它既要保持对桥梁功能、构造技术、形态美学、材料机理研究的传统,还要能反映出时代气息和地方文化背景,以求与时展和人类对环境品质的更高要求相适应。因此,桥梁美学设计人员应综合考虑,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体现桥梁建筑的形式美和功能美、技术美和艺术美,美化环境景观,为人们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空间。城市桥梁建筑已不单纯满通功能,而是超越了它纯粹的技术功能,作为一种空间艺术广泛存在。桥型设计过程中如何使形式服从于功能,技术与艺术完美联姻,使桥梁结构与功能、造型与美化、环境与景观和谐共处,是现代设计者的追求和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