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育专业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课改;创新教育;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深化,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革新。语文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对其进行教学创新十分重要。笔者结合工作实践经验,就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创新的有效途径问题与大家进行如下探讨。
一、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创新的重要意义
职业中专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中等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因此,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也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进行。职业中专语文教学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教学的创新有利于其他专业课程教育目标的实现
语文教学的创新可以促使其专业水平提升,增强专业竞争实力。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对语文教学进行创新,能够有力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对于学生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语文教学的创新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等,将学生的思维发展、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放在首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对于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实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或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课改理念下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创新的有效途径
为了适应职业中专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需要对语文教学进行不断地创新。语文教学的创新千头万绪,方法颇多,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创新语文教学理念,注重发挥语文的综合功能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两大功能。作为职业中专语文教学,既要发挥语文的工具,又要发挥语文的人文。
(1)发挥语文的工具,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他们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
让学生通过语文教学不仅能够学到一定的语文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譬如,通过语文教学,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理解能力越强,越容易学好其他课程。
(2)发挥语文的人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实力
譬如,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方面的培养,能够有效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丰富学生的情感,软化学生心灵,让学生学会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一切,能够增强学生的意志,为学生进入社会进行就业或创业打下坚实的综合素
质方面的基础。
2.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学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职业中专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借助现代教学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和吸引力。
(1)充分借助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感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将多媒体引入课堂,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播放功能,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造成强大的冲击力,深深地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整合语文教学资源,创新语文作业布置方式
一方面,创新课程资源的整合。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上课程资源丰富的优势,有选择性地将一些网络语文课程资源与教材资
源进行整合,以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创新作业设计与布置。可以借助QQ空间日志、微博、博客、QQ群等进行语文学习交流。
3.创新教学评价形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教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职业中专语文教学的创新,积极探索有效的创新途径。要创新语文教学理念,注重发挥语文的综合功能,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人文,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学生更好地学好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要不断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对教学评价形式进行创新,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赵怀霞.实施新课改,创新语文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
关键词:小学教育;体育本科专业项目;课程设计
课程改革集中地反映了时代和社会对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只有做好课程改革,才能实现不同时代和社会的培养目标。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发展历史以及专业定位,参考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经验,尝试从课程设计的不同阶段、概念取向以及结构层次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为我国小学体育本科专业的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一、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历史及定位
(一)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历史自1980年至今,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用三个词语进行概括: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普遍、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具体来说,小学教育专业经历了三个阶段:民间协作实验阶段、国家立项阶段、深化提高实验阶段。小学教师的培养对应的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期,每一个时期,因为社会时代被寄给你不同,培养模式、培养方式、培养层次、培养机构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各阶段小学教师具体的培养层次和课程方案见表1。
(二)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定位本科小学教育创始初期,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定位问题,只有做好定位,才能为教师培养指明方向。因为小学教师专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小学教育专业的定位也呈现出相应的层次性,具体表现为不同的高效,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比如重点师范大学面向全国范围,教育定位是复合型教师,旨在培养优秀教育工作者以及创新型专任教师。一般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面向各个省内,教育定位是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教师,旨在培养具备一定教研和管理能力,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各个课程的教师。
二、发达国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设计的特征
(一)重视职业能力培养教师的职业能力包含两方面内容:学术基础;对教育学性质、教学方法整体性的认知。比如,目前法国在培养体育教师的时候,应用的主要培养模式为:定向和非定向相互结合的模式,小学体育教师先要通过大学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学习期满后,经过相关机构的考核和认定,只有考核认定合格的才能进行师范培训,然后上岗教学。
(二)重视教学实践和国内相比,国外教师教育的理念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所以教师教育过程非常重视教学实践,具体来说,教育理论知识是教育工作者从业的基础性知识,而知识指向的终极目标就是专业实践。比如,目前英国小学体育教师教育培养时,比较重视大学和中小学之间的关系,旨在通过综合大学体育教育对担负起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任务,针对综合大学和中小学,制定共同的教学计划,旨在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三)体现了较高的专业化水平目前,诸多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师培养目标都是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培养。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性,国外大学开始提升教师培养层次和延长教师培养时间。使得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设计的内容更加丰富,课时量也有所增加,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研究成为最终重要的内容,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教育工作的专业性。
三、小学教育体育本科专业项目课程设计概念取向
(一)学术性取向学术性取向认为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能力的额过程,同时也强调了教师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只有教师掌握的知识越专业、越全面越扎实,代表教师的教学素养水平和教学能力就越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也在想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很多国家的教师教育机构都比较重视学术性取向,他们认为,素养水平低、学术知识浅薄的学生往往也不能成为优秀的教师,目前我国三年制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培养就比较重视学术性取向,表现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将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
(二)师范性取向在过去,教师大多都是生活或生产技术的传播者,教学过程中比较依靠他人设计好的课程。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认识到,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课堂教学知识,还应该具备知识传授的方法和技巧,只有具备良好的技能和技巧,教师才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人云:“给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反映出,即使在古代,我国就已经开始重视传授学习方法的教育。1990年后,我国各大教育机构开始重视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培养,旨在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水平,但是整个过程却没有体现出教师教育“师范性”培养。
(三)运动健康取向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已经形成,教材也突出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也愈发向着多样性、选择性、趣味性和健康行的方向发展。
四、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实施对策
(一)课程设计综合化目前,几乎全球范围内的教育领域都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必须持续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该共识的形成也推动了各个国家新型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建立。在专业化要求下,小学教育往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还要具有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因此,在设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的时候,必须围绕示范性和学术性相互统一的观点,同时确保教学内容可以覆盖课堂教学知识、体育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以及教育专业知识等。
(二)课程设计针对性我国范围内,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具有定向在小学、定格为本科、定性为示范的特点,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必须综合考虑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特点,再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当前要求,本着满足小学生发展需求为根本,加强学校之间的联系,以校为本,确保可以设计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符合学校发展的教育课程。
(三)课程设计自主化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气候条件都具有较差的差异,所以,不同地区的学校的体育教育传统项目也有所不同,这些都会对体育课程设计的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个地区在设计体育课程的时候,注意从教学实践出发,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灵活的设计符合地区发展的课程,确保可以培养出符合社会时展需求的各种人才。
(四)课程设计实践化专业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反思能力,还应该是教育工作的实践者,通过不同的反思,实践,丰富自身专业教育知识,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所以,在设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确保学生既可以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又可以具备高水平的教学实践能力。在具体操作上,教育实习也不能集中在同一个时间段,注意分若干个阶段进行,在形式上,可以通过责任实习、现场实习以及参观实习的形式,有效提高学生教学适应能力。
对长沙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高等数学的学习状况展开问卷调查,旨在弄清学生数学课程学习的基本状况,分析数学课程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不良的非智力因素、课程偏难与专业结合不紧密,并由此得出对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小学教育;高等数学;问卷调查
一、引言
长沙师范学院是一所新升格的本科师范院校,2013年招收小学教育专业第一届本科生。目前,该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小学教育专业开设数学类课程主要是为了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数学素养,帮助他们掌握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必备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等。而在两年的实际教学中发现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类课程的通过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基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和现状,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小学教育本科生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现状,开展数学素养的培养和策略的研究,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数学课程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师范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为小学教育师范生教育的长足发展打下基础。
二、调查研究概况
1.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采用自制问卷,问卷共包含10个问题,从数学学习信念、兴趣、学习计划、听课状况、作业完成、学习适应性、对高等数学课程需求等方面了解师范生数学的学习状况。
2.调查对象本次调研选取小学教育专业13、14级学生,发放问卷321份,回收308份,进行质量审查,收到有效问卷281份,有效率为87%。
3.调查结果调查发现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表现出不良状况:学习兴趣不浓、自信心不足、对数学学习的价值认识不够充分、学习适应性差、学习方法不当,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具有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对数学有兴趣的仅占34%,对学好数学有信心的只占38%。仅有20%的学生觉得师范所学的数学对未来的教学工作很有用,认为作用不大和没有作用的多达80%。31%的学生能适应数学课程的学习且感觉很好;60%的学生认为数学课程内容多、速度快、不适应;9%的学生认为自己基础差不适应。17%的学生对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师成长之路有规划;61%学生考虑过但没有详细的规划;22%的学生从未考虑。只有15%的学生上课能专心听讲,积极配合老师;48%不能一直专心听;20%专心听,但基础差跟不上;7%从不听讲。32%的学生能独立完成作业;55%能模仿例题的便自己做,不能模仿的看同学的作业;13%全部抄袭他人。70%的同学课余没有阅读数学类书籍的习惯;20%的同学平均每月能读1-2本;10%能读3本以上。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存在问题:教学内容陈旧,和专业结合不紧密,缺乏应用性,没有突出数学的文化价值。学生普遍认为目前开设的数学课程难。在数学课上除基础知识外,有13%希望数学学习中多一些应用实例;36%希望多一些小学数学相关的内容;14%想多一些数学史;37%希望有趣味数学的内容。
三、调查对教学的启示
1.充分调动学生非智力的因素,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大部分学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认为高等数学的学习对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没有作用。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在数学学习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虽然,有些学生也认识到了数学课比较重要,但数学课比较难学,有畏难的情绪。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数学学习是一项富有难度的思维活动、智力活动,其中包括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这些思维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各种数学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培养提高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一种科学的思维习惯。培养他们正确的数学价值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只是为及格而学习,难免觉得枯燥乏味,提不起精神来。结合专业特点介绍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实例,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讲述基本理论知识时穿插介绍数学家的事迹,并注意揭示其人文科学精神价值。比如在微积分的教学中,可适当穿插讲授牛顿、莱布尼兹、柯西的生平和他们在微积分相应理论建立中所做出的贡献,并分析与之密切相关的数学的发展等,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增强对数学的热爱。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为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数学课程的学习,在开学第一次课,就要阐明大学数学学习与高中学习不同,向学生提出课前预习、课中听课做笔记、课后独立完成作业等的具体要求,并在今后的教学中持之以恒、贯彻始终,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课堂教学或辅导中要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加强学习方法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学生克服数学认知“难点”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品质,培养终身学习的方法与观念。
2.结合专业需求,优化课程结构,降低课程难度。从2014年开始,对笔者所在学校小学教育专业高等数学课程进行充分的调研,针对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高等数学内容陈旧、过深、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的现状进行了改革,使高等数学课程由高深性向基础性和应用性发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优化和调整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首先抓住高等数学课程的关键内容,把最基本概念、理论、主要的思想方法介绍给学生,并适当融入数学理论的发现、发展过程。对于一些重要的数学定理,如其证明牵涉面广,则采取述而不论证的方法,或作为选讲部分,让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选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分解了高等数学知识的难点,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将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这两门课程进行整合,克服了代数与几何相关内容重复讲解的问题,有利于“数”与“形”更紧密地结合。两门联系密切的课程成为有机整体,不但能缩短教学时间,减轻学生负担,而且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把握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空间想象等能力。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综合能力不强的现象。要强化应用性课程,增加初等数论课时比例,使学生从整数性质的深入研究中体会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概念、方法与技巧。课程优化以后,不仅降低了数学课程的难度,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完善的数学本体性知识,增强学生对小学数学各学习领域内容、思想和方法的理解,有利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深入理解数学的本质、丰富数学视野,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
3.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方式上,结合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兴趣爱好,采取因材施教的分级教学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教学。将教学内容分为“讲授模块”、“科研模块”和“讨论模块”。“讲授模块”以老师讲授为主;把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留作窗口,作为“科研模块”供学生钻研、讨论,以引导学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选择部分与专业应用紧密的内容构成“讨论模块”,以学生讨论为主,老师进行点评。在教学手段上,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使用,采取多媒体课件和板书教学相结合,建立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环境,创设学生展示思维过程的条件和机会。将大量枯燥的概念、定理以直观的图形、生动的动画表现出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不仅可以提高讲课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转到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应用上,在教学实践中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的好评。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我们不仅可以讲授更多更新的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展示出该课程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注重基础、类比引导,对部分内容采取了回顾、讲解和展望的方法,同时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高等数学大学第一学期的内容基本上是高三微积分初步的拓展,讲授重点放在学生不熟悉的问题上,引导学生对高三函数、极限、导数等概念与高等数学中函数、极限、导数等概念进行比较,找出异同,既能复习旧知识,又能突出新知识,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己思考,进而得出自己的一些结论。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让学生体会到知识运用的乐趣,自主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体系。这种类比引导,进而独立思考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吕杰.大学新生数学学习“困难期”的成因及应对措施[J].现代教育科学,2003(09):115-116.
[3]杨高全,李学全.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7,16(01):93-95.
[4]王万良.小学数学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6(01):77-80.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 实践教学 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面对
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和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已是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改革与深化的一个关键问题。教师职业是一种实践性职业,在教师职业素养形成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地位。它是形成教师职业技能和教师专业情意的重要环节,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专业化的必要阶段,对于合格教师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1 年,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出台,《意见》明确要求:“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完善教育实践课程管理,确保教育实践课程的时间和质量,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
二、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现状概述在国外,实践教学一直是备受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一方面,在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方面,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学者康奈利和柯兰蒂宁致力于探究教师个人实践知识、专业知识场景和教师专业身份之间的关系,主要成果《教师专业知识场景》一书从多个层次探讨教师专业生活,探究了教师知识的领域以及如何应用到教师的生活之中。
1986年,美国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在题为《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的报告中提出,为教师职业做准备的最好环境,是一所联系大学和中小学的临床实践学校。同年霍姆斯小组发表了题为《明日之教师》的报告,报告指出在专业发展学校中实习教师、大学教研人员和中小学教师应当建立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水平。在霍姆斯小组看来专业发展学校是“为初学者的专业训练,有经验者的继续发展,以及教学研究和发展”所能考虑的最佳的学校形式。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荷兰莱顿大学教育研究院的贝加德、威鲁普和梅叶等学者,开始把研究视野扩展到具体的学科教学(阅读理解教学和科学教育等)、教师评价、新手教师和富有经验的教师的比较以及专业身份等方面的研究。在《师范生吸收指导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及其与自我信念的比较》一文中指出,师范生获取各种教学信息的来源包括:自我信念、指导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和理论,作者调查了荷兰教师培训机构的 35 位师范生及其他们的指导教师,报告显示,总体而言,师范生能够部分吸收指导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结论是:技术的应用对于师范生的学习过程具有重要价值。
三、访谈法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围绕研究的问题,与多名在职小学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小教专业实践教学的看法,了解淄博师专小教专业毕业生成为小学教师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访谈主要是与问卷调查相结合,进一步深入了解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便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对策。
四、基本概念界定
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教育工作专业人才,服务于小学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独立的教师教育专业。通过本专业的培养,让学生树立小学教育工作情感,系统掌握小学教育理论知识、小学教育工作技能和小学教育研究能力,能够胜任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教科研工作,成为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小学师资人才。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内涵,首先,小教专业是一个独立的专业,与其他任何专业一样有学术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其次,是一个教育类专业,服务于教育工作领域,培养师资人才,即教师教育专业;其三,小教专业最基本的要素是“小学”,是服务小学教育和小学生,以培养小学教育工作专业人才为特色。“大学层次的专业学历水平”、“教师教育”和“服务于小学教育和小学生”构成了小教专业的基本内涵。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际操作,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养成反思精神和创新精神,增强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作为高等师范教育的实践教学则包含了各种职业技能训练课、教育实习见习、微格教学、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对策
前言
在中国,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自1998年始,由南京师范大学首创开办本科层次师资培养。至今在全国共有百余所高校设置了小学教育专业。虽然它已走过十来年的建设历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小学教育纳入到高师教育体系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中,人们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范性”处于下风,实践教学处于次要地位,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也存在偏颇,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对策,对今后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及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认识及定位的偏颇
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教育实践就是实践教学。事实上,实践教学不是简单的操作练习、技能训练,也不仅指教育见习、实习。实践教学与教育实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实践是实践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实践教学所包含的内容则更加广泛。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二者是教师教育中师范性培养的重要组成。实践教学的对象是师范生,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践教学就是实践学习。
(二)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时数有限,且安排不合理。目前,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在高师教育中的比重十分有限。课程比例失调使得师范生整体的专业素质出现缺口,普遍表现为只掌握理论,而教学实践技能较差。而仅有的教育见习、实习,时间和次数也十分有限,每次时间短且安排分散,学生往往学不到什么实践就结束了,实践教学成了镶嵌在其他课程中的点缀。对于最后一次时间较长的毕业实习,很多学生也因为面临找工作而使实习得不到保证。在四年的学习中,真正的实践教学课时数严重不足。
2.课程形式、内容较为单一。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被简单地认为教育实践,而教育实践又被简单地认为教育见习、实习,任务只限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对于教师科研、家访、教育行政、教育调查、教研活动等针对小学教师培养特色来设计和加工的成分被极大地忽视了。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使得师范生无法掌握全面的教师教育技能,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受到影响。
(三)实践教学支撑系统不够健全
1.实践教学“无处去”。除了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在实践基地小学。而学生要获得关于小学的全面体验,这就必然要注意实践基地的选取和开发。目前,实践基地普遍较少,类型单一且没有建立密切的联系,这都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出现了实践“无处去”的现象且实践活动很难深入。
2.实践教学“无人教”。很多时候,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都是孤军奋战,虽然高校和小学都安排了指导教师,但没有真正发挥指导的作用,出现了实践教学 “无人教”的现象。一方面,高校的指导教师要忙于教学及科研工作,基本没有时间到实习学校指导学生实践;另一方面,虽然实习学校都会为每一名实习生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但由于这些教师大多忙于备课、教学、管理班级等,实习生得到的指导也是十分有限的。
二、创新实践教学的主要对策
(一)更新观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师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受到教育及教学工作的锻炼,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要培养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优良品德和教师的职业技能,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并创新了实践教学,在传统教育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确立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大实践全程教学观;增加了综合实践、专业技能训练与测试、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由综合实践-实验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实习-课题研究五个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体现了全程性——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阶段性——五个环节分成五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时间保证和阶段目标、定位、内容、要求、指导、管理及考核;完整性——五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一块,但它们相互间有内在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递进性——五个环节依次排序,有前后顺序关系,使实践教学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同时,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1)从教能力训练模拟化。通过微格教学培训和强化实践训练两个途径,让学生掌握多种教学技能,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2)教师角色体验全程化。将教育见习、实习安排全程化,四年不断线,要求学生长期与实践教学基地教师结对,参与实践基地的教学研究活动,形成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教育实践模式。(3)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
(二)创新形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1.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能力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在调研中,许多小学校长有这样一个共识,如今小学非常缺乏活动课程教师,小学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专题性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劳技活动等方面的能力非常缺乏。可见,高师强化活动课程,不仅对学生专业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极为重要,而且为他们提高日后到小学开设活动课的能力也是非常有利的。
2.开设艺术实践课程。艺术素养在现代小学教师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教师的劳动充满创新性,对艺术修养要求很高。很多优秀的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之所以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深深地吸引学生,就得益于他们良好的艺术素养。所以在高师增强艺术实践课程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能满足小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强烈期盼。
3.开发学校隐性课程。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倡导学生在学校的各种社团文化活动尤其是专业性活动的组织、运行过程中,在生活、学习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组织、交际、协调、创业、具体操作等方面能力。
(三)设置项目,形成实践教学特色
为实现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保证质量,确保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必须使学生练就扎实、有效的教师职业技能。为此,在广泛调研、论证及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把专业核心能力分解为若干专业技能测试项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期完成各项测试,使专业技能显性化、专业技能训练具体化。确定普通话、朗读与演讲、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说课与讲课、钢琴弹唱、班队活动为必考项目;毛笔字、应用文写作、美术字、口令与队列、简笔画、钢琴或其他乐器、黑板报设计、书法艺术、说课、图案或素描、舞蹈或唱歌、儿童想象画等为选考项目。制定了考核标准,每学期统一安排考核时间,把考核结果与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取得相挂钩。
(四)建立基地,提升实践教学效能
为了使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在农村小学、城镇小学、市区小学、民办小学和特殊学校等五类不同类型学校中选取部分作为实践基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定期安排到基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从教育见习、认识性实习、规范性实习或顶岗实习到毕业实习,四年不断线,基地成为学生了解学情、校情,领会小学教师所需要的素质要求、知识和能力结构,全面提升专业技能的舞台。同时,充分利用基地小学的教育教学资源,要求每位学生与基地小学的教师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从第二学期开始至毕业,学校将有组织、有步骤地为每位学生联系一名基地小学的优秀教师作为校外指导老师,进行“师徒结对”活动,每位指导教师带3—5 名学生,每学期对“师徒结对”进行考核。整个过程分为观摩、协助、体验、模仿、总结等五个环节。
“师徒结对”活动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熟悉小学教育、接触儿童提供了广阔舞台,它是对旧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强调“做中学”;强调教学技艺的模仿与培育;强调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强调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强调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实践证明,“师徒结对”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
结束语
小学教师教育纳入到了高师教育体系,但目前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缺乏经验,在小学教师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合理解决,提出可行方案,还需不断深入地进行探索与研究。实践教学是小学教师培养的一部分,其发展必然依托于整个专业的发展,必须把它放在一个整体下进行研究。只有专业的各方面不断完善、彼此促进,才能最终促进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小学教师的培养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倪小敏.实践取向:职前教师教育模式和重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0,(1):22.
[2] 黄俊.课程设置之于实践的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