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教育的过程

体育教育的过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教育的过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教育的过程

体育教育的过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美育教育

体育教育与其它教育一样有明确的目标。学校教育中的体育以培养人才为旨,其目的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使之身心全面发展,配合德育、智育、美育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才和接班人。体育活动过程中包含诸多美育的因素,如体育的形式美、姿态美、动作美等。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情操、审美意识和审美方法,提高对美的感受、鉴赏、表达能力,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些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体育教育中美育教育的意义与功能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结构由认识、伦理、审美的三大结构组成。故从人的身心发展来看教育目标中“五育”的结构,可将其分为心理发展(德、智、体)和生理发展(体、劳)两部分。前者为精神前提,后者貌似物质基础,“五育”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有机复合体,各种功能若因偏颇而失衡的话,将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从全面发展的教育内涵来看,德智体美诸方面教育的实施,正是为了使人类“在变易绝对运动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从而“生产出他的全面性”。所以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与智育、德育、体育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关于美育的体育中的功能已不乏其研究,归纳研究成果主要有三大功能:

1.培养身体美

身体美是体育自然美的表现,人的身体生长发育是按美的规律进行的,它表现出身体、线条、姿态的造型美,筋骨、肌肉、肤色的肌体美和生命活力的生气美。人体美历来就是无数艺术家“代代耕耘美的沃土,美的矿源”。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用十分热情的诗句赞美过人体古铜色的皮肤和坚实的肌肉。

2.培养精神美

列宁说:“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也说:“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可见精神美与身体美是密不可分的,精神美可以使体育运动放出光和热。由于体育运动有进取、竞争、对抗、承担负荷、战胜艰难困苦和经受胜败考验等特点,因此它有利于培养人们精神上追求优胜、追求祖国荣誉的理想美,勇敢顽强,坚毅果断,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不屈不挠,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美和体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情感美。

3.培养技巧美

体育中精湛的技巧与身体美、精神美交相辉映,形成一个体育健儿的完美形象,技巧美包括动作协调、节奏明快、反应敏捷等,这些运动中的技、战术,把各种精湛的运动绘成动人的画卷,编就成美妙的诗篇,如那飞驰旋转的滑冰运动员,转翻蹦跳的体操运动员、勇猛角逐的足球运动员,“横空出世”跳伞运动员等。

二、体育教育中渗透美育教育的思路

人为万物之精灵,万物之美莫过于人体形态与动作美,人体形态与动作的美是历代美学家研究的课题与创作对象,而人体的正常发育和正确姿态是人体形态美的基本要求。协调感和韵律感是人体动作美的基本因素,人体动作美路人体动作的速度、力量、灵敏等紧密相连。高度的形体动作的速度、力量、灵敏等紧密相连。高度的形体动作美往往是在高速度、高难度的情况下,才能充分显示出来。体育是促进人体正常发展,养成正确姿态,培养协调动作,发展身体素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许多活动项目如唱歌游戏、集体体操、自由体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花样游泳及花样滑冰等都是在有节奏的乐曲配合下进行的,这其中充满了美的教育。有些活动如田径、体操、武术、游泳、球类活动等,虽无明显的韵律,但均具有内在强烈的节奏感,在高速度、高难度情况下完成最美妙的动作……。

因此,在当今美育活动的拓展与延伸中,美育目标的构建力求遵循施美于运动之中,置体育于美中,体育在美中升华、美在运动中多彩的思路中进行。所谓施美于运动之中,就是在体育内容中施以美学理论与实践教育,使美育溶于体育内容之中。美育在体育教育中目标如下:

(1)明确美育的目的和任务。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人格美,即养成丰富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美育的中心任务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养成感觉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掌握美学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方法。对学生,体育理论课中确定1―3课时为美学基本知识讲座:对教师,作为知识结构更新的内容之一,纳入教师高素质的培训活动之中。

(3)参加美育实践活动。制订体育活动中各项美育指标,进行各种培训活动。例如体育舞蹈就是体育与音乐(美育)相结合的最好活动之一。

(4)研究和开发体育中的美。组织专题研究小组研究体育课程中美育开发,在体育理论课中加一些美学知识章节,使之逐步形成“体育美学”之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体育教育的过程范文第2篇

【论文摘 要】 本文在分析挫折教育内涵、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可行性问题,认为体育教育在实施挫折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采用适合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方法,在体育活动竞赛中适时渗透挫折教育,并注重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得到了提高和转变。同时人们在享受高的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高的生活节奏和生存压力,这就需要有较好的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作为青少年,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更加容易受到多变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当今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难免溺爱,同时在学校教师也不允许用严厉的手段,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经历过多少磨难和挫折。当今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巨大的压力时他们问题就显现出来了。这个问题就是心理素质问题,它包括很多部分其中一个就是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及反抗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时进行挫折教育。 

一、挫折及产生的原因 

1、挫折的概念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障碍。社会心理学上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而产生的心理状态。挫折可使意志薄弱者消极、妥协;也可使意志坚强者接受教训,在逆境中奋起。 

2、挫折产生的原因 

客观的外界因素,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恶劣气候、各种事故等难以预测和左右的外界条件和如人际关系紧张,才能没有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与父母的隔阂,出境孤立等社会因素;主观的内在因素。它包括生理条件限制和心理方面,例如身高、体重、残疾等生理条件和动机、需要、抱负水平等心理方面。 

二、挫折教育及其作用 

1、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这是因为那些自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走一些所谓的“捷径”,这些所谓的“捷径”往往会丧失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锻炼机会;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学生潜能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2、挫折教育的作用 

(1)挫折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学生而言,当其遭受挫折时,便容易激发学生的潜能,越不容易找到答案,就越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探究精神,从而进行研究性学习,切实掌握知识。 

(2)挫折教育能打击学生的骄傲情绪。有些学生存在着粗心大意、骄傲自满等毛病。在这种情况下,人为地设置一些挫折让其遭受以打击其骄傲情绪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这种挫折应当有一定的限度,通过这种人为设置的挫折,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其明确挫折对自己的作用,并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排除自己的骄傲情绪,戒骄戒躁,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3)挫折教育能够使学生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学生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完一个难题时,那种喜悦是不言而喻的,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那要比从师长或书本里学到知识更让其感到欣喜。因为从师长或书本里得来的知识,是别人已经整理好的,没有什么趣味性与探究性而言,学生的识记是枯燥无味的,而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探究掌握的知识才是对自己来说更有意义的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想绝知须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挫折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如果学生在学校中没有遭受挫折的洗礼,没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思想,就好象是温室里的“花朵”,是不可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而只有学生在学校中就遭受许多挫折(无论这种挫折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掌握了应付挫折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讲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体育教学中挫折教育的可行性 

1、体育教育在实施挫折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体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学教育其他的课程大多是理论知识或者技能的教育,很少涉及到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教育。而体育课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体育课不但可以增强学生体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体育课中学生需要不断地练习才能掌握动作,也就是不断地失败才能成功;有些项目还需要团队协作、克服外界干扰、战胜自身矛盾等等。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人为地设置困难,使参与者在克服和战胜各种内部(生理、心理)困难和外部(环境)困难的过程中,培养顽强的意志,不断锻炼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感悟挫折,也可以在一次次的成功中体验战胜挫折的愉悦,从而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活动以及个性特点,都表现得直观、具体、生动、鲜明。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2、采用适合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方法 

在实施挫折教育时,一定要采用适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或者在不同情况下对个别学生针对性教育。例如:有些同学平时很少运动,在跳高课上会产生恐惧心理,本身害怕再加上有许多同学在场就很难在大家的注视下进行练习。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鼓励同时还要给他们压力,从低难度到高难度练习再加上体育课成绩做压力,这样他们就会被迫练习,当他们跳过一次后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难,以后练习就会非常顺利;另外有些同学认为比别的同学跳的高,就出现骄傲自满、爱出风头。这时就需要提高对他们的要求,使他们完成动作有难度,同时告诉他们正确的动作应该怎么完成。 

3、体育活动竞赛中适时渗透挫折教育 

在体育活动中经常出现激对抗赛,如球类比赛、田径赛等,经常可能出现失利,面对失利,如何调整心态,学会坦然面对挫折和失败,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使学生有积极进取的心态,也是我们在体育课教学中所要适时渗透挫折教育的一个环节。 

4、体育课中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在课程的前、中、后三个阶段让每个学生都进行自我评价。在开始前让他们谈一下对这个项目的认识及自己的情况等;教学过程中让他们总结自己的不足和长处等;在完成教学后让他们在此谈谈自己从这项运动中获得什么,如果自己再学一边应该怎么做,教师应该怎么做等等。这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这样学生可以对挫折感有正确的认识。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带给我们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我们在享受社会发展带了给我们的便利时,也要想办法消除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挫折教育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坦然面对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而高校的体育课对实施挫折教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在高校体育课程实施挫折教育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李志.当代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及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2004,1. 

体育教育的过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教 玩

教育大纲的颂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确立、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深入人心。对体育教学如何适应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如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我们都在苦苦思索,孜孜探求。

作为一门学科,体育教学与其它课程教学一样,也有其固定的教学内容和一定的教学方法,但体育教学又不同于其它课程教学,它具有更广泛的活动空间和独特的教学方式,为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参加体育锻炼,娱乐的技能和方法,培养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并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的意识和能力,经过实践,把“教”与“玩”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是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玩”在许多人看起来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无需教育引导。可是不管怎么样,对于天真活泼的小学生来说,“玩”似乎成了他们不可逆转的天性,他们几乎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玩”中渡过的。小学生正是性格、素质、体魄成型的时期,又是玩的活跃时期,引导好他们的“玩”,教会他们如何玩才更有意义,对促进智力开发,多渠道获取知识,思想素质的提高,良好体魄的形成,都会引起积极的作用。

一、体育教学中贯彻“教”与“玩”结合的几点因素

1.情趣特点决定

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小学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真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2.身体素质决定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其骨骼硬度小,韧性大,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负氧能力差,易疲劳。这些都表明少年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非但起不到通过上体育课来强身健体的作用,反而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把“教”与“玩”有机结合,使少年学生在上体育课过程中有张有弛,无疑是必要的。

3.接受能力决定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我教一、二年级),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师讲了一遍又一遍,但学生却似懂非懂的情况。如:我教一年级小学生迎面接力,我强调一定要右手拿棒,跑到对方的阵地,传了棒以后,一定要从对方同学的右手边走到队伍后面排好,但还是有许多学生,会左手拿棒或掉棒,或队伍里乱钻等,这都说明了体育教学只强调“教”是不够的,还必须同“玩”结合起来,如:刚才的例子,可使小学生们来用比赛的方式进行练习,然后再通过胜负的结果,告诉小学生,如果想赢对方,就一定要有正确的姿式和方法,从而得到纠正和提高。所以说,通过做游戏等趣味活动来激发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做到潜移默化是必不可少的。

二、体育教学中贯彻“教”与“玩”结合的几点方法

1.集分结合

就是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集中一段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和练习规范,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体育游戏形式进行应用。如:在讲授双脚跳的技术知识中,叫小学生分别先预备好小兔子,小青蛙、小袋鼠等头像,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头像轮流套在头顶上。然后看哪一组的“小动物”跳得最好且最远,最规范。这就把“教”与“玩”结合起来了。

2.课间穿插

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话跃体育课堂气氛,刺激学生运动神经的活跃。如,在教授准备操时,可放一些欢快的乐曲,让学生们尝试按着音乐节拍以舞蹈形式做操;在队列练习时,穿插一些花样等等。这些都能使枯燥、紧张的体育课变成生动,轻松,具有吸引力,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3.内外联系

就是把校内体育教学与校外学生体育活动联系起来,实现校外“玩”为校内“教”服务,让学生会“玩”。

三、体育教学中贯彻“教”与“玩”结合的几点启示

1.寓教于“玩”

“玩”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的玩,即无要求无目的的凭兴趣玩,一种是有要求要实现一定目的的“玩”,两种玩虽都以身体的活动为主要形式,但实际意义则完全不同。在体育教学中,提出“教”与“玩”相结合,是把“玩”作为教的辅导手段,以“玩”助学,以“玩”促练,也就是在“玩”的过程中体现教的意图,实现教的目的。

2.循序渐进

从引导、诱导的角度,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如在低年级学生中练习躲闪能力,可组织比较简单的“老鹰捉小鸡”游戏活动,到了高年级,则应组织带球躲人等难度大的躲闪游戏活动。

3.活而不乱

“玩”是助“教”的一种手段。因此,体育教学中应用“教”与“玩”结合的方法必须注意分寸,把握尺度,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实际需要组织必要的“玩”。防止“玩”偏问题的发生。

四、体育教学中贯彻“教”与“玩”结合的几点好处

1.增强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教”与“玩”的结合,丰富了体育教学形式和体育教学内容,满足了学生的情趣特点和心理需要,实现了教者与学者在感情上的融合和在情趣上的共鸣。

2.强化了学生的体能锻炼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穿插了一些体育游戏,吸引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使学生的运动量增加,达到了运动负荷。

体育教育的过程范文第4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3-011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57

[本刊网址]http://hbxh.net

众所周知,在高校教育中有一门及其重要的学科――《体育与健康》,它是高校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展开,人们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传统的体育知识,积极地提出一些新思想以及新路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才能做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效衔接,最终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方面存在偏见。在我国很多高校,教师对体育课程教学理念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有的教师甚至曲解了学校“快乐体育”的思想。传统教学方式下,学校对体育教学目标有明确的定位,但很多高校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常常过分强调学生的娱乐,教学内容指出学生应勇于追求自我,这使得很多学生忽视自身身体素质的锻炼,最终失去体育活动的最终目标。此外,很多高校会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教师教学中主导性地位的体现则是置若罔闻,如果过于刻意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教师教学的展开就会受到学生的限制,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单一的、形式性的,不利于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方法落后、内容滞后。本文所说教学方式方法落后、教学内容滞后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高校体育教学中,教材的比重相对偏低,而且大多教材缺乏针对性,这样的教材又怎么会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其次,就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而言,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学生在进行相关的体育实践时,常常会不知所措,这是体育实践的意义得不到充分体现的重要原因;再次,教师不仅未能在实际教学中未提出操作性较强的教学计划,而且不能引导学生明确实践环节的终极目标。凡此种种,制约了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此外,体育作为一门选修课而存在,在选课的时候,学生往往会选那些时尚的、流行的体育项目,而以球类为中心的传统项目却会因为学生人数不足而停课。

(三)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目标、动机不明确。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体育普遍实施的教学模式已经转变为体育选项课,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改革模式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目前学校以及教师使用得最为广泛的就是“开放课堂模式”以及“三自主教学模式”等。那么什么是选项课呢?选项课上学生可以自主自觉的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去选择相应的体育项目,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优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但是很多学生在选课的时候常常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或者跟风性,有的学生选择某项体育项目的动机甚至是应付考试,这种心态下,学生又怎么会学好体育。

(四)体育与实践不能实现融合、师资力量有待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最终更好地适应社会、了解社会。然而,当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课程很多都是为了满足学分需要而设立的,这使得《体育与健康》课程存在很大的孤立性,极大地拉大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致使学生所学知识缺乏足够的社会价值。此外,在我国众多高校,师资力量还有待提高,学校相应的比较缺乏那种“一专多能”的、高教学水平的教师,这就要求学校要积极培养一支思想素质好、学术水平高、适应性强的教师,这样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实现发展的基础。

(五)对成绩的考核评价不够规范。不同于其他的学科,选项课有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建立科学的考核以及评价机制。不同的体育项目有不同的考核标准,它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为了获得好的成绩,学生在选择体育项目的时候常常会投机取巧,这既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不利于保持体育考核的公平性。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对教师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不同的评分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但却是体育教师不得不做的教学准备。

二、解决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教学观念并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中国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传统体育教学观念所受到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因为教学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以及学生的未来发展。那么怎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呢?首先,学校应着手于改变教师传统的、旧式的观念,从而帮助教师建立新的教学思维模式。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在学生的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高校应坚持纠正自身存在的不足,坚决从改革教学目标出发、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出发,加强学生全面体育素质教育;最后,学生也要及时的转变观念,要在不断的体育学习中学会自主、自立、自强,以培养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构建教学内容新体系。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体育教学相关内容与社会的差距不断变大,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厌倦体育课的人数正在不断的增加,因为学生喜欢的都是那些乐趣性、自主性强的活动项目。为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及个体的需要,本文指出必须不断更新体育教材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扭转传统以竞技技术为中心的旧内容的教学体系,从而建立“以人为本、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增强体育思想意识”的新的教材体系。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以及健身方法的传授,让学生能够运用自身所学知识不断的指导自己的课外训练,让学生能够获得终身锻炼以及终身受益的能力储备。为此,在构建教学内容时,学校必须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这是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新教材体系的基础。

(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新时期,如何科学、合理的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成为学校以及教师最为关注的话题,本文指出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首先,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为了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同时,教师可以穿插一些健身、健美、娱乐知识,丰富学生视野;其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校可以取缔那些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不受学生欢迎的运动项目,相反的,可以开发一些时尚、实用的体育项目,这既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四)加强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也是最不可缺少的组织形式就是课外体育活动,目前,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实践。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必须从课内转向课外,这就要求学校要重视课内外一体化,它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那么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发展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呢?首先,它能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不断的转化成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学生的认知;其次,它能有效的展现学生的风采并真正意义上的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再次,它能展示大学生的体育才华并帮助学生树立终生体育意识;最后,它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运动才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坚实可靠的平台。一言以蔽之,高校体育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体育教育的过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传统教学;创新教学

一、 传统的体育教学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下,体育教师根据自身的授课习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给新任教师提供了借鉴的经验,但它却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影响了教学创新活动的发展。学校长时间使用固定的教学模式,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时间一长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对体育课失去兴趣。

二、传统教学模式革新的必要性

(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1999年,我国实行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提高教学质量就要优化课堂结构。这就要切实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二)传统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需要

传统教学是在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下形成的,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已不能满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需求。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致使课堂形式单调,也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是素质教育,特别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注意锻炼好身体,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通过正确的身心教育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正确发展人际关系,从而获得正确的对美的认识。而传统教学是在应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模式,片面地强调了学生的身体锻炼,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显然,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教学

(一)学生主体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体育内容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教学场地等硬件设施创设教学情境,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篮球的学习课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定游戏的规则,让他们在自己的规则中去学习,享受体育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愉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学生体育创新思维的培养

人类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做到“会学习”,实现“创造性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习主动性,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与练习中,将教师讲授的基本知识、技术学会、学活,转化成自身的基本技能。与其他学科比,体育课更具形象性,它是“身体语言”固化为形象思维,再逐步形成抽象思维的过程。身体在对运动实践之前,最好能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概念和表象来帮助记忆的持久性。因此,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来推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在内容创编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分组的形式进行集体创编,发挥集体智慧,选择合适的练习方式,以此提高学生学与练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体育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原理的运用,不仅要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师可以在学生打比赛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坚持能力,对坚持能力较差的同学特别强化。在团体比赛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结论: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教学适应了时代和教育改革的形势,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新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玉兰.体育教学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