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改革的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自主学习
一、以前及现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课程改革的成效
在2000年之前,我国基本保持着老师讲、学生听的基本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创痛思想观念的影响,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得太大,学生缺乏了展现自身想法的勇气。另一方面,老师和家长从小就给学生灌输了数学死板这样的观念,导致了学生对数学这个学科产生了错误的认识。2004年,可能由于申奥成功的关系,使国人对国外的文化有了更深的接触,教育部门先后展开了各式各样的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文,勇敢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来很多人以为这个好的开端会带给我国教育体制天翻地覆的变化,可实际上在绝大多数学校,这次课程改革刚刚开始就偃旗息鼓,使得这次声势浩大的课程改革变得“雷声大,雨点小”。对于数学这个在大家眼里本来就比较死板的学科,本次课程改革的成效微乎其微。在近几年中,教育部门在之前课程改革的的基础上又推行了一次次的课程改革,在不断的努力之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数学的教育模式上并未取得太大的改变,为“考试而学习”的观念深入任性,在不断增加的竞争压力下,为了提高考试成绩,补课班、奥数班、特长班等课外补课方式逐渐盛行起来,警官教育部门尽量劝阻,却无法阻止其日渐扩大的趋势。这样的高强度学习环境,使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得到了提高,但实际效果与学生付出的努力却不成正比,甚至部分学生还出现了成绩下滑,讨厌数学等负面效果,使得学生对数学这个学科的兴趣直线下降。这个学科真的就这么死板、无趣、难学吗?数学教育难道就真的没有出路吗?
二、未来数学教育的改革方向及其可行性
要改变高中数学教育的难题,首先得改变学生及老师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观念,应先从教科书开始,多融入现代生活中的元素,把当代高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用到例题中,例如几何中常常引用到的泳池和水可以换成硬盘及其中的流动数据,各种动物换成机器人和各种现代机械,或者将一些重大新闻中的数据引用进去。教科书的改变工作量较大却也收效甚微,但这“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确实改变数学教育现状不可或缺的一步。在改变教科书的基础上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该结合现代思想观念做出划时代的改变。在近几年的课程改革中,很多学校鼓励学生自学并由学生讲课,期间其他学生发言之处不足和错误并适当补充,老师再做最后的总结,这样的学习方法是非常值得鼓励和推广的。可数学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毕竟多数人觉得数学难也不可能是无的放矢,随意在推行这种学习方法时也需要做出适当的变通。可以在学生讲课前,组织学生对预讲课程进行讨论,老师做出简要的补充,然后再有学生讲课,这样不但能减少学生讲课中存在的错误和遗漏,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课堂时间的浪费。所以讲课前的讨论总结是极其有必要的。由于教科书更新难度较大,所以学生能接触到的习题中也会很少出现令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在每个学习阶段可以组织学生出题,由老师汇总整理,去其糟粕,取其精髓,这些试题可用于阶段考试或学生的课余练习,再组织学生对老师挑选的例题进行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对教师因常期教学养成的思维定势进行补充,其中也必定会有一定的经典例题出现,弥补教科书不便于更新的不足。虽然部分学校部分学校推行了学生上台讲课的方法,但绝大多数老师只是让个别本学科的尖子生进行讲课,这其中有降低出错率的考虑,但对于推行学生上台讲课的学习方法来说是不可取的,首先,上文说到的讲课前由学生进行讨论,本就减少了学生讲课的出错率,并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作出了补充。另外只有个别学生上台讲课,对于一直没有体验亲自上台的同学来说与听老师讲课其实并无区别,长此以往并没有起到提高学期兴趣的作用。所以推行全员上台讲课才能达到这种教育方法的真正目的。由于高考体制及一些其他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得大多数老师只注重成绩较好的学生,甚至有老师或学校按成绩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的情况,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除了教学更重要的是育人,让学生在学校就戴上有色眼镜看人,对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古圣贤也曾说过有教无类,所以老师要起到带头作用,让学生知道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以致用,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相互学习,扬长补短,同时全员参与下也能为学生在解题中提供更多的思路。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且永无止尽的道路,而数学的课程改革也是改革中的一大难点。我国众多的人口和巨大的就业压力意味着高考体制还要延续很长的一段时间,高考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关乎一生的选择。在这个经济大增长,科技快速发展的年代,理工科的学生是未来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而数学是理工科的基础,所以数学课程改革关乎着每一个学生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高中数学教育会随着时间渐渐完善,最终形成拥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教育体制。
【参考文献】
[1]杨志文,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数学通报.2001(11)
[2]夏炎,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探讨,数学教育学报,2001(03)
[3]黄炎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原则,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08)
[关键词]文化学;中国幼教课程改革;方向性探讨;文化相对论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1-0001-04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均开展了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的大规模幼教改革。内地与特区遥相呼应的幼教改革是在中国对外开放、祖国的历史大背景下展开的,并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两地幼教事业的发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十几年来两地的幼教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自身的文化传统。本文拟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此进行反思。
一、从“文化普遍论”走向“文化相对论”
“文化普遍论”(cultural universalism)者认为世界上存在一种可以用来判断任何文明的普世价值,有一种可以推广到全世界的优秀文化。例如,某些西方民族相信他们的文明就是^类的最高文明,而许多非西方民族的人则认为自己的国家要想富强起来,就必须抛弃自己的文化,向西方文化看齐(庞朴,1994)。这种文化普遍论所宣扬的实际上就是文化的等级差别观、单一发展趋向论和西方文化优越论。文化相对论(culturalrelativism)则认为,每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不可替代的价值,适用于一切社会的超文化价值是不存在的。因此,文化相对论者主张抛弃欧美文化中心主义,他们认为任何文化的存在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主张尊重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文化相对论强调的是文化的平等、多元和相互尊重。
十几年来,幼教国际组织及相关国际会议在国际化、全球化的旗帜下推动了美国幼儿教育文化的普及与流行,同时也间接地促进了文化普遍论在幼教界的推行。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内地以及香港地区开展了以学习美国“先进幼教文化”为终极目标的幼教改革。然而在改革中,我们“虽然从客观上已经确立了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为本、一切以儿童发展为本的主流教育思想,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未必能做得到这一点,因而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念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Liu&Feng,2005;李辉,2005)。
对此,朱家雄(2004)曾在《中国20年幼教课程改革反思》一文中进行了反思。他指出,世界上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好的幼教文化,各种不同社会文化中应该会有与其相适宜的幼教课程,中国人应该也必然会发展出有自己特色的幼教课程。美国人类学家托宾(2007)也对美国幼教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泛滥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他以日本和法国幼儿园为例,对美国幼教质量观提出了挑战,证明所谓的美国标准(Americanstandard)并不是全球通用的,也不是可以超越文化界限的,而实际上只是一群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所持有的特定价值观的反映。当弱势国家接触到强势国家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时,弱势国家面临的将是一个复杂的两难局面:为了赢得全球霸权的认可,不得不对自己的教育系统加以改革;但同时,自己的优良传统及文化将难以得到传承。托宾(2007)进一步指出,中国学前教育界多年来力图通过邀请美国幼教专家来华推广建构主义、方案教学等方式来改革中国的学前教育体系,以期培养出一批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劳动者。他非常担心些舶来的西方课程会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产生矛盾与冲突,这与笔者近年来对中国幼教改革的反思不谋而合。 如今,凯茨、Rebecca New和朱家雄等人都开始对世界范围内的“瑞吉欧热潮”进行深刻的反思。托宾(2007)认为,“瑞吉欧的独一无二,跟意大禾懒酒和奶酪的独一无二是异曲同工的――它们所反映出的是其所在地的本土特色。这并不是说它们不能被外界的消费者享用,但它们在被大批量生产复制的过程中,很可能会丧失其最初引以为豪的特色。并且,在消费它们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消费其他消费者本土生产的产品,而不是用前者来取代后者。”朱家雄(2007)也认为,托宾入木三分的分析很有道理。他最近在《向瑞吉欧学习什么――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反思之四》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幼教界应该否定那种技术主义和拿来主义的学习方式,转而学习“瑞吉欧精神”。他认为,生搬硬套瑞吉欧课程的结果注定是要失败的,但我们可以学习瑞吉欧幼教人的精神,学习他们坚持45年不动摇、锲而不舍地发展自己幼教课程的愚公移山般的精神。
二、中国幼教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从DAP走向“3CAP”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导中国内地及香港幼教改革的另一思潮就是“儿童中心主义”,即内地幼教改革所推行的“儿童主导一切”的思想以及香港幼教改革所推崇的。“儿童中心论”。在儿童中心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国际幼教界特别是全儿教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Young Children,NAEYC)出现了以儿童心理学为尊的严重偏向。特别是在1987年,NAEYC颁布了《适宜0~8岁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的声明,提出了DAP(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即“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的概念。该声明还具体陈述了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的设计、计划和实施原则、师幼互动的质量、教育机构与家庭的关系以及对儿童发展的评估等方面的问题。DAP概念一是指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二是指教育要适应儿童的个体差异。NAEYC的声明所针对和期望解决的问题是明确的,即避免和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其理论依据似乎是充分的,即基于科学主义的儿童发展研究;其方法似乎也是可行的,即有规可循的具体操作条例。因此,在过去20年里DAP概念在世界幼教界迅速传开,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的追捧。
不过,近年来DAP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而且是来自美国人自己的挑战。于是,1997年NAEYC对其在1987年的声明进行了反思、修正和调整,承认“人们在未来的数十年中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掌握高水平的文字和数学技能,这些能力的培养是教育过程的关键性目标”,“儿童需要获得一个知识和技能的体系,而这个体系与科学、社会(包括历史、地理等)、音乐和美术、体育和健康等不同学科有联系”。从中可以看出,NAEYC在其重申和修正的声明中纠正了以往对DAP概念的一些错误解释,DAP并不意味着教师不要去教儿童,
也不意味着让儿童去控制教室活动;它并不排斥课程目标,也不主张由儿童产生课程;它能适用于所有的儿童;它并不主张课程就是儿童发展(朱家雄,2007)。另外,NAEYC在理论陈述上也对DAP概念进行了一些修正,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1)将“文化适宜性”(cukurally appropriatepractice)列为基本要点,与修正前的“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的另两个方面(适合儿童年龄和适合儿童个体差异)并列,作为NAEYC对“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概念的核心陈述。(2)在“建构主义”与“教学主义”课程哲学之间进行妥协,并将两者加以整合,例如NAEYC提出,“儿童可以通过自主建构增进自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可能从比自己能力更强的同伴和教师的教学中受益”;“儿童会在自发的、富有创造性的游戏中受益,同时也会在教师设计的结构化活动和教育方案中受益”,等等。(3)NAEYC一方面承认了作为课程基础之一的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提出要将这些学科知识转换成对儿童有意义的课程组织方式。(4)NAEYC将整合性教育看成是“使儿童学习更有意义的一种策略”,“整合的最主要目的是使课程对儿童更有价值”,主张通过主题或单元的方式对儿童实施教育。(5)NAEYC认为在实施整合性课程的过程中存在两大风险,一是有可能失去每个学科科目的独特性,二是往往会减少儿童的参与时间。当然,NAEYC也认识到,整合性课程计划如果不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就会蜕变成为快乐而无意义的活动,或是零星琐碎的东西。
NAEYC的教训可以帮助我们反思一些与中国内地和香港幼教课程改革有关的问题:(1)不能再以“儿童中心论”误导业界。(2)不能再以儿童发展常模(developmental norms)作为幼儿园课程设计的主要基础甚至是全部的基础。(3)不要再简单地讨论“该怎么做”和“不该怎么做”等问题,因为幼儿园教育实践是各种因素相互协调甚至妥协的结果。(4)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均对幼教实践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在变化的社会中,对幼儿园教育实践的思考要与时俱进。(5)在强调社会正义和公平的后现代社会里,要以多样性替代统一的质量标准,去发展幼教课程、实施课程评估和进行师资培训。(6)中国内地及香港幼教界应该提倡CAP(cultur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的概念,而不再是DAP。
近年来在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及教学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以严重影响田径课程的发展。本研究力图通过对田径课程改革诸要素现实与理想差距的分析,探寻在田径课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田径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旨在为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以促进未来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田径课程存在问题
田径课程目标难于实现。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应然目标与实然目标表现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课程目标的整体性较差。从课程论的角度看合理的课程目标要综合考虑学生、社会、学科和专业的需求,而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目标对职业和学科需求的关注多,对社会需求、学生兴趣和学科文化传承方面的需求有所忽视。课程目标缺乏连续性。田径课堂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并非是对田径课程目标的继续发展和深化,如课程目标要求培养教学能力,而课堂目标中的“三种任务”并未体现如何培养教学能力。田径课程目标未能体现层次性特点。这里的层次性主要包括田径知识的层次性和田径技能的层次性两个方面。田径课程各级目标陈述太过概括性和抽象性。这一问题在以往的田径课程目标研究中也有论及,另外从部分体育院校田径精品课程的教学大纲中也能得到进一步印证,诸如“掌握短跑的途中跑技术、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等”这样的描述出现在很多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有些田径精品课程中甚至没有课程目标的陈述。这种课程目标的差距,导致田径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教学实施及评价中出现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社会、学生、学科、专业的需求进行全方位调查,然后以各种调查结果为依据来确定整体、连续、系统、科学的田径课程目标体系。
田径课程内容较为单一。多数院校按照跑、跳、投三大类选择开设了短跑、跨栏跑、跳高、跳远、推铅球和掷标枪6个主要项目;中长跑、竞走、三级跳远、掷铁饼等项目作为介绍项目,所占学时非常少;撑杆跳高、链球等项目基本不做介绍。对各院校的田径教学大纲进一步分析发现: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所开设的项目基本相同,只是在具体项目教学时数分配上有所差异。近年来,我国不同类型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的范围在逐渐缩小,多数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以三大类6个项目为主干来选择课程内容。但是这三大类6个项目的内容能否满足学生需要、社会需要、学科需要和体育教育专业需要?能否实现田径课程的预期目标?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回答,就需要对田径课程内容的有效性做进一步研究。为此我们以课程内容选择原则和方法为理论基础,对田径课程内容的实然表现和应然表现之间的差距进行了分析。
为达到田径课程目标,在选择田径课程内容时需要关注社会、学生、学科和专业需求,使内容与目标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而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课程内容对学科完整性方面关注较多,对学生、专业和社会需求方面关注较少,从而导致田径课程内容与基础教育需求相脱节、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内容单一、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的产生,出现学无以致用现象。田径课程内容的诸多问题若长期存在,将会对课程目标的实现产生阻碍,同时也会对田径运动的普及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社会需要、学生需要、专业需要及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做进一步调查,以了解上述四者的真正需求,然后按照一定的课程内容设计原则和方法对其进行选择,使田径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田径课程教学难于实施。从现有课程论中有关课程实施的研究发现,人们对课程实施的本质有着不同理解,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课程实施是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研究焦点是实践中课程改革的程度和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其二,课程实施就是教学。认为教学内在地包含着内容,课程作为内容,它是教学的内容,脱离了教学的课程是“空置”的内容,教学与课程是内在统一的,所以课程实施就是教学。目前在田径专业课程教学领域,人们主要注重教学方法、手段的探索,而对于田径课程实施的综合性研究相对较少。这就要求对田径课程实施中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教学环境、教学策略等要素进行系统研究,以便为教师提供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系,优化的教学环境,多样的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适宜的学习媒体。唯有实施环节得以保证,才能为课程设计方案的有效实现提供保障。
田径课程未来发展的方向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安全防范行业在我国发展迅猛,目前市场对安防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是安全防范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以培养职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融入安防及智能建筑领域相关标准规范,培养学生安装安防设备和调试系统的专业核心能力。
关键词 :就业;安防设备安装;核心课程改革;系统调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090-03
作者简介:汪海燕(1975—),女,浙江江山人,硕士,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安全防范技术专业教学与研究。
我国的安全防范行业迅猛蓬勃地发展,对安全防范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从目前安防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系统安装维护、工程施工管理、系统设计助理尤其是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等岗位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非常欠缺。目前的状况是安防系统安装完全依靠毫无专业知识的外包工或者普通施工人员,系统的调试也是由一些非专业人士完成,导致系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客户意见较多,安防企业维护维修率高,因此“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这门课程应运而生。
“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围绕培养学生核心专业技能展开教学,以培养大专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普遍存在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课程内容与企业、行业和社会需要结合不够、设计过程不合理等现象,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普遍感到枯燥难学,不能体现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因此,笔者针对课程应用实践性强的特点,结合高职教育的需求,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强化“任务驱动”思想,以各种形式的工程训练为手段,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设置
(一)针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需求分析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安防系统安装维护员岗位,由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分析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推演出对应的职业能力,如表1所示。
同时,在工作任务完成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环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意识、有计划地将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二)课程内容的设计
课程内容以“安防设备安装、系统调试”中的典型任务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工程施工中设备安装和系统调试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安装、调试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培养学生具备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和耐心细致的职业素质等。与来自一线的安防行业专家探讨,围绕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重点,以安全防范国家标准与规范研究为先导,确定教学内容,选取了入侵报警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视频监控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门禁控制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系统联合调试四个学习情境,再将每个学习情境分为与工作过程相匹配的若干工作任务。该课程以任务为教学单元,真正实现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方法能力,满足高职高专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具体学习情境与工作任务关系,如表2所示。
按照从情境任务技能训练的思路进行实验内容设计,在任务设计中,拟安排“任务目标、任务分析、相关知识、任务实施指导”四个循序递进的内容。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一)基于工作实际和学习规律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组织突破传统知识体系结构,按照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工作流程的要求,组织教学内容,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递进规律,由浅入深,组织教学,共设置了4个学习情境、21个工作任务。每一个情境的教学,每一个工作任务的实施,都按照实际工作过程进行体现职业性与实践性;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设计以面向具体对象的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任务为载体,按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流程要求,安排各项子任务,针对不同的系统其各设计环节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并随着教学不断深化,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工作任务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二)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结合
教学组织上采用现场教学方式,教师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展开教学,学生以下达的工作任务为目标边学边做。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融入不同学习情境的实施过程中,做到实践部分有理论支撑,理论部分在实践过程中消化和理解,把职业素养的养成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做”于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通过课程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学习的技能。
具体教学安排如表3所示(以学习情境1为例)。
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根据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在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实训室中采用“边教、边学、边做”现场教学模式。注重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网络化辅助教学手段相结合,充分利用实际工程案例和网络教学资源,使教学课堂得到有效沿伸。
(一)任务导向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安全防范典型各子系统制定一个安装调试任务,将安装的方法和要求及注意事项等内容融入到实训中,在实训操作中让学生具体体验理解相关知识点;采用“边学边做”、学做交替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通过安装调试任务的实施学会编制安防系统安装和调试说明书。
(二)分组讨论鼓励法
针对工程实施中的常见问题,设计讨论题目,分组对题目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安装调试方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灵活运用,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最后通过教师的总结,给出合理的结论。
(三)现场教学示范法
对工程安装调试的各个阶段环节(安装前工具准备、设备检测、现场安装、安装检查、调试)的部分内容采用现场教学法,使学生直接了解和掌握各阶段的工作方法、流程。边讲解、边操作示范,使学生熟悉安装调试的具体技法。
(四)引导文教学法
系统安装和调试任务相对设备安装与调试任务的工作量较大,难度也大,教师针对实施任务编写教学引导文,引导学生有效阅读系统技术文件,注重安装和调试中的工艺要求和注意事项,提高学习效率。
课程的考核方法
以考促学,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就业竞争能力,课程的考核以学生平时训练中的过程考核为主,采用操作技能考核和集中笔试考核相结合的形式。操作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安防设备安装和系统调试能力;笔试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在安防工程中设备安装和系统调试技术文件的制作能力。本课程的考核共分为三个模块:操作技能考核、笔试考核和平时考核。操作技能考核的标准,如表4所示(以主动红外探测器考核为例)。
结语
通过课程改革,让学生在各个工作任务的实现中强化安全防范系统的整体概念,使学生具有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能力,把理论基础知识与安防工程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目前在实践教学中已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复生,张芃,范文利.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1).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3]刘艳.案例教学法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5).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项目教学,数字电路
《数字电路》是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数字电路》的相关知识,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长期以来《数字电路》的教学过程是先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然后再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完成相关的验证性实验。但是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因此,需要对《数字电路》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如何实现《数字电路》的有效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如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数字电路》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起源于德国的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1],已经受到了全国各所高职院校的广泛关注。项目教学法是将课程知识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真实演练。在《数字电路》的课程改革中引入项目教学,不仅打破了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企业要求融于一体,达到了高职教育与企业生产的零距离,而且实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的办学宗旨。
一、项目教学法的优势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2]。事实证明,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注意力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并不是非常理想项目教学,他们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能力不强期刊网。《数字电路》中抽象的概念、繁琐的公式和缜密的推导很容易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数字电路》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实用性、趣味性、创造性的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你不想学习,我压你学;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为“你不想学习,我来引导你学;你不会学习,我来吸引你学。”项目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把技能训练与理论教学做到了有机的结合,无论是元件特性的分析,电路的焊接组装,还是项目的调试,故障的排查,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学生受到太多的限制和束缚,主要表现在重理论、轻技能,眼高手低。研究表明,项目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迈上一个新台阶,让学生把知识转变为技能、技能转变为技巧。技能、技巧的形成和完善,是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过程。在《数字电路》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元件的特性、电路的工作原理一般都是通过老师抽象的讲解来完成的。而在《数字电路》的项目教学过程中,是将课程的知识点转化为若干个完整的项目,它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企业要求融于一体,实现了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为了完成项目任务,学生就必须掌握元件的检测、电路的焊接、项目的调试、故障的排查等相关知识。在此期间,学生通过烙铁、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的使用,一方面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二、《数字电路》项目教学的设计
1、项目任务的确定
项目教学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中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传授是通过实施具体的项目来完成的。因此,在《数字电路》的项目教学中,项目任务的选取是项目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关键。项目任务的选取要以教学摘要求融入于四个阶段项目和一个综合项目之中,其项目任务的设计为:(1)三人表决器的设计与制作;(2)智力竞赛抢答计时器的设计与制作;(3)多功能数字钟的设计与制作;(4)循环彩灯的设计与制作;(5)脉宽测量电路的设计与制作。
2、项目教学的实施
项目任务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是一个学生全体参与的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在《数字电路》的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以项目任务作为教学单元[3]项目教学,采用分组方式,每组包含3~4名学生,每个项目应该按照知识结构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要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子任务的实施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充当技术支持的角色,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主要由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期间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时机对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逐步培养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项目实施的流程为:(1)项目导入;(2)师生共同分析项目,确定若干个子任务;(3)针对各子任务,教师引入相关的知识,工学交替,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步进行;(4)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依次对各子任务提出实施方案;(5)学生利用Multisim仿真软件检测设计的电路是否符合要求,待检测通过后,再依次完成各子任务;(6)学生把各子任务进行级联,通过综合调试完成整个项目;(7)教师推选优秀的项目成果进行展示,学生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8)教师引导学生对该项目所涉及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项目教学的考核
项目教学的考核注重学生在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综合能力的表现,主要以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考核其学习效果,期间可以引入企业人员的参考文献教学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测试方法等相关内容以书面形式给学生进行笔试,占总成绩25%,由教师批改后给出得分。
三、项目教学法中的注意事项
1、项目教学内容要体现企业岗位的要求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复合型人才,既强调人才的实用型、技能型,又注重培养人才的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创造能力和发展能力。学生作为准职业人,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在《数字电路》中应用项目教学法,不仅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模拟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还能提高学生对未来岗位的适应能力。因此,首先,教师在选择项目教学内容前,要走访往届毕业学生的企业,分别对各相关岗位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这些岗位的要求,如该岗位对知识的要求、对能力的要求、对素质的要求等;其次,针对《数字电路》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的工作过程作有机的结合项目教学,编制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教学项目,凸显项目教学法的职业导向、能力目标、任务引领、学生主体、实训操作等特点期刊网。
2、不是课程的所有内容都要采用项目教学法
随着项目教学法的推广,有些教师认为《数字电路》中的所有内容都应该采用项目教学法[4],其实这是一种对项目教学法的片面理解。项目教学法是以生产某一产品或完成某一任务来划分项目的,需要将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地联系起来。因此,《数字电路》中不同的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不同进制的转换上可以采用类比法,在布尔代数、卡诺图、真值表等基本概念上可以采用讲授教学法,在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集成电路的应用等内容上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思路是边学边用,教学要以“少而精”为原则,旨在引导学生先对项目感兴趣然后再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不仅熟悉教材,而且能够深入企业第一线,了解各岗位的技能要求,熟悉生产环节的工序衔接。这样才能合理选择《数字电路》中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要求和高职学生的特点采用项目教学法。
三、结束语
以实践为导向、注重课程内容要体现企业岗位的要求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在《数字电路》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现代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发展方向。项目教学法采用理论、实践相结合,分组教学、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协作、探索创新的全新教学模式,这与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面对数字电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数字电路》的课程改革依然任重道远,它还需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广大师生的反映来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朱幼娟.项目教学在高职课程改革中应用——以《数字电路》课程为例[J]. 科技信息, 2009,26(27):148-149.
[2]赵海永.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职业, 2011,18(8):39-40.
[3]楼平.高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项目教学法”探索与实践[D]. 浙江: 浙江师范大学, 2007.
[4]童相海,顾健.在“电工基础”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11,95(6):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