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范文第1篇

1. 教师教学思想的突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首要条件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作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而应从教学思想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原则。

首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所以每个学生都可以创新,也都具备创新的潜能,如何挖掘和提高这种潜能,取决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以平等、宽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更多地采取讨论、探究等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始终,真正成为探索研究的主体。

2.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能力

所谓思维灵活能力是指:一是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方向,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活,全面灵活地分析;三是概括迁移能力,运用规律的自觉性提高;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在教学实践中,对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决问题过程作一个跟踪,经过观察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优等生对一道题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应用各种方式进行分析遐想,然后就每一种可能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思维受阻,能马上改变思维方式。而中、差生则不然,不但想法单一、缓慢,而且思维一旦受阻,就会停止思维。因此,要求教师要在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上下功夫,在教学中合理地设计发散性问题。例如在学习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可这样设计问题情境:三月份我校三、四年级参加学雷锋活动。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你能提出三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吗?

这时学生就会自主灵活地发现问题、提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三年级参加活动的比四年级多多少人?”等问题。这样一来,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易在学生的心里产生情感共鸣,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思维活动得到强化。通过反复大量地实践,做到一题多解,让学生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最终上升为多解归一,使学生逐步养成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教材中这样的问题很多,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能力。

3.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思维能力培养的高层次要求,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对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列的迁移。学生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成果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

3.1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适时,经常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有利于将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研究,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题地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这些创造思维的产生,都不同程度来源于教师设计的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果设计的问题不具有挑战性,就不能使学生产生创造性的欲望。例如教学“通分”时,为了让学生比较3/4与5/6的大小,一般情况下,教师预先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3/4与5/6的分母一样吗?能否直接比较大小呢?(2)能将3/4与5/6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吗?应以什么数作为公分母?这样提前引导、指令,使学生亦步亦趋,毫无自主探索的权利可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而教师事先不作暗示,放手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索,那么学生的思考策略就趋于多样化而富有个性:(1)化成小数比较。(2)用折纸比较。(3)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比较。(4)化成同分子的分数比较。(5)借助1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交流、比较、小结,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形成的个性经验就能在交流中上升为智慧经验,进而学会创造,促进自身个性的发展。这样,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能力上,有了一次探索的成功。

3.2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遵循互相转化,互相联系这一规律,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不例外。

对全班学生做一次考查,每当一个公式或法则学习完以后,正向应用,有规可循的则比较顺利,一旦寻求逆向使用,心理就没底。要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要求我们每个教师不仅从正向而且从逆向培养学生的思维。例如在练习中可设计这样的正逆向题对学生进行训练: 9х37+9х63=9х(+);(100+2)х43=100х43+( х)。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3.3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数学思维的概括能力,是指能够从大量而复杂的数学材料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基本特征。数学思维概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者仔细地研究探索,设计多方位的变式训练问题。例如:甲乙两地相距360千米,一辆货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0千米,几小时可以到达?

当学生解完此题后,就变换角度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变式1:要加工360个零件,每小时加工60个,求多少小时可以完成任务。变式2:有360元钱,鞋子60元一双,求一共可以买多少双。从表面看,它们分别是行程、工程和买卖问题,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能较好地概括三者之间的共同关系,能由此及彼的解决问题。

3.4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意识的能力。

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7-0041-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训练是重头戏,教师要重视结合教学不同环节流程渗透学生思维能力训练,让学生思维更加拓展、学习更加高效。

一、注重培养学生课前独立思维的能力

有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课前环节的作用,一味地将教学局限于课堂40分钟之内,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笔者在教学中强化了预习方面的要求,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鼓励学生对照教材例题,一步一步地进行分析,发掘其中解题规律、蕴含定律,尝试自己通过独立的思考来寻找问题解决的过程。这一方面的训练,先让学生尝试在教师没有讲解的情况下突破学习难点,这对思维训练具有较高的要求。许多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独立思维摸索出解题的初步思考路径与解决方法,养成较为独立的思维习惯,这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探究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也能够让学生更加熟悉学习内容。由此可见,课前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抓手,也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学习内容,为课堂探究打下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生课堂发散思维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思维发散程度如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与教学实际效果息息相关。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思维发散能力,其中较为常用的是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分析题目,从不同切入点着手开展解题,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最终同样解决问题。数学教师尤其要重视这一方面的训练。例如,两支工程队参与同一项工程,工作效率不同但是在相同时间内合作完成了工程量这样的题型。题目中要求工程总量,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既可以从两个工程队每天的工作量乘以天数这样的常规方法入手,也可以通过两个工程队各自完成多少工作量,然后相加的方式进行,还可以通过工程队每天工作效率之比,从一个工程队工作量推算出另一个工程队工作量的方法。不同的解题方法都代表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解题思路,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与拓展,这对于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训练思维敏捷程度和拓展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后环节的引导,通过布置书面作业、能力型作业、实践型作业等多种方式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课后开展作业或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一方面要回顾课堂上所学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充分优化与调整,选取最为恰当的解题方法。世上成功路有很多条,对于数学学习也一样,关键是寻找效果最佳、最能够实现学习目标的路径。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的创新,鼓励他们在现有方式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增强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路径。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思维能力提升较快。

四、注重培养学生生活迁移思维的能力

数学学习规律源自于生活,也可以用来指导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要机械地抱着课堂教学,还要鼓励学生将数学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生活化情境问题与学习任务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生活运用的探究与尝试。例如,在学习了比例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木棍投影计算两者比例的方式,在生活中寻找一些较高的物体计算其高度。如楼房、大树、电线杆等等。运用正常的方法难以测量其高度,而运用比例的知识,这些物体的高度测量问题将会迎刃而解,学生可以通过同比计算的方式很轻松地算出这些物体的高度,这是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有效运用的典型案例。像这样的内容还有很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思维、积极尝试,使数学成为生活的数学、有用的数学、身边的数学,进一步提高实际掌握效果。

五、注重培养学生总结梳理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理念提出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其中总结梳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一方面在教学中要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点拨,让他们掌握学习技巧、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自己搜集整理与归纳学习经验。无论是提高计算准确率方面,还是解决一些运用问题的思路,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讲解的方式方法上总结出更多的方法,梳理出自己是如何高效学习掌握的。这些方面的经验技巧对学生而言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学生还要结合具体学习体会在班级进行经验交流,在探讨中相互借鉴、消化吸收。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够形成总结梳理的思维能力,既可以不断提炼学习的技巧方法,也能够从他人经验中消化吸收,这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促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广大教师一定要重视思维能力训练,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提高思维敏捷程度、全面性和深入性,同时也让良好的思维习惯伴随学生成长,这对学生数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波.浅析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1(08).

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范文第3篇

徐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

杜威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涵盖的内容很广泛,而教育思想在他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杜威和中国教育界的关系非比寻常。1919到19 21年期间,杜威曾经访问中国,并在中国诸多省市多次演讲,广泛传播其教育思想。《我们怎样思维》-书是杜威的教育著作,该书曾于1910年出版,后于1933年再次修订。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阐述杜威对思维和反省思维的理解以及我们如何培养反省思维。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往往重视知识的灌输、情感的引导、价值观的塑造,但却忽视了思维的重要性和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的序言中说到,科学的思维态度和教育并非不相关,而该书的目的就在于找出和实践这种科学的思维。

一、反省思维与教学

杜威认为,每个人都会思维,但是思维也有好有坏。在杜威看来,反省思维是一种好的思维方式。杜威是最早对反思进行描述的,他甚至主张,要以反省思维作为教育的目的。反省思维是“对某一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地深思。”①我们常说,“理解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记住”,这里的理解,就是“能够把握已获得的知识的各个部分彼此之间的关系——只有不断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反省的思维,才能达到这种效果”(第71页),这里所说的理解,就是在运用反省思维。

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这本书中,提出了以观念为工具来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的五个阶段:感知困难、界定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杜威认为这种“从做中学”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可以得到某些经验,这种科学的方法就是人类思维反省的过程。

第一阶段:感知困难。这个阶段,学习者主要是要寻找一种“经验的真实情境”,在参与感兴趣的活动中,如果行动受到抑制,也就是遇到了问题,学习者会感到困惑,就会从行动中回到思维本身,来审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第二阶段:界定问题。当出现困惑或者困难、障碍的时候,学习者需要运用思维来进行理智的思考,而非仅仅做出情绪性或感情性的反应。这种具体的“情境”中会刺激学习者去思考这些“真实的问题”。

第三阶段:提出假设。根据现实的情境和行动状态,学习者要学会仔细观察,在观察中得到更多的暗示。面对一台不能正常运转的机器,毫无反省思维的人也许会手毛脚乱,胡乱敲打,想让机器转动起来。具有反省思维的人则会仔细观察、猜测和分析可能是哪些地方出现问题。

第四阶段:设计方案,也就是推理阶段。在这个阶段,就需要理智发挥作用,将解决问题的各种设想排列成序,使其符合常理,也就是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思路具有逻辑性和可行性。

第五阶段:验证假设。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将设想的办法付诸实际,检验其可行性。如果我们假设的情境都符合现实,那么之前的假设和推理都是正确的。

这就是杜威著名的“思维五步法”。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就来源于此。杜威认为,正确思维方式的掌握往往比知识的占有更为重要。他认为,反省思维是一种好的思维方式,而“好的思维是一种科学方法”。

《我们怎样思维》一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再论反省思维和教学的关系”。此书正如杜威而言——“文本有着突出的教学性质的目标”。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书中也提到,思维就是有教育意义的经验的方法。杜威认为,教学的各个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习惯。他还认为,教学法和反省思维的要素是一致的。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首先需要一个让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或者情境。在这些活动中,要有一个真实的问题对学生产生思维刺激,进而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仔细观察、思考问题所在,并有条不紊地展开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最后就是检验假设是否成立。教学实践和反省思维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培养学生正确而科学的思维能力。

二、教师与思维训练

在《我们怎样思维》-书中,杜威专门提到了教师在思维训练中的作用。杜威曾说过“教育是一种艺术,而真正的教师就是艺术家”。教师能否成为艺术家,要看他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活力,培养正确而科学的思维。“训练思维能力的巨大价值就在于:原先经过思维充分检验而获得的意义,有可能毫无限制地应用与生活中的种种对象和事件”(第27页),这就是科学进步的历程。可以说,思维训练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虽然杜威提倡著名的“儿童中心论”,但这不意味者杜威忽视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杜威在其《我的教育信条》-书中,专门提到教师的职责,认为教师不是简单地训练人,而是从事着一种对整个社会有益的工作。他认为,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足够的思维训练。而在思维训练中,教师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多重的,既需要研究学生的特质和习惯,便于充分发现和挖掘学生天赋中的某些因素来促进思维的训练;同时,教师还需要研究种种具体情境,因为学生是在各种具体的情境中实践思维的,进而逐步培养科学的反省思维。杜威提倡,教师要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去学习,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的活动会刺激产生某些想法或者观念,而观念一旦得检验和证实又会进一步巩固成为思想。

杜威认为,只有当学生亲自参与到问题的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去,才算是真正在思维。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自身需要学习反省思维,同时需要给学生提供刺激思维的各种条件,并且参与到共同的活动或情境中。杜威认为,反省思维的训练目的,是使教师帮助并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如何做出准确判断,完成透彻的分类和学会完整的概括能力,达到扩大理智和提高辨别能力的目的。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时候不仅仅局限在学生对老师的模仿之上,更为深远的是,教师所做的事情和他们行为的方式,会引起学生的反应。而这种反应也造成一种具体的情境,会导致学生养成不同的态度或者价值观。因此,教师本身完全有可能在主导一种无意识的思维训练。比如有的学生从教师那里学会了严谨认真的态度,或者相反,有的学生从教师那里染上了对任何事情都漫不经心的毛病。可以说,教师自身的行为和素养在思维训练中的影响力远远要出乎他们的想象。诸如此类的各种因素使得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方面,面临多重挑战,而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也正是教育的艺术魅力所在。

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思维训练;原则与方法

作者简介:王雪琴(1965-),女,陕西合阳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人文社科部,副教授。(北京 10003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研究”(项目编号:2013JXYJ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67-02

课堂教学反映高校的教学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高校课堂教学应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训练有机结合,使课堂成为创新思维的训练场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是今天的时代特征,中国高等教育把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思维发展看做大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国内有关创新思维的理论研究相对成熟,但在实践中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尚缺乏系统研究。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高校应把创新思维训练寓于教育活动之中。课堂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但当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主要以知识讲授为主,学生接受以教材为主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虽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被发现、被创造过程中所采用的思维方法,因而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强调教师主导性,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如何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训练有机结合是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高校课程课堂教学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把创新思维训练寓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智慧型经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人才的差距,尤其是人才创新能力的差距。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性思维已成为时代要求。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比较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这种教育模式突出地表现在以培养学生适应性为基础,训练动手(实践)能力为手段,增长创造能力为根本,发展个性为目的”。教育“带动学生的实践,引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1]全球知名大学哈佛大学强调,“在哈佛大学最重要的不是学到什么,而是怎样学”。“它不一定培养‘知识分子’,但肯定是培养‘能力分子’”。[2]创新人才培养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是高等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应是高校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同时,信息化时代带来了学生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不断变革,对课堂教学提出挑战。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影响下,21世纪的大学生在视野开阔的同时,接受的信息冲击在深度、广度、速度与丰富程度上都远超其前辈。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潜质,19~22岁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培养期,是开发创新思维的关键期。高校教师首先要主动接受来自时代和学生的挑战,更新观念,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次,信息技术也为教师提供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平台,使教师有可能把主体性、活动性、问题探究性等自主创新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促成师生间多向互动教学关系的形成。再次,信息技术使教师从传授知识的繁重任务中解放出来,从而使课堂思维训练得以实现。面对日益丰富的信息资源,面对充满创新潜质的青年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应当是教会学生求知的方法,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为此必须探讨课堂创新思维训练的原则和方法,为课堂创新思维训练提供指导。

二、课堂思维训练原则

1.强化创新意识教育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能产生创新愿望和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造潜能。课堂思维训练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教育,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所以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自主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自我思维训练、建构新知识结构的过程。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发展认知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新的教学观,把课堂作为教师主导下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场所,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变为创造性思维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使创新思维训练成为可持续的课堂教学常态。只有具备这种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才能通过课堂得以体现。

2.尊重学生思维主体地位

自主性和创新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本质特征,是人之主体力量的展示。失去主体性的人无自主性,创新性更无从谈起。因此,课堂教学在承认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断增强内在的主体意识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因此,创新思维训练中,教师必须根据社会发展要求,顺应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其成为充分表现自我的创新主体。课堂教学中要给每一位学生自主参与课程任务的机会,使其积极思维,从思维训练中得到乐趣,主动融入课程,自主学习、理解课程乃至创新课程,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3.思维训练以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为基础

个体的思维能力只有在学习、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随着主体经验的丰富得到完善和发展。创新思维是人们调动既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新的组合产生新的思维成果,没有知识和经验,创新思维无从谈起。生活是创新的源泉,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教育才能引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这种生活体验式的创新思维训练以学生学习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体验创新思维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提供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围绕他们关心的问题积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与他们的生活以及日后面对世界的紧密联系。这样就能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有所思考,通过思考有所创新。

4.思维训练应循序渐进

课堂思维训练必须以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为基础,由低到高逐渐展开。为吸引学生广泛参与,训练伊始教师应把思维过程具体分解,逐个加以训练,最后把过程联系起来组成完整的思维程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分解到综合,使学生能够逐渐适应。同时注意过程性原则,不要急于求成。首先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然后教师提出自己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比较,从中学会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其中重要的环节是思维基础的设置,这一基础既要源于学生也要略高于学生的现有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创新思维,从已有知识中孕育生长新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反复训练,在反复过程中形成思维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三、课堂创新思维训练方法

1.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尝试的氛围

思维始于对问题的思考,为此教师要有积极的思维习惯。课程教学伊始,教师首先阐明该课程的由来及其不断完善的历程,让学生明白教材的设定,就是学术史上那些勇于探索的人们的创新过程,这一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其次,要有与学生进行探讨的愿望。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激发求知欲,就可能形成积极的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广泛参与,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观点的新颖性等纳入考评范围。在引导过程中,注意研究学生思想的最新发展,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点燃头脑风暴,产生智慧火花。这样,既使学生看到创新范例,又使学生了解创新的现实性与必要性,激发创新欲望,从而使课堂教学从知识型向思维创新型逐步转变。

2.精心设计内容

学生的兴趣一旦调动起来,必然关注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首先要有知识性、学术性,具有向深度、广度拓展的思维空间。其次,一定要有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导学习,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教师创设问题应源于教材,但要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体现问题的关键性,也要高于教材,体现思想性、挑战性和一定的拓展性。当然,创设问题要对应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进行重组再造,从而产生积极思考、不断探索的思维过程。最后要平衡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的关系,做好思维训练的铺垫,使学生感到既有压力又有信心。最后注意提问的目的是指向思考方法而不是最终答案,使学生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而不是仅仅知道问题的答案。

3.构建思维训练型教法体系

随着学生思考的逐步深入,教师要启迪创新思维方法,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进入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统一,但发散思维更集中体现思维的创新性特点,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三大特点。流畅性强调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灵活性指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提升分析问题的层次。独创性要求采用联想、引申、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方法,由单一思维转向综合思维,形成独创性思维。[3]教师可采取两种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发散思维训练:一是以具体时间为纲进行空间的横向分析,扩大思维的广度;二是以具体问题为纲进行时间范围的纵向延伸,加大思维的深度。

4.收敛思维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通过思维的发散,学生思路开阔,形成多种观点。新的观点只有通过验证和评价才能完成真正的知识建构。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荣誉感和成功感,希望获得认可。同时,总结自己思考的过程也是自我知识建构、理论升华的过程。此时,教师设计5~10分钟的总结环节,由学生阐述己见,然后教师点评、归纳。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随时都可能产生新的灵感、顿悟,这些灵感和顿悟都将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一总结过程即是收敛思维。发散思维拓宽视野,收敛思维归纳总结,二者有机结合便形成创新思维。这一创新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应用不仅使问题的阐释更深入,且使学生在思维训练中孕育创新,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可见,在以上原则和方法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就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在掌握知识基础上的思维训练。知识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固定信息,而成为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强调知识和思维的合力作用才能培养出充满自信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0.

[2]王晓阳. 大学社会功能比较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创造思维,训练,方法

素质教育要求:化学实验教学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化学实验就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更好培养学生的潜质与创造性思维,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笔者仅对新课程应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要围绕“三大原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化学实验理论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①实验原理;②装置原理;③操作原理。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上述“三大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终渗透着思维训练活动。如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

可以围绕如下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①变化实质,什么化学物质?(有时还应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物质)②定量关系反应物之间采用怎样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或体积、或微粒数目)的关系?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定量或过量关系?③反应条件,实验时应选择怎样的物质状态、变化温度、压强或催化剂条件?为何要选择这样的条件?仪器选用──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种量取、混合、反应、加热、除杂、干燥、检验、收集、吸收、分离、缓冲(安全)的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更适宜;配套组合根据实验需要,选用的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如若不这样组合会出现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种调换或代用;连接顺序──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连接的位置顺序和安装与拆除的先后顺序?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不遵循此顺序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2要进行细心观察的训练,为创造性思维夯实基础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OH溶液与CO2的反应,就能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激动,从而在白热化的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3要运用典型实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效能,教师应当借助典型的化学实验来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教师宏观地把握课标、教材的整体,通过哪些典型实验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思维训练的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实施;二是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教材规定的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改为实验设计或实验习题,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提出实施方案,以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例如,给初三学生讲铁的性质,做铁钉生锈这个演示实验时,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10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等到讲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来“成果”。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三是选用一些中考试卷的典型综合实验题,指导学生解题,乃至跟动手实验结合起来训练,中学教材和历届高、中考试题,不乏优秀的典型化学实验题型,如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的制取与系列性质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颇有作用。

4要运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进行思维训练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它生动、简捷、有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可在平时实施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为三种形式教学:①对于重要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②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后上台演示;③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教师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进而改进实验。将分组实验改为单人实验,这样做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而且独立进行。它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们懂得:办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有计划,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也是教育本身所急需培养的一种能力。

5要通过科技活动进行思维训练