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简述教学的基本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英语翻译批评;翻译教学;应用
一、对翻译批评的体会和简述
翻译批评主要是用一定的翻译标准,对所要翻译的文字进行考查评价。这是翻译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的最终所得,其属于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个纽带,具有连接的作用。翻译界对翻译批评的认识有如下几点:第一,翻译批评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第二,翻译批评理论是翻译批评实践的基础,是一种认知性活动;第三,翻译批评可以作为翻译活动的一个反思过程,起到理论支撑的作用,也就是对总体过程的一个评析。
通过上面的简介,我们基本了解了翻译批评的含义,其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翻译批评是在语言信息转化基础上生成的接受和研究的双向活动,有一定的独立性;第二,翻译批评具有可传承的发展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入,可以发生变化;第三,有一定的修复性,根据发展中的实践活动,翻译批评被不断地更正和补充,一直在被完善。
二、翻译批评对翻译教学的影响
第一,对整理各种翻译资料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翻译习惯。翻译理论应用于实践,可以使它的生命力更加旺盛,同时还能够更好地表达出原本想要表达的思想。翻译批评可以让学生在思考中形成评判、鉴赏的能力,从而表达出准确的语言信息。
第二,有利于学生自我反思,提升翻译实践水平。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参照多样化的评判标准,结合翻译实践进行反思,帮助其拓展思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翻译内容来提高能力,这样能够使翻译的文章更加通顺和地道。
第三,对原著作的思想主旨和写作意图的把握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认知和表达应用技能获得提升。对于原文,我们要尽可能贴近作者表达的意思,但更重要是要有自己的理解,并将句子尽可能翻译得完美。而翻译批评就是这样一种翻译手段,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巧妙的技巧,指引他们感受深层的内涵,在把握原作思想的基础上,寻找更加深层的情感。
三、翻译批评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翻译批评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表达艺术和写作方法。翻译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表达出作者原来要表达的感情和用意。作为一个社会人,作者一定会有时代的特点,一定会有他自己的经历、文化底蕴,等等。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就需要注意这些影响。写作风格及表达方法对情感的表达有一定的指引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入翻译批评的思想,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找出适合译文的有效信息。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翻译前了解作者的背景信息,可以参考作者的其他作品,并从中揣摩作者的写作心境,这样才可以翻译出更好的作品。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多读一些名著,让学生了解相关的人文情感和审美观念,以此椭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用意和表达思维上的差异。
第二,翻译批评能提高学生的语篇意识。忠实于原文是翻译最基本的要求。从整体上认识翻译,不但可以减少错误的发生,还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加全面的表达信息。语篇意识能够避免表达出现偏差,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思考空间。学生也可以用批评理论进行优化选择,让翻译更加客观、准确。有时翻译的要求、原文的写作风格等方面都会影响翻译的侧重点。因此,原文的文体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学生要在理解细节的基础上,全面分析语篇信息,在翻译时进行整体与细节的整合。另外,从整体出发可以使翻译作品更加准确,更有深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批评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翻译批评可以让学生对翻译产生全新的理解与体会,提升学生的翻译技能。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翻译批评的方法授课,可以帮助学生汲取翻译名家的技巧、特点,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展现原文的真意,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郝志鸿.浅析在英语科技英语文献翻译实践的教学实践中翻译理论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70.
从事文科名著教学本身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和同学们一起徜徉在文学的海洋,分享着其中无比美妙的乐趣。但在高中教学时间非常紧张、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的现状下,教师会非常困惑:如何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带领学生欣赏名著中具有永恒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咀嚼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体悟发人深思的思想内涵,成为一项十分艰巨的教学任务。原因有二:一是属于名著教学的时间很少。二是教学任务非常繁重。在时间少,内容多的“残酷”现实面前,老师必须调动所有的智慧,妥善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向时间要效益,让时间效益最大化。
笔者认为“变式”教学可为名著教学指点迷津,让名著教学变得轻松而愉悦。命题组专家每年拿着十本名著进行原创命题,题目命制好后,在网上搜索。网上如果有,就要换掉,如果没有才考虑采用。题目不管怎么出,不管怎么变换,命题的依据,就是十多本名著,就是围绕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内容主旨等方面的命题。这就告诉我们文本的重要性,题目不管怎么变换,都万变不离其宗。变换的是题目的形式,不变的是内容。很多题目都是同一内容,同一情节,同一人物形象的变式,如2013年江苏高考所考查的《红楼梦》简答题,就是大观园情节的变式。所以如果能把握变式这一重要方法,名著教学就会柳暗花明。
笔者下面以“鸣凤之死”情节为承载体来谈变式的魅力。鸣凤是家中主要人物,“鸣凤之死”是家中重要故事情节,所以以“鸣凤之死”为载体来领略体会变式的魔力,具有典型性。
笔者认为,变式方法有三:纵深变式、横向变式、对比变式。下面结合“鸣凤之死”来谈变式的魅力。
变式方法一:纵深变式,在环环相扣中梯度把握
关于“鸣凤之死”这个主要情节,最基本的题目就是:简述“鸣凤之死”故事情节。那么围绕这个母命题,我们可以在一条藤上,思考出许多子命题。一个故事情节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它不会随着故事的发生烟消云散,而是余音缭绕,它会对后文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会对人物的性格有鲜明体现作用,会体现小说主旨的深刻性。所以围绕简述“鸣凤之死”故事情节这个母命题,从纵深层面可以有下面三个思考方向:1.分析“鸣凤之死”这一情节的作用;2.结合“鸣凤之死”情节简析鸣凤人物形象;3.简要谈谈鸣凤之死的主客观原因。
围绕基本情节方面的命题思考,主要有以上三个纵深方向,一个情节的发生会有其原因,且重要情节在整本名著中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进而能体现人物的鲜明性和主旨的深刻性。关于“鸣凤之死”这个情节,在情节的作用、情节发生的原因、人物形象三方面进行纵深思考,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有个深入把握。在纵深思考中把握命题的方向,在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时,增强学生纵深意识,就能把握情节题的核心,就能达到纲目举张的效果。对于名著中纷繁复杂的故事情节,就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从而消除学生对结构复杂、头绪繁多大部头名著的畏惧感。
变式方法二:横向变式,在一线串珠中勾连强化
在一个主要情节当中有很多人物,这些人物对情节的发生有着推动作用,尤其是主要人物。所以在情节中我们除了关注核心人物,还要关注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起重要作用的主要人物。比如在“鸣凤之死”这一情节中,觉慧和高老太爷是两个主要人物。所以我们可以在横向层面进行命题:1.简单概述鸣凤死之前觉慧的表现;2.假如鸣凤不死,能在觉慧那里得到救赎吗?3.请简析高老太爷这一人物形象。他和鸣凤之死、梅之死、瑞珏之死分别有着怎样的关系?
在横向变式中,体现了思维的广度。在横向变式方面我们首先可以从熟悉情节方面命题,如鸣凤死之前觉慧的表现。其次可以从把握人物形象角度命题,比如在“鸣凤之死”情节中,觉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是小说的重量级人物,所以在这个情节中挖掘觉慧的特点非常有意义,因为通过这个情节我们可以看到觉慧思想逐渐成熟的过程。这样对觉慧这个人物形象进行整体把握会有非常大的帮助。最后可以从分析角度命题,鸣凤之死的直接原因指向高老太爷,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高老太爷这一人物形象,进一步认识高老太爷和梅之死、瑞珏之死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让我们看到鸣凤之死的必然性,她的悲剧性结局。
通过对主要情节的横向变式,可以一线串珠式的把主要人物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可以把小说前后贯通起来,在人物的勾连中强化对名著的把握,并起到让名著的主要脉络清晰化,名著阅读由厚到薄,由浅入深的效果。
变式方法三:对比变式,在比较鉴别中深化认识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时我们不能在事件本身把握深刻的东西,我们通过对比,最本质的东西往往能得到凸显。所以对比也是变式重要方向之一。
在鸣凤情节中进行对比变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思考鸣凤对觉慧的爱,和觉慧对鸣凤的爱有何不同;2.简述《家》中梅、鸣凤和瑞珏三个女子形象的异同;3.比较《家》中的鸣凤和《雷雨》中四凤的形象,说说二者有何不同之处。
在变中求进,在进中求通。通过变式,让学生触类旁通,通过一个主要情节的变式,去把握《家》中其他主要情节,进而通过这种方式去掌握其他名著的重要情节。
比如通过变式我们还可以把握瑞珏之死这个重要情节。
基本命题:简述“瑞珏之死”这一情节。
纵深变式:分析“瑞珏之死”这一情节的作用。
简要谈谈瑞珏之死的原因有哪些。
结合“瑞珏之死”情节简析鸣凤人物形象。
横向变式:简单概述瑞珏之死前后觉新的表现。
简析觉新人物形象。
对比变式:瑞珏和梅的形象有何异同。
试分析觉新和觉慧在瑞珏之死前后的表现有何不同。
我们还可以对“觉民逃婚”这一情节进行变式把握,当然其他名著同样适用。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变式把握《红楼梦》的主要情节,例如对“宝玉摔玉”、“黛玉葬花”等情节进行变式把握。
名著书海浩瀚,高中阶段,学生眼界与精力有限,所以名著阅读应指导方法科学。若能把握变式这一方法,便能体会其无穷魔力。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可以帮助学生使所学的名著知识点融会贯通,从而让学生在无穷的变化中领略名著的魅力,体会学习名著的乐趣,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和创造性。
通过变式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名著的经纬网络体系,通过横向的联系、纵深的思考,可以让学生对名著的把握更全面,更深入。让变式成为学习名著的主要方法,会让同学们的名著学习、老师的名著教学倍加轻松而愉悦。
(一)以课标为依据,全面落实课标
高中生物新课程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很大的调整与改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新课程必须要在新课标中实施。教师应把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渗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才能达到课程要求。因此,教师应先学习课标,时刻以课标为准则,做到备课、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到位,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在每节课中由于内容不同,课标的要求也不同。新课标要求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做到三维一体,在课堂内容的难度与深度上也应以课标为依据。每个章节内容、范围上都较多,信息量大,教师必须处理好每一节课的知识内容,新课标就能发挥很好的指导作用了。根据新课标要求的不同,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时就能把握核心知识内容,把握这节课的难度和深度了。新课标在每节课的要求上都有两栏,一栏是“具体内容标准”,体现的是该节课规定要完成的项目;一栏是“活动建议”,只是一个建议性的,可用其他方法活动达到,相关的实验也可以不做。在“具体内容标准”一栏中对相关规定性的内容,要求的标准又不同,如某些动词“分析”、“研究”、“说明”、“解释”、“阐明”、“概述”的内容,要求是理解并加以应用的,一些“简述”、“举例”、“描述”这些字词,是要求基本了解,可以通过直接阅读课文就能达到的,“观察”、“探究”、“尝试”字词要求的是一些实验技能方面的。因此,要把每节课的众多信息处理把握好,课前必须理解和把握课标。
(二)学习钻研新教材,提升教法理念理论
在新实验教材中,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资料多,信息量大,如何把每一节课这么多的内容完成处理好呢?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如何去把握重点,设计教学活动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去分析每个知识点和目标要求,加以有层次有侧重点的教学。另外,新教材是分模块进行编排的,有的内容概念可能要到后面的某章节中或选修模块中才能学到,这些都必须先吃透教材。
理解钻研教材必须要以新课标的四条基本理念为中心,要深入领会每个模块的设计思路,准确把握每一节涉及到的各方面内容的拓展程度与知识体系的理解程度。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学理念理论,尝试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法,提升和拓展原有的专业知识范围,掌握更多的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及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才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上灵活自信的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准备学案
实施新课程目标,教师需要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备课策略,尤其要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准备每一节课的学案。从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多样化、教学过程探究化、教学内容问题化及知识结构网络化等方面要求来看,备课单凭一人之力在很多方面难以考虑周全,在某些环节上不够紧密,缺乏知识的联系,或者在不同问题上侧重点不一致,难以较好把握。而集体备课是多人的力量的整合,通过几个教师共同探讨这节课的目标、方法、设计过程、问题的提出、知识深入的难度和拓展的宽度、知识结构体系、习题的筛选等方面来确定合理的教学设计程序,会使每节课能尽量达到新的教学目标,从而能激发学生创新探究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在集体备课前提下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理解教材内涵。对每一节课的教材内容,要准确地理解,反复盘熟、盘活教材。明确课程标准对该节课教学的要求是什么,有怎样的三维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是着重于哪个方面内容的能力培养,较难的知识怎样去理解并加以突破,与原教学大纲下的教材相比,新教材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体现了怎样的教学意图,如何体现该模块的设计思路,如何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时间等。
2.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既要考虑目标的全面性、具体性、可检测性,又要考虑目标的生成性。教学目标原则上应当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但就一节课而言,在三个维度目标之间可能会侧重某一维度,有的很难找出明确的能力目标或情感目标,可将其当作隐性目标处理,避免牵强附会。
3.追求科学的教学艺术。通过采用问题串,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构建知识的问题式教学,达到突破中心问题的目的;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模型、板书板画、资料介绍等信息渠道,达到直观理解知识的目的;通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实验、模型构建、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技能训练、调查、制作等合作方式,教师去合理组织学生,让学生进行观察、验证、推理判断、分析、交流等活动,达到培养自主创新,激感的目的。
(四)合理组织探究活动
新教材有许多让学生用类似于生物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去处理信息,重在强调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将观察、实验、提出假设、探讨假设、建立模型及验证构成探究活动的支柱,强调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
教材中科学探究活动的类型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以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训练学生的思维、实践活动达到理解课堂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和能力的目的。其次在活动过程中要重点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以实验的方法为例,如何选择材料,如何设置对照,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可变因素),如何减少误差,如何设置重复组,如何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等,都要精心设计相应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和领悟。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102-01
所谓探究性课堂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的感染,以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为切入点,经过亲自动手实践、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方式,使之与接受式学习模式互相补充,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不再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实践,培养自身的探究思维和创新意识,学习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自己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通过参与探究式学习活动,掌握了这种积极生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将来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有趣。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学成绩的关键,当前,加强对探究性教学的研究和尝试,意义十分重大。
一、实施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探究性课堂教学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把科学探究作为课堂改革的突破口,使学生由“坐”着“学”知识,变为“做”着“找”知识。它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亮点。新《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把课程目标分成三个方面: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的“过程与方法”就是让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通过提出、分析问题,进行初步探究活动。
二、实施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
探究性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主要有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表达与交流等。但是,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应随着选题内容、研究方式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学校的设施和教学资源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学生年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不管选择何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教学的模式必须具有基本的、共同的过程,简述如下:
1.从问题的提出或任务的设计出发,使学生意识到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对科学探究是十分重要的,它是课堂探究过程的起点。
2.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获取事实和证据,并对事实和证据进行解释,进而得出结论。由此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3.学生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只有通过交流,人的认识才能有所发展。没有交流,人的认识就是一潭死水,就会止步不前。如果说合作是探究过程的催化剂,那么交流就是探究过程的调整剂。通过交流可以不断发现问题,通过交流可以不断调整探究的内容和方法,再通过不断探究、不断检验和修正,最终得出结论。因此,交流在探究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课堂探究活动中,上述过程不是必须都有的,但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三、实施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具体实例
探究课题:对吸入空气和呼出空气的探究。提出问题: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有什么不同?猜想与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平时积累的经验,对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成分作出假设: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高,但氧气含量低。制定计划:根据提出假设的依据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可由同学自行设计,老师指导修改;或由老师设计,同学讨论。
一、抓课本,重基础,突出知识体系
准确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是顺利解答数学问题的前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新知识应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特别要注意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逐步形成和扩充数学知识结构系统,使学生能在脑海的记忆系统中构建数学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网络化、熟练化的有机体系,这样,在解题时,就能由题目提供的信息,从记忆系统里检索出相关信息,选取与题目的要求构成最佳组合的信息,找到解题途径,优化解题过程。
(一)新课学习时,必须重视学生对课本中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公式的透彻理解,对数学语言的准确表达与运用,对性质和习题的灵活变通上。只有抓好基础,对知识网络的建立和融合,数学思想方法才会运用自如,发挥作用;因而教学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学习氛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分析讲解,定理的推导过程。
(二)注重课本的例题的教学,尤其是例题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和习题的特点,运用、挖掘例题和习题的价值和内涵,尽可能提供多种解法,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重视章节复习课的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高中课堂复习课有着温故和知新的两重任务,也就是说,复习课不仅仅是旧知识、旧方法的回忆、再记,更主要的是通过旧知识的纵横联系,深化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使解题思想方法更具魅力.基于此,很多新知识、新方法在复习课堂上呈现了。因此,复习时立足课堂,让学生来集中精力听课,认真做好听课笔记,记下教师讲课意图、技巧、思路和重要内容。
二、规范练习,注重过程,培养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要以“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为课堂高效化结构;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要相适应;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布置学生当堂做适当的练习;及时收取课堂学生学习情况信息反馈并做出相应的调节。为全方位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一)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
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学会笔记,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听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教师除了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策略外,还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听什么、思考什么,要求学生不要局限于听懂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更应以听审题方法以及探索思路的过程为主,要注意教师的语言的弦外之音,去感受体会教师对某个问题的理解,作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
笔记是听课的辅助手段。教师应及时对学生提出笔记的要求并进行指导。指导学生将听到的内容加以思考整理,提纲挈领地记,使之更好地领会教师的方法和策略,以便学习教师的示范项目并注意模仿;要求学生课后全面系统地整理笔记,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作笔录、圈注,以提高悟性;要求学生将作业中的疑问、反思、心得进行记录,便于总结与提高。同时教师要坚持检查与督促,使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会因此而收益。
(二)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是培养自学能力,"授人于渔"的重要环节。数学阅读是一种从辨认文字、数学符号与图形,进行思考、了解其中意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心智技能,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全过程的初级阶段。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不仅是提高获取信息的"量"的手段,更是提高"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除注意规范自身的课堂教学(数学用语准确、规范,课堂表述干净利落)外,在引入新的知识点和新的概念时,就应注重阅读的要求和训练。要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通读内容,了解概要,准确理解。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产生疑问(或教师设置了疑问),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再仔细阅读有关内容,通过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使疑问得以解决。必要时还可让学生阅读相关知识点的内容,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联想,使学生将这些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自己的知识,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和训练学生会读数学题,从找关键字、词、句以及对一道题划分出层次,理顺关系,逐步使学生能够联想、迁移相应的知识,能确定应用每个条件的先后顺序,掌握各个条件之间的交汇点。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够尽快进行能力层次上的阅读。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还可适当引入应用问题,通过复述题意及题设条件、简述有关知识、简述解题思路等训练,使学生能顺利完成文字语言到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转化,准确地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成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