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混合式教学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混合式教学是教育领域的新名词,它由网络学习(E-learning)的概念发展而来,以指导发现学习理论(guideddiscoverylearningtheory)为基础。对于混合式教学,国内外学者围绕其理论基础、方式、目标和效果给出了一些定义。Driscoll(2002)认为混合学习指的是四个不同的概念:结合或混合多种网络化技术(如实时虚拟教室、自定步调学习、协作学习、流式视频、音频和文本)实现教育目标;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利用或不利用教学技术产生最佳的学习成果;将任一种教学技术(如video、电影等)与面对面的教师指导的培训相结合;将教学技术与实际工作任务相混合或结合,以使学习和工作协调一致。何克抗(2004)教授指出: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的主导作用,也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王莹(2006)认为:在混合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英语教学过程中兼顾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强调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混合式教学借助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因材施教,可以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广泛结合,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结合混合式教学的理论依据,笔者认为,混合式教学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混合,如学习方式的混合、学习资源的混合、学习环境的混合、学习理论的混合等,只要教学系统要素中的任一要素是混合的,都可以称之为混合式教学。我们研究的重点应在于如何混合这些要素,使其实现最优化,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本文从混合式教学的概念出发,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和其优势。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1.教学方法的混合
20世纪初以来,外语教师一直在寻找最佳的语言教学方法来帮助学习者尽快地掌握目的语。在各种语言学流派的影响下,听说法、情景教学法、自然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相继出现,这些教学法开阔了语言教学的视野,推动了外语教学的发展。但从外语教学实践来看,它们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有效地掌握目的语的问题。过多地依赖或推崇某一种教学法的做法往往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上产生某种偏差,甚至造成一定的负面作用,这不利于外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罗立胜等,2001)。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将多种教学方式混合使用,发挥其各自的优势,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混合
“以教师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和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但是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逐渐发展起来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的“学”,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导致教学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可以采取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授知识,还要在课外引导、监督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学生也不再“被接受”知识,而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3.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混合
混合教学模式中的自主学习是指传统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等自主学习和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的讨论、信息检索和处理、资料共享、成果展示的自主学习(李蕊丽等,2006)。合作学习是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通过相互讨论、帮助等方式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学生首先可以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可以形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同时,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提供大量共享资源,并制定合作规则,实现合作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4.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混合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对英语的考核方式往往是期末考试的形式,一张考卷就决定了学生的成绩。而混合式教学中,我们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在线讨论、课后作业、在线自主学习等六个方面,占评价的50%。通过网络平台来监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从而获得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终结性评价包括口试和笔试两部分,将口试和笔试的内容与网络学习内容相结合,拓宽考试内容的范围。
三、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关键词:多模态;混合式学习;微课
一、引语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从PPT多模态演示教学发展到了基于微课的多模态外语混合式教学。有学者将微课定义为针对单个知识点、短小精悍、以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这种定义明显是有问题的。[1] 首先,微课与PPT课件的主要区别是它不仅仅只是给教学提供支持的学习资源,而是包含按教学目标安排的学习内容、教学活动和学习效果评价等的具有完整教学结构的课程。其次,微课的表现形式并非只是视频,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选用所有的多媒体形式。在这两点基础之上,微课具有点状、碎片化、小型化等特征,能满足移动的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的特点。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或混合式教学将学生自主的线上学习与传统的教师课堂授课方式结合,充分发挥数字化学习与传统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以高校公共英语的《大学英语》课程为例,目前的读写或听说课程慕课资源以及微视频教学资源多但不成体系,教材版本差异或学生群的英语基础和教学目标定位不一,在实际的混合式教学中直接可用的微课资源甚少,为保证教学效果,大多需要任课教师在了解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基础之上自主制作微视频课件。用于混合式教学的微视频制作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一大挑战,也是对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冲击,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对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具有推动作用。本文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探讨多模态外语混合式学习的微课视频资源的制作。
二、微课内容设计
一般而言,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流程是包含语言知识讲解和课下任务布置的微课程制作,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微课程以及课堂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和教师提供帮助和指导的知识内化过程三部分组成。但是微课的内容设计还可以包括课前复习、新课导入、讲解知识、巩固练习、学结、知识拓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等。就《大学英语》课程而言,在设计微课内容时,首先要聚焦问题且主题突出,围绕各个主题进行学习资源的传递;其次要进行有效的知识点的分割。根据单元课文的教学活动流程划分为话题导入微视频、文章主旨与结构分析微视频、语言知识点讲解与练习、写作训练等等。
充分发挥多模态外语学习的作用,通过多媒体讲解、动画讲解和视频剪辑等多媒体形式进行话题导入与背景知识介绍,使学生充分的熟悉话题,并且留下思考题目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输出性技能水平。通过教学录像、屏幕录制和多媒体讲解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文章主旨与结构的分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训练阅读能力。微课语言知识点讲解的可反复观看性和学习者可自主控制性符合掌握学习理论所提出的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和教学条件适应每位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那么学生们都可以掌握所学知识的观点。[2]
三、微课制作技术
总之,微课视频的制作方法主要有教学录像型、屏幕录制型、多媒体讲解型、动画讲解型和视频剪辑型等等。所有这些都依赖于制作者对以下软件的熟练使用:PowerPoint 2010,屏幕录像专家、Camtasia Studio、Snagit 等录屏软件, MovieMaker、会声会影、QQ 影音等视频制作软件,DV+白纸,DV+白板,录屏软件+PPT,手写板+录屏+PPT,等等。[3]用PowerVideoMaker Professional可将PPT转换为视频。屏幕录像专家是使用较广的视频录制软件,可将所有在电脑上的操作过程全部录制下来的同时录制声音讲解。拍摄教师讲解时使用DV+白纸或DV+白板简单便捷。在录制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必要的裁剪、添加字幕和特效等,否则将会视听不一致或音画不同步等等。为减少外语教师开发微课的技术障碍,需要开发集屏幕书写、微课录制、上传、在线预览、视频提示、视频内嵌式测验、视频标注、学习记录(云端学习数据及统计分析)、多终端支持等功能于一体的微课程一体化平台,这将成为未来微课发展的技术发展方向。
四、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其它注意事项
在微课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整个教学内容和活动都旨在引导和启发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因此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而要注意知识的学习过程设计。其次,微课的成功诚然需要能够吸引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不应过分的追求动态化的趣味性,还应目标明确、主题鲜明、内容简短,避免给学习者造成太多的记忆空间压力。最后,微课视频的录制成功需要选择个人形象较好且英语发音较好的老师,精品课程教师或教学名师等,这样保障讲解流畅、亲切而又自然。
[参考文献]
[1]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1).
[2]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
关键词:微课混合式教学教学方法基础医学概论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1(b)-0123-03
基础医学概论是为非医学专业开设的介绍医学基础知识的课程,通过学习医学基础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医学技术服务工作奠定医学基礎。混合式教学是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方法,通过将两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结合,可以将学生由浅入深地引向深度学习[1]。将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应用于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是将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是对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学习效果的显著提升,是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医学基础课程之间碰撞的火花。
1基础医学概论的课程特点
该校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授课顺序是:解剖组胚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开设该门课程的专业有市场营销、生物制药、食品质量与安全、医学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医学相关知识概念,培养学生的医学思维模式。教学目标是:构建学生医学知识结构,使学生成为各类医疗机构所需的有医学背景的技术人才。
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开设有其自身优势[2]:(1)融合多门医学基础课程,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有利于后续教学的开展。(2)让学生以较短的时间代价,掌握一定的基础医学知识,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3)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综合素质,使其能够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同时为其今后开展与中医药相关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同时,在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3]:(1)来自教学对象,基础医学概论开课对象是大学一年级非医学专业新生,对学习充满好奇,但医学基础薄弱,对医学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难度。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化繁为简,提高学习效率势在必行。(2)来自教学内容,该课程涵盖学科多,教学信息量大,知识跨度大,如何精选教学知识点,避免出现重复内容,并让教学内容相互衔接,是一项重要任务。(3)来自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老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重在教,学生重在学,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方法的转变,最根本的是从“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
要从根本上提升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效果,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为解决该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该学系课程组采取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根据教学对象特点及课程内容设置,在比较了多种教学方法后[4-5],尝试在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解剖组胚学学科中应用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2基于微课的混合教学模式
1999年,混合式教学(BlendedLearning)概念正式被提出,混合式教学的定义有多个不同的版本,但大体上都描述了以下3个方面的共同特征[6]:课堂教学方式和媒体传播教学的组合;传统教学方法和新型教学手段的组合;线上网络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的组合。近年来,一些教育实证研究表明[7]:与面对面的传统教学和单纯的在线教学相比,混合式教学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微课(Microlecture)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和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针对某个教学内容或学科知识点设计短小精悍的、制作精良的、具备情景化和趣味化的微视频。微课作为在线课程资源的一种形式,其特点包括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精简,教学主题突出,传播形式多样化等。
基于微课的混合教学模式可将师生面对面授课的优点和学生课前自主网络学习的优点相结合,将“教师教为主”和“学生自主学”的优势相结合,在教学活动中既能充分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在教学过程设计、交互支持以及学生评价反馈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8],因此基于微课开展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值得尝试。
3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的开展
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效果要取得根本性的提升,必须与教学方法改革联系起来,为解决该课程授课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该学系课程组尝试将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应用于该课程中解剖组胚学学科,试点班级为营销17班,该班级基础医学概论总课时为90学时,其中解剖组胚学36学时,生理学24学时,生物化学15学时,微生物与免疫学15学时,教学课时教学具体探索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确定课程教学规则
课程教学规则是教师教学的指挥棒,是学生学习的指向灯,包括课程教学过程的教学要求及相应的考核标准。对教师和学生双方面提出教学要求及任务准则,线上教学环节,要求教师课前给予学生学前问题,在中国大学MOOC网站上传课程资源;课中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解答问题;课后布置学习自测题,及时检测学习效果。学生课前思考学前问题,观看并学习微课视频;课中查阅相关网络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课后在线完成随堂自测题,及时总结,查漏补缺。线下教学环节,要求教师课前对知识点进行整合,设计并录制微课视频,针对学生提出自学要求;课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归纳、答疑、解答重点、解译难点;课后及时对每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学生课前在自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善于质疑;课中按时出勤,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帮助其他小组解决问题;课后温故而知新,针对重点和难点,及时巩固,总结提高。
考核标准包括线上及线下两部分,线上随堂测试占50%,线下阶段测试占50%,总分100分。
3.2具体教学流程
对传统的基础医学概论教学过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3.2.1构建微课,课前学习
课前教学采取线上自学方式。首先将解剖组胚学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构建多个教学单元,涵盖相关的知识点,针对每个教学单元录制微课视频,每个视频播放时间为8~15min,内含学前问题和参考资料,学前问题的设置需贴近生活,具有一定趣味性,如“激光治疗近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为什么会人老珠黄,它和黄疸病人眼球变黄机理一样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寻求答案。
任课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创建班级QQ学习群,在授课一周前,將微课视频资源上传至群内,学生通过观看微课、查阅相关资料、思考学前问题等方式进行线上自学,并通过完成自测题进行学习效果检测。通过课前学习,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认同感。
3.2.2分组讨论,课堂引导
线下教学指在教室完成的课程学习。每次课3学时,每学时40min。时间安排如下:第一学时,由学前问题导入教学,根据就近原则将学生每3人分为一组,设立小组长,小组成员围绕学前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学习体会,讨论过程中学生可随时查阅线上教学资源,最后小组长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第二学时前20min,师生展开互动,进行讨论,教师点评小组讨论结果,梳理学习重点难点,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第二学时后20min和第三学时由教师讲授课堂内容,将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授课模式相结合。
3.2.3总结归纳,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模式,学生通过重温微课视频,同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学习拓展教学资源,及时补充课堂遗漏,提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并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线上生生讨论、师生讨论,通过课后学习,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
3.3实施效果,评价总结
实践证明,将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应用于课堂,有助于增加学生课程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教学相长。
3.3.1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通过微课视频,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多个涵盖相关知识点的教学单元,做到精选教学知识点,注意教学单元的相互衔接,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针对性地解决该课程涵盖学科多,教学信息量大,知识跨度大的问题。
通过学前问题和微课视频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虽然会增加平时学习时间,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期末考试集中复习的压力,学生为更好地解决学前问题、参与课堂讨论,会认真阅读教材和学习资料、查阅文献,有助于养成查阅资料和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传统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不能做到深入思考,而混合式教学的分组讨论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团队合作的平台,在梳理和构建知识框架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做到对课堂的把握,对学生的引导,需要提前录制微课视频、充分了解学生情况、查阅大量课程相关材料,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3.3.2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虽然有众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9],比如说:如何确定线上、线下教学的时间分配,如何检测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效果,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互动讨论的主动性,如何充分调动教师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改革效果。以上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4结语
关键词: 混合
一、引言
高职英语写作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学生英语素养的关键。2007年9月教育部重新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指出: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基于混合式教学的高职英语写作模式,正是响应大学英语改革的要求,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体现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教学在教育领域的创新,使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向利用网络平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生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深度拓展的混合式教学方式转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理论,这使语言学者们认识到情感因素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仅仅关注如何教,还不能解决个体差异的问题。关注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培养可以树立他们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决心,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二、基于混合式教学提升自我效能的高职英语写作模式
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重视过程性写作已经成为教师们的共识。它的优势是传统的教师布置作文―写作―讲评的一稿写作所无法比拟的。研究表明,结合了自主评阅系统、生生互评及教师批改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更快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高职高专的应用文文体主要分为书信和表格两种。作文之前,老师可以通过课堂全班讲授,分析范文的格式、写作意图、写作技巧,使学生注意写作内容的完整、语义的恰当、词汇的丰富、文化的差异和行文的流畅。提供阅读背景知识,构建写作新图式。这个步骤能为学生其后的独立写作搭建支架,通过模仿,形成读写的正迁移。在讲解的过程中逐步扫清语言障碍,减轻学生的焦虑,增强写作动机。在充分的准备之后,教师通过在线自动作文批改网站布置新作文,系统自动生成作文号,学生使用手机端就可以登录网站查找作文号,根据要求完成并提交,实现随时随地的泛在学习。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更正拼写错误、中式英语、词语搭配,通过查找网站的语料库,获得高频词、同义词、反义词的指导。过程化写作中,学生提交的文章得到在线自动作文批改系统的实时反馈,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分数得到不断提高,提高写作兴趣。写作的成功能提高自我效能期望,今后对于此类文章的写作更有自信。
经过自主评阅系统反馈、修改后的文章,老师要求学生根据电脑配对互相批改。这次批改主要针对应用文格式、动词时态、名词单复数、主谓一致等问题。在互相批改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负责,纠错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形成浓厚的研究性学习风气。每次批改不同作者的文章,学生们就有机会接触到不同风格的作文,扩大了阅读量,利于学习他人在遣词用句方面的优点。同学互批,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交换意见,促进合作交流。经过多次实践操作,学生在评阅别人习作的同时,也不知不觉提高了自己的作文能力。班杜拉研究表明,人的自我效能感和期望值的提升来源于观察与模仿相似经历的榜样。
经过系统自动批改、学生互批后,教师根据批改系统的总结,分析全班共同的疑难、薄弱问题,解决谋篇布局、修饰润色等深层次的问题。教师还可以推荐优秀作文,让全班同学共同鉴赏、分析、点评。在这个阶段,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评价要能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模式等进行启发和指导。通过评价增强师生的情感沟通,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巩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三、混合式教学提升自我效能的高职英语写作模式研究
(一)研究问题
为验证混合式教学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有效性,本研究提出以下问题:混合式教学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写作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程度和他们的写作成绩是否相关?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是否有必要通过混合式教学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如何培养和加强?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受试对象为某高职学校2015级的6个自然班级学生,确定3个班级为实验班,3个班为对照班级,人数分别为126人。两个类型班级学生的学情相似,高考英语入学平均成绩相差不大。实验中,1、2、3班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学生先根据老师布置的题目在自动作文评阅系统上作答,按照系统提示修改作文,接着老师安排学生互评、修改,再上交给老师,老师最后再做讲评。4、5、6班采用传统教法,由老师集体上课,布置作文题目,收卷讲评。1个学期内安排8次作文,期初在2个组别都开展自我效能感问卷调查。期末在实验班对混合式教学法给予评价,主要了解混合式教学法是否有利于他们写作能力和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测量工具:1份高职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量表和2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作文试题。基于Shell等编制的写作自我效能感量表和Bandura关于自我效能的定义及测试方法,借鉴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李航编制的大学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量表(该问卷量表有较高的信效度),结合高职英语写作教学的实际情r做了适当的调整,包括写作信心感、努力感、技能效能感和自控效能感,共4个维度。问卷采用莱科特量表(Likert type scale),要求被试对象在五级刻度表上选择与自己实际情况最匹配的选项。1至5分对应了完全不适合到完全适合的五个选项,总分值区域在10至50分之间,总分值越小,表明其写作自我效能感倾向越低。
(三)数据收集和结果分析
1.数据的收集。本研究收集的数据有被试对象的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量表的有效信息及大学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写作成绩。主要分析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与B级作文成绩的关系及统计学生写作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各分数所占的比例。目的在于了解实验初期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程度、他们的写作自我效能感与写作成绩之间是否有相关性及相关程度如何。
2.结果分析。通过分析写作自我效能感统计的结果,我们发现252名学生在4个维度的10个分项中,选择效能感分值为5分的仅有21人,占总量的8%,4分的36人,占14%,这说明在写作信心感、努力感、技能效能感和自控效能感方面优秀的学生不多;而选择不确定的学生占了较大的比重,达到108人,占了43%,说明这些学生在自己英语写作成功的信心、写作技能等方面是比较茫然的;2分以下的学生占了35%。同时,经测算,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平均分仅为27分。从写作自我效能感平均分及各分值的比例可以得知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较低。
为检测混合式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我们还对实验班级和传统班学生进行了实验前和实验后的作文测试。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到,实验班级的学生经过1个学期的混合式教学作文训练,从格式、内容、词汇、语法、连贯到总分的平均分都比开学初有了提高,而传统授课班级总体进步不明显,甚至有些单项的成绩比开学初下降了。
期末的大学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写作结束后,我们针对实验班同学开展了混合式写作方式结果满意度调查。结果参见表2。
从调查评价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实验班同学对于混合式写作方式的教学改革是持肯定态度的,表示非常满意的同学每个选项都超过了一半。
四、结语
实验研究表明,混合式的高职英语写作教学确实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然而,开展混合式的高职英语写作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做好教师和学生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写作评估的培训,还要做好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英语写作自我监控策略的学习,处理计算机焦虑和网络经验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的教学理念、信息意识和课堂教学方法要与现代信息技术及优质数字资源相匹配。只有这样的混合式高职英语写作教学才能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美]A.班杜拉,著.缪小春,译.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司继伟.写作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展[J].心理学动态,2000,8(3).
[4]王天剑.焦虑和效能感与口语和写作技能关系的SEM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1):27-30.
[5]王远妮.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写作成绩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6]石晓玲.多媒体计算机与英文写作教学的改革[J].外语界,2001(6):22-25.
[7]唐芳,徐锦芬.大写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调查与研究[J].外语界,2011(6):22-28.
经济法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之一,但教学实践中却普遍存在师生缺乏互动、学生学习参与度低等问题,在经济法教学中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具备可行性和必要性。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新型的混合式教学,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打造随时随地的线上教学、灵活设计翻转课堂增加参与互动、在实践中引入模拟法庭等,即改变单一的固化的教学模式,构建实体课堂、网络课堂、实践课堂等多重课堂来组成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经济法;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互动参与
在高校经管类本科专业课程中,经济法几乎都被设置为专业必修课,但是目前在许多高校的教学实践中,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不理想,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学习参与性低等问题,课程“鸡肋”性质凸显。随着教育技术信息化和互联网工具的普及,大学生是率先接受并积极应用的群体,针对于他们的教学活动更是亟待改变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传统的授课模式,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多元互动、自主学习、依托技术成为当前高教中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热点,其中“混合式教学”便代表了目前教学发展的趋势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混合式教学的理念
混合式教学最早于2002年由美国学者斯密斯•J和艾勒特•马西埃提出,将E-Learning的纯技术环境与传统的学习理念相结合,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国内首次正式倡导混合式教学,给出了更通俗的定义:即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既包括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形式、互动讨论形式,也有学生课前课后的网络自主学习和集体实践环节等,既有教材书本知识的学习,也有网络资源的搜集,这种教学方式要求老师在课程设计和知识传递中,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使教学过程“线下”与“线上”有机结合。最终能让学生达到深层次的泛在学习状态,即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普适学习[2]。混合式教学强调在教学设计中要变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为“以学生学为中心”,既体现教师的教学主导性,不忽视传统教学的功能,又要构建新的课堂平台,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二、混合式教学应用在经济法课程中的优越性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面向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经济法课程在教学侧重点和培养目标上都不同于法学专业,但至今普遍的教学方式还是教师“灌输说课”,虽然加入多媒体、案例教学等,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仍然欠缺,经济法课程性质与授课对象等决定了混合式教学在经济法教学中有良好的适用性和优越性。
(一)有助于解决教学中学时紧张的普遍问题
在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中,经济法是唯一的法律课程,因此被赋予了过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学生的法律教育都被寄托于此课程,经济法内容本就繁杂,涉及多个领域的部门法,而为了向这些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普及法律知识,目前几乎所有面向经管专业的经济法教材都又加入本不属于经济法范畴的内容,诸如合同法、诉讼仲裁法、甚至民法总论的内容,教学章节“臃肿不堪”,教学时间却只有50左右课时甚至更少,面对完全没有法律基础的经管专业学生来说,学完所有章节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引入混合式教学,则可以把一部分教学内容转移到“线上”进行,或者让学生提前预习,节省课堂讲授时间,或者直接让学生课下自学,只需在线提交接受教师的网络评价检测,这种多重课堂的同时学习,可以缓解捉襟见肘的教学时量,同样学时下可以达到更多的教学容量,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效率。
(二)有助于解决教学中教材内容滞后的问题
法律课程尤其是经济法都会面对制度更新的问题,我国目前快速的市场经济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决定了相当长的时间里经济法的相关制度内容(比如公司、证券、社会保障等方面)会更新较快,而教材往往有一定滞后性,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某些章节不能依赖教材、内容需要修正的现象,而开放在线学习则无须顾虑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从网络中获得最新的法条、资讯,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库的及时更新为教学所用,能有效减少教材内容的滞后单一,海量的网络资源可以给予学生更大的信息量和最新的知识视野,对学生来说时效性与生动性兼具。
(三)有助于解决法律课堂中案例教学事倍功半的问题
案例教学已经成为法律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而案例的选择、问题的提出、环节的设计、时间的把控等都是需要教师考虑的因素。传统教学中,案例及问题一般选自教材或参考书籍,课堂上对于案例的陈述和熟悉就要花去一定时间,且案例往往老旧。而加入互联网工具,则教师可以事先从经济法的案例数据库或直接网络搜索最新的热点案例,按章节师生共享,上课时教师甚至无需事先准备,随机调取,或者要求学生课前了解数据库中某案例,课堂时间直接开展讨论,完成问题。教师可以及时更新补充案例数据,可以将社会热点、最新典型案件纳入其中,改变传统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耗时耗力事倍功半的局面。
三、构建经济法教学中的新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模式虽然是目前高教研究中的热点,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其适用仍应因课而异、因人而异。经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更强调的是应用性和启发性,避免过多抽象的法律原理的研究,针对目前经济法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性教学欠缺、课程内容设置不当等问题,引入新型的混合式教学,即改变单一的固化的教学模式,构建实体课堂、网络课堂、实践课堂等多重课堂来组成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既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和监控作用,又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热情,增加教与学各种形式的互动。
1.利用网络工具,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并重。
混合式教学的亮点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教师在实施课堂传统授课的同时可以开拓另一阵地,利用手机APP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随时学习。如今已有不少高校购买网络平台产品供教师登陆使用,教师把经济法中的热点案例、重要原理、可以由学生自学的内容,用文字或微课的形式放在平台上,或者把教学内容分章节和知识点录制成微课程,要求学生课下点击学习,教师布置作业和任务,学生要及时完成作业并提交到平台上,教师应对学生上传提交的作业进行评价与反馈,通过监控学生登陆时长、点击次数、提交作业等进行评测和排名,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另外,教师可以通过设立个人微信公众号或APP应用的方式,打造互动平台,把所需讲授的知识点或者是与经济法有关的案例视频、法律动态、学术研究做成专题,推送到手机客户端,学生只要关注该公众号,即可随时随地学习查询,并且可以和老师实时语音或文字沟通,便于提问和答疑,师生互动相较于传统更为便利和频繁,对于教与学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增加学生平时的碎片化学习,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更深层次的作用,可以模糊传统课堂界限,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桎梏,构建课上课下随时随地学习———即泛在学习理念。
2.实施翻转课堂,增加互动参与。
翻转课堂的理念最早由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教师提出:即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师生解答疑惑、汇报讨论的过程,即形成了一种“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的新型教学结构[3],也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一种典型体现。经济法课程自学性较强,又可以进行案例教学、分组讨论,因此比较适合尝试翻转课堂。首先,教师把本次授课的知识点讲解通过各种形式制作,或者让学生自行搜索下载相关资料,让学生提前在线学习,这些学习资料可以是教师自己的课件、录制的微课,也可以是网络开放搜索的教学资源、案例视频,对于抽象枯燥的法律原理通过各种形式更加生动、通俗的传达,保证学生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进入到课堂教学阶段,教师不必再重复理论,提出本课要解决的任务即实践案例,可以让学生对照理论尝试适用法律进行分析,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难度层次,案例先易后难,学生可以分组也可以单独陈述自己的判断和理由,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扮演旁听者和节奏的掌控者,必要时给予启发或者发起辩论,在知识的反复陈述和观点的反复碰撞中,尽量由学生自行得出接近正确的结论,最终教师回答疑问,强调教学的重点并布置下次翻转课堂的资料。当然这样的翻转课堂效果如何,关键还是教师应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对于课堂讨论中题目的设计、讨论模式的选择都应事先考虑,并预想整个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意外问题。
3.在实践课堂中引入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作为法律实践教学的常见模式,在许多法学专业里普遍设置,但在非法学专业中应用较少,在此加入模拟法庭的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度都是很好的途径,也能够间接督促学生掌握相应实体与程序法,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能够达到教学效果的生动方式。在经管类专业学生中开设模拟法庭需要注意面对几个问题:首先,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法律实务经验和法律原理知识,从模拟审判的案例选择、诉讼流程、法律适用、分组讨论、评析总结,都需要教师事先作出周密安排和精心设计,教师是模拟法庭活动背后的主导,把控好节奏和时间,在庭审中如果学生出现错误、卡壳等问题时,可就地分析纠正。其次,给学生充分的庭前准备。因为是非法学专业,学生应提前熟悉诉讼流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法庭旁听或者播放庭审视频,也可以布置学生事先从网络平台自行查找学习,在案例选择上可以选择经管类学生较为熟悉的公司企业、合同类的典型案例,若有教师本人经历或者的案件则更合适,对于案例涉及到的理论和法条,学生应理解熟悉。第三,角色分配的问题。鉴于模拟法庭参与人员毕竟有限,在角色分配上尽量做到全员参与,避免一部分学生只能旁听的局面,可以设置调解程序、一审、二审程序,每段程序换不同的同学[4],增加第三人、证人、鉴定机构、律师助理等出庭人次。最后,教师应注意庭审结束后的总结评价环节。从程序操作、司法文书、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点评和纠错,并给学生打分评级,作为课程考核评价依据之一。
四、结语即反思
总之,在经济法教学中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大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教与学和谐互动,提高教学效率。其具体的教学方法还可继续探索尝试,但是显然不管如何这种教学活动的成功,都需要教师精心的课前准备和设计,也需要依靠互联网软件技术,这对于教师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味着教师不光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与时俱进的学习教育技术,更新教学理念,实际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另外值得思考的是,针对于经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其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混合”应该并不仅仅是线上和线下两种学习形式的结合,即便线下,实践中也可以拓展不同类型的课堂和手段;而对于互联网,不管何时网络资源和各种平台之于教学只是工具之一,依赖或是拒绝都不是明智之举。当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备受推崇告诉我们,教学者应该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在教学环节、培养目标、实践应用等各方面,打破过去孤立、固化、单向的形态,构建更加开放、更加注重学生个性、更加有利实际应用的教学模式。
作者:王一帆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 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其亮,汪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4):27-30.
〔2〕孙刚成,王莹,杨眉.泛在学习视域下的个性化学习取向[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7):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