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的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影响因素 教师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29-02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或课题为内容,以研究为手段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经验的学习活动,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我们大张旗鼓的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性学习,特别是高中新课程在我校推行两年多来,研究性学习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学校也进行了隆重的奖励和表彰。但是,以下几方面的因素还严重地影响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第一,缺乏研究型的师资力量

教师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首要条件,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就必须有研究型的教师,但从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老师缺乏科研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其一,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不足,教学观念陈旧,甚至出现错误的认识。如认为研究性学习只是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一种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少数高级人才做的事,不适合中学教学;研究性学习费神费力,效果不能立竿见影,不如给学生传授具体的、现成的书本知识等。其二,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际上是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注重教师的“灌”和“塞”。其三,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的繁重,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教改和科学研究,这种教学改革与创新意识的淡薄,使教师缺乏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第二,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导致的现行人才培养方式的制约

事实上,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尽管我们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从理论上讲是全面的、科学的,从知识、技能、智力、德育、能力等各方面都作了要求,但在实际的评价中,常常偏向于对知识、技能的检查,用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评价的标准,而对能力的评价缺乏具体明确的标准,这就造成了重知识的学习,轻能力培养的倾向。与此同时,形成了人才培养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的培养方式,即以统编教材为中心,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极易造成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很少参与教学过程,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学生很少去思考教师所讲的内容,以记住教学的内容为目的,考试主要是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数量为标准,掌握的知识多、考试成绩好,就认为学生的水平高,老师的教学质量高,所以教师更加注重“注入式”、“灌输式”教学,而轻视“发现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则很少去关注,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第三,教学条件及设备的落后

现代化的教学条件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研究性学习对教学的设备,环境和学习的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图书馆、实验室、实践活动所必要的经费,但是文献资料的缺乏和数量的短缺,实验室不可能让每一个同学以足够的实验药品和器具去试验,开展研究性学习所必要的经费,让学生进行自筹,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所以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就必须为教育提供现代化的物质条件,要很好的开展研究性学习,就要极力提高和改善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和设备。

那么,在这种不利因素下,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将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1.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参与指导选题。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选题的关键,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平时观察到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指导中,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创新性原则,也就是说,选定的课题必须具有事实根据,符合科学原理和事物发展规律,并且在选题时充分考虑实施的可能性。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发展阶段以及相关的主客观条件,设计和搜集一些适合学生实际能力和有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研究课题,在结合课堂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容易接受和适应这种新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探索的主动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观察分析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关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采取师生合作,学生相互合作的形式,共同探讨,大胆质疑,最后确立课题。

2.教师对研究方法论方面的指导。学生一般可以采用查阅资料、社会调查、综合分析、逻辑思维等方法进行课题的研究,教师除了结合教学,介绍本学科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外,还应开设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课。包括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与基本方法,课题的选择与研究方案的设计,资料搜集,整理分析的方法,有关资料检索的基本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作用范文第2篇

一、激发工作热情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相应的内心体验。

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理智感——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会使教师乐于学习、乐于工作、热爱生活,从而激发学习、工作、生活的热情。

二、刺激教师的求知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源泉。

要适应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要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本质、特点、开设意义、学习目标、内容确定、实施原则、实施形式、评价方案、管理办法等等。这无疑会刺激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尤其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需要。“学会求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教师的求知需要增强了,有利于适应当今社会,有利于平衡心理,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

三、激发求知兴趣

兴趣是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以特定的事物、人或活动为对象,并常常伴随着积极的情绪。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为了满足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就会不断地钻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探索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兴趣将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并逐渐得到培养。

四、培养良好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的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自我注意是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要完成研究任务又需要坚强的意志克服不少困难;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意识。不言而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较好地培养教师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注意能力。

五、提高教师感知觉的敏锐性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有敏锐的感觉和知觉参与。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能使教师提高对事物的感受性;增强知觉的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具有高水平的感知觉是一个人取得卓著成绩的前提条件之一。具备敏锐的感知觉能力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

六、提高记忆力

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记忆是丰富知识储备,扩大表象储备的有效途径。

实施和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离不开记忆这种心理因素的参与。教师在组织和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提高自身信息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表象储备、体验储备,使自身的记忆力越来越好。

七、丰富想像力

想像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像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爱因斯坦曾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少不了想像尤其是创造性想像的参与,这是由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了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能够极大地增强教师的想像力:会使教师扩大知识的范围,增加表象的储备;会使教师思维处于激活的状态;会在艰苦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灵感,创造出新的形象。长期进行创造性想像活动,能增强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八、提高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语文研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培养研究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解决问题必定要进行思维的心智操作,必须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具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自己从事和指导学生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将会大大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

九、磨炼坚强意志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较高水平的学习能力。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要达到预定目标,就需要调控意志,注意意志的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品质。长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定会使教师的意志越来越坚强。

十、增强沟通能力

“学会合作”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设置的目标之一。

研究性学习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学 研究性 情感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有两种,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和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它是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可以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当然也包括数学。在数学教育中,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开展模式是数学研究性课题。它在不破坏数学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同时,在数学的学科教学中穿插一些与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活动。数学研究性课题是数学学科中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的归纳、整合和提升,它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数学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变化,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得以提高。

二、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

探究式教学方式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的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是最好的研究性学习方式之一。

三、增强数学探究意识,深化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并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逐步增强创新意识。比如,在高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重要定理、公式。对于这些定理、公式的学习,很多教师往往采取把结论告诉学生,然后加以证明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感受数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我们要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半独立或独立发现结论,以及如何证明自己发现的结论。

四、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研究位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应注重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主体在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doing mathematics)"的过程。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精神、运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现实的、有趣的和探索性的数学课题的学习活动就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研究性学习的作用范文第4篇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是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1.弄清概念: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人们谈论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两种指向:一是指研究性学习课程,二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它是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作为一种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也就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便有利于学生从事“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分清研究性学习与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究性学习的异同。

(1)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索性学习基本上局限于课堂之内,并体现于课程教学的某个环节,而研究性学习则远远超出了课堂之外,并且探究的因素贯穿于整个课程实施过程的始终。

(2)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索性学习所要研究的问题一般是已知的、清楚的,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刚开始时并不十分清楚,问题随着研究的展开逐渐被暴露。

3.理清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在人类的教育实践中,历来包含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一是通过系统的传授,让学习者“接受”人类已经有的知识;二是通过学生亲身的实践,让学习者“体验”到知识使用的乐趣,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把与前者相应的教育称之为“传授性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称之为“接受性学习”的话,那么,我们把与后者相适应的教育称之为“体验性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称之为“研究性学习”。

4.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征,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求新知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围绕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相互合作的交流的过程。

5.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地位、角色的转变

(1)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学生学习的平等参与者。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在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失去了垄断地位。同时学习的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视野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样化,教师也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也就失去了对学生所要学习知识的权威。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去是他工作的前提条件。作为参与者,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的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认可教师为他们中的一员,愿意无拘无束地一起交谈和讨论,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

(2)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教师的传统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是科学文化的传授者。但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除在资料信息来源、思路点拨、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外,还要做好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协调者,创设轻松的活动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保证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积极性。

二、课题的选择是数学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关键

研究性课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数学新教材中虽然提供了“课题”,但这并不完全是学生做的“题目”,适合于学生“研究”的题目,不仅要“可能”、“力所能及”,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亦即通过学生的“研究”,真正能实现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并将研究性学习中能获得的知识技能运用于数学学习,使之拓展和加深。而现在我们的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普遍较为淡薄,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甚至我们的老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觉得数学研究性学习很难开展,这里要特别注意,切不可简单地将新教材中提供的课题作为全体学生的研究课题,或者在一些资料中找几道或编几道“应用题”,让学生做做就算完成了任务,错误地将“研究性学习”简单地理解为在教室里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几道“实际应用题”。

三、研究的过程是整个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重点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的实践与体验,学生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使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提升。因此,研究的过程是整个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重点。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给学生保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设者,给学生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管理上,要做到外松内紧,督促、指导每位同学填写好每一次活动情况记录、活动体会等等,每项工作落实到位,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理解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采用有效的评价策略是数学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的保障

研究性学习的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应用写作教学 研究性学习 现实意义

“应用写作”是高职院校为高职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实用课程。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适应现代人才素质结构培养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要求。高职院校本着“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原则,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各类应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一个高职生的应用写作水平直接体现他的职业技能。能否得心应手地撰写应用文,已经成为衡量工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科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交往、联系日益频繁和密切,比以往更需要具备应用写作基本技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思维,突出实践导向,以实践训练为中心组织教学,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就成了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当务之急。写作理论为指导实践训练而存在,理论的价值需要训练效果来体现。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应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把研究性学习带入到应用写作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能力,将研究性学习方法运用到应用写作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改革教学方法。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所谓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在目前的实践中,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通常要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又称为“主题研究学习”。从狭义解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意味着这种教学是创造性的,而不是按部就班的。教学的过程并不只是教师把预先设计的属于教师知识范围中的知识图景有效地、按部就班地传输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在师生既有知识、经验相互沟通的基础上寻找、发现问题,借助于一定的新知识传授,师生共同去谋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师生的积极交流与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教师不再是传声筒,而是作为一个带着理智、情感、智慧的与学生平等的个体,参与到超越简单知识授受的、深层次的、充满问题的教学情境的创造性建构之中。这种创造性的教学,永远对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和智慧构成挑战,使师生潜能在富于挑战与激励的教学情境中不断释放、展现出来。缺乏创造性的教学,不可能是“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在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中的意义

由于应用写作课的规范化和程式性比较强,和文学作品相比内容比较枯燥,因此,出现了教学过程过于强调写作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际技能的锻炼的情况,理论讲得多,实际练得少。学生在学习此门课程时往往缺乏浓厚的兴趣,学习过程常常死板、程式化,课堂气氛沉闷,结果是“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写就错”。针对应用写作教与学的效果均不如人愿的情况,研究性学习不仅能突破现在应用写作教学的局限性,扩展高职学生应用文的思想容量和思维的广度、深度,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应用写作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激活学生的创作个性,使学生在实践中,在对课题的探究中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从而使应用写作教学呈现一片勃勃生机。

三、在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高职学生的研究能力和钻研精神是有所欠缺的,不是教师一声号召学生就会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应用写作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一)创设问题情境。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知识的讲解和剖析,来构建应用写作知识结构网络,通过实际运用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通过反复操作实现教学目标。而研究性教学则是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而且使问题存在于整个研究性教学活动过程中。整个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一系列“研究性的问题”,即由问题探究―问题解决―获取新知―新问题探究而不断深入。这不仅是对传统的“四步曲”或“格式+要求+例文”的教学程式的颠覆,而且是教学理念的更新。

将学生的学习置于研究性问题情境中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问题即思维”,一切探究、发现和创新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在应用写作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实际,通常采用案例教学法比较有效。

教师可以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优秀范文作为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直接将范文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把范文写作的背景情况告知学生,再把范文分解成几个子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在学习请示写作时,我准备了学校要求修建新学生宿舍楼的请示案例,但并不是直接呈现给学生。我在介绍了事件的背景情况之后,设置了以下问题:假如让你来写这篇请示,开头应写哪些理由?请示事项是什么?请示如何结尾?请示应送哪个单位?是否还要抄送其他单位?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畅所欲言,自由讨论,逐步解决这几个问题。学生对此话题兴趣很大,讨论也相当热烈,这时我适时点拨、归纳,不使讨论脱离正轨。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最后我把案例原件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照自己的思维,悟出了自身思维方式的缺陷,悟出了应用写作的一些规律。

病文问症法也是案例教学法的一种。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典型的病文,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当大夫对病文进行解剖。鲁迅曾说:“凡是已有定论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这一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这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这指出了一条学习写作、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对修改病文的兴趣是非常高的,他们会为自己找到的每一处错误感到兴奋。每一处错误就是一个“问题”,修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质疑探问、自我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感受成功的体验,在成功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有了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在潜能,使应用写作的学习变得轻松。

(二)倡导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实现研究性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研究性教学中,这种合作的意义在于:首先,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可以激活先前的知识储备,在原有知识背景与当前问题之间生成更多的联系;其次,讨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经常受到观点的冲突,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反思与批判;最后,讨论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人人都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独立创新的优化环境。只要研究性问题本身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就能使所有成员都有参与探索的机会,而且会对问题产生多层次的理解,而后再将各个方面的见解集合起来。这实际上是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

应用写作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交流合作的互动过程,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个人生活背景和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认识程度、角度不同,通过开展合作学习,个体的思维可以被整个群体共享,彼此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调查报告”的教学中,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求全班同学分四个组,就本校学生的消费情况撰写一份调查报告。在实际操作中,各小组内又进行了分工,有的负责调查问卷的设计,有的负责访谈,有的负责调查报告的撰写,但每一位同学对各个环节都拥有发言权。小组成员之间经过交流探讨,甚至是辩论、争论,调查的方法、流程和调查报告的基本模式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这样一种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创造个性。小组合作,不再是个体行为,合作式的学习方式代替了个体间的竞争,变成了学习团队间的竞争。

(三)模拟“实战”环境。

模拟“实战”环境是情境教学法的重要特征。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模拟现实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应用写作重在实践,写作者需要有必要的生活阅历和写作经验,但这恰恰是在校生所欠缺的。在教学中模拟一个近乎“实战”的环境,可以弥补学生生活阅历和写作经验的不足,强化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模拟“实战”环境要贴近生活,符合实际,让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真切、准确地认知社会、感受生活。在讲授表彰性通报时,我模拟了一个表彰见义勇为学生王某的大会场景,指定了五位同学扮演校长、校办主任、学生处处长、校办秘书、见义勇为学生王某这五个不同的角色,其余同学则充当与会人员。秘书负责表彰通报的撰写,校办主任是会议主持人,学生处处长负责宣读表彰通报,校长要在会上发表讲话并给王某颁奖,王某要在会上发表获奖感言。五位同学各司其职,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会议模拟得很成功。通过模拟训练,学生对“通报”这一文种的重要性有了深刻认识。这样一种模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写作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了角色,从而拉近了课堂教学和实际工作的距离,使学生有了具体感受而产生使命感,最终对学习应用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结合专业,开展训练。

在这类教学活动中,主要结合应用写作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结合本专业搜集某一专题的材料,要求他们通过做卡片、简报,做读书笔记、观察笔记等学会积累写作资料,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写作。再通过对文章的评改――教师审评、学生换阅、集体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对写作结果的认识评价。在这样的训练基础上,要求学生在假期见习中,到真正的实际情景中去搜集材料,进行写作,返校后在班上讨论、交流。一个质的变化就在这样的教学训练过程中产生了,学生不但能掌握实际写作能力,而且研究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学生应用写作的根本基础已经具备,在以后的实践中已经能够应对任何的应用写作。

通过上述方式,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应用写作学习过程也由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探究。总之,研究性学习方式运用到写作教学活动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不但能使应用写作教学有质的飞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有较大的提高,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旭晖.关于高职应用写作教学的探讨[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