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

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

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第1篇

校本课程”简单地说就是以学校为根本,学校能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在对本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依据学校本身的教学特点去选用适合本校实施的校本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20世纪中叶,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兴起“校本课程开发”思想,它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全国范围内课程开展的一些不足之处,以学校为根本,开展课程研发,使课程政策的制定能够全民参与或者多数人参与,通常是由学校校长、专业科任教师、课程研究员、学生以及其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制定、实施和评估的活动。

当前大多数高中虽然有能力开设生物校本课程,但学校选用的校本课程的内容大多老套或者直接套用现成的网络资源,从而使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展不具有学校自身的特色和多样性。同时部分偏远地区的学校由于高科技信息设备的缺乏,他们也无法很好地开展生物校本课程。

二、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且有助于教师突破传统生物课程模式,机动灵活地进行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还能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教师对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容进行不断的再挖掘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同样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学生来说,能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由、全方位发展。

三、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随意进行,特别是对生物校本课程内容的选定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引起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兴趣,而且要有助于使学生掌握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知识,提高探究生命现象的能力,这就要求生物校本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自主性。在生物校本课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要赋予学生发展的主动权,给他们提供发展的空间,促进生命自由地、个性化地发展。

3.灵活性。在选择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灵活地作出内容、形式上相应的调整。

4.有效性。生物校本课程的教学要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这就要求生物校本课程与高中生物教材具有一定的衔接性,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积极性,体现出校本课程的意义。

5.因地制宜性。以教学资源和教学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应整合区域资源,这样才能使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能在生活化的基础上为学生所接纳和采用。

四、生物校本课程的总教学目标

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应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本门课程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初步概述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知识,阐明每个课题的背景知识;总结生物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尝试使用和操作一般实验器具和器材的技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实验操作并完成设计简易的实验方案;运用互联网、图书、杂志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立关注科学、关注生命的观念,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认同生物科学和技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生物学乐趣,养成质疑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生物校本课程教学内容选定

考虑到上述科学性、自主性、灵活性、有效性、因地制宜性的生物校本开发原则以及生物校本课程的三维目标,选择下面所展示的课题作为高中阶段适用的生物校本课程内容的一个参考。

生物校本课程课题三维目标:

1.课程内容:酸奶的的制作。知识目标: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了解酸奶发酵的原理。能力目标:尝试进行酸奶制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关注生物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2.课程内容: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知识目标:说出显微镜的主要构件和用途;了解显微镜的使用过程。能力目标:正确规范使用显微镜;尝试用显微镜观察简单的生物制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细心观察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课程内容:辨认校园植物。知识目标:了解常见校园植物在外观和形态特征上的差异;辨认一些常见的校园植物。能力目标: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运用和分享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身边的植物,进一步形成保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4.课程内容:叶脉书签的制作。知识目标:学习叶脉书签制作的原理。能力目标:掌握叶脉书签的制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制作叶脉书签的乐趣;养成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5.课程内容:观察果蝇的生活史。知识目标:阐明变态发育的概念;了解昆虫变态发育的生活史。能力目标:通过饲养果蝇,发展科学探究和动手实践能力;强化对信息加工、整合和处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昆虫世界的兴趣和学习生物的热情;体验观察的乐趣。

6.课程内容:干压花的制作。知识目标:认识花的一般形态特征;阐述花的基本构造。能力目标:尝试动手进行干压花的制作;绘制花的一般结构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7.课程内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知识目标:阐明种群和物种丰富度的概念;了解土壤中动物分布情况。能力目标:掌握采集土壤样本的操作技术;使用吸虫器目测估计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培养实践创新的科学精神。

8.课程内容:关注膳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目标:了解合理营养的概念;举例说明如何做到合理营养。能力目标:尝试动手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收集整理有关食品安全的资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健康饮食的生活习惯;关注食品安全;了解食品安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9.课程内容: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识目标:识别什么是生物性污染;概述生物净化原理和方法。能力目标:搜集整合生物与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提出一种生物净化的方法并设计实验方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深化保护环境、珍惜地球资源的意识。

六、反思与展望

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第2篇

(伊犁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

摘 要:我国西部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加上经济发展弱势,对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结合笔者调查研究体会,对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意义、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让我们能够进一步提升对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视度.此外,笔者还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及对策进行相应的讨论,以期为我国基础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131-02

我国西部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教育,受经济发展、文化观念、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相对滞后,无法将西部地区的体育教育特色充分体现出来.在基础体育教学课程改革要求下,和学校体育教学持续发展的需求下,西部地区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和利用势在必行.

1 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1 既突出办学特色,也有利于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实现体育教育的各项具体目标.因此,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体育教育目标的更好实现.另外,体育校本课程强调的就是特色性和差异性,不仅仅融入了学校所在地的体育文化特色,也融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比如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各类传统体育项目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将这些传统的体育项目应用于体育校本课程当中,不仅可以体现校本课程的地域特征,也能够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1.2 有利于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使中小学体育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也使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得以确立.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责任心便会随之增强,其课程意识和专业素质也自然会得到提升.而且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现,也能够为体育教师提供更加广阔的专业发展空间,使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1.3 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充分满足中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多样化需求.体育校本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力,能够更加深入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最有力诠释,注重对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培养,因此,更加有利于学生在体育方面的个性成长和良好发展.

2 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视

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同我国其它地区一样,实行的是国家本位的课程开发政策,在中小体育课程方面基本上是统一规范的.再加上学校成绩排名或升学等压力,很多中小学的校长和教师们,都习惯去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来组织体育教学.虽然部分学校在尝试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但由于受观念及思想方面的制约,校本课程受到的重视度不高.

2.2 教师主动性不足

在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体育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体育教师是校本课程的最终实施者,其观念和行为,决定着校本课程执行的好坏.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部很多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都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缺乏主动参与意识,这样不仅影响着校本课程开发的进度,也影响到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2.3 课程开发流于形式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其中包括课程问题诊断、目标拟定、课程方案设计以及课程选择等等.这些工作不仅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也需要专业团队的密切配合.但是从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西部地区大多数中小学,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过程中,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上缺乏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导致校本课程开发只是流于形式,无法达到真正的开发目的,自然无法充分发挥校本课程本质作用.

2.4 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目前西部地区很多学校,尤其是山区的中小学,在体育场地及设施建设方面明显匮乏,大多数学校都存在可供校本课程使用的器材、场地及设施不足的问题.有的中小学只是将校本课程永久的列在计划表当中,无法按期实施.在校外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由于教师在时间及精力方面的缺乏,以及学校资金保障的不足,对校本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更是少之又少.

2.5 开发与评价过于盲目

还有一部分中小学校,不能够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赶先进、赶时髦,为了出新出彩,在缺乏人力、物力、财力及专业化的理论指导下,盲目开发不切实际的校本课程.最终导致这些校本课程无法顺利实施,处境尴尬.在校本课程开发评价过程中,只要学生喜欢就行,学校给教师盲目的评价,教师给学生盲目的评价,却缺乏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正规的评价流程.

3 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该遵循的原则

3.1 健康第一的原则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应该遵循健康第一的原则.中小学生正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体育锻炼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会产生直接影响.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第一的思想尤其重要.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才能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和现实意义.

3.2 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以学生为本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之一,在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也应该坚持这一原则.将以学生为本,作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在校本课程编制与选择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重视学生兴趣爱好,让学生在校本课程中体验成功,才能体现出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所在.在教材内容选择方面,应该尽量从实际出发,深入挖掘西部地区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同时突出学校自身的特点.

3.3 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从学校的实际出发.通常对于中小学体育教学,国家课程往往能够体现出基础性和统一性的特点,而校本课程则突出了差异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因此,西部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应该在适应体育教学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尽量体现出地域特色,并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要,但必须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校实际.能够保证在发挥学校现有资源优势的同时,从西部地区的传统特色体育项目入手.比如西部回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木球、方棋、踢毽等等.

4 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对策

4.1 严谨的策划校本课程

中小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较强的工作,需要进行系统而严谨的规划和设计.因此,西部地区中小学校,应该通过必要的校本培训,让体育教师的课程观念不断改进,并形成正确的校本课程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成立专业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对参与课程开发的成员进行正确分工,最好能够聘请一些相关的专家来进行指导.同时在策划过程中,还要充分尊重体育教师的意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能动性,使校本课程最大限度符合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要求.

4.2 做好学校的情境分析

情境分析就是指从校本课程开发环境、开发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在环境方面,主要包括学校的内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包括学校体育教学经费、师资现状、学生特点等,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地域文化形态、经济水平、体育氛围等.开发资源分析主要包括,对校本课程的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以期做到切合实际.做好情境分析,是保证体育校本课程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因此,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应该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各项调查分析工作,以此来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效果.

4.3 做好校本课程的组织工作

体育校本课程组织主要包括对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内容、课程方案等进行确定.这是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最关键的一步,直接关系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成败.体育教师可在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的范围内,选择合理的课程内容,并将其改造、组合,使其能够个性化,成为能够教给学生的内容.这一工作应该以体育教师为主体,是校本课程开发对课程内容的优化选择.为了构建出科学合理的校本体育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学校还应该对优先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组织.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进行组织时,必须遵循符合实际,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4.4 处理好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

国家课程是国家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课程,是对学校及学生的基础要求,而校本课程则是在充分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利用学校独有的课程资源,由学校自主开发的,具有一定特色的课程.校本课程应该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应该立足于西部地区自身的教学资源和文化优势,在增强学生吸引力的同时,还担负着传承西部地区特色体育的任务.从根本上看,中小字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使课程能够体现出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独特性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价值,在保证国家课程的同时,推动校本课程不断发展.

5 结论

中小学是实施基础体育教育最主要的机构和场所,也是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最主要平台.在西部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充分开发校本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也有利于西部地区体育教育水平的提升.笔者认为,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有将体育课程目标放在首位,并能够与西部地区的地域特点、学校的自身特点及教学条件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体育校本课程教育功能的充分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晓华,西部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误区及思考[J].才智,2011(11):295~296.

(2)雷龙发.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1(12):35.

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第3篇

各国校本课程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当今世界各强大国家都强调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美国一旦意识到自己的某些落后,则把这归咎于教育,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兴起一股强劲的“学校改进”运动,一些教育团体和教育名家纷纷卷入校本课程开发;英国也坚持“教师教学本位的课程开发”,“课程设计最适宜的地方就是教育者和学习者教学的地方”。但是,校本课程开发在目前的我国还只是一个起点,究竟是什么因素严重地阻碍着我国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呢?以下谈些粗浅看法,以图抛砖引玉。

首先是体制。

统治集团的意志以及教育政策是课程设置的主导性因素。具体说来,古代的教育课程中,校本始终占着主导地位,教育也是以校为本。那时,国家也干预学校的教育,但主要是为教育立法,而不是干预整个教育的细节。历史推进到了近现代,由于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存在着潜在而巨大的推动能量,促进各国政府加强对教育的控制。尤其是在我国高度集中计划体制的总框架下,国家对课程设置的垄断性,行政课程几乎集中了所有的课程决策权,校本课程逐步走向衰落,即校本课程至少退居二线或者销声匿迹。

所以,我国校本课程的发展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各种体制改革的变化轨迹。校本课程的发展实质就是课程决策权的下放,也是教育权力的松绑、分散。教育资源的市场调配机制必定要挑战“大一统”的教育体制,从此,我国的传统教育体制开始动摇。课程开发走向决策分享的时代。

其次是物质的供给能力的脆弱。

一定时代的经济条件与经济地位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的质和量。这就是说,校本课程的繁荣程度一直受到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高低的制约,经济实力已经成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奠基石。这其中,经济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物质的、资金的和技术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育的宏观环境下,资源优化配置的观念被全社会接纳,这就为我们在教育领域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发挥各学校资源特长与优势提供宽松的社会氛围,从根本上促进以校为本的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促进了校际教材的诞生,在以国家为中心的顶级课程、垄断课程、单一课程的壁垒中撕开缺口。正是不断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源源不竭的供给能力,推进五花八门又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的产生,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推进校本教材的开发数量以及质量。

我国原本就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受到GDP增长以及人均占有率的影响,基础教育存在着天生的投入不足的缺陷,政府对基础教育的实际支持力度远比不上它的口号宣传,在义务教育目标尚未真正实现的今天,需要物质的、资金的、人力的以及技术的等方面投入可能还仅仅是“局部的和个别”的倾斜,校本课程的大规模运作还缺乏物质基础。这就必然使得经济贫穷的地区进一步陷入教育落后而教育落后进一步限制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的怪圈。

再次是决策机制的官僚性

课程的决策机制决定课程的运行机制,校本课程在整个课程框架中地位的变化,集中体现了课程决策机制的变化。当前我国课程决策机制改革的主流方向是增加学校对课程决策的职责与权限,增加的幅度在整个课程比重以20%左右为宜。建构国家、地方、学校“三位一体”的新的课程结构格局。同时,改革课程决策机制的一个基本层面,就是对国家、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的职责与权限的明确定位,建立三级的课程体系。国家通过制定总学时的最低标准,确保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

但是,我国在行政体制过度垂直的架构下,决策机制弥漫着官僚的浓重气氛,这表现为:一是对于学校基本的课程设置官僚化,在不同的官位以及不同的权力届别之中,课程与考试方式频繁变动;二是无法与时俱进,课程严重滞后于时代实际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而且把国家统一课程取代了原本应该是千差万别地方课程,学校教与学缺乏生机与活力。而不管是以上的那种情形,都没有打破国家单一、统一课程一统天下的格局,其后果都是要求各地方、各学校削足适履地去使用教材,适应官僚教育模式,并且进一步把教育推向功利主义的泥潭,教育由此扭曲了自己的本真。

最后就是学校与教师本身的教育意识的缺漏。

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本土化以及教育的人文化等都是现代学校不可缺失的教育内涵,也是学校进行特色教育和未来教育必备里念。

但是,许多学校和诸多老师在这些意识上还是一片空白。我们知道,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就是要求教育制度范围内的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强调的是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重要地位;教育民主运动是一种重视师生共享决定,共同构建学习经验的教育哲学。

而校本课程与特色教育联姻,不失为现代学校教育的合理内核。学校要构建自己的特色,校本课程开发是必然。在诸如这些现代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意识面前,我们学校和老师究竟储存和具备了多少?教师职业的专门性、专业化的发展趋势肯定了教师职业的技术含量,提升了教师职业的价值和社会地位。校本课程运动是人们需求多样化的反映,学校与老师进行个性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不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其意义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去生存,去适应社会,而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领导意识,引领世界潮流。

我们曾经对“特级”的“权威”的教材趋之若骛,但这种教材“雅”而不“俗”,扼杀了各地丰富的教学“土”资源,远离了各校千差万别“土”学生,一样会制造出“有形”而“无神”的虚浮课堂,它在另一个角度续写着教师职业因为现代教育意识的缺漏而产生的某些“平庸”。

总之,突出校本课程是为了不弱化对真实的教学资源的整理与重组,把课堂教育整合成为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一种互动的文本,能够适时地调动课堂“情景”、“事态”因素参与课堂双边或多边“互动”,导演真实的“课堂故事”,课堂教育成为师生之间的精神契合与人格对话。我们正在倡导与实践中的幸福教育、生活教育、个性教育、自主教育、未来教育、成功教育等教育模式,这不就是最生动而最具体的注解吗?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24/2003余慧娟的《新程理念的突围与反突围》

2、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转变》

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内涵;表征;条件

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新方向,校本课程开发包含了诸多新的观点、新的理念。本文着力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与表征,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进行解析,以期对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尽微薄之力。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根据国家、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以学校为本,通过结合学校的性质、条件及可以利用并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如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合作进行的课程开发的过程和结果。

校本课程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现校本化、个性化,也就是说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以及补充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和创造,使新的课程能够真正的符合自身学校以及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学校自行设计并开发新的课程,换言之,学校基于本校学生的需求和本地区的特点,以学校为根本,以教师为主体,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表征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学校本位

校本课程开发最主要的特征是以校为本,开创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课程。一方面,学校作为将理想课程转化为现实课程的主要阵地,学校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着眼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需求,不断结合本地区特色,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另一方面,课程实践总会受到课程观念的支配和指导,同时课程观念对课程开发工作的方向和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2]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结合学校自身的教育哲学思想。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资源重组

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所具有局限性这一缺陷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作为国家课程开发的补充,校本课程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开发的滞后性和机械性,既创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多途径的课程内容,又满足了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具有课程的制定者和实施者的双重角色,提高了教学质量,缩小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个体差异

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就是寻求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挖掘学生的创造力,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正在于此,它充分尊重并满足了教师、学生以及学校教育环境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同时也考虑到了本地区的特色文化,开发并实施本校的课程特色。可见,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使学校形成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开放型组织系统,有利于培养具有主体性的学生。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一)学校自身条件与校本课程开发

教育经费充足与否直接制约着教育改革的进程,充足的教育经费是校本课程开发强而有力的经济后盾。师资力量是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不同地区的学校在教师方面的差异主要有:首先,数量上的差异。有城市教师超编,农村教师缺编的倾向,有些地区不得不使用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其次,学历结构的差异。城乡教师学历层次上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不同地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最后,教师教育观念上的差异。课程观、学生观、人才观和教师观等方面的差异。在一些不发达的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由于地域的封闭,教师视野狭窄,将考上大学、脱离贫穷作为唯一的教育目标,根本不会有时间顾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二)校长: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者

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学校具有一定的课程管理权和选择权,[3]因而,校长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领导显得尤为重要。校长在学校中扮演的最为重要的角色是“教育者”这个角色。校长作为教育者要使学校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教育哲学。校长的主要是通过实现对教育思想的领导,从而实现学校集体在教育理念上的统一。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有效的调动教师的开发热情,促使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校长具有长远、果断的政策和目标。这些政策和目标超越现实情况,他们对实施良好的教育有着坚定的信念,并且致力于实践这些理论。

(三)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编制者

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有五个发展阶段:不愿合作、不愿参与、私下合作、小范围参与、主动积极的投入。在教学过程中每名教师都会遇到困难,比如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如何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等。但是在许多教师心中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情,他们只是习惯于扮演知识的传播者的角色。这会造成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不一定能够转化为实践的创新,而教师缺乏理论指导也很难使实践深化,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而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是由教师来实现的,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这就避免了开发者与实施者之间的分离。[4]因而,作为一名研究型教师,要有科研意识,善于运用科学研究的成果来解决教育实践过程中的问题。

(四)家长: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

家长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参与一些学校活动而产生的。由于家长的兴趣、动机不同,在家校合作中希望参与的活动形式也处于不同层次。当前,我国的家长未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监督、评价,也很难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反馈信息,[5]处于形式上的参与。首先,形式上的参与。这是最表面化的参与层次,通常由学校主宰这类活动,家长扮演支持者和学习者的角色。其次,人际的参与。这是一种双向交流式的参与,家长与教师在比较亲切的氛围中相互交流信息、意见。最后,管理式的参与。这是最高层次的家长参与形式,家长参与学校决策的全部过程,即决策形成、决策执行、决策监督。从校本课程开发来看,家长只有参与到开发方案的制定过程,在执行的过程中才会体会到责任感的重要性。一方面,家长最了解孩子的个人状况,能提供孩子详实的资料,另一方面,责任感的驱使,会使这样的开发过程更具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定性思考.课程教材教法[J].2000(7):1.

[2]李兵.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若干思考.教育探索[J].2002,(5):33.

[3]张万波.论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人员因素.现代中小学教育[J].2005(8):24.

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第5篇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3.022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整合的课程观,即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课程观的具体特征表现为课程目标的全面性、课程内容的全新性、课程结构的趋平衡性及课程实施过程的人性化特征。为此,教育部制定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以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已悄悄走近广大教师的生活,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应是课程的重要开发者。本文仅以我校化学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 )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课程形式。它是由学校根据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自主开发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

校本课程的开发旨在使学校进行主动而有计划的变革,寻求并保持学校与其周围结构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教育作为一个整体保持长久的活力。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不断优化课程权力与资源配置来提高教育的效益和教育适应变革的能力,从而达到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满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无法满足的那部分学生发展需求的目的。这样,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共同构成了一个功能上各有侧重、各有分工的有机课程整体。特别应当看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人教学过程,使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他们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

二、化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

1.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不同学科有其各自的体系和特点,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成为化学教学的最基本特征,综观化学发展史就如同浏览一部化学实验史。丰富的课程资源对于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而言,究竟哪些是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资源,还必须通过多次筛选过滤才能确定。正如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情一样,不同学校也有不同的校情。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学校师资的不同差异,是我们开发利用资源必须首先要考虑的实际情况。

我校作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之一,有着较好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及较高的师资水平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2005年10月学校就着手制订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规划,并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验,并在2007年5月编印了第一批校本教材。笔者作为其中的参与者,主持编写了化学科校本教材《我身边的化学》和《课堂导学》系列丛书。现在,这些校本课程已走进课堂,成为学生的选修课。我们的体会是,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首先要进行社会调查,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方向,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了解学生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即就是了解学生的需要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其次,制定恰当准确的课程计划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关键。课程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素材,但并不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保证。校本课程作为一种课程体系,它的开发必须有明确的计划性和目标性。还有,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体现学校特色,体现学科特点,体现开放性和活动性。

2.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甚至就是课程本身,这种思想是对课程资源的一种狭隘的理解,甚至是一种误解。开发校本课程并不能等同于编教材,校本课程的价值就在于它和地方课程一起弥补单一的国家课程的不足,发挥了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重视了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需求,也体现了不同特点,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和多样化发展。因此,校本课程应该更多地采用活动形态以及为开展活动由教师或学校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或指南,否则,校本课程就可能成为国家课程的翻版,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失去了校本课程的应有价值。因此,笔者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

(1)补充性原则

为了提高国家课程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科特点,可以进行课程材料的开发活动,这些材料是对课程的补充。如我们为了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我校化学组十余名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和调查学生情况共同编写了《课堂导学》系列的教学辅导材料。课程材料的编写过程中我们搜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易混淆知识点,在课后练习中的易错题型;分析、了解了新教材使用后许多教辅用书所使用的配套习题;另外还搜集了近十年的高考试题,结合我校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和能力通过大家分析、讨论,最后编写成了集基本知识梳理、课堂练习和课后检测为一体的学习辅导用书,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切合我校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学生通过相同时间的学习具有更大的提高。目前,《课堂导学》(必修1)、(必修2)、(化学与生活)、(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学业水平测试)等七个学习模块的校本教材已正式出版。通过几年来教学使用,一致认为较能贴近我校学生实际,与教材同步,与教学实际配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围绕教材的延伸、拓展、演绎、整合的知识能提升学生的能力,达到全面渗透的要求。这些“校本课程”的意义已超出了传统意义上课本的范畴,它有助于实现内在于正规课程中的课程目标。

(2)拓展性原则

课程拓展就是对国家课程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拓展,以利于获取现有课程中不能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一些学生对某方面的学习特别关注或擅长(如化学),可以在课程政策允许的条件下,使有兴趣的学生从事学校提供的延伸性学习。如我校在高一、高二开设的“化学魔术揭秘”、“趣味化学”、“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厨房中的化学”等选修课,就是这种情况。这些课程一般没有固定的课程体系,有时是知识网络,有时是典型习题,因此教材都是“活页式”的讲义,根据需要印发给学生。这样的校本课程的开设给学生提供了原课程所没有提供的机会。这些课程资料比较零散,不成体系,经过几年的教学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课程资料,并将其编辑成册,编写了一本校本课程――《我身边的化学》,课程包括以下内容:

这样,有兴趣的学生除了参加选修课的学习了解到正规课程中所没有的知识外,还可以通过自学校本课程了解更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大大拓展了化学教学的空间。

(3)整合性原则

课程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标就是要打破原来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这种理念已经在中考和高考模式中有直接地体现。江苏省现行的高考模式主要是“3+选二”的模式,在高二又增设了学业水平测试俗称“小高考”,化学作为六门选考科目之一,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成为每个化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校本课程的开设就为我们提供了尝试的机会。在这方面,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初步实践。由于近几年高考、小高考的化学试题中应用型、生活化试题比例增加,为了不让学生见到这类题时手足无措,我们便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科技前沿,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关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在复习过程中,我们根据化学学科的不同领域,组织编写辅导材料,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典型习题,供学生在课内外使用。目前,我们编写的适应学业水平测试的辅导材料――《课堂导学》(学业水平测试)已正式出版。这种看似考试辅导材料的校本课程,已经超出了某一学科的局限性而涵盖了几门学科,实际上就是一种整合的校本课程。这种校本课程的编写有极强的灵活性、综合性,也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3.化学校本课程的利用模式

关于校本课程的组织建构有三种基本观点:一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二是以社会生活经验为中心,三是以活动为中心。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中,根据目标、内容的不同,上述三种组织原则都可以碰到,但应在灵活处理的基础上尽量做到把知识、经验、活动三者结合起来。依据以上观点,我们在利用校本课程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模式。

(1)课堂讲授式

我们在高一、高二开设了“化学魔术揭秘”、“趣味化学”、“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厨房中的化学”等校本选修课,每周安排一节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跑班上课,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讲授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资源利用以及趣味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并辅助以典型的实验案例,让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现象及其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为他们投身于化学研究提供了动力。

(2)课题研究式

结合研究性学习,我们给学生设计了许多小课题,如“太湖水污染的成因与防治”、“自制启普发生器”、“铜与浓(或稀)硝酸实验的微型化设计”、“香烟中有害成分的检测”、“医疗器材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等。这些课题的研究需要学生查阅资料、写开题报告、调查并实验、写结题报告,一系列过程都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自主完成,教师仅仅起指导和监控作用,充分体现了教与学的开放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原则。

(3)专题讲座式

高一学生大部分对学习化学充满兴趣,但随着学科内容的复杂程度提高,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化学时渐感吃力,与初三相比,化学成绩逐渐下降,挫伤了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究其原因,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有一个较大的知识和能力跨度,因此,掌握学习方法是能否学好化学的关键。在此情况下,我们适时地在高一学生中进行了有关学法指导的专题讲座,由本校化学教师轮流讲座,全员参与,凝聚集体智慧。地点选在化学实验室或多媒体教室,时间一般是一个月一次,有时在下午自习课,有时在周末。同时,每学期举办一次大型学术报告会,请本校骨干教师或校外有关专家就科技前沿、环保、化学与生活生产等方面进行学术讲座。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重建了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有利于指导和激励学生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三、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启示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化学,学会了交际,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做人,个性品质和综合实践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校本课程实践,给我们留下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1.课程需求是基点

由于学生生理机能基础,社会家庭环境,生活阅历不同,使学生的感情、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正是这些不同的个性组成了“全体”。所以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我们要注意研究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需求情况,制定课程规划,这样的校本课程才具有生命力。社区、学校、学生的课程需求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

2.教师认识是关键

校本课程实施能否深入,取得突破,根本上取决于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是否深刻。如果教师认识有片面,往往会把它当作兴趣活动,容易造成课程目标的偏离。教师要正确把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估的完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反思、改进,开发的课程才能完善。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是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

3.各方支持是推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需要学校、家庭、社区的协作。

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和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课程改革是实施这一教育目标的关键。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和结构调整,对于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符合学校状况以及学科特点的校本课程,是需要深入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何少华,毕华林.化学课程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3

[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3] 王祖浩.化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1

[4] 胡献忠.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性与现实性[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