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方法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
物理概念作为物理学知识体系的支柱,对其理解和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对物理概念教学的实施原则和方式进行了探讨:实施要求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不仅仅停留在概念本身,更需要从物理概念的需求背景、本质内涵和外延、适用范围、缺陷和改进等诸多方面进行讲解,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物理图像。实施方式要求创造好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通过有效启发学生的思考,并使其受到科学精神的感染,达到有效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的目的。
关键词:
物理学概念;科学素质;科学精神;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物理学是研究宇宙中存在的各种基本物质结构及其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大学开设的物理基础课,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品质,也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1]。物理基本概念用于概括、归纳、表述事物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学科基础,对其深入学习可培养学生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2]。
1物理概念教学的意义
大学物理通过向学生传授基础物理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物理思维能力、科学品质以及物理学研究方法[3]。物理学概念(包括原理、定理、定律)是针对学科发展需要,在实验和理论基础上,通过反复的概括、抽象和归纳得到的,体现了学科的思维和发展方向,相应的学习和掌握至关重要[2]。
1.1培养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发展的支柱,任何一门物理学分支的发展都离不开特有物理概念的引入。如力学的发展,离不开力、力矩、动量、能量等基本物理概念的支撑。为了描述阻止物体的力,引入摩擦力,根据物体运动方式不同,又分为滚动和滑动摩擦力;为了研究物体的形变特性,引入了压力、剪切力等概念[4]。
1.2培养物理学的辩证和统一研究思维
有些物理概念是矛盾的结合体,如光的本质,即“波粒二象性”,对其认识一波三折。最早笛卡尔、牛顿的微粒学说,成功解释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波动学说起源于胡克,认为光是类似水波振动,惠更斯提出光是纵波。“牛顿环”体现了光的波动性,却以微粒和以太进行解释。随着托马斯•杨干涉、菲涅耳衍射、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研究,以及赫兹(Hertz)对光的电磁波本质实验证明,人们逐步接受了光的波动性。直到19世纪末,在光电效应研究基础上,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5],为新学说奠定了基础,如康普顿效应,德布罗意物质波、测不准原理、薛定谔波动方程等。
1.3培养融会贯通、触类旁通能力
很多物理概念会经历提出、实验或理论证实,逐步推广和深化,甚至扩展到其他领域的过程。这说明该概念的思维反映事物本质,精确描述了对象特征。如热学里“熵”概念,最先由克劳修斯(Clausius)基于描述热机循环状态的需要而提出,后来分子运动论将其解释为不可逆热力学过程是趋向于概论增加的态变化(波耳兹曼熵)。经过多年沉淀,又被控制论、数论、概率论、生命科学、天体物理等领域引入并应用,说明其思维方式被认同[6]。教学中可以把熵作为专题进行讲解,从不同学科集中阐述物理思维。
2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
大学物理学的教学目的如下:
1)通过掌握基础物理知识,为学习后续专业知识打好基础;
2)全面了解物理学研究方法、基本概念、物理图像以及历史渊源、发展等;
3)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思想、品质、精神等,通过了解科学发展的曲折和艰辛,科学研究的合作和乐趣等,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求真务实的科学品格,使其初步具备科学研究能力[1,7]。下面结合物理学特点以及教育理论和实践,对物理概念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2.1引入物理概念背景的教育需求
介绍物理学概念背景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引入的意义和作用。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如:若你们在此背景下引入新概念,应该采用什么概念来描述物质特性或规律,它与现有概念相比有哪些优缺点?通过学生的深入思考和讨论,使其充分认识和理解所引物理学概念的意义和重要性。这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式[8]。如讲解微粒比表面时,根据背景提问:对于一个物体而言,表面原子存在大量断键而很不稳定,表现为较强活性,是不是体积越大活性越强?通过讨论发现单纯的体积特征不合理,体积越大,内部包含原子数越多。进一步提问:如何描述微粒活性,并进行相应对比?这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出现类似单位质量的物质表面等答案。最后,指出微观粒子的尺寸效应最为重要,引出单位体积的表面积概念,即比表面积。
2.2讲清物理概念的本质内涵和外延物理概念的发展
体现在内涵不断丰富和外延在不同领域的扩展。温度概念的发展就体现了内涵的丰富,从表征“环境的冷热程度”到“分子平均平动动能的量度”,再到“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剧烈程度”,最后推广到“粒子集居数的反转现象”,也就是“系统处于总能量高于平均能量的状态”,并提出负温度的概念。折射率的概念则体现了其外延的扩展,最初表征不同材料之间的偏折,后表征传播速度。其实光传输的速度决定于材料原子之间电场的大小,也体现了原子结合力的高低,所以所承载的外延信息很多,包括光学、原子物理以及物质结构等不同学科。一些物理学概念是联系不同领域的纽带,如阿伏伽德罗常数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对其内涵的理解比单纯数值更有意义。
2.3循序渐进和系统性的教学
有些概念贯穿于整个物理学体系中,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学习才能深入和系统地认识。以物理学中极其重要的“场”的概念为例,最先由法拉第(Faraday)基于电磁相互作用的超距观点提出并进行直观描述;随后麦克斯韦从数学上推导了电场和磁场强度的波动方程,深刻地阐述了电磁场能量的分布[9];列别捷夫(Lebedev)通过对光压的观测证明了电磁场动量特性;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创立,证明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量子力学体现了场的“波粒二象性”;电磁场量子理论证明光子是电磁场的基本微粒,可与正负电子对相互转化,具有实物转化性,丰富了场的物理本质和内涵[10]。“场”在电磁学、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领域都有体现。教学中要从“场”的基本特性、规律和共性出发,逐步深入:最初通过力学中重力(万有引力)引入重力场强、重力势能(引力场强、引力势函数),初步建立场的概念;电磁学或电动力学则通过电荷库仑力场引入库仑场强和库仑势,通过场矢量的通量分析和环流分析分别得到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通过波函数分析进一步加深对场的理解。
2.4引入必要的物理学史教育
物理学的发展过程是科学家为了解决自然界遇到的新问题而不断探索的过程,所提物理概念是对所描述对象的高度概括[11]。新概念的提出、完善和修正需要科学检验和论证,错误的被或修正,正确的被采用或推广,这体现了物理学思维方式。结合物理学史,对成功或失败的物理概念进行分析和对比,有助于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成功实例:原子物理中“紫外灾难”催生了普朗克(planck)的量子概念,后来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开启了量子力学新篇章;描述基本粒子单元的夸克(quark)概念,被逐渐证实。失败实例:描述光传输的“以太”概念被实验否定。当前还有很多概念亟待进一步论证,波尔(Bohr)与爱因斯坦关于量子力学的著名论战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可以培养学生思辨的习惯、求实的精神和相互包容的优良品质。
2.5构建清晰物理图像
很多概念的提出都基于不同的研究思路和思维,需要建立完整清晰的物理图像再现其物理思维和描述意义[12]。以麦克斯韦方程组为例,它体现了电磁学基本研究思路:对电场和磁场进行曲面和曲线积分,得到相应的源。学科适用范围体现了不同思维,如电磁学规律是基于宏观的分析,量子力学是处理微观世界的规律,具有完全不同的研究思路和适用范围。以电磁波发射为例,电动力学基于LC振荡,量子力学电子跃迁。对比讲解对构建知识体系和正确应用很有益。形象化表述是构建物理图像的主要方法之一,如在光学中讲述菲尼尔圆孔衍射的光强空间分布规律时,可以采用半波带法、矢量图解法等进行分解,达到获得清晰物理图像的目的[13]。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构建物理图像,可分为重建性和探究性,通过实验再现物理知识或根据预设要求通过实验得到结果。
3教学措施和效果
为了有效开展物理概念教学,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主要涉及到:分组讨论式教学、改革考试方式、推行非标准化答案、重建基本概念、推荐内容丰富的教材和参考书、加强实验教学等。分组讨论式教学是创造机会使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提出背景、必要性、可以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在争论中增强对概念本质的认识。典型问题有:物理概念需求背景、自我设想和构建、解决问题程度和预期目标、现有物理概念对比等。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在考试中对基本概念的描述正确率大大增加,平均得分率由72%提高到83%。非标准化答案旨在锻炼学生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围绕物理概念进行问题设计,采用多种表述方式进行分析。采用撰写论文形式进行考试,要求学生通过文献查询、收集信息等方式来阐述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全面锻炼学生能力:信息查询、归纳总结以及写作表述能力等。考试成绩比重由原来的15%增加到30%,更能体现学生能力水平。随着学习不断深入,需要通过扩展物理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对新事物及其特性规律进行描述。如随着激光光强的增加,对材料的光电离会由单光子电离扩展到多光子电离,由线性光学扩展到非线性光学以及激光等离子体物理[14]。推荐内容丰富的教材和参考书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如原子物理教学中可推荐杨福家的《原子物理学》[15],该书图文并茂,有很多经典故事,同时设计了很多启发式问题,使用者反映良好。光学教学中可推荐冯国英、周寿桓编写的《波动光学》[16],该书内容丰富,主要物理概念和定律后面附有Matlab应用实例,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和形象化理解物理概念。另外,美国学者ArtHobson编写的《物理学的概念与文化素养》等,都能为物理学概念的学习提供很好的参考。
4结语
物理学概念是物理学发展和前进的基石,体现了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反映了为了解决问题提出的新思维和方法,表征了物理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物理学概念学习主要体现在基础知识的掌握、科学品质和精神的培养、科学素质的锻炼等方面。从教学方法上需要从构建物理图像出发,结合物理学史的引入,激发学生主动性,达到全面掌握物理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目的。具体实施方式上,可以结合考试改革、非标准化答案、推荐优秀教材等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包景东.理论物理教学应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上发挥作用[J].大学物理,2014,33(1):1-5.
[2]张玉峰,郭玉英.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建构物理概念的若干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5,5(35):99-102.
[3]秦吉红,梁颖.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应加强科学素养的案例剖析:纪念黄祖洽先生[J].大学物理,2015,34(2):15-18.
[4]乔通.科学教育中重要概念教学的国际比较研究:以“力学”概念教学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5,5(44):118-124.
[5]甘永超.波粒二象性研究中的历史学与方法论思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3):90-95.
[6]孙会娟.熵原理及其在生命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3):1-4.
[7]濮春英,周大伟.大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3(3):47-48.
[8]吴波.物理概念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3,23(6):23-28.
[9]杨振宁,汪忠.麦克斯韦方程和规范理论的观念起源[J].物理,2014,43(12):780-786.
[10]雷蒙德•塞尔维,克莱门特•摩西.近代物理学[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5-106.
[11]申先甲,李艳平,刘树勇,等.谈谈物理学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大学物理,2000,19(11):36-40.
[12]李明.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探讨[J].大学物理,2005,24(12):48-50.
[13]吴颖,徐恩生,罗宏超.振幅矢量法与半波带法分析光栅衍射的比较[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5,22(1):70-73.
[15]杨福家.原子物理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218-219.
【关键字】初中数学 数学概念 方法分析
概念是学习初中数学最为重要的一项基础知识,是数学学习的起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构建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初中生自身数学学习效果的好坏、解题能力的高低都和数学概念的掌握和理解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作为初中数学老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概念的学习,重视数学概念在整个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概念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数学概念的主要教学方法分析
数学概念是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起点,也是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知识点之一。在初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包含了非常多的数学概念,在进行日常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恰当地使用数学方法将数学的概念进行灌输,可以使得学生比较轻松地获取数学概念的相关模型,产生比较好的数学学习效果。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概念的导入。通过实例导入概念贴近生活,同时也比较容易理解。加之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在生活中找到实例,这有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进行很好的结合。比如在学习正数负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去观察天气预报中的零上零下度数的说法。在学习几何中的对称图形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中蝴蝶。在进行旋转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去观察汽车的运动等等。这些生活中的实例能够让学生对数学课本的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概念的复习中采取例比方法进行学习,可以有利于以旧换新,从而寻找出差异。数学学习中是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的,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与旧的知识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有效地建立起新旧知识的关联性。比如对于等边三角形概念的推导就可以通过之前所学过的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来进行演绎和推导,这些方法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对旧知识进行复习,有助于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
二、重视对数学概念的课堂应用
数学概念是一种针对于数学语言所产生的理解和认知。因此,在对数学概念进行学习的时候,重点在于对数学语言进行转化,从而有效地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在日常所进行的数学概念的学习应用中,老师要教会学生对于数学概念进行数学符号的转化。比如在进行有关圆的数学教学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很多学生对于圆已经非常了解,但是对于概念却不够理解,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认真细致的对于“定点、定长”这些概念的讲解和分析,从而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
三、加强对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学习理解应该是在学生对于数学概念有了初步理解之后的高级阶段。在这一阶段,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对于概念的准确性以及严谨性进行透彻的理解和分析。例如,自然数仅仅只是我们学习数学中的一个概念,而之后我们又会接触到有理数以及实数等等的概念。有理数和无理数包含于实数之中,也就是说实数的概念要比它们大。同样,我们在学习四边形的时候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数学概念的外延以及内涵表现的则更为明显。有且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则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且四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则是长方形,两组对边平行且四条边都相等的,且有一个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通过老师对于数学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讲解和分析,能够在各个类似的数学概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更好也理解数学概念知识,同时也可以理解概念之存在的联系,对旧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
总之,数学概念在初中数学知识中十分重要,所以,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数学概念的学习和理解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不断地去培养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独立分析与认知的能力。同时,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去探索和发现更适合本班级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思路,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概念,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60(2016)03-0236-01
生物概念是学习生物学科的最关键要素,是攻克生物学科庞大知识体系的坚实基础。教师作为学生的学习向导,应擅长运用各种概念教学法,针对不同的概念,选择正确的概念教学方法。
1运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1.1提高有效教学准确定位概念,选择恰当的概念教学方法,利用较少的时间、物力、精力,取得高效的教学成果。探索、研究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有益于广大教师提高教学质量。1.2学生易于理解抽象复杂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各类生物概念教学法,能够让学生轻松的理解某些抽象的、易混淆的概念(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组等)[1]。1.3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知识大都以概念为载体。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式”讲授的课堂难免会显得沉闷。但采用生物概念的教学法,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例如:精美的概念图网、生动的概念模型、精彩的演示视频等。
2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方法
2.1四种基本方法:归纳法、演绎法、迁移与矫正法、种属解析法(1)归纳法分为举例证明,总结概念、实际运用概念、修改完善概念三部分。在高中学习“内环境稳态”概念时,教材是通过让学生了解人体体温测定、变化规律之后引入内环境稳态概念的[2]。尽管如此,学生还是不理解各器官系统是怎么保持体温恒定的。这种情况下,教师可结合实际生活举例,探讨一年四季中哪些器官参与并如何保持体温恒定。另外,还可对学生发烧时的体温状态作分析比较。借生活经验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例子=>新概念=>完善概念(2)演绎法演绎法可以赋予某些概念以形象,可以方便学生直观的理解概念。在学习呼吸作用时,“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组成了“呼吸作用”。反过来,由“呼吸作用”也可推导出其他内容,这样利于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已有概念=>新概念=>巩固概念(3)迁移法与矫正法迁移法与矫正法由已知概念、举例说明、形成新概念、修正概念四个部分组成。如在讲遗传、基因的时候,教师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概念,构建“遗传”概念。已有概念=>举例=>引入新概念(4)种属探究法种属探究法以概念为载体,并对其深入分析。在学习“渗透作用”时,可以用种属探究法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渗透作用的种属之一的半透膜开始学习,进而使其学会整个概念。可以利用种属探究法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群落”“、染色体组”等。
2.2三种辅助方法:比较法、类比法、概念图(1)比较法将不同的概念进行异同比较来加以区别、记忆。对于难以区别一些概念“(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等),教师可以专门做些对比表格。(2)类比法通过把新的概念与学生熟知的概念、事物类比,以使概念通俗易懂[3]。在教学生“免疫系统”的时候,可以把“免疫系统”类比为“国家”;把“淋巴”类比为警察等。(3)概念图概念图的特点:直观、形象生动。学生利用概念图可以将知识系统化,便于有序学习理解。如图1:结束语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需求、教学环境条件对概念教学法做出恰当地选择。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不断探索、分析生物概念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生物学科学习、应试助力护航。
参考文献
[1]刘胜英.关于高中生物概念的教学方法探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5,(10):203.
[2]许忠浩.例谈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方法[J].学周刊,2014,(17):199.
但是眼科学的临床医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青光眼是较难为医学本科生掌握的内容,因为该疾病缺乏直观的病理性改变,视功能的变化又与前房角等眼压相关解剖距离较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太容易对青光眼的概念做比较完整清晰的阐述。我们尝试利用词源分析和关于青光眼定义的变迁结合的方式,来说明各种类型青光眼的临床特性,在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反应:
1以词源学方式解释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征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类以眼压升高时,前房角关闭为特征的疾病。其发病的解剖基础为眼球直径小、前房角狭窄、晶状体因年龄关系体积增大,因此在亚洲地区的中老年女性多发。急性青光眼分为临床前期、先兆期、急性发作期、间歇期、慢性期和绝对期[2]中急性发作期的症状是该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一旦发作,症状上表现为剧烈的眼胀、视力急剧下降,伴有同侧头痛、甚至恶心呕吐,患者难以忍受,因此不会被忽视。体征上,因为眼内压的急剧升高,导致球结膜高度混合充血,角膜雾状水肿,瞳孔括约肌麻痹后散大。因此眼球在外观上因为角膜水肿和瞳孔散大后虹膜颜色观察障碍,加上球结膜的红色充血反衬,显示角膜区域呈青灰色而且朦胧发光的外观。 “青光眼”这一称呼就是对这一改变言简意赅的高度概括,描述性的命名,青光眼在中医又叫绿内障,或风内绿障。其中“绿”表示了上述的角膜外观变化,“障”描述了该病会导致视功能的障碍,“内”则提示了导致视力障碍的原因是来自眼球内部,以区别翼状胬肉、角膜翳等眼表异常引起的视力障碍,“风”在中医中往往被认为一些急性疾病的来源,这里提示了这个疾病起病急剧。
通过我们的实践,发现以“青光眼”、“(风)绿内障”的名词来解释急性青光眼的急性发作期,不但能使学生从他们耳熟能详的名词来记忆该疾病的临床症状。
2通过青光眼的定义的变迁介绍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征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一类与遗传相关、病因不明的青光眼。因眼压升高时房角任然开放为特征。在发达国家流行病研究中一直占据永久性致盲疾病的前三名,但最近以社会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发现[3],无论是在城市人口,还是农村人口中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率可能高于闭角型青光眼,大于80%的患者因未被诊断而延误了治疗。这种延误的结果与医疗环境和社会环境差异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是决定性的,绝大多数病例被漏诊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该疾病不像闭角型青光眼,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征为隐匿性发病,开始时表现为眼内压间歇性轻度到中度升高,眼内压的升高随着病程延长而缓慢升高,此时患者也适应了这种中度高眼压状态,因此在全病程中患者可以有轻度眼部不适或无任何临床症状。伴随眼内压的升高,患者会出现不可逆性的视网膜神经纤维的丢失,视神经逐渐萎缩,视功能永久性丧失,最终致盲。但是因为隐匿性起病,视力丧失过程缓慢而不易被察觉的原因,和医患双方对该病的了解和重视程度不够。因此,重视该疾病在临床医学本科生开始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该疾病的教学一直是眼科教学中比较困难的部分,因为没有特征性的临床改变,眼压改变的因素在于前房角,病理性变化在视神经,解剖学上的相关性亦不易被学生理解。我们尝试以历年来人民卫生出版社《眼科学》中关于青光眼的定义的变迁来强调眼压、视神经和视功能(视野)的相关性。其内容如下:是指眼内压力间断或持续升高的一种眼病[4];具有病理性高眼压合并视功能障碍者即称为青光眼[5];具有病理性高眼压或视血流灌注不良合并视功能障碍者即称为青光眼[6];具有病理性高眼压足以引起视盘凹陷、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者称为青光眼;当眼球内的压力(眼压)超过了眼球内部组织,特别是视神经所能承受的限度,引起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时,称为青光眼[7];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之一)[8]。
通过这一系列定义的变化,不但强调了眼压、视神经和视功能(视野)这三者在开角型青光眼中关系的重要性,而且还能告诉学生,对任何一个疾病的认识,都是需要不断的深入研究,才能一步步地揭示真理,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而是要有一种探索的精神来面对临床医疗的学习。
3小结
眼科学的教学、诊断和病历记录形式一直是形态学为主的方法,但是仍然有一些需要理解的抽象性的内容,青光眼的概念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尝试使用通过对青光眼的中医释义和对青光眼名词解释的变迁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容易的方式来理解和记忆该类疾病的临床特征,尤其是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众多的科技手段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眼科学》的教学和临床中,以往需要笔记、粉笔和挂图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完全被淘汰。但是,还是需要在技术进步的同时,积极探索多种模式,来对应不同特点的疾病,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各种疾病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记忆和掌握。
参考文献:
[1]吴晋晖. 如何做好“青光眼”课堂与网络相结合的教学设计[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1):59-61.
[2]Liang YB, Friedman DS, Zhou Q,et al. Prevalence of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in a ruralChinese population: the Handan eye study[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11,52(11):8250-8257.
[3]上海第一医学院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学教研组.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340.
[4]中山医学院.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07.
[5]毛文书.眼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16.
[6]毛文书.眼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07.
[关键词]物理概念 等效 深化巩固
在新课标下,中学物理的概念的形成尤为重要,物理基础知识包括物理现象、概念、原理、定律和公式等方面,而其中首要掌握的是物理概念。因为它不仅是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定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所以,教学中引导学生搞清物理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一、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它包括二大类:
其一是只能定性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基本物理特性和性质。如:重心、简谐振动、电磁波等等均属此类。
其二是不仅能定性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基本物理特牲和性质,而且还能定量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基本物理特征和性质。如:力、加速度、功等属此类,我们把这一类通常又叫物理量,对于第一类只能叫物理概念,而不能叫物理量。
物理概念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概括性,因此,教学中教师对其比较重视,下面我从概念的引入、形成、定义、表达式、深化和巩固几个过程谈一点如何重视的体会。
二、概念的引入
1、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迫切性
教师在讲一个新概念之前,应当明确指出,不引进新概念,已有的知识已经不能概括我们正在研究的事物特征。
2、运用旧知识进行类比,引入新概念
物理知识是比较系统的,不是彼此孤立、毫无联系的,也就是说前面学的知识,不仅是学好后面知识的基础,而且往往可利用学过的知识来引入一些学生容易出现理解上错误的概念。如“浮力”概念的引入,如果从生活中的简单事例“木块能浮在水面”上来引入的话,学生易感觉到浮力似乎是一种特殊的力。如果我们从已学过的“二力平衡”出发引入“浮力”概念,就不会出现上述错误,方法是让学生通过观察静止在台面上的木块,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而平衡,类比静止在水面上的物体也受到重力向上的托力的作用,进而引导学生比较“木块能浮在水面”和“船能浮在水面”等学生生活经验中的事例,找出共性,概括出“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一个向上的托它的力,这种力叫做浮力”。
3、利用旧概念的深化引入新概念
在旧概念不能确切描述已有的现象时,教师还可利用学过的概念,加以引导深化,从而引入新概念,这样,可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对新概念留下深刻印象。例:利用“速度”引出“加速度”来。在学生学过匀速运动后,他们对于公路上速度不同的车,都能做出某个速度快,某个速度慢的判断,如教师问:汽车、火车急刹车时,“速度”怎样呢?回答:“慢慢减小”,显然,这个回答不能确切反映“速度”的变化量,那么要描述这个变化量,引入“加速度”这个概念就解决了。
4、由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引入新概念
利用生动的演示实验,恰当地启发性设疑,引入新概念,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人入胜,使一节课一开始就搞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5、纠正原有错误概念,引入新概念,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原有的概念,而且对新概念印象比较深刻。
三、概念的形成
1、通过多个实验,找出共性形成概念
自然界的事物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和运动形式,即有个性,而有些物理概念,就是在研究了多种具体事物的个性和过程后,弃去非本质的,找出本质的、共同的东西而得到的。
2、透过现象,抽出本质的东西形成概念。
有些物理概念的本身,就是描述有关物理现象的本质和特点的,对这一类概念,必须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找出其主导作用的、具有决定其本质的东西。
对不能用实验直接演示出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可根据生活中的一些事实或某些间接实验,进行假设推理,形成概念。
4、运用类比,温故知新,形成概念
有些物理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在通常情况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直接给学生讲述,学生难以接受,我们如由分析看得见的现象开始,运用类比,可使学生较顺利地抽象出不能直接看到的新物理事实和概念,这样,对学生有着很大的潜移默化作用。
5、运用对比、比较的手法形成概念
有些物理概念,有相似之处,本质不同,而常被学生混为一谈,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大多数教师都重视用“对比“的方法,来讲清其形成过程,区别其异同点。这样,条理清楚,学生易接受,记忆力牢固。如位移和路程,速度和加速度,蒸发与沸腾,振动和波等等都是常用“类比”来讲述的,这里不再赘述。
6、运用比喻,使概念形象化
对于缺乏直观性的概念,恰当地运用比喻,把科学性与通俗性结合起来,变无形为有形,使之形象化。但“比喻”所应用的毕竟是另一事物,它不是所讲物理模型本身,所以在应用“比喻”之后,一定要明确指出:“在那些方面两者可以相互模拟,而在哪些方面两者之间有质的差别,以免概念被曲解。
7、运用等效方法,形成概念
用等效法处理某些概念的过程有二种情况:
其一,是人们注意到两个不同的物理过程(现象)在某一方面,有共同性或相同结果,在解决这一物理过程中的某个方面问题时,就可用另一物理过程代替它,同时也能对这两个不同的物理过程的物理实质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其二,人为的选择较为简便的处理方法,去处理一些物理过程,以获得其方面相同的结果。但并不涉及物理过程的物理实质。例:合运动,合力,重心,电路,总电阻等等,都可用等效法来处理。
8、掌握概念“层次”,不能引得过深,还能使学生听懂,又不能在某“层次”上把概念讲得绝对化
四、对概念的定义
在引导学生形成概念之后,接着教师的工作是如何对概念下定义,教材中对有些定义已做了精辟的阐明,而有些要领还须要教师来完成,完成定义教师除引导学生深入到事物内部揭示事物的本质,把本质用精炼的语言,清楚、准确地表述出来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定义不能循环,就是说不能用被下定义的概念来下定义,即不能在下定义部分中出现被下定义的概念。例:不能说“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的科学”。
2、定义必须是相应相称的。就是下定义部分与被下定义部分的外延要相等。例:不能说“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现象,性质及其规律的科学”。也不能说“物理学是研究力学的科学”。
3、定义必须清楚、明白,不能用比喻。
4、定义不能是否定判断。
对于课本上的定应急,讲解时应注意,充分发挥课本的作用,不应随便另用其它表达式,还应注意定义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所谓科学性,是对定应急表达准确,讲解正确,论证确切。
五、概念的深化和巩固
1、对初次接触的概念,不要求学生一次“弄通,应逐步的了解深化”
掌握一个物理概念要有一个逐步深入,逐步完善的过程,对于一些比较复杂,难理解的概念,不能要求学生一次弄通,只有通过反复使用,从不同角度多次接触或采用小循环的方式,使学生逐步地融会贯通。但多次出现同一概念时,不能做原地踏步式的简单重复,应将概念放到与它相关的规律中去,在不同的条件和要求一来加深、巩固。
2、基本概念的讲述与图象有机结合起来
有些物理现象和过程直接可用图象反映出来,有些现象和过程我们按照其规律间接地做出图象来,因为用图象反映规律更为直观、形象,易为学生所接受,使规律系统化、完整化,而且思路更为清楚,因此,把概念融会在图象中讲解,便于概念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